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周焕伟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的鉴赏,最有效的基本方法就是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其思想内容。

有此基础其他问题即使不能说迎刃而解,也就好办多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为“起”即领起。

所谓领起说完整了就是领起一个话题。

此诗首联领起的话题是:登金陵凤凰台所见所感——“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表现了所见客观景物也表现了主观感受,所以说是“所见所感”。

颔联,为“承”即承接。

所谓承接就是承接前一话题,从另一个方面或角度继续首联领起的话题。

两联内容一比较就可以看出,首联是从宏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颔联是从微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

这两联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

这个复合层次表达的字面意思是,登上金陵凤凰台,不见那美丽的凤凰,只见到空空的楼台和寂寞流逝的长江,还有那掩埋着当年吴宫花草的荒僻小路,掩埋着晋代英雄豪杰的古墓。

其语境意义是,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般来说这个复合层次的功能是作为全诗的铺垫——它不表现这首诗的中心主旨,而只是为表现中心主旨做铺垫。

诗歌的后半部分是表现中心主旨的主体。

颈联一般与尾联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颈联为铺垫,而尾联为这个复合层次的主体,在首联与颔联构成的复合层次的铺垫作用下,共同表现诗歌的中心主旨。

颈联,为“转”,即改变话题。

此诗的颈联不再表现登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而改为表现金陵胜景。

——这与前面的所见所感已大不相同。

作者看到金陵的壮丽山河,自然而然地产生建功立业的思想。

——我们的这个理解来自何处?来自对李白生平的了解,来自对此诗的第一个复合层次的理解,也来自对第二个复合层次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各联紧密结合起来理解。

尾联,为“合”,即结束全文(诗)。

一般地说,往往不是只靠这一句或这一联产生这个作用,而是靠它与颈联共同构成的复合层次来结束全文(诗),表现出全文(诗)的中心主旨。

古诗鉴赏结构图

古诗鉴赏结构图

古诗鉴赏一、体裁四言五言七言杂言隋唐时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词(亦称“乐府诗”)诗绝句:四句,首联颔联律诗:四联八句必须对仗(格律诗) 颈联尾联排律:多于八句小令:58字以内从篇幅上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可配乐歌唱句式参差不齐,可长可短从形式上看:有词牌、题目词分上下阕,或称上下片又称“诗余”古典诗歌“长短句" 调有定格“曲子词”从格律上看:句有定数“填词”字有定声“倚声”内容: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婉约派: 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柳永、李清照等风格:明快、妍丽、清新.从风格上看内容:描写广阔的社会人生,抒发爱国情怀,描写农村生活。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风格:写景状物,谈禅说理小令:一支曲牌构成的散曲。

最短的有16字,称“十六字令”。

从篇幅上看:套数: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组成的曲子。

散曲配乐曲演唱的唱词从形式上看:有宫调、曲牌、题目曲句式更加灵活多样,语言更趋通俗化又称“词余"关汉卿杂剧:元曲四大家白朴(供演出的剧本) 马致远郑光祖二、类别写景抒情诗从艺术手法上分即使感怀诗咏物言志诗写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游赏送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耳闻眼见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怀念;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从表现内容上分的生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有声有色的画卷;(题材)咏物言志诗:一般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托物寓意,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抒情言志;边塞羁旅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劝勉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蝉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古诗词鉴赏专题1 诗歌的题材与体裁§1 诗词的体裁一、律诗的章法1、律诗的章法就是律诗的结构方法或法则。

律诗除排律外,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格式。

每首八句四联。

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2、四联要讲究“起、承、转、合”。

破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狼,势欲滔天。

颔联(承):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转):或写意,或写景、书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合):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必放一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绝句的章法1、绝句在章法上也讲究起承转合。

2、绝句的“转”的几种方法(1)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例: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3)由别人的行动到自己的行动、见闻: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例: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将来的情景:例: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 由眼前的情景到产生的幻想:例: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人常用“不”、“莫”、“独”、“更”、“如”、“若”、“何”、“谁”、“纵”、“欲”、“愿”、“今”、“只今”、“昔”等字以转出新意。

3、绝句“结”的几种方法(1)以理结。

纯粹以理结束不易动人,多半是伴随抒情、议论,寓理于事。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形式一般有“歌、行、吟三种”。

如曹操《观沧海》、《诗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

诗五言绝句:如《静夜思》、《鸟鸣涧》、《登鹳雀楼》绝句(四句)七言绝句:如《回乡偶书》、《秋词》近体诗五言律诗:如《过故人庄》、《春夜喜雨》律诗(一般八句)七言律诗:如《过零丁洋》、《黄鹤楼》、《登高》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句渲染气氛上片主句写景(写景)尾句过渡词下片:抒情1. 咏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而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标题:以物象为题。

咏、题、吟表达不愿媚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2.送别抒怀诗。

“送”、“别”、“柳”、“长亭”表达惜别之情;表达对朋友的祝福、担忧、羡慕;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故抒怀、或感慨今夕。

诗中常描写古人、古迹、记叙古事。

怀古伤今之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繁花已逝。

感慨个人遭遇。

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4. 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诗中常出现思乡类意象如“月”、“杜鹃”、“雁”、“捣衣”等,常出现“思”、“忆”、“归”等关键词。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5. 山水田园诗。

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表达对官场的厌恶、黑暗现实的不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寄情山水,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李白五言律诗鉴赏

李白五言律诗鉴赏

李白五言律诗鉴赏李白五言律诗鉴赏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五言律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典型的唐律。

李白诗才奔放,适宜于纵横错落的歌行句法。

碰上律诗,就象野马被羁,只好俯首就范。

这首诗是他的谨严之作,风格已逼近杜甫了。

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开头二句就写明送别之地。

北郭东城,不宜死讲,总在城外山水之间。

看到这种修辞方法,不必提出疑问:到底是在东城呢,还是在北郭?反正你可以体会作东北郊,也就差不多。

如果作者说北郭南城,或西郊东野,那就该研究一下了。

第三句紧接上文,点明题目,底下即承以“孤蓬万里征”一句,说明这位朋友是孤身漂泊,远适异乡。

可见主客双方,都不以此别为乐事。

萧士赟注此句云:“孤蓬,草也。

无根而随风飘转者。

自喻客游也。

”(见《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他说此句是作者自喻客游,大误!被他这样一讲,这首诗变成“别友人”而不是“送友人”了。

这一联诗句,从思想内容来讲,是一个概念,或说二句一意:我们在此地分别之后,你就象蓬草似的飘零到远方去了。

上句与下句连属,都不能独自成为一个概念。

但从句子形式来讲,它们是很工稳的一对。

词性结构,毫不参差。

它们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也是一副流水对。

不过,“一为”对“万里”,也有人认为不够工整。

“为”是虚字,“里”是实字。

凡词性不同的对仗,例如以状词对名词,象“云雨”对“长短”之类,又如这一联的以虚字对实字之类,晚唐以后的诗人都尽量避免。

宋人称为这是犯了“偏枯”之病。

但在初、盛唐诗中,经常可以见到,当时不以为是诗病。

“浮云”、“落日”一联是即景抒情。

友人此去,成为万里孤蓬,他的心情,岂非宛如眼前的浮云;送行的老朋友,对此落日斜阳,更有好景不长、分离在即之感。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专业知识讲座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专业知识讲座

(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例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 合: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间:对主旨的艺术性的延展深化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二、温故求当深之处,:请联二系本分人或法网站删除。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 名飘岂飘文何章所著似,,天官地应一老沙病鸥休。。抒情
小结: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 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作用。
▪ 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 具体阐释。
▪ 转: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思 路上的转换,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 新意。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三)自主命题
1.诗歌主旨 2.诗人形象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律诗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
总结:首、颔联+颈、尾联 (先景后情、先实后虚)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二、温故求当深之处,:请联三系本分人或法网站删除。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第八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 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 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 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或情感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 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 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 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有以小见大,管 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 国儿女——二乔来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 1、我同意这个观点。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有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 写法。 2、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 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 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 “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 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 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可感,有情味,有韵味,可谓“半瓣花上说人 情”。
特别提示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 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情 感或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 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 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 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 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诗歌鉴赏
一、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一)体裁 1、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对字数、句数、押韵等要求不严格 2、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以逗为句】 绝句: 4句;五言、七言; 二、四句押韵
*押韵: 押平声韵;偶押奇不押;首联可押可不押 句末最后一字押韵(韵母相同)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

章法结构
▪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起)
▪ 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
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承)
▪ 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景及人、及景, 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转)
▪ 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
束全诗。
(合)
▪ 这样的章法结构,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文意或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 应,前后相承相续,使文章或诗歌形成一 个整体。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 ,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 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 ,比喻微小。
(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例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 扣住“望”来写的。(4分)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 引发的忧虑。
▪ 杜甫
二、温故求深:起承转合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转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合
二、温故求深:二分法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 名飘岂飘文何章所著似,,天官地应一老沙病鸥休。。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结构技巧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必备知识:1、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2、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3、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的有感之作。

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蝉“得意”反衬诗人失意,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

古诗的六种结构方法

古诗的六种结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种结构形式

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种结构形式

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种结构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鉴赏

【导语】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由⼋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联,共四联,分⾸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下⾯是⽆忧考分享的唐诗三百⾸之七⾔律诗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1.唐诗三百⾸之七⾔律诗鉴赏 望⽉有感 ⽩居易〔唐代〕 ⾃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处。

因望⽉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兄、於潜七兄、乌江⼗五兄,兼⽰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园寥落⼲⼽后,⾻⾁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应垂泪,⼀夜乡⼼五处同。

译⽂ ⾃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在⼀处。

因为看到⽉亮⽽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踪不定酷似⽆根的秋蓬。

同看明⽉,分散的亲⼈都会伤⼼落泪,⼀夜思乡⼼情五地相同。

鉴赏 这是⼀⾸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倾诉⾃⼰⾝受的离乱之苦。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离散这⼀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活。

接着诗⼈再以“雁”、“蓬”作⽐:⼿⾜离散各在⼀⽅,犹如那分飞千⾥的孤雁,只能吊影⾃怜;辞别故乡流离四⽅,⼜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去,飘转⽆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到⽩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存,⾻⾁兄弟们为了⽣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园寥落⼲⼽后,⾻⾁流离道路中。

”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

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地荒芜,杂草丛⽣,⾻⾁亲⼈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 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 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 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 思。)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 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 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 之愁、逐客之恨。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 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 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 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 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 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 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 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

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
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词的开头
•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 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 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 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 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 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 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 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 “造势”。
•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 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关注 “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 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 “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 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 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 3 由别人的行动到自己的行动、见 闻:
• 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4 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 • 例:崔护《题都城南庄》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5 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将来的情景: •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6 由眼前的情景到产生的幻想: • 例: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
华亲故》: • 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 7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 • 例:刘采春的《望夫曲》: •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 例2:金昌緒《闺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起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歌结构章法

诗歌结构章法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抒情)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句渲染气氛 首句渲染气氛 阕 主句写景 上片上片 阕 主句写景 写景写景 次 次


下片 阕 :抒情 主
下片 阕 :抒情 主
尾句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尾句过渡
故 事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 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 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 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 “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 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 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 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 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 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 板上晒冬瓜 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 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 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 “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七律与律诗的形式结构对比与分析

七律与律诗的形式结构对比与分析

七律与律诗的形式结构对比与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七律和律诗被认为是两种重要的形式结构。

七律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形式,成为唐宋诗坛中备受推崇的一种诗体;而律诗则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并在以后的文艺发展中保留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七律与律诗的形式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七律与律诗的形式结构、要求和特点。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主题,并概述七律和律诗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七律和律诗,包括它们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格律要求和韵律特点。

然后,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并讨论其中抒发方式上的异同之处。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发现结果,并思考七律与律诗形式结构对比与分析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七律和律诗的形式结构,以及它们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两种诗体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并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

此外,本文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学术视角,引导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兴趣。

2. 七律的形式结构分析:2.1 七律的定义和起源:七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流行的固定诗歌形式,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四个小节。

每个小节由五言绝句组成,共计八句。

所以整首七律共计十六句。

七律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并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它起源于终南山七子之首张九龄,因此被称为“七律”。

2.2 七律的格律要求:在七律中,每个小节的韵脚都是相同的,即令状元前黄金作韵(平平仄仄仄),使得整篇诗的结构更加紧密有序。

同时,在每一小节中,前四句和后四句也遵循平仄呼应的原则,使得整体音韵和谐。

此外,在表达上也要符合修辞技巧、意境优美等要求。

2.3 七律的韵律特点:七律是以平声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转: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思 路上的转换,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 新意。
▪ 合: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 出主旨的作用。
主旨:首联+尾联 中间:对主旨的艺术性的延展深化
精品课件
二、温故求深:二分法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 “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 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 ’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 束全文。”一般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 、尾联结。首联、颔联固然重要,但总是 铺垫,最关键在于颈联的转,要转得既出 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方为妙。尾联便顺 水推舟,意境全出。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
引发的忧虑。
精品课件
(一)考察诗歌的感情 例 (2016上海卷)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精品课件
(二)考察诗歌的感情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 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 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 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 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 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 “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 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 的隐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 名飘岂飘文何章所著似,,天官地应一老沙病鸥休。。抒情
总结:首、颔联+颈、尾联 (先景后情、先实后虚)
精品课件
二、温故求深:三分法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总结: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 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总分总)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
西北师大附中 朱慧琴
精品课件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
精品课件
一、知识梳理:律诗常见结构
▪ 四分法: 起承转合式结构。(律诗、绝句)
▪ 二分法: 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
二层。 ▪ 三分法:
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 尾联是第三层。
精品课件
二、温故求深:起承转合
精品课件
(三)自主命题
1.诗歌主旨 2.诗人形象
精品课件
律诗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迁移运用,真题演练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
,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

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
,比喻微小。
精品课件
(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例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 扣住“望”来写的。(4分)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
精品课件
二、温故求深:起承转合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转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合
精品课件
小结:
▪ 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作用。
▪ 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 具体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