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
摘要: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
关键词:对话;现状;纠正
如今,“对话”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然而,不少教师在理解和运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时,还存在许多偏差,需要纠正。
一、现状分析
经过我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我们的对话课堂,在对话对象、对话形式、对话目标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1.对话对象
81%的课(29节)只关注15%~30%的优生,19%的课(7节)能关注大多数学生。课堂中,少数学生的回答替代了全班学生的思维。对话过程中,教师关注什么?是关注结果还是学生的思维?课堂中的替代思维现象告诉我们:教师关注结果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少数学生的多,关注全体学生的少;究其实质,是教师对对话认识不深入,把对话看作课堂表演的“道具”,对话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
2.对话形式
86%的课(31节)以师生问答式对话为主。14%的课(5节)能关注生生之间思维的交流、唤醒、碰撞。问答式对话是一种低效对话,这种对话缺乏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更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究其实质,是教师缺少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维对话的策略,缺少机智应对学生对话中生成的能力。
3.对话目标
67%的课(24节)不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盲目对话。对话偏离了目标,就变成了盲目对话。盲目对话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结果让语文课堂变了味,削弱了其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纠正策略
1.营造民主的氛围
平等、自由、真诚、宽容、参与性的氛围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以平等为第一原则,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完全平等。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和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而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是课堂平等民主的保证。
2.丰富课堂对话的形式
(1)在文本拓展中对话
引导学生在文本拓展中对话,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障碍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能激活学生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使文本中那些看似冰
冷、生硬的文字就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趣。这是繁琐的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2)在互动交流中对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问题,也会有新的发现,这时他们就急需与教师、文本、同伴进行多项互动式的交流,从而得到帮助、验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交流对话中思维活跃,并富有创造激情。
他们可以质疑探究、交流心得,也可以争鸣辩论、交流独特感受,还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我们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话,发挥其潜能,激发创造热情,听取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告白”。
三、低年级段递进的对话常规
1.倾听
(1)培养倾听老师讲课及同伴发言的习惯,同学发言时不做其他事情,不随便打断对方。
(2)听他人讲述后,能明白他人说了什么,努力做到听清、听明白别人的发言。
2.发言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
(2)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做到语言规范、举止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偏题,不重复他人发言等。
3.讨论
(1)培养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习惯。
(2)学习补充完善或礼貌地反驳他人的发言。
(3)懂得欣赏伙伴的精彩发言,从中得到启发。
四、中年级段递进的对话常规
1.倾听
(1)培养边听边归纳的习惯。听他人讲述后,能大概把握他人说话的主要内容。
(2)努力做到正确领悟他人发言的主要意思,并且能有自己的思考。
2.发言
(1)培养先思后说的习惯。注意围绕讨论的中心问题积极大胆地发言,讲述自己的观点。
(2)学习运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总分、连续、并列、因果句群连贯讲述一段话,做到口齿清楚、内容具体、不偏题。
3.讨论
(1)培养先听后说的习惯。如:先倾听他人的发言,积极响应、认真思考他人的发言。
(2)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质疑、补充等方式作出反应和意见反馈。
(3)懂得欣赏伙伴的良好习惯,如:大声发言的习惯、尊重同学发言,等待别人讲完后再发言的习惯。
五、高年段递进的对话常规
1.倾听
(1)提升边听边归纳提炼的习惯。能正确地归纳他人讲述的主
要内容,理清他人讲述的基本观点。
(2)能准确捕捉他人发言的重点、独特见解、错误之处。
2.发言
(1)养成“先思后说”的习惯。注意围绕讨论的中心问题连贯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把话讲得清晰正确、流畅通达、抑扬顿挫、意味深长。
(3)能根据需要作简短的即兴发言。
3.讨论
(1)培养先评后说的习惯。先评价同学发言的主要观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2)培养讨论结束时总结、提升的习惯。
(3)懂得欣赏同伴思考问题的思路,从中得到启迪。
(4)学习反思与追问。如:他是怎样思考的?他的想法与我的思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当想不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要追问同学: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请问你是怎么思考的?让追问来提升互动对话的质量。
总之,只有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丰富对话的形式、建立对话常规,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对话变得真实高效。
参考文献:
李艺.对话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师的困惑及解决建议[j].语文学刊,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