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交融 激活历史课堂
文史结合,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
文 史 结 合 ,让 历 史 课 堂 活 跃 起 来
羊 煜
( 江高级中学 历史组 , 苏 靖江 靖 江 新 课 程 改 革 的全 面 展 开 要 求 每 个 教 育 工 作 者 以全 新 的观 念 、 到 的 视 角 、 博 的 知 识 , 应 时代 的需 要 。《 史 课 程 标 独 广 适 历 准 》 二 部 分 “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 求 学 生 通 过 历 史 学 习 进 第 情 要 步 了解 中 国 国情 , 爱 和继 承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文 化 传 统 , 热 弘 扬 和培 育 民族 精 神 。 短 短 的课 堂教 学 中 , 在 如何 继 承优 秀 民族 文 化 , 高教 学 的 有 效 性 , 分 让 历 史 课 体 现 魅 力 课 堂 , 进 提 充 走 学 生 的 内心 , 现 课 程 改 革 的理 念 , 此 , 者 就 文 史 结 合 , 体 对 笔 活 跃 历 史 课 堂 方 面 作一 简单 探 讨 。
一
240 ) 15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学 各 学 科 知 识 之 间 的相 互 联 系 、交 叉 和渗 透 既是 必 然 又 是 需 要 。 史 课 程 本 来 就 是 一 门 综 合性 很 强 的课 程 , 历 近年 来 历 史 学 科 高 考 中综 合 能 力 的 要 求 也 在 不 断 提 高 ,这 就 要 求 历 史 教 师 在 倡 导 教 学 互 动 。 导 学 生 进 行 历史 思 维 时 , 须 同时 指 必 引 用 政 治 、 文 和地 理 等 学 科 的知 识 启 发学 生 , 他 们 感 觉 到 语 让 历史课丰富多彩 、 姿百态 。 仅有血有 肉, 千 不 而且 纵横 交错 , 上 要 知 天 文 下要 知地 理 。 史 与 文学 的关 系尤 为 密 切 , 代 就 有 历 古 “ 文史 不 分 家 ” 的传 统 。 面 笔 者就 如何 利 用 语 文 教 材 , 进 历 下 促 词 摘 句 转 变 为 注 重 到 学 生 生 活 中 去 提 取 语 言 ,教 师 要 从 学 生 的 经 验 范 围 内 与 学 生 对 话 , 而 触 动 学 生 的 心 弦 , 起 学 从 引 生的共 鸣。 3 师 生 关 系方 面 。民 主 、 洽 的 师 生关 系有 利 于 生 活 化 的 . 融 教学 情 境 的创 设 . 有 利 于 学 生 情 感 的 迁 移 , 学 生 乐 于 接 受 也 使 教学 内容 。 六 、 学 手段 : 教 由单 一 向 多 元 转化 。 在 以 往 的 《 想 品 德 》 教 学 中 , 师 大 多 数情 况 下 使 用 思 课 教 陈 旧 的 黑 板 加 粉 笔 的方 式 , 样 , 然 教 学 内 容 很 丰 富 , 材 这 虽 素 也 来 源 于 生 活 。 长 此 以往 , 难 引 起 学 生 探 究 学 习 的 欲 望 。 但 很 事 实 上 , 思 想 品 德 》 的 内 容 都 是来 自于 政 治 、 济 、 化 , 《 课 经 文 以 及 学 生 自身 的 生 活 , 对 生 活 的 提 炼 。 活 化 的 生 动 的 素材 有 是 生 时 用 简 单 的 语 言 很 难 再 现 出来 .学 生 也 很 难 获 得 生 活上 的体 验 。 时 如果 教 师 借 助 于现 代 化 的 教 学媒 体 . 设 一 种 有 利 于 这 创 学 生 学 习 的 情 境 . 学 生 获 得 生 动 、 实 的生 活感 受 , 会 激 使 真 就 活 学 生 的 思 维 ,引 起 他 们 的 兴 趣 ,从 而 加 深 学 生 对 内容 的理 解 。因此 , 者 在设 计 课 件 时 , 笔 努力 通 过 图 、 、 等 多 种 功 能 , 文 声 给 学 生 以适 当 的感 官刺 激 , 同时 抛 出 多层 次 的 问题 , 由此 调 动 了 不 同层 次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激 发 了 他 们 的 求 知 欲 ,达 到 了 “ 伊始 , 亦生 ” 课 趣 的境 界 。 如讲 “ 律 雷 池 不 可 越 ” 一 知 识 时 。 播 放 Fah 作 的 法 这 在 l 制 s 《 窗 泪 》 , 者 先 提 出两 个 问 题 : 1听 这 首 歌 时 , 会 联 想 铁 前 笔 () 你 到什 么 ?( ) 2 听完 歌 后 谈 谈 你 对 犯 罪 的 感 受 和认 识 。目的 是 锁 定 当 前 的 教 学 目标 . 学 生有 目的 、 意 识 地 欣 赏 集 娱 乐 性 、 让 有 幽默 性 、 知识 性 于一 体 的Fa h 画音 乐 。 时学 生 的 学 习 热情 l 动 s 这 都 被 调 动 起 来 。 正 达 到 了 “ 伊 始 , 亦 生 ” “ 之 一 见 而 真 课 趣 、使 惊 . 敢弃去” 境界。 不 的 又 如 在 讲 “ 良 诱 惑 对 未 成 年 人 的危 害 ” , 者 根 据 课 不 时 笔 本 中 四种 不 良诱 惑 对 未 成 年 人 的 危 害 的表 现 , 动 画故 事 ” 以“ 、 “ 画欣 赏 ” “ 字 书 信 ” 漫 、文 等课 件 素 材 , 学 生 对 课 堂 教 学 内容 使 产 生 了兴 趣 . 活跃 了思 维 , 学 重 难 点 也 迎 刃 而 解 。 教 总 之 , 育 不 只是 知 识 的 克 隆 , 不 仅 仅 是 能 力 的 强 化 , 教 也 教 育 的 目标 是 “ 教 万 教 教 人 求 真 ” 是 让 人成 就 自我 . 越 自 千 . 超 我 。因此 , 教 师更 正确 定 位 , 教学 策 略更 具 生 活 的 真 实 , 让 让 让 教 学 源 于 生 活 , 于 生 活 . 回归 生 活 . 构 建 生 活 化 的 思 想 高 又 是 品 德 课 堂 的 目标 所 在 参考文献 : 『] 1 蓝美 雄 . 论 课 堂 教 学 效 益 及 其 提 高 策 略. 山教 育 研 试 中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语文和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既有相互联系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语文和历史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本文将就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进行浅谈。
语文和历史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是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工具,历史是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国家认同感的途径。
当语文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可以在理解历史事件的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人物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的学习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准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语文和历史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和历史的融合在拓展学科知识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历史是语文学科的生动实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都是语文学科的丰富素材,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拓展语文学科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语文也可以为历史学科提供理论知识支撑,例如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语言文字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传播等,都为历史学科的拓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语文和历史的融合在拓展学科知识上也是相互促进的。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可以通过编写跨学科的学习资源,如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的语文表达等,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接触历史知识。
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在历史课堂上引入语文知识,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活动,如历史文化之夜、历史名人朗诵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和历史知识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提高学生对语文和历史的整体理解能力。
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和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和历史的融合,加强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摘要】语文和历史作为两门重要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语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工具,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
而历史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具体的背景和实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语文和历史在教学中相互促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认知能力。
教师应该探索语文和历史的融合教学方法,促进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
重视语文和历史的结合,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人文精神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教育界和学生们共同重视和努力。
【关键词】语文、历史、互相促进、融合、学习、理解、传承、教学方法、学生、综合素养、认知能力、人文精神、历史意识1. 引言1.1 语文和历史的联系语文和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文是人类传承文化、思想和知识的工具,而历史则是过去人类社会的重要记录和反映。
语文和历史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语文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丰富其认知和体验。
语文和历史的联系体现在语文对历史的理解与传承的作用上。
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历史的信息和故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内容都需要通过语文来传播和阐释,只有通过语文的学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历史对语文学习的辅助作用也十分重要。
历史上的各种文献、文物、遗迹等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语文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
1.2 语文和历史的重要性语文和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传承和沟通的桥梁,而历史则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镜鉴和智慧。
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内 容 时 ,教 师 应 重 点 说 明 从 明朝 中期 以 来, 在 江 浙 的苏 州 一 带 的 纺 织业 发 达地 区 出现 了雇 佣 关 系 , 这 是一 种 资本 主义 的 生
文 史 结合 法
在初 中历史课 堂教 学 中的运 用
口 玉林 市 玉 东新 区茂 林 三 中 樊 丽 珠
【 关键词 】 初 中历 史
课 堂 教 学
文史结合 法
环 的感情故事 , 来侧面反映“ 开元盛世 ” 时 唐朝繁荣 的境况 , 让学生全面 、 深刻 、 细致 地感受 到唐朝 的兴起 和衰落 , 并且对唐太 宗 和唐玄宗这两个皇帝进行客观 、 公正的 评价 。 又如 , 教学“ 辛亥革命” ( 人教版历史 教 材八 年级 上册 ) 的 内容 时 , 教师可 以借 用 当时 民国作家描述 民众对 康有为 和孙 中山去世 的截然不 同的反应来开展教学 。 孙 中山去世 时 , 举 国哀痛 , 民众 感觉这 是
例如, 教学 “ 三 国鼎立” ( 人 教 版 历 史 教 材七年级 上册 ) 的内容时 , 为 了让 学 生
激发学习兴趣。 而文学作 品往往 能栩栩如 生地对显得枯燥 的历史知识进行描述 , 把
单调变为生动有趣 ,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教 师 可 以运 用 文 学
学 生 了解 战役 的具 体 情 况 、 当时 著 名 的 历
资本主义生 产关 系萌芽没能得 到发展 壮
大 。在 探 究 过 程 中 , 学 生 既加 深 了对 明 清
文史渗透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中我们能将历 史知识揉进这些脍炙 人 口的文学作品中, 将史实故事化 , 不但能使 单调乏味的历史史实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 从而
大大提高学生学 习历史的兴趣 , 而且可以充实 历史教学内容 ,丰富历史事件的骨架,形成生 动的、多维的历史表象 , 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 地理解历史概念 ,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比如作 为 中国传 统文化瑰宝的成语 或典 故有不少本身就来源于历史 : 有的是对某一历 史事件 的概括和浓缩 , 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史书 中的著名语句而成的。如来源于淝水之战的几
角” ,因此不可能形象具体 。在历史教学中, 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 , 把复杂的知识 转化为简单 , 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 , 使学
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 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关
键。
毛泽东曾说 :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 “ 风景画 , 也是一定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因 都是一定 的社会 生活在人类 头脑 中反映的产 此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文学 物。 自古文史相通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从来 ” 作品尽可能地还原一定时代真实历史 的原貌 , 都是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 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而且文 学作品感情真挚 ,艺术感染力强 , 在给人美的 享受的同时,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更深 刻 地感悟人 生 , 而 提高人 的审 美情趣 和道德 从 品质。初中生正处在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都有其特定 的社会背景 , 并反映这一特定社会 的历史 ,同样 , 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 式记 录下来 的。比如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 芽时,学生对 “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抽象的历 史概念很难理解 ,因此,这部分也成为历史教 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
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
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摘要: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诗史相通”。
文史交融,学科渗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试从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创设营造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精心设计课堂“开场白”和“闭幕式”这些方面,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诗歌;历史知识;历史情境诗为心声,歌以咏志。
诗歌是来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以诗歌为媒介,能使学生和古人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而且中国是诗歌文学的王国,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极为丰富,历史教育工作者无疑应当重视其价值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不仅与当前的整体教改方向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而且与青少年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诗歌,就能激活沉闷的历史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诗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起止时间、开国帝王、都城所在地等,是学生必须牢记的最起码的历史知识,对学习相关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我们把它们分别编成“朝代歌”“开国帝王歌”“都城歌”。
如“朝代歌”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魏蜀吴并存,隋朝再唐朝,五代十国存,北宋辽夏金,南宋元明清。
”简短几行,寥寥数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顺序,若干个政权并存局面等知识点都囊括其中,且押韵上口,好诵易记,不易混淆,学生喜笑颜开,拍手喝彩。
二、运用诗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最夺目的精神财富。
精选与教材重点、难点直接相关的诗歌引入课堂教学,展现新的亮点,往往会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长征经过的地方很多,长征有何重要意义,长征精神怎样理解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
文史融合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史记》为例,探讨文史融合教学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二、文史融合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史融合教学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史融合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史记》等历史文献,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文史融合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史记》中的“鸿门宴”一节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 资料搜集,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史记》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历史背景,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史记》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创新表达,拓展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史记》的理解,如写作、绘画、表演等。
通过创新表达,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课堂延伸,拓展阅读教师可以将《史记》与其他文学作品相结合,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以《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播放项羽战败后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项羽的英勇与悲壮。
2. 资料搜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项羽的历史背景。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而初中历史课堂作为学生接触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选取相关的教材内容来实现。
在选材上,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思想等,将其纳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中。
在讲解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重点介绍孔子、墨子、老子等重要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可以选取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朝的统一、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这些事件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相融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思考其中的道义、伦理和思想等问题。
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现代社会的异同以及其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提醒他们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可以开展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展览,让学生亲自制作展板、准备讲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启发。
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比如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用文史结合法
采用文史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作者:李代清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8期“文史不分家”,历史和文学都属于人文学科的大类,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这是由历史和文学的本质决定的,今天的历史教学也提倡文史结合的方法。
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课堂上文史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文史结合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遵循了历史与文学同根同源的客观规律,对于历史课堂的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文史结合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不再是一门干巴巴的科目,它与语文结合,用文学的角度去阐释历史,会有别开生面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再次,文史结合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与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相比,文学更具有直观性,容易被学生轻松接受。
采用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快速使学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一、用文学语言来感受历史用文学性的语言感受历史,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概括历史,引导学生感受历史。
以“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节课程为例来说明。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用革命烈士赵世炎《远望莫斯科》导入课程:“我们站在巴黎铁塔顶上,高处不胜寒,一片茫苍苍,翘首远望,遥指北方,万千风光,令人神往!听呵!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国际歌》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
看呵!满天大雪,无数红旗飘扬;工农武装,打倒了沙皇,赶走了豺狼,让我们齐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寿无疆!”之后再向学生说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俄国十月革命》,这样就可以在一片文学的氛围中开始课程。
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也可让学生采用图示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署上姓名,向全班学生解释为何这样设计。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块巧克力夹心饼”,由于巧克力是黑色,象征着俄国统治者的黑暗与落后,而夹心饼指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因此革命性强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
(邓丽娟)文史结合”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文史结合”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邓丽娟(玉门市第三中学甘肃省玉门市735211)【摘要】文史结合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今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在历史教学中实行文史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后的教材中增添了不少文学知识来丰富历史教学。
这就赋予了历史老师新的使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到文史结合,有助于重现历史场景、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
【关键字】文史结合历史教学现象作用一、导言文史结合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它是历史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再现历史过程,探究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
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史书的《尚书》中不凡看见文史结合的身影。
还有“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①的《左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②的《史记》,等都是文史结合的典范。
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从理论上曾做过总结,他主张言贵修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强调叙事“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章句之言,有显有晦”“史之为务,必藉于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
”③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文史渗透”,实现历史学科“历史性”与“文学性”的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提醒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这些纲领性文件或指导性解读,为我们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讨论多学科融合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讨论多学科融合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作者:陈孝驴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1年第4期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陈孝驴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是机械的、枯燥的,要不断地重复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深度利用历史教材,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活跃历史课堂氛围,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将以文学、地理、政治为契合点,讲解如何进行学科融合教学。
一、文史结合,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文学和历史有着直接联系,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联。
因此,文学素材可以有效地辅助历史教学,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期,模仿能力强,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历史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发展,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教师可以从学生了解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合适的教学材料,材料要新颖,具备感染力和震撼力,让学生在文史结合的课堂中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深化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思想和品质。
初中生对《论语》和孔子都有了解,在学习《百家争鸣》时,他们要掌握不同人物和学派的思想和理念,而关于儒家思想的内容最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进行讲解,分析孔子主张的思想,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使学生能够把《论语》中的知识和概念运用到历史学习当中。
然后,讲解和《论语》有关的成语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乐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不朽思想。
这样,既能让历史课堂更加多彩、有趣,还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地史结合,提升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恰当运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不引入地图,就会让学生没有时空概念,从而无法理解教师对一些战争的解读。
因此,在讲解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引入地图,向学生讲解地图上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和积淀,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艺术表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元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应当更好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和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和典故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战争史时,可以讲述一些中国古代的军事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君臣之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政治观念和制度变革。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更好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在未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史结合”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史结合”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文史结合”方法概述“文史结合”方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史料、艺术作品等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历史、重现历史情景、感受历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
“文史结合”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
1.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与历史题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怀和历史事件,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 利用史料和艺术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和艺术作品了解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方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赏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如历史题材的绘画、雕塑等,感受历史的美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3. 举办文化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举办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历史主题演讲比赛、历史主题读书会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增强历史的感受力和体验力。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可以使“文史结合”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愿。
三、“文史结合”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意义和作用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文史结合”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历史的感受力和体验力,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文化交流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文化交流活动一、引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教授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
在初中阶段,历史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组织一系列历史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将历史文化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感知文化,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历史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的融合1.课堂上的历史教学与文化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礼仪、服饰、饮食等方面探讨古代文化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实地考察是历史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历史遗址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3.举办历史文化讲座为了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历史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历史文化知识。
讲座内容可以涵盖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文学、艺术、科技、民俗等。
通过讲座,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文化交流活动的成果展示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1.撰写历史小论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历史文化的论文。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文字,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制作历史手抄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制作一份手抄报。
通过手抄报的制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开展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开展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和事件,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面对新时代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开展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呢?本文将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1. 综合历史素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与文学、美术等学科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欣赏艺术作品等方式,拓宽历史视野、增加历史情感。
2. 跨学科知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初中历史教师可与语文、地理、科学等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 社会实践: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探究社区或社会中的历史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选择1.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团体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师角色转变1. 导师角色:历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学习中给予他们启示和帮助。
2. 调节者角色: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差异,根据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学习资源提供者:积极收集和整理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合理的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及积极的教师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质,使历史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史结合让初中历史教学更高效
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施工准备 (2)三、模板方案编制原则 (2)四、模板施工总体安排 (2)五、施工方法 (3)六、地下室高支模计算 (4)6.1、6.25米层高楼板高支模计算 (4)6.2、楼面框架梁模板高支模计算 (8)七、首层高支模计算 (13)7.1、5.0米层高楼板高支模计算 (13)7.2、楼面框架梁模板高支模计算 (17)八、21.65米超高支模计算 (21)8.1、21.65米层高楼板高支模计算 (21)8.2、楼面框架梁模板高支模计算 (25)九、模板的安装 (32)十、模板拆除规范要求 (33)十一、安全措施 (33)高支模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综合研发孵化区B组团B2-B3标土建、水电及周边配套工程工程由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和六层两栋建筑组成。
本工程总程建筑面积为84130.4m2,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4016.2 m2。
楼层层高为:地下一层层高为4.1~6.25m,首层层高为5m,二层至十四层每层层高均为4.1m。
地下室现浇楼板厚度有多种:180mm,200mm,250mm,300mm等,其中大部分为200mm 。
框架梁截面尺寸有:250mm×800mm ,350mm×700mm,400mm×1000mm,650mm×700mm,800×1100mm 等。
框架柱尺寸400mm×1000mm ,600mm×600mm ,800mm×800mm,900mm×900mm等,最大的梁为800×1100mm。
二、施工准备1、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审定的基础上,对参与施工的工作进行详细的技术和安全交底。
2、材料:18厚夹板,50×100木枋,40mm厚松木,φ48x3.5钢管及扣件,脱模剂,钢管夹。
三、模板方案编制原则由于施工现场场地相对狭小,主体工程施工工期紧迫;质量要求高,周转材料一次性投入大;工程施工中须保证安全和文明施工。
文史结合,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文史结合,激活学生历史思维坊子区崇文中学杜艳芹李彦一.问题的提出:历史学科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是对人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产生表面性和片面性。
作为一名历史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他们传授知识,还要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体验,达到让他们正确认知事物的目的。
而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它不可能再现,不可能重演。
历史年代的久远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事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呢?结合我曾经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在不断地反思中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利用文学与历史的相通性,挖掘文学中蕴藏的丰富的历史资源,利用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在文学的辉映下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策略:1、用文学作品作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引人入胜。
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引用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做导入,在熟悉的旋律中,学生的思绪很快被带到了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大跃进运动时,我引用了彭德怀的诗句“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了狂热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代,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
几乎没费多大劲,大跃进发生的原因、危害、给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反面教训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
2、用文学作品作注解,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三国鼎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曹操通过战争统一北方,符合人民心愿,推动历史的进步时,我引用了曹操的《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一、引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要让他们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对未来的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讲授古代文明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服饰、建筑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可以介绍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在讲授近代史时,可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这些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可以让他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授古代礼仪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古代的礼仪场合和礼仪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的内涵和价值。
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听老师讲述古代文人的故事和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实践环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初中历史教学文明交融(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文明交融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交融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或民族的历史,而是越来越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明交融的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文明交融。
1. 文明交融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文明交融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2. 文明交融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应涵盖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时,不仅要讲述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还要介绍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在教授世界史时,要关注各大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等。
3. 文明交融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文明交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1.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明的影响,探讨阿拉伯数字如何传入欧洲等。
2.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例如,比较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分析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
3.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扮演不同文明的历史人物,从多元视角探讨历史事件。
例如,让学生扮演唐朝时期的外交使者,与阿拉伯、印度等文明进行交流。
4.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例如,针对某个历史事件,让学生从不同文明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交融激活历史课堂
作者:贾平利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9期
摘 ;要:随着人类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大,学科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学历史教学也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探索出一条既保留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又适应新课改要求,并受到学生喜爱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将语文知识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实现新课改下课程综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文史结合法”的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等问题的阐述,结合对作者自身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和归纳,试图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提出一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文史结合法;中学历史教学;激活历史课堂
正文
随着人类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大,学科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学历史教学也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如何探索出一条既保留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又适应新课改要求,并受到学生喜爱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将语文知识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实现新课改下课程综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那么,什么是“文史结合法”?在当今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文史结合法”?在应用中又会起到什么效果呢?
一、文史结合法概述
“文史结合法”是一种现代教学理论思想,是在已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运用文学教学与史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的汉字、成语、诗歌、散文、小说、影视作品等文史材料中,撷取精华,应用于历史课堂,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引用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可以使历史跨越时空,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历史史实更加印象深刻,进而使历史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实现。
二、历史教学中应用文史结合法的重要性
1.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
众所周知,虽然新课标在许多方面要求加强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文科素质、人文素养,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教师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出现“你教你的语文、我教我的历史”“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
另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语言缺乏生动形象性,叙述历史过于客观严肃而流于枯燥,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濃;历史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单一,没有让历史知识活化,缺乏历史影视资料的支撑和再现;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2.文史结合法教学的优势
文史结合法有效解决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不足和问题,激发了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兴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有助于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文史结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以文字导入,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解《原始农耕生活》时,指出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就是我国原始居民早期的“家”,并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家”字,分析说:这个“家”字,实际上就是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豕”指的就是猪。
然后说明干栏式房屋结构的确是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学生把“家”这个字和历史史实联系在一起,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2.将成语故事引入历史课,激活课堂。
春秋战国时代和秦朝末年英雄辈出、烽烟迭起,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
学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讲成语故事,并选取1-2个成语故事写出对自己的启示。
如:成语“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无颜见江东父老”等。
这样,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就是丰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当学生们对一个个历史场景、一个个鲜活人物或敬仰或惋惜或痛恨或沉思的时候,学习兴趣、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3.引诗文入史,积累文史素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概念的讲解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对于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都不丰富的初中学生来讲,理解历史概念很有难度,因此,具体化通俗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利用现有的语文知识,能使学生对历史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我就着重分析了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李白借诗歌极力颂扬秦王嬴政之雄才大略和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武雄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六合”,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而秦王拔剑一挥“浮云”顿消,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臣服于秦了。
通过理解这首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秦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对秦始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学与史学有机结合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广泛引用,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以及对历史事件独到深刻的分析,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很有帮助。
4.运用影视作品活化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形象。
例如,近现代历史教学中,《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雍正王朝》、《三国演义》以及美国的《偷袭珍珠港》等历史影视作品可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情感和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史为镜,以古鉴今,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文史结合法是一种以文活史、以史实文的综合教学方法,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去探索、去求知、去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激活历史课堂的目的。
同时,由于文史结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也会使更多的学科结合教学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如“政史结合法”、“地史结合法”等,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科价值,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时汉《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2] ;高正松《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 ;郭建勋《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