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勾股定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17.1勾股定理

(完整版)17.1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1)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3.难点的突破方法:几何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土地面积的测量需要.在古埃及,尼罗河每年要泛滥一次;洪水给两岸的田地带来了肥沃的淤积泥土,但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水退了,人们要重新画出田地的界线,就必须再次丈量、计算田地的面积.几何学从一开始就与面积结下了不解之缘,面积很早就成为人们认识几何图形性质与争鸣几何定理的工具.本节课采用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利用面积相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补充)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 cm 和4 cm 的Rt △ABC ,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B 的长.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接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Rt △ABC ,用刻度尺量斜边AB 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和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 (补充)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则 4×21ab +(b -a )2=c 2,化简可证.A B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⑷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4×21ab +c 2,右边S=(a+b )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 4×21ab +c 2=(a+b )2,化简可证.六、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⑵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 ⑶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 ⑷三边之间的关系: .3.△ABC 的三边a 、b 、c ,若满足b 2= a 2+c 2,则 =90°;若满足b 2>c 2+a 2,则∠B 是 角; 若满足b 2<c 2+a 2,则∠B是 角.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1.已知在Rt △ABC 中,∠B=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⑴c= .(已知a 、b ,求c ) ⑵a= .(已知b 、c ,求a ) ⑶b= .(已知a 、c ,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 、b 、c ,有a <b <c ,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 ,c 的值,并把b 、c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bbbbaa AB b E B3.在△ABC 中,∠BAC=120°,AB=AC=310cm ,一动点P 从B 向C 以每秒2cm 的速度移动,问当P 点移动多少秒时,PA 与腰垂直.4.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D 在CB 的延长线上. 求证:⑴AD 2-AB 2=BD·CD⑵若D 在CB 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1.略.2.⑴∠A+∠B=90°;⑵CD=21AB ;⑶AC=21AB ;⑷AC 2+BC 2=AB 2. 3.∠B ,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 梯形ABCD = S △ABE + S △BCE + S △EDA ,又因为S 梯形ACDG =21(a+b )2, S △BCE = S △EDA =21 ab ,S △ABE =21c 2, 21(a+b )2=2×21 ab +21c 2. 七、课后练习1.⑴c=22a b -;⑵a=22c b -;⑶b=22a c +2.⎩⎨⎧+==+1222b c c b a ;则b=212-a ,c=212+a ;当a=19时,b=180,c=181.3.5秒或10秒.4.提示:过A 作AE ⊥BC 于E .D CB17.1 勾股定理(2)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⑴数形结合,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画图形,并写出应用公式的过程或公式的推倒过程,在做题过程中熟记公式,灵活运用.⑵分类讨论,让学生画好图后标图,从不同角度考虑条件和图形,考虑问题要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⑶作辅助线,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要注意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在做辅助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⑷优化训练,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定理,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灵活运用的程度.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⑵已知a=1,c=2, 求b.⑶已知c=17,b=8, 求a.⑷已知a:b=1:2,c=5, 求a.⑸已知b=15,∠A=30°,求a,c.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⑴求等边△ABC 的高.⑵求S △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欲求高CD ,可将其置身于Rt △ADC 或Rt △BDC 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21AB=3cm ,则此题可解. 六、课堂练习1.⑴在Rt △ABC ,∠C=90°,a=8,b=15,则c= . ⑵在Rt △ABC ,∠B=90°,a=3,b=4,则c= . ⑶在Rt △ABC ,∠C=90°,c=10,a :b=3:4,则a= ,b=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60°,AB=34,AC=4,AD 是BC 边上的高,求BC 的长.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七、课后练习1.在Rt △ABC ,∠C=90°,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⑸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b+c= . ⑹如果b=8,a :c=3:5,则c=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 1.17;7; 6,8; 6,8,10; 4或34; 3,3;2.8; 3.48. 七、课后练习1.24; 43; 32; 6; 12; 10; 2.332.DBA ABB17.1 勾股定理(3)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2.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3.难点的突破方法:数形结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生画好图后标图;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解释明白;优化训练,在不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定理,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灵活运用的程度;让学生深入探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教科书例1)明确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意条件的转化;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2(教科书例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保证一边不变,其他两边的变化.四、课堂引入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五、例习题分析例1 分析:⑴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⑵让学生深入探讨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⑶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⑷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⑸注意给学生小结深化数学建模思想,激发数学兴趣.例2 分析:⑴在△AOB中,已知AB=3,AO=2.5,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B.⑵在△COD中,已知CD=3,CO=2,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D.则BD=OD-OB,通过计算可知BD≠AC.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AC和BD的关系,给AC不同的值,计算BD.A BC六、课堂练习 1.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 米.2.如图,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3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米,水平距离是 米.2题图 3题图 4题图3.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4.如图,原计划从A 地经C 地到B 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 地到B 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 、C 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 ,使AC 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2.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则圆形盖半径至少为 米. 3.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在P 、Q 两点,PQ=16厘米,且RP ⊥PQ ,则RQ= 厘米.4.如图,钢索斜拉大桥为等腰三角形,支柱高24米,∠B=∠C=30°,E 、F 分别为BD 、CD 中点,试求B 、C 两点之间的距离,钢索AB 和AE 的长度.(精确到1米)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1.2250; 2.6, 32; 3.18米; 4.11600. 七、课后练习 1.350米; 2.22; 3.20; 4.83米,48米,32米.ACB Q ABDEF17.1 勾股定理(4)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⑴数形结合,正确标图,将条件反应到图形中,充分利用图形的功能和性质.⑵分类讨论,从不同角度考虑条件和图形,考虑问题要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⑶作辅助线,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在做辅助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⑷优化训练,在不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定理,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灵活运用的程度.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熟练掌握“双垂图”的图形结构和图形性质,通过讨论、计算等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 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求结论的开放性,根据已知条件,作适当辅助线求出三角形中的边和角.让学生掌握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角.例3(补充)让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在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条件的合理运用.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例4 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 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Rt △ABC 中,∠C=90°,CD ⊥BC 于D ,∠A=60°,CD=3,求线段AB 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对图形及性质掌握非常熟练,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 ,可由AB=BD+CD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 ,可由22BC AC AB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C D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 中,AC=4,∠B=45°,∠A=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ACB=75°.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 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 ,CD ,BD ,AB ,BC 及S △ABC .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 解略.例3(补充)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接AC ,或延长AB 、DC 交于F ,或延长AD 、BC 交于E ,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解:延长AD ,BC 交于点E . ∵∠A=∠60°,∠B=90°,∴∠E=30°. ∴AE=2AB=8,CE=2CD=4.∴BE 2=AE 2-AB 2=82-42=48,BE=48=34.∵DE 2= CE 2-CD 2=42-22=12,∴DE=12=32. ∴S 四边形ABCD =S △ABE -S △CDE =21AB·BE-21CD·DE=36.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 例4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2,13--的点.六、课堂练习1.△ABC 中,AB=AC=25 cm ,高AD=20 cm ,则BC= ,S △ABC = . 2.△ABC 中,若∠A=2∠B=3∠C ,AC=32cm ,则∠A= 度,∠B= 度,∠C= 度,BC= ,S △ABC = . 3.△ABC 中,∠C=90°,AB=4,BC=32,CD ⊥AB 于D ,则AC= ,CD= ,BD= ,AD= ,S △ABC = .4.已知:如图,△ABC 中,AB=26,BC=25,AC=17, 求S △ABC . C ADBCC七、课后练习1.在Rt △ABC 中,∠C=90°,CD ⊥BC 于D ,∠A=60°,CD=3,AB= . 2.在Rt △ABC 中,∠C=90°,S △ABC =30,c=13,且a <b ,则a= ,b= . 3.已知:如图,在△ABC 中,∠B=30°,∠C=45°,AC=22,求(1)AB 的长;(2)S △ABC . 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52,5 的点.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1.30cm ,300cm 2; 2.90,60,30,4,32; 3.2,3,3,1,32;4.作BD ⊥AC 于D ,设AD=x ,则CD=17-x ,252-x 2=262-(17-x )2,x=7,BD=24, S △ABC =21AC·BD=254. 七、课后练习 1.4; 2.5,12;3.提示:作AD ⊥BC 于D ,AD=CD=2,AB=4,BD=32,BC=2+32,S △ABC = =2+32; 4.略.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件 17.1 勾股定理(共4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件 17.1 勾股定理(共46张PPT)

b c b c b cb c
a
a
a
a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这里重点的介绍面积 证法。
勾股定理的证法(一)
∵( a+b)2=c2+4 ab a2+b2=c2
勾股定理的证法(二)
∵4× ab= c2-(b-a)2 a2+b2=c2
•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2.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 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
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a、b为边作两个正方形, 把两个正方形如图(左)连在一起,通过剪、拼把它拼成 图(右)的样子。你能做到吗?试试看。
b
a
练习1 求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225 A
144
80 A
24 B
A 8
17
练习2 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C
A
4
x
5
A
10
C
6
B
x
B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分成若干 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不断地分下去,就可以得到一 棵美丽的勾股树.
通过解方程可得.
B
C
A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 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的一般思路:
(1)重视对实际问题题意的 正确理解;
(2)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 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
(3)方程思想在本题中的运 用.
B
C
A
如图,一棵树被台风吹折断后,树顶端落在离底端 3米处,测得折断后长的一截比短的一截长1米,你能计 算树折断前的高度吗?

17.1_第5课时_勾股定理与图形的计算

17.1_第5课时_勾股定理与图形的计算

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 AC折叠,点D落在点D′处,求重叠部分△AFC的面 积. 解:易证△AFD′≌△CFB, ∴D′F=BF,
设D′F=x,则AF=8-x,
在Rt△AFD′中,(8-x)2=x2+42, 解得x=3. ∴AF=AB-FB=8-3=5, 1 ∴S△AFC= 2 AF•BC=10.
(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应用勾股定理列出一个关于x
的方程; (4)解这个方程,从而求出所求线段长.
巩固练习
1.导学方案第41页基础巩固第3题。
2.导学方案第40页难点探究第2题。
3.导学方案第43页展示交流第1题。
4.导学方案第43页展示交流第2题。
课堂检测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8cm,∠A=60°, ∠ADC=150°,已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2cm,求 △BCD的面积. 解:∵AB=AD=8cm,∠A=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DC=150°, ∴∠CDB=150°-60°=90°, ∴△BCD是直角三角形. 又∵四边形的周长为32cm, ∴CD+BC=32-AD-AB=32-8-8=16(cm). 设CD=x,则BC=16-x, 由勾股定理得82+x2=(16-x)2 1 解得x=6cm.∴S△BCD= 2 ×6×8=24(cm)2.
D E
F 要用到方 程思想
设EC=xcm,则EF=DE=(8-x)cm ,B
在Rt△ECF中,根据勾股定理
C

x2+
42=(8-x)2

解得 x=3. 即EC的长为3cm.
【变式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 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 点A的对应点为A′,且B′C=3,求AM的长. 解:连接BM,MB′.设AM=x, 在Rt△ABM中,AB2+AM2=BM2. 在Rt△MDB′中,MD2+DB′2=MB′2. ∵MB=MB′, ∴AB2+AM2=MD2+DB′2, 即92+x2=(9-x)2+(9-3)2, 解得x=2. 即AM=2.

勾股定理ppt课件

勾股定理ppt课件




那么勾、股、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知识点 1 勾股定理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里做客 时,从砖铺成的地面中发现了直 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观察
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
思考 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发现
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思考
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 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
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1、2;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了解常见的利用 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新课导入
提问 你知道在古代,人们
如何称呼直角三角形的三 边吗?
拓展延伸
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沿直线BD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求DE的长. 解:∵∠A=∠C′=∠C=90°, ∠AEB=∠C′ED,AB=C′D, ∴△AEB≌△C′ED.∴AE=C′E, ∴C′E=AD-ED=8-ED.又在△EC′D中,
ED2 CE2 CD2 . ED2 8 ED2 42,解得ED 5.
赵爽弦图
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会证明吗?
证明
c
a
b
bbc
a S=a2+b2
a
小正方形的面b积= (b-a)a2 =c2-4×1 ab

17.1 勾股定理 (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 (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图形,被称为赵爽弦图。 •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勾股定理吧!
知识点 1、2 认识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定义: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 平平方方和和 等于 斜斜边边 的平方.如果 用 a,b 和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aa22++bb22==cc22 .
7.(知识点 2)(7 分)在△ABC 中,∠C=90°,∠A,∠B,∠C 的对边 分别是 a,b,c,若 a∶b=3∶4,c=25,求 a,b.
解:设 a=3k,b=4k.因为在△ABC 中,∠C=90°,c=25,所以由勾 股定理,得(3k)2+(4k)2=252.因为 k>0,所以 k=5.所以 a=3×5=15,b= 4×5=20.
B.14
C.15
D.16
2.(知识点 1)(3 分)在△ABC 中,∠A=90°,则下列式子中,错误的
是( C )
A.∠B+∠C=90°
B.AB2+AC2=BC2
C.BC2=AC2-AB2
D.AC2=BC2-AB2
3.(知识点 2)(3 分)如图,点 E 在正方形 ABCD 内,满足∠AEB=90°, 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 )
•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 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我国古代学者 把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 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勾2+股2=弦2
(总分 30 分)
1.(知识点 1)(3 分)已知直角三角边长为( C ) A.13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理股定理
学习目标
•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 • 些文化历史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 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人教版八下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下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特别是几何法和代数法的步骤和逻辑;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解释:
-重点一:学生需要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a² + b² = c²),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数,理解其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重点二:学生应理解并能够复述勾股定理的几何法和代数法的证明过程,包括如何通过图形或代数公式推导出定理;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但仍有少数同学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设置一个答疑环节,鼓励同学们提问,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直角三角形模型,测量边长,验证勾股定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难点二:面对非标准直角三角形问题,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勾股定理的应用,需要教师提供多样的解题策略和技巧;
-难点三:学生可能难以将勾股定理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通过跨学科案例和实际情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及简单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 cm和4 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再画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你是否发现了32+42与52的关系,52+122与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由一学生朗读“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图案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面图形,猜想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拼图实验,探求新知1.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第22~23页图17.1-2和图17.1-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每组的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试说一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用拼图法初步体验结论.生:这两组图形中,每组的大正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师:这只是猜想,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还要经过我们的证明.归纳验证,得出定理(1)猜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已有几百种之多,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①用多媒体课件演示.②小组合作探究:a.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b为边作两个正方形,你能通过剪、拼把它拼成弦图的样子吗?b.它们的面积分别怎样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c.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纸张拼一拼,摆一摆,体验古人赵爽的证法.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师:通过拼摆,我们证实了命题1的正确性,命题1与直角三角形的边有关,我国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即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二、例题讲解【例1】填空题.(1)在Rt△ABC中,∠C=90°,a=8,b=15,则c=________;(2)在Rt△ABC中,∠B=90°,a=3,b=4,则c=________;(3)在Rt△ABC中,∠C=90°,c=10,a∶b=3∶4,则a=________,b=________;(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 cm,则它的高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答案】(1)17(2)7(3)68(4)6,8,10(5)3 3【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答案】119或13三、巩固练习填空题.在Rt△ABC中,∠C=90°.(1)如果a=7,c=25,则b=________;(2)如果∠A=30°,a=4,则b=________;(3)如果∠A=45°,a=3,则c=________;(4)如果c=10,a-b=2,则b=________;(5)如果a,b,c是连续整数,则a+b+c=________;(6)如果b=8,a∶c=3∶5,则c=________.【答案】(1)24(2)43(3)32(4)6(5)12(6)10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2.你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发现和验证方法了吗?3.你还有什么困惑?本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2)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难点如何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复习导入问题1: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师生行为:学生分小组讨论,建立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倾听学生的想法.生: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 m,BC=5 m,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则AB=13 m.所以至少需13 m长的梯子.师:很好!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a2=c2-b2或b2=c2-a2,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就可求出第三边的长.问题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生1:从题意可以看出,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生2: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师生共析: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因此AC=5≈2.236.因为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二、例题讲解【例1】如图,山坡上两棵树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3米,则这两棵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________米,水平距离是________米.分析:由∠CAB=30°易知垂直距离为23米,水平距离是6米.【答案】23 6【例2】教材第25页例2三、巩固练习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________.【答案】503米2.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偏离欲到达地点B 200米,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米,求该河流的宽度.【答案】约480 m四、课堂小结1.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会构造直角三角形.2.本节是从实验问题出发,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并用勾股定理完成解答.这是一节实际应用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3课时勾股定理(3)1.利用勾股定理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3.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在数轴上寻找表示2,3,5,…这样的表示无理数的点.难点利用勾股定理寻找直角三角形中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一、复习导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师: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们能用勾股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先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如下: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 =A′C′.求证:△ABC≌△A′B′C′.证明:在Rt△ABC和Rt△A′B′C′中,∠C=∠C′=90°,根据勾股定理,得BC =AB2-AC2,B′C′=A′B′2-A′C′2.又AB=A′B′,AC=A′C′,∴BC=B′C′,∴△ABC ≌△A′B′C′(SSS).师: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13所对应的点吗?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像长度为2,3,5,…这样的包含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师:由于要在数轴上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为2,3,5,…,所以只需画出长为2,3,5,…的线段即可,我们不妨先来画出长为2,3,5,…的线段.生:长为2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长为5的线段是直角边为1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长为13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呢?生:设c=13,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即a2+b2=13.若a,b为正整数,则13必须分解为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则a=2,b=3,所以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长分别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生:步骤如下: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13的点.二、例题讲解【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800米处,过了10秒后,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A点表示男孩头顶的位置,C,B点是两个时刻飞机的位置,∠C是直角,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根据题意,得在Rt△ABC中,∠C=90°,AB=5000米,AC=4800米.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即50002=BC2+48002,所以BC=1400米.飞机飞行1400米用了10秒,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1400×6×60=504000(米)=504(千米),即飞机飞行的速度为504千米/时.【例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齐至水面,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解:根据题意,得到上图,其中D是无风时水草的最高点,BC为湖面,AB是一阵风吹过水草的位置,CD=3分米,CB=6分米,AD=AB,BC⊥AD,所以在Rt△ACB中,AB2=AC2+BC2,即(AC+3)2=AC2+62,AC2+6AC+9=AC2+36,∴6AC=27,AC=4.5,所以这里的水深为4.5分米.【例3】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解:以17为长的边可看作两直角边分别为4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7的点,如下图:师生行为: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②能否找到斜边为17,另外两条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课堂小结1.进一步巩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2.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会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些无理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方面,做了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2.熟记一些勾股数.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掌握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难点归纳猜想出命题2的结论.一、复习导入活动探究(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生1: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生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与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做的?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 cm,6 cm,6.5 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 cm,7.5 cm,8.5 cm,再试一试.生1: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 =4,AB=5.因为32+42=52,所以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生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5 cm,6 cm,6.5 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再换成三边长分别为4 cm,7.5 cm,8.5 cm的三角形,可以发现8.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有42+7.52=8.52.师:很好!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看下面的命题: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各有何关系?师:我们可以看到命题2与命题1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如把命题1当成原命题,那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二、例题讲解【例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1)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分析:(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2)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33页练习第2题.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内容精简化,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1.理解并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方法.2.理解逆定理、互逆定理的概念.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互逆定理的概念.难点理解互逆定理的概念.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师: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我们得到了勾股定理逆命题的内容: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命题1我们已证明过它的正确性,命题2正确吗?如何证明呢?师生行为:让学生试着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师:△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与直角边是a,b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际情况是这样吗?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C′=90°(如图),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它们重合吗?生:我们所画的Rt△A′B′C′,(A′B′)2=a2+b2,又因为c2=a2+b2,所以(A′B′)2=c2,即A′B′=c.△ABC和△A′B′C′三边对应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C=∠C′=90°,所以△ABC 为直角三角形.即命题2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证明了命题2是正确的,那么命题2就成为一个定理.由于命题1证明正确以后称为勾股定理,命题2又是命题1的逆命题,在此,我们就称定理2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师:但是不是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呢?生:不一定,如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不成立.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生:例如原命题: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逆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显然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二、新课教授【例1】教材第32页例1【例2】教材第33页例2【例3】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那么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分析:这是一个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解:在△ABD中,AB2+AD2=9+16=25=BD2,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A是直角.在△BCD中,BD2+BC2=25+144=169=132=CD2,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DBC是直角.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三、巩固练习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 m后,又走了60 m,再走100 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 m后,又走60 m的方向是________.【答案】向正南或正北2.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B两个基地前去拦截,6分钟后同时到达C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求甲巡逻艇的航向.【答案】解:由题意可知:AC=120×6×160=12,BC=50×6×160=5,122+52=132.又AB=13,∴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CAB=40°,航向为北偏东50°.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对本节的内容有哪些认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熟记几组勾股数.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的能力,切实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勾股定理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勾股定理课件

SA+SB=SC
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 SA+SB=SC
A
A a
CC c
b BB 图① 图1-1
设:直角三角形的 三边长分别是a、b、c
SA+SB=SC
a2+b2=c2
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之 间的关系,即: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首页
随堂训练
见《学练优》本课时课堂达标训练
首页
课后作业
见《学练优》本课时课后巩固提升
S小正方形=(b-a)2 S大正方形=4·S三角形+S小正方形 即 c2=4×12 ab+(b-a)2,
c2=2ab+a2-2ab+b2 所以 a2+b2=c2
温馨提示:上述这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是用面积法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 才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因为,这个图案被选为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徽.
量关系进而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看似平淡 无奇的现 象有时却 隐藏着深 刻的道理
毕达哥拉斯
AB C
首页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勾股定理的探索发现、验证及简单应 用
AB
C
思考:你能发现图中的 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 质吗?
发现: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 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 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即我们惊 奇地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 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 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感悟新知
6-1. 古诗赞美荷花“竹色溪下绿, 荷 花镜里香”. 平静的湖面上,一朵 荷花亭亭玉立,露出水面10 cm, 忽见它随风斜倚,花朵恰好浸入 水面,仔细观察,发现荷花偏离 原地40 cm(如图).请问:水深多少?
知3-练
感悟新知
知3-练
解:设水深CB=x cm,则AC=(x+10) cm, 即CD=(x+10) cm. 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x2+402=(x+10)2, 解得x=75. 答:水深75 cm.
会改变; 2. 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列出等式; 3. 利用等式性质变换验证结论成立,即拼出图形→写出图形面
积的表达式→找出等量关系→恒等变形→推导命题结论. 通过拼图,利用求面积来验证,这种方法以数形转换为指导思 想,以图形拼补为手段,以各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为依据而达 到目的.
感悟新知
感悟新知
2. 在数轴上作出表示 n 的点
知4-讲
如图17.1-6,构造两条直角边长都是1 的直角三角
形,利用勾股定理得到斜边的长为 2 ,再用圆规截取
的方法画出 2在数轴上的对应点;
感悟新知
知4-讲
构造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2 ,1 的直角三角形,利用 勾股定理得到斜边的长为 3 ,再用圆规截取的方法画出
知3-讲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两边的关系;
(3)证明包含有平方(算术平方根)关系的几何问题;
(4)求解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路程问题;
(5) 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长度,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悟新知
特别提醒
知3-讲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勾股定理课件 (共84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勾股定理课件 (共84张PPT)
3 . AC=___ 6.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为3,4,则
5 或 7 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
7.蚂蚁沿图中的折线从A点爬到D点,一共爬了____厘米.(小方 格的边长为1厘米)
A
3
G
4
B
12
E 5 C 6
8
F
答案:28
D
· ·
· ·
· ·
·
·
3.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 次强台风中离地面5米处折 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 成30°角,则这棵大树在 折断前的高度和AB的长分 别为( ) B.15米, 125米 D.15米, 75 米 A.10米, 75 米 C.10米, 125米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1.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2.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
3.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有关计算与证明.
星期日老师带领初二全体学生去凌峰山风景区游 玩,同学们看到山势险峻,查看景区示意图得知:凌峰 山主峰高约为900米,如图:为了方便游人,此景区从主 峰A处向地面B处架了一条缆车路线,已知山底端C处与 地面B处相距1200米, ACB 90 ,请问缆车路线AB长 应为多少?
2ab+(b² -2ab+a² )=c²
赵爽弦图
∴a² +b²=c²
结论: 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B
在Rt△ABC中,∠C=90°, 边BC,AC,AB所对应的边 勾 分别为a,b,c,则存在下 C 列关系 a2+b2=c2 b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a 2 + b 2 = c 2. 斜边长为c,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 ∠C=90°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理解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但对于证明勾股定理,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讲解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解释勾股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勾股定理的关键信息。

主要包括:1.勾股定理的定义2.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3.勾股定理的应用示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能否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反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课后,要反思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7.1 勾股定理》课件(含习题)

《17.1 勾股定理》课件(含习题)

某学习小组经过合作交流,给出了下面的解题思路,
请你按照他们的解题思路完成解答过程.
A
作AD⊥BC于D, 设BD=x,用含x的 代数式表示CD
根据勾股定理, 利用AD作为“桥 梁”建立方程模 型求出x
B
DC
利用勾股定理求 出AD的长,再计 算三角形面积
解:如图,在△ABC中,AB=15,BC=14,AC=13, 设BD=x,则CD=14-x,
在Rt△COD中,根据勾股定理,
OD2=CD2-OC2=2.62-(2.4-0.5)2=3.15
OD 3.15 1.77,
BD OD OB 1.77 1 0.77 .
A C
O
BD
所以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5m时,梯子底端并不是也外 移0.5m,而是外移约0.77m.
归纳总结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a
c
b
二 勾股定理的验证
拼一拼 请同学们准备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 角形,跟着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拼图.
赵爽
b
a
c
b
a
a2 + b2
这种用拼图的验
=证勾c股2 定理的方
法叫做弦图法
c
a
b
证一证
证明: S大正方形=c2
c b
a
b-a
赵爽弦图
S小正方形=(b-a)2
S大正方形=4·S三角形+S小正方形
当堂练习
1.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8米,另一棵2米,两棵对相距8米
.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的树梢,问小鸟至少飞行
( B )A. 8米 B.10米
C.12米 D.14米
A
B
第1题图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 勾股定理 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 勾股定理  课件(共35张PPT)

探究 如图,以Rt△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其面积分别为 S1 、S2、S3,请同学们想一想
S1 、S2、S3 之间有何关系呢?
S2 + S3 =a2+b2
S1=c2
B
S1c a S2
b
A S3 C
∵a2+b2=c2
S2 + S3 = S1
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
S2

S3

1 2


a 2
2

1 2


b 2
2
1 a2 1 b2
8
8
S1

1 2


c 2
2

1
8
c2
由勾股定理得 a2+b2=c2
∴S2+S3=S1
S2
c
SS3 2
A
S1
S1
动手操作:例2如图,Rt△ABC中
,AC=8,BC=6,∠C=90°,分别 以AB、BC、AC为直径作三个半圆 ,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24_ .
A
E
D
B
F
C
A
A =625
225
400
81
B =144
225
2、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 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 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 是8厘米,则正方形A,B, C,D的面积之和是 __6_4_____平方厘米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3——折叠中的计算问题
能算好算直接算,不能算不好算,设未知数,列方程(勾股定理、全等、相似等)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1— —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17.1勾股定理

人教版17.1勾股定理
从A地到B地 哪条路近?

①?
Rt△ABC中,已知AC=8,BC=6,
能否求出AB的长?
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数 学家毕达哥拉斯非常善于 观察和思考,经常能从平 淡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 问题.
有一次他在朋友家做客 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 地面中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观察:图中两个 小正方形与大正 方形的面积之间
辉煌发现
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就知道了这个定理,人们把 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 部分称为“股”,我国古代学者把直角三角形较 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 “股”,斜边称为“弦”.因此就把这一定理称为 勾股定理.


勾股

考一考:
1.求下列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A
81
A
c
b
BaC
A C D
感受数学之美
图中,所有的四
边形都是正方形,所 A
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
三角形,正方形M,N B 的面积的和是_1_0_0__.
M
N
欣赏美丽的勾股树
100
144
B
144
169


2.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5、12,则三角形的
周长为30 .
1、如图,一个高3米,宽4米的大门,需在相对 角的顶点间加一个加固木条,则木条的长为
( C)
A.3 米 B.4 米 C.5米 D.6米
B

C

A

①?
Rt△ABC中,已知AC=8,BC=6,
能否求出AB的长?
学以致用 课本24页习题
cC Aa
b
B
C

17.1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赵爽弦图)
b
c a
a
面积:c2
什么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为c,那么
2 2 2 a +b =c
利用“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 证明:(如图)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 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 那么 a2+b2=c2 大正方形的面积S=c2; (赵爽弦图)
17.1
2 2 2 a +b =c
什么是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发现地砖图案反映了直角 约前580—约前500),古 三角形三边的某种关系。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 家、天文学家
什么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思考: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腰直角三 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勾股定理的证明。
课后作业:P28 习题17.1 第1、2、3题
练习:
什么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问题:其他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种三边关系?
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 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B
A C
C’ A’ B’
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 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什么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为c,那么
2 2 2 a +b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2
则a + b = c . 。 (4) √ 若a, b, c是Rt ABC的三边,∠C = 90 , 则a + b = c .
2 2 2
2
2
2
运用新知: 练习2 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C A 4 C 6 x 5
A B
x
10
B
练习3 《课本》第24页 练习1、2题
运用新知:
例1 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 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D C
A 1m
B
2m
运用新知:
例2 如图,一架2.6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 的墙AO上,这时AO 为2.4米. (1)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 (2)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 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
运用新知:
练4 《课本》第26页 练习1、2题
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
为C,那么
a +b = c
2
2
2

课后作业:
《课本》第28页 第 1、2题
B
A
C
C,那么
a +b = c

证明猜想:
总统证明的方法:
a
b
c
c a
b
证明猜想:
归纳: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 为C,那么
a +b = c
2
2பைடு நூலகம்
2

运用新知: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 若a, b, c是 ABC的三边,则a + b = c . (1)
2 2 2
(2) × 若a, b, c是Rt ABC的三边,则a + b = c . 。 × 若a, b, c是Rt ABC的三边,∠A = 90 , (3)
17.1
勾股定理
东兴实验学校
周洁
引入新知:
引入新知:
你发现了什么? 小正方形的面积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吗?
引入新知:
B
A
C
在网格中的一般的直角 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边长 的三个正方形A、B、C是否 也有类似的面积关系?
引入新知:
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2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