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扶正:即补益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即袪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损其偏盛:即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或阳一方偏盛的病症。
补其偏衰,即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组成阳的一方虚弱不足的现象。
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降: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
归经: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指出药物作用部分的选择性。
双面调节作用:同一中药,即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速度论运用数学方程定量地描绘这些过程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运用化学药药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单方,复方制剂应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化学测定法: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得到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然后用室分析或非室分析方法通过生理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生物测定法:主要是微生物法,广泛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其原理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利用该原理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指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药效和药理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和分离、药理作用的评价、药理机制的解析等。
下面将对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可以单独或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二、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药理作用的评定和量化。
通过药效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观察法、生物化学测定法、生物学测定法等。
药效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的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中药的治疗机理和适应症。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在机体内药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转化成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途径之一。
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动力学参数,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代谢可以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药物代谢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毒副反应。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应的重要因素。
药物动力学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药效参数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五、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药理作用来实现。
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理化作用和生物学作用两种类型。
理化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如药物的溶解、结合、解离等。
生物学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如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酶的抑制等。
六、药理机制药理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过程。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
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
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
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
在清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
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
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
中药药理学
四气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影响,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性影响,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性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寒凉药可以降低基础代谢率。
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有机酸、鞣质。
鞣质与出血创面解除,由于蛋白质和血液的凝固,起到止血和减少渗出的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甘味补益药具有强壮机体、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咳、平喘、泻下、止血等作用。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中药药理学的作用特点:作用的多效性、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麻黄(解表药)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机制主要涉及:(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2)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5-HT和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4)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和充血,使呼吸道通畅而有利于平喘。
3.利尿机制可能与扩张肾血管、增强肾血流量或阻断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有关。
4.解热(麻黄挥发油)促进发汗、加速机体散热5.抗炎、抗过敏(伪麻黄碱作用最强,甲基麻黄碱及麻黄碱次之)6.升高血压(麻黄碱)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率,并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WBC吞噬功能增强。
(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
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
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
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医药理学
中医药理学是研究中医药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点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揭示中医药治疗的科学基础。
中医药理学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 中药材的成分与功效:中药材是中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医药理学研究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并分析其对人体的药理作用。
2. 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中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体内靶标的相互作用。
3. 中药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中医药理学探讨中药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包括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4. 中药的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中医药理学也关注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的毒理学特点,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应用。
中医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认识,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它有助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析中医药的疗效,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中药药理学
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1)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内容:包括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主要任务: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明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以此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目的,为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寻找新中药提供线索。
1、阐明中医药理论2、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提高用药水平3、老药新用和发现新药材4、研制新药5、实现中药现代化:为中药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提供必要的药效学,毒理学资料。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2)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3)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5)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一、中药基原(品种)二、产地三、采收季节四、贮藏条件五、炮制六、剂型和制剂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与使用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无关,主要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病人。
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部分药物还用于水肿、喘咳、麻疹、疮疡初起等症并兼表证者。
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解热、3、镇痛、镇静4、抗炎、抗过敏作用5、抗病原体作用6、止咳、祛痰、平喘作用7、调节免疫麻黄:[主要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
[药理作用] 1、发汗影响麻黄发汗的因素:(1)环境温度(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3)配伍。
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兴奋汗腺α1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平喘有效成分为麻黄碱。
3、利尿4、解热、镇痛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7、抗炎抗过敏8、兴奋CNS9、升高血压[临床应用]中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现代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防治某些低血压状态及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影响和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运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具有特殊成分的中药,以研究和揭示中药
疗效、安全可靠性和规律性的前提。
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首先,要研究各种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比如各种中药成分是如何
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形成信号反应以及各种神经、内分泌、免
疫和代谢反应的中介机制,以更好的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活性特性和
药理活性。
其次,要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物代谢机制,尤其是未经人体代谢的活
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代谢的机制可以确定中药中特定成分的
药效和毒性特性,以更有效的控制药效。
此外,要研究中药药效的变化规律,比如中药作用受到病人个体差异、药物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药效学研究来控制药物的
安全性以及如何让药物更具有针对性,都可以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所
获取到积极有效的结果。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
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中药的作用特性和机理,从而提高中药的抗病能力,改善中医药的应用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健康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36)发汗;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镇咳、祛痰、平喘。
麻黄:(P37)①发汗,(麻黄水煎液、挥发油、麻黄碱)②平喘,(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③正性肌力及升高血压,(麻黄、麻黄碱)④抗炎、抗过敏,(伪麻黄碱)⑤中枢兴奋,(麻黄、麻黄碱)柴胡:(P43)①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②抗炎,(柴胡皂苷)③保肝、利胆和降血脂,(柴胡、柴胡皂苷)葛根:(P45)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降血压,(葛根、葛根总黄酮、葛根素)②扩张血管,(葛根素、葛根总黄酮)③抗心律失常,(葛根素、大豆苷元)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50)1.抗病原微生物;①抗菌(抗菌谱广),②抗病毒2.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①中和、降解内毒素,②拮抗外毒素,③降低细菌毒力3.解热(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发汗);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黄芩:(P52)①抗菌、抗病毒,(黄芩煎剂、水浸剂、提取物、黄芩苷元、黄芩根煎剂)②抗炎、抗过敏,(黄芩、黄芩素、黄芩苷、新黄芩素Ⅱ)③解热,(作用显著,对正常体温大鼠无降温作用)④保肝、利胆,(黄芩、黄芩提取物)⑤抗血小板聚集,(黄芩苷元)⑥降血压、降血脂,(黄芩苷、黄酮类成分)现代应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黄连:(P54)1.抗病原微生物;①抗菌,②抗病毒,③抗原虫(小檗碱,单用易产生耐药性)2.抗细菌毒素、解热,(黄连、小檗碱)3.抗炎,4.降血糖,5.抗溃疡,6.抗肿瘤现代应用:细菌性痢疾、肠道感染;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金银花:(P56)①抗菌、抗病毒,(绿原酸、异绿原酸)②抗内毒素,③解热、抗炎,④增强免疫功能现代应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他感染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淋巴管炎等等)苦参:(P64)1.抗病原微生物,(苦参碱、氧化苦参碱)2.解热、抗炎,3.抗过敏、平喘,4.抗肿瘤,5.升高白细胞, 7.保肝6.对心血管作用;①抗心律失常,②正性肌力、负性频率,③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④抗脑缺血现代应用: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肝炎;妇科炎症感染;皮肤病;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症;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知母:(P66)①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②解热,(芒果苷、菝葜皂苷元)③下调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β受体功能,④抗炎,⑤降血糖,⑥改善学习记忆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肺结核低热青蒿:(P67)1.抗疟原虫,(青蒿素,有高效、速效、低毒特点)2.抗菌、抗病毒,3.解热、抗炎、抗内毒素,4.抗肿瘤,5.抗血吸虫现代应用:疟疾;高热;血吸虫病;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慢性支气管炎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73)1.泻下作用;①刺激性泻药,②容积性泻药,③润滑性泻药2.利尿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P74)①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单用泻下作用缓慢,生大黄作用最强)现代应用:便秘;急腹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感染性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80)①抗炎;②镇痛;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独活:(P82)①抗炎;②镇痛;③抑制免疫功能雷公藤:(P82)①抗炎;②抑制免疫;③抗肿瘤;④抗生育有效成分:雷公藤碱、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素现代应用: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红斑狼疮;贝赫切特综合征;过敏性皮肤病防己:(P8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粉防己碱);②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③抗心律失常;④阻滞Ca2+通道作用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89)①调节胃肠运动;②抗溃疡;③促进消化液分泌;④抗病原微生物藿香正气散:(P93)①解痉;②抗菌;③增强胃肠道吸收功能;④加强胃肠道屏障功能现代应用:感冒;急性胃肠炎、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95)利尿消石;利胆保肝;降血脂;抗病原体;抗肿瘤:直接抑杀肿瘤细胞,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茯苓:(P97)利尿,(茯苓素);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肿瘤;保肝。
现代应用:水肿;肿瘤;轮状病毒感染致婴幼儿腹泻。
茵陈:(P101)利胆,(茵陈色原酮);保肝;降血脂;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
现代应用:急慢性肝炎;黄疸,胆石症及胆道感染;高酯血症。
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04)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扩管,改善循环;抗休克。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改善消化功能;镇吐。
4.抗炎、镇痛。
3.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局麻作用附子:(P106)1.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改善新功能(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休克;(对血循环有双向调节作用)(强心成分:去甲乌药碱)2.抗炎;3.镇痛;4.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抗应激能力;5.增强交感神经的反应性现代应用:休克;缓慢性心律失常;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神经痛。
不良反应:毒性主要由双酯型乌头碱引起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16)1.调节胃肠运动(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 3.利胆;2.调节消化液分泌(对消化液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4.松弛支气管平滑肌5.调节子宫平滑肌张力(双向调节作用);(微弱的雌激素样作用)6.升高血压。
枳实与枳壳:(P117)1.调节胃肠平滑肌活动(在体兴奋;离体抑制);2.兴奋子宫(在体兴奋;离体抑制)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加强心肌收缩力;现代应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休克。
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23)助消化(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调节胃肠运动。
山楂:(P124)1.助消化;2.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性)3.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
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28)收缩局部血管;促进凝血因子生成;提高血小板活性;抗纤维蛋白溶解三七:(P129)1.止血(三七氨酸);2.抗血栓(双向调节);3.促进造血;5.抗脑缺血; 6.抗炎;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7.保肝(抗肝纤维化);8.抗肿瘤;9.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镇痛;益智;10.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荷核酸代谢的合成;降低血脂。
1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三七皂苷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现代应用:各种组织出血病症;冠心病;脑血栓;外伤肿痛;高胆固醇血症;肝炎。
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35)1.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强纤溶系统功能;调节血液粘稠度;抗凝血2.抗血栓形成(血栓形成3要素:血管壁改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状态改变)3.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影响心血管的内分泌调节功能;4.改善微循环。
丹参:(P138)1.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激活纤溶系统;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2.抗血栓形成;3.改善微循环;4.改善血流动力学(扩管,增加冠脉流量)5.抗心肌缺血、防止心肌肥厚;6.抗脑缺血;(丹参酮ⅡA)7.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保肝;促进骨折愈合;促进皮肤、伤口愈合。
现代应用:冠心病;脑缺血;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
川芎:(P141)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心肌缺血;(川芎嗪、阿魏酸)2.抗脑缺血;3.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4.松弛平滑肌;(抑制心脏,改善微循环)现代应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缺血性脑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延胡索:(P143)1.镇痛(延胡索乙素);2.镇静、催眠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4.抗消化性溃疡益母草:(P145)1.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益母草碱);2.抗心肌缺血3.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利尿;抗实验性肾功能衰竭;防止肾小管坏死。
1.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2.改善微循环;(银杏内酯)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动力学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脑缺血损伤;改善学习记忆;5.平喘祛痰。
现代应用:脑缺血、脑血栓;老年性脑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支气管哮喘;帕金森病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55)1.祛痰(与皂苷有关);2.止咳(保护性反应);3.平喘(扩张支气管作用)桔梗:(P156)1.祛痰、镇咳;2.抗炎、镇痛;3.镇静、解热;(桔梗皂苷)现代应用:肺炎;支气管炎;(静脉注射引起溶血)半夏:(P157)1.镇咳、祛痰(生物碱);2.镇吐和催吐(制半夏和生半夏);3.保护胃黏膜;4.抗肿瘤现代应用:咽部异物感症;慢性咽炎;突发性失音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65)1.镇静、催眠;2.抗惊厥远志:(P166)1.镇咳(远志皂苷2D);2.祛痰(远志皂苷3D);3.镇静;4.延缓衰老、改善记忆酸枣仁:(P167)1.镇静催眠(酸枣仁总皂苷);2.抗惊厥;3.抗抑郁;4.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5.降血压;6.降血脂(阿魏酸);(耐缺氧)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71)1.镇静、抗惊厥;2.降低血压;3.抗血栓;4.解热、镇痛。
天麻:(P171)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抗惊厥;镇痛;保护脑神经细胞;抗眩晕(天麻苷)2.扩张血管、降低血压;3.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现代应用:神经衰弱;眩晕;高血压病;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坐骨神经痛;老年性痴呆。
钩藤:(P173)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保护脑神经细胞(钩藤碱);2.降低血压(异钩藤碱);3.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4.降低心脏兴奋性;现代应用:高血压病;惊痫。
(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心肌不良重构)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78)1.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影响;2.抗脑损伤;3.改善学习记忆;4.抗心肌缺血;5.抗炎麝香:(P179)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双向调节),(麝香酮);2.抗缺氧、保护脑组织;3.抗血小板聚集;4.抗炎(多肽类物质);5.兴奋子宫;(正性肌力,扩张冠脉)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P185)1.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淋巴细胞功能;促进抗体生成;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对糖代谢的调节(双向);对脂质代谢影响5.增强某些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对心血管系统、造血功能、消化系统的影响6.抗自由基损伤;7.抗肿瘤;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人参皂苷Rb1和Rg1);中枢神经功能双向调节(Rg类兴奋,Rb类抑制);抗脑缺血缺氧损伤;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人参皂苷和多糖);3.增强造血功能4.增强内分泌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腺功能5.改善物质代谢: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6.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减轻心肌肥厚和重构);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双向调节)(人参皂苷Re);抗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