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什么是学科
一般是指在整 个科学体系中 学术相对独立 理论相对完整 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 称,又是教学科目设 置的基础
38
什么是重点学科
从纵导的、 发挥关键作用 的学科。
从横向看,重点 学科是在同一学 科中,条件占明 显优势,学术水 平在全国领先的 学科,其发展可 带动、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
50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改善 寒凉药、 滋阴药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动物实验: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改善
寒凉药 温热药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48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32
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 H Wu ) 在生化和营养方面有出色的研究。他在哈佛留学期间 对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进,回国后研究蛋白质变性 达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妻子严彩韵和助手刘思聪等参 与这些工作。
33
药理学家陈克恢(K K Chen)于1923到 1925 年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短期工作。他从 中药麻黄中提取和研究麻黄素,其中对麻黄素 的药理作用是他成名世界药理学界的工作。他 的发现是中国药学家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一般 西方现在日常用的感冒药里都有他研究的药物 成分。 1925 年后他再到美国学医而获医学博 士学位。以后,成为美国大药厂礼莱药厂的研 究部主任和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而他最 34 有名的工作是他在协和做的。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六章 泻下药
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概述一、中医传统理论定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功效:泻下通便、消除积滞、通腑泻热、祛除水饮适应证:主要用于热结便秘、寒积便秘、肠胃积滞、实热内结以及水肿停饮等所呈现的里实证候。
性味:多苦寒或甘平,多入胃、大肠经。
分类:根据其泻下程度的不同,分为攻下药,主要有大黄、芒硝、番泻叶和芦荟等;润下药,主要有火麻仁、郁李仁等;峻下逐水药,主要有牵牛子、商陆、芫花、大戟、甘遂、巴豆等。
二、里实证里实证主要是由于肠胃实热内结、阴亏津枯,或水饮内停所致的一类证候。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肠胃实热内结的证候见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多种急腹症,也见于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症见高热、腹痛、谵语、神昏、烦躁、惊厥等。
阴亏津枯的证候多见于老人、幼儿及产后便秘者,并可见于大病后期及临床各科手术后体质虚弱者,肠推进性蠕动减弱而引起便秘。
水饮内停证候与现代医学的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右心功能不全时的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胸腹部积水。
总之,里实证的主要病因是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其病理过程包括便秘、发热、腹痛、炎症竺。
三、主要药理作用1、泻下作用:本类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刺激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泻下作用。
现代医学极据药物作用机理把泻下作用分为三类。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容积性”泻下(机械刺激性泻下)产生这种泻下的药物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均为无机盐类物质,比如中药中的芒硝,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西药中的硫酸镁。
在肠道以离子形式存在,不被吸收,使肠腔渗透压升高,使体液的水向肠腔移动,肠容积扩大,肠管扩张,机械性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而致泻。
2)“接触性”泻下(化学刺激性泻下)药物直接作用于肠粘膜(大肠)而产生泻下作用。
例如中药大黄、番泻叶、芦荟其有效成分均为蒽甙,抵达大肠后,被水解为甙元,刺激大肠,产生泻下作用。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 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中药药理学》课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中药药理学.
动物实验: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中药药理学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改善
寒凉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总论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中药药理学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基础代谢率偏低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寒凉药、温热药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动物实验: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中药药理学教材十四安神药
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概述一、中医传统理论定义:凡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功效:安神养心、平肝潜阳分类:根据药物来源及应用特点不同,安神药可分为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物类药,如朱砂、磁石、琥珀、龙骨)和养心安神药(多为种子类植物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及远志等)两类。
适应证:心悸、烦燥不安等引起的失眠症状。
二、失眠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
失眠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
临床常见入睡困难,或早醒,或醒后不易入睡。
病人自觉多梦,醒后感到疲乏,白天思睡,常对失眠感到焦虑或恐惧。
睡眠脑电波表现为进入睡眠的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入睡过程中生理性觉醒增多,快动眼睡眠时相相对增多。
三、主要药理作用1、镇静催眠本类药物具有“养精神、定魂魄”、“益智宁神”等功效。
动物实验表明,酸枣仁能使小鼠、大鼠、猫、狗等多种动物的自主活动减少,呈现镇静催眠作用。
酸枣仁、远志还能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琥珀的有效成分琥珀酸对中枢神经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药后也能减少动物的自主活动、延长催眠药的作用时间而出现镇静催眠效果。
2、抗惊厥安神药有“定惊安神”的功效。
实验证明:酸枣仁和远志能对抗士的宁或戊四氮所引起的惊厥。
琥珀酸能对抗大鼠听源性惊厥、小鼠电惊厥、脊髓兴奋药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
琥珀酸的化学结构与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相似,故认为其中枢抑制作用可能与γ-氨基丁酸有关。
此外,酸枣仁和琥珀酸还有一定降温作用。
3、增强免疫功能4、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归纳总结]与安神药的安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主要有效成分有酸枣仁皂苷、灵芝多糖、远志皂苷。
四、常用实验方法第二节常用药物酸枣仁[传统理论概述]本品为鼠李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平,味甘酸。
归心、肝、胆经。
主要功效: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等。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编辑课件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物)进行特定基因或DNA序列鉴别,控制中药
质量。
2、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优势,为中
草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提供了研究
的技术平台。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三批)
编辑课件
34
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1、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从现代的角度来重 新认识中药;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将 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指导中药的应用)。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编辑课件
22Βιβλιοθήκη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
编辑课件
23
5、进行饮片标准化研究,使中药饮片进入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 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寒凉药可治热证。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一)临床观察1、热证患者:燥动、失眠、情绪易激动。
表现为CNS兴奋。
2、寒证患者:喜静、淡漠、嗜睡。
表现为CNS抑制。
(二)药理研究1、寒凉药:牛黄、冰片也多用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
2、温热药:麻黄(辛温):兴奋中枢可致失眠;祛风湿药(苦温):如独活、五加皮,大多兴奋CNS。
(三)动物模型1、寒凉药-寒证:提高痛阈、惊厥阈,抑制性神经递质5-HT含量升高2、热性药热证:降低痛阈、惊厥阈,兴奋性神经递质NE,DA含量升高结论:寒凉药: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热性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一)临床观察1、热证病人:交感一肾上腺功能偏亢症状: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2、寒证病人:交感- 肾上腺功能偏低,症状: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等;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二)动物模型1、(虚寒证: 长期给寒凉药(知母、龙胆草、黄柏、石膏),连续灌胃三周可造成大鼠:心率、尿内儿茶酚胺(CA)、尿中17-OHCS量、耗氧量明显降低。
说明:交感-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
2、虚热证:长期给热性药(附子、干姜、肉桂),给药后第二周大鼠出现:心率、尿内CA、尿中17-OHCS量、氧耗量明显增加。
说明:交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三)对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以及环核苷酸水严的影响1、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 / cGMP比值恢复正常。
2、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失常的cAMP / cGMP含量比值恢复正常。
大鼠注射T3或醋酸氢化可的松可造成甲亢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阴虚证模型:大鼠脑、肾-β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均显著升高,M-受体的变化与β-受体变化相反。
滋阴药能纠正。
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嘧啶的饮水形成“甲减阳虚证模型: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亢进;温热药能纠正。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动物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功能有兴奋作用。
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功能受抑制。
大鼠注射T3造成“甲亢"阴虚证模型。
用寒凉性的滋阴药龟甲能纠正“甲亢”阴虚证大鼠的症状,并使血清T3、T4值明显下降。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血清TSH含量升高、基础体温提高,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缩短动情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增多等。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一)温热药:1、鹿茸:提高脑、肝、肾组织的耗氧量;促进糖分解。
2、麻黄、桂枝、附子、干姜、肉桂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均能提高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耗氧量。
3、仙茅、肉苁蓉可使细胞膜钠泵活性提高(二)寒凉药:1、知母、龙胆草、黄柏、石膏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
2、黄连解毒汤可减少饮水量,且降温明显。
3、生地黄、知母、黄连可使细胞膜钠泵活性降低五、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一)与抗感染作用的关系:1、苦寒药:板兰根、连翘、赤芍、黄连等;2、清热药:双花、连翘、三黄、鱼腥草、大黄等;3、辛凉解表药:菊花等;4、清热通淋药:木通、车前草、扁蓄、金钱草等;(二)与抗肿瘤的关系:山豆根、大黄、山慈菇、青黛、苦参—寒凉药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是中药固有的属性根据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与药物成分有关)统计资料:1977年版药典收载的714种中药性味与口味的关系完全一致:36%不完全一致:35.3%完全不一致:28.7%根据药物的功效归纳的(与药物功效有关)一、辛味药1、成分:挥发油,苷类、生物碱2、功效:能散、能行、能通、能润辛可发散:解表药:26辛/28种,可发汗、解表。
辛能行气:理气药:13味/14种,可疏通气机、消除气滞。
辛能使气血通畅:活血化瘀药半数为辛味;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二、苦味药1、成分:生物碱(75%含生物碱的药属苦味药)苷类(56%属苦味药)2、功效:泻下、燥湿、降气大黄(蒽苷) 泻下,抗菌;杏仁(氰苷)止咳、平喘、“降气平喘”;黄连、黄柏(小檗碱)抗菌、抗病毒;能燥湿泻火,治湿热泻痢三、酸味药1、成分:含有机酸、鞣质酸味药主要含有有机酸;涩味药主要含有鞣质2、功效:能收、能涩乌梅:柠檬酸,收敛固涩伍倍子、柯子:鞣质,止血、止泻四、甘味药1、成分:含氨基酸、糖、苷类、活性物质2、功效:补养、缓和、和中消食药、补益药、养心安神药多为甘味补益药(53种中有44种甘味,占83%)五、咸味药1、成分:含K、Na、Ca、Mg、I等离子2、功效:能软坚润下,软坚散结化痰药、温肾壮阳药多为咸味药芒硝:(Na2SO4)泻下……软坚润下;海藻昆布:( I ) 甲状腺肿……软坚散结。
第三节:中药升降沉浮理论研究现状1、中药升降沉浮理论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1)向上、向外为升浮:升阳举陷、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开窍;(2)向下、向内为沉降:潜阳、降逆、收敛、止咳平喘、清热利水、通便(3)与性味关系密切:升浮药:辛甘味、温热药;沉降药:酸苦咸、寒凉药2、炮制、配伍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沉浮酒制提升、盐制润下、姜制辛散、酸炒则敛。
桔梗可载药上行、牛夕可引药下行,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可起升提作用第四节: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与药理作用相关(429味药):惊厥作用22味药入肝经率100%……“肝主筋”化痰作用23味药入肺经率100%……“肺为贮痰之器”止咳作用18味药入肺经率100%平喘作用13味药入肺经率95.5%……“肺主呼吸”止血作用21味药入肝经率85.3%……“肝藏血”泻下作用18味药入大肠经率100%……“大肠是传导之腑”二、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分析23种药物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的关系:14/23归经与分布最多基本一致,占61%6/23归经与分布大致相符,占26% 3/23归经与分布无关,占13% 例:辛入肺(麻黄),宣肺苦入心(黄连),清心火结论:归经与有效成分与在所属脏腑的高度分布有关。
三、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药物抵达归经部位是通过所含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和亲和运动完成的。
提出:Zn、Mn—归肾经的物质基础Mn:肾上腺、垂体、甲状腺摄Mn能力强;Zn:肾上腺皮质、固有成分性腺、生殖器官集缺乏Zn、Mn—生殖、发育的病理变化(肾主生殖)缺乏Zn、Mn—酶活性降低,蛋白质、核酸代谢障碍,免疫功能底下,与肾虚症状相似。
补肾中药高含Zn、Mn;四、影响体内环核苷酸含量归经假说药物可通过调节体内环核苷酸的含量而起作用6种中药(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天麻、桔梗、延胡索),使体内环核苷酸变化明显的脏器,与传统归经相关五、受体选择归经假说药物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各药的归经有较大的相似性。
细辛归心经,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可兴奋心肌β1受体第五节: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认识1、急性毒性反应2、长期毒性反应3、过敏反应4、致畸胎、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第五章】解表药第一节:概述(一)功效与主治1、发汗解表、透疹止痛;部分药物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作用。
2、主治外感风寒、风热。
证见发热恶寒、周身酸痛、有汗或无汗、咽喉痒痛、鼻塞流涕等,与急性感染性疾病初起的症候群相似(二)分类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2、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二、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解表药发汗多为温热性发汗,故药液温度、环境温度对药物作用影响很大。
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生物碱;生姜挥发油、姜酚、姜烯酚。
桂枝挥发油。
2、解热作用与解热机制有关的环节:发汗;扩张皮肤血管;抑制中枢PGE的合成;抗炎;抗菌、抗病毒。
3、抗菌、抗病毒作用4、镇痛、镇静作用5、抗炎作用6、免疫调节作用(1)提高免疫功能:柴胡、苏叶、葛根。
(2)抑制变态反应:麻黄、桂枝、生姜、羌活、蝉蜕6第二节:常用药物一、麻黄(一)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二)化学成分左旋麻黄碱(占总生物碱的80~85%);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挥发油;鞣质等。
(三)药理作用1、发汗(1)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
(2)条件:温热条件、温服。
(3)特点:起效快、作用强、作用时间长(4)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使汗腺分泌增加外周α-受体兴奋中枢2、平喘(1)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作用特点: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