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有关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82-8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地图、情境和活动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突破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设置生活情境,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
借助微课的方式突破难点,探索新知。
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3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地理学习情况:经历了近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培养起初步的地理学习能力,如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归纳、对地图中信息的判同纬度气温降水 海陆分布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冬暖夏凉沿海多,内陆少海拔高,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读、对比各地的气候资料图得出初步推断等。
本节课设计的新知识较多,但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图片、录像、阅读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生活经验:本课涉及到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海拔高,气温低”、“海洋夏季气温较陆地低”等,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但未形成系统、理性的知识。
因此,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加以引导和适时的讲授,规范为地理语言。
生理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同位合作观察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度带,太阳高度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气温______;2.高纬度带,太阳高度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气温______。
运用图文资料总结第三篇探索发现三、地球运动与气候小组交流观看“地球公转”的动画,完成下面问题。
1.地球公转呈现逆时针方向,还是顺时针方向?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哪两条纬线间有规律的移动?3.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4.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5.全球昼夜平分的时间是哪两天?6.一年中,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会发生变化吗?7.一年中,A→B→C→D,北半球的季节结合图示分析归纳学情分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上学期的适应阶段后,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比上学期强一点,通过这一半学期的教学发现初一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差,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对地理学科缺乏热情,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
今后努力方向:第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讲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多搞一些地理活动。
只要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在课后就会多思考,多动手,多学,多问。
课后再布置一些与当堂课程相关的典型作业,做到对当堂课的监测与巩固。
第二:加强读图,立足课堂。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
在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以图为主体,并且在图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因此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摆脱地理学习的困境,一定要培养学生对“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第三:创设情境,体验为上。
“我听到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课堂中,我们应当给同学们创设更多、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同学们融入情境,通过参与、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初中地理_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形状,地球运动,五带划分。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地球公转教学策略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学用具多媒体地球仪课本地图册挂图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气候的教案,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搜索了有关视频和图片,便于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更好理解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千差万别。
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78,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
1、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
地球的形状、____________、海陆分布、____________等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
【百度图片】/tongbu/gaoyi/7847/g1dla847.files/image015.jpg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78,并结合图4-19、4-20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早晨、中午、晚上外界气温气温如何?哪一位同学回答。
同学鼓掌给予肯定,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早晨和中午太阳高度一样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天中早晨太阳高度角小,温度低,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温度高,让同学拿手电筒做试验,先直射,后斜射,你会发现光亮程度怎么样?同学回答。
直射时亮度高,斜射时亮度低,通过学习,讨论,解决:1、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的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________,太阳辐射的强度也_____________。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3、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_________,太阳辐射_______。
初中地理_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认真阅读课本这一框题,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太阳高度角?(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天当中,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为什么早晨凉快,中午热?一年当中,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为什么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3)世界不同纬度的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最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4)小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的高度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热量也不相同。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有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有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5)观察居民楼顶的热水器,为什么是倾斜的?我们寿光的太阳能和海南的倾斜角度一样吗?为什么?(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思考:(1)说说寿光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2)我们居住的地方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情况怎样(3)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一天升旗最早?我们操场上红旗的影子哪一天最长?2.思考: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度?也就是说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的。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总约成66.5度的夹角。
所以,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这就使得太阳的直射点有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2次。
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全年昼夜平分,而春分秋分则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全部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全部极夜。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介绍了影响气候的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等。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了解还不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影响因素的案例材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准备网络资源,如气候数据、地图等。
4.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影响气候的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等概念,并用PPT或视频资料进行详细解释。
3.操练(15分钟)各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等,探讨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初中地理_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的气候特点之一-----气候复杂多样,并学习分析其复杂之处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差异性。
2、通过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和7月份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并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并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名称及分布,了解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熟制。
4、通过了解各温度带的作物及作物熟制,认识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的作物和作物熟制熟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学案【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投放情景图片:快放寒假了,家住海口的玲玲到外婆家去玩,到了外婆家玲玲发现这里“冷极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新课气温的学习。
2、投放学习目标,学生集体朗读找出目标中的关健词,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二、探究过程:(一)探究获知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寻找生活的事例,探究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我国气温南北的差异,得出结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2、小组合作学习:师:这是通过我们的经历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来寻找证据,佐证我们的结论:投放我国1月份气温分布图,小组合作读图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图中的0℃等温线,观察此线东部大致经过的山脉和河流名称。
(2)观察1 月份0℃等温线南北的气温变化。
(3)找出图中的海口气温值和漠河气温值,计算一下温差。
(4)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探究收获,教师及时点评鼓励)3、探究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情景延续:又放暑假了,海口的玲玲又要到外婆家去玩,这次她可是带好了棉服,不会被冻着了,可是到了姥姥家她发现怎么不冷了呢?引入夏季气温的学习投放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自主学习完成:(1)找出图中的海口气温值和漠河气温值,计算一下温差。
初中地理_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放寒假了,家住海口的小明要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过年,大家仔细观察。
看他在沿途过程中的衣着有什么变化?学生:(观看动画)越来越厚。
教师:那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学生:大。
教师:那我们中国夏季气温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对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教师:大家把课本翻到第33页,看一下图2.13 中国1月气温的分布图。
读地图,第一步应该干什么?学生:读图名。
教师:大家把图名读一遍。
1月是什么季节?学生:冬季。
教师:第二步干什么?学生:读图名。
教师:大家看左下角的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
那接下来该干什么了?学生:读图。
教师:接下来咱应该根据我们的需求从题中获取信息,探规律、析原因。
大家把笔拿出来,依次找到以下等温线,首先找到0℃等温线,向南向北找到8℃、-8℃、16℃、-16℃、-24℃、-28℃。
学生:找到这几条等温线并标注出来。
教师:可以看出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什么因素导致的?学生:纬度因素。
教师:下面大家描出一条特殊和重要的等温线,0℃等温线。
看它东段大致经过哪些地区?这有一座山脉和一条河流。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一课时地球形状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通过学习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析图视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地球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想]先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太阳光线的特点,再对比观察高、低纬度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然后得出不同纬度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最后得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教具准备]地球仪、电筒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春夏秋冬四幅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年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呢?(出示投影)让学生整体感知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学生朗读该段文字,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联系实际提问: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为什么?(因为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过渡)由此可见,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角度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地表的气温就越高。
3、讲述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而后板画两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图,判断:哪副图的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4、板画:同一速太阳光线照射的地平面的三点,判断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线是否相同?为什么?(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三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同)(过渡)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相同吗?6、教师可用手电筒照射地球的低、中、高纬度,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纬度越高,光斑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纬度越低,光斑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
1、设问: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2、设问:由此可见,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其形成的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全球气温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3、小结: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表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低,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地区差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地区差异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了解气候类型的地区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候类型的地区差异。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地区差异。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等。
2.图片:准备各种气候类型的典型图片。
3.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气候类型地区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是如何分布的?”2.呈现(10分钟)呈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同时,展示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地区差异。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地区差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引言1.1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1.2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1.3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地形、纬度、海洋、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掌握分析气候形成的基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3.1 影响气候的地理因素:地形、纬度、海洋。
3.2 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例如青藏高原、亚马逊雨林等。
3.4 气候变化的实验探究: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其差异。
4.1 阶段一:导入4.1.1 利用图书、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气候的概念。
4.1.2 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为何各不相同?为何有的地区气候湿润,有的地区干燥?4.2 阶段二:学习地理因素4.2.1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高原、平原、山地等。
4.2.2 学习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中纬度、极地等。
4.2.3 探讨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大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4.3 阶段三:学习大气环流4.3.1 学习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3.2 分析气候带的分布规律。
4.4 阶段四:案例分析4.4.1 分析青藏高原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4.2 探讨亚马逊雨林的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
4.5 阶段五:实验探究4.5.1 设计模拟实验: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其差异。
4.5.2 进行实验,并观察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蒸发等的影响。
5.1 多媒体讲授法:利用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5.3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差异,加深对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则是理解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关键。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阐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海陆分布与气候:分析了海陆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地形地势与气候: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等。
人类活动与气候: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三)教材特点内容丰富:教材涵盖了影响气候的多个因素,内容全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重实践:教材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体现人地关系:教材强调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如晴天、雨天、阴天等。
同时,在七年级上册前面的章节中,学生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图等基础知识,为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
地理初一下册第八章教学解析案例分析
地理初一下册第八章教学解析案例分析案例一: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平均气候状况,如气温、降水量、风力等;天气则是指某一特定时刻或短期时间内的气象状态,如晴、阴、雨、雪等。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解析地理初一下册第八章关于气候和天气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不同地区的气象数据,让学生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我国北京和广州为例,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温和湿润,四季差异较小,降水充沛。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次展示两地的实际天气情况,比如,北京可能是晴天,广州可能是多云。
通过这样的案例呈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是短期内的变动情况,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表现。
案例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的旋转运动,周期为一天;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周期为一年。
这两个概念是地理初一下册第八章关于地球运动的重要内容。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解析。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个实例,让学生参与到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地球上的某个城市,每个小组的一位学生站在中心,扮演地球,其他学生绕地球旋转,模拟地球自转的概念。
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地球围绕教师(太阳)做圆周运动,模拟地球的公转。
通过这个案例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并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连续性。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的讲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结语地理初一下册第八章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气候和天气,地球自转和公转等重要概念。
通过案例的分析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案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初一地理教案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通过初一地理教案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等自然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科学的交叉和应用。
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们除了学习地球、人与环境等基础知识外,更应该通过教学案例了解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因为地球与气候的变化是十分快速与多样化的,因此学习看似局部的气候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本篇文章就将重点介绍初一地理教案如何帮助学生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正文】一、认识气候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是指过去数十年或几百年间某一地区的天气情况,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地区内各种不如天气现象的长期加权平均值。
而气候变化则是这种气候长期变化的总和与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了解气候与气候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初一地理教案的教学内容更好地认识气候,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一地理教案与气候了解1.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在初一地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从寒带到温带再到热带,它们都有各自特有的气候现象和环境影响。
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学习和探索这些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如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手段来感知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通过班级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来了解气候现象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理解气候环境与生存条件的影响气候是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因素,因此学生们在初一地理课程中也将了解到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例如,对于海洋极地气候类型,我们可以从漂浮冰川和变化的海水温度中看到气候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到环境;而对于热带雨林,我们可以从生物多样性和季节性的降雨情况中了解气候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气候简要的绍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兴趣和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三、总结地理学是一门需要综合应用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学科,学生们只有通过深入地理解和充分掌握气候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世界各地气候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的地区差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图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地区差异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的地区差异。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结合地图、图表,详细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的地区差异。
4.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地区差异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气候的地区差异原因分析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天气的变化及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天气的变化及影响1. 引言•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并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本课程将介绍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变化因素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解释2.1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以上)的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要素。
•解释温带、寒带、热带等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
2.2 天气•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较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如晴朗、多云、阴雨等。
•解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3. 气候与天气变化因素3.1 纬度•解释纬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常年温暖、多雨,而极地地区则寒冷、干燥。
3.2 海洋环流•解释大洋中的海洋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暖流和冷流可以使沿岸地区的气候明显变化。
3.3 地形•解释山脉、高原等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山脉会拦截云雾,导致山坡上的降水增加。
3.4 太阳辐射•解释太阳辐射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照射时间长短会影响温度和季节变化。
4.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1 全球变暖•解释全球变暖对气候和天气带来的影响。
例如,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可能增加,并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
4.2 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
4.3 气候变化适应与缓解措施•解释人类可以采取的措施来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
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持续发展等。
5. 总结•简要总结了本课程的内容并强调了气候与天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关注当前有关气候与天气变化以及应对措施的问题。
这是一个初中地理教案,介绍了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变化因素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领域中关于气候和天气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重大环境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附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三章第4节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课程内容标准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课标具体目标1.运用各种景观图,让学生们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2.学会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归纳气候特征。
3.运用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1.运用地图掌握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2.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3.运用地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地区分布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地区。
展示不同景观图,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活动一: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气候特征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活动程序:小组合作—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1、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①读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变化特点?②读降水柱状图,描述降水量变化特点?③归纳总结气候特征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如何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从而总结气候特征,知道气候特征的一般描述方法活动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学会气温、降水、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做活动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活动二:说出主要的气候类型,并归纳分布特征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1、自主学习:完成下面的表格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寒带气候寒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地区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世界三大雨林位于什么地形区?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最大的分布区位于哪个大洲? (3)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最大的分布区位于哪个大洲的什么地方?(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的哪些地方?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气候类型分布地区3、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教案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
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
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
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候的地区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所以各地气候一定不同。
对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先易后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整体到局部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已知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最重要的因素---纬度位置、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而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要将其深化,只需了解什么气压带风带多雨、少雨即可。
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已学过地形高低对温度的影响,而地形雨的形成是新内容,所以制作成动画更直观地讲解;对洋流的影响,可将教材中的4.14图做成分步显示的flash复合片,使学生了解寒暖流对温度降水的不同影响。
关于“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差异”的教法建议
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
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
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对于“自然景观的差异”,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它却是本章的总结和深化,是最活跃、最有想象力发挥的内容。
可以利用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动画或影片等进行学习和讨论,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
或者利用课下查找资料,课上汇报表演等可以使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的复合片,可以体现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
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关于“主要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部分,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状况分成13种类型。
并提供分布图和柱曲图,对照分析讲解各种类型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内容的概括提高。
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类型主要是水平分布,在高山高原区还有高山气候。
对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部分,也作为选学内容。
主要介绍自然带的含义和各自然得的位置、特征,主要的动植物,并用景观图片直观的表现出来。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