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肠道感染细菌 (1)
合集下载
15 肠道感染细菌
d
一部分到达肠系膜淋巴结 大量繁殖,经胸导管入血 引起菌血症 (低热、不适、全身疼痛)。
一部分穿越肠粘膜到达 肠壁固有层淋巴结,被 吞噬细胞吞噬但未被杀 死仍继续生存繁殖。
is
v 致病物质:毒素:肠集聚耐热毒素
te re
d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脊液等,肠道内感染则取粪便。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IMViC) *尿路感染需计数细菌总数,≥10万/ml 2、肠内感染:鉴别培养基(SS、麦康凯培养 基)
U
nR eg
1、肠外感染:涂片染色镜检(除血液标本外)
is
v分离培养与鉴定:
te re
胆囊中的菌可随胆汁进入 肠道。
nR eg
随血流进入胆、皮肤、肾、肝脾、骨髓等 器官繁殖,再次入血引起 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 玫瑰疹,WBC减少等。 肾可发生病变,细菌从尿排出。
一部分再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导致局部坏死和 溃疡,严重的有出血或肠穿孔并发症。
U
is
te re
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4)肠 出 血 性 大 肠 埃 希 菌 enterohemorragic E.coli, EHEC
v 5岁以下儿童,污染食品是EHEC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v 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 菌毛介导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 致病物质是菌毛和志贺毒素(SLT):
nR eg
is
te re
d
释放SLT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异糖脂受体结合
nR eg
is
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
te re
d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四、 防治原则
预防:l 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严格无菌操作; 生检查;
第章_肠道感染细菌ppt课件
(一)临床细菌学检查
1.肠外感染 直接镜检:
标本
观察菌落形态
中段尿、血
液、脓液、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IMViC、乳糖发酵等
脑脊液等 (血平板)
尿路感染要计数:每ml≥10万
2.肠内感染——取粪便标本
粪便标本 选择鉴别培养基
肠毒素 毒力因子
血清学检
查
(二)水、食物等卫生细菌学检查
检查指标
⑴.细菌总数:每ml(g)样品中细菌数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中等大小的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有
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培养特征:营养要求不高,SS平板上呈红色大菌落。 生化反应:IMViC试验 + + - -。 抗原: O、 K 、 H三种
大肠杆菌
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 新生儿脑膜炎
所
泌尿道感染(UPEC)
致
疾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
2020/12/29
-
41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2020/12/29
-
42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病 胃肠炎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EIEC
作用部 位
小肠
大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肠道感染细菌课件PPT课件
志贺菌属引起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有菌毛
痢疾杆菌(革兰染色)
培养及生化反应
营养要求不高 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外,均不分解乳糖
痢疾杆菌在SS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抗原构造与分类
具有O、K两种抗原。
4、抵抗力不强
加热60℃30分钟可被杀死 对一般消毒剂都非常敏感
胆盐、煌绿能抑制大肠杆菌和G+ 菌的生长
5、抗原构造复杂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荚膜(K)抗原或包膜抗原 菌毛抗原 肠道杆菌共同抗原(ECA)
6、致病物质相似
菌毛、荚膜、内毒素、Ⅲ型 分泌系统、有些可产生外毒素。
泌尿道感染
败血症
新生儿脑膜炎
2、腹泻:外源性感染
根据其致病机制不同可分五组 : ①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 ②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③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④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⑤肠粘附型大肠埃希菌(EAEC)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采集标本
复习 1、易引起医源性交叉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痢疾埃希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2、可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葡萄球菌的试验 是() A 乳糖发酵实验 B 血浆凝固酶试验 C 菊糖发酵试验 D 触酶试验
第十五章 肠道感染细菌
概 述
肠道感染细菌:是指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 细菌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再通过各种媒介, 如水、手、食物、器皿等经口进入机体,引 起肠胃及全身疾病的细菌。
作用:与本菌感染的致病特征和严重程度 有关 类型: 耐热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
W15肠道感染细菌
感谢您的观看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研究和 防控工作。
深入研究和探索
深入研究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探索新的 防控和治疗手段。
提高公众意识和健康素养
加强公众对W15肠道感染细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健康素养, 降低感染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免疫系统削弱
肠道感染细菌可能削弱免 疫系统,增加感染其他疾 病的风险。
并发症与疾病关联
电解质紊乱
腹泻可能导致钾、钠等电解质流失,引起心律失常等 严重问题。
肠道疾病
长期肠道感染细菌可能引发肠道炎症、肠道溃疡等严 重疾病。
其他感染
肠道感染细菌可能引起其他部位感染,如肺炎、心脏 疾病等。
03
W15肠道感染细菌的诊 断与检测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W15肠道感染细菌 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疫苗缺乏
目前尚无针对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疫苗,因 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公众认知度低
部分人群对肠道感染细菌的危害认识不足, 缺乏预防意识,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05
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研 究进展
研究现状
全球范围内W15肠道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
02
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症 状与影响
症状表现
腹泻
频繁、水样或带有粘液的腹泻,可能伴有腹痛。
恶心与呕吐
胃部不适,可能伴有呕吐。
发热
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
食欲减退
对食物失去兴趣,体重下降。
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脱水
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可 能导致身体失去大量水分 和电解质。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研究和 防控工作。
深入研究和探索
深入研究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探索新的 防控和治疗手段。
提高公众意识和健康素养
加强公众对W15肠道感染细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健康素养, 降低感染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免疫系统削弱
肠道感染细菌可能削弱免 疫系统,增加感染其他疾 病的风险。
并发症与疾病关联
电解质紊乱
腹泻可能导致钾、钠等电解质流失,引起心律失常等 严重问题。
肠道疾病
长期肠道感染细菌可能引发肠道炎症、肠道溃疡等严 重疾病。
其他感染
肠道感染细菌可能引起其他部位感染,如肺炎、心脏 疾病等。
03
W15肠道感染细菌的诊 断与检测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W15肠道感染细菌 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疫苗缺乏
目前尚无针对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疫苗,因 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公众认知度低
部分人群对肠道感染细菌的危害认识不足, 缺乏预防意识,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05
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研 究进展
研究现状
全球范围内W15肠道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
02
W15肠道感染细菌的症 状与影响
症状表现
腹泻
频繁、水样或带有粘液的腹泻,可能伴有腹痛。
恶心与呕吐
胃部不适,可能伴有呕吐。
发热
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
食欲减退
对食物失去兴趣,体重下降。
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脱水
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可 能导致身体失去大量水分 和电解质。
肠道感染细菌ppt课件(1)(1)
霍乱弧菌的致病机理
“米泔水”样便及霍乱患儿
(三)免疫性
病后肠道中有SIgA(分泌型),可保护肠 粘膜,阻断粘附和中和毒素。
病后可获得免疫力, 再感染者少见。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标本:病人"米泔水样"粪便和呕吐物 (二)直接镜检 (三)碱性培养基分离鉴定
四、防治原则
(一)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二)接种菌苗。
5、抗原构造复杂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荚膜(K)抗原或包膜抗原 ➢菌毛抗原 ➢肠道杆菌共同抗原(ECA)
6、致病物质相似
菌毛、荚膜、内毒素、Ⅲ型分泌系 统、有些可产生外毒素。
肠道致病菌的鉴定原则可总 结为三句话:
•形态无特殊, 难区分 •初步鉴定靠生化反应 •最终鉴定靠血清学反应
正常值 伤寒沙门菌: O凝集效价<1:80
H凝集效价<1:160 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1、 G-弧菌,逗点状,一根鞭毛,有菌毛。病人粪便 作悬滴标本,可见"鱼群样穿梭"。无芽胞,无荚膜。
(二)培养特性
2、生长较快,怕酸嗜碱。在pH8.5-
(9三.5)的抗碱原性结蛋构白胨水中生长良好。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H.pylori)
1983年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成功。
革兰阴性菌,弯曲呈螺旋状、U状、S状或海 鸥状,运动活泼。
全世界50%的人群被感染,可能经口感染
所致疾病
急性胃酸缺乏性胃炎 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胃癌
(二)所致疾病
1、肠热症:即伤寒、副伤寒。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米泔水”样便及霍乱患儿
(三)免疫性
病后肠道中有SIgA(分泌型),可保护肠 粘膜,阻断粘附和中和毒素。
病后可获得免疫力, 再感染者少见。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标本:病人"米泔水样"粪便和呕吐物 (二)直接镜检 (三)碱性培养基分离鉴定
四、防治原则
(一)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二)接种菌苗。
5、抗原构造复杂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荚膜(K)抗原或包膜抗原 ➢菌毛抗原 ➢肠道杆菌共同抗原(ECA)
6、致病物质相似
菌毛、荚膜、内毒素、Ⅲ型分泌系 统、有些可产生外毒素。
肠道致病菌的鉴定原则可总 结为三句话:
•形态无特殊, 难区分 •初步鉴定靠生化反应 •最终鉴定靠血清学反应
正常值 伤寒沙门菌: O凝集效价<1:80
H凝集效价<1:160 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1、 G-弧菌,逗点状,一根鞭毛,有菌毛。病人粪便 作悬滴标本,可见"鱼群样穿梭"。无芽胞,无荚膜。
(二)培养特性
2、生长较快,怕酸嗜碱。在pH8.5-
(9三.5)的抗碱原性结蛋构白胨水中生长良好。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H.pylori)
1983年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成功。
革兰阴性菌,弯曲呈螺旋状、U状、S状或海 鸥状,运动活泼。
全世界50%的人群被感染,可能经口感染
所致疾病
急性胃酸缺乏性胃炎 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胃癌
(二)所致疾病
1、肠热症:即伤寒、副伤寒。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W15 肠道感染细菌
第44页,共78页。
肠杆菌科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 G-杆菌,多数有鞭毛、 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无芽胞。
第3页,共78页。
肠杆菌科共同特性
2.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常用 鉴别性培养基有麦康凯培养基、 SS、中国蓝培养基等。 3.生化反应: 非常活泼,可 分解多种蛋白质和糖 ,常用 于鉴别。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肠道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D群:宋内志贺菌,致病力最弱。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福氏和宋内志贺菌,A群少见。
第25页,共78页。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介导的粘附,细菌一般不入血。
内毒素:
破坏肠粘膜--炎症、溃疡--粘液脓血便;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 和痉挛--腹痛、里急后重;
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促进对内毒素的吸收,引起中毒症状-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
❖分离培养与鉴定:
1、肠外感染:涂片染色镜检(除血液标本外)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IMViC) *尿路感染需计数细菌总数,≥10万/ml 2、肠内感染:鉴别培养基(SS、麦康凯培养基)
第20页,共78页。
卫生细菌学检查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
因 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 为 伴随活菌一起存在
所以 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带菌者
第37页,共78页。
抵抗力 沙门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剂较
敏感,但对胆盐、煌绿等的耐受性较其它肠道菌强。
第38页,共78页。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 侵袭力:菌毛、Vi抗原
❖ 内毒素:引起发热、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可发生中 毒性休克
肠杆菌科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 G-杆菌,多数有鞭毛、 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无芽胞。
第3页,共78页。
肠杆菌科共同特性
2.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常用 鉴别性培养基有麦康凯培养基、 SS、中国蓝培养基等。 3.生化反应: 非常活泼,可 分解多种蛋白质和糖 ,常用 于鉴别。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肠道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D群:宋内志贺菌,致病力最弱。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福氏和宋内志贺菌,A群少见。
第25页,共78页。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介导的粘附,细菌一般不入血。
内毒素:
破坏肠粘膜--炎症、溃疡--粘液脓血便;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 和痉挛--腹痛、里急后重;
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促进对内毒素的吸收,引起中毒症状-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
❖分离培养与鉴定:
1、肠外感染:涂片染色镜检(除血液标本外)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IMViC) *尿路感染需计数细菌总数,≥10万/ml 2、肠内感染:鉴别培养基(SS、麦康凯培养基)
第20页,共78页。
卫生细菌学检查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
因 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 为 伴随活菌一起存在
所以 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带菌者
第37页,共78页。
抵抗力 沙门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剂较
敏感,但对胆盐、煌绿等的耐受性较其它肠道菌强。
第38页,共78页。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 侵袭力:菌毛、Vi抗原
❖ 内毒素:引起发热、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可发生中 毒性休克
肠道感染细菌概述
全 身
外毒素(A群Ⅰ、Ⅱ型) 志贺毒素 ST(VT) 外毒素( 群 种毒性, 有3种毒性,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 种毒性 与内毒素协同作用,
所致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 急性典型: 急性典型 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 •急性非典型:易误诊,导致带菌和慢性 急性非典型:易误诊, 急性非典型 •中毒性痢疾:小儿 中毒性痢疾: 中毒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两个月以上
致病物质
1、侵袭力: 、侵袭力: 2、毒 素: 、 菌毛—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 菌毛 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
内毒素
局 部 肠粘膜通透性升高→毒素吸收 发热 神志障碍、 肠粘膜通透性升高 毒素吸收→发热、神志障碍、 毒素吸收 发热、 休克 破坏肠粘膜→炎症 溃疡、 炎症、 破坏肠粘膜 炎症、溃疡、脓血粘液便 肠壁植物神经→肠蠕动失调 痉挛→腹痛 肠蠕动失调、 腹痛、 肠壁植物神经 肠蠕动失调、痉挛 腹痛、里急 后重 内毒素血症
带菌者检查
分离病原菌 查Vi抗体 抗体 TYPHOID MARY
防治原则
口服减毒活疫苗( 口服减毒活疫苗(Ty21a) )
第4节
弧菌属( 弧菌属(Vibrio) )
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 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的革兰阴性菌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cholerae) )
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
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弧型或逗点状,单鞭毛
液体中 运动非常活泼 呈穿梭样 涂片中 排列整齐 呈鱼群状
培养特性 耐碱不耐酸
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力: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敏感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
( -)
(+)
动力试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粘附作用。
细菌
侵入
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扩散
上皮细胞坏死,形成感染灶
2、内毒素:
肠粘膜
内毒素
破坏
肠粘膜 炎症、溃疡形成
肠壁自主神经
通透性增加
促进
肠功能紊乱
对内毒素的吸收 内毒素血症症状
第一节
埃希菌属
以大肠埃希菌(E.coli)最为重要。
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 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少数致病。
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最重要的菌种,表现在:
1. 正常菌群 2. 能致病:条件致病菌、致病性血清型 3. 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 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4.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工具
四、防治原则
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口服减毒活疫苗(Sd活疫苗)
治疗: 多种抗菌素可选择,
但很易引起耐药性。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
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 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杆菌
中等大小 周鞭毛,有菌毛
抗原构造:
培养和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
O 抗原,为LPS,刺 激机体产生IgM抗体 H 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IgG抗体
抵抗力:对热抵抗
营养要求不高
不分解乳糖
力不强,对消毒剂敏感, 对氯霉素极敏感
伤寒沙门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侵袭力:细菌的粘附、穿透力及扩散力; (一)致 病物质 内毒素:发热、白细胞数下降等;
随尿排出
2、胃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
大于108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食物中毒(发热、恶心、呕吐、 腹痛、水样泻)
3、败血症:
希氏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败血症(高热、寒战、厌食、贫血) 血 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
4、无症状带菌者 约1-5%伤寒或副伤 寒患者,症状消失1年
第十五章 肠道杆菌
概述
肠杆菌科是通过粪 - 口传播 途径进行传播的一类细菌。
肠杆菌科 中与医学有关的
包括: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等。
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大部分中等大小的G-杆菌。无芽孢,多数有周
鞭毛和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厌氧。
诊断意义:可能患伤寒
伤寒O效价 1:80 伤寒H效价 <1:20 甲型副伤寒H效价 1:160 肖氏沙门菌H效价 <1:20
诊断意义:可能患副伤寒(甲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四、防治原则
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管理 疫苗
伤寒、甲及乙型副伤寒3联菌
苗 Ty2la伤寒沙门菌口服活菌苗 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三)免疫性 免疫力不持久,常复发
肠道粘膜感染,细菌不入血流,产生的保护性
抗体主要是肠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
型别多且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新鲜脓血便/肛拭
三、微生物学检查
及时送/暂用30%甘油缓冲水保存
快速诊断
分离培养
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
荧光菌球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 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 明确诊断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和染色:G- 、无鞭毛,有菌毛。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SS平板上为无 色半透明菌落。 生化反应:葡萄糖+,乳糖-(宋内志贺菌迟 缓分解),尿素-,H2S-,IMViC试验为“-+--”。 抗原构造与分类:本菌有K和O抗原。根据O抗原 差异,分为A、B、C、D四个群48个血清型。
EPEC
小肠
EHEC
大肠
EAEC
小肠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细菌学检查
1.肠外感染
直接镜检: 标本
观察菌落形态
中段尿、血 IMViC、乳糖发酵等 生化鉴定: 分离培养 液、脓液、 脑脊液等 (血平板)
尿路感染要计数:每ml≥10万
2.肠内感染——取粪便标本
粪便标本 选择鉴别培养基
正常值:伤寒 O<1:80,H <1:160 副伤寒 H<1:80
H与O抗体的性质及其消长意义
抗体 类型 O抗 IgM 体 体内出现情况 低 高 高 低
H抗 体
IgG
低
高
低
高
患病可能 性小
患肠热症 感染早期、预防接种; 可能性大 其他沙门 非特异性 菌引起的 回忆反应 交叉反应
伤寒O效价 1:160 伤寒H效价 1:320 甲型副伤寒H效价 <1:20 肖氏沙门菌H效价 <1:20
治疗
以氯霉素效果较好
后,粪便仍可排菌,这
些菌主要留在胆囊中, 有传染性。
(三)免疫性
伤寒、副伤寒均以细胞免疫为 主,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很少再
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
肥达试验
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甲、乙 副
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半定量凝集试验,
测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有无,以及抗体效价高
低的试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中等大小的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有
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培养特征:营养要求不高,SS平板上呈红色大菌落。 生化反应:IMViC试验 + + - -。 抗原:
O、 K 、 H三种
大肠杆菌
败血症
肠道外感染 新生儿脑膜炎
所 致 疾 病
泌尿道感染(UPEC)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 胃肠炎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 重要试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
肠道致病菌 多数不发酵乳糖
肠道非致病菌
多数发酵乳糖
4、抗原构造
鞭毛抗原(H)
IgG
表面抗原
菌体抗原(O)
IgM
5、抵抗力: 不强 60℃30min可被杀死 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强 胆盐和煌绿等对非致病性肠道 杆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肠毒素:引起水样腹泻
粘附在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并穿入 到上皮下层繁殖
细菌
粘膜固有层的 吞噬细胞吞噬
(二)所致疾病
1、肠热症:
病人 带菌者
发生变态反应, 肠局部坏死溃疡 致肠出血、肠穿孔
发热、不适、 全身疼痛
粪-口 肠壁固有层 淋巴液 肠系膜 胸导管 血 第一次
淋巴结
淋巴结
菌血症
第二次菌血症
胆囊、肝、脾、肾 随粪便排出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作用部 位 小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ETEC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 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 热
肠毒素;黏附素
EI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 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发热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 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 吐,发热 受损和腹泻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 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HUS 、 菌毛,外毒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 吐,脱水,低热
脓血粘液便
直肠扩约肌痉挛: 腹痛、里急后重
3、外毒素(志贺毒素):损伤上皮细胞
(二)所致疾病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 急性中毒型:小儿常见,发病急骤,内毒素短时 间大量入血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二月以上
中毒性痢疾病人
肠毒素 毒力因子 血清学检 查
(二)水、食物等卫生细菌学检查
检查指标
⑴.细菌总数:每ml(g)样品中细菌数
⑵.大肠菌群数:每1000ml(g)样品中大肠菌群数 我国卫生标准:大肠菌群 水:<3个/L;饮料:<5个/100ml
第二节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Shigella)通称痢 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 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