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菊与刀分章节读书笔记word版本 (15页)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前言今天的《菊与刀》刚到,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
我是对日本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刚开始接触日本史是在学习中世纪史时,学的并不是很好。
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
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
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
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
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
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
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菊与刀》读书笔记
【关于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哥伦比亚大学。
二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以对日本的研究成就最大。
【关于本书】这是一本深入剖析日本人性格的文化经典书籍。
1951年,这本书被列入“日本教养文库”后,到1963年就已经重印了36次。
不仅如此,作为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产物,这本书更是成了美国战后决定对日政策的决策依据,深刻影响了战后日本的命运和格局。
一、无原则的报恩文化因为报恩的心理负担太重,所以整个日本民族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别人背负上一种恩情,否则他们内心会一直处在纠结自责的状态。
而且报恩是毫无原则的。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
”避免因为帮忙而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之中。
【案例】比如报答皇恩。
在中国,我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的前提是必须是个好皇帝,忠的上头有个“仁”。
但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只有“忠”。
所以,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的。
所以中国更迭了无数个异姓王朝,可日本却几千年来万世一系的天皇。
二、耻感文化1、西方罪恶文化:做错了一件事,不论别人是否知道,他们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并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赎罪。
2、日本的耻感文化:不太讲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
(如果别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不会自己主动的忏悔和赎罪。
)3、耻感文化的后果就是,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先掩饰和否定,避免让别人知道。
4、日本人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对名誉的极度重视。
(可以为了一点名誉的受辱而自杀,以挽回名誉。
)5、每个民族对待侮辱都不一样,中国人一般认为被侮辱不算什么大事,反应过激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
6、日本人面对侮辱,反应就很激烈。
只要受到的侮辱没有报复回去,这个世界就不平稳。
7、复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恶。
读书笔记——《菊与刀》
读书笔记——《菊与刀》战争中的日本人日本和西方的战争传统体现在如何看待生命和使命上。
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战争(二战)是具有侵略性的、破坏“和平共存”原则的非正义战争,而日本人则认为他们是为了保证整个世界的稳定——建立一个由日本领导的等级体系,各个国家各就其位。
按照这个观点,日本自以为是的先去“帮助”他的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然后同整个大东亚地区把美国驱逐出去,最后在世界范围内让英国等国家各就其位。
日本之所以如此想,是因为在日本国内人们把这种“规矩”的等级体系当成安定和平生活的保护伞。
在这把保护伞下,他们平定了叛乱,建造了公路和工业,完善了教育。
因此,日本人认为只有每个等级的人都严守自己的位置,不越位,整个社会就会安定富强,放在世界范围内理应如是。
但世界上,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却不这么认为。
至于日本这种等级习惯的来源和对此痴迷的原因在下一章节解释。
在战争中,日本对胜利的信心寄托在精神上,而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则寄托在物质上。
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战争,实际上是“信仰精神”和“信仰物质”的较量。
日本对精神的依赖成为其战争中的准则,日本战争手册的第一句话就是“读之必胜”,在手册中也不断强调飞行员自杀式袭击的案例。
在食物匮乏的日子里,日本广播会让人们做体操,并说这是替代食物获取能量的方法。
这些可笑,甚至有点“阿Q”的做法,在旁人看来是如此的荒谬,而实际上这就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性格,对精神的信赖。
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一样,日本人对精神的仰仗是历史的选择,正如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圆滑一样,是由于家族社会和封建皇权社会中对于安稳生活的追求而产生的。
日本人对精神的完全认可也体现在其他抽象的概念上,无论是等级体系,还是后面会提到的“义务”和“义理”,他们都是日本人的生活准则。
说回战争,日本人在战争中的顽强让世界震撼,即使是手里只握有一根竹竿,他们也会拼死抗争,死不投降。
这与中国很想,但原因不同,中国有类似做法的原因更在于对个人品行的塑造和对国家的忠诚,而日本则更多的是因为“忠与天皇”。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的温婉,刀的锋芒Assignment:Japan任务:研究日本当一个领域发生变化的速度比其他领域更快时,则可能给其他领域带来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正是来自和谐统一的需要。
The Japanese in the war战争中的日本人Taking one’s proper station各就其位The Meiji reform明治维新Debtor to the ages and the world历史和世界的亏欠者Repaying one-ten-thousandth回报万分之一P107一、恩:被动发生的义务。
(皇恩,亲恩,主恩,师恩)二、恩的回报。
A.义务。
(忠、孝、任务)B.义理(正当的途径;人们必须跟随的道路;为免遭世人非议而只好勉强去做的事。
)对社会的义理:对领主的责任、对亲家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远亲的责任。
对名声的义理(名誉)P116明治维新正是尊王派的胜利(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王政复古指日本幕府时期,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取政权的活动。
The repayment “hardest to bear”“最难承受”的报答Cleaning one’s name杀人犯:杀害某人肉体的人。
嘲笑者:杀害某人心灵的人。
The circle of human feelings人情的范畴The dilemma of virtue美德的困境P199五项训诫第一项,最高美德即履行“忠”的义务。
第二项,遵守与军中阶衔对应的仪表标准和行为。
第三项,英勇。
第四项,反对“信守私人关系”第五项,节俭。
Self-discipline自我约束P229意识清醒后,意志一分为二……行动者和观察者。
The child learnsThe Japanese since VJ-day投降后的日本人无我普鲁士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说到日本,很多人的记忆都定格在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帝国统治,并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并对东亚国家进行残暴地侵略和扩张,德日联盟也已经直接威胁到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
面对反法西斯联盟的顽强抗争,二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但是,美国对日本的了解不深。
因此,为了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取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译者序言第ⅰ页)于是,美国政府动员专家学者着手研究,《菊与刀》应运而生。
它本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战时美国拘禁的日本人、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后,写成的一份研究报告。
后被整理成书出版。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译者序言第ⅱ页)作者以“菊与刀”为书名,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第2页)的确,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但是,本身如此矛盾的性格的存在已然让人感慨,更何况它不仅是简单地依附于作为一个国家或者说民族的日本,而是渗透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之中,在日本文化中生根发芽,成为了日本民族特色中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一点。
尽管日本是如此“矛盾”的民族,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日本生活的日常琐事来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不论其行为或意见是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是与他的经验有联系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菊与刀》读书笔记篇一:《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鲁迪·本尼迪克特一.背景介绍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
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
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of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鲁迪·本尼迪克特一.背景介绍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
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
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 of 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 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重于恩情(义务)、忠和“义理”,各就其位,“向死而生”菊与刀是日本形象的一部分。
日本人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有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
然而即便是最怪异的习惯,也不妨碍人们去理解它。
我个人对于本书的最大的感受便是重于恩情(义务)、忠和“义理”,各就其位,“向死而生”。
在东方世界的诸多国家里都有祖先祭祀的活动,这其实是一个仪式,公开承认人们对于过去一切亏欠了巨大恩情。
并且,它不仅对于过去有所亏欠——当下每天与他人的日常接触也增加了他所亏欠的恩情。
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人常说“我受恩于他”,其实是在说“我肩负着对他的义务”。
他们把这个债主、施恩者,成为“恩人”。
当“恩”用于第一位的且最伟大的债即“皇恩”时,它意味着无限的忠诚,他们觉得自己能出生在这个国家,拥有美好生活、万事如意,完全拜天皇所赐。
在日本历史上,每个人的终极恩主就是他的生活圈中地位最高在世者。
在过去的不同时期这个恩主曾是地方诸侯、封建君主和将军,而如今是天皇。
而作为东方孝道的根基,受恩于父母是每一个日本人所公认的。
父母每天对于子女的照顾和操劳便是“父母之恩”。
此外,他们也会受恩于其他人,比如老师、同事、上司等等,这些恩情或许意义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首要意义是不变的,那便是制造亏欠感。
这些亏欠感会和恩情一般,随着年月增长而增加,就像利息的积累。
这是肩头沉重的责任,日本人总是认为,人们从来都回报不了万分之一的恩情,“恩情的力量”超越了受恩者的个人意愿。
所以,日本人会尽可能的去回报恩情,来肩负起自己的义务。
对于宏大的“皇恩”他们有着无条件的、无保留的忠诚,会付出一切以尽忠,这也成为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有了天皇的支持,士兵们会认为“天皇指引国民参战,服从是我的职责”,自己奋勇无畏是为了“让陛下放心”。
《菊与刀》读书笔记
关于“菊”与“刀”菊与刀代表了日本人的两面性,文明与野蛮。
日本皇室的家徽(注:又称家纹,权利的象征)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
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
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
菊花与刀,两种意象,内涵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
写作背景二战之前,美国按照正常的思维制定了和日本的外交政策,然而珍珠港事件宣告这些政策彻底失败。
于是,1944年,美国政府为了决定战后对待日本的政策,授命一位人类学教授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国民性格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 (质性研究)。
该教授翻阅了大量与日本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同时也采访了很多日本战俘最终写成了论文,即关于日本的民族性的报告,这部分成果后来出版成书,在美日两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这本书出版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被当做研究日本的圣经,在日本畅销至今,被誉为“比日本人更懂日本”。
因此,这本书对我们了解日本有大的价值。
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唐朝是日本人最认可的老师,他们几乎照搬了中国经济、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却遗漏了中国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其一就是儒家文化的“仁”。
日本的伦理体系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日本人把“忠”和“孝”当成最基本的义务,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在中国,“忠”和“孝”仍然有个前提——“仁”。
统治者不仁,臣子就可以不忠,“仁”才是超越一切的美德,是一切伦理的前提条件。
显然天皇不喜欢这个理论,因此“仁”在日本不仅没有成为美德,有些时候还成为了一个描述匪徒的品质。
其具体主要表现在日本的统治者与其说培养士兵,不如说是在打造一群对自己绝对服从、没有脑子和德行的杀人工具。
为什么二战中日本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投降?这也是我们经常在一些电视剧里面见到的情境,一旦日本士兵被俘虏,第一反应就是咬舌自尽。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很早之前就想读《菊与刀》这本书。
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还以为它是一本描写日本人的小说,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本有名的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书籍,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的开山之作。
我所阅读的版本,译文比较通俗,加上萨苏的评注生动易理解,所以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然而,日本人与中国人在民族性格上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在战场上的“活死人”精神,他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的强硬态度,他们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欲望等等,都与中国人“中庸”、“温和”的处事原则大相径庭。
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注重礼仪、注重情义、对强者恭顺的民族。
正如《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所总结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既固执僵化而又审时度势;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既衷心耿耿而又背信弃义;既无所畏惧而又胆小怕事;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研究,为这些矛盾找到了原因,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日本的一种途径。
由于研究条件与方法的限制,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局限,《菊与刀》这本书中也存在一些错误与不合适的地方。
不过,书中的一些结论对我们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还可以了解美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
书名选取了能够代表日本的两样物品——菊花和刀。
菊花是日本皇室御纹章上的图案,在日本人心中,天皇的地位神圣不可动摇,而菊花的恬静也象征了日本人恭顺的性格;刀代表日本刀,象征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为了主君可以“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日本人的性格也像题目所表现的那样,既温和又狂暴,充满了矛盾性。
作者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以及日本社会阶层的变化剖析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并总结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
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
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
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
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参考文档】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欢迎大家学习 ![内容简介]“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作战的建议。
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迷惑:“他们彬彬有礼,但是又很蛮横倨傲”“该民族无比顽固,但是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该民族性格温顺,但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他们勇敢,但又怯懦”“他们好面子,又具有真诚的良心”“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是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们爱美,却又尚武”。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日本的道德是一种“耻感道德”,而非“罪感道德”。
yuwenm 小编整理了菊与刀,欢迎欣赏与借鉴。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一】首先,我对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买了很久都没有看。
直到在某次课程上被歧视女性的法学教师气到,发誓回家以后就立刻把这书看完,顺便把读书笔记甩他脸上。
不过了这么久我已经没有这种气愤了,懒得理。
其次,这本书是二战时期美国为了研究日本战略而请一位学者写的书,这位学者并没有到过日本。
所以这本书有时间上的限制,研究的是传统日本的社会状态,也有偏向性,并不是为了学术专门去研究日本。
最后,这本书里日本传统社会的整个制度、价值观、社会结构都让我很反感。
这是一种彻底的阶级社会,从底层至高层都发自内心支持的阶级结构,就连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认为自己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
从我看书时对这种认知的反感,我反而认识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对,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我选择的,或者说被选择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国家价值观,从小就被这种观念洗脑,哪怕与现实并不会完全符合,但面对不属于这个价值观的体系会达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
最起码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说到底是思维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观念差异。
这就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不同意。
而且并不是这么直观的表现,而是潜藏在思维的最深处,最终导致大相径庭。
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很多地方与中国有共通之处,但是最终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却完全不同,可以说中国的东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东西。
看起来似乎一样,实质已经变了。
我相信现代日本并不完全是书中描述的状态,或许有相同之处,但社会是在发展的。
看完这本书之后,有机会去书店,我都会去搜寻一下有没有研究现代日本的书,很遗憾的是,虽然写日本的书很多,毕竟是与中国有着无数孽缘的国家,但是像这本书一样认真研究,从深层分析的书几乎没有。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
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
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
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
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
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
【优质文档】菊与刀经典读书笔记-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菊与刀经典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理由美国学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经典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学习 !【菊与刀经典读书笔记一】日本人:矛盾的性格,既崇尚菊花、樱花等的高洁,却又崇尚武士刀的残忍 <- 童年的宽松与青年和中年的严格共同作用。
等级制度与等级观念: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等级制以皇上为中心和最高信仰。
两类义需要报答:恩义和情义。
恩义和情义都被视作债务。
恩义:有义务性,皇上(忠)或父母等长辈(孝)的恩情,必须报答,而且永无止境,“难以报恩于万一”。
尤以忠为最大。
情义:无义务性,同僚或上级的恩情,必须报答,但有止境,通常不能与恩义(忠)相违背。
“情义最难接受”,因而总是试图避免受人之情义。
情义分两种:“对社会的情义”和“对名分的情义”。
“对社会的情义”: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
“对名分的情义”: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
当名分收到损害时,必须采取洗刷措施,两种途径:攻击他人(报仇)或攻击自己(如自杀)。
道德的困境:恩义与情义冲突时,怎么做:先恩义后情义,先情义后恩义,只恩义不情义,只情义不恩义。
认为不论履行恩义或情义,都是值得赞赏的行为,而忽视行为的正义性。
自我修养:不像西方人那样把牺牲视作自我修养的代价,而是认为理当如此。
认为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无我”的状态,不用顾虑周围人的看法而自愿的行动。
但这事实上相当于自我加上周围人看法的束缚再通过自我修养去除,真是多次一举!社会文化特质:耻感文化而非(西方)罪感文化。
对待战败的态度:一直希望能够得到(西方)世界的肯定,发动侵略战争就带有以暴力换取肯定的意味,但是当真的失败之后就彻底否定之前做法的正确性,而采取自认为可能获得肯定的做法,即积极配合西方改造自己。
小说《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The greedy words corrupt the gentleman, and the cold arrow shoots the hero to death.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小说《菊与刀》的读书笔记小说《菊与刀》的读书笔记1刚听完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一向不怎么读书的我有了想看看的冲动,放学回到寝室后就迫不及待上网淘宝。
百度看了一下书的内容介绍,心理油然而生一个词“好书”。
还没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
很快,就收到了书。
刚刚收到书,就翻着看了几页。
书的内容很吸引人。
我也爱上了看书。
翻着翻着没几天就看了一半,对书中的内容和案例我很感兴趣,也有了对日本这个民族全新的认识。
或许我读书太慢,两个星期才看完,这当中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
读完《菊与刀》后,有了更新地认识日本的理念。
不再是传统地对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个险恶,冷酷无情和残忍,不讲道理,没有正义感的民族。
这些都是受到某些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导致对日本的认识不全面。
某些抗战剧和历史原因往往会指引我们的认识走向单方面性,历史我们不容否认。
但是我们在研究和认识日本大和民族时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战争只是某些和个别军事力量所挑起的。
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时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而不该感情用事和片面。
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晰,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但更应该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联系?读完《菊与刀》,我更了解了这个矛盾复杂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样肤浅的认识。
这个民族可以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用战时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无法理解。
这个民族“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训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
”是的,这样矛盾性格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极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美德。
【优质】菊与刀分章节读书笔记word版本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菊与刀分章节读书笔记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等。
这本书面世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了,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了解日本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读书笔记 5000字,欢迎大家学习 ![内容简介]“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作战的建议。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本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一、引论19至2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历史成为每个国人内心的一道疤痕。
自幼学习中国近代史,知道日本人曾经对当时百姓以及革命烈士的残忍作为,甚是愤慨。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我也明白不能只听“愤青们”的一面之词就对如今的日本进行无知的抵触,爱国需理智,哪怕就是对日本曾经所做的烧杀掳掠之事要铭记在心,在此之前,也应了解“敌人”的文化,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所以我翻开了此书。
二、概述《菊与刀》,一本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女人类学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战胜日本之后,奉美国政府之命,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民族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作出调查分析报告,以达到美国政府可指导美国管制战败后日本的目的。
书的内容正如书名;“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前者代表一种温文尔雅之柔美,后者诉诸暴力与血腥,正如日本这个充满矛盾与复杂的民族,贯穿着整本书的内容。
本书循序而进,分为:任务—了解日本、交战中的日本人、各安其位、明治维新、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情义“最难接受”、维护名誉、人情世故、道德的困境、自我修炼、儿童教育、投降后的日本这十三个章节。
其首先交代这本书的目的,即了解日本,然后描述分析交战中以及战败后日本人的表现,进而追溯历史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由此引入对日本人品性、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和分析。
让读者能有逻辑的了解日本这个民族。
三、方法:细读法四、扩展讨论《菊与刀》对于我这个从前除了中日战争外,对日本文化从未了解的人来说,几乎涵盖了日本民族的所有方面。
政治、历史、文化、思想......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为颠覆三观的是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关于日本人崇尚等级制。
等级制体现于日本所有的法律以及日常的秩序。
对于日本人来说,有句箴言,翻译成中文便是“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菊与刀分章节读书笔记
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
和行为动机等。
这本书面世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了,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了解
日本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读书笔记 5000字,欢迎大家学习 !
[内容简介]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
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
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
这本书。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
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
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
作战的建议。
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迷惑:
“他们彬彬有礼,但是又很蛮横倨傲”
“该民族无比顽固,但是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
“该民族性格温顺,但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
“他们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
“他们勇敢,但又怯懦”
“他们好面子,又具有真诚的良心”
“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是顽固的保守主义”
“他们爱美,却又尚武”。
从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的视角来揭示日本的民族性,比日本人自己描写自己
更有深度,因为也许日本人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在西方人眼里却觉
得不可思议,这种不同让他们更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日本人的文化和特性,更加
客观也更加敏锐。
(而且日本人最喜欢美化自己了,他们的话通常不可信。
)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对于二战时其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只要各国
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
而战斗。
这一秩序的领导者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
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所需”的必要性。
日本各方面都比较
发达,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
“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应该将西方各国赶出去,建立统一世界。
但对于日本来讲,最大的不幸在于那些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并没有用同样
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理想。
即使在战后,日本也不认为应该从道德上排斥“大东亚”这一理想。
日本对于等级制的信仰和信赖,是与我们热爱平等的美国人水火不相容的。
日本人叫嚷精神必将战胜物质,和美国的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
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战争。
美国一贯追逐强大,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
日本的飞行员驾驶小型飞机以自杀方式进攻撞击我们的军舰,就是精神战
胜物质的无数教材,他们把他命名为“神风特工队”,“神风”就是成吉思汗
东征时,其舰队遭遇飓风而遭覆灭,是这次“神风”拯救了日本。
日本当权者也推行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身体越累,意志、精
神就越昂扬”,“越是疲惫,就越能锻炼人。
”
日本即使在遭到美军痛击时也对大众说:“这些早在预料之中,没什么值
得担心。
”“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是消极的受到了攻击,而应该认为是主动的
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身边来的。
”“我们所期待的终于来临了。
我们欢迎它的到来。
”
而美国从来不说是自己主动去攻击别人,而总是说自己是被迫进行战争的:“这是敌人肆意强干的,我们就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
日本在作战时经常宣传的另一个主题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他们”,“他们已经处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必须表现日本男儿本色,否则会受世人耻笑”。
君主是日本国家神道的核心,如果向君主的神圣性进行挑战并予以摧毁,
那么,敌国日本的整个结构就会坍塌。
日本人对政府、大本营,以及对他们的
直接上司都进行了批判,他们并没有无条件的承认等级制的优越,然而唯独君
主不受批判。
日本人认为只有视死如归的冒险才是最崇高的,排斥救援和救护行动。
死
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
美国总是崇尚对伤者的救助,而日本则常常把受伤的
士兵杀掉或是自杀。
在美国看来,日本人不仅对战俘,而且对他们自己的同胞
也都是犯了虐待罪的。
日军崇尚不投降主义。
美军在寡不敌众时即使投降也仍然认为自己是光荣
的军人,家属也觉得只要活着就好,不会因为投降而受辱。
然而日本士兵则不同,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决不投降,一旦丧失知觉被俘后,就会感到“回国后
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西方国家投降者和阵亡者的比率大约4:1,而日军在缅
甸会战中的投降阵亡比是1:120。
所以对日本人来讲,那些成了战俘的美国人
光投降就够可耻的了。
但是奇特的是,日本军人一旦被俘之后,常常来个180度的大转变,在他
们看来,被俘已经是奇耻大辱,和死人没有什么两样了,不如做一个模范战俘,常常变得非常配合美军,有些老兵还将日军的配置和位置详细告诉美军。
日本
人的行为好像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的选择另一
条道路。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人对秩序、等级制非常重视和倚赖,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
等级制这种观点来看待。
以前日本人把自己描绘成高居于等级制金字塔顶端的民族,现在这种地位
已经被西方各国取代,但是他们仍然接受和深信这种等级制。
对美国人而言,平等是美好世界的基础,是最崇高、最道德的基础,意味
着不受专制压迫、不受干涉、不受强制的自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权利。
(美国人从不拘泥于等级的礼节,信奉人人平等,所以在美国,官员的地位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远不像在中国等亚洲国家这样高,中国人自古以来的
官本位思想让广大老百姓觉得当官的人多么了不起,官员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下属都得捧着自己,而这种现象在美国是很罕见的。
)
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
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
因为日本的等级观念,所以在语言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对待不同的人需要
使用不同的“敬语”形式,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词根,在使用时还伴有
适当的鞠躬和跪拜,所有这些都有详细的规矩和惯例。
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
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
日本人必须学习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
时代就得学习。
在美国,人们一回到家中,就会把一切形式上的礼节都抛掉,但是在日本,恰恰是要在家中学习礼仪,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兄鞠躬,弟弟给哥
哥鞠躬,女孩不论年纪都得给哥哥弟弟们鞠躬。
鞠躬不但是形式,而且代表对
方有权利干涉你的事物。
以性别、辈分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日本家庭生活的
核心。
在日本,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可以使用姓氏,庶民是
没有姓氏的,尽忠的对象是封建领主。
在日本所有社会阶层中,人们每天都在
设在家里的佛坛钱祭祀怀念的父母、祖父母以及一些近亲,但是因为没有姓氏,三代以前的祖辈很快就会被淡忘,没有同宗同祖的观念,所以日本家族联系单
薄的几乎接近西方。
所以不像中国有很强的宗族观念,日本的“孝道”只局限在直接接触的家
庭内部,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家庭成员必须“各得其所”,遵守各种制度,即使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只要父亲没有隐退,也必须获得父亲的同意才能做事,父母还会包办他们的婚姻。
不仅是辈分的差别,年龄的差别在日本也十分看重,长子拥有与父权相差
无几的特权。
在日本,女性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都是低于男性的。
但是日本女人从未像
中国女人那样要求缠足,她们可以自由进出店堂,在大街上行走,无须深藏闺中。
在日本,妻子掌管全家的采购和金钱。
母亲对儿子的婚姻有很大的发言权,当了婆婆更是一手掌握家中事务。
在日本,父亲和兄长要对全体家庭成员负责,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做出重
大决定,一旦做出决定,被要求者即使不愿意也会接受这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