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来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日本人的恨之切应该是深入骨髓的。

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才得以让他们发达到今天这等程度。

她也曾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读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岛国,资源匮乏,却能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却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有过人之处。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要点有三:一、崇强精神"崇强"的意思就是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能力强是一个非常崇拜强者的民族。

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应该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习惯。

但真正将这种心态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强者的膜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地步,甚至不论对方是否自己的敌对一方。

李氏唐朝强盛,日本人学习,美国大兵强悍,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孙中山,李小龙也持有很强烈的崇强心理。

丝毫不理会李小龙在全球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死去活来,李小龙的大徒弟就是一个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这种崇强精神完全抛开彼此立场,只要对方是强者,就表示尊重和学习。

某种程度看来,在日本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对错成败,只有强弱之分!只要是强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学习!在这种强大的崇强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会不断向强者看齐,学习,使得自身不断进步。

崇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

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

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

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

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

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一)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

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

“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

“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

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

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精神力量。

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

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

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

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

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前言今天的《菊与刀》刚到,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

我是对日本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刚开始接触日本史是在学习中世纪史时,学的并不是很好。

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

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

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

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

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

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

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书名:《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01 思考你眼中的日本是怎样的?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本性是什么?菊与刀为何成为日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日本人等级制的根源何在?日本的侵略观是如何形成的?02 书中金句西方人所理解的德和恶与日本人所理解的是大不相同的。

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

它既不属佛教,也不属儒教。

它是一个日本体系——既是日本的力量所在,也是日本的弱点。

日本人是从等级制度的观点来看待国内问题的,他们也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关系。

尽管日本特殊的文化使他们习惯于报恩的思想,但他们并不喜欢接受恩惠。

03 精华笔记一、该书的背景和当下意义日本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重要参考,但不要神话,要把它放在当代日本社会现实中理解。

二、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介绍1.作者生平、教育背景。

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她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一生注重原始文化的调查研究。

2.作者为什么会写《菊与刀》一书?1944年6月,鲁思接受了研究日本的课题任务,在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对日军战俘和美籍日本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多一手研究资料。

1945年提交研究报告,1946年将报告改写为《菊与刀》出版。

三、本书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理论日本矛盾的性格:即好斗VS温和、残暴VS唯美、自大VS有礼、保守VS开放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精神可以战胜物质,战死才能体现最好的生命价值日本的侵略观:东亚其他民族联合起来抵抗欧美日本等级制根源:感恩心理,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必须积极还债。

还债要积极工作,是美德。

忠孝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仁),对日本人来说是无条件的。

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人与人、人与国家的整体观念之上。

所以日本不接受中国的科举制度,防止阶级流通。

日本人的国际关系观也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日本应该处在国际关系等级制度金字塔的顶端。

四、后人对《菊与刀》的评价1.美国不杀天皇,占领日本决策的参考书。

2.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来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来分析日本;20世纪中国用它来重新认识和发现日本。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摘录】1.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

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这就是日本人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各个方面的例子,让人难以理解。

2.日本人绝对不会对自己说:“这些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会说:“这些期待的事情终于来临了。

我们会主动迎接它的到来。

3.在微小的各个孤立行为的背后,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联系。

4.他们认为最高尚的行为就是视死如归,而那些谨小慎微的行为没有精神价值。

5.日本人对于等级制的坚持和适应远远强过其他民族,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日本人把所有行为细节都规范得像一幅精密地图一样准确和繁琐。

6.日本人普遍认定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遵守本分。

”7.日本人像其他东方民族一样,非常重视过去。

因此,日本提倡“义”的概念,也就是努力让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既包括自己的祖先,也包括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8.在日本人看来,如果称得上“恩”,在接受之后,就是一生的债务;“报答恩情”应该是积极的,无时不刻地偿还这样的恩情,用一系列不同的概念充实“报恩”的内容。

知恩不报是不道德的,而报恩的行为则是令人提倡的好德行,就是美德的开始。

9.日本人的这种对“爱”或者“恩”的观念时刻都存在,他们不仅只是在一些如宣战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紧要关头才会体现出这种观念,而是像纽约的市民总是害怕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在自己卖空脱手后总是盯着行情是否上涨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

10.无限的恩,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义务”,是他们认为的那种“无以为报”的恩情,这种恩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孝”,另一类是对于天皇的恩赐,也就是“忠”。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菊与刀》读书笔记篇一:《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鲁迪·本尼迪克特一.背景介绍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

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

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of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1. 书名寓意:书名《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其中“菊”代表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日本人谦和、优雅、尚礼的一面;而“刀”则代表武士道文化,象征着日本人勇敢、刚烈、好斗的一面。

2.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本尼迪克特通过研究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家庭教育、义理观念等方面,揭示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点。

例如,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

3. 日本文化的等级观念:书中指出,日本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对自己的地位和身份非常敏感。

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家庭、学校、企业等。

4. 日本人的义理观念:义理是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它要求人们在特定场合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日本人非常注重义理,甚至在某些时候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义理。

5.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书中提到,日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传统观念的熏陶下,子女被要求尊敬长辈、顺从父母、忠诚于家庭等。

6. 日本人的审美观念: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审美观念独具特色,他们崇尚简约、自然、和谐的美。

这种审美观念在日本的艺术、建筑、园林等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7. 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书中指出,日本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这种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

《菊与刀》通过剖析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日本民族性的全方位视角。

虽然这本书写于二战时期,但它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从而加深与日本人的交流和沟通。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日本的道德是一种“耻感道德”,而非“罪感道德”。

yuwenm 小编整理了菊与刀,欢迎欣赏与借鉴。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一】首先,我对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买了很久都没有看。

直到在某次课程上被歧视女性的法学教师气到,发誓回家以后就立刻把这书看完,顺便把读书笔记甩他脸上。

不过了这么久我已经没有这种气愤了,懒得理。

其次,这本书是二战时期美国为了研究日本战略而请一位学者写的书,这位学者并没有到过日本。

所以这本书有时间上的限制,研究的是传统日本的社会状态,也有偏向性,并不是为了学术专门去研究日本。

最后,这本书里日本传统社会的整个制度、价值观、社会结构都让我很反感。

这是一种彻底的阶级社会,从底层至高层都发自内心支持的阶级结构,就连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认为自己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

从我看书时对这种认知的反感,我反而认识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对,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我选择的,或者说被选择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国家价值观,从小就被这种观念洗脑,哪怕与现实并不会完全符合,但面对不属于这个价值观的体系会达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

最起码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说到底是思维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观念差异。

这就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不同意。

而且并不是这么直观的表现,而是潜藏在思维的最深处,最终导致大相径庭。

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很多地方与中国有共通之处,但是最终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却完全不同,可以说中国的东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东西。

看起来似乎一样,实质已经变了。

我相信现代日本并不完全是书中描述的状态,或许有相同之处,但社会是在发展的。

看完这本书之后,有机会去书店,我都会去搜寻一下有没有研究现代日本的书,很遗憾的是,虽然写日本的书很多,毕竟是与中国有着无数孽缘的国家,但是像这本书一样认真研究,从深层分析的书几乎没有。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一: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后感想文/刘乐 14722675“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会有不同寻常的宽容。

”作者在面临艰难的文化差异的条件下,用硬心肠的态度完成了对日本民族的研究,回答了日本会不会投降和该不该保留天皇制的问题,获得非同凡响的效果和价值,对人类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实属不易。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化的熏陶和淬炼。

在我看来日本民族在是非面前的选择,不会犹豫不决,因为在他们的人生观里,只存在a(菊)与b(刀)。

既然他们选择天皇就会对其笃信无疑,既然他们接受战败的现实,必会遵守战败的规则。

这种非黑即白的民族性格,也从侧面体现书名的主要含义。

在菊与刀激烈的碰撞之中,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日本民族怪异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变化,这也是本书的魅力之处,同时也是吸引读者,久印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个人看来,在上世纪的40年代,日本民族更多的是用菊的精神去服务和支持刀的行为。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

他们笃信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包括饥饿与疼痛、生与死。

这种精神的信仰融化在他们血液之中,不断支撑他们不畏生死的进行侵略战争。

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对天皇忠贞不渝、誓死追随。

名誉、恩、情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耻感。

“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

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

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

《菊花与刀》读书笔记

《菊花与刀》读书笔记

《菊花与刀》读书笔记第一篇:《菊花与刀》读书笔记《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如何理解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却给中华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文化,始终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课题之一。

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得许多中国青年在“面对”日本时,冲动的情绪往往超越理性的认知;但是,浅薄和脆弱的情绪终不能带给我们理性和平静的思考。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感情都是又爱又恨的,仇恨的同时也掺杂着强烈的兴趣,因此在本学期我阅读了美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科特的社会学名著——《菊花与刀》。

这本书不仅体现了一个美国人对日本人的较为深入的剖析,也体现了一个人类学家的坚强意志和无比宽容的胸怀。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样矛盾的日本国和日本人民,并且对我们了解日本和日本人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是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后的读书笔记:一、作者提出研究课题的社会背景这本书最初是一份受美国战时情报局之托写成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战后,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情况基本与上述研究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加写了前后两章,概述了研究方法、课题及日本投降后的情况,于1946年公开出版,引起日本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整本书采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

我们必须知道在他们的行为和看法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强制力”,“我们国家里有许多在日本长大的日本人,因此我可以向他俄们询问所经历过的那些具体事实,从中发现他们是如何判断这些事实的,用他们的描述来填补我们知识中的许多空白。

”在这个部分里,作者采取了社会学民族志的方法,将理论与经验统一起来。

“尽管困难很大,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却相信,还是有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可以利用的,至少我可以利用最保险的方法——即与被研究的民众直接进行接触来进行研究。

在美国有一些在日本长大的日本人,通过与他们交流,我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战争的,他们的观点给我很多启示……”在这个部分里,作者提到与日裔美国日进行交流,显然是一种个案访谈的形式或者是一种座谈形式,虽然具体哪种形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作者的确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菊与刀》“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戏说日本: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耻感与傲慢并存日本,一个出自小小岛国的民族,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搅得整个环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也正因文这出“表现”,让诸多人对日本的审视乱了阵脚。

露丝·本尼迪克特出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管理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日本国民的特性说的很是详尽,也让世人认识到了日本与欧美价值观等的不同。

但即便是对“义理”、“自杀”这样重要的日本专属标签的缘由也交代不是很清楚,也就是日本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如同上述文中对日本人矛盾特性的种种描述,看似日本人很好地调和了对立的性格特质,但日本“波浪式”的历史事实证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可否认大和魂意蕴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东方人诸般良好品质,即便是在今天“日本制造”也是很受欢迎的。

然后先天不足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又给其劣根性提供了土壤,谦卑和自大交互成了日本千年可笑而又可耻的历史:我们眼中的日本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几千年前的史书上,当然是以“夷”、“倭” 的身份出现的,要说起与中国的渊源那就得从隋朝讲起。

也不知道日本岛上的猴子什么时候变成了人,总之他们从树上下来以后就发现自己竟然是“世界”的主人(因为那个世界实在太小了),蹦跶了些年,也不知道哪个不要命的人乘船渡过了日本海,才开始知道原来自己只是水中的一个小点。

日本皇帝“君临天下”久了自然就感觉不可一世了,开始给中国,也就是当时的隋朝写信,信的抬头就是“日出国皇帝致日落国皇帝”,好家伙自己是比这边早几秒钟看见太阳就如此称呼自己,那收信人是谁呢?也不是个善主,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

这还得了天朝的威严由来已久,赶紧回信骂了一顿。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5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5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5篇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菊与刀读后感1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东方,有一个与我们关系甚深的民族——大和民族。

没错,这是一个被称作日本的岛国。

千年以前,他们受古代中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至于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无法与中国文化分隔;七十年前,他们带着“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图谋侵占整个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新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他们又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与中国产生纷争。

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不管我们是爱它,还是恨它,看来我们有必要正视它,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民族。

《菊与刀》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一位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

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便于为美国制定对敌对国日本的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

她认为,美国人,特别是军人在当时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

还必须弄清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必须把美国人采取行动的那些前提暂且抛在一边。

弄清楚日本人会怎样做,美国人应该要怎样做。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一个日本人将如何醉心于栽培菊花,就会如何竭尽全力解释说明这个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这是当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评价,她利用自己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战时生活或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俘作为研究原形,阅读大量关于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最终做出了日本将会投降的结论。

据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结论是正确的。

“菊花与刀剑”的矛盾,并不像平时被人所理解的“日本人对内部很和谐,而对外部十分残酷”这种矛盾这么简单。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

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

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

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

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菊与刀的读书笔记300字(通用3篇)

菊与刀的读书笔记300字(通用3篇)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菊与刀的读书笔记300字(通用3篇)菊与刀的读书笔记1在读《菊与刀》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想要说到的,但是为了不影响节奏,都将想法埋藏在了心底。

现在来看,也只有大概了。

这本书,读到前面部分的时候,其实我是觉得没多大意思的。

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不能够说对日本有多么深刻的了解。

所以,作者前文写的内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反驳、指正。

但是到了后面讲到修为、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和我国的情况产生了一些共鸣,读来兴趣骤增。

就全书来看,确实有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引证谬误等问题存在,主要归结于缺乏田野调查和作者本人立场所致。

我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对战后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但我认为,日本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所获审判并不能够告慰众多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而惨死的冤魂。

日本在其战败后表现出的180度大转变,不过是其隐忍性格的表现,却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

看今日日本,所作所为多像隐忍之后准备报复。

菊与刀的读书笔记2日本的很多文化有非常清晰的源自中国文化的部分,但又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本书是探讨日__化不能不读的.一本书,仅是出于对日__化的好奇开始读这本书。

开卷之初,略有失望,居然成书在很多年之前,距今有相当长的时间。

但读了一部分之后,就发现作者的文化功底异常深刻,能够深入到文明的底层去解析异域文化。

如原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非常认同:美国人在壮年时期依靠自由的个人选择来实现人生目标;日本人则通过严格的个人约束,进行精神修养的锻炼来实现人生超凡的境界,而获得自由难以实现的效果。

在日本,画家、诗人、演说家及武士为了实现“无我”的状态几乎都是采用这种修行训练方法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形象的提炼。

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中心,通过等级制、养育、义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与刀》的巨作,详细介绍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会,将日本复杂的国情清晰地剖析了个透彻。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所说,日本人“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的确,日本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们的菊与刀。

从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植物,象征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种具有实用攻击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

而这两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认为,菊与刀的涵义还可以延伸至更深层的东西:菊花娇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时的温文尔雅与文质彬彬;武士刀坚硬锐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独立创新和个性自我。

一柔一刚,两者仿佛太极阴阳调和般,充满了哲学色彩,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个实力不容小觑,但却难以捉摸的民族。

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对秩序与等级制的信赖”。

而毫无疑问,日本社会严密的社会等级,是从中国学习而得,经过自身改造后的成果。

而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结构运作的正是儒学的“孝道”与“氏族”。

先师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这也是他所说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种传统的儒家为政理念,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奠定了一个稳固的思想根基。

而中国本土庞大的宗族团体,则以血缘,将阶级稳固地捆绑在了一起,为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随着中华文化圈在东亚范围内的扩大,儒家世俗文化便从中国流向日本。

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经过多个世界来的吸收与改造,日本最终将此内化为了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等级制度。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一、本书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订战后对德日政策。

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初有两个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政府是否要采取对付德国措施来进攻日本本土?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像德国那样实施直接管制,还是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留天皇?为了回复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教授、学者研究日本,这本书就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结果。

她依据文化类型理论,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汇报,汇报中推断出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留并利用日本原有行政结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一样,不能用对付德国措施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决议同这位人类学家意见一致,实施反战同她预料和提议一样。

鲁斯.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她大学期间主修英国文学,19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研究,而以对日本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极大,1948年9月病逝。

二、什么是文化和文化人类学?文化,其含义现有广义、狭义之分,也有见解不一样之别。

从历史唯物主义见解看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关键是意识形态,它反应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制约。

但文化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各民族文化各有其历史形成特点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她期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物质原因”,而且要“探讨起关键作用精神原因”,不是只好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觉具体经典。

文化人类学(C 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对于人类全貌视野研究其中四或五个分支之一。

这个学科分支将文化视为有意义科学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

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

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
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

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

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要记录一下心得,就像去了个著名景点非得留下个“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一样,想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和这些跨越历史长河的经典,做一种连接。

在此立个flag,从菊与刀开始,看能坚持多久。

I.读书的方法
社科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大概是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

不管作者的论述多么平易近人,译者的文笔多么流畅,它的行文思维不是单一的,可以并列,可以因果,可以正反……读第一遍的时候,总不免云里雾里,管中窥豹,难以得其全貌。

等到好不容易囫囵吞枣过了第一遍,再挣扎着拿起来细嚼慢咽过第二遍的时
候,才渐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如果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分别描
述了日本的某个特征,比如“各就其位”描述了等级制,“历史
和社会的债务人”描述了欠债意识,那么“明治维新”这章想描
述什么呢?是想单独阐述明治维新这场伟大变革对日本的影响吗?读完第二遍你会知道,它只是个幌子,本质还是第一章“各就其位”的延续:明治维新政治家在设计各种政治和社会规则时,并
没有照搬西方自由平等那一套;相反,他们在各个领域强化并规
范了等级制,由此可见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这也是
一种暗示,如果美国想要在日本发起一场革新运动,那在面对等
级制文化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其余各章也都有其内在关联:作者在第一章抛出了日本研究
的大问题,然后以战争中的日本人为序,展示了日本人在战争中
的“奇怪”表现——这里每一个表现的心理机制都在后面得以解释——接下来几章就从等级制、债务意识、义务(报恩)、情义、名声、人之常情等角度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关键层面。

在结尾之前,作者对这些心理机制做了很有意思的“synthesis”:首先探讨了
这些机制如何调和的问题,然后介绍了日本文化中一种自我修正
的机制(臻于圆熟的自我修炼),最后描述了是这种文化是如何代代相传的——这三个问题是研究每种文化都应该回答的问题,这
将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每种文化并做类比。

最后把话题带入战争
后的日本,结合前面的研究,作者对美国应当如何对战争后的日
本进行管理提出建议,并且对日本的未来作出预言。

再深入到每一章,作者为了阐述某个中心思想会旁征博引,
初读时会觉得千丝万缕;再读时经过反复的推敲、总结,才可发
现其内在的联系,比如从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角度来印证同
一个主题;作者在开篇时也强调“经济行为、家庭安排、宗教仪
式和政治目标变得相互勾连”,是统一的整体。

《菊与刀》读书笔记(二)
虽说最初读这本书是出于对日本的好奇,特别是它在二战中
的表现,但是读完这本书发现它对我的启示远远超出了对日本文
化的认识,最核心的一点启示就是怎么去深层次认识一个人(可推广到一种文化)。

就以对日本的印象为例,中国人心中大概有这样一些标签:残暴、精致、自大、压抑、变态、爱面子……我们往
往满足于贴标签,而未曾去亲自验证其真伪,更遑论它们的因由。

这样贴标签的行为并不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

就比如爱面子,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是一个略带贬义
的标签。

伴随而来的往往是这样一些印象:过强的自尊、敏感、
虚荣。

当我们把这种印象套用在日本人身上,就会像在看待我们
身边的人一样,就会觉得对方心理上有不健全的地方,就会感到
好笑、不解、或者不屑。

但日本人并不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
文化与我们的迥然不同。

他们的文化对个人的名声极为看重,读
后感甚至成为一种义务。

这种义务要求他们守礼、忍耐、自重,也要求他们在面对名声玷污时采取种种措施洗刷。

这种义务促成了他们文明的不断进步,也同时给每个日本人带来
了沉重的负担,最后给全世界带来了惊扰。

而中国文化里很重要
的一条是“以和为贵”,任何可能引发冲突的心理都会在某种情
境中得到贬抑,这就是为什么两种文化对爱面子会有不同态度的
原因。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无知地嘲笑,或者盲目地崇拜。

反过来,我们也会更加懂得如何应对他人的评价。

我是一个从小
对他人评价非常敏感的人,一些负面的评价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比如没精打采、幼稚、爱面子、容易焦虑等等。

小的时候心智不
成熟,面对这些评价不知如何应对,也不敢向人请教,于是会陷
入尴尬、难受、怨愤、痛苦的情绪罗网中。

长大后,应对这些问
题的方法要么是劝说自己不要那么敏感、那么在意,要么鼓励自
己下次在遭遇类似评价时要跟对方针锋相对。

而现在,又有了新
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