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著作。

这本书诞生于二战后期,当时美国政府急于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以便制定合理的对日政策,本尼迪克特受此委托,通过对日本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这部经典之作。

初读《菊与刀》,我便被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

本尼迪克特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日本人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

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书中,作者用“菊”与“刀”这两个象征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优雅、柔美和秩序;“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暴力、好战和荣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谦逊和和谐,但在战争中却表现出残忍和无情。

日本的等级制度也是书中重点探讨的内容。

在日本社会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从家庭到社会,从职业到政治,无处不在。

这种等级制度并非单纯的阶级划分,而是基于一种“各安其位”的理念。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遵守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这种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人的“恩”与“报恩”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本文化中,“恩”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接受了别人的“恩”就必须想方设法回报。

这种报恩的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天皇的关系中。

例如,日本人认为天皇赐予了他们生命和幸福,因此对天皇有着绝对的忠诚和报恩之心。

此外,日本的“义理”观念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理”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义务或社会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侮辱时,日本人认为必须通过复仇来维护自己的“义理”;在面对债务时,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偿还,以履行“义理”。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来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日本人的恨之切应该是深入骨髓的。

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才得以让他们发达到今天这等程度。

她也曾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读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岛国,资源匮乏,却能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却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有过人之处。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要点有三:一、崇强精神"崇强"的意思就是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能力强是一个非常崇拜强者的民族。

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应该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习惯。

但真正将这种心态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强者的膜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地步,甚至不论对方是否自己的敌对一方。

李氏唐朝强盛,日本人学习,美国大兵强悍,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孙中山,李小龙也持有很强烈的崇强心理。

丝毫不理会李小龙在全球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死去活来,李小龙的大徒弟就是一个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这种崇强精神完全抛开彼此立场,只要对方是强者,就表示尊重和学习。

某种程度看来,在日本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对错成败,只有强弱之分!只要是强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学习!在这种强大的崇强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会不断向强者看齐,学习,使得自身不断进步。

崇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

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

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

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

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

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一)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

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

“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

“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

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

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精神力量。

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

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

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

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

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前言今天的《菊与刀》刚到,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

我是对日本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刚开始接触日本史是在学习中世纪史时,学的并不是很好。

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

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

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

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

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

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

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1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

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

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

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

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

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

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2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并不是一本专门研究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著作。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将在研究部族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与人格理论,扩大应用到分析近代日本这一大型文明社会,把找出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与育儿方式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的价值体系,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战时的日本:每个民族都有关于战争的信条。

对于发动战争的理由,日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将永远处于混乱状态;日本应该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

世界所有国家都应该在国际等级结构中明确自身的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对于如何取得胜利,日本叫嚣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物质是必要的,但物质不可能千年不变,只有精神才能代表一切!强调“日本精神”,推行精神优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

除了等级制和精神力量外,日本认为万事都是他们主动要求的,决不是被动的。

正如西乡隆盛遗言道:“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偶然碰上的,另一种是自己创造的。

当面临艰难的时候,必须自己去创造命运。

”美国强调自己是被动的,因此是无辜的。

对于天皇,天皇和国家政策可以分开,但是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地位至高无上,不受批判。

对于死亡和战俘,日本这方面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他们认为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荣誉就是战斗到死,丢脸莫过于当俘虏,但是有些人会当一名模范战俘,在生命中翻开新的一页,好像他们的信条就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努力奋斗,如果失败,会非常自然的选择另一条道路。

各安其位:日本人的口头禅就是“各安其位”,他们对于等级和秩序的信赖,与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信仰如此对立。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本书在研究日本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阅读《菊与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作者通过对日本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充满矛盾又自成体系的日本。

日本文化中的“菊”象征着优雅、柔美与温和。

在日本的艺术、文学、礼仪等方面,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菊”的精神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绘画,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美丽的花卉和宁静的风景,传达出一种平和、优美的情感。

日本的茶道文化,注重仪式的精致和参与者内心的宁静,也是“菊”之精神的一种表现。

而“刀”则代表着日本文化中的尚武、坚韧和果断。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强调忠诚、勇敢和荣誉,武士们视刀为生命的一部分,用刀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信仰。

这种“刀”的精神在日本的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古代的战争到现代的竞争,都能看到其影子。

日本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等级制度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职场,从社会交往到政治体系。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这个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并遵循相应的规范和礼仪。

这种等级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秩序,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在家庭关系中,日本强调长辈的权威和晚辈的顺从。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然而,这种孝顺并非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包含了一系列严格的责任和义务。

在教育方面,日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的教育方式较为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努力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日本学生的严谨和勤奋,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日本对于“恩”的观念也非常独特。

他们认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必须回报,而且这种回报往往是无条件的。

这种观念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日本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格外谨慎,生怕欠下无法偿还的恩情。

在道德观念方面,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摘录】1.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

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这就是日本人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各个方面的例子,让人难以理解。

2.日本人绝对不会对自己说:“这些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会说:“这些期待的事情终于来临了。

我们会主动迎接它的到来。

3.在微小的各个孤立行为的背后,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联系。

4.他们认为最高尚的行为就是视死如归,而那些谨小慎微的行为没有精神价值。

5.日本人对于等级制的坚持和适应远远强过其他民族,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日本人把所有行为细节都规范得像一幅精密地图一样准确和繁琐。

6.日本人普遍认定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遵守本分。

”7.日本人像其他东方民族一样,非常重视过去。

因此,日本提倡“义”的概念,也就是努力让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既包括自己的祖先,也包括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8.在日本人看来,如果称得上“恩”,在接受之后,就是一生的债务;“报答恩情”应该是积极的,无时不刻地偿还这样的恩情,用一系列不同的概念充实“报恩”的内容。

知恩不报是不道德的,而报恩的行为则是令人提倡的好德行,就是美德的开始。

9.日本人的这种对“爱”或者“恩”的观念时刻都存在,他们不仅只是在一些如宣战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紧要关头才会体现出这种观念,而是像纽约的市民总是害怕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在自己卖空脱手后总是盯着行情是否上涨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

10.无限的恩,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义务”,是他们认为的那种“无以为报”的恩情,这种恩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孝”,另一类是对于天皇的恩赐,也就是“忠”。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菊与刀》读书笔记篇一:《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鲁迪·本尼迪克特一.背景介绍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

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

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of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1. 书名寓意:书名《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其中“菊”代表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日本人谦和、优雅、尚礼的一面;而“刀”则代表武士道文化,象征着日本人勇敢、刚烈、好斗的一面。

2.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本尼迪克特通过研究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家庭教育、义理观念等方面,揭示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点。

例如,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

3. 日本文化的等级观念:书中指出,日本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对自己的地位和身份非常敏感。

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家庭、学校、企业等。

4. 日本人的义理观念:义理是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它要求人们在特定场合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日本人非常注重义理,甚至在某些时候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义理。

5.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书中提到,日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传统观念的熏陶下,子女被要求尊敬长辈、顺从父母、忠诚于家庭等。

6. 日本人的审美观念: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审美观念独具特色,他们崇尚简约、自然、和谐的美。

这种审美观念在日本的艺术、建筑、园林等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7. 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书中指出,日本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这种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

《菊与刀》通过剖析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日本民族性的全方位视角。

虽然这本书写于二战时期,但它对日本文化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从而加深与日本人的交流和沟通。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很早之前就想读《菊与刀》这本书。

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还以为它是一本描写日本人的小说,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本有名的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书籍,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的开山之作。

我所阅读的版本,译文比较通俗,加上萨苏的评注生动易理解,所以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然而,日本人与中国人在民族性格上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在战场上的“活死人”精神,他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的强硬态度,他们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欲望等等,都与中国人“中庸”、“温和”的处事原则大相径庭。

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注重礼仪、注重情义、对强者恭顺的民族。

正如《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所总结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既固执僵化而又审时度势;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既衷心耿耿而又背信弃义;既无所畏惧而又胆小怕事;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研究,为这些矛盾找到了原因,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日本的一种途径。

由于研究条件与方法的限制,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局限,《菊与刀》这本书中也存在一些错误与不合适的地方。

不过,书中的一些结论对我们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还可以了解美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

书名选取了能够代表日本的两样物品——菊花和刀。

菊花是日本皇室御纹章上的图案,在日本人心中,天皇的地位神圣不可动摇,而菊花的恬静也象征了日本人恭顺的性格;刀代表日本刀,象征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为了主君可以“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日本人的性格也像题目所表现的那样,既温和又狂暴,充满了矛盾性。

作者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以及日本社会阶层的变化剖析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并总结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菊与刀》“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戏说日本: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耻感与傲慢并存日本,一个出自小小岛国的民族,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搅得整个环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也正因文这出“表现”,让诸多人对日本的审视乱了阵脚。

露丝·本尼迪克特出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管理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日本国民的特性说的很是详尽,也让世人认识到了日本与欧美价值观等的不同。

但即便是对“义理”、“自杀”这样重要的日本专属标签的缘由也交代不是很清楚,也就是日本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如同上述文中对日本人矛盾特性的种种描述,看似日本人很好地调和了对立的性格特质,但日本“波浪式”的历史事实证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可否认大和魂意蕴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东方人诸般良好品质,即便是在今天“日本制造”也是很受欢迎的。

然后先天不足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又给其劣根性提供了土壤,谦卑和自大交互成了日本千年可笑而又可耻的历史:我们眼中的日本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几千年前的史书上,当然是以“夷”、“倭” 的身份出现的,要说起与中国的渊源那就得从隋朝讲起。

也不知道日本岛上的猴子什么时候变成了人,总之他们从树上下来以后就发现自己竟然是“世界”的主人(因为那个世界实在太小了),蹦跶了些年,也不知道哪个不要命的人乘船渡过了日本海,才开始知道原来自己只是水中的一个小点。

日本皇帝“君临天下”久了自然就感觉不可一世了,开始给中国,也就是当时的隋朝写信,信的抬头就是“日出国皇帝致日落国皇帝”,好家伙自己是比这边早几秒钟看见太阳就如此称呼自己,那收信人是谁呢?也不是个善主,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

这还得了天朝的威严由来已久,赶紧回信骂了一顿。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5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5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5篇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菊与刀读后感1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东方,有一个与我们关系甚深的民族——大和民族。

没错,这是一个被称作日本的岛国。

千年以前,他们受古代中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至于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无法与中国文化分隔;七十年前,他们带着“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图谋侵占整个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新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他们又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与中国产生纷争。

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不管我们是爱它,还是恨它,看来我们有必要正视它,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民族。

《菊与刀》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一位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

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便于为美国制定对敌对国日本的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

她认为,美国人,特别是军人在当时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

还必须弄清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必须把美国人采取行动的那些前提暂且抛在一边。

弄清楚日本人会怎样做,美国人应该要怎样做。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一个日本人将如何醉心于栽培菊花,就会如何竭尽全力解释说明这个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这是当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评价,她利用自己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战时生活或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俘作为研究原形,阅读大量关于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最终做出了日本将会投降的结论。

据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结论是正确的。

“菊花与刀剑”的矛盾,并不像平时被人所理解的“日本人对内部很和谐,而对外部十分残酷”这种矛盾这么简单。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6篇)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6篇)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1《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时期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并于1946年正式完成的著作。

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剖析为什么这些民族心理能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首先从书题入手,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更偏向于将其理解为,"菊"是美的象征,"刀"是武的象征,"菊与刀"所代表的实际上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简单来说就是尚美与黩武,我们不难发现在日本文化中并存的对美的追求:茶道、插花,与对武的崇尚:相扑、剑道等。

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的并存也进一步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活动的各个领域,既和善谦虚又好斗勇猛,既保守刻板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作者以此出发,通过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并解释了这一矛盾背后统一的原则。

日本文化中对等级秩序的信仰和信任使他们严格遵守"各就其位"的原则。

这不仅表现在日本人的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也同样展现在国际国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

例如:在二战前十年里,他们把经济迅速发展的自己视为已经达到金字塔顶端的人。

当看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世局动乱不明底"时,日本人愿意主动担起"俾使各国就其位于兹世"的重任,并希望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来实现愿望。

此外,国内的明治维新也离不开"各就其位"思想的指导。

运动期间,在所有政治、宗教和经济生活领域,明治政治家们都按照这一原则在国家和国民之间分派职责,改善当时人们的处境,继续享受由秩序带来的有安全感的社会生活。

而回忆起同时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整个过程几乎只局限在部分上层阶级内部。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

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

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

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

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完全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看它到底能给我展现出怎样一个独特的日本。

结果呢,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妙玩意儿的盒子,越往里瞧越觉得有意思。

书里说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地方,就像菊与刀这两个象征一样。

菊花,那是多么优雅、柔美,代表着温和与宁静;而刀呢,锋利、冷酷,象征着暴力和决绝。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居然能同时用来形容一个国家,这让我满脑子都是问号,也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作者对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比如说,日本人对于“恩情”的看法,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我们的观念里,别人帮了咱,说声谢谢,心里记着,有机会回报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但日本人不这么看,他们觉得接受了恩情那可是天大的事儿,得一辈子想着怎么去还,还的时候还得特别郑重其事,不能有丝毫马虎。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看的一个日本电影,里面的主人公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那真的是拼了命地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当时我还不太理解,觉得这人是不是太夸张了。

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这在日本文化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还有他们对于“名誉”的重视,也是让人惊叹。

在日本,如果一个人的名誉受损,那简直比要了他的命还严重。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新闻,说是一个日本的官员因为被曝出了一点丑闻,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最后竟然选择了自杀来维护自己的名誉。

当时我就想,这也太极端了吧。

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他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

再说说日本人的家庭关系。

书里提到,在日本家庭中,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晚辈得无条件服从。

这可跟咱们不太一样,咱们虽说也尊敬长辈,但多少还是有商量的余地。

我有个朋友曾经去日本交流学习,就住在一个日本家庭里。

他跟我讲,每天吃饭的时候,长辈不动筷子,晚辈绝对不能动;长辈说啥就是啥,晚辈不能顶嘴。

有一次他不小心在饭桌上发表了一点不同的意见,结果整个气氛瞬间变得超级尴尬,弄得他后来好长时间都小心翼翼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形象的提炼。

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中心,通过等级制、养育、义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与刀》的巨作,详细介绍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会,将日本复杂的国情清晰地剖析了个透彻。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所说,日本人“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的确,日本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们的菊与刀。

从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植物,象征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种具有实用攻击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

而这两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认为,菊与刀的涵义还可以延伸至更深层的东西:菊花娇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时的温文尔雅与文质彬彬;武士刀坚硬锐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独立创新和个性自我。

一柔一刚,两者仿佛太极阴阳调和般,充满了哲学色彩,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个实力不容小觑,但却难以捉摸的民族。

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对秩序与等级制的信赖”。

而毫无疑问,日本社会严密的社会等级,是从中国学习而得,经过自身改造后的成果。

而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结构运作的正是儒学的“孝道”与“氏族”。

先师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这也是他所说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种传统的儒家为政理念,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奠定了一个稳固的思想根基。

而中国本土庞大的宗族团体,则以血缘,将阶级稳固地捆绑在了一起,为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随着中华文化圈在东亚范围内的扩大,儒家世俗文化便从中国流向日本。

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经过多个世界来的吸收与改造,日本最终将此内化为了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等级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与刀》读书笔记作者:(美)本尼狄克特译者:北塔出版信息: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3作者简介:鲁思·本尼狄克特(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

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

本尼狄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

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最为著名。

尽管她论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1译者简介:北塔,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2017年5月,获得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最佳翻译奖。

2目录第一章任务:日本研究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各就其位第四章明治维新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1百度百科词条2百度百科词条第六章报恩于万一第七章“最难承受”是报答第八章洗清名声第九章人之常情第十章美德:进退两难第十一章自我修炼第十二章童蒙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内容摘要1、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

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显然不存在。

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和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

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为什么美国选择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开篇很明确的告诉读者,为了打败他们,取得胜利。

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并不难理解,了解某一地区的文化并且解读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以便统治者更好的掌控殖民地。

】(p1)2、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儒怯,既保守又好新。

【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像书名一样,菊与刀分别象征着日本民族个性的两个方面:既风雅细腻又尚武残暴。

这种民族性格也让人很难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相比他们要直接的多,我们崇尚的是含蓄,尤其是语言的含蓄,说了半天不知所云。

】 (p2)3、我们得力图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感情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落入的套路。

我们还得知道支持这些行为和观念的背后的因素我们得暂时把我的作为美国人的行为前提抛在边,而且得尽可能不要控易地,武断地下结论——在某种情形下,我们会做的事,他们也会那样做。

【人类学家在研究其他民族时,会不自觉地带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站在主观的立场上解读他民族的文化,这样所得出来的结论就不会客观,所有一定要尽量避免。

但个人认为这样真的好难啊,试着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走婚”、“群婚”什么的,想想都可怕。

而人类学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地考察,佩服佩服。

】(p3)4、因为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了某个民族生活中带有强烈人性色彩的日常琐事时,我们才会在很大程度上赏识人类学家的这一假定:即在任何一个原始部落或任何一个处于文明洲沿的国家中,大类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个人的行为或想法无论有多么怪异,他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跟他的经验有一定的关联。

【想到以前看古龙小说时,他在《剑玄录》里写到:“天下事怪的地方很多,只看你以何种眼光来看,你以为怪,处身其间的人都以为最正常不过,你要惊异,他看来你反而怪了。

”】(p9)5、当人们太注意防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对他们而言那种方式似乎就是世上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比文化研究也不可能繁荣。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对其他生活方式越了解,他们就越爱自己的文化。

【原来是我的浅薄无知才使我不够爱自己的文化。

】(p12)6、“身体越沉重,意志就越高昂,精神总是在物质之上。

”“越感到疲劳,训练效果就越好。

” 【灵肉分离的思想观念,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口号。

】(p22)7、这种对天皇的忠诚是无条件、无限制的,但日本人喜欢批评除了天皇之外的所有人和团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忠诚于天皇?这可能也是他们复杂民族性格的一个体现。

】(p30)8、对所有的救援行动,对所有帮助那些被逼到墙角的人们的行为,美国人都会感动到发抖。

如果解救的是“已经被毁坏的”事物,那么这样的行为比一般的英雄行为更加英勇。

日本人的英雄概念则排斥这样的救援行为。

【与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相悖的就是日本人认为伤员都是废物,治疗他们会加重自己的医疗负担。

他们认为死亡本身是精神的胜利,成为伤兵、俘虏是不光彩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流行破腹自尽了。

】(p32)9、投降可耻这一观念被深深地焰在日本人的意识里。

他们认为这种思维习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它与我们的战争惯例背道而驰,正如我们的惯例与他们的南辕北辙。

当美国俘虏要求日本人把自己的名字报告给美国政府,从而能让家里人知道自己还活着时十,日本人表现出了震惊和轻蔑。

在巴丹战役中,对于美军的投降,至少普通日本士兵没有思想准备;他们原以为,美军会像日军那样战斗到底。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即,美国人居然当了战俘,却不表现出耻辱。

【日本对待伤兵是十分残忍的,在不了解日本文化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对日本政府的谴责,但是对日本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了,与他们死不投降主义相呼应的是扎根于大脑的投降可耻观念,在战争中死去是再光荣不过的事情,所以美军在与日军的作战中估计是会被鄙视的。

】(p36)10、尽管阶级差异是重要的,必须经常以适当的行为来确认,但还不仅仅是阶级差异问题。

性、年龄、家庭关系和双方之间以前的交往情况都必须考虑在内。

哪怕是在同样两个人之间,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尊敬程度也会不一样。

相互熟悉的平民之间可能根本不需要鞠躬,但是,当其中一人穿上了军装,他的穿便衣的朋友就得向他鞠躬。

对等级制的遵守是一门艺术,需要平衡难以计数的各种因素,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有些因素可能会相互完全抵消,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添加进来。

【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受感情的影响,复杂多样的规则充斥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与中国的人情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日本摆在明面上的阶级差异不同,中国的阶级是隐性的,不明显的,这种等级差异通常在第一次见面大致确定,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p43)11、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日本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引进文明,这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任何别的地方找到这么做的任何别的民族。

【在面对比他更强大的唐王朝时,日本人在惊叹之余大量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从官阶、儒家思想到宗教,他们展示自己强大的模仿学习力,以至于在若干年后的19世纪,一跃成为曾经老师的强大敌人。

】 (p51)12、这就是法律和秩序。

事后,他们可能会为死去的领袖们修建神社,尊这些人为殉难烈士,但他们接受那样的刑法,把它看做等级制法律的组成部分甚至核心部分,而他们正是靠着这法律而活着的。

【日本人会为额外的税赋进行反抗,不论成功与否,其领袖都会被处以死刑,与中国历来喜欢的招安不同,日本奉行法律至上,哪怕违法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

】(p58)13、商人和高利贷主是通过被各方认可的方式“买到”上等阶级的地位的。

商人与下级武士结成了联盟。

在封建主义到了痛苦的垂死时期,日本所允许的阶级变动的程度要高于欧洲大陆,这一点很奇怪,让人感到惊讶。

不过,此间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莫过于:在日本的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没有阶级斗争的任何痕迹。

【我觉得之所以贵族与资产阶级没有斗争可能是因为日本的等级阶级是以职业、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不是血缘,所以没有印度上等级女性不能嫁给下等级男性并且生下来的孩子是“贱民”的规定。

这样一来,贵族为了财富,资产者为了地位,双方通过婚姻实现共赢。

】 (p62)14、在最高决策层,“舆论”是没有地位的。

政府所要求的只是“大家的支持”。

当中央政府超出其自身的管辖范围,插手地方事务时,地方当局也会顺从地接受它的裁决。

在美国,人们普遍感到,中央政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魔鬼,而在日本人眼里,在所有国内职能上,中央政府都不是这样的形象,而是近乎至善。

【民众对待政府的态度美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p73)15、人们对过去的一切都负债累累。

他们不仅负债于过去,而且负债于现时,后面的负债感在日复一日与人交往中得到的加强。

【日本恩情观的价值观来源】(p82)16、在日本人看来,“诚惶诚恐”是另一个表示感谢的说法,这一说法甚至能更加强烈的表现负恩的态度,一般写做“侮辱”、“失面子”,兼有“受辱”与“感恩”两种意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少有人会为别人的帮助而心生愧疚,觉得自己接受了额外的好处。

父母的爱,朋友的关心,老师同学的帮助在我们看来一切显得理所应当。

】(p89)17、在所有佛教门派中最流行的那一派中,僧侣也可随意娶妻生子;对于灵与肉不相容的理论,日本人从未曾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接受。

领悟的神圣性包括自我修炼时的沉思默想和生先活的简单化,从不意味着穿脏衣服或对自然的美和弦乐的美闭目塞听。

【日本人认为灵与肉可以妥协,成神不需要一辈子禁欲。

】(p203)读后感事实上,在没上课之前,尽管已经看过这本书,但我并不知道《菊与刀》是一本人类学方面的书。

所以再一次阅读收获颇多。

对于日本这个小邻居,相比没有谁会觉得陌生。

在大量抗战神剧的冲击下,我们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认为这个国家是个变态,整天就想着怎么抢地盘。

而这本书描绘了真正的日本是怎样的,他们复杂的民族情感形成的原因。

本尼狄克特是一名优秀的女人类学家,她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它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在一个文化区正常的行为或许会让其他的文化区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这一观点也在《菊与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菊与刀》原本只是作者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写的一份研究报告。

但作者在书中用十三章的篇幅向我们层层剖析了日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前十章作者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和这种性格所产生的原因,以及日本人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增强了可读性和真实性。

在对日本人的行为体系分析之后,本尼狄克特从日本人的儿童教育方面出发,挖掘日本人的矛盾二元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日本的儿童教养和行为哲学已使自我负责的德性深入人心,成为日本精神的一部分。

…他们仍将继续努力关注如何才能使心中那把易被锈蚀的刀保持光洁。

就他们的道德术语而言,这把刀是一种即使在自由、和平世界也能保存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