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专题一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主讲人:胡博主讲时间:2007年3月12日上午第二节授课地点:高2007级21班授课对象:高2007级21班全体学生上课指导:华蓥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及学校领导和高中部分政治教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目标、举措,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目标、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
“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
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二、对过去高考与此热点的关系及展望2007年高考2005年政治高考(上海高考题)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论述题出现;200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热点问题,2007年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高考政治与此热点命题预测:以解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问题,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上学难问题,以住房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问题等热点为背景来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课《构建和谐社会》(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构建和谐社会》一、导入新课(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义马市在近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提问)这个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使人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走进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总体小康〈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表现{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思考)〈1.〉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2〉.根据这些问题概括出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师归纳)现在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低水平——总量已达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重大问题,并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从而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这一治国方略(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增加主人翁责任感,勇于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立志为主国发展作贡献。
2、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的能力。
3、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提问、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认为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们幸福吗?现在让你去桃花源生活你去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看,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桃花源里的生活是幸福的,但自己并不愿意生活在那里,因为那个地方缺乏现代气息,现代的青年人没法儿在那生活。
同学们的想法我能理解,毕竟你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更能吸引你们。
现在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个地方,这就是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请同学们看看介绍华西村的视频,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你愿不愿意做一个华西人,为什么?”[视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纪实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言的同学都愿意做一个华西人,没有发言的同学愿意做华西人的请举手,同学们都愿意做一个华西人,我也和你们大家一样有相同的想法。
因为在华西村真正做到了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桃花源人所不能比的。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构建和谐社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和谐社会?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2. 理解和谐社会(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理解,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包括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经济发展等方面。
- 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好处和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教师、学生、家长等,讨论如何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学生讨论并列出每个角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调查: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困、校园暴力等,收集相关信息并提出解决方案。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和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6. 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或问题,通过讨论和协商找到解决方案。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讨论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你在今天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你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和问题解决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第一章:和谐社会的概念与内涵1.1 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概念1.2 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点1.3 分析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2.1 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2.2 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3 分析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方法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3.1 讲解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3.2 分析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3.3 探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4.1 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4.2 分析现行制度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4.3 探讨完善制度保障的措施和建议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5.1 回顾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与成就5.2 分析各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案例5.3 总结实践探索的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6.1 讲解经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6.2 阐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6.3 分析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七章: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建设7.1 介绍政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7.2 阐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措施7.3 分析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八章: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8.1 讲解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8.2 阐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措施8.3 分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九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9.1 介绍社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9.2 阐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9.3 分析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十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10.1 讲解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2 阐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0.3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和谐社会的概念与内涵补充说明:深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强调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Titl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 Lesson PlanIntroduction:In this lesson plan, we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and discuss ways to promote harmony in their community. The less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loring key elements of harmony, and brainstorming actions to foster harmony.Part 1: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1.1 Defini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efine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state where individuals coexist peacefully, promoting inclusivity and social progress.-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or the well-be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1.2 Core Values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 for diversity, equality, and fairness in creating harmony.- Introduce the idea of empathy and collaboration as essential values for foster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Part 2: Exploring Key Elements of Harmony2.1 Interpersonal Harmon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empath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2.2 Social Harmony- Explain the role of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 in promoting harmony within a community.- Explore ways to address social disparities and create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 for all members of society.2.3 Environmental Harmony- Highligh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Encourag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Part 3: Brainstorming Actions to Foster Harmony3.1 Personal Actions- Engage students in a discussion about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on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a harmonious society.-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qualities such as kindness,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3.2 Community Actions- Facilitate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where students suggest community-based initiatives to promote harmony.- Encourage ideas such as organizing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s, volunteering for social causes, and fostering dialogue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3.3 Global Actions-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global cooperation in creating a harmonious wor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actions they can take to promote peace,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a global scal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lesson plan aim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spire them to actively contribute towards its construction. By exploring the key elements of harmony and brainstorming actions at personal, community, and global levels, students will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role they can play in creating a more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world.。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如何让学生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
(二)讲授新课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1)解释和谐社会的定义,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分别阐述每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和要求,例如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1)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强调和谐社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2)从人民生活的角度,说明和谐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3)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会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深入领会“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2、教学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三、教学设计:共计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学生专题研讨2学时。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理论依据1、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1)“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
(2)西方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42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提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
(3)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了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案例习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案例习题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1.1 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的定义、特点和内涵。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国家发展战略、人民幸福生活、民族复兴。
1.3 教学案例案例一:我国某城市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实现了邻里和谐,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案例二:某企业注重员工福利待遇,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了生产效率。
1.4 案例讨论1. 讨论案例一和案例二是如何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的。
2. 结合案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5 习题1.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列举三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 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2.1 教学目标1. 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及其内涵。
2. 理解各领域的和谐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 各领域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平衡。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某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案例二:某城市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形象。
2.4 案例讨论1. 讨论案例一和案例二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布局的。
2. 结合案例,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各领域的和谐发展。
2.5 习题1.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
2. 列举三项各领域的和谐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3. 阐述如何推进各领域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方法3.1 教学目标1. 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引言: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在当今社会中,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教育课程,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致力于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本文将围绕此主题,分为两个层面,探讨道德与法治对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设计提供指导。
一、构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1.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和谐关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明确其所应承担的责任。
例如,在普通话语境下举行讨论活动,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独特观点同时尊重他人意见,在探讨社会问题时反思自身角色及影响力等。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谐的群体关系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在小组项目中体验到互相信任、协同努力的乐趣。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需要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友善待人和妥善处理冲突的能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还需要建立在友善待人和妥善处理冲突的基础上。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的意识。
同时,教导学生如何以理性平和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引导他们掌握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
二、构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1. 强调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离不开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加强对于国家法律制度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尊重法律并遵守法律。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于某些法律原则和条文的理解。
2. 培养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还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上。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使学生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当扮演的角色,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创造——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要点
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创造——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要点一、前言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希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学生,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我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强调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和谐。
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在和谐社会中,文化价值、道德风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都以高于单纯的经济指标为前提和基础。
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复兴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发展快速的今天,由于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异悬殊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成了当代中国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解决我国内部矛盾和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实现了社会的平衡和谐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平衡和谐,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尤其是在民生领域得到体现,这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是和谐、稳定和全面的,这就要求各个层次的政策制定者关注民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注重提高全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促进社会平衡和谐。
2.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产业,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亦或是地方特色文化,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切实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3.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共处和谐社会重视社会稳定和保持国内和平,进而从全球角度来看,不能忽视国际合作,尤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发展,建设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
五、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1.完善社会形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和谐教案
近年来,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和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民主政治建设可以提高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和谐可以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
一、民主政治建设1.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举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举制度是保障人民政治权利的基础。
公平的选举制度要求在选举中要确保每个人的投票权,不论其财产、地位、种族等都能够平等享有自己的政治权益。
公正的选举制度要求在选举过程中不出现任何舞弊现象的情况,保证选民意志真实得到反映。
2.推广民主参与,增强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民主参与是指民众以各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和管理过程的行为。
充分推广民主参与,可以让人民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决策中,增强了人民的民主意识,促进了政治透明度。
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地落实民主制度,完善民主制度,通过更多的案例,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积极构建民主制度。
3.增加政策的可透明度,提高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包括信息公开和全民公决两部分。
提高政策透明度可以增强政策可行性,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全民公决则可以让各方面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并且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好地共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二、社会和谐1.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是政府提供给人民的一种公共福利,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保障等。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同时,社会保障主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考虑因素,政府应该理性分配财政资源,维护民生红线,减轻社会冲突和不和谐。
2.增加创新性工作机会,推动新的制度和社会举措创新性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可以扩大社会和谐的影响范围,提升社会发展度。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和引入一系列新的制度和社会举措,以推进创新性工作机会的发展,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谐社会教案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第一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3、掌握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目标:加深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理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增强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自觉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难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描绘你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有所感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第一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设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你觉得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自学课文,自主解决以上问题。
(三)解疑合探小组展示评价分工表:第一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师:为加深学生理解我们依次讲解每一层具体指什么?(政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诚信友善,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经济)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教案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产生过程(背景)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1、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狭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广义: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关键词: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义)1.国内形势发展和解决国内矛盾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的。
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3)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4)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5)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抵御风险,迎接国际挑战。
3、理论分析(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目标与现阶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5)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四、如何建立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六项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工作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领导)(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政治常识)(2)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哲学思考)(3)建立社会公平机制,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重要,容易考分析题)(1)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政府部门,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
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经济常识)五、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1、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1)首次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鲜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特别强调了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4)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以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5)着重提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
2.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六、考点链接(一、)涉及到的经济常识1.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先富与共富、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等许多关系,为此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使我国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2.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要求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大在就业、医疗、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调控力度。
3.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社会中间层。
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
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
4.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市场交易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信用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市场交易原则中的公平、诚信原则要求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政府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等措施可以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6.维护劳动者的权利,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针对煤矿生产中劳动者的安全问题、农民工平等待遇问题,启示我们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体现了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7.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这期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继续存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将发生结构性的新变化。
所以,要求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8.财政的作用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国家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正体现了这一作用。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关系及劳动者权利;社会保障体系……(二)涉及到的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基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管理体制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矛盾大量出现等突出问题,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而我们不断加深的对和谐社会的意义、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践决定认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
而这一科学认识也将对党的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有指导作用。
3.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
4.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强调把握不同社会主体的统一性,而在统一中又要尊重不同社会主体的差别。
5.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其次,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应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抓住机遇大力促进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不同。
构建和谐社会,符合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