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行政层级改革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是元朝建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观念和西方现代思想。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他强调“尊重天命、变通应变、尊重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自然统
一、自然和谐”等几个主题。
首先,顾炎武认为,尊重天命是治国之本。
他认为,天命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政府必须尊重天命,才能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
他认为,政府必须秉持正义,严肃对待群众,让群众有安全感,从而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
其次,顾炎武认为,变通应变是治国之道。
他认为,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政府一味地采取固定的措施,就会忽视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政策的失败。
此外,顾炎武还认为,尊重传统是治国之法。
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传统,尊重传统是政府治理国家的基础,只有尊重传统,才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治理国家。
最后,顾炎武认为,自然统一和自然和谐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政府应该追求大局统
一,追求自然和谐,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顾炎武的哲学思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也体现了西方现代思想,其中尊重天命、变通应变、尊重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统
一、自然和谐等几个主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今的政治领导者和决策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以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定。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论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论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
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
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思想主张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途径的探究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疑心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鼓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顾炎武生平简介
顾炎武近一步指出,理学的清淡之所以较魏晋玄学家的清淡危害更大,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修己治人”的“实学”,而不是性命天道的空谈,理学家们正是把以“治国平天下”为要务的儒家思想变成了空谈③。在他看来,传统儒家的基本精神是经世致用,他批判宋明理学的基本目的也在于进一步弘扬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以修己治人的实学来取代空谈性命的理学。明道救世的求实精神贯穿着他的全部政治思想,成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三)、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
我们知道,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中央专制集权主义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才导致了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因为政治体制缺乏活力,过于僵硬,弊端太多,缺乏创造力。顾炎武正是看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君主个人的独裁专断统治,要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主张分权众治。
顾炎武认为正人心、厚风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张四维。他身有感于《管子》所说的:“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观点,悲凉地发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谴责之声。为了重建道德文明,顾炎武从现实的人性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一条“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因为在他看来,礼仪廉耻四维之中,耻最为重要,“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⑥。廉耻是所有行为道德的行为基础。为了重建良好的道德文明,顾炎武对于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寄予了厚望。他非常重视“清议”的作用,顾炎武批判专制政治的严刑峻法,指出专制政治下“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等,都是十分深刻的。但他试图从社会道德人手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只能流于空想。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思考录》和《求是》等著作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呼吁“明思大化”,通过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军事力量等途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首先,顾炎武提倡推进科举改革,认为科举是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取消留发和买官两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员体系,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一思想在清朝康熙时期得到了贯彻,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水平。
其次,顾炎武强调加强学术水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只有有才能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主张建立学术制度,鼓励人才产生,重视科学研究,在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推进变革。
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且也对未来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顾炎武在《求是》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秉持正义和慷慨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努力,反对不义之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张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和加强个人责任和担当等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和未来的方向。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的生平颇为传奇,他在明末清初之际,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他曾环游南北,结交名士,广交朋友,深受当时诸多士大夫的赞誉。
在政治上,他曾出任湖广提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在文学上,他也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当时的文学和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他反对儒学正统,提出“尚书精神”、“天人合一”、“诚意诚行”,主张“政之本在民,政无常立,但民常立”。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尚书精神顾炎武提出尚书精神,主张从《尚书》中获取真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认为“书本易知,而其大教不易”。
他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源泉之一。
他通过研究和解读尚书,提炼出尚书精神的核心观念,强调修身、治国、安民、利世的价值取向,主张“仁”、“义”、“礼”、“智”;提出“上庸颂”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道德塑造。
2. 天人合一顾炎武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连绵不断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认为“阴阳调和、五常充盛”是天地万物生长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主张“仁者以治之,曲直容而宽纵之”,强调政治家和君子应该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布置政治制度、处理政治事务,推行政治政策。
3. 诚意诚行顾炎武主张诚意诚行,他认为人应该以诚意诚行对待天地、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应该积极努力、真诚坦率、单纯朴素地履行道义、守信用、取得社会信任和人民拥护。
他主张“天下公平,方乃无忧,故君子、诚则固”;主张“作者造物之人民,宁使其老弱、清富各有所长,逡巡箕踞款诚其区”,提出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指导思想。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
曹道衡: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一引论自从“红楼梦”讨论展开以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
很多同志在这个讨论中,都发表了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某些研究历史和思想史的同志,也常常在他们的论文和著作中涉及到这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问题。
通过大家的研究和讨论,不但粉碎了五四以来在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
但在这个讨论中,也流行着值得怀疑的说法。
这就是不少同志认为,“红楼梦”等小说和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塨、刘继庄、唐甄、戴震属于同一思想潮流。
他们认为这些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是反映着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把这些思想家归结为一个思想流派,并且都归结为市民思想家。
他们在论述‘红楼梦”等小说的时候,往往牵合了这些思想家的著作来加以论述,来论证“红楼梦”反映了“市民思想”。
他们说,这就是“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中的辐射”。
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红楼梦”讨论中才产生的。
早在抗日战争前后出版的一些史学著作,已经提出了清代这些思想家有“启蒙的民主主义”思想或代表“市民”的看法。
侯外庐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世学术思想史”一书中还引用“儒林外史”、“镜花缘”等作品,来论述戴震的思想。
解放以后出版的尚钺同志的“中国历史纲要”一书,也说顾、黄、王等思想家反映“市民思想”。
讨论开展以后,邓拓同志发表了他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竭力地强调了这一论点。
自从邓拓同志的文章发表以后,这种看法尤为流行,很多关于清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的论文都采取了这一说法。
其实,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般说来,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同虽然常常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具体评论一部作品,主要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井不能简单地勉强地用某些思想家或思想流派来代替对作品的分析。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顾炎武思想简介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选择。时代的剧变让旧有思想体系再无生存之地,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大批爱国知识分子觉醒,拨乱反正,弘扬原始儒学的本旨和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去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因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制约,他们只能回归传统学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圣人之道”,但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解除了宋明理学对人们长久以来的桎梏,
心英雄史观的拥护者。他提出了著名的“寓封建于郡县”,表明了他的英雄史观。
综合来看,顾炎武的历史观是一个一元一因论。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但又不是机械地,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向坏的方向发展。历史的发展与否取决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决
定能够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则取决于封建专制君主的作为。顾炎武的历史观仍然没有脱离古代英雄史观的特点。
全诗生动地记述了当时军民和入侵者殊死鏖战的场面, 深刻地揭露了清军的暴行,武力征服的同时, 清朝统治者还对汉族人民施以一系列的民族歧视和高压统治政策,企图从思想上加强
控制,奴化汉人。这既损害了汉族广大人民的利益,又严重伤害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民族感情, 促使一些汉族名士纷纷加入到抗清的洪流中。很多明朝遗民、爱国士大夫坚持不肯入仕清廷。
古制上,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认识到现实社会政治制度的种种弊端,并立志改造这一制度,最终却只能向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去寻找武器,走上复古之路,这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思想家们的
共同悲剧,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缺少更多参照系而只能选择固有的思想资源的结果,而这一思想上的局限本身就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刘固盛.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史之学[J].光明日报.2005 年4 月.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乾隆五十年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称为“顾太全”。
他的思想对清代官僚制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政治、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学者既饱其学业,不以凭书发议,其为学莫有所复。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于实践经验的重视。
他的思想融会贯通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官僚制度严格,官员们的地位和职权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也相当严重,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顾炎武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官员要有为政之才,不以阶级地位论英杰,同时也主张官员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调查和考察,使政策一定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比较封闭,而且教育资源也并不充裕,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顾炎武提出了教育要重视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服务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官发财。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他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虽然他的一些主张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都将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遗民孤忠无仕异朝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生。
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
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傭。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
昆山顾氏,为“江东望族”,官宦世家,至炎武父辈家道中落。
父亲顾同应,母亲何氏,生子五人,炎武是次子。
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嗣祖顾绍芾。
嗣父顾同吉早卒,由嗣母王氏抚育。
王氏受过良好教育,非常勤奋,“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乃息……尤好观《史记》、《资治通鉴》及本朝政纪诸书”,并经常给顾炎武讲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对顾炎武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顾绍芾博学多闻,留心时事政治,他对明王朝日趋没落的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有一次,他指着庭院里的草根对嗣孙说:“尔他日得食此,幸甚!”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阅读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也读过《孙子》、《吴子》等兵书。
他教诲顾炎武说:“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后来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实渊源于此。
顾炎武十四岁正式入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与同乡归庄最为相好,并与他一起加入了政治性学术团体“复社”。
经过十四年的寒窗,顾炎武在科举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对于功名举业逐渐淡薄。
他日益发奋读书,研究实用之学。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遍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
这些资料为他日后编写卷帙浩繁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做了准备。
甲申(公元1644年)之变,顾炎武闻讯后作《大行哀诗》,对于崇祯皇帝之死深表哀痛。
清兵入关,明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个南明政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篇一:20XX历史高三期中综合试卷20XX年高三期中综合测试历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A. 洋务派卖国B.中国经济落后C.西方制度先进D.封建统治的腐朽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各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3、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A.韩赵魏燕楚齐B.韩赵魏楚燕齐C.韩魏赵燕楚齐D.韩魏赵楚燕齐4、《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垫山堙谷,千百八里”。
后经考察,该工程为A.秦长城B.灵渠C.直道D.五尺道5、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6、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映了两党A.采用的方针、政策不同B.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不同C.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D.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根本态度不同7、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和英国代议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是直接的民主,英国代议制是间接的民主B.从某种意义上说,雅典民主政治是英国代议制的蓝本C.最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到来的措施是扩大了公民的参政范围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8、有关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公民法和万民法并行融合,互相补充,适用范围不同B.公民法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侧重于个人财产关系C.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法规,而是一种法律观念D.自然法是其他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而其他法律是统治者制定的法律规范9、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D.雅尔塔会议10、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B.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时间为1971年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D.基辛格访华在1971年7月,尼克松访华在1972年2月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年3月,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正是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利机关。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字东山,号东江,江苏句容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以其经世致用思想而闻名于世。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1. 儒学思想与治国理政顾炎武秉持着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且将这些价值观用于实际的治国理政。
在他看来,政治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废奴、设置学”的主张,即要废除奴隶制度,推崇教育,使人们拥有知识和道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2. 改革士大夫的思想观念顾炎武在思想上有一些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观念,他认为士大夫应当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地位。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密切。
他重视实践,主张学者要有世界观,即要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关心书本中的理论。
3. 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顾炎武在政治上主张经世致用,即注重实用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理想状态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不是纯粹追求政治理论的完美。
他强调政治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理论的条条框框。
二、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废奴、设置学”主张,开启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崇教育的思想先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也为后世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 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顾炎武在清初思想界与政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次形考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次形考作业多选题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1顾炎武在反对君主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权治众的主张。
分权的基本内容是()。
A理财B治军C辟官D莅位学生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2叶适“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
A目的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认为君主应该独专权利。
C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
D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
学生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3张载从改革时弊的愿望出发,把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北宋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等思想主张,这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
A安民B足民C为生民立道D仁道及人学生答案: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4宋明理学的政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宋代主要以()为代表。
A王阳明B朱熹C程颐D张载学生答案: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5唐甄认为,贤君治国应该具备()条件。
A君主要知人善任,尚贤与能B君主要向天下人求教C君主要抑尊D君主应该以节俭示天下学生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6顾炎武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A“寓封建之意于郡县”的政治主张B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C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D正人心、后风俗的主张学生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7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富国方面,颁发了()等。
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农田水利法学生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8宋代功利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王安石B李靓C叶适D陈亮学生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9朱熹不满于南宋的偏安一隅的局面和社会腐败积弊,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政治主张,首先要改革军制,另外还提出了()等措施。
7、黄宗羲、顾炎武、唐甄的社会批判思想
7、黄宗羲、顾炎武、唐甄的社会批判思想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异常尖锐的动荡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更新变革的重要时期。
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朝代更迭,目睹了“天崩地解”的社会剧变,清代初期大批先进的思想家,在对亡国覆家的沉痛反思中,在对明朝灭亡的理性总结中,指出了封建专制体制的弊端,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形成了具有民主启蒙特点的社会批判思想。
其中,黄宗羲、顾炎武、唐甄三人,是这一时期社会批判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1)黄宗羲的社会批判思想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
黄宗羲少时师从大儒刘宗周受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于经史之著、百家九流之学、天文历算之法、佛道典籍之书,无不究心精研,与弟宗炎、宗会并负才识,时有“浙东三黄”之名。
其父尊素是明末著名的东林名士,官至御史,天启间为阉党所害,冤死诏狱。
崇祯帝即位后,19岁的黄宗羲袖铁锥入京讼父冤,锥刺阉党,声震朝野。
后又与顾杲、杨廷枢等领导复社,继续展开对阉党的斗争。
明朝灭亡,清兵南下,黄宗羲在家乡招募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起兵浙东,抗击清军。
在其后8年多的抗清斗争中,黄宗羲见明朝复兴无望,乃返回故里,专心著述。
以后,清政府屡次征召,他坚辞不就。
黄宗羲的著作较多,其政治著作主要有《明夷待访录》等,哲学著作主要有《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等,史学著作主要有《行朝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此外尚有《南雷文集》等。
黄宗羲亲身经历了明朝由腐败黑暗走向覆灭的沉痛历史,他在对明亡教训的反思中,深刻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社会弊端。
因此,为了救治封建社会弊端,穷探古今治乱之源,黄宗羲猛烈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改革社会的理想方案。
他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黄宗羲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上。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顾炎武是明代末年知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顾炎武时代之问》是对当时时局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提出和反思。
这本著作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之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关注。
顾炎武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地问题、人口问题、财政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中国社会所普遍面临的挑战。
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对历史和文献的细致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建议。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精神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应该具备的品质。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在于对于政府责任的强调。
顾炎武认为,政府应该为人民的生计和社会秩序负责,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例如土地平均制和军职成世袭等,以期望能够缓解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这给我们提供了政府责任的重要借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责任。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也在于对于教育的重视。
顾炎武认为,教育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建议,例如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等,以期望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
这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发扬。
顾炎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兴趣,他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经典书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记载和文化遗产。
这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并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的有机结合。
顾炎武时代之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政府责任,重视教育,同时也要思考和发扬传统文化。
这些启示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顾炎武《郡县论》
顾炎武《郡县论》首先,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了“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观点。
他认为,郡县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
这个观点在历史学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其次,顾炎武强调了郡县制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他认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管理,避免了分封制下地方势力割据自立的局面。
同时,郡县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避免了分封制下各地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他还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强调了每个人对于国家兴衰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还指出了郡县制的缺陷和不足。
他认为,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同时,郡县制也容易造成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此外,他还批评了明朝末年地方官员在处理民变时的手段过于残酷和暴力。
最后,顾炎武提出了改革郡县制的建议。
他主张扩大郡县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当地人民。
同时,他还提出了“法久则弊生”的观点,认为政治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总之,《郡县论》是顾炎武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历史发展、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优越性和局限性。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认识郡县制的价值和影响以及推动当今政府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顾炎武的郡县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顾炎武提出了郡县制的理念,强调了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郡县制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政治制度,因为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
这种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的行政层级改革思想
作者:田超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7期
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制衡与争论,是贯彻中国政治哲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代封建制度的衰落,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对封建制的理论基础和衰落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法、道、阴阳诸家之间结合成了比较稳定的集权模式,中国政治架构的主流成为中央集权模式,在体制上体现为权威型皇帝控制下的单一郡县制。
虽然汉代以来很多朝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封制,但是有的是一种行政体制的补充,有的是有名无实,较之周代彻底的分封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中唐时代,伴随着对积重难返的藩镇制度进行反思,柳宗元写下《封建论》,对封建制的缺点和郡县制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
此论一出,似乎关于封建和郡县的争论也就告一段落。
不过,封建和郡县之争看上去是理论问题,但是实际上处处都和政治现实息息相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自然也有不同的理论诉求。
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沉痛反思明亡教训,针对明代严酷的中央集权体制,写下《郡县论》一文,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与柳宗元时代相比,顾炎武时代的中国政治形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柳宗元时代的主要问题是皇帝的权威已经被割据各地的藩镇所取代,事实上产生了全国分裂的局面。
中唐之后,国运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柳宗元痛定思痛,主张严格的郡县制来维护中央权威。
而在顾炎武时代,经过二百多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明代的中国政治生态已经成了高度集权的情况。
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中央政府通过在各省派遣巡抚和总督,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这导致中国地方各省和基层的州县整日疲于应付上级派发的徭役和差遣,无法也不可能有精力和动力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治理,更难以悯恤平民百姓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讲,明代在政治和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顾炎武分析说,封建制的缺点在于地方不受控制,而郡县制的缺点在于中央过于专制。
他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对于明代中央集权的恶劣影响,顾炎武进行了深入分析。
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欲望很大,怀疑臣下,处处设法制衡,整个政治生态已经趋向于崩溃。
他说,“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
”在他看来,郡县制的缺点已经到了极致,成为平民百姓积贫积弱和国家疲敝的重要因素。
在他看来,在当时的体制下,皇帝对地方极其不信任,因此通过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来分散地方的权力,致使地方官员忙于互相掣肘而不能有效地治理地方,又通过总督巡抚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层层集权,层层控制,因此,地方经济社会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
为了增加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理念,认为这样可以治疗中央集权制之弊病。
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指的是在郡县制的总体框架下,吸收封建制的一些因素,将其纳入郡县制的统治程序中来。
为此,需要进行行政层级改革,提升县级政府首长的级别,赋予他们更多职责。
他说:要“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曰县令。
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
”顾炎武之所以特别关注县级政府的自主权问题,是因为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县是直接面对平民的基层政府机构。
一个发展良好、充满活力的县级政权是保障整个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顾炎武的意思是,通过赋予县令更大的权力,同时通过更加严格的考核机制,让县令对该县的一切情况从内心负起责任来。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职位甚至可以世袭罔替。
那么,可能会有人担心,如果提升级别却没有有效监督的话,县令可能会变得专权、贪腐、任人唯亲。
对此,顾炎武认为,除了进行有效监管之外,要认识到,即使如此,也比当时普遍存在的流官知县刮地皮然后离开要好得多。
在他看来,如果遇到灾祸,当地县令也会为了整个县的平民利益进行救助,而不是相反。
他说:“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
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则必治之而勿弃;为藩垣囷窌,则必缮之而勿损。
”
从今人视角来看,顾炎武固然非常深刻地意识到过度的中央集权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恶劣影响,并试图通过改革来进行弥补。
但是,实际上,他的对策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顾炎武虽然对确保县令忠于职守给出了方案,但是这也不能保证县令就会像他设计的那样爱他的百姓。
而在当时吏治腐败的情况下,几乎可以断定这不能真正解决郡县制的问题。
然而,顾炎武开出的药方未必为我们所完全赞同,但是他的问题却是一针见血,指出了明代政治体制的一大弊病。
不过,明亡之后,继之而起的清代政府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相比于明代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明代的时候,总督和巡抚还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巡视机构,到了清代则直接成为一级政府机构。
省之下的府县长官某种程度上成为上级派驻到县里管理县政的工作人员。
高度的集权导致各级官员忙于上下走动,官场的腐败根本无法杜绝,而地方府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远不能成为地方长官的工作重点。
从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要解决中国过度集权带来的弊端简直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郡县制后期的明清时代,由于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对下级有着直接的生杀臧否大权,因此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也趋向于畸形,基层和平民的福利和生活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地治理和发展。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顾炎武提出的问题依然在考验着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勇气。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进程中,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要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了机构职能转变动员会议,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他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对此,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切实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把由地方实施更有效的审批事项,坚决下放给地方。
从目前情况看,围绕简政放权,我们需要在如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上下功夫。
在这个问题上,县级政府的职责体系仍然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在各级政府职责体系中,省级政府具有较大职权。
而在市管县体制下,作为基层政府的县级政府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自从1982年开始实施市管县体制以来,市管县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市对县的控制。
在发展城镇化,尤其是中小城市的今天,要释放县级经济区域活力,赋予县级政府更大职权和经济发展自主性,是我们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题中之义。
总之,顾炎武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他的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我们当前的改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换言之,就是在现行体制之下,在保持中央权威前提下,要进一步释放县级基层政权发展活力。
对此,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相关精神,以更大的勇气继续推进省管县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多职权,释放县域经济活力。
同时要加大监管,赋予县级人大职权,通过加大审计力度来指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新的历史大潮中,面对这些老问题,今人当能胜过古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 E:FQJ
关键词:顾炎武《郡县论》行政层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