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清时期》: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的思想理念与改革实践研究
顾炎武的思想理念与改革实践研究顾炎武是明朝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改革家。
他的思想理念和改革实践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顾炎武的思想理念1.1 尊儒反王顾炎武提倡“尊儒反王”,即推崇儒学、批判王朝政治。
他认为只有儒学才能使人心正、道治天下,而王朝政治则荒废国家,弱化中华文化。
他主张借鉴先贤之言,重振传统文化,重视君子之学。
1.2 抨击中国的封建制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中国封建制度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指出封建制度导致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科举失效等诸多问题。
他主张废除官爵,取消荫补,提倡依照资质才能选拔人才,实实在在地服众。
他还对废科、启禀等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1.3 提倡格物致知顾炎武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实物、研究自然规律来推广知识。
他认为,知识只有靠切身实践才能得到与实际相符的认识,而纸上谈兵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因此,他主张积极研究自然万物,借鉴实践中的经验,以实证知,以实践增长才能。
二、顾炎武的改革实践2.1 改进教育顾炎武改革教育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他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在锻炼中不断加强意志和性格的修养。
他提出“以经义为本,以兵事为用”的教育方针。
他还主张改变科举制度,引进新式教育,并向民间宣传普及教育,推行“教育大众”的理念。
2.2 兴修水利顾炎武认为,水利是治国安邦的要务之一。
他积极推动公共工程,提倡由上级政府出资,下级人民积极参与的水利兴修模式。
他深入调研,从人水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水利的措施。
他强调“以水为本”,把治水放在整个治国理念的核心地位。
2.3 转变思想观念顾炎武认为,中国改革救国的根本之道在于思想上的彻底变革。
他主张抛弃陈旧的观念,推崇科学的思维方式。
他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局限,并以此指导社会变革。
他高度重视个人思想的改进,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思想体系。
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学者要走出书斋,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结合起 来,如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的傅衣凌先生用社 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史,走出书斋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散落 于村镇的账簿、碑刻、方志、地契、族谱等民间文献,并将 其作为研究对象,解剖中国古代社会。“走出书斋”,不是 “抛弃书斋”,迄今为止,文献仍然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主要 载体。 北京学者研究明清经济史注重用正史史料,中山大学的梁方 仲教授和厦门大学的傅衣凌教授注重用民间文书。治学方法 的区别。 《天下郡国利病书》:古人喜用古称,以汉代郡国借代明朝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十三布政司。“利病”犹利弊、利害 ,主要指民生利弊。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 历史地理著作。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 矣”的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推崇圣人之语录,反对从事于 后儒,故A.B项错误;从“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的信息,可知理学最终形成于明代 ,故C项错误;结合题干中“不取之‘五经’”“《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的信息可知圣人之语录指的就是孔孟之道, 故D项正确。 【答案】D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1.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
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
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
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孔
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用思
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顾炎武(1822-1885),清朝末代思想家、政治家,在清政府衰败和乱象中把“国民之治”提出来,他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他所言之“国民之治”,为近代中国的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可以从他的思想体系中看出。
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深谋远虑,努力改革,国家才能兴旺。
因此,他主张为了救祖国,应该把“国民之治”提上日程,提出了以“求贤若渴”、“明刑开罪”、“改革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方案,以及“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政治理念。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强调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无论是天下兴衰,还是国家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要展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另外,也强调要以“求贤若渴”为目标,强调要“明刑开罪”,遵循时代发展的正常规律,实现改革制度,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让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健康、进步。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孙晶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是其思想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经世致用思想蕴含的人性、治学、爱国情怀的是他理论中的光辉。
在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火苗的晕染下,造就了顾炎武,造就了一代伟人。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一生的著作十分丰富,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著作。
顾炎武在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
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
27岁,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有着清代“开拓儒师”、清学“经学之祖”、“开山始祖”等美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1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和出现都与思想文化本身的“原”与“源”,有关,“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推动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原”是指这种思想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本原,包括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冲突及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
“源”则是这一思想文化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以其传统文化为既有前提,而后在此基础上生发建构形成。
“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现实性。
“源”则彰显了历史演进与传承特点。
1.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原”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主要指的是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顾炎武,字希仲,号涤生,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的民族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启示者。
顾炎武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启示意义,对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顾炎武时代提出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中国的衰落和振兴问题。
在他的著作《日知录》中,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中国为何会落后和如何振兴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顾炎武对中国社会的落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弊端、文化的儒家专制、经济的士农工商不分以及政治的专制和腐败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尤其是现代中国的专制和腐败问题,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阻碍着中国的振兴和强盛。
顾炎武时代的启示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的振兴,就必须深刻反思和解决这些问题。
顾炎武时代的问题还提出了中国需要进行哪些改革和革新,以实现国家的振兴。
在《日知录》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允许技艺人才入仕、限制地主权力、发展农业和商业等。
这些改革方案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借鉴顾炎武时代的思想,深入进行改革和革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振兴。
顾炎武时代的问题,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记载,更是对当今社会的重大启示。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刻反思和认识顾炎武时代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认识现实,振奋时代的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动中国社会更好地实现振兴和强盛。
愿我们透过顾炎武时代的问题,找到中国的新未来!。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应运而生。
黄宗羲(1610 一1695 ) ,字太冲,号南雷,又叫梨洲,浙江余姚人。
其师刘宗周,其父黄尊素都是王守仁的弟子。
宗羲年青时曾为“复社”领袖,以反阉党名闻全国。
明朝灭亡,又组织“世忠营”抗清,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及《明夷待访录》等。
黄宗羲的宇宙观继承了宋明理学中《王文成公全书》卷6 《文录三· 答友人问》《王文成公全书》卷l 《传习录上》 3 《王文成公全书》卷3 《传习录下》斗《王文成公全书》卷l 《传习录上》 5 《王心斋先生遗集· 语录》的气本体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己。
”' “无气则无理”, “理”不过是“气”的条理和秩序,“气”日新不己,“理”亦随之变化。
在认识论上,他又回到阳明心学,说“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穷理者尽其心也”,即通过人心穷究天理。
黄宗羲思想的亮点,在其社会政治思想上。
他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说“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渗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2 他揭露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
倡导限制君权,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局面。
还提出“工商皆本”,改革币制,整顿市场,发展工商业等进步思想。
顾炎武(1613 一1682 ) ,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他和黄宗羲一样参加过“复社”,有过抗清的经历,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于高中历史中顾炎武思想的补充研究
关于高中历史中顾炎武思想的补充研究本文以著名的清代思想家顾炎武为研究对象,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他的出生背景、学术思想、理论思想和影响。
集中探讨他所创造的思想,以及它对今天的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顾炎武,清代著名思想家,1727年生于上海。
顾大夫之父顾南楼,历任江苏、安徽、河南等省重要官职,曾任清朝最高权力机构“藩镇办事处”。
顾炎武从小受全面的蔚蓝教育,在士大夫的环境中成长。
考入清朝的东京辩士会(此时正值乾隆)兹,顾炎武以超一流的成绩考入正职,并被提拔为尚书令、太学副校长。
随著同时期黎鸿章等思想家的出现,顾炎武也得以面向新思想。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主要围绕改革国家制度、改造思想观念和提高国家经济水平的教育思想等展开。
他的思想主张以儒家为根基,但并不落入传统的家族教育思想之中。
他持开放的观点,深信“实践”是学习的唯一方法,并认为只有实践,才能体现人的真正智慧。
他提倡“参加形式”的教育,认为“真知学之路”是由实践而得,只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才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知识之乐。
顾炎武的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儒家经典研究和创新思想的结合上。
正如他著名的论述中所说:“不仅要复习经典,更要创新思想。
”顾炎武认为,只有把儒家经典与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实践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智慧。
他提出“以经典为总,留古存今”的理论,主张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挖掘、学习古典思想,又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以此推进新思想的发展。
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上的影响颇深。
他的“以经典为总,留古存今”思想,影响了张灵玉、许地山等其他重要思想家。
他的另一杰作《神志怪论》,以无比智慧,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思想融为一体,被认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巨作。
此外,顾炎武还发表了一些著作,如《儒家哲学》、《思辩》等,都被众多学者研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顾炎武的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清朝,也影响了当今社会。
顾炎武是清朝一位卓越的思想家,鼓励人们学习古典经典,同时提倡实践思维和创新思想,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现代文化发展、社会思想构建以及知识科技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乾隆五十年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称为“顾太全”。
他的思想对清代官僚制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政治、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学者既饱其学业,不以凭书发议,其为学莫有所复。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于实践经验的重视。
他的思想融会贯通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官僚制度严格,官员们的地位和职权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也相当严重,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顾炎武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官员要有为政之才,不以阶级地位论英杰,同时也主张官员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调查和考察,使政策一定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比较封闭,而且教育资源也并不充裕,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顾炎武提出了教育要重视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服务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官发财。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他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虽然他的一些主张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都将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季阳,号种庵,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对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探讨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思想
顾炎武提倡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
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学以致用。
封建社会批判
顾炎武追求社会正义,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倡导平等观念。
他提出了“唯一兴邦”、“保民、抚民”等主张,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和正义。
民生观念
顾炎武关注民众生活状况,主张政府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建设强大的基层组织,以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权益。
历史观点
顾炎武重视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了解现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与发展规律,主张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思想传播
顾炎武提倡“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思想主张广泛传播,影
响了后人的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上是对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简要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并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朱年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苏州昆山人。
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等并肩于早期启蒙大师的行列,并开有清一代“汉学”的先河,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更成为中华家喻户晓的救世箴言。
顾炎武一生精力惊人,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力主为学宜“博学于文”,更要“经世致用”。
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倡导的博学并不局限于对文献资料的广闻博记,而是坚持对社会实践知识的调查和考察。
因为面对明末以来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早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在黑暗中摸索、探求改造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然而腐朽的明王朝终究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面对“天下”改朝换代,外族入主中原的残酷现实,顾炎武在痛心疾首之余,明知抗清已无可能,仍凛然自守,永抱遗民之志,坚守节操,拒不入仕清廷而远行避害。
后历经数十年的艰辛,考察山川地理,察访社情民意,在这同时著书立说,对明王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见、“经世致用”的政治主张,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
其中,在巨著《日知录》中提出的“以名为治”的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思辨,值得我们为之探析和研究。
一、“以名为治”思想的精神内核是“治世必自人道始”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对顾炎武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盛赞顾炎武能“贵创、博学、致用”,认为其作为清学一代开山宗师的地位固然无可撼动。
对于顾炎武著述的《日知录》,梁启超认为“不仅为有清一代学术所从出,且其学后继有人”;他还引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该书的评价,以为:“大抵亭林所有学问心得,都在这书中见其梗概。
每门类所说的话都给后人开分科研究的途径。
”“以名为治”,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阐述的关于天下大治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之一。
此种观点的提出,是立足于他历来重视人心风俗对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一基础之上的。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顾炎武(1613-1682),字文正,号稚圃,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诗人、散文家,以提倡“复古”的立场,被视为清代社会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之一《顾氏家训》中,提出了“四书”、“五经”、“老庄”和“法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夫一妇制”、“贞烈”、“安而不忘危”等思想观点。
顾炎武虽然生活在几百年前的明末清初,但他提出了许多问题与思考,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回答。
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接下来,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一、思想启蒙的重要性顾炎武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思想启蒙显得尤为重要。
顾炎武提出的“复古”思想,主张复兴儒家经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当时社会的压抑与不安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顾炎武时代之问告诉我们,思想启蒙是任何时代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觉醒、道德建设、社会风气形成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顾炎武倡导复古,提倡传统文化,强调经典教育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提出“四书”、“五经”、“老庄”等思想,反对纯学说,主张经世致用。
顾炎武时代之问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文化代表了国家的文化底蕴,对于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永远流传下去。
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顾炎武对于道德观念的强调,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提倡“一夫一妇制”、“贞烈”、“安而不忘危”,主张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
顾炎武时代之问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公德操守,那么这个国家注定会走向衰亡。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样才能够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D.用思
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顾炎武强调孔孟思想,而舍弃宋明理 学,C项正确。 【答案】C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2.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 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 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 矣”的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推崇圣人之语录,反对从事于 后儒,故A.B项错误;从“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的信息,可知理学最终形成于明代 ,故C项错误;结合题干中“不取之‘五经’”“《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的信息可知圣人之语录指的就是孔孟之道, 故D项正确。 【答案】D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①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重视实地调查研究(手段) 解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书本出发,这是两种对立的 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前者实事求是,后者教条主义、本本 主义。 不是本本出真知,不是经典出真知。 早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其灵魂是“实事求是”。 顾炎武认为,凡社会风尚、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 考证,不完全依赖文献,必须实地调查。
知识点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 神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苏 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号亭 林。认为明亡于理学空谈,理学 家过于偏重道德修养,对外部世 界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应对能力, 气节有余,能力不足。
分析明清时期所产生的积极的儒家思想——从李贽、顾炎武等人谈起
分析明清时期所产生的积极的儒家思想——从李贽、顾炎武等人谈起社会矛盾长期处于某一时期的社会中是弊大于利的。
倘若这种矛盾不及时加以根除,那么就会产生“滚雪球”式的效应,矛盾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终归会危及一个政权的统治。
明朝就是这样。
当时的社会长期存在社会矛盾,许多身居要职的官吏不作为,狡猾奸邪的小人趁机当道。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此时已经分出了门派。
一派“伪圣贤”的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不但把本分支称作是“儒学的正统”,而且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们把孔子尊崇为“神圣”。
儒家思想在明朝发展出了虚伪了一面,思想混乱是十分严重的一种现象,思想混乱对人、社会、国家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到了明朝的后期,社会内部矛盾史无前例地尖锐,君主统治岌岌可危。
在长期的黑夜般的混乱局面当中,涌现出了一群“清醒着的”有思想的人。
他们基于正统儒学,踊跃提出应对社会局面的良策。
本文借对明清时期几位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分析,浅析当时产生的积极的儒家思想。
一、“反叛”的异端思想明清时期,社会风气低迷。
各种封建习俗,如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展现。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这些习俗、体制并不为当时人看做是“封建的”,他们接受了这些习俗体制,即使一开始有受束缚的人站出来反对,也由于势力单薄,最终无可奈何地接受并习惯。
有这样习于旧制的人,就有反对旧制的人。
反对旧制的人目光长远且毒辣,李贽就是其中一位。
清正廉洁的思想家李贽,为官二十余载,目睹了当时官场上的丑恶现象,而“出淤泥而不染”。
李贽没有像那些贪官污吏一样为祸朝廷,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坚定而且主动地从贪官的行列里走了出来,自成一派。
在当时的官员们看来,李贽“不懂的变通”“过于顽固”。
他们对不属于自己一派的人好一点的会敬而远之,而大多数则会贬低。
李贽被当时的人视为“离经叛道”。
但实际上,李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取悦大众”,他近乎于一个怪才,而怪才所做的正是对大众有意义的事。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顾炎武时代之问是顾炎武在明朝末年所作的一本政治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并对明朝的衰亡原因进行了分析。
顾炎武的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异端,但在后来被青史纪录,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顾炎武在《顾忠刚公全集》中指出:“世之易,也非一日之事;今明杂而,叠苦相生,婴幼之时大可践述,观之不晚,乃是触目牵强之法”,意思是说社会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明朝的衰亡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历史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一些普遍的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国家兴衰与人心相关。
顾炎武在《时堪世所以乖》中指出:“夫必欲兴,人心首抟;必欲亡,人心先沦”,意思是说国家的兴盛与衰落与人心息息相关。
明朝的衰亡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婪、腐败等问题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也是如此,如果人们心理不正,社会就会充满贪婪、腐败等问题,国家的兴盛就很难持久。
社会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支撑。
顾炎武在《忠厚文集》中指出:“凡事之始,莫不以道为本”。
意思是说社会的发展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作支撑。
明朝在顾炎武的时代已经出现了许多腐败、无能的官员,社会的风气渐渐败坏。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不仅取决于物质的发展,更需要有道德的支撑。
只有全社会的人们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社会才能够真正进步。
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相对应。
顾炎武在《观吏五绝》中指出:“善人修身者,勤人修家者,治国治天下者,必处位得当,履行其责”。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职责和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整个社会才能够运转良好。
个体的责任和整体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个体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整体才能够发展进步。
顾炎武时代之问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历史发展具有其客观规律,国家的兴衰与人心相关,社会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支撑,个体责任和整体责任相辅相成。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
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一、生平与著作简介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
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
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
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