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ppt课件
极力提倡改革弊政
经世思想家们在大肆切讥时政的同时,也履思变革之法, 竞相提出改革弊政方案。他们不满足于黑暗现状,提出刷 新吏治、惩治贪污、整饰军备等主张,他们对农田占有、 西北边防、科举官制等提出“改图更法”的主张。他们尤其 对弊端最为严重的漕运、盐政、河工和兵饷等改革特别关 注。在改革漕运方面,提出取消“盐引法”,实行“盐票”法 ,打破世袭的盐商垄断,实行食盐自由运销,政府抽税。 对于治理黄河、防治水害方面,经世思想家们抨击官僚们 的贪赃和愚蠢,主张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加强治理海口 。兵饷问题实质是财政问题,经世思想家们提出“除弊”、“ 节用”、“塞患”、“开源”等措施,强调精兵简政。
拯救之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经世”就是治世的意思,真正把经世思想注入实 践的孔子,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大师根据不同的时 代内容对其作了新的诠释。鸦片战争后,面对西 方列强的入侵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有识之士 再一次掀起经世致用的思潮。1826年,以《皇朝 经世文编》的出版为标志,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清 朝晚期被国人重新重视起来,促使着人们根据客 观国情和世情,向西方学习,这是贯穿于中国近 代化韧期的重要精神动力。
“经世致用”的特征
• 时代性
经世致用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时代 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从思想史来看,经世致用思想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周代 即已产生,并非儒家专有。但自西汉“独尊儒术”后,它 逐渐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积极入世价值 取向。后来王学末流高言性命,使之流入空疏清淡一途。 随着社会巨变,经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学风遂弥漫 于明末清初思想界。清代中后期士人回避时政,沉迷于考 据,经世意识淡化。嘉道以降,社会危机随西力东渐而爆 发,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活跃起来,成为晚清学术运动之主 流。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讲求经世实学,追求广文博览的风 气,洋务派、戊戌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学理重构与 政治追求,赋予传统经世思想以近代色彩。“在十八世纪 以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 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一袋士风,促进了向西方学习 ,更新了社会观念”。
近代中国的经世思潮
何谓思潮?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某一社会阶级、阶层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思想倾向,是带有趋势性的思想潮流,是一种群体意识。
梁启超在其名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作过生动的说明。
他指出:“凡文化发达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互呼应,汹涌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息。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①(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
)在他给思潮所下的这个定义中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其一,并非所有的思想主张都可以形成潮流,能形成潮流的思想本身必须确有价值,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其二,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主张,其发展受到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客观的历史条件,即“环境之变迁”,二是主观的意愿与情感,即“心理之感召”,其“进路”大体一致,“同趋于一方向”;其三,在同一历史时期,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主张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其势汹涌澎湃,像潮水一般,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与气势;其四,每一思潮都有一个兴起、发展、高涨与低落的演变过程。
梁启超对于“时代思潮”所作的分析,对于社会思潮大体上也是适用的。
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群体、阶层、阶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一大批提倡通经致用,主张实行改革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并渐次推涌起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它是中国社会从封建末世向近代演化过程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具有进步性质的思想潮流。
经世,本义为治理世事,即治理天下。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讲求“修齐治平”乃儒家思想的主旨所在。
即使宋明理学兴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如陆九渊、王畿等人一再强调儒者之学“主于经世”,“务以经世”,讲求修身养性也不过是达到经世的手段而已。
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第 4期( 总第 1 9 6 期)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m M o f Z h o n g z h o u
Ap r ., 2 01 3 No . 4
【 哲学研究 】
近 代 中 国 老 庄 学 与 经 世 致 用 思 潮
件下 重新 阐释 与评 价先 秦 诸 子 , 使之 染 上 了浓 厚 的
卷 ……在 短短百 年 间 , 特 别是 在 十 九 世 纪末 至 二 十 世 纪前半 叶 的数 十年 间 , 如 此多 的思潮 纷呈 涌动 , 在 数千 年 的 中华 文 明史 上 可 以说 是 没有 前 例 的 , 它 集
为得 , 此其所 以矫天下之弊者也 。 ” ⑨但到 了道光 以 后, 在 时代思 潮 的推动 与影 响下 , 老 庄学 表 现 出了 比 以前更加强烈 的经世致用倾 向, 以经世思想解《 老》 《 庄》 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 , 而且 , 这种情 况不仅仅 局 限在 道咸 时期 , 而 是 在 近 代 老 庄 学 的 发展 进 程 中
一
就老 庄学 而言 , 在 道咸前 的老 庄学史 上 , 借 老庄 阐发 经世 思想 者也 有存 在, 如 唐 末 陆希 声 认 为老 子 与孔 子一 样是 主张 救世 的 : “ 周 之末 世 其 几矣 , 于是
、
近代老 庄学 的入世 精神
清嘉 庆 以后 , 随着 社 会矛 盾 的激化 与 民族 危 机 的出现 , 士人 开始 关 注现 实 , 经 龚 自珍 、 魏 源等 人 的
倡导, “ 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 , 倡经世 以谋 富强, 讲
掌 故 以 明 国是 , 崇 今 文 以谈 变法 , 究 舆 地 以筹 边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在洋务运动期间,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世致用思潮中的实用主义思想,注重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成为洋务现代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1861年,洋务派代表林则徐撰写的《天演论》即表达了“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统一人心,兴国利民”的理念,这就是典型的经世致用思想。
同时,洋务派对西方现代化的借鉴也是实用主义思想的体现。
他们结合自身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以宋秉畴、徐乃昌等为代表的改革方案,如开铸洋式铜钱、组建机器工厂等。
这些改革措施都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实现了科技和产业的现代化,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经世致用思想中的科学精神也对洋务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科学精神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素质,洋务派也深入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在建设航海学院、天文台、测量局等科学研究机构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西方科学知识,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相当有建树。
其中以林则徐、吕彦端、左宗棠等人的努力最为突出。
林则徐在引进西方瓷器和绘画时秉持科学态度,强调考察和实验,开创出了“摹刻法”和“堆砌法”,使得中国瓷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体现了科学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
此外,经世致用思想中的社会实用主义也给予洋务派巨大影响。
社会实用主义是指致力于改善社会生活的实践理论,其核心是脚踏实地,针对实际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亦体现出这一思想,兴办航运业、钢铁业、纺织业等现代工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演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而言之,经世致用思想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凝聚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智慧和能量,为中国科技和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简析“经世致用
简析“经世致用
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七节在阐释“新的萌发”的原因时提到: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
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于“经世致用”,许多同学不能正确理解。
笔者在此简单分析一下,供同学们参考。
清朝后期,政治腐败,西方资本主义侵扰日益加剧,人民群众反抗斗
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一批封建士大夫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一些兴利除弊的思想主张,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应运而生。
“经世致用”思潮,在政治上,主张关心社会时势,讲求实际,以匡
时救世为宗旨;在学术上,则反对高谈义理、脱离实际、专事繁琐考证训
诂的腐朽之风,力图摆脱程朱理学的枷锁;在实践上,主张面对现实,大
力革除社会弊端,并提出改革的措施。
鸦片战争前后,主张“经世致用”
的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包世臣、黄爵滋、何秋涛等人,因
为他们大多是官僚、地主,故被称为地主阶级经世派。
“经世致用”是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社会思潮,主要内容是:一、揭
露社会的黑暗和官僚的腐朽统治;二、呼吁革除社会弊端,主张实行“自
改革”,即对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三、痛陈鸦片之毒害,提出禁烟的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禁烟运动之所以能轰轰烈烈地开展,与地主阶级经世
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主张“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们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现实去研究解决实
际问题,唤起了人们的忧患意识,给“万马齐喑”的社会带来了一缕新鲜
空气,在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近代思想第一讲经世思潮
经世思潮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政治思想一、经世思潮兴起的原因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主要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叶適、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清末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人。
体现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本位的人生观,佐君教民的事业观。
思潮([trend of thought; ideological trend;thoughts]: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在某一(或一些)阶层、阶级甚至整个民族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所以它是社会群体意识,是由许多人共有相同相似的思想倾向。
它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从知识分子群体发端,推向或大或小的社会层面,进而影响到生活世界和民众心理的思想运动。
1、对乾嘉学风反思批判及今文经学的兴起。
从清康熙朝以后直至嘉庆年间即公元纪年的18世纪,学术和思想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特点。
有些研究者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多数思想家和学者都尊行汉代的学术(主要是经学)。
又因他们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学风,有人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朴学”;清代在乾(隆)、嘉(庆)时期重训诂考据的研究。
由于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又被称为乾嘉学术、考据学等。
附乾嘉汉学的政治理念与戴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朴学:一为质朴之学。
汉代经学中古文经学派。
汉代古文经学派好儒信古,治经多从文字学入手,注重字句和名物训诂考据,但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其弊在烦琐。
二是指清代的乾嘉学派。
1戴震的思想戴震是汉学中出类拨萃的人物,出身于汉学又超出汉学,成为清朝中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1. 引言1.1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现代化思想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治国思想,强调在治理国家时要注重实际效果和社会利益,提倡在解决问题上追求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
而洋务现代化思想则是19世纪中国晚清时期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现代化思想都是为了推动国家发展而产生的思想流派,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近的宗旨和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国家实力和民生福祉。
本文将探讨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现代化思想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尝试总结其对当代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字数:200】2. 正文2.1 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
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特别是孟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致知”的重要性,并提出“致知通达,通达能够动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践至上的理念,这为后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经世致用思潮。
宋明理学强调“知行合一”,尤其是程颐、程颢等理学大家,更是强调实践、致用,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为后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王夫之、陆玫等也提出了实践至上、经世致用的理念,他们认为学术应当关注现实,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为后来洋务运动和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历史逐步积淀的过程,它既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到现实需要的驱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2.2 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指在晚清时期,由道光皇帝亲政之后,面对外敌入侵及国家危机,通过引进洋务,改革现代化来振兴国家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政治思想也应运而生。
这些政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的革命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就此而言,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晚清政治思想的特点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来应对。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晚清社会出现了不少新的思想潮流和政治理念。
其中主要有:1. 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一种注重实用主义、倡导改良与进步的思想。
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认为,经过改良和进步,中国可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他们强调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探索而不是空谈才能得到解决。
这个观念后来成为了维新思想的基础。
2. 民族主义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被西方列强侵略、瓦解、解体和摧毁的局面,这就使得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民族主义便是在这个时期认识到了自我价值,强调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它启发了后来的革命思潮,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3. 近代化的思想此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中国必须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否则将难以适应和赢得国际竞争。
这个思想受到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追捧。
这种理论要求国家要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革命思潮的涌现在晚清、民国时期,一些人开展了反抗和反叛行动,他们当中有学者、士兵、商人和普通百姓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奋斗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其中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革命派别和运动。
1. 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组织,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于1905年,主张“驱除洋鬼子,恢复中华”,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民权的口号。
2. 民初的左翼思想派别在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革命思想的最高水平发展在左派,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治思想。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一批有识之士掀起经世致用思潮,试图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
这一思潮,以“救世济时”、为中心,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进行批判,提倡改革弊政。
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标签:中国近代;经世致用;历史影响;局限性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这一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历史影响,略作分析。
一、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所谓“经世”,即治世之意。
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常和“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意。
如《周易》曰:“君子以经纶”;《中庸》讲:“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庄子》指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但真正把经世思想理论化并付诸实践的则是孔子。
孔子在世时,一方面周游列国,矮病医世,对后世经世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把经世思想注入全部儒学经典。
因此,经世与修身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儒家思想的中心观念。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孔子以后,历代儒者根据不同形势对经世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弘扬和阐发。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儿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魏源的“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史料及解析】经世致用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史料及解析】“经世致用”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经世致用是高中历史教材上一个重要概念,“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
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
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
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
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
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適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
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近代中国老庄学与经世致用思潮摘要:近代中国老庄学由于受到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其诠释特点和思想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强烈的入世倾向,不仅其哲学诠释带有浓厚的现实关怀,甚至有不少研究者试图从老子思想中寻求救国方略。
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老庄学的一个主题,既是对传统老庄学思想的继承与拓展,亦充分显示出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越性,而从中反映出来的则是近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老庄学;近代;经世致用中国近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的特殊时期,诚如冯契先生所言,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百余年间,“中国的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形成了思潮蜂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在短短百年间,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数十年间,如此多的思潮纷呈涌动,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可以说是没有前例的,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条件下,思想的空前活跃,争鸣的空前激烈,精神的迅速高扬”①。
近代老庄学的发展受到时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其诠释角度和思想内容,无不留下各种思潮的印记,老庄学的时代性在这一历史阶段得以充分展示。
一、近代老庄学的入世精神清嘉庆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民族危机的出现,士人开始关注现实,经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倡导,“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②,经世致用思想在道咸间终成风尚。
经世致用本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而道咸间涌现的经世致用思潮具有新的特点,有学者指出:“与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不同,魏源、路德等视野开阔的士大夫的经世致用理论已不限于儒学一隅。
他们已经把先秦诸子纳入了治国安邦的理论范畴。
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释与评价先秦诸子,使之染上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
他们的诸子学以乾嘉学术为基础,但又呈现巨大差异。
他们的学术重心不是考据子书,而是开拓子书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③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比较,道咸间的经世致用思潮不仅仅依凭于儒学、史学,还在诸子学等其他领域表现出来。
浅析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经世致 用思潮 的兴起 责科举制度 , 认为当今的八股文取士千篇一律 , 严重限制了考生的思维。 经世” 可首见于《 庄子》“ :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不过在此处,经 毫无用处。 土子 嚆 兰 , “ “ 驮 时艾互 相弋 以去, 才所以 日 此人 下也” ④ 。 世” 的意思为典谟、 , 规则 并非后世所说的经世。 后汉书・ 至《 西羌传》 由此可见, 思 中: 经世 想家1 现实 的批判是既尖锐又深刻。 『 体现了他f 经世 『 1 “ 忘经世之远m ’ , 此处的经世才有了后来所谓经世致用之意。 西汉独尊 救世的良苦用心。 自 . 儒术后, 历代儒生 函 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 目 的和抱 。至此, 经世致 2 力 极 提倡变革。经世密 想家们在大肆切i 的同时, n :政 目 也履恩变革 用洌念才逐渐演变成儒家文化的~种传统精神, 具有积极人世价值取向。 之法 , 竞相提出“ 补偏救弊” 的方案。如黄爵滋不满于黑瞎现状 , 提出刷新 ① 吏治 、 惩治贪污 、 整饰军备等主张 ; 自 龚 珍对农 田占有、 西北边防 、 科举官 中国进 入 近代以来, 传统文化的核 日 是懦学, 然而儒学本身早已 制等提出“ 改图更法” 的主张等。 发生变化。清初黄宗羲、 顾炎武等人不是在六经的基础上束书不观 、 空谈 为了改变漕运的种种弊端, 他们积极倡导以海运代河运 ; 盐政方面, I , = 言通经致用。 币i 性 昌 在康熙、 雍正时期, 理学盛行, 推崇程朱, 清代中 陶澎指出只要官盐“ 大减浮费 , 节止流摊, 听商散售”就可以做至‘ , 0l ‘ 销价 { 后期 , ^ 士 回避时政, 沉迷于考据, 经世意识淡 。宋学和l学互相攻讦 , 平 , 化 『 叉 私盐自 ; 靖” 在河工方面 , 经世思 想家们主张以治为主。 以防为辅; 在农 视同水火。 嘉庆道光以来 , 社会危机随西学东渐而爆发, 在越来越严重的 业方面则建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 I 缓解经济剥削。 漓政府接受了经世思想 社会矛后和社会危机中, l 不仅是严重脱离现 的 实 汉学已不能适应地主阶 家们的主张, 大大地节省了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级统治的需要 , 就是空谈义 理的宋学也无力解决而临的社会危机 , 儒学走 3 兴实学。 振 嘉道年间, 经世恩 想象 f批判现实, 环 又 倡言变革: 还身 上了穷途末路。它要继续发挥弛会 功能, 就不可避免地要有所调整. 于是 体力行, 从事致用之学的研究, 振兴实学, 力图 开辟学术经世的 道路。 出现了汉宋调和、 汉宋会通和汉宋融合的新情况。这种情况的变化, 就儒 经学研究方面, 经世 想家们特别是龚 自珍、 魏源继承和发展了清代 学本身来说, 是在其走向穷途末路情2下内部的自我调节 , 兄 也是自我拯 复兴的今文经学的治学方法 , 使他们的今文经学研究带有强烈的经世倾 救。儒学也正是在鸦片战争的 冲击下, 现了今文经学的复兴. 才出 经世致 向。 自 龚 珍并不迷恋历代棺f的儒经, 专 常常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释经书, 用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成为晚清学术运动之主流。 经世致用思潮从此开始 把 自己的思想见解加到经学里去: 魏源则“ 贯经术 、 、 故事 文章于一” 变 来“ 兴 盛。 至道’ 辙到真正的 通经致用, 即救裨现时当世。 服务国i 生。 寸 民 粱启超在 国历代知识分子“ 敢为天下之先” 的思维 《 清代学术概论》 中写道 : “ 今文学之健者 , 必推龚 、 ……后之治今文学 魏 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关。龚自珍、 魏源、 贝 袭用顾炎武、 林 岭 黄宗羲的“ 经世 者 , 喜以经术作政论, 、 则龚 魏之遗风也”⑥对龚自珍和魏源的经学研究 , 致用” 并赋予其时代色彩。 魏等人青年时代都受教于乾嘉学派, 龚、 但面对 所产生的 积极影响作出十分中肯的i 价。 平 “ 世变之亟” 他们痛感考证之学“ 锢天下智明知学 , 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史学研究方面, 经世 想家们倡导经世致用, 提倡研究社会政治的现 ②从 而对清中叶一酴 年间彼此对垒的汉学和宋学, 一并加以讥消 , 力图 实问 龚 自 题。 珍自称“ 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 ’ 。 ⑦最封 口 觋 实 咄 其偏狭的格局, 寻觅一种能够“ 经世救民” 的思想武器。 他们一方面借 问题的探时, 自 表示 己要做衰乱世的史学家, 并自比太史公, 恬 之人必 谓‘ 助今文经学, 讲解微言大义来干预时政, 另一方面又复兴实学 , 寻求筹边 有 如刺 币 以观吾书者焉, 则太史公之志也” 因此, ⑧。 经世思想家们的史学 御外之术。 至此经世思想才渐成风气。 研究已经涉及到一些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政治、 、 经济 军事等问题的研究。 二、 经世致用思潮的内涵 这说明此时的学术研究 又 拓宽了研究领域, 而且开始面对现实 , 迎接挑 嘉道年间, 汇聚于经世思想旗帜下的代表人物有陶澎 、 贺长龄、 战 , 龚自 重新走上了经世致用的道路。 珍、 魏源、 包世臣、 姚莹 、 林则徐、 徐继畲等。他们以治国平天下自许, 以挽 4 关注夷情。鸦片战争前, 经世之学具 是要解决当时面临的漕、 、 河 救民族危亡为已 , 任 或撰写政论时文, 究心现实问题, 或研求治国大政 . 盐 、 1 昌 农诸大政以及研究边疆史地 f 。从根本上说。 它并没有超出儒学的 言变革之法, l 舆地术数, 赫 : 疗: 从事致用学问。 经世思想家捌 昌 治学议 范围, 没有突破中国传 统经世之学的眶架。经过鸦片战争血与火的洗礼 政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讲求实事、 、 实功 实效, 注重解决所面临的各种与国 后, 中国思想界出现了 一批研究世界史地和西方坚 I 酥上 咆的著作 。 形成了 计民生有关的事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例如林贝 余 四洲志》魏源《 《 , 海国图志》 、 梁廷
专题:近代中国思想领域与社会阶层的变化
专题:近代中国思想领域与社会阶层的变化一、思想领域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致用思潮经世思想是经邦济世的简称,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特点是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思想史中,它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隐或现,其强弱显隐程度直接受到外在历史环境的左右。
一般来说,当社会稳定,封建专制统治强颈有力时,经世观念就隐而不彰,藏而不露;一旦社会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之际,经世意识就活跃。
明清以来,经世思想二度活跃,一次是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抨击封建专制统治,斥责君主为天下祸害,百姓才是国家主体,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经邦济世为已任。
(之后是考据,复古之学的兴盛,乾嘉)。
第二次活跃就是鸦片战争前后,嘉道以来,王朝江河日下,末世的衰象日渐显显露,西方殖民者东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读书人走出象牙塔,把目光投向社会,力图匡济天下,力挽狂澜,经世之学又兴起。
其前后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20—30人,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其余还有姚莹(《康輶纪行》,嘉庆年进士,按察使),包世臣(嘉庆13年举人曾任知县),梁廷柟(《海国四说》、《夷氛闻记》副贡生、曾任内阁中书),徐继畬(《瀛环志略》,道光进士,道台,布政使,巡抚)。
思想特点:(1)、批判现实。
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批判朝政腐败,斥责当权官僚士大夫,最深刻的是龚自珍。
1831—1832写成《明良论》,这是一组“古今病”的时论文章,开了“慷慨论天下事”的先风。
他揭发专制帝王用柔性和刚性两种手段,达到“一夫为刚,万夫为柔”的“独制无所制”统治,是“霸天下之民,霸天下之统”的统治,指出在这样的专制统治下,人才被摧锄殆尽。
他痛骂官僚的无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揭露那些有权势的官僚只知车马、服饰、巧言令色,没权势的官,只知练书法、作诗词、官越大,向皇帝献媚取宠的功夫越深。
中国近代史学的新特点
电解池有外接电源两个电极;有外接电源;有电解质溶液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本身不反响,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发生复原反响。
阳极:发生氧化反响,假设是惰性中极,则是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假设是非惰性电极,则电极本身失电子电源负极 −−e - → 阴极,阳极 −−e - → 电源正极电能→化学能2 2 2 2 2 考点 40 电解原理及应用一、理解把握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二、把握电解反响产物及电解时溶液pH 值的变化规律及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1、要推断电解产物是什么,必需理解溶液中离子放电挨次 阴极放电的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与电极材料无关。
放电挨次是K +、Ca 2+、Na +、Mg 2+、Al 3+、Zn 2+、Fe 2+(H +)、Cu 2+、Hg 2+、Ag +、Au 3+放电由难到易阳极:假设是惰性电极作阳极,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放电挨次是S 2-、I -、Br -、Cl -、OH -、含氧酸根离子(NO -、SO 2-、CO 2-)、F -343失电子由易到难假设是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则是电极本身失电子。
要明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挨次,有时还需兼顾到溶液的离子浓度。
假设离子浓度 相差格外悬殊的状况下,离子浓度大的有可能先放电。
如理论上H +的放电力气大于 Fe 2+、Zn 2+,但在电解浓度大的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溶液时,由于溶液[Fe 2+]或[Zn 2+]>>[H +],则先在 阴极上放电的是Fe 2+或 Zn 2+,因此,阴极上的主要产物则为 Fe 和 Zn 。
但在水溶液中,Al 3+、Mg 2+、Na +等是不会在阴极上放电的。
2、电解时溶液pH 值的变化规律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有时溶液 pH 值会发生变化。
推断电解质溶液的 pH 值变化, 有时可以从电解产物上去看。
①假设电解时阴极上产生 H ,阳极上无 O 产生,电解后溶液 pH 值增大;②假设阴极上无H ,阳极上产生O ,则电解后溶液pH 值减小;③假设阴极上有H , 阳极上有O ,且V 2 H2= 2V O2,则有三种状况:a 假设原溶液为中性溶液,则电解后pH 值不 变;b 假设原溶液是酸溶液,则pH 值变小;c 假设原溶液为碱溶液,则pH 值变大;④假设 阴极上无 H ,阳极上无 O 产生,电解后溶液的 pH 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的现代化运动,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经世致用强调实用主义、务实精神和经济发展,而这些都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传播经世致用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经学家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著作中,后来经过宋明理学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潮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经世致用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之能够造福于人民。
这一思想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开来,在晚清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晚清时期,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经世致用思潮得以重新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新学派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使得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崇。
经世致用思潮之所以能够在晚清社会中得到传播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洋务现代化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1.实用主义精神的强调在洋务运动中,洋务官员将实用主义精神贯穿于现代化的各个方面。
他们注重引进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
他们还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努力将现代化理论付诸于实践,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务实精神的提倡经世致用思潮提倡务实精神,主张“用’知行合一’这样的方法,从而使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这一思想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洋务运动中,务实精神的提倡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关注实际问题,更加注重解决现实的困难和挑战。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官员注重务实精神的贯彻,努力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他们注重实际工作的开展,努力将外来的先进技术、理论引进到中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持。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文章回顾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分析了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的特点,包括思潮盛行原因多是对社会现状不满;出发点都是救国自强;代表人物大多是知识分子;都是主张学习西方。
论述了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及转变,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标签:经世致用;中国近代;历史特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辞海》中的释义是: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因此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关心国事,关注社会,用自身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及矛盾,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标。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表现出以爱国为起点与核心的伟大精神。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思想充分显现并与时俱进,深刻影响着近代历史的发展。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经世致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提出的。
从思想史来看,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世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从而达到他理想中的天下大同。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自产生之初,便具有经世的传统,影响着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甚至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
但经世致用观念不一定是儒家思想所独有,有论者认为,西汉“独尊儒术”后,后世儒生以“通经致用”作为自身治学的目标及抱负,使其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有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1]孔子之后,历代学者也积极倡导经世思想,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思想不断延续,而历代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都有一个时代特征,即社会转型之际或内忧外患之时,知识分子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或提笔立书,或言语号召,使经世之风广行于志士之间。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之一,提倡实用主义和实践导向,主张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追求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中国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改革运动,旨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和抵制外来侵略。
而在洋务运动中,经世致用思潮对于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世致用思潮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践导向,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洋务现代化思想秉承了这一理念,致力于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能力。
在洋务运动中,引进洋务新政的改革措施涉及到军事、文化、教育、财政等各个领域,旨在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
经世致用思潮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
而洋务现代化思想也注重实践和实验,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实践验证其对于国家现代化的可行性。
在洋务运动中,通过引进铁路、机器制造、军事装备等先进技术,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道路,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生产能力。
经世致用思潮强调学术独立和追求真理,主张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而洋务现代化思想在提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也倡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学者吴韬曾经提出“鉴古通今”、“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把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求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经世致用思潮强调社会变革和改革的必要性,而洋务现代化思想在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各个领域的改革。
在洋务运动中,引进洋务新政的改革措施改善了军事装备、加强了军事训练、提升了学校教育、加强了矿产资源的开发等,推动了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
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和实践导向、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学术独立和追求真理以及社会变革和改革的必要性等方面。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主要强调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有效的治理工具。
在近代中国,这种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至民国初年一场尝试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制度的改革运动,而经世致用思潮对这一运动的影响,既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体现在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局面,需要快速强大的国家体系来应对这些挑战。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开始重视经世致用的思想,认为学术知识应该与现实生产和治理相结合,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这种思潮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盛行西学和洋务的实施。
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上。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期通过应用这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这与经世致用思潮所倡导的将知识用于生产和治理规划是一脉相承的。
经世致用思潮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更加重视实用性和现实效果,从而对外来技术的接纳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还可以在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得以体现。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积极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与此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保护自己的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
这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潮中重视知识运用和保护的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实际应用和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潮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对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经世致用思潮是如何影响洋务现代化思想的。
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通过勤劳致富、开拓创新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与洋务思想中追求技术进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在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下,经世致用思想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为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实践层面。
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兴办洋务,推行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人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堂,修建铁路、造船厂等一系列现代化举措。
这些举措正是受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强调实践应用和解决当时问题的思路。
经世致用思潮为洋务现代化思想提供了行动指南,使得洋务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经世致用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触动。
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一批思想解放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思想,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提出“西学为要、东学为辅”的口号,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
这种变革性思潮的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基础。
作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未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但它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中国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的探索性阶段,也是中国封建制度面对西方列强挑战的一次应对。
洋务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在这一时期,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是“经世”和“致用”,即治国理政要务实,重视实际应用。
经世致用思潮主张“健在”、“可用”,主张政治需要有所作为,需要贴近实际,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在洋务运动时期,经世致用思潮与西方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提供了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洋务派改革者们在进行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他们倡导实用主义,主张“观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倡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和经验。
这与经世致用思潮所强调的务实精神密切相关。
洋务派改革者们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试图通过现代化手段强国富民,推动中国向现代文明迈进。
经世致用思潮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他们在改革探索中能够保持务实精神,紧跟时代潮流。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了洋务派改革者的具体实践。
在洋务运动中,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举措都可以找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子。
比如在军事方面,洋务派改革者们提倡洋务新军,吸收西方军事技术,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建立近代化军队。
在教育方面,洋务派改革者们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注重实用性,提倡中西合璧,注重实践和应用。
这些具体的改革举措都是在经世致用思潮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潮对洋务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还影响了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局限。
洋务派改革者们在推行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遵循经世致用的原则,贴近实际,力求务实。
这使得他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军事技术、工业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济上,激烈地反对土地兼并,黄宗羲设 想的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案是恢复“井田制 ”,其最终的实质是均田;颜元和黄宗羲 一样也主张“复井田”,也着眼于均田; 值得注意的是,王源提出了近似“耕者有 其田”思想和主张。
在文化上,严厉批判科举八股。顾炎
武几乎将一切社会弊病、一切社会恶 习都归结为生员制度;经世思想家们 对八股制深恶痛绝,他们批判科举八 股并不是说他们轻视教育,而是认为 教育为人才之本,足可以看出他们对 教育的重视。
近代“经世致用”的内涵(晚清)
• 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极力提倡改革弊政
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 最先觉醒。林则徐编纂《四洲志》,组织翻译西书西报, 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鸦片战争的刺激 下,发愤编纂《海国图志》,对西方强盛和中国衰弱的原 因做了较多的探索;徐继畲著写《瀛环志略》,向国人介 绍了更为确切的域外世界知识,并客观叙述了英、法、美 等国的民主政治。
总结:
经世致用思想中包含着继承与创新பைடு நூலகம்近代先进的国人逐渐 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为 开端,经过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到资产 阶级的改良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都是将传统的经世致用 思想和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相结合为其指导思想。但是由 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局限性,最终没有成功地找到一条有效 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 自发自觉性
自发性是指这一思想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自然传承;自 觉性则是指这一思想在近代面对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而做 出的有益发展。
有论者总结“清代初期,以顾炎武为代表,鉴于明亡的历
史教训,主张经世致用,讲求天下郡国立病,崇尚务实, 反对空谈,成为一时的风尚。但到乾隆、嘉庆年间,清朝 统治已趋于稳定,加之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开始转向钻 故纸堆,注重考据训诂,作纯学术性研究,不再关心国家 政事,学术上虽取得一定成就,却使学风变得脱离实际, 繁琐无用。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因内忧外患接连不断, 国家贫困衰弱,学者又畅言经世致用以图富强,开始把学 术研究同解决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本身具有“入世”精神,这种自觉性体现为积极学习西方 ,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 局限性
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获得 当时政府的认可,也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因此,经 世致用思想家们虽对近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但其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效果。正如某学者言“经世致用 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在抵御列强欺凌和救 亡图存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真理,但它本身所固有的功 利性、短见性、浅薄性,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先 进的、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指导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 辱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经世致用”的特征
• 时代性 经世致用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随着时代 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从思想史来看,经世致用思想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周代 即已产生,并非儒家专有。但自西汉“独尊儒术”后,它 逐渐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积极入世价值 取向。后来王学末流高言性命,使之流入空疏清淡一途。 随着社会巨变,经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学风遂弥漫 于明末清初思想界。清代中后期士人回避时政,沉迷于考 据,经世意识淡化。嘉道以降,社会危机随西力东渐而爆 发,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活跃起来,成为晚清学术运动之主 流。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讲求经世实学,追求广文博览的风 气,洋务派、戊戌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学理重构与 政治追求,赋予传统经世思想以近代色彩。“在十八世纪 以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 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一袋士风,促进了向西方学习 ,更新了社会观念”。
还有一些较大影响的著作:李兆洛的 《西洋奇器述》、陈逢衡的《英吉利 纪略》、王蕴香的《域外丛书》、郑 祖光的《舟车所至》、梁廷楠的《海 国四说》等等这些著作对世界地理、 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都作了研 究和介绍。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政治上,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揭露了历 来封建君主的自私,指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唐甄则从人 本学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的造神说,揭露了对封建君主的偶 像崇拜,认为君主也是普通人,无异于常人;顾炎武、王 夫之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近代经世致用思潮
——开启政治现代化的大门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国家性质的变化: 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 主要矛盾的变化: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目的: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的内忧外患,中国近代时期的有志 之士兴起了经世致用的思潮,其目的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 。
“经世致用”的历史影响和局限性
• 积极影响
近代经世致用思想作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精神动力,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这一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 转型。正如某学者所言“在国门尚未完全打开,西方近代 思想学说传入中国但并未被广大士子接受之前,近代经世 致用思想无疑是最先进的。正是在此指导下,中国近代化 的历时进程得以启动。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教 育等相继发展起来。张之洞‘究经世之用’,‘以实用为 归’,促进洋务运动进一步深化。康有为等人利用经世致 用思想促进政治改革”。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国人投身于近 代化事业建设的思想武器。
谢谢
拯救之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经世”就是治世的意思,真正把经世思想注入实 践的孔子,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大师根据不同的时 代内容对其作了新的诠释。鸦片战争后,面对西 方列强的入侵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有识之士 再一次掀起经世致用的思潮。1826年,以《皇朝 经世文编》的出版为标志,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清 朝晚期被国人重新重视起来,促使着人们根据客 观国情和世情,向西方学习,这是贯穿于中国近 代化韧期的重要精神动力。
极力提倡改革弊政
经世思想家们在大肆切讥时政的同时,也履思变革之法, 竞相提出改革弊政方案。他们不满足于黑暗现状,提出刷 新吏治、惩治贪污、整饰军备等主张,他们对农田占有、 西北边防、科举官制等提出“改图更法”的主张。他们尤 其对弊端最为严重的漕运、盐政、河工和兵饷等改革特别 关注。在改革漕运方面,提出取消“盐引法”,实行“盐 票”法,打破世袭的盐商垄断,实行食盐自由运销,政府 抽税。对于治理黄河、防治水害方面,经世思想家们抨击 官僚们的贪赃和愚蠢,主张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加强治 理海口。兵饷问题实质是财政问题,经世思想家们提出“ 除弊”、“节用”、“塞患”、“开源”等措施,强调精 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