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思想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制与某些地区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的矛盾为带有新时代特色的经世致用思潮形成,提供了新素材。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选择。时代的剧变让旧有思想体系再无生存之地,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大批爱国知识分子觉醒,拨乱反正,弘扬原始儒学的本旨和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去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因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制约,他们只能回归传统学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圣人之道”,但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解除了宋明理学对人们长久以来的桎梏,
心英雄史观的拥护者。他提出了著名的“寓封建于郡县”,表明了他的英雄史观。
综合来看,顾炎武的历史观是一个一元一因论。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但又不是机械地,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向坏的方向发展。历史的发展与否取决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决
定能够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则取决于封建专制君主的作为。顾炎武的历史观仍然没有脱离古代英雄史观的特点。
全诗生动地记述了当时军民和入侵者殊死鏖战的场面, 深刻地揭露了清军的暴行,武力征服的同时, 清朝统治者还对汉族人民施以一系列的民族歧视和高压统治政策,企图从思想上加强
控制,奴化汉人。这既损害了汉族广大人民的利益,又严重伤害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民族感情, 促使一些汉族名士纷纷加入到抗清的洪流中。很多明朝遗民、爱国士大夫坚持不肯入仕清廷。
古制上,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认识到现实社会政治制度的种种弊端,并立志改造这一制度,最终却只能向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去寻找武器,走上复古之路,这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思想家们的
共同悲剧,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缺少更多参照系而只能选择固有的思想资源的结果,而这一思想上的局限本身就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刘固盛.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史之学[J].光明日报.2005 年4 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责任编辑:薛柏成]
张春莉.顾炎武、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11 月.第4 期.
许苏民.论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三大理论特色[J].人文视野.2006 年第8 期.
许苏民.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J].云南大学学报,2006(5).
缪镇藩:《顾炎武的经世思想》,《经世》第1卷第9期1937年5月
造成的结果,表面上看涉及到了财政、政体、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道德。他所说的道德不是今天人们所认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而是包含着事功
的道德。顾炎武道德的最主要的内涵和突出的特点即在于此,即道德是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这里既包含了原则性的内容,也包括了如何具体实践的内容。顾炎武认为传统儒学
益的影响。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历史观的主要基本问题包括:历史的本质与构成、历史发展的形式、历史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的基本问题。顾炎武通过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论述体现了他对于历史观问题的看法。顾炎武
认为历史是由人构成的,而不是空洞的形式,但是他的“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讲的物质属性的“人”是不同的。顾炎武认为的人是道德属性的“人”,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所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顾炎武认为孔子本是提倡实学、具有救世之心的,而六经贯穿着“救民于水火”的济世思想。他说:“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证今。”
正是有了这样远大的抱负,传统的经学研究在顾炎武这里才焕发出了新的异彩。
顾炎武激烈的批判秦汉以来的政治体制,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是造成“百王之弊”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三代盛世与后世弊政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公天下”,后者是“私
是“民穷”之祸首,因为独裁之君必然贪得无厌,而直指“今之君人者”,尤可见其对于现实政治的针对性。
在顾炎武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值得注意的是,顾炎武还每三四县若五六县为郡,郡设一太守,太守三年一代。诏遣御
史巡方,一年一代。其督抚司道悉罢。”!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顾炎武没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恢复
私天下”“分权众治”等问题上,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乃至解决问题的措施,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而经世致用的思想也对后世学者有所裨益。
关键字:顾炎武;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世致用
顾炎武其人:
顾炎武(1613~1682 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出身名门,少年时读书勤奋,十四岁考中秀才。青年时时常议论朝纲,
天下”。顾炎武指出:“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
督抚。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不穷,国乌得不弱? ”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独裁的集权政治予以猛烈抨击,认为这不仅是“国弱”的根源,也
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点。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
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以经世致用为其鲜明旨趣,并以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极为有
盾,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部分农民起义军开始联合明朝余部共同抗清。顾炎武的《秋山》一诗反映的就是江南一带明军和各地义兵抗清的情形,“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
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战。旌旗埋地中,梯冲午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偏岗峦。北去三百舸舸好红颜。吴江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主张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思想简介
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给后世学者很大启示。顾炎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批判专制皇朝对儒家思想的摧残,但他的历史观没有摆脱儒家道德伦理决定论的人性
历史观和英雄史观。他认为史学的价值和主要作用在于阐明儒家精神指导下的治乱兴衰的道理,其史学思想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体系的范畴。他在政治思想方面针对“明道救世”“批判
促进了思想解放,成为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兼蓄先秦孔孟之道和民族大义,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何贻焜:《顾亭林的社会历史观》,《师大月刊》1935年第22期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不过是“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礼》、
顾炎武认为历史创造者是人,尤其是有政治影响力的人。虽然顾炎武说过,“亡天下”是每个人的责任,“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其中包含了承认民众力量的因素,但是顾炎武“亡天下”
思想的论述表达了他对君主不履行责任造成社会危机的愤慨,因为只有到了“亡天下”局面出现时,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不得已才需要民众的力量。实际上,顾炎武仍然是封建时代唯
他们以手中的纸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民众意识,学以致用,曲线救国。顾炎武便是其中力主学术经世致用,态度最为决绝的一位。明中叶以后, 东南沿海一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商业资本也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活跃起来。这一经济变化,逐渐改变着、社会旧有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江南一带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市民运动”。政治的
在。这是顾炎武对于传统儒学关于道德与人关系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蛮夷与中原人的差异在于是否有文化。他把明朝为清朝所灭亡这一历史事件解释为“仁义充塞,以至于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的历史阶段,这就是顾炎武所讲的“亡天下”,而所谓“亡天下”“系指社会道德沦亡”。所谓的“天下”不妨说是“道德的宇宙”。
顾炎武的观点反映了“封建正统意识和民族主义的观念”。但其论述主旨在于论述明朝灭亡这一历史剧变及其产生的原因。顾炎武认为,造成明朝灭亡这一历史剧变是多方面原因
明朝中期开始,社会矛盾已变得十分尖锐,积弊日深。君主昏庸无能,宦官把持朝政,政治昏暗不明。皇族、贵戚、官僚、地主进行着疯狂地搜刮掠夺。土地的丧失、赋税的沉重,压
得百姓透不过气来,农民生存无门,只有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频繁,此起彼伏。明神宗万历时期,起义虽一度停歇,但这不过是更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前的短暂平静。明熹宗天启年间,天
灾连年不断,出现了赤地千里、民食土石,甚至人吃人的悲惨局面。终在天启六年(1622 年),爆发了大规模的陕北农民起义。起义军由李自成领导从西安出发,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响应,
很快抵达北京,建立大顺政权。趁火打劫的蒙古族鞑靼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尤其是在李自成军队进驻北京城后,满族贵族竟趁机入关,入主中原。清军入关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