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有感

合集下载

日知录读后感

日知录读后感

《日知录》读后感读完《日知录》,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这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以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是《日知录》中最广为人知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兴衰不仅仅是统治者的责任,每一个普通人也都有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这句话强调了士大夫阶层在维护国家尊严和道德标准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果士大夫丧失了廉耻之心,那么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耻辱,更是国家的耻辱。

因为士大夫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和引领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这句话将礼、义、廉、耻视为支撑社会稳定的四个重要支柱。

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义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廉是清正廉洁的品质,耻是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

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它告诉我们,保卫国家不仅仅是统治者和军队的责任,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卑微,都不能推卸自己保卫国家的责任。

书中,顾炎武通过“稽古有得,随时札记”的方式,将其一生的学术和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这种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注,让我深感敬佩。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所打动。

他认为,学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这种强调实践、注重实效的思想,让我深受启发。

《日知录》中的许多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例如,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让我更加明白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对于“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也让我对现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浅议顾炎武的学术精神——以《日知录》四则为例

浅议顾炎武的学术精神——以《日知录》四则为例

引用古人言论的时候 ,常会遇到古人又引用古人 的言 论 ,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要把两个古人都引用,切不 可把古人的言论视为 自己说的。此处用一 “ 袭”字,
甚 妙 ,颇 值玩 索 。通 过 以上两 句 话 ,我们 可 以感 受 到
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 1 顾 氏学术向称杂博, ” 未济》三阳皆失位
的例 子 ,程 氏说 明这个 三 阳都 失位 的含义 ,是从 成都 的隐 士听 到得 来 的 。可见 ,程 颐 并不 淹没 当时人 的言 论 。顾 炎武 由衷地 赞美 程 颐 的为学 态 度 ,进 而评 论道
学态度及精神粗谈几点感想,以做管中窥豹。
为 自信 ,说 “ 比乃 刻 《 日知 录 》二 本 ,虽未 敢 必其垂 后 ,而近代 二 百年来 未 有此 书 ,则 确乎 可信 也 ”(亭 《 林 佚 文辑补 ・与人 扎》 。梁 肩超 也 曾说 “ 清 学开 山 ) 论
题, 还是尊重著者劳动成果的问题。 接着, 他又说: 古 “
人 又述 古人之 言 ,则两 引之 ,不 可袭 以为 己说也 。 ”在
不致 让别人产 生怀 疑 。顾 氏举例 说 :《 经注 》引用 南 水
引前人之言, 必用原文。 [ 古 文 ’2 拥原间接引用就是 “ ] 引 略其 文而用其意也” ’ 意 书 转引就是 “ 用 注疏家凡引书,下一 日’字;引书之中又引书,则下一 ‘ 云’字 。…… 若史家记载之辞,可下两 ‘ 日字’……”【 书 两字 2 下 日看似 】 史
( 南开大学 历 史学院,天津 3 0 7 ) 0 0 1

要 :作为清学开 山之祖 的顾炎武 ,其 学术成就是多方面 的;通过 对其 “ 铜于 山”之杰作 《 采 日知录》中 四则的分
析,凸显 了顾 氏的治学谦虚 务实的精神 ;严 谨精慎的治学态度和 方法;遵守学 术规范 ,重视文德 的思想。这些学 术精 神 正体现在他所著 的 《 日知录 》当中 。至今,他依然给我们启迪和教益 。

朴学眼光中的文学——《日知录》文学观浅说

朴学眼光中的文学——《日知录》文学观浅说
收 稿 日期 :0 6 0 — 2 2 0 — 1 1
对待 文 学创 作 上 的 因袭 摹 拟 之 风 .顾 炎武 同样深 恶 痛 绝 。他 曾将 只用 二手 资料 来 治学 之 举 形 象地 比作买 旧 钱 铸 新钱 :尝 谓 今人 纂 辑之 书 。 如今 人 之铸 钱 。 “ 正 古人 采
出现的因赏其文而不论其人的倾 向确又具 有相 当的针砭
意义。
人为满 足 。他 甚 至 在‘ 日知录》 十 九( 卷 下引 《 日知 录》 注 只 卷数 )文 人之 多” 中称 :以文名 于世 , 足重 哉 。 [ 删 “ 条 “ 焉 ”] 2 【 但这 叉并 非 说 明作 者 不 重 视 为文 。只是 他 在 为文 与 在 为 学 上一 样 主 张经 世致 用 。 为学 上 , 力斥 抛 开修 己治 人 在 他 而 空谈 明心 见 性 , 惜 于 “ 日之 清 谈 , 痛 今 有甚 于 前 代 ” 终 , 于导致 “ 州荡 覆 . 社 丘墟 ” 卷 七 “ 子 之 言性 与天 道 ” 神 宗 ( 夫 条) 的结 局 ; 为文 上 , 则坚 决 反对 无 补 于世 的空 疏 之 文 。 卷 十九 首 条“ 须有 益 于 天 下 ” 文 即开 宗 明 义 : 文之 不 可绝 于 “ 天 地 问 者 , 明 道 也 。 政 事 也 , 民 隐 也 , 道 人 之 善 日 纪 察 乐

中 图分类 号 : 0 . 文 献标 识码 : I 65 2 A
文章 编 号 :6 2 47 2 0 ) 1 0 1 — 3 17 — 4X(0 6 0 — 1 4 0
< 知录> 日 为顾 炎 武 “ 生 精 力 所注 ” ( ’ 是 作 者 一 … 。 岫 也 开清代朴学风气 的一都著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 堪称学术 的渊 薮 。全 书 3 卷 ( 有 < 2 另 日知 录 之余 》 卷 )广 泛 涉 及 四 ,

《顾炎武》读后感

《顾炎武》读后感

《顾炎武》读后感你们看过《顾炎武》这书之后,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接下来给你们带来《顾炎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出色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其中最让我心动的是他的养母为给他的祖母治病自断一跟手指,放在汤药里这个孝举让我十分感动。

清军南下,顾炎武和他的好友归庄,王永祚,昆山知县杨永言挺身而出,投入战斗。

由于叶方恒的陷害,不能安心的做学问他决定远走高飞,去一个清净的地方,1657年开始的漫长的北游之路。

1682年客逝他乡。

当读完这本书,再次走进亭林公园,再次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由心底的敬仰他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爱国兴邦的高风亮节。

鼓励着我好好,报效祖国。

这个暑假我们一起读了《顾炎武》这本书,书中介绍了顾炎武的的的故土和他的一生。

书中讲了明末清初,昆山的历史,百姓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浴血奋战沙场,爱读书,读到好的地方会摘抄下来,用于实践中,这点正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的地方,他一生心系国家安危,北游的二三十年,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骑着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度过,像《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昌平山水记》等许多著作都是中国北部实地考察后的收获。

顾炎武日知录的博学与批判精神

顾炎武日知录的博学与批判精神

顾炎武日知录的博学与批判精神在我国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领域,顾炎武的《日知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部著作不仅展现了顾炎武的博学多才,更蕴含着他深刻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思想变革的时代。

在那个时候,传统的学术观念受到了挑战,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思考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顾炎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学术信念,投身于对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之中,《日知录》便是他多年思考与研究的结晶。

博学,是《日知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顾炎武在书中广泛涉猎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俗礼仪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他对古代经典的解读精准而独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其中的深意。

例如,在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中,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注疏,而是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见解。

同时,顾炎武对于历史的研究也极为深入。

他梳理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变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总结出经验教训。

这种对历史的全面把握,使他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他的批判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地理方面,顾炎武也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

他对各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将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这种跨领域的博学,使得《日知录》成为了一部综合性极强的学术著作。

然而,《日知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博学,更在于顾炎武所展现出的批判精神。

他敢于对传统的观念和学说进行质疑和反思,不盲目跟从权威。

在当时,宋明理学占据着学术的主流地位,但顾炎武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脱离实际,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毫无益处。

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学术研究应当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他反对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经验的治学方法。

这种批判精神在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中也有所体现。

他指出科举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使得读书人只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真正的学问和道德修养。

有感于顾炎武高尚的人格_教育文摘

有感于顾炎武高尚的人格_教育文摘

有感于顾炎武高尚的人格有感于顾炎武高尚的人格文/管耀明人生的可贵之处是在于有高尚的人格。

顾炎武因为有了高尚的人格,才心正、民本,一生探求救世之道,恨有所恨、爱有所爱,力有所作,南战北游,受尽磨难,历经艰险、至死不渝。

昆剧《顾炎武》将顾炎武高尚的人格塑造得入情入理,伟岸挺立,极大地鼓舞着昆山人民为建设高水平小康,而迈出更加坚定的的步伐。

顾炎武人格最可贵的品质,是在于他有“孝”的品格,有“忠”的大志。

昆剧《顾炎武》中《诀母》和《对狱》的两场戏,都充分演绎了顾炎武有尽孝和尽忠的可贵的品质。

因此,他才无所畏惧,怒杀家奴陆恩;他才无所畏惧,与清军拚刀枪;他才无所畏惧,奔赵济南监狱,与逆贼对簿公堂;他才无所畏惧,化作商贾,也要跟清军抗争,君子坦荡荡,可谓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才无所畏惧,牢记嗣母“无忘先祖遗训”之遗训,坚拒仕清;他才无所畏惧,历尽艰辛,不倦著述。

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了顾炎武的“孝”与“忠”。

这种中国传统的美德,在顾炎武身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剧本用“诀”、“对”表露了顾炎武高尚的情操、坚定不渝的意志,十分贴切、确当。

顾炎武人格最可贵的品质,是在于他不断地探求“明道救世”之道。

顾炎武一生的著作,可用他自己所说的其“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他在《与潘次耕札》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拔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说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故先告之志以立其本”。

这说清楚地表明顾炎武的志与业就是“明道救世”的爱国思想。

正因为顾炎武有这种救世之道的爱国之思想,在当朝代完全由清朝把持时,就转化为劝弟子参加清朝举官考试,就支持清朝修史。

剧本《荐试》和《问陵》二场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历史证明,顾炎武所追求是朝廷官员要廉洁,要为百姓服务。

明道明什么道?救世救什么世?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讲经济问题,《肇域志》是讲历史地理之事,《音乐五书》是讲怎么学懂古语,《顾亭林诗文集》是讲顾炎武爱憎分明的立场,《日知录》则全面阐述了顾炎武“明道救世”的观点、方法。

日知录读后感

日知录读后感

《日知录》读后感《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

以下是《日知录》读后感:《日知录》是顾炎武三十多年间读书的心得笔记,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无所不谈。

书中隐含褒贬,微言大义,深得“风人之骨”。

在当今世界竞争已进入高新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入世”后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新环境,竞争会更加激烈,挑战会更加严峻。

谁能抢占世界科技、智能、信息的“制高点”,谁就会稳操胜券。

而抢占那“制高点”,就得“要讲学习”。

谚云:“天天学,不怕千万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这正合“日知”二字的深刻内涵。

阅读《日知录》,不仅让我了解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更让我领悟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价值。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思考、关于未来的启示录。

通过阅读《日知录》,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也明白了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日知录》中包含了众多经典语句,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念。

以下是其中几句经典语句的解读:“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句话是《日知录》中最为著名的语句之一,意思是保护天下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身份贵贱。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中。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这句话表达了顾炎武对文学的看法,认为文学应该承载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的功能。

这体现了顾炎武关注社会现实、强调文学社会价值的思想。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

”这句话揭示了顾炎武对历史变迁和社会治乱的深刻洞察,认为人心的向背和风俗的厚薄是决定社会治乱的关键因素。

这体现了顾炎武重视人心、风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顾炎武《日知录》

顾炎武《日知录》

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怪,指怪异之事;力,指勇力之
“怪力乱神”之事; 事;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
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
无稽之言;
毫无根据,不经考证的言论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剿袭” 之事。 他鄙弃抄袭古书,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 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 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 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 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人们 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 究学术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 《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 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 史知识及社会风俗。他人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 书。 (清初学者潘耒 )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解释下列文段中括号前字词的含义,翻译画横 线句。
但不管怎么说,《国史镜鉴》、《李树喜品 评历代用人方略》、《察贤辩才》三本书的素材 基本相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的素材、相似 的内容,为何却要反复出书?这种“新瓶装旧 酒”、不停炒冷饭的做法,算不算一种浪费?是 否也属于当前出版领域存在的“潜规则”之一? 如果不是两位社长对簿公堂,普通读者谁能想象 得出竟然还有这样出书的!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应酬 文字。 指出时人著书,为了博得名声,请人写序 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 的口吻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本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 确,给人印象深刻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 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 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 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从《日知录》中的服饰看顾炎武的思想——兼谈梁启超、钱穆对顾炎武的评价

从《日知录》中的服饰看顾炎武的思想——兼谈梁启超、钱穆对顾炎武的评价

-文化百花园-从《日知录#中的服饰看顾炎武的思想—兼谈梁启超、钱穆对顾炎武的评价□寇刚《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顾氏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学界对《日知录》的研究多集中在版本等问题上,具体到各条目的思想,研究的成果并不很多。

《日知录》关于服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论杂事”的第二十八卷之中,共有六条:“冠服”、“衩衣”、“对襟衣”、“胡服”、“左衽”、“行腾”。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条的篇幅差异甚为明显&其中“胡服”一条篇幅最多,“冠服”次之,另外四条相对较短。

笔者认为&在这里面包含着顾炎武的思想倾向,值得研究。

一、从“冠服”一条看明末社会的变化在“冠服”一条中,顾炎武首先引用了《汉书•五行志》中的言论,“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清)顾炎武著;陈垣52校注;陈智超等整理:《日知录校注》,安徽大学岀版社2007年版,第1617页)。

笔者认为&顾氏所引,意味颇深。

他讲到,“余所见六十五年,服饰之变,亦已多矣”。

接下来,他引用了明代中期陆深撰写的《豫章漫钞》中的内容,所记录的两种帽子都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其一为六瓣合缝的小帽,是“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其二是杨维桢带着方巾帽去见明太祖&回答所带是“四海平定巾”。

皇帝很是高兴,命令士人都带这种帽子。

然后,顾炎武又引用了《太康县志》中的内容,时间从明代初期到嘉靖初年,讲到衣衫的变化,内容平实。

最后,顾氏引用了《内丘县志》的内容,时间从万历年间开始,已经是明代晚期。

“万历初,童子发长犹总角,年二十余始戴网。

天启间,则十五六便戴网,不使有总角之仪矣。

万历初庶民穿)*,儒生穿双脸鞋。

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厢边云头履。

至近日而门快輿.,无非云履,医卜星相,莫不方巾,又有晋巾、唐巾、乐天巾、东坡巾等。

先年妇人非受圭寸不敢戴梁冠,披红袍,系拖带,今富者皆服之。

顾炎武的廉耻读后感

顾炎武的廉耻读后感

顾炎武的廉耻读后感曾经,我读过《二十四史》和《春秋》等经典之作,但它们的语言和思想距离我太远,难以真正理解和感悟。

然而,读完顾炎武的《日知录》和《天启书》,我终于找到了一本能够引起我的共鸣的经典。

顾炎武是一位明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名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岂不悲哉!”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在《日知录》和《天启书》中,他探讨了很多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问题,对于我来说,这些深刻的思考和跨越千年的教诲,令我深受启迪。

《日知录》描述了顾炎武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穿着到个人修养、品格,他无所不谈。

其中,我最为留意的是他那些对修身养性、遵纪守法,以及廉耻的探讨。

他提到了一些“东西南北见人不施礼”的例子,认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人们的自私和无情,并以此去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正如他所言,“心有所恒而不变者,谓之君子;有恒而改之者,谓之小人”。

这告诉我,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不能仅仅依赖于言语和规矩,必须要从内心深处根植一系列信仰和原则,才能真正形成一种道德良心。

顾炎武的廉耻之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他认为“人生而恶恶,物业而良良”。

也就是说,人类天生的恶习只能通过禁止和自省等努力去改变。

人们必须要有一些内在的底线,请不要出于力量或利益的欲望而违反社会公义。

这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伦理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每个人成为自己道德标准的必经之路。

否则,我们只会成为一个毫无原则和底线的动物,没有任何道德价值。

在《天启书》中,顾炎武讨论了国家治理和领导者的责任。

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其中的意思是,了解自己的弱点,锲而不舍地掌握自己所需的武器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领袖。

只有领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做好国家治理。

这也是今天的领袖们应该领会的重要精神,他们不能在专横跋扈、私欲膨胀和利益集团的考验面前屈服,只顾眼下的利益,并忽视人民的期待和利益。

日知录

日知录

《日知录》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史学上的名著,该书是经年累月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内容上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该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警世内涵。

《日知录》中的经世思想是丰富的。

顾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

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

《日知录》中,顾炎武强调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
要顺势而行。

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

他说,天子、
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物,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
吃饭。

“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

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
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

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
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
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日知录》读后感1000字

《日知录》读后感1000字

《日知录》读后感1000字《日知录》是悲悯有大顾炎武经世思想的一部大书,体现了他在学术、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认识,他自述“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清朝学者潘耒在其序中称这本书如果被统治者采用,将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可见对其赞誉之高。

我从《日知录》中体现的顾炎武思想进行试试一下预测:《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思想之一—–恢复经学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经学才是儒学天启,那种沉溺于理学家的语录而不去钻研儒家不能经典的现象是“不知本”。

顾炎武认为好的人格是不好做学问的前提,讲求知行和一,研究者他继承了清初末年学者反理学的思潮,宣告了晚明鳞鳞学风的终结。

他批判了心学,认为明代的灭亡是因为心学的泛滥,并指出心学的本质是明确指出内释外儒,不符合儒家的本意,这不仅是否定心学,也是在批评心学理学。

他恢复了汉代朴实的情操,注重考据的运用。

《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思想之二—–初步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认为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中亚国家衰亡浮华的主要原因,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决定君主的功绩,决定社会的兴衰,整顿社会风气需要从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入手。

在政治上要崇尚厚实,抑制轻浮,提倡廉洁、节俭、正直;在经济上要富民、安民,为百姓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习惯条件,要让他们可正常生活、正常生产;在法制上,要严惩贪官污吏,整顿社会风气,坚决打击一切败坏世风的行为;在教育上,要加强礼制教化,培养人们上佳的精神风貌,以使民风淳朴,世风日上。

社会要想进步,就必须要进行社会变革,要顺势而行。

他提出了淡化君权的观点,引用大量的历史依据来说明上位者和是一样的,只不过上位者的工作是管理工作管理国家,但也是靠劳动喝咖啡,君主以及公侯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不应该用地位和权力来不该压榨百姓,而是应该老老实实为百姓工作,来获取自己的“禄”。

这个或许思想观念无疑是非常进步的。

《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思想之三—–唯物主义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天地间的气聚在一起通宵达旦而成为万物,如果气散了就有望成为太虚。

《顾炎武文选》读后感

《顾炎武文选》读后感

《顾炎武文选》读后感《顾炎武文选》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书籍。

这本书收录了顾炎武先生的一些代表性著作,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通过这些文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清代大儒的思想和人生。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日知录》中,他对政治腐败、社会风气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改革措施。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行事,这种高尚的政治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除了政治方面,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对经济、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主张以德治国,以仁治国,认为只有政府官员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顾炎武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任职于官府多年,励精图治,勤政廉洁,深得人民的爱戴和尊重。

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实干家,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担当。

通过阅读《顾炎武文选》,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和人生,更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品德、崇高理想等,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顾炎武的思想和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激励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总之,《顾炎武文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部文集,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先贤们的智慧和情怀,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到力量和智慧,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日知录》的读后感

《日知录》的读后感
在阅读《日知录》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深厚的哲学内涵所吸引。它不仅探讨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还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它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强调人的心灵就是道理的体现,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真正地领悟到道理的真谛。又如,它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实践,才能提升个人的品质,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阅读《日知录》这部千古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活的道理,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日知录》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的意思。全书以顾炎武及其弟子的对话为载体,阐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每一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种文字形式虽然简洁,但却能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此外,《日知录》还以其独特的实践精神,吸引了我。它的实践精神主要体现在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顾炎武提倡节俭、勤劳、诚信等美德,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实践精神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实践,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的开题报告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的开题报告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研究背景和动机: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他倡导实学、反对空谈,强调实践、注重经验,是中国实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日知录》是他的重要著作,是其实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本文旨在通过对《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进行研究,深入探究其思想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拓展实学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目的和意义:实学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日知录》是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实学思想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本文还将为实践主义与理论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借鉴。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对《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进行梳理和剖析,系统阐述其内涵和特点,探究其思想渊源,进而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和分析。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1. 实学思想的概念、内涵与渊源:对实学思想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内涵和特点,探索实学思想的渊源和历史背景。

2. 实学思想与官学思想的比较:分析实学思想与官学思想的异同,揭示实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发展方向。

3. 实学思想与实践主义的关系:以实践主义为视角,探究实学思想的具体贡献和意义,分析实践主义与理论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阅读和分析、比较分析、思想史研究等方法。

透过对文献的系统分析和比对,结合思想史的分析方法,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进而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把握。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对《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获得以下预期研究成果:1. 较为全面地勾画出实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实学思想的渊源和历史背景。

2. 深入探讨实学思想与官学思想的联系和区别,揭示实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发展方向。

顾炎武与明代经世致用之道——以《日知录》为例

顾炎武与明代经世致用之道——以《日知录》为例

顾炎武与明代经世致用之道——以《日知录》为例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经世致用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

顾炎武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化人和政治家,对经世致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著有《日知录》一书,通过记录个人生活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在经世致用方面的见解。

本文将以《日知录》为例介绍顾炎武在明代经世致用道路上的贡献和思想。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字景诚,号南冠,江苏青浦人。

他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学者、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任职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官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擅长研究礼制、历法等各种学问,并关注社会治理和国家改革问题。

《日知录》内容简介《日知录》是顾炎武晚年创作的一本笔记类著作,共分为十卷。

书中记录了顾炎武的日常生活琐事、读书笔记和个人思考等内容,是他对世界观、政治经济学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经世致用之道1. 廉政永存顾炎武非常重视廉洁治理,他认为在明代社会中,腐败是一大问题。

他在《日知录》中多次提到要廉洁自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廉政对社会的重要性。

2. 教育普及顾炎武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

他强调全民教育普及,提倡将农民也纳入教育体系,并以教育改变社会命运。

3. 良法善治顾炎武主张建立完善的法制和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

他指出只有依靠良好的法律体系和妥善的司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4. 实用主义思想在明代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倡导实用主义,在此方面,顾炎武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提倡经济建设要以实际效益为重,关注经济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5. 社会责任感顾炎武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在《日知录》中多次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结论顾炎武作为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在经世致用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通过他著作《日知录》,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廉政、教育、良法善治、实用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经世致用之道对明代乃至后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我为“顾炎武”喝彩征文2篇

我为“顾炎武”喝彩征文2篇

我为“顾炎武”喝彩征文2篇以下是关于我为“顾炎武”喝彩征文2篇,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我为“顾炎武”喝彩征文2篇我为“顾炎武”喝彩——观顾炎武故居有感文/蝶湖湾小学四(2)杨丞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脍灸人口的名言,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

而我,今天就来到这位着名的爱国学家的故乡——千灯,参观了他的故居。

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明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

走进大门,最先看到两株桂树,分别是金桂和银桂,这两棵树还有关于成语“金玉满堂”的典故呢!清厅,是顾家当年落轿的轿厅。

进了清厅,迎面一抱柱楹联,书“精神到处文章老,学习深时意气平”。

作者石韫玉为乾隆四十四时状元,是吴县人。

其意赞先生深究天人,笔灿莲花,“文章老”“意气平”指先生洋洋巨着严谨精当。

底深厚,·学问越深意气越平,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实有大儒导师之风范。

接着后面就是明厅,明厅是顾家主要议事厅堂,又称楠木大厅,经历代维修至今保留完好。

屋顶的横梁彩绘,至今有300多年了,颜色虽已经褪尽,但深深的痕迹还是清晰可见。

上面的木雕图案为“云头雕”,雕法精细,突出穿孔环绕的雕刻技巧,俗称“镂空雕”。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古时候人们之间行礼作辑鞠躬的知识,明白了明厅在那个时候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边参观边听讲解员介绍顾炎武老先生的生前事迹:他从小就受到母亲王氏的熏陶,一直勤奋好学,因从小经常听母亲讲许多爱国人士的故事,所以当时就立下了富国强民的志向,愤发努力读书。

1645年,清军攻下南京,弘光帝被俘,明军崩溃。

顾炎武知道后,悲痛不已,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投笔从戎,参加义军抗清。

可是好景不长,义军被伏,抗清失败。

但顾炎武毫不气馁,在各大义军之间穿梭,清军劝顾炎武弃明投清,但他大义凛然地说:“我顾炎武就是死,也不会同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有感
近日闲着无事,粗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读后心灵为之一震、感慨良多。

《日知录》是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比乃刻《日知录》二本,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

《日知录》内容丰富,贯古通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

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主张建立限制君主“独治”的政治体制,主张“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而利繁(政治不清明)矣,众治之而刑措(政治清明)矣”○1。

并进而提出各级地方官分权的见解。

此外,顾炎武提出的工农商并重、发展工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乡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

但是,顾炎武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他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

这些在《日知录》中都有所反映。

基于本人的爱好以及知识的局限性,我将着重理解下《日知录》中顾炎武“分权众治”的政治思想。

首先,从顾炎武对中央统治者方面的分析来说明君主个人“独治”的危害性。

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政事万端,而君主集一切大权于一身,那是无法治理国家的。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千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操也。

”○2在他看来,君主专制制度是不合理的,他通过对周代班爵禄制度的阐发,说明君主本来并没有个人独裁的权力。

“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3在这里,顾炎武主要是为了说明天子和公侯伯子男并没有什么差别,但远
非是天子与臣民平等的思想。

但是它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

在顾炎武看来,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突出弊端就是过度的集权,剥夺了郡县守令的权力,“是故天下之尤急者,守令亲民之官,而今日之尤无权者,莫过于守令。

守令无权,而民之疾苦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合命乎?”“夫辟官、莅政、理财、治军,郡县之四权也,而令皆不得专之,、、、、、、是以言莅事,而事权不在郡县,言兴利而利权不在郡县,言治兵而兵不在郡县,尚可复论其富国裕民之道也哉?”○4可见君主个人独裁的危害多么大,它是人民困苦、国家贫穷的根源。

其次,从顾炎武对地方郡县方面的分析来说明君主个人“独治”的危害性。

他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穷?国焉得而不弱?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

”○5很明显,顾炎武所说“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其批判的锋芒是指向君主专制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君主专制的弊端在当时已经发展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的地步。

确实,如果中央的权集中得太多了,地方上下放下来的权太少了,那么作为君主一人他怎能应付得过来?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弊端呢?顾炎武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他说:“人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6这里的“众”是指各级地方官吏,“众治”是分级管理的意思。

那么如何实现“众治”呢?那就要将“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7,并“寓封建于郡县之中”○8。

这其实是一种“分权”的主张。

这具体体现了顾炎武的分权构想:“以天下之大权,寄天下之人,而权仍归于天子。

自父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9而“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却是顾炎武借旧瓶装新酒,以实现权力再分配的独特构思。

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10。

他主张将两者结合起来,将郡县制吸收封建制权力下移的特点,增加其独立自主性,这是一种要求提高地方自治权的思想倾向,从本质上说,它与君主集权专制是相对立的。

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顾炎武“分权众治”的前提是“权仍归于天子”“天子之权乃益尊”,即是在尊重君权,承认天子掌权的前提下“分治”的。

而这种“分治”并不是把权下放到广大人民(从本质上说人民依然没有民主的权利),而是把权下放到由公卿到县令的各级官吏。

这很明显,他的意思是把权力以县为单位下放到地方上的地主豪绅及其代言人的手里去,用这些人的“人制”去代替中央集权的“法制”,用“小官多者其世盛”去代替“大官
多者其世衰”。

说得偏激一点,顾炎武显然是在替地方上豪绅地主做争权夺利的呼号。

在主观意图上,顾炎武期以“分权众治”来克服君主政体的弊病,但实际效果上则进一步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但不管如何,我们后人在评价他的时候,必须要清楚:他是那个时代的人,而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他所提出的政治主张也必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他多次强调地方分权,但是他的“分权”实际上是地方割据。

这明显暴露了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死的拖住了活的”。

同时,这也体现了顾炎武的个人主观倾向性,他重地方轻中央。

所有的这些,都局限于他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以致于他找不到真正能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方案,当社会物质条件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提供一条解决矛盾的可行出路时,顾炎武不可能从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发明出来,因此他只好退而“且求小补”,提高地方权力,在复古主义的各种乌托邦中寄托自己的遐想。

这只是一座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顾炎武“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随着满清政府大力加强君主中央集权而彻底破解。

我们都知道,凡是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但是一个事物的存在必定有着它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它的现实意义上。

同样,顾炎武“分权众治”政治主张的提出也有着它特殊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一个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时代,必定会有许多仁人志士站出来,走在人民的前面,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当时,学术和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顾炎武更是义不容辞,深刻地反思和批判了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

他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在当时那个君权至上的朝代,能够直接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挑战,这是一个突破,更是一种进步,让人们隐约看到了一丝“民主”的色彩。

其次,顾炎武一再主张地方分权,尽管这被我们认为带有地方割据的思想,但是我们更应当要考虑到他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在当时那个社会动荡、民主和平等观念还找不着边的时代,清代思想家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层层的封建网络。

顾炎武虽然深感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但出路何在?社会将转变到哪里去?他在自己的时代和从自己的立场上对当代现实问题作了极其严肃认真的思索,揭露了封建君主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尽管他“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思想是进步的(至少在当时来说),它发展了中国进步思想的传统,也丰富了我国思想历史的宝库。

这点是值得我们后人自豪和借鉴的。

同时,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吸取顾炎武“分权众治”政治思想的经验和教训,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注释
○1参见《日知录.策百姓故刑中》
○2参见《日知录.守令》
○3参见《日知录.周室颁爵禄》
○4参见《日知录.守令》
○5参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6参见《日知录.策百姓故刑中》
○7参见《日知录.守令》
○8参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9参见《日知录.守令》
10参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