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童小说的意象世界

合集下载

论苏童作品中的三大意象群_郑丽霞

论苏童作品中的三大意象群_郑丽霞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记忆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 分重大,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会对后来的人格 形成及人生态度构成巨大的影响。[1]87 苏童自己
[收稿日期]2013-11-16 [作者简介]郑丽霞( 1987—) ,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70
也曾经无数次提及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苏童 认为作家童年的记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笔财 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2]56 他同时认为自己的 青少年时期是他的最文学化的时期。[2]57 苏童的 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也成为他细腻情感和孤独 感的重要来源。在文革的大背景下,童年的苏童 家庭失和,父母争吵不休,苏童自己年少体弱,在 9 岁还生了一场重病,以草药勉强维持生命,这些 都使年纪小小的苏童过早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与 脆弱,时时涌上心头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更是让苏 童的心理变得异常成熟和敏感; 还有苏童作品中 显露出的颓废和萧索,我们都可以看出童年在苏 童的心目中占据了纠结却十分重要的地位。自 此,苏童的作品之中到处弥漫着关于少年的成长 之伤和成长 之 痛,其 中,《桑 园 留 念 》成 为 苏 童 此 类成长小说的最高标准,对苏童而言有着经典型 的代表意义。
二、逃亡的“还乡者”
逃亡的“还 乡 者 ”是 苏 童 作 品 中 的 另 一 大 意 象群。逃亡这个词在苏童的精神追求中不断展 现。苏童笔下的逃亡者比比皆是,逃亡行为在作 品中司空见惯,人物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停移动, 到处游走。就连苏童自己都承认自己迷恋逃亡这 个动作,写了《逃》《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文章, 主题全都围绕着“逃亡”展开,“逃亡”成为苏童小 说中 的 一 大 景 观,构 成 苏 童 小 说 的 另 一 大 系 列———“逃亡”系列。苏童相较于其他作家而言, 对“逃亡”所能带来的精神收获充满了更多期待, 但是精神追寻的终点最终指向虚无。[6]2

由_碧奴_看苏童小说色彩意象的变化.

由_碧奴_看苏童小说色彩意象的变化.

2009.08学教育由《碧奴》看苏童小说色彩意象的变化郑艳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

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

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漂亮且魅惑人心,带着宿命的颓败的悲剧意味。

苏童自己曾醉于红草莓,屋后种着红石榴,他的妻子也以“红”为名。

可以说,苏童的生活充满红色,苏童的小说也以“红粉”知名。

但是在他晚近的“重述神话”作品“孟姜女千里寻夫”中,苏童不再倾心于“红粉”,转而对“青碧”的颜色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他为孟姜女重新命名的碧奴,小说也取名《碧奴》,当青绿色再次充斥读者眼中时,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变化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照。

一.红粉———颓艳与腐朽在中国,红色有着丰富的含义,通常代表喜庆、吉祥以及青春和崇高,而在苏童的作品中,红色却往往与诱惑、灾难、颓败、腐朽和死亡相关联,散发着血腥的气息。

例如:苏童写了一个妓女改造后悲欢离合生死存亡的故事,小说就直接以“红粉”命名。

在《红粉》中,曾住在喜红楼的小萼,从劳动营走出的小萼,依赖着老浦,她的美丽与任性纠缠在一起,使老浦走上了贪污公款、被枪毙处死的命运。

小萼喃喃的承认,妓女们也狂叫恸哭,是小萼害死了他。

红粉,有着让人在沉迷中灭亡的力量。

《妻妾成群》中年轻的读过书的四太太颂莲,忙于与其他三位太太争风吃醋,并害死了一直对自己不服气的“情敌”———丫鬟雁儿,自己最终也变得疯癫;最美丽且个性亮烈的梅珊,偷情被发现后被杀害投了井;看似老好人的二太太最是心狠手辣,大太太表面修佛也常刁难颂莲;小说最后提到的五太太文竹,也必将和颂莲的命运一样,走向疯癫和死亡。

而《罂粟之家》《祭奠红马》等标题就已经用红色昭示了主题,沉迷于妖艳美丽中最终走向悲剧性的死亡。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个体生活的苦难。

主人公宝生和鲁四是两个善良且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忍受着政治运动的摧残,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生活变得无比艰难。

他们的经历反映了无数普通人在文革时期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这也成为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说还对当时社会上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惧进行了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人们不仅体验到了物质上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上的压抑和恐惧。

主人公宝生多次被打倒,被迫写自白,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不敢对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甚至,他们自己都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恐惧感笼罩着人们的心灵,也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还探讨了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和扭曲。

在文革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自己的真实思想。

这种变异和扭曲,使人们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在小说中,宝生的亲戚阿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亲情,投靠了权力者,并最终背叛了宝生。

这种对亲情和道德的背叛,也是小说强调的一个主题。

除了多重主题之外,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远。

荒原这个意象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荒原代表着社会的废墟和人们心灵的荒凉。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他们内心的世界都是荒原的延续。

他们生活的山区,空无一人;他们内心的世界,空虚而荒凉。

这个意象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动荡的年代所处的心灵状态。

苏童的《黄雀记》是一部以历史背景为基础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生活的遭遇,揭示了文革时期个体生活的苦难、社会上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惧以及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和扭曲。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其中荒原这个意象尤为突出,体现了人们在动荡年代的心灵状态。

这些多重主题和意象使得《黄雀记》成为一部思想深邃、意蕴丰富的小说作品。

《黄雀记》的意象分析

《黄雀记》的意象分析

《黄雀记》的意象分析作者:张雯婷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2期第一次读苏童的《黄雀记》,除了享受苏童笔下诗画一般的文字感受,还有起一点迷惑,为什么苏童以“黄雀记”作为整本书的题目。

在这个熟悉的香椿树街上,出现了混沌中又时而清醒的祖父、多种样式让人无法挣脱的绳索、孤独无法挣脱命运的仙女、无辜中失去生命的白兔,还有白马、河流等。

本文就三个意象进行讨论。

(一)隐含的意象——黄雀在众多意象中唯独黄雀根本没有出现过,谁会是黄雀呢,我在阅读中不断寻找。

刚读到保润的春天时,保润的绳索扎地特别好,无论是怎样的病人,在保润手里这么一捆,都变得老老实实,保润似乎是这些“病人”的黄雀。

保润一时愤懑捆缚仙女,后被柳生利用,引发了仙女被侮辱的惨案,导致了自己坐牢。

仙女在金钱的驱使下做了伪证,保润在狱中煎熬十年,后又杀死柳生。

当我读到白小姐的夏天时,我清醒地意识到书中没有某个确定的“黄雀”。

黄雀仿佛就是命运中那条隐形的无法挣脱的绳索,每个人的行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人们试图逃离,可终究逃离不出。

读完整本书,觉得《黄雀记》这个题目真的是恰当。

苏童曾经说,小说最初以《小拉》为题,但以《小拉》为题,就是太“时代”,太切题了。

于是苏童想要抽离一些,抽象一些。

确实是这样,如果真的以“小拉”为题,仅仅是反映了新时代的一个方面,未免有些单调,也不能很好地统领全文。

《黄雀记》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得不去思考其中的奥秘,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人在命运面前的极力挣脱,却又无力出逃。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导致的物质资料日渐丰富,市场经济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祖父的房间租给了马师傅,变成了时髦的服装店。

马师傅用他的经济实力,轻而易举地改写了香椿树街的进程,贫穷、落后、保守的香椿树街,从此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金钱的功劳。

从小说中绚丽的词汇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人们对金钱充满了无限的渴望。

正是这种想法,才让身体受到的侮辱的仙女心灵也受到污染。

她可以因为钱让保润饱受冤狱,长大后因为钱,她做了公关小姐。

浅析苏童“女性系列”小说中的意象美感

浅析苏童“女性系列”小说中的意象美感

浅析苏童“女性系列”小说中的意象美感作者:韦雨阳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5期摘要:意象,是苏童小说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意象不仅起到小说结构上的作用,将作者的情感具象化与审美,同时也构建出自身独特的系统与美感。

本文以《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为例,分析苏童此类型小说中意象的特点,以及这种意象系统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意象苏童小说南方风格女性形象意象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部分。

诗歌的创作通过具体意象的叙写与描摹,使读者感受到来自作者主观的、抽象的感情。

同样,在小说的创作中,诗歌所起的主要作用仍是通过描情状物来具体化感情,对于小说的构造和风格上的作用,也与诗歌意象有着相通之处,这在苏童所谓的“女性系列”小说《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意象,包括苏童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对于苏童小说的情感表达以及风格构建有着重要作用。

一、整体性——苏童小说意象设置的特点意象在苏童小说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描摹状物,为情节锦上添花的范畴,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整体。

黄毓璜在谈及苏童小说时曾说:“把意象效应发挥到极致的自然还是苏童的‘枫杨树故乡系列’……在这里,你不会碰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一件道道地地的‘物’,一桩源源本本的‘事’。

一切都在似有若无、似梦非梦中变幻不已,一切都在亦真亦幻、亦显亦隐中扑朔迷离。

”除了枫杨树系列中诡秘而又迷惘的一系列意象,苏童的“女性系列”作品中同样将这种意象的整体性和抽象性发挥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妻妾成群》中的陈家大院,几进几出的院落充斥着囚禁感,颓废而无助。

后花园随季节荣枯的紫藤花贯穿了颂莲在陈家的春夏秋冬,“沉沉”开放,风吹过摇晃有如人形的紫色花朵本身就具有神秘阴沉的观感,它向女主人公发出“凄迷的絮语”,花架下的那口“枯井”也向她“隐晦地呼唤”。

作者将主人公活动的空间化为一个巨大的整体。

在构成了一个古典颓靡环境的同时。

论苏童小说死亡场景中的意象——以水和铁路为核心意象的死亡

论苏童小说死亡场景中的意象——以水和铁路为核心意象的死亡
表性 的景象 。 很难 判断是这 条受到工 业污染 的河进而污 染了街上 的 人们 , 还是这 条街上人 们 的污秽堕 落从各 家各户 窗 口中流 出而污染
了这条纯 净的河 。
铁路是 如此诗 意而又残酷 。“ 香椿树街 ” 的孩子们 因为钉铜 的游
戏 被吸 引到危 险 的火车 道旁 , 大人 的屡 禁不 止之 后 , 在 男孩小 拐被
铁 路夺 去 了一条腿 , 当那列 火车 向他 迎 面撞来 的时 候 , 他也是 这种 无 力挣脱 的状 态 , 他也 觉得 有一 双手 牢牢 地钳 住他 的腿 , 有一 个人 正 在把他 往火 车轮子下 面推 。” 《 ( 刺青 时代 》故 乡的水 灾使 五龙无 ) 家 可归 , 跳上 了一辆运 煤车 , 车将 五龙载 向未知 的世界 。“ 他 火 面对 着寒 冷和枯 寂 ,他 不止一 次地想 起那辆 在原野 上奔驰 的运煤火 车 , 米店 整条 瓦匠街 就像一节 巨大 的车厢 ,拖拽着 他 , ‘ 摇撼 着他 。他总 是在 昏昏沉 沉的状 态 中睡 去 , 然在路上 , 乡背井 的路 又黑 又长 , 依 离 摇晃 着。 ” 他生命 垂危之 时 , 五龙最后 听见 的是车轮滚 过铁 轨的 在 “ 眶 当眶当 的响声 , 知道 自己又躺 在火车 上 了。他知道 自己仍 然沿 他 着铁 路跋 涉在逃 亡途 中…… ” 《 》 火 车载 着五 龙逃 离灾 难 , 后 (米 ) 最 火车 又载着 五龙 走 向死亡 , 的一生 都 因火 车而改 变 , 因火车 而 他 又 结束 。 “ 一个有独 创性 的思想 家和文 学家 , 是有 自己惯用 的 , 乎 每 总 几
小说 中 自觉或 不 自觉地将 铁路 纳入 了“ 香椿 树街 ” 的街景 中 。小 说 《 的棉花 , 的家园》 我 我 中写道 : “ 铁路是 一种神 奇的物质 , 人沿着铁 路 走 , 以到达 世界上 最好 的地 方 , 可 到达一个像 天堂 一样的地 方 。” 苏 童笔 下的人物 对铁路 也有 一种浪 漫而执 着的 向往 之情 。《 沿铁路 行 走一公 里》 中的剑 总是穿过 一片种 满 向 日 的坡地 来到铁 路上 , 葵 他

参考: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

参考: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

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摘要在苏童的作品中,欲望、仇恨、暴力等人性丑陋的一面被揭露的淋漓尽致,这些人性的弱点将人们推向悲剧的深渊,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着淡淡的哀愁、笼罩着悲剧的氛围。

本文试着从苏童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苏童小说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的探析苏童作品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苏童悲剧意识人性一、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概述苏童的作品无论的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还是香椿树街系列,抑或是宫廷系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悲剧的气息,其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重视、关注人在社会人生中存在的状态,以此揭示人命运的悲剧性。

二、苏童作品悲剧意识的根源(一)、童年生活对苏童以后创作的影响童年时期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他悲剧人格、悲剧意识的基础,童年的苏童体弱多病,生活孤独又单调,年幼的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生命的孤独与悲凉,这些对他之后的枫杨树乡村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的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二)、苏童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悲剧意识的继承中国传统典籍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言二拍等都是苏童非常喜欢的作品,这些典籍对苏童的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的小说也带着一层悲剧意识。

(三)、对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推崇鲁迅和张爱玲都是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鲁迅在创作上塑造了无数的孤独形象的悲剧命运,而张爱玲创作上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刻画,这些对苏童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中的体现(一)人的悲剧1、悲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苏童的众多作品中,都塑造了无数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有着同样悲惨的结局,通过《妻妾成群》中的颂连分析女性的悲剧。

2、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男性形象刻画逃亡似乎成为苏童作品的一个意向,在他的作品中,许多的男性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漂泊在外,他们像一群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人,至死也无法回到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如枫杨树系列。

(二)颓败的家族史描写一个家族由强盛到一点点衰败的过程,这种由盛而衰的家族颓败史,表现出了苍凉与悲悯的悲剧意识,如《罂粟之家》等(三)人性的丑恶欲望与仇恨等使人丢弃美好的人性走向不归途,从而演绎了他们悲剧的一生。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在当代文坛上,苏童以其独特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出色的艺术手法。

本文将探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文学领域的一个流派,强调以客观的物象来呈现主观情感,追求感官的直接刺激和瞬间的审美体验。

在苏童的笔下,意象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构建了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世界。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鲜活的意象。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描写都饱含情感,每一个意象都富有深意。

例如,在《红粉》中,他通过对小巷、水池、花窗等物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个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他常常通过具象的意象来隐喻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在《米》中,苏童用“米”这一具体的事物象征着权力、欲望和信仰的多重意义,展现了主人公对尊严、爱情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

他通过鲜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感悟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将现实的残酷与诗歌的优美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试图在每一个故事中寻找现实和诗歌相遇的那一刻,那是我认为的生活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这种追求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使他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从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与诗意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将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示我们要个体生命和人类普遍命运,以实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苏童的意象主义手法,注重描绘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

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

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作者:李宁来源:《山东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04期摘要:随着社会生活中意象形态的凸显,文学作品也随之有了反映社会和人类的新角度和新方式,作家的言说方式也因之越加隐喻化和象征化。

本文观览苏童作品《妻妾成群》中的“京戏”、“菊花”、“紫藤花架”以及“井”的意象,并由此窥探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蕴含。

关键词:意象隐喻宿命女人意象以“象”为基础,经过创作者的审美筛选和读解者的审美体验,融合成一个意象整体。

小说意象是融入创作者与读解者情感意味的某种物象,它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结合。

苏童小说中对意象的营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通过一种隐喻性的言说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神秘性的阅读体验。

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丰富, 这些意象所包含的隐喻性特征又为作品呈现出更为广阔的美学维度。

我们可以透过文本辨析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容。

一、京戏——宿命外生命价值的终极探寻梅珊是陈家所有女子中最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一个,她的一生走了一条与封建践道者南辕北辙之路。

但是,她的真正的生命性情又是怎样的呢?她又是通过什么在宿命之外去探寻生命的价值的呢?梅珊嫁入陈家之前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戏子。

京剧这一微小的技艺使她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得以寻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然而,这一点表面的安稳并不能抹去梅珊心头因孤零的身世而给她带来的不安。

加上多年唱戏,被底层生活打磨出来的敢爱敢恨的个性,梅珊不甘心只成为男人们的消遣,她一定要用短暂的青春貌美换得一份持久的荣华富贵。

可是,嫁入豪门的日子并不好过,三个女人之间的争斗以及在争斗中欲盖弥彰的几代陈家女人的遭际,反而让梅珊日渐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在陈家的命运走向。

当时的整个陈家大院是混乱的,除了与几个女人斗智斗勇之外,这个曾是京城名旦的三太太梅珊惟一的爱好便是唱戏。

她越来越怀念那段似水流年。

那时,她是众星捧月的角儿。

现在,她却成了牢笼里的金丝雀,只能自顾自美丽,只能唱着寂寞的京剧。

浅谈苏童的意象主义创作

浅谈苏童的意象主义创作

浅谈苏童的意象主义创作作者:袁菀欣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苏童是先锋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意象叙事与意象的构建上,极富价值,苏童将意象审美创造性的应用在叙事文学领域之中,让传统的小说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新的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苏童的意象主义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苏童;意象主义创作;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文学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了,于是一些年轻的作家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苏童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所创作的意象主义写作可以说颠覆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运用意象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真实情感,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结合,使文章的深层意蕴更加深厚,小说的整体表现力得到了提升。

一、苏童小说中意象的引入“意象”通常是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诗人主要是用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也用这些意象美来传情达志。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开始否定古代的传统文学,追求文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味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心,文学创作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变革。

一些作家开始大量使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精神意境,主张张扬自己的个性,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苏童是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

他主张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人的事,文学创作表现的是作家自己的心灵,不能仅仅是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不能单单反映社会生活。

他的文学创作又不是“纯文学”,他在叙事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意象,形成了其小说叙事多样化的特点。

二、苏童小说中的意象(一)故乡“枫杨树故乡”和“香椿树街”是苏童的小说中最常见的地点,但是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态度是矛盾的。

在他的小说中多处都描写了“枫杨树故乡”的落后和肮脏,但是就是这样的落后的地方,在小说《米》中五龙因贫困离开故乡,在城市获得大量财富后,精神却得不到享受,临终前仍然盼望能够带着做好的米回归故乡。

浅析《妻妾成群》中的隐喻意象

浅析《妻妾成群》中的隐喻意象

浅析《妻妾成群》中的隐喻意象提到《妻妾成群》,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许就是作者笔下那宿命的、精致的南方以及南方特有的一些意象。

本文将对苏童笔下较为经典的三个意象——雨、井和紫藤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挖掘这三个意象中所包含的作者的隐喻。

标签:紫藤;井;庭院;隐喻;意象《妻妾成群》讲述了女大学生颂莲因为家庭的破产和父亲的自杀,自愿选择成为一名大户人家的小妾。

然而在尔虞我诈、残酷冷漠的妻妾争宠中,即使颂莲步步惊心,艰难求存,但最终还是没有保全自身。

在目睹三姨太投井之后,在大家庭中的明争暗斗中走向精神崩溃的悲惨故事。

背景依然是苏童笔下最为熟悉、最为经典的南方。

苏童生长于苏州,对苏州的环境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

一位作家的创作背景自然是与他的创作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苏州经常出现的雨,井和紫藤花便成了苏童作品中的常客。

当我们对这三个意象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三个意象的背后,有着作者更加深层次的隐喻和其代表的意蕴以及内涵。

一、秋雨——颂莲压抑、阴沉的内心的投射“南方的生活就是在这种难挨的梅雨季节中渐渐消逝,南方生活的如此不完整,总是被梅雨一再打断割裂,它又总以一种奇怪的节奏向前推移。

”苏童生长在苏州,苏州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水乡,因此雨也是较为常见的意象。

然而,苏童描写细雨,并不只是单纯地想要描写江南水乡的阴雨霏霏,他更多的是想要透过雨这个意象,来隐喻颂莲空虚,压抑的内心。

“秋天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候,窗外天色阴晦,细雨绵延不绝地落在花园里……这样的时候颂莲枯坐窗边……”颂莲在进入陈府,成为一名小妾之前,也曾经是学堂里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富家小姐。

而在进入陈府之后,她却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周围再也没有一个贴心的人,名义上的丈夫也只是将她当作一个玩物,两个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因此,頌莲心中的压抑和郁闷是可想而知的。

当她坐在床边看着绵绵不绝的秋雨时,那一瞬间内心的烦躁和复杂变得更加深重,她想要将自己内心的欲望释放出来,尤其是当她发现三姨太梅珊也在外面和医生偷情的时候,她内心的这种欲望更甚。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叙事风格独特而精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压抑与扭曲的封建家庭内部世界。

在叙事视角上,苏童采用了独特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视角使得作者能够自由穿梭于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全方位地展现陈家大院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所不知的观察者位置,既能洞悉颂莲初入陈府时的天真与憧憬,又能体会到大太太毓如的冷漠与无奈,还能感受到二太太卓云的虚伪与狡诈,以及三太太梅珊的反抗与绝望。

这种全知视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让读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苏童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时而紧张急促,时而舒缓悠扬。

例如,颂莲在陈府中与其他妻妾的明争暗斗,以及梅珊与医生的私情被发现等情节,节奏紧凑,充满张力,让读者的心弦紧绷;而在描写陈家大院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妻妾们的闲坐聊天、陈老爷的起居习惯等方面,则节奏较为缓慢,细腻地展现了封建家庭生活的沉闷与琐碎。

这种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如同一首富有变化的乐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叙事结构上,《妻妾成群》呈现出一种严谨而精巧的布局。

小说以颂莲进入陈府为开端,逐步展开她与其他妻妾之间的争斗以及与陈老爷之间的复杂关系。

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

比如颂莲与卓云之间的表面和睦与暗中较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梅珊的命运与颂莲的处境也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这种紧密的结构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松散之感。

苏童的语言运用也是其叙事风格的一大特色。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却又富有表现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刻画,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颂莲梳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椭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了颂莲的外貌特征和气质。

同时,苏童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摘要】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深刻探讨了荒原意识与多重主题的关系。

荒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反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也体现了生存的极限考验。

在荒原中,人与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织,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挑战。

荒原也让人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对荒原与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的关系描写,苏童在《黄雀记》中呈现出多重主题的复合体。

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荒原意识在作品中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苏童的作品,以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荒原,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多重主题,意识影响。

1. 引言1.1 苏童作品简介苏童,原名苏湘。

生于1963年,江苏省宿迁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

苏童的创作风格独特,常以荒诞幽默的笔调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苏童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命运、自我等深刻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荒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境。

苏童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个丰满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文学世界。

1.2 《黄雀记》概述《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荒原”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边陲,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王静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荒凉的草原上生存的艰难经历。

小说以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荒原上的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蜕变。

在《黄雀记》中,荒原被描绘得既美丽又残酷,是一种精神上的荒凉和孤独。

作者通过对荒原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表现了荒原对人性的影响。

荒原既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又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将人们置身于命运的挑战之中。

211125872_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鱼”意象

211125872_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鱼”意象

02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南方是苏童笔下重要的文学坐标,在他意象交叠的文学南方世界中,“鱼”意象反复出现,意蕴深刻。

旨在探讨苏童小说中“鱼”意象的表现形式,剖析“鱼”意象在苏童小说中蕴含的挣扎与血性、漂泊与回归、异化与退化的象征意蕴,并结合苏童几十年间的作品,以历时性角度观察“鱼”意象在苏童小说中的变化,以此更好地了解苏童小说,领略他别样的才情与哲思。

[关 键 词] 苏童;“鱼”意象;象征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鱼”意象韩 影苏童生于南方,江南水乡滋养着他的才情,也成为他笔下重要的文学坐标。

他创造的以“枫杨树乡”和“香椿树街”为核心场域的文学南方引人入胜,其“意象主义写作”也备受赞誉。

“苏童小说叙事,除语言、结构之外最为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①,作者因物所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物象传递情思体悟,意象由此而来。

苏童的文学南方意象交叠,江南多水,下有江河湖,上有雨雪雾,共同构成水汽氤氲的南方图景。

有水自然就离不开鱼,无数沾染着鱼的气息、与鱼形神相似的人和物出现在他“文学南方”的世界中,“鱼”意象凝聚着他对世界的观望与思索。

一、“鱼”意象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中长篇小说中,明确涉及“鱼”意象的有《1934年的逃亡》《外乡人父子》《罂粟之家》《十九间房》《米》《菩萨蛮》《群众来信》《城北地带》《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黄雀记》《驯子记》《三盏灯》等,短篇小说中“鱼”意象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对“鱼”的描绘贯穿苏童几十年的创作生涯。

众多作品中,“鱼”意象的表现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鱼喻物苏童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准捕捉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创作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极具画面感的作品。

以鱼的流动性特征为连接点,苏童在《外乡人父子》中将老冬爷扔在河流中的竹器比作美丽的鱼类,在《十九间房》中写“萧萧的风声像鱼一样在村庄里游荡回旋”②,在《菩萨蛮》中写“阳光是活的,它们像一群鱼,从窗外的河水里纷纷跳到我家的窗台上、门板上,跳到孩子们的床上,跳到脸盆里,跳到锅里。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最开始了解苏童其实是从电影开始的,看过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章子怡主演的《茉莉花开》,才知道这些经典的影片都是改编于苏童的小说。

《黄雀记》也是一部非常优秀而且值得改编的小说,小说通过三个人十多年的人生际遇和变故,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小人物的生活现状,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等深刻的人生主题。

《黄雀记》在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现实内容为基础但是又充满了诗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芸芸众生相。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令人深刻的逃亡形象、蕴含深意的意象都值得称道,本文就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解析这本小说,更好地去理解苏童构建的情感世界,还有他高超的写作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

1,时空交叉倒的叙事,构成了一个春、夏、秋“轮回”的情感世界。

叙事策略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的精髓和灵魂所在,纵观以往的长篇小说,通常采用的叙事策略都是连贯的线性结构。

比如《红楼梦》整体的叙事,从宝玉的前世,到宝玉出生在贾府,然后经历了荣华富贵到破落不堪的生活,最后绝望出家。

这样的叙事就是连贯的线性结构,也是很多长篇小说都会采用的结构。

苏童的《黄雀记》并没有采取这样的结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另辟蹊径,用独特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一段关于保润、柳生、仙女之间的情感故事。

(1)3个叙事时空,统一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轴《黄雀记》整个故事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中篇,名字分别是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这个3个中篇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轴,讲述了他们三个人12年的爱恨情仇。

这个3个中篇对应了3个季节的变化和交替,其实也是暗指时间的更替和主人公的不断成长。

在这3个叙事时空中,对应着3个主人公的叙事视角,以这个主人公的经历为侧重点。

“保润的春天”讲述了青春期的保润暗恋仙女,这里仙女和白小姐其实是一个人,只不过名字有一些变化。

后来柳生强暴了仙女,但因为仙女的报复,保润成了替罪羊进了监狱。

浅析苏童_张炜小说中的两个意象_逃_与_跑_

浅析苏童_张炜小说中的两个意象_逃_与_跑_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54XIANDAI YUWEN2008.0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张炜发表了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强大的乡土叙事脉系中留下了色彩鲜亮的一笔。

有意思的是,作家苏童也认为,他的那些小说创作,是自己的一次精神“还乡”[1]。

对“还乡”的共同执著和作品实际上的差异,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吸引我将这两种“还乡”进行比较。

(一)意象分析的可行性从形态上来说,《九月寓言》的“寓言性”是不言而喻的。

诚如杰姆逊所说,“所谓寓言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因此故事并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其真正的意义是需要解释的。

寓言的意思就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述或再写一个故事。

”[2]《九月寓言》正是这样一部为“思想观念”所笼罩的作品,其中,无论是“黑夜”、“瓜干”,还是“忆苦”,无论是物件儿还是事件,均涂抹上了作者“思想”的色彩,而超越词语本身能指,被纳入“寓言”这一体系了。

而苏童的作品呢,情况似乎更复杂一些。

他的“香椿树街”系列,以少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为主,讲述了虚构的苏州城北香椿树街的现实、残酷并几乎总是伴随着暴力的,然而却让叙述者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一系列故事的现实感是较强的。

然而如果拿来与“新写实”小说或者“现实主义冲击波”浪潮下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便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现实感背后并不是真正的日常生活,而是被淘空了的虚无。

“香椿树街”系列小说利用叙述顺序、叙述时间与叙述声音的变换,为作品增添了不确定性和无根性,使读者倾向于相信,小说与其说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不如说是以现实材料构筑的想象世界。

“我们进入的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天地,世界在这里处于营造和模拟之间,亦真亦幻。

”[3]对“虚构”这一小说技术的明确认识和自觉追求,正是格非、余华、苏童这一代先锋作家的共同特性。

这一特性在苏童其他小说系列中有着更强烈的表现。

从“香椿树街”系列到“枫杨树故乡”系列再到所谓“新历史”小说系列,可以看到小说形态从“模拟”而趋向于“营造”。

论苏童小说《米》的意象叙事

论苏童小说《米》的意象叙事

论苏童小说《米》的意象叙事王虹【摘要】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得最为突出,作家营构了大量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5)004【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米》;意象叙事;意象营构;叙事策略;美学意蕴【作者】王虹【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9作为先锋派小说代表作家,苏童一直将意象的营造作为孜孜以求的美学理想。

苏童小说中意象的种类之多、运用之巧、表达之丰富,是其他诸多作家都无法比拟的,通过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获得了最完美的体现,有的学者甚至将苏童的小说称为“意象小说”[1]。

苏童第一部长篇小说《米》更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

苏童小说《米》描写了主人公五龙从乡村逃亡到城市,在城市里发迹和幻灭,最终死于归乡途中的“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2]。

作者巧妙地将伦理叙事和意象写作结合起来,在小说中精心营造大量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叙事的明晰性和意象的含蓄性相得益彰,达到了对人性更为深入的揭示和对亲情伦理关系更为彻底的拆解。

可以说,《米》就是一个“意象集”。

“米”是小说的中心意象,是与食欲、情欲、权欲等欲望皆有所关联的意象。

作者构思精巧,实在近乎一米一世界的意境了。

回顾五龙的一生:逐米而来——拥米而生——为米而死。

米,已经不仅是五龙生命的保障,而且已经与他的一生发生了根本的关联,使五龙的一生有了宿命和轮回的意味。

“火车”也是小说《米》中的典型意象之一,具有象征逃亡、回归和死亡的涵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 调文学对 于人 的心灵救赎 、 对于社 会进步 的作用 。在小说 《 阿 文学表 达对世界的感受 , 童选 择了使用意象来表达 国民的文 化认 同和对 意识形 态 的取 向。3苏 童小 说 中的 意象具 有 繁复 Q正传 》 , 迅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阿 Q身上 的社会历史 内涵要 远远多 于阿 中 鲁
第 1卷 第4 9 期
21年 0 01 7月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m ea ehn Mad l tc n nen dee o M 0H nn cai e rM E ̄ efgC l u f M c n E ci i g
Vo . 9 № . 11 4
J l. 0 1 uy 2 1
2 O世纪 以来 , 受西方启 蒙主义文学语 式的影 响, 中国的小

些古 代文学涵养深厚 的作 家提 出 了将 意象 引入 到小 说之 中
说创作彻底否定 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 , 关于时间的叙述 图 的设想 , 其 以充分发扬 中文小说 的特性 和优势 _ 。这 时候 , 2 j 一些 式, 以逻辑为 中心 的叙述 架构 , 使得 “ 四” 五 以来 的 白话 文平 白 反 西方启蒙主义的作家开始登上历史舞 台 , 他们逆 当时 的现 实 如水 , 缺乏深层韵味 。这 种传 统影响 了中 国文 坛大半 个世 纪 , 主义叙述方式而行, 开始有意识地、 大规模地使用意象, 将文学 随着 我 国社会 的逐步 开放 , 文学创作 也呈现 出多元化 的状 态 , 创作 的追求转向精神 的真实 。这 种创作诉 求 的转 变有效 改变 些年轻作 家掀起 了改革创新的风潮 , 先锋 作家苏童便是其 中 了文学 受西 方启 蒙主义的影响而附着于现实 , 并为历史和现实 之一 , 其所创造 的意象 主义写 作语 式扬 弃了 中国文学 的创作传 寻求合 法化叙述的方式 , 促使小 说向象征艺术话语的过渡 。当
隐晦性和歧义性 的特征 , 小说 的叙事过 程就是 意象 的营构 Q本 身 , 他认为 阿 Q身上 的愚昧 、 后是 由当时 的社会条 件决 性 、 落 这就使他 的小说 叙事 具有 典型 的“ 意象 化” 特征 。他 有 定 的, 他所反 映 的是社 会 历史 的内 涵 , 而不 是 阿 Q的 本性 内 过程 , 并为历史 涵 , Q的悲剧命 运也是 由其所处 的社会历史 条件 所决定 的。 效改变 了文学受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而附着于现实 , 阿 促使 小说 向象征艺术话语的过 小说创作 的 目的就在 于批 判 阿 Q身上 的这种 国民劣 根性 , 唤 和现实 寻求合法 化叙述的方式 ,
当中 , 形成 了意象化 的叙事 风格 。
给人 以意象美还有利 于诗歌 的深度 表达。 中国传统文 学也有 意象抒情 传统( 诗词传统 ) 然而 “ , 五四” 运动 以来 , 受西 方启蒙 主义 的影响 , 小说创 作彻底 否定 了我 国古 代文学 的传统 , 其使
用时 间的叙述 图式 , 使用 以逻辑为 中心的叙述 架构 , 求 的是 追
试 论 苏 童 小 说 的 意 象世 界
李喜仁
( 乡学 院 文学院, 新 河南 新 乡 4 3 0 ) 5 00
摘要 :意象是 艺术想象的重要载体 , 苏童从 我国传 统文学 中汲取 养 料, 以其 独特 的语言 才华和 思维方 式 , 合 自 结 己的经历 , 意象g入 到小说创作 当中, 营构 了一系列意象群 , 将 J 并 创造 了富有特色 的意象化叙事 , 打破 了启蒙主义
苏童作 为先锋作家 中的重要一员 , 是先锋文学的重要参 与 者 和实践者 。他认 为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人 的事情 , 是属于作 家 自我心 灵的 , 不应该仅仅 是对 社会规 则的守 护和宣扬 , 不应该
仅仅在 于它的教化 和启 蒙 功能 , 应该 是 社会 政治形 态 的话 不 对世 界的因果解 释 , 是社会 对个体人 的影响历史 分析 , 而不是 语 。苏 童的小说 虽然 反对将文学创作工具化 , 反对将文学创作 古代文人 的感 情抒 发 J 。鲁迅便 是受启 蒙主义影 响 的杰 出代 沦为为社会 服务 的工具 , 但是 它又不是 “ 纯文学 ” 他 的个 体写 , 表 , 直接 否定 了中国古典文 学 的意象抒 情传统 , 他 强调 文学 的 作 方式 是一种精神姿态 , 是一种对个 体的价值关怀 。为 了通过 实用 性 , 突出展现世 界 的因果关系 和社 会与人 之间的互 动 , 强
创作语 式的主宰 , 结束 了文学为历史和现实寻求合 法化叙述 的方式 , 结束 了文学和一个 时代 的“ 共谋”, 让读 者从 “ 实的真 实” 向了“ 现 走 精神 的真实”, 实现 了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 向, 应该受到充分 的肯定。
关键 词 : 童小说 ; 苏 意象 世 界 ; 象 主 义 写 作 语 式 意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29 (0 1 0 0 7 0 10 0 3 2 1 )4— 0 7— 2

1 苏 童小 说 中意象 的 引入
意象 是艺术想象的重要 载体 , 长期 以来 , 意象 的营构 主要 在诗 中。诗 人往往 以意象去表达诗歌的意 旨和整 体意 义 , 不仅
反启 蒙主义的影响 , 主张作 家创作 个性 的张扬 , 实现 了形式
与 内蕴 的完美统一 , 调意 象的模糊 化与不 确定性 , 破了 当 强 突 时 现实主义 主流创作意识形态的束缚 , 功将意象引入到小说 成

统, 是对启 蒙主义创 作语式 的超越 , 运用意 象作为表 达载体去 然 , 这种叛逆 、 颠覆 、 创新 之途 的过程也 不是 一帆风顺 的 , 时 这 表达作 品的 内容和感情 , 现了形式 与内涵 的完 美结合 , 实 美与 期一部 分作 家在小说中 营造 的意 象仍是某 些具象 凝聚 的所指 深层意蕴 的有机统一 , 升了小说 的整体表现力。 提 含义, 并没有实现对启蒙 主义的扬弃 与超越。而一些先锋作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