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美学追求

合集下载

试论苏童小说的美学追求

试论苏童小说的美学追求

∞l 5年第 | 1 期
在苏童的小说当中他还善于塑造一系列物象意象,例 如 “ 桑园” 、“ 罂粟花” 、“ 米”等意象。比如 《 桑园留念》 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个重要的意象 “ 桑园” ,贯穿了他
留下 了鲜 明的烙 印。
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绝望和孤独f 绪足他小 说的第一大感伤主义美学风格,这种情绪的产生丰要来源
阴森的象征,甚至充满歹 巴 亡的气息。
作者简介 :L冯倩 ( 1 9 8 9  ̄) , 女 ,湖北黄石人 ,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2 曹正文 ( 1 9 6 7  ̄) ,男 ,广西南宁人 ,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8 ・

安坝学院学报
二 、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
苏童是—位系统接受过学院派教育的作家,吸收了很 多外国文学的思想。他善于借鉴外国文学小说中的现代艺 术手法,以他优雅的语言加以叙述,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
种迷 ^ 的姿态 。
1 、运 用意 象手法
意象手法的使用可以充分体现作家的虚构与想象才 能。苏童的小说意象塑造主要有色彩意象、物象意象。 在他 的小说 当中,色彩意象是— 麒 明显的意象系 统。而在这个色 彩意象 当中,他喜欢赋予红色和蓝色某些 特定的意义,以此来抒写 自己的生命体验。在传统审美范 畴中, 红色一般是象征着火红 的热情、成功等积极意义。 而在苏童的笔下, 红色象征着腐朽和灾难,总是伴随着浓 烈、恐怖、邪恶的氛围中走向失败。例如他的小说 《 罂粟 之家》中反复出现的红色罂粟花,折射的便是枫杨树村的 落后、愚昧以及人们道德的缺失。此外,蓝色也是苏童喜 欢运用的—个重要色彩意象。蓝色一般给我们传达的是浪 漫、纯洁、忧郁等信息,可是在苏童的小说当中是恐怖、

拆解与重构_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拆解与重构_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2008年10月第27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Oct .2008Vo.l 27No .10收稿日期:2008-07-10作者简介:关昕(1982-),女,黑龙江伊春人,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史研究。

拆解与重构)))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关 昕(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红粉6与5米6是苏童的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童在创作新历史小说时的精神求索与创作旨向,以及它们独特的表现形态与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苏童在进行历史叙述时,一方面将基于元话语的/大写的0、/完整的0历史拆解成/小写的0、/碎片化的0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其深刻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建构了一部以个人和人性为主导的/新历史0,从而在虚构中使读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历史真实。

关键词:苏童;新历史小说;拆解;重构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10-0151-02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思潮传入我国,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苏童、刘震云、李锐等杰出作家相继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写作范式,构造一种过去时态的历史背景,叙述一种现在时态的人生,时间背景的历史性与人物故事的现代性在此并行不悖且融为一体。

历史在此不是一种历史事实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它因来自个人叙事且由个人叙事组成所以实质上是一种个人历史话语,虚构代替考据,体现出新历史小说作家对于历史个人性的认识与体验。

0[1]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中的一位先锋实践性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笔触将元话语下的历史解构、改写并重新建构。

苏童始终坚守/历史是人来书写的0这一基本信条,通过个人的体验与经历去反映历史,而历史在他的笔下只是人生戏剧舞台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布景0。

颓靡的叹惋,华美的哀歌——苏童小说的审美范式管窥

颓靡的叹惋,华美的哀歌——苏童小说的审美范式管窥

颓靡的叹惋,华美的哀歌——苏童小说的审美范式管窥赵前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笔者有意绕开所谓流派思潮的拘囿.无意对苏童的流派归属再做无意义的辨析.只拟从四个方面解读和阐释苏童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

即苏童小说聚焦的颓靡与残酷的叙事主题.彰显的古典与唯美的叙事风格,回荡的哀婉与感伤的情绪特征.经营的倒错与精巧的叙事时间。

这一切完美地统一于苏童一个人身上。

可以说.凭借这四个方面的独特书写,苏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中国文坛标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

关键词:叙事主题叙事风格情绪特征叙事时间审美范式以先锋文学的面貌走入文坛的苏童.凭借(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米》《城北地带》等艺术面貌丰富多彩、艺术个性鲜明独特的小说.为当代文坛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

随之而来文学史对苏童也具有了众说纷纭的命名。

“大致根据时间的顺序。

苏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分别有如下的命名:,J、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另外还有其他特殊的处理。

其他先锋小说家,例如马原、余华、格非,在文学史中是很少有争议的,是‘根正苗红’的先锋文学的代表.而苏童的头上却被扣上了太多顶帽子。

”哧童的文学史命名的这种复杂性。

更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苏童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难以用一种流派或思潮的简单概念标签所能涵盖的。

无论文学史怎样命名,无论其作品的题材如何变幻,苏童的小说风格是一以贯之的,是有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的.“凡是读过苏童小说的人都会对其作品的伤感、怀旧、精稚、女性化的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

”‘岐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首要功能和特征在于审美,在于创造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

苏童的小说创作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世界.苏童的小说作品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范式。

颓靡与残酷:苏童小说聚焦的叙事主题无论是早期的先锋叙事还是女性题材的红粉系列.无论是是呈现少年记忆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椿树街”系列还是乡村想象的“枫杨树村”系列.无论是虚构历史的《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还是现实题材作品,苏童小说中的人物的生存境况都是那么残酷、颓靡,让人后的平衡感在此昂扬为成就感,这种自勉自励可看作是“自塑”的另一个方面。

试论苏童近年短篇小说创作新变

试论苏童近年短篇小说创作新变
二 人物心理描写情结化转向
苏童在谈及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 花 》时说 :“福克纳要为我们推开的是两扇门 ,推开内心之门是 他的兴趣所在 。”④其实苏童的兴趣也是在推开他小说中人物 的内心之门 。通过言行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人隐秘的内 心成了苏童 2002年后短篇小说创作中另一重要的特征 。苏 童以前短篇小说中刻画心理细腻入微的是 1996年的小说《表 姐来到了马桥镇 》。通过言行描写 ,表姐虚荣 、漂亮 ,棉花狡 黠 、可爱的心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不得不佩 服苏童的笔力 。
刊于 2004年的《私宴 》写了博士包青回乡和大猫之间发
生的故事 。包青和大猫从小一起长大 ,包青是大猫欺负的对 象 。后来包青成了博士 ,大猫成了大款 。大猫要请包青吃饭 , 小时候受欺负的阴影使包青不断躲避 ,后来 ,他碍于情面就去 了 ,谁知竟是“鸿门宴 ”。在大猫的步步紧逼下 ,酒精使包青坐 在了地上 ,他喝醉了 。“包青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那个 声音夹杂着武力威胁命令他把泥巴擦掉 ,擦掉 ,擦掉 ! ……” “然后他听见啪的一声脆响 ,感到自己的脸上挨了大猫一巴掌 ……包青歪坐在地上 ,与此同时他听见大猫暴躁的吼起来 ,怎 么光擦左脚 ,右脚呢 ,快点 ,擦右脚 ! ”苏童曾说过作家的笔要 像手术刀 ,要刀刀见血 。读到这里 ,在心的刺痛里我们感到了 包青尊严的血 。同时 ,包青的软弱和大猫的凶残都表现了出 来 。那么大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朱光潜先生说 :“在阿德勒 看来 ,人都有一种‘在上意志 ’要比别人优胜 。如果自觉有丝 毫缺陷 ,则心中便生‘卑劣感觉 ’于是极力设法求‘弥补 ’。”⑤ 大猫从小就是一个流氓 ,而这样一个流氓却在我们这个时代 如鱼得水 。他强烈的“在上意志 ”总是要指挥别人 ,要别人臣 服于他 。从小被他踩在脚下的包青却在某些地方超越了他 。 大猫在电视上看到了他 ,邻里也对包青尊敬有加 ,这样大猫心 里就有了死结 。那么它就要费尽心机的侮辱包青 ,从这里可 以得出他的宴请完全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 。大猫在酒 精掩饰下撕开了自己虚伪的假面显出了卑劣的本质 。而在包 青的潜意识里就害怕大猫 。比如包青在下雨的晚上看到大猫 的厂房“打了个寒颤 ”; 服务生把酒搬进来使“包青感到了一 丝恐惧 ”;当他喝醉时听到大猫的声音竟是“是少年时代大猫 的声音 ”。寒颤也罢 ,恐惧也好 ,这同样是大猫留给他的阴影 。 他对恐惧寒战极力掩饰 。维蕾娜说 :“我们把阴影看做是一些 不能处于光天化日之下而被人看到的人格特征 。如果一旦被 公开 ,至少瞬时会令当事人感到难堪 ,大多数人会为此而羞愧 和不安 。”⑥当包青的母亲说大猫小时候欺负他时 ,“包青不乐 意听母亲唠叨这些事情 ……”他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而 与大猫平起平坐的包青则成了大猫心头的一个阴影 。维蕾娜 说 :“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自己的权威情结 ,脱离超我的控制 ,许 多阴影就不再是阴影了 。”⑦大猫没有能脱离超我控制就把阴 影进行投射 ,给别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心理描写直指人的尊 严 。只有通过心灵的展示才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 , 把人物的心灵打开 。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魏燕燕(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 伪宏大叙事 。

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关键词:苏童;新历史小说;质疑;解构;民间生活叙事;个人/私人化叙事中图分类号:I207 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1)04-0006-04颜敏认为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 其指涉的对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 ; 作家清醒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的差异 ; 它们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必须重合意识形态话语所设定的先验意向性 。

[1]就当代文坛来说,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新时期之前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或革命英雄传奇,既包括刘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 、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 、刘流的 烈火金刚 、罗广斌、杨益言的 红岩 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本,也包括杨沫的 青春之歌 等反映知识分子在革命烈火中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文本。

可以说,这类小说都是学习与反映 讲话 文艺精神的产物,肩负着承载当时时代权威政治话语的使命,服务于工农兵,对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大众起着宣传革命思想及思想改造的作用。

文艺服务于政治, 二元对立 , 高大全 式人物形象的塑造, 两结合 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可以概括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核心词汇。

而另一种可以称为准历史叙事小说,包括姚雪垠的 李自成 ,凌力的 百年辉煌 三部曲,唐浩明的 曾国藩 ,熊召政的 张居正 ,黎汝清的 皖南事变 等等。

这类小说普遍以庞大、准确的史实为依据进行宏大历史叙事,力图以史的眼光、依据还原给读者尽可能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尽管作品某种程度上也会以作者的合理想象或内心感受对情节进行勾连。

_南方想象_幻想与空灵_论苏童小说创作的唯美品格

_南方想象_幻想与空灵_论苏童小说创作的唯美品格

而 妻妾 成 群 在 古典 性 和 抒 情性 以及 叙 事 的 自主性 方 面体 现 出更 加耐 人 寻味 的奇 特 的文本 张力 可 以说 , (妻 妾成群 )那 种 抒 情性 叙 事 美学气 质完 全是 建立 在叙 事 的古典 性 故 事 的虚 构情境 上 的 , 叙 事 的仿 真 , 叙事 对生 活可
南 方想象
幻想与空灵
论 苏童小说创作 的唯美 品格
张学听
在新 时期 文学 发展 中 , 许多 中国作 家在 他 们 的写作 活动 中身体 力行地 大胆 借 鉴与 尝试 现 代 唯美 主义 的风 格与方 法 , 表现 出较 为 强劲 的 现代 唯美 倾 向 在苏童 格非 余华 孙甘露 等 年 轻作 家 的作 品 中 , 文学 话语 轻松 地越 过简 单 的 社 会 意 义 与价 值 的层 面 , 摆脱 了小 说 仅 仅 是 抽象 的思 想分 析 的对象 和 社会 文化批 评 研 究 对象 的尴 尬境 地 , 而进 人美 学 的修辞 的领 域 , 进
南方 想象 带上 了浓郁 的古典 性 和抒情 性 中篇 小 说 一 九 三 四年 的逃 亡 和 妻 妾 成 群 堪 称苏 童小 说 的经典 前者 是 先锋 小说 的 代表作 , 后 者 是 曾给 他带 来 巨大 声誉 和影 响的
成 名作 从叙 事 的角 度看 , 这无 疑也是体 现苏 童 小说 叙述 风格 的 两部标 志 性作 品 一 九三 四年 的 逃亡 看上 去 是讲 述 一个 关于 逃亡 的故 事 , 确 切地 说是 通过 乡村 城 市 的历 史 变迁 以及 家 族 的破 败 人 的 堕落 表 达人 性 苦 难 罪 恶 生 存 的艰辛 死 亡 的宿命 故事 浓缩 于一 九 三 四年 这
能 性 的推测 , 或对存 在 本然状 态 的想 象性 复制 , 使 小说 在叙述 形态 上产 生 了拟 旧风格 , 这 无疑

浅论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浅论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浅论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作者:张琼瑶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36期摘要苏童的新历史小说,着眼于家族和个人的悲欢,对传统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叛。

在苏童的笔下,新历史小说以崭新的创作模式有别于传统历史小说,而且在文本中还渗透了自己大量的心灵感悟与理性沉思,由此开创出小说文本独特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苏童题材风格叙述视角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On Sutong's "New Historical Novel"ZHANG Qiongyao(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Abstract Su Tong's new historical novel, focusing on family and personal joys and sorrows,the traditional conducted a thorough history of rebellion. Su Tong's pen in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with a new creative mod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novel, but in the text is also a lot of penetration his spiritual insights and rational thought, thus creating unique personal charm novels.Key words new historical novel; Su Tong; theme style; narrative perspective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文学对于历史的书写向来情有独钟。

论苏童小说创作的“世情小说”审美传统

论苏童小说创作的“世情小说”审美传统
共 和 国 文学 研 究
论苏 童 小 说 创 作 的

世情 小 说

审 美传统
张学昕
李 壮飞
世情 小 说

是 我 国 古典 小 说类 型 中 的 重 要 题材 之


从 唐传 奇


宋 元话 本 开 始



来 越多 的 文 人 墨 客开始 关 注 和 讲 述 街 巷 里 弄 间 的 轶 闻 趣 事 发 展 已 蔚然 成 风 野 仙 踪》

在 经典 的

检 验过程 中 不 断 给 予 读 者 鉴 赏 的
“ “

涌 上 来 的 多是


南方
” 、
颓 靡'


意 象 ' 历 史 '



逃亡 ' 诗 意 '


先锋' 古 典
等词汇


从 某种意义 上


苏 童正 在 尝 试

苏 童 从 不 否 认我 国 古 典 世 情小 说对 于
其 小 说创 作 的 影 响

他从


三 言二拍




红 楼 梦 》 等 古 典 世情 小 说 中 汲 取 了 众 多 关 于

小 说 创 作 的 叙 事元 素
众所 周 知

苏 童 早期 是 以 先 锋 作 家 的 姿 态 登 上 文 坛 的

唯 美 的意 境与 想 象

灵动 的
气韵 与 思 考
于现实

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0解读张杰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苏童,作为/新历史主义0小说作家群体中的一分子,他的/新历史主义0小说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0小说有着很多的共同特征:历史真实只是一种想象的存在,历史的构建依赖于文字的叙述方式;还原历史着力于边缘性、细节性、个人性史料的挖掘与探索,并且以此研究历史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此以外,苏童的/新历史主义0小说还有自己的特质。

本文试以/新历史主义0为视角,来观照、阐释和剖析苏童本人/新历史主义0小说所独具的特色。

首先,其小说具有寓言性特点。

他上承莫言的/红高粱家族0一类寓言性作品,同时又更加虚化了地域性特征)))所谓/枫杨树故乡0是比/高密东北乡0更加虚远的概念。

在5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6中,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混沌的物质世界迷茫之后想要寻找一种精神家园,而这个精神家园就是富含寓意的/枫杨树故乡0。

长篇小说5米6讲述了主人公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0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

整部小说充满着可读性的快感,且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0,又有人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0。

苏童曾说这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他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浪到城市,最后又通过火车回到故里,50年异乡漂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

苏童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

可以说5米6是将历史分解为生存、文化和人性内涵的一部杰作,是对种族历史中全部生存内涵的追根究底的思索和表现。

在这个农业民族所有的情感、观念和欲望中/米0乃是根之所在,五龙的苟活、发迹、情欲、败落和死亡,无一不与米联系在一起,米是五龙也是整个种族永恒的情结,米构成了种族生存的全部背景、原因、内涵和价值,米代表了永恒的生存之梦和生存之谜。

从苏童作品看新历史小说创作

从苏童作品看新历史小说创作

但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似乎越来 越成为迎合市场消费,迎合大众 消费需求的产物。
四.结语 新历史小说解构了以往历史 小说中宏大的历史叙事,讲述的 是小人物的“小 历 史”,在 新历 史 小说中人从历史的背景中凸现出 来。因此,新历史小说让我们对历 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们也可 以看出,在小说创作不受别的因 素的限制下,新历史小说家的想 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以至于 作家虚构历史到了天马行空的程 度,对历史偶然性的过度强调,忽 视历史的客观性必然性,使历史 小说慢慢失去了成为反思文本的 作用。因此,新历史小说发展到现 在的状况,该如何再发展下去是 新历史小说家应该关注的问题。 小说家的恰当的历史叙事,应该 既写必然中的偶然,也写偶然中 的必然,这样既能维持历史的一 定程度的神秘性质,又不至于走 向 历史 的不 可 认 识 的 泥 沼 ,13 新 历史小说装的“新酒”才会越来越 醇香。
《米》是将历史分解为生存 、 文化和人性内容的一部杰作。我 们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在解构宏 大历史后,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 人性,是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客观 现实的关系。正如周新民所说: “个人不再是历史忠实的奴婢,而 以自身的生命律动与节奏,同历 史意义及价值相分离,并最终抛 弃了历史参照系,以自在自足的 全新姿态,宣告了个人从历史规 范中破壳而出。”
从上述的两部作品我们可以 看出新历史小说显 著的 特 点:第 一,宏大历史叙事被解构,“大历 史”被“小历史”所取代。第二,高 大的英雄人物被小人物所取代。 第三,政治舞台被民间文化所取 代,新历史小说开始向我们展现
历史世俗化、零碎化的一面。 二.重构“人”的历史 除了历史观念表现出与以往
历史题材小说的不同外,新历史 小说还试图借虚构的历史背景, 传达出富有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的形而上的主题,这是因为新历 史小说作家将断裂状的、异变的、 非理性的、个人的、精神的等等以 往被排斥至文学真实的边缘的因 素拉回到了中心位置,作家的想 象不再受到过于呆板的“真实性” 尺度的框范。因此苏童提出“老瓶 装新酒”,即以往的小说文本通常 是将人物潜藏在政治、历史、社会 变革的线索的后面来表现人的处 境,现在是将历史、政治的线索潜 藏在人物的背后。正如苏童所说: “我的小说当中,人物不是当下 的,而在历史中。但在历史中,每 个人都是顺着人性的线索,拼命 地从历史中逃逸。我在这个层面 上更多关注人性问题,而历史在 这里只是一个符号。在‘人’叙事 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历史的影 子,当人性无比柔韧地展开时,历 史的面貌就呈现在人们的目前。 因为,‘人’的痕迹铺就历史,从这 个意义倒讲过来讲,表达‘人 ’就 是表达历史。”

唯美主义下的历史书写——苏童新历史小说文本分析

唯美主义下的历史书写——苏童新历史小说文本分析

自己的来处 , 也看到 自己的归宿 。 ”
南方 自 古 以来 的文化传统给 苏童 的小说 以 典雅精致之感 , 而南方潮湿阴郁的生活环境则成
为他的小说 中末世美学 的来源。在他 的小说 中 更多地表达 了一种 “ 世纪 末 ” 的繁华 与落 寞, 家
有对 于城市文 明带来的诱惑无从抵御 的屈从 , 也 有人与人相互仇视与残害而导致的人性 的异化。 这其中 , “ 米” 作为一种意象被用来 贯穿于小说 , 将五龙 的一生 串连起来 : 起初 因为家乡发大水 ,
主流历史 的宏大叙事 , 代之 以对于大历史 中个体 命运的关注 , 将庞大的历史版块溶解成细小精致 的碎片 , 从而传达出一种被解构 了的历史观。苏
童 以他 唯 美 的 笔 触 , 将历史的颓败 , 个 体 命 运 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 苏童的文字既承接 了中 国古典的诗词传统 , 同时又与西方的唯美主义有 共通之处。唯美 主义与复古 的倾 向作为 苏童写
写作风格 、 审美意识及历史观 的角度 , 对其 唯美 主义 的创作 风格 及在此 风格 影 响下 的写作 实践 进行 全面 深 入地探 讨 , 从 中发现其 内在 独特 的审美 意义。 关键词 : 唯美主义 ; 审丑意识 ; 循环历 史观
文章编号: 9 7 8— 7— 8 0 7 3 6—7 7 1— 0 ( 2 0 1 4 ) O l一 0 7 5— 0 3
苏童 的文字典丽 、 精致, 他用 略带 感伤与萎 靡 的笔调描摹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江南那 片潮 湿土地上的故事 。在他的笔下 , 所有的, 陕西西安人 , 西北 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 中国现当代文学 。

75 ・
由于 粮 食 的缺 乏 五龙 背井 离 乡 进 人 城 市 , 这里,

由《罂粟之家》论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写作

由《罂粟之家》论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写作

由《罂粟之家》论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写作作者:蓝天翔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种新的小说题材。

新题材的兴起对传统历史主义小说和旧形式主义小说发起了冲击,新历史主义小说具有创新文学观念。

苏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展现了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

文章以研究苏童小说《罂粟之家》的特征来总结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写作特征,参考了其他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并且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对比,从叙事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比较其与传统历史革命题材小说的区别。

解读苏童新历史主义写作特征,从而对新历史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罂粟之家》;苏童;新历史主义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他用自己特有的主题话语,取代以往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使得他的小说与以往传统历史小说具有明显的区别,他的小说中的意象鲜明地体现出苏童特有的颓废的审美观与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观。

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精神上想回到故土,逃避现实生活。

在苏童的作品中,“逃亡者”的形象随处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身处现实世界还是置身历史长河,到处都可以看到苏童笔下描绘的“逃亡者”的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交替,他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一直努力地寻找自己或人类生命中的某些东西。

二是人性中暴力的一面和温情的一面,也可以说人性中恶的一面与善的一面。

在苏童的很多小说中,人性不再如传统小说中描绘得那么神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他认为人性是罪恶和麻木的,他在小说中把人性中的私欲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的生命的过程不再完美和谐,变成了一种残缺和矛盾。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人性的卑贱与恶意。

三是面对死亡时的生命关怀和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究。

苏童在其小说中描写了生命的扭曲、卑贱、躁动等,以此激发世人重塑中华民族灵魂的愿望。

一、《罂粟之家》独特叙事手法的虚构化(一)叙事手法的虚构化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和历史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文学作品反映历史真相,历史真相又被文学作品反映,在这两种关系中,历史真相占据绝对的主动性,两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某 种 程 度 上 也 会 以 作 者 的 合 理 想 象 或 内 心 感 受 对 情 节进 行 勾 连 。 主要 出 现 于上 世 纪 8 O年 代 中后 期 至 9 O
年代 的所 谓 “ 历史 小 说 ” 新 ,是 与 传 统 的历
岩 》 等 革命 历 史 题 材 的 文 本 ,也 包 括 杨 沫 的 《 春之 歌 》 等 反 映 知 识 分 子 在 革 命 烈 青 火 中成 长 为 坚 强 的 革 命 战 士 的 文 本 。 可 以 说 ,这 类 小 说 都 是 学 习 与 反 映 《 话 》 文 讲 艺精 神 的 产 物 ,肩 负 着 承 载 当 时 时 代 权 威 政 治 话 语 的 使 命 ,服 务 于 工 农 兵 ,对 包 括
系 的某 种 思 想 方 式 与 感 觉 方 式 。 可 以 说 , ” 新 历 史 小 说 的精 神 实 质 是 符 合 这 些 言 说 的 。 颜 敏 认 为 新 历 史 小 说 “ 涉 的 对 象 是 生 活 指 的 世 界 ,它 们 的 历 史 世 界 是 作 家 根 据 历 史
说 或革 命 英 雄 传 奇 ,既 包 括 刘 知 侠 的 《 铁 道 游 击 队 》、冯 志 的 《 后 武 工 队 》、刘 流 敌
的 《 火 金 刚 》、罗 广 斌 、杨 益 言 的 《 烈 红
叙 事 ,力 图 以 史 的 眼 光 、依 据 还 原 给 读 者 尽 可能 真 实 的 历 史 事 件 或 人 物 ,尽 管 作 品
言等 。此 小 说 流 派 的 代 表 作 主 要 有 《 高 红 梁 》 系列 ( 言 ) 《 》 ( 童 ) 《 泊 莫 、 米 苏 、 夜 秦 淮 》、 《白鹿 原 》 ( 忠 实 ) 等 。 意 大 利 陈 哲学 家 、历 史 学 家 克 罗 齐 曾 说 过 “ 切 历 一 史 都是 当代 史 ”,英 国历 史 学 家 卡 尔 也 说 :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在当代文坛上,苏童以其独特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出色的艺术手法。

本文将探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文学领域的一个流派,强调以客观的物象来呈现主观情感,追求感官的直接刺激和瞬间的审美体验。

在苏童的笔下,意象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构建了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世界。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鲜活的意象。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描写都饱含情感,每一个意象都富有深意。

例如,在《红粉》中,他通过对小巷、水池、花窗等物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个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他常常通过具象的意象来隐喻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在《米》中,苏童用“米”这一具体的事物象征着权力、欲望和信仰的多重意义,展现了主人公对尊严、爱情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

他通过鲜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感悟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将现实的残酷与诗歌的优美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试图在每一个故事中寻找现实和诗歌相遇的那一刻,那是我认为的生活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这种追求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使他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从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与诗意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将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示我们要个体生命和人类普遍命运,以实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苏童的意象主义手法,注重描绘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析苏童小说《河岸》的审美意象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析苏童小说《河岸》的审美意象
他们 生存 梦想 的精神家 园 。 河流 与 陆地 构 成 的审 美意 象 , 隐喻 了数 千 年民 族 的生
在 诗作《 不幸 掉进 时 间 的河 流 中 》 民 族历 史 的隐 喻 性 描 对
述, 苏童在他的小说《 河岸》 中把这个关于流水和时间的哲
学 命题再 度做 了精彩 演绎 。他 将主 人公 的生 存 背景 置于 永 恒 流淌却静 默无 声 的河 流 之 上 , 人 感受 到 历 史的 澎湃 和 让 喧嚣 , 以及 喧嚣背 后 生命 的卑 微 与 困惑 。作 家 借 儿子 对 父
困给民众 造成 的精神扭 曲和 灵魂 变异 。

河 与岸 : 民族 历史 的苦 难象 征
底层 , 们的生 命 如 草芥 一 般 自生 自灭 。小说 对 流 浪船 工 他
展开 的描 述 , 河流 与陆 地具有 了特殊 的隐 喻性 , 使 生活在 水
“ 幸掉进 时 间 的河 流 里/ 了 一 千 年 ” 不 游 ,②这 是 沉 沙
负 历史的 重负 , 行走 在主 流话语 叙事 的边缘 , 他们 既 是历 史
和抛 弃的 下等 民工 , 他们 只能在河 流 中漂流 , 方面 要 参与 一 陆地 的“ 会主 义建 设 ” 社 —— 不 断地 运送 物 资 , 方 面 又被 一
行 进 中面 影模 糊的过 客 , 又时 常 被 还原 出血 肉 丰 满 的真 实

作 品
游 走 在 历 史 与 现 实 之 问
析 苏 童 小 说 《河 岸 》的 审 美 意 象
刘学 明

要 : 文从 文学 审美意 象入 手 , 本 对苏童 近作《 岸》 河 中意象 的 隐喻 性进行 深度解 析 , 分别 从河 与

从苏童小说看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从苏童小说看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方 面 来 解 读 新 历 史 主 义 这 一 文 艺
思潮 。

本 文 选 取 的 苏 童 的 小 说 钟 情 于叙 述人 物 、 一条 街 、 一个 村庄 、 栋 宅 子 、一 座 楼 房 的 兴 衰 荣 辱 史 。这 种 叙 述 既 可 以 是 宏 大 的 , 力


意 象
苏 童 的 小 说 之 所 以 给 人 一 种 压 抑 逼 仄 的 感 觉 ,是 因 为 里 面 大 量 的 灰 色基 调 的 意 象 的 存 在 。这
的压抑 、 苦 闷 和孤 独 。 如 罂 粟 ,它 是 枫 杨 树 人 生 存 的依赖 ,是枫杨 树的男人 们集体 占有 疯 女 人 的 欲 望 发 泄 地 , 同 时 还 是 沉 草 最 终 的 归 宿 ,又 是 鲜 血 般红艳 艳 的腥 香 ,流 淌在每个

童 的七篇具 体作 品 《 飞越我 的枫 杨 树故乡》 、 《 罂粟 之家》 、 《 南 方 的 堕 落》 《 另一 种妇 女 生活 》 、 《 刺 青 时代 》 、 《 舒家兄弟 》 、 《 妻妾成 群》 , 从 意象 、 情节、 人物 、 背 景 这 四 个
下 了每 个 人 的命 运 。 二. 情 节
如《 舒家兄 弟》 里那 只眼睛放 光的猫 ,那股从 女人身体 上散发 出 来 的 幽 蓝 色 的 光 。前 者 是 舒 农 意念 的化 身 , 最 终猫被烧 死 了 , 舒 农 也 跳 楼 了 ;后 者 是 舒 农 心 中 的 解 不 开 的 魔 魇 ,这 是 成 长 过 程 中


——
下: 枫 杨 树村 , 香 椿树 街 , 陈 家大
学 教 育
时 间概 念 的 模 糊 与 逸 出的边

拆解与重构——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拆解与重构——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拆解与重构——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关昕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7)010
【摘要】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红粉>与<米>是苏童的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童在创作新历史小说时的精神求索与创作旨向,以及它们独特的表现形态与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苏童在进行历史叙述时,一方面将基于元话语的"大写的"、"完整的"历史拆解成"小写的"、"碎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其深刻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建构了一部以个人和人性为主导的"新历史",从而在虚构中使读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历史真实.
【总页数】2页(P151-152)
【作者】关昕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历史重构与作家的现代文化立场——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 [J], 吴秀明;陈林侠
2.历史小说理论研究的新突破——评蔡爱国《历史的表情——当代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精神旨归》 [J], 莫先武
3.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J], 王卫红
4.话语拆解的历史——评历史小说《天子娇客》 [J], 郭艳
5.新的读解新的视界──评长篇历史小说《人月》 [J], 韩梅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美学追求郭 莹(浙江大学,浙江 西溪 310028)摘 要:苏童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追寻中完成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怀,运用丰富的意象和隐喻,营造颓废的气息、朦胧神秘的气氛,形成了自由感伤的美学风格。

这种美学风格的形成与苏童童年的生活经历、江南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中外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苏童;美学风格;意象;感伤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07)02-0048-03收稿日期:2007-02-16作者简介:郭莹(1982-),女,山东淄博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优秀的先锋派作家,他的新历史小说为当代小说的叙事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更广阔的空间,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他的小说直面被遮蔽的生存状态,揭示人类灵魂深不可测的无限可能性,在历史和现实的追寻中展示独特的生命姿态,在传达生命的原欲,逃亡和死亡等意识时也显示了他对生命的执着追寻。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在小说中营造颓废的气息、朦胧神秘的气氛,形成了自由感伤的美学风格。

一、意象空间的营造苏童注重运用富有诗意的意象来构筑小说的意义空间,与其小说精致细腻,舒缓优雅的叙述语言相融合,在幽怨婉转,气韵流通的叙事结构中,营造出独特的朦胧神秘的氛围和诗化意蕴。

他是一位“靠想象创作”的小说家,“苏童的想象是创造性的,是心灵化的。

想象和激情激发着他的写作,在心灵与世界之间架设着一座座彩虹般的浮桥。

”[1]意象的营造最能显示一个作家虚构与想象的才能。

苏童的小说往往能够在细节、环境、人物的社会关系中制造出一种强烈的色调或者梦幻般的氛围,这样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想象性特征,它使作家的思想往往含而不露,包裹在其中,富有理性的表达力而又富有感性的渗透力。

苏童的小说像诗歌一样充斥着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以其各自的所指使小说形成一个独特的象喻空间。

它们一方面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构成故事链的一个必需环节或中介,一方面又是作家主体的理念与情感的载体,具有隐喻、象征的色彩和预示、暗示故事结局的意义。

苏童小说中的一些意象象征了人物的生存环境,主要的两个核心意象是街道和河流。

苏童在他的小说中曾不止一次的描摹着“街道”与“河流”,这两个绵延的意象在文本中环绕,成为苏童思想的载体,也成为文本中人物的特定生存环境,映衬着人物的生活。

“我从来没有如此深情地描摹我出生的香椿树街,歌颂一条苍白的缺乏人情味的石路面,歌颂两排无始无终的破旧丑陋的旧式民房,歌颂出没在黑洞洞的窗口里那些体型矮小,面容委琐的街坊邻居。

”(《南方的堕落》)这种狭窄、肮脏的街道己经成为苏童一个固定的心理意象出现在文本中。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琐屑、粗俗、无聊,在此街道上打发自己的生命,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充满了罪恶、残暴、肮脏。

苏童还营造了承载着死亡、病态或者某些神秘感应式的内蕴意象,并且努力使这些意象与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构成一种对应关系。

如《妻妾成群》中的“箫”、“井”,《红粉》中的“伞”,还有己经在《婴粟之家》中出现的“猫”这一意象,刘素子终日以“猫”为伴,“猫”还构成了刘素子和翠花之间的一场冲突,这一意象在他后来的城市生活小说中频繁地出现,这是值得我们玩味的,它的出现决非随心所欲,而是有意为之。

“猫”被认为是一种孤独、冷漠和无情的动物,它的频繁出现也许正是对个人主体精神世界那挥之不去的孤独荒凉之气的预示。

苏童善于在小说中编织总体的隐喻性意象空间,使小说在整体的故事空间内弥漫着诗性因素与诗化特质。

小说中飘逸出绮丽与诡异的诗意想象,故事的核心总是有个忧郁的孤独的灵魂在游荡。

这颗游荡的孤魂,有时跟随且附着在端白身上陪伴他走下皇帝的宝座而登上江湖艺人的走索道;有时它跟随陈宝年和五龙们从村野涌入城市,以饱含忧伤的眼光观察他们的苍凉人生。

《妻妾成群》中对陈家84山东电大学报 2007年第2期大院进行了富有张力的描绘,并说:“这里的花园散发着空虚和死沉沉的隐喻气息”,陈家大院里的那口废弃的“井”是陈家惩罚偷情妻妾的死亡之地,它不仅笼罩着封建男权对女性迫害的阴影,还渗透着浓厚的颓败气息,井台石壁长满青苔,井水泛着幽蓝的光,弥漫着植物腐烂的气息。

那口“井”便是一个隐喻,它是欲望与死亡的象征。

“井”深入地下,无人敢上前问津,黑暗而幽深的形象本身就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同时它也是一个心理的隐喻意象,颂莲对它充满了恐惧,但内心又有一种被欲望诱惑的冲动,洞中的死者的冤魂仿佛给了颂莲的命运以某种暗示,她竟看见那里面映着她和梅珊的脸,流露出无尽的哀伤。

二、颓废的气息感伤的情怀苏童小说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美学风格,处处流露出个体生命存在的孤独和绝望情绪。

在小说创作中,苏童更多地把笔触伸向人性恶的一面。

在他的作品中包容了多种生命的姿态,涵盖了性与人性、生殖与死亡、逃亡与还乡等生命主题,表达了躁动、困惑、无奈、焦灼、痛苦、恐惧、幻灭、空虚、绝望等种种生命情感。

他似乎特别喜欢纵情舞蹈生命的残缺与丑恶,在他的小说世界中,不仅生活着种种残缺的生命,他们或者平庸苍白或者愚昧无能,根本无以实现生命价值,甚至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而且遍布着最为丑恶、最为低级的生命形式,这些生命生活的地方无论是香椿树街、枫杨树村庄,还是后宫院落、旧式家庭,也都充溢着动荡、狂躁、阴暗、糜烂的氛围。

《米》中五龙“女人都是贱货”的口头禅,男人也都注定了“不是什么好东西”,愚昧、庸俗、卑鄙、偷鸡摸狗、好勇斗狠,“城北地带”、“瓦匠街”和“香椿树街”上的男男女女们都使苏童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憎恶,苏童对所有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无法拯救的悲哀。

他冷酷地揭示着人性本原中近乎于原罪的丑恶,小说中不论是人的性爱欲望的表现,还是人的攻击性、性变态、极端自私等等丑恶行为的展示,可以说都是作家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思考的结果。

这种颓废的主题和气氛的营造,使小说具有了现代主义文本的特征,苏童也成为唯美颓废主义在当代最好的体现者之一。

在《妻妾成群》中始终飘荡着一股发霉、阴暗的气息,停滞的生活,封闭的深宅大院,阴冷恐怖的绿藤古井,几个女人的争风吃醋,陈佐千的房事,几个男人的萎顿,空虚无聊的日子里没有希望,没有光明,有的只是灰暗,恐怖,卑微和琐屑。

逃亡意识是苏童奏响的生命旋律,逃亡构成了奔波不止的生命过程。

人总是希望从既定的生存秩序中逃离出来去追求更高的存在,所以逃亡的过程也就是追寻的过程。

可悲的是,当追寻的目标实现时人们又发现进入了另一个生存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生存怪圈的束缚,于是人们进行一次次的逃亡。

苏童曾说:“逃亡好像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尤其是前些年的创作。

人只有恐惧了、拒绝了才会采取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才会逃。

我觉得这个动作或姿态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命题,这是一个非常能够包罗万象的一种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他的人生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

”[2]他不仅关心人们对物质生存环境的逃亡,还关注人们对精神危机的逃亡。

《狂奔》可以说是现代派风味很浓的小说,主人公少年榆莫名其妙地恐惧,莫名其妙地狂奔,对死亡的恐惧、对存在的疑惑、对自己的记忆力与分辨力的不信任的错乱,使他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存在主义者”,其行为对成人也足以构成一种震撼,可这一切被苏童置于一个幽僻的乡村环境中展开,使乡村男孩的奔跑增添了悲怆而凄凉的气氛。

苏童小说世界中的颓废的气息、感伤的情怀、神秘主义的色彩与人物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他通过描写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来增强小说的感伤和颓败气息。

洪子诚也指出苏童的小说“大多取材’历史’,对于’意象’的经营极为关注,尤其擅长女性人物的细腻心理的表现。

在有关旧时中国家族的叙事中,流露着忧伤、衰败的情调和气息。

”[3]颂莲、梅珊、小萼、织云、惠妃,都是美丽多情,温柔薄命的女性形象。

众多女性的身份、地位、经历各不相同,但她们的生存境遇之哀苦悲凉是一致的: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红颜薄命的文化渊薮之中而不能自拔。

几乎所有的女性命运都如出一辙,那么相似而又必然:梅珊投井,颂莲发疯,娴孤老而死,惠妃沦落风尘,萼妃白绫赐死,即使在《离婚指南》等现代题材中,朱芸等现代女子的命运一样令人扼腕。

女性的命运的悲剧性加强了宿命的悲天悯人感,表现出一种深沉“历史颓废感”。

它具有以往那些同样以女性为视角的文学作品中不曾表达的寓言特征,如同一段梦幻般的旋律从历史废墟上缓缓升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惊”的美学效果。

《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最后被欲望所吞噬,这种对黑暗生存、生命景象和人物绝望心态的展示,也使我们在阅读中感到一个生命在孤寂黑暗的世界中的挣扎和栩栩跃动,甚至体悟到一种生命激情的暗暗涌动,澎湃起来的气韵和一种难以排解的沉重和窒闷。

颂莲的形象透射出一股渗入骨髓的冷气,让人感受到一种凄楚之美。

三、苏童美学风格形成的原因探究苏童作品中散发出浓郁的历史颓废的气息、感伤的情怀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受的文化影响密切相关的。

他作品中多流露出来一种存在的孤独和绝望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主要与苏童的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苏童在《过去随谈》中曾这样讲述自己的童年:“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

”他十岁时曾得过一次严重的肾炎,病痛折磨的经历,使苏童极善于描绘精神的孤独与存在的绝望。

在小说创作中他总是把主人公置于一种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地狱之境中来体验和审视其绝望中的挣扎,他的《枫杨树故乡》最初向我们展示了“我”的家族的灾难和祖先们的绝望生命历程,其后的《1934年的逃亡》讲述祖母蒋氏的惨痛遭遇,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她所面临的生存绝境和心理绝望。

苏童早期的“枫杨树”系列小说,其诗意指向有强烈的末日感,对家族的没落充满着悲凉的绝望。

地域文化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国著名文学思想94家丹纳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文学的三大要素之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时代、环境三大因素……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

”[4]苏童身上积淀着浓厚的江南文化意识,江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苏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风貌造就了南北文学不同的风格,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5]南方地势高低不平,峰峦叠嶂,时常阴雨霏霏、雾气迷茫,独特的地理环境易于形成文人细腻感伤的思维品性。

江南由于距离北方的政治中心较远,在思想上更加自由,文学风格上更多浪漫主义色彩,追求梦幻灵性的抒发,洋溢着自由的诗情。

苏童出生于苏州,定居于南京,江南的阴雨湿润气候和秀丽的风物环境滋养了他细腻敏感的审美心理和感觉,苏州小城的小桥流水造就了他婉转典雅的趣味与倾向,江南的文人传统中绵长的伤感、华贵的颓败都渗透在苏童的作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