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

合集下载

逃亡与还乡_论苏童_枫杨树_小说的主题

逃亡与还乡_论苏童_枫杨树_小说的主题
文 学 评 论
逃亡与还乡
——论苏童 “枫杨树” 小说的主题
◎米瑞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 在先锋作家苏童的创作中, “枫杨树” 系列小说可谓是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其中所充斥的浓郁的 “还乡” 情结 总是让人回味不已。而在苏童的此类小说中,逃亡” “还乡” “ 与 几乎是永恒的主旋律。本文将着重就其 “枫杨树” 系列小说 文本对这个主题进行探讨, 并简要分析其表现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苏童 “枫杨树” 系列小说 逃亡 还乡
望的实现, 我们还希望冲出生存的 “荒原” 寻找并开拓出一片 美丽富饶的精神家园, 这或许也就是其意义所在。
48
2009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2009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47
文 学 评 论
们生活在世界的两侧, 城市或者乡村, 说到我自己, 我的血脉 在乡村这一侧, 我的身体却在城市那一侧。 正是这种血脉与 ” 三、 寻找精神的家园 徐肖楠在 《中国先锋历史小说的神话国度》 中认为苏童的
是 一种人类在灾难和死亡的困境中力 身体两相分离的处境, 使人感到一种 “根” 的失落的不安与空 “逃亡” “一种文化逃亡, 虚, 所以还乡情结执拗地缠绕在苏童的作品中形成与逃亡遥 相呼应的又一大主题。 在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中苏童曾这样写到:我从十七八 “ 图精神得救的图景, 一种人类自己制造灾难和从灾难中逃亡 的情景。 ” 在 《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 苏童曾这样说: 中,
也许就 里的把垂死的儿子背回故乡, 想方设法让他做一个送竹童子, 但是它把那个不是失落了归宿的灵魂的永恒回归地。 好被故乡人接受认可。在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对丢失 中, 像海德格尔曾指出的那样: 无家可归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命运。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苏童,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学术界的关注。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而著称,尤其是他小说中的“逃亡”主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

Su Tong,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as won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and academia with his unique literary style and profound thematic connotations. His works are known for their delicate brushstroke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especially the theme of "escape" in his novels, which has sparked widespread discussion and interpretation.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苏童小说中逃亡主题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文化意义。

我们将对苏童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逃亡主题的来源和背景。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逃亡主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人物逃亡的动机、方式以及逃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我们将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角度,对苏童小说中的逃亡主题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onnotation, expressive form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We will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u Tong's creative backgroun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his works. We will reveal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through specific text analysis, including the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of character escape,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during the escape process. We will delve into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ulture, society, and psychology, and explore its uniqu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童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苏童的作品。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最开始了解苏童其实是从电影开始的,看过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章子怡主演的《茉莉花开》,才知道这些经典的影片都是改编于苏童的小说。

《黄雀记》也是一部非常优秀而且值得改编的小说,小说通过三个人十多年的人生际遇和变故,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小人物的生活现状,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等深刻的人生主题。

《黄雀记》在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现实内容为基础但是又充满了诗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芸芸众生相。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令人深刻的逃亡形象、蕴含深意的意象都值得称道,本文就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解析这本小说,更好地去理解苏童构建的情感世界,还有他高超的写作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

1,时空交叉倒的叙事,构成了一个春、夏、秋“轮回”的情感世界。

叙事策略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的精髓和灵魂所在,纵观以往的长篇小说,通常采用的叙事策略都是连贯的线性结构。

比如《红楼梦》整体的叙事,从宝玉的前世,到宝玉出生在贾府,然后经历了荣华富贵到破落不堪的生活,最后绝望出家。

这样的叙事就是连贯的线性结构,也是很多长篇小说都会采用的结构。

苏童的《黄雀记》并没有采取这样的结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另辟蹊径,用独特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一段关于保润、柳生、仙女之间的情感故事。

(1)3个叙事时空,统一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轴《黄雀记》整个故事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中篇,名字分别是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这个3个中篇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轴,讲述了他们三个人12年的爱恨情仇。

这个3个中篇对应了3个季节的变化和交替,其实也是暗指时间的更替和主人公的不断成长。

在这3个叙事时空中,对应着3个主人公的叙事视角,以这个主人公的经历为侧重点。

“保润的春天”讲述了青春期的保润暗恋仙女,这里仙女和白小姐其实是一个人,只不过名字有一些变化。

后来柳生强暴了仙女,但因为仙女的报复,保润成了替罪羊进了监狱。

浅析苏童_张炜小说中的两个意象_逃_与_跑_

浅析苏童_张炜小说中的两个意象_逃_与_跑_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54XIANDAI YUWEN2008.0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张炜发表了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强大的乡土叙事脉系中留下了色彩鲜亮的一笔。

有意思的是,作家苏童也认为,他的那些小说创作,是自己的一次精神“还乡”[1]。

对“还乡”的共同执著和作品实际上的差异,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吸引我将这两种“还乡”进行比较。

(一)意象分析的可行性从形态上来说,《九月寓言》的“寓言性”是不言而喻的。

诚如杰姆逊所说,“所谓寓言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因此故事并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其真正的意义是需要解释的。

寓言的意思就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述或再写一个故事。

”[2]《九月寓言》正是这样一部为“思想观念”所笼罩的作品,其中,无论是“黑夜”、“瓜干”,还是“忆苦”,无论是物件儿还是事件,均涂抹上了作者“思想”的色彩,而超越词语本身能指,被纳入“寓言”这一体系了。

而苏童的作品呢,情况似乎更复杂一些。

他的“香椿树街”系列,以少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为主,讲述了虚构的苏州城北香椿树街的现实、残酷并几乎总是伴随着暴力的,然而却让叙述者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一系列故事的现实感是较强的。

然而如果拿来与“新写实”小说或者“现实主义冲击波”浪潮下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便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现实感背后并不是真正的日常生活,而是被淘空了的虚无。

“香椿树街”系列小说利用叙述顺序、叙述时间与叙述声音的变换,为作品增添了不确定性和无根性,使读者倾向于相信,小说与其说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不如说是以现实材料构筑的想象世界。

“我们进入的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天地,世界在这里处于营造和模拟之间,亦真亦幻。

”[3]对“虚构”这一小说技术的明确认识和自觉追求,正是格非、余华、苏童这一代先锋作家的共同特性。

这一特性在苏童其他小说系列中有着更强烈的表现。

从“香椿树街”系列到“枫杨树故乡”系列再到所谓“新历史”小说系列,可以看到小说形态从“模拟”而趋向于“营造”。

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以《米》为例

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以《米》为例
第 35卷 第 1期
Vo1.35 NO.1
新 乡学 院 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2018年 1月 Jan.2018
试 论 苏 童 小 说 里 的逃 亡 主题


以 《米 》为 例
张子 晴
(西北 师 范大学 文 学 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收 稿 日期 :2017 09 11 作者简 介 :张子 睛(1996一 ),女 ,河南新 乡人 ,研 究方向 :现 当代 文学。
张 子 晴 :试 论 苏童 小说 里 的 逃 亡主 题
· 35 ·
孩 子 。
织云真切 、善 良的问候给五龙 的 IL,里 带来 了快乐 ,可 这
苏童最著名 的文本《妻妾成 群 》写 的并 非简单意 义 快乐马上被冯老板 的态度打破 了。冯 老板让织云 给五
一 、 逃 离 家 园 后 的 无 助
《米 》写 的是 五龙逃 亡 的故事 ,同 时也是 关 于追捕 者与逃亡 者 虚假 性 关 系 的命 题 。逃 亡 者 五龙 来 自农 村——枫杨树 乡 ,在 城市 兜兜转 转 后仍 然渴 望 回归家 乡 。“五龙”谐 音“乌龙”,逃 离家 园 的五龙最 终 回到 了 家 园,这一场逃 亡似 乎从未 开始 ,逃脱 了乡村 的灾难 , 又身 陷都市 的罪恶 ,所有 的一切 只是 子虚 乌有 的生存 游 戏 。
苏童 的写作 既没有启 蒙角度的叙 述压力 和意识形 态 的局限 ,也没有刻意 营造苍凉无力 的文化失 落感 ,他 进行 的似是一场无助 的写作 。他 穿越 充满罂粟 气息 的 南方 ,穿越 自己颓败谨慎 的童年 ,仓促 地来到 自己的文 学世界 ,悲壮 而满 足。这 似乎 是其 作 品中重 复 出现 的 “逃亡”主题 的原型 。苏童 在和林 舟 的访 谈 录 中说 ,人 只有恐惧 了,拒绝 了 ,才会采取这样 一个动作 。具体来 说 ,在“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 ”成长 的少年 ,似 乎喝醉 了酒 ,始终在逃亡 的路上 。

一场追逐人性的盛大逃亡_论苏童_我的帝王生涯_中的逃亡意识

一场追逐人性的盛大逃亡_论苏童_我的帝王生涯_中的逃亡意识

A chase human grand getaway———Talk about the fugitive consciousness in Su Tong's "My career emperor"/Jingxin Shi一场追逐人性的盛大逃亡【摘要】纵观苏童的小说创作,透过他委婉哀伤的笔端,不难发现苏童对于“逃亡”有着欲罢不能的眷恋,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有想挣脱现状的逃亡情结。

在《我的帝王生涯》中,苏童通过主人公端白跌宕起伏的一生使逃亡意识得以彰显,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主人公端白的逃亡史,一场挣脱人性束缚的大逃亡。

【关键词】孤独逃亡轮回Abstract :Throughout the creation of Su Tong's novel,through his sad euphemism written down,not difficult to find Su Tong to "escape"has unable to stop the attachment,works almost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atus quo on the run to break complex."My career emperor",the Su Tong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hero's life end so that the white flight to demonstrate awareness,so this work can be said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hero end of white flight,abigbreakescapehuman bondage.Key words :lonely flight cycle在苏童的作品中“逃亡”这个词并不陌生。

苏童《米》

苏童《米》

苏童中篇小说《米》传达了一种无法找到生命皈依的漂泊意识。

小说故事起因源于一场水灾的发生。

水灾淹没了枫杨树故乡所有的稻田,无衣无食的五龙被迫从乡村逃亡城市,忍受着米店老板的欺凌与漠视。

在城里,他经历各种阴谋和杀机,最终发迹,成为小城一霸,从此便开始施展对仇人的报复。

随着米店的兴衰荣辱,五龙的城市生活也浮沉起落,最后运着一火车大米,死在回乡途中。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境具有很强的象征色彩,即五龙在每次人生的关节点上,脑海中都会产生在水中“漂浮”的幻象。

他初入城市便惨遭凌辱,第一个夜晚就梦回故乡:枫杨树的茫茫大水,金黄的结穗的稻子浮满水面,人、房屋、牲畜和无边无际的稻子在大水中漂流。

当五龙成为米店主人,拔去牙齿,换上象征金钱的金牙,任意挥霍,随便玩弄女人时,当他似乎报复了一切仇恨,似乎满足了一切欲望时,“漂浮”的幻象却越来越清晰:他的整个身心在极度的痛楚中轻盈地漂浮。

他漂浮在一片大水之上,恍惚又看见水中的枫杨树家园,那些可怜的垂萎的水稻和棉花,那些可怜的丰收无望的乡亲,他们在大水的边缘奔走呼号。

……我还是在水上,这么多年了,我怎么还是浮在大水之上?五龙面对着四周一片潋滟的水光,忽然感到某种莫名的恐惧。

“漂浮”的幻觉时常出现在五龙的脑海中。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看见了那片浩瀚的苍茫大水,看见自己漂浮在水波之上渐渐远去。

五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清,他的一生就如同一朵棉花漂荡在水中。

“农村和城市只是五龙人生旅程中两个虚妄的端点,他们都不是五龙生命的驿站或精神的故乡。

”终生辗转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却没有找到生命停靠的驿站和精神皈依的故乡,五龙只能孤独疲惫地“漂浮”在水中。

“漂浮”是“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人在水中”,意味着生命痛苦于漂泊无居,无法皈依。

苏童曾形象地比喻这种生存状态,它就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河,“你仿佛坐在一只竹筏上顺流而下,回首遥望远远的故乡。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

论苏童历史小说的生存意识与逃亡意识

论苏童历史小说的生存意识与逃亡意识

!李清霞论苏童历史小说的生存意识与逃亡意识历史发展是由一系列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历史“就是一杯水已经经过沉淀,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它看清它。

”!"苏童拾起历史的碎片,以自己独特的观照方式,缝补叠合,虚构重建了一个世界,他有时以历史观照现实,有时以历史还原现实,有时通过对历史的虚构表达某种理念,实现自己渴望表达的强烈欲望。

亚当・斯密认为,被别人所相信,劝服别人、教导别人的欲望,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强烈的欲望之一。

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能力,或许就是建立在这一本能之上的。

作家和艺术家恐怕是这类欲望最强烈的人群之一,作家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叙述劝服读者相信自己,阅读自己的文本,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评论家的最强烈的欲望一是教导作家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作,二是指导甚至强迫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读文学文本和作家。

评论家的话语强权要么使作家和读者成为他们的附庸,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要么成为自说自话式的批评,与创作和阅读严重脱节,目前的学院式批评就存在着评论家、作家、读者各行其是的现象。

新时期文学通过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等等言说之后,人们对过去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不再满足于历史教科书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过去和历史的阐释,哪怕看到的是历史的碎片,哪怕看到的是局部的放大的真实,哪怕是阴暗、糜烂、丑陋的历史图景和瞬间,都满足了人们在特定时期重新解读历史的强烈愿望。

新历史小说应运而生,恰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

新历史小说解构了宏大叙事的诗意的历史文学模式,将现实主义的对生活的模仿转变为对历史的虚拟化、寓言化、偶然化的叙述,注重选取历史的瞬间或对历史的碎片进行重构,强调历史的细部真实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苏童善于选择个体在生存范畴的历史,把历史的历时形态和完整外观打碎,从中找出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要素进行重构,揭示永恒人性和个体生命体验在历史长河中的冲突、矛盾和激荡。

《米》就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与人性的冲突所构成的生命寓言,米是人类生存和种族延续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五龙和整个种族无法割舍的永恒的情结,论苏童历史小说的生存意识与逃亡意识57评论米象征着生命永恒存在的梦想。

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r——以《米》为例

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r——以《米》为例

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r——以《米》为例
张子晴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1
【摘要】苏童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通过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逃亡者的形象.其代表作《米》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五龙"逃亡的原因、方式以及逃亡的感受和归乡无望的精神状态.逃离的"五龙"最终回到了家园,这一场
逃亡似乎从未开始:逃离了乡村的灾难,又身陷都市的罪恶,失魂落魄的五龙仍是渴望魂归故里,却始终在还乡的路上.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张子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苏童小说《米》中"米"的主题意蕴 [J], 易龙华
2."逃亡"的轮回——苏童《米》中的逃亡主题及结构 [J], 梅克寒
3.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J], 汪双英
4.试论聂华苓小说的逃亡主题 [J], 袁园
5.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以《米》为例 [J], 张子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苏童《黄雀记》的逃亡意象

论苏童《黄雀记》的逃亡意象

论苏童《黄雀记》的逃亡意象孙媛媛;韦丽华【摘要】“逃亡”作为苏童小说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特质,在《黄雀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黄雀记》以“梦”“绳子”“水塔”“魂”为核心意象丰富了逃亡者的形象内涵,以3位主人公逃亡的命运轨迹展现了逃亡者因对现实的焦虑和愤怒而走向自闭、隐忍、漂泊的逃亡生活和宿命的悲剧结局,以贯穿人物命运的逃亡动作和欲望机制诠释了逃亡者的悲剧本质——主体通过逃亡获得短暂的安稳完满后,因现实缺失的不可抹灭,他们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色彩.结合拉康的欲望辩证法探讨人物逃亡悲剧的成因,不难发现主体逃亡表象背后欲望追寻的实质.【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4)002【总页数】7页(P81-87)【关键词】苏童;《黄雀记》;逃亡;意象;欲望辩证法【作者】孙媛媛;韦丽华【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苏童是当代作家中富有才子之气且成就颇丰的一位。

以多变的叙事技巧以及颓靡的抒情风格享誉文坛。

而学界对其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苏童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逃亡与还乡,童年与成长、红颜与悲歌、历史与宿命四大类。

”[1]逃亡作为其小说的主题之一,现有研究主要从现实、社会、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在现实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固有现实生活的摆脱。

”[2] 13在社会层面,“更主要地表现为对既定生活轨道的和既定命运的恐惧、拒绝、与反抗。

”[2] 14在文化层面,分析逃亡是“一种文化逃亡,一种人类在灾难和死亡困境中力图精神得救的图景,一种人类自己制造灾难和从灾难中逃亡的情景。

”[3]本文从哲学层面解读苏童小说的“逃亡”,结合拉康的欲望理论,探讨现代社会主体的逃亡走向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黄雀记》的‘香椿树街’是苏童和他成长的南方建立起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文学想象。

浅论苏童小说中人物的_逃亡情结_

浅论苏童小说中人物的_逃亡情结_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51期2009年第13期Serial No.51No.13,2009一苏童生于1963年,在湿漉漉的江南古城———苏州读完了小学、中学。

1980年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又到了南京,在南京艺术学院当了一年的辅导员后,到《钟山》杂志社当编辑,现在是中国作协江苏分会的专业作家。

苏童的祖籍是扬中。

扬中是长江中心的一座孤岛,扬中县邑的构成乃至今日的繁华全是由于苏北农民迁徙的结果。

苏童的祖辈由扬中移居到古城苏州谋生,苏童自然也无法直接感受到扬中这一孤岛的独有情绪,可祖辈们的移民意识深深地渗进了苏童的血液和思维之中,使他无法摆脱对虚幻“故乡”的眷恋和描绘。

从1985年《石码头》的发表开始,随着《祖母的季节》、《青石与河流》、《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一九四三年的逃亡》、《丧失的桂花树之歌》、《故乡:外乡人父子》、《蓝白染坊》、《罂粟之家》等小说的相继面世,苏童小说就卓然自立了一个“枫杨树系列”。

这里几乎浸透了作者的全部灵性和追求,也呈现出了全部的矛盾和不安。

在这些小说中,逃亡似乎是苏童写得最多的,古老的枫杨树乡村总是与无法预料的灾祸联系在一起,滔滔的洪水,无情的饥荒,那片养育了苏童祖先的土地总像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不堪重负。

从对文本的阅读来看,苏童对先人的传说与故事似乎是情有独钟,从表面上看,他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不经意地向人们讲述着祖辈、父辈们的经历。

但是,当他在记忆与梦幻之中重现先人的足迹时,自己紧跟着掉进了逃亡的陷阱。

苏童的叙述总伴随着一种逃亡意识,一种被追逐感,如同一个梦者。

二“多少次我在梦中飞越遥远的枫杨树故乡,我看见自己每天在逼近一条横贯东西的浊黄色的河流。

我涉过河流到左岸去,左岸红波浩荡的罂粟花卷起龙首大风,挟起我闯入模糊的枫杨树故乡。

”苏童经常用这样的叙述向人们展现历史,死亡的恐怖、灾难的冷酷、人生的艰难、历史的沉重、自然世界的灾祸如同一张无边的黑网笼罩着枫杨树故乡的人们。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第25卷第5期(2010)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No.5Vol.25(2010)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汪 双 英(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摘 要: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 逃亡。

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

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关键词:苏童;逃亡;逃亡者中图分类号:I207 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0)05-0100-03苏童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因多部作品如∀1934年的逃亡#∀米#等而跻身于先锋派!作家的行列,并成为核心人物。

自1987年以来,苏童以他的三个中篇力作∀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令文坛瞩目。

而后又以两部长篇小说∀米#和∀我的帝王生涯#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苏童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香椿树系列!还有宫廷系列!小说四类。

与传统文学相比,苏童的作品多展现人性的丑恶、暴露世界的黑暗。

在他的小说里,其主人公大多因为自然灾害、现实环境等因素逃离家乡或历史,因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几乎可以看见一个隐含的主题,那就是逃亡!。

一苏童的祖籍是江苏扬中县,在他的父辈一代,举家从扬中迁居到苏州,作为移民后代的苏童,身上不可避免地有一种无根!情结。

这种情结渗透到创作中就造成了一批逃亡者的出现。

正如苏童所说的:逃亡好象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人只有恐惧了,拒绝了,才会采取这样 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才会逃,我觉得这个动作或姿态是 个非常好的文学命题,这是 个非常能够包罗万象的文学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的人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1]。

因而这种奔跑式的逃亡!执拗地缠绕在苏童的小说作品中。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题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心理内涵
33-40
第一节逃亡主题的社会历史内涵
33-36
1.苏童笔下的“逃亡”和其它先锋作家的共鸣
33-35
2.社会转型时期普遍的焦虑
35-36
第二节逃亡主题的文化心理内涵——孤独和虚无
36-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3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内容提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8-10
第一章逃亡主题和逃亡意象
10-20
第一节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
10-12
第二节逃亡意象的文本构成
12-20
1.以“飞”为核心意象的逃亡
12-14
2.以“铁路”为核心意象的逃亡
14-17
3.以“梦”为核心意象的逃亡
17-20
第二章逃亡主题的主导情节分析
20-33
第一节无助和恐惧——逃亡原因分析
20-25
1.无家可归和生存的愿望
20-23
2.对现实环境的恐惧和逃离的愿望
23-25
第二节流浪或自闭——逃亡方式分析
25-28
1.永不停息的流浪
25-26
2.消极的自闭和隐忍
26-28
第三节无望的挣扎——逃亡结局分析
28-33
1.终点又回到原起点
29-30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死亡主题师保亮死亡作为一种日益迫近的确定性的抽象存在,对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

王夫之说:“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

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

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废天地之化。

故哀与患,人禽之大别也。

”由此可看,死亡问题,也有它属于人类的一面。

死苏童笔下的人物从小到老,从生到死,都是死亡这一主题的高手,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死亡主题的?他笔下人物的死亡方式为何具有颓废耽美让人把玩不已的特点呢?本文正是基于这些困惑,试图去理清这些问题。

1 家族背景下人物的死亡许多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条幽暗的巷子里,在殖民式的情绪中等待感恩节的来临。

苏童在1987年第5期的《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这篇小说中充满了灵气十足地情景和氛围,以及让人惊讶的想象和随之产生的另类幻觉,更重要的是由此交织而成的纷繁感悟,在逃亡的背景下,读者完全可以摒弃题目所带来的冲击力,因为逃亡既可以是发兴无端的,也可以是被迫的,苏童将小说题目故意虚化,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的考量和显化。

1.1 对故土的诗意营造“祖母蒋氏在朝祠堂里走的时候手被汗湿透变得僵硬……而令人困惑的是陈宝年从她身上嗅到了一股牲灵的腥味。

”苏童志不在召唤一史诗般雄浑苍朗的格调,所以在破败的家族中,陈文治疯狂的野心侵蚀着他腐烂的身体,在有限的时间历程和无限的时间长河中,一个又一个家族只是事件或时间的标示,而不是存放个人生命价值的源泉。

作为家族的末代子孙,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那将是个闷热的夜晚……包围着深夜的逃亡者。

”在苏童笔下,“自从幺叔死后,罂粟花在枫杨树村绝迹,以后那里的长出了晶莹如珍珠的大米,灿烂如黄金的麦子。

”象征死亡和绝望的罂粟大块大块地消失,象征重生的大米小麦拔节生长,在上溯家族沧桑追忆父辈事迹的过程中,械斗与攻讦络绎不绝不知归路,而所有的这些在作者看来,是“为了表现人生世界的不确定性……我真正面临过死亡的威胁,所以长大后在小说中经常写到死亡,我作品中之所以弥漫着那么一种氛围,也许是因为与那个时期的经历有关。

浅论苏童小说中人物的“逃亡情结”

浅论苏童小说中人物的“逃亡情结”

作者: 封兰
作者机构: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21-222页
主题词: 移民意识;逃亡情结;枫杨树系列;苏童
摘要:苏童的祖辈由扬中移居到古城苏州谋生,祖辈们的移民意识深深地渗进了苏童的血液和思维之中,使他无法摆脱对虚幻“故乡”的眷恋和描绘。

苏童对先人的传说与故事似乎是情有独钟,从表面上看,他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不经意地向人们讲述着祖辈、父辈们的经历。

但是,当他在记忆与梦幻之中重现先人的足迹时,自己紧跟着掉进了逃亡的陷阱。

苏童的叙述总伴随着一种逃亡意识,一种被追逐感,如同一个梦者。

试图从小说人物命运的角度探寻苏童小说中人物的逃亡情结。

斯人独憔悴_浅谈苏童童年经历与乡土情结对其小说孤独逃亡主题之影响

斯人独憔悴_浅谈苏童童年经历与乡土情结对其小说孤独逃亡主题之影响

1.文学创作与童性回归2.乡土情结和灵魂的还乡少年经历对苏童少年孤独意识的影响显而易见,少年经历深深影响了苏童,也使其思考问题的思维比常人多了几分颓伤和哀伤,这突出反映在其作品上。

他的小说中隐藏着叙述者(其实就是苏童本人)对孤独的深刻体会,“只有当孤独在那人身上已经成为习惯,才会有研究自己的影子”的孤独意境出现,苏童曾经这样描述其童年时的一些经历:“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

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以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是浮肿着,因为疲累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多少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着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有多么艰辛。

”这篇随笔中苏童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孤独”而又“心事重重”的,我所说的这一点还可以从了解苏童童年经历来证明,苏童9岁时得了一次很严重的肾炎,而且还并发白血球下降,差点就要了这位现今大作家的命,那时苏童就有了对死亡的恐惧。

“家里人都以为他活不多久。

每天把他安置在一个垫了旧棉被的藤椅子上,晒晒太阳,听听鸟叫。

寂寞的苏重两年里把棉被坐了一个大洞,胡思乱想道听途说的事儿也在他脑子里筑了一个大案,就这样,冥思妄想成了他的习惯与资本”。

想象一个孩子每天躺在病榻上喝苦中药的情形,我们就不难知道少年苏童打发日子的心情有多么糟糕和孤独。

除了这场病以外,我在上文所说他童年生活清苦等也使他对孤独有了深刻的体验,而这一切都促使苏童敏感、早熟、爱幻想的内倾型性格的形成,他对孤独的感受势必在潜意识之中对创作产生影响。

虽然我们不能说就是那段病榻生活促使苏童日后成为了作家,但这段有病的特殊经历,确实为他构筑那个瑰丽、与世隔绝的枫杨树世界提供了充分可能,也为那种深人骨髓的孤独气息得以形成制造了温床。

因为,每个人童年时期的想象都异常丰富,这是形成个性气质的最重要阶段,这时对人生的体验必将影响成人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毕业论文从黄雀记看苏童小说“逃离”主题之新变

毕业论文从黄雀记看苏童小说“逃离”主题之新变

从《黄雀记》看苏童小说“逃离”主题之新变摘要:《黄雀记》是苏童近年的作品。

苏童选取其惯用的“逃离”主题来贯穿全书。

《黄雀记》一方面延续了苏童以往的写作风格,另一方面在其主题表现形式和结局安排上,有着创新性。

研究其中的创新性,深化对“逃离”主题的认识,挖掘苏童写作上的创新。

关键词:《黄雀记》逃离失魂意象宿命论《黄雀记》是苏童最新的长篇作品,属香椿树街系列作品。

其创作风格较之前期有了很大的改变。

近年来,人们主要分三个方面来研究这部作品。

第一是研究其出现新的内容,如研究作品中的新意象、新现象、新的创作手法,是属于对比性的研究,如绳之捆绑——论苏童小说《黄雀记》中的“绳索”意象;第二是研究某一个主题在作品中的体现,如其孤独意识,是属于综述性的研究,如何处是江南——论苏童《黄雀记》的孤独主题;第三是对作品的解读,属于探索性的研究,如一场时代的失魂记——关于《黄雀记》的一种解读。

而本文主要研究此作品“逃离”主题表现的新方式,属于对比性研究。

苏童是我国先锋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不少的好评,有些作品甚至被拍成电影,搬上荧幕。

通过细分,苏童作品可分为三类,其中“枫杨树故乡”类作品最受关注。

这类小说基本是以“逃离”为主题,而且表现形式各异。

而“香椿树街系列”则像一部斗争史,以“少年、暴力”作为主题。

逃离,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其内部有着深层的思想内容,包含着民族文化组成的部分。

可以说,逃离是一个带有民族性的名词。

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在中西方的历史中,都未确立到最为准确的定义。

段义孚对“逃”则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受压迫的时候,或者无法把握不确定的现实的时候,肯定对非常迫切希望迁往他处。

”[]p1据此,我们可以把“逃离”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空间的更换变迁,而是精神意义的无根漂泊。

而苏童一直坚守”逃离“主题,文学史上对苏童有着这样的评论“对于苏童来说,逃遁是命中的劫数,是命运分派给他的第一主题,也是他小说的基本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一种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构成的小说文体新形式在中国一个接一个的登上文坛,从一开始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文学创作之路,并被大家广泛喜爱,在这期间,苏童,马原,余华就是当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家。

作为 80 年代后期的作家,苏童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已经显而易见,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式,同样的,在语言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大胆超越传统,用奇异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审美这些特点也奠定了他在“先锋作家”领域的地位。

苏童小说里的意识有很多,其中“逃亡意识”应该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对于探讨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对于当下处于改革中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小说中所展现的逃亡主题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的焦虑、迷茫、和窘迫,这点和当时许多作家形成了共鸣,在改革开放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对生存现实的态度,经济利益已经是无可替代时,信仰危机也就随之而来,用“逃亡”来面对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因此探讨苏童小说中人们当时迷失的状态也就为逃亡的主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
关键词:逃亡先锋文学信仰危机
一、逃亡的主题
对于逃亡的主题,苏童是这么对读者说的:“逃亡好象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人只有恐惧了,拒绝了,才会采取这样—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才会逃,我觉得这个动作或姿态是—个非常好的文学命题,这是—个非常能够包罗万象的文学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的人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1],《1934 年的逃亡》中的陈文宝的儿子狗崽,作为新生一代,逃离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留下的也无疑就是老弱病残,《罂粟之家》中,“我”也看到家乡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神韵,随处可见的逃亡已经使这里蒙上了一层代表结束阴影;除了人为的因素,《米》中的五龙,是自然灾害是五龙背井离乡,不愿与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为伴就只能城市来对内心中家乡进行重建,自然灾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的吞并已经是势不可挡,对于农村的青年人,即使怀着深深的乡愁也只能踏上对城市的探索之路。

在对逃亡者形象的塑造上,疲惫不堪,贫于奔波无疑就是这些逃亡者的代名词,迷茫困就也就是他们最“贴心”伴侣了,逃亡的队伍里有自觉的逃亡者,像《1934 年的逃亡》中的陈宝年,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机会,城市当然是他的不二选择,他们希望对于命运的选择,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话语权,还有一些,在逃亡之后,还会踏上寻乡的道路,五龙在弥留之际和一车最好的大米一起回到了家乡,这种情形其实也是一种逃离,不过这里的逃离是从城市的喧嚣中逃离,也就和当下的“逆城市化”相吻合了。

二、逃亡情节的主导原因
当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找到归处,乡愁如果不仅来自对家乡的感情还来自精神家园,那这种逃亡就显然是一种心灵上的逃亡。

这种逃亡往往是一种看不到终点逃亡,《1934 年的逃亡》中,陈宝年宁可无依无靠也要拼上老命钻进城市中来,但当揭开挡在眼前的美好的城市面纱之后才明白,这里那里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啊,临死时陈宝年紧紧握住主刀,不正是对于来的地方的一种追思吗当然,如果有在心灵的逃亡那必然也有对于现实生活坏境无奈的逃亡,无家可归,一无所有,为了生存逃离当然是一个选择,遭遇水灾的枫杨树故乡把成百上千的乡下人推进了城市来寻找生活,然而城市却是充满了贪婪和欲望的,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怀疑和仇恨,罪恶早已将亲情和道德掩埋的无影无踪,五龙在城市中用尽心思取代了六爷的地位,但最后反而更是让五龙感到空虚,来自内心的孤独依然如影随形,这些足以看出,城市并非是所有人的伊甸园,他更像一个咒乐园,在这里更多地还是流浪和徘徊。

除了对现实的无奈还有一种是对显示的恐惧。

内心的迷茫是恐惧,恶劣的生存环境是恐惧,《妻妾成群》中,颂莲的婆家处处被一种阴冷、死亡的气息所环
绕,后花园的那口枯井已经成为颂莲心中挥之不去的芥蒂,更是恐惧的具体化,这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感让一个20多岁的姑娘禁不住在屋子里掩面哭泣。

《井中男孩》中,庸俗和无聊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在苟且的活着,当“我”体验了无数次在来面对生活时,无边无际的恐惧自然就会出现,和所有人一样,在井边就会想象自己掉入井底时的情景,那无边无际的黑色地下到底会是什么,这些内容的描写无不都释放了一种信息:周围环境的恐惧远比想象中的可怕
无论是颂莲还是陈宝年,他们逃离的手段都是一种消极的,面对现实的侵蚀,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唯一能做出的动作也只剩下向后一步来躲避压迫,这样的逃离展示了一种平和性,既然不能改变显示,那么就让自己的隐忍和退让来缓解自己本身与环境的矛盾,颂莲面对恐惧想到的是为陈左仟生个孩子,借此来缓和自己危机四伏的地位,陈宝年的逃离更是一种告别过去,逃亡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面对生存而没有选择的选择,是一种需求,目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求,理想就更不用说,逃离眼下的一起就是他们的起点也是一种终点,在骨子里也是对于自身的一种无奈的认同,没有能力来改变环境,只能逃离出去来寻找安慰,正是这样的没有破坏力的逃离,是他们的离开笼罩在一片哀婉与凄凉
三、逃亡内涵中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因素
社会历史内容深深的熔铸在逃亡的主题当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处境日益复杂化,社会的改变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浩浩荡荡的经济和文化在体制上的转型,曾经人们思想当中的中心全部都虎视眈眈的转移到了经济上来,这无疑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模式以及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冲击,当原有的价值观和思想不再是人们恪守的原则,惶恐和茫然也就随之而来,眼前的世界也就变得无比的陌生,面对一个你不认识但却称之为家的地方,逃离,也就可以理解,对比一些其他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往往可以找到相同之处,这种内心价值的崩塌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余华先生的《活着》、《呼喊与细雨》都是对内心凄凉和悲伤的一种继承,但是无论是余华还是苏童笔下的人,生命和堕落的沉沦都是他们为自己行为付出的代价,挣扎和反抗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的困境,是我们每一个生命在生存之中面对追求和失落的永恒矛盾,逃亡还是出走都是面对现实不堪的表达,过程或许是刺激回味的,但是无论是走到哪里,都逃不出困境,苦难最终还是要来承受的,苏童在这方面除了对人类精神和社会进行了批判,还对生命的生存进行了最终的关怀,由此也阐发了我们精神的本质:无论是轰轰烈烈的逃亡,还是鬼鬼祟祟的出走,对心灵家园的渴望才是永恒不灭的。

逃亡的主题既是变革中的社会在人们内心中的投影,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
射,这样的表达传达了一种人们对于转型当中的社会的恐惧和困惑,思想解放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整个社会的冲击和震荡是前所未有,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国外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人们在那时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新鲜事物,以至于不知道是对是错。

痛苦和孤独早就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苏童在小说中往往想要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但是感受到的永远是孤独。

飘渺和虚无,在无休止的逃离中只是从一个苦海走到了另一个苦海而已,书中人物都是不断的上路,不断地抛弃旧的生存方式,有的是在父辈的意识下,有的是在自己的意向下,但是都成为了一样的符号式的人物,都是一种主观情绪的体现者,在艺术感受力和逃亡主题的演绎下是苏童对人生、任性甚至生命的感悟和认识,跳出形而下的世俗生活,把人当作生活的主体,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不断关注,对生存问题的不断追问和解答,显示了一个作家应有的品格,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徐林正. 苏童: 我是先锋的叛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