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童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苏童是当代著名男作家,他的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论文:《浅谈苏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特征》摘要:家庭体现着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本来最具包容性的两性关系在苏童的叙事中,其实已成孤岛,尽管这座孤岛在两性的较量中变化,却始终不能成为和谐的风景。
关键词:苏童小说两性关系孤绝与张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不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而是尊卑有致的上下关系。
在中国的夫妻关系中,占主流的是爱与性的分离,权利与义务的分离,而行使分离主动权的只能是夫而不是妻。
“同一道德观念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束缚人之性情方面,更多的是将绳索套在女性头上。
女性一旦稍有违背,沉重的道德鞭子就会抽到女性身上。
”尽管如此,女性受到重重压抑的生命之火如受阻的江水,遇到有裂缝的大堤,就会如洪水决堤般淹没一切,沉重的道德鞭子并没有抽熄来自本能的火焰。
当然,一旦女人冲突道德网罗,听命于感性生命的呼唤,悬在女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从天而降,来取那“淫妇”的性命……我们在苏童的文本中可找到同样的悲剧:无论是陈佐千对于自己的妻妾们、陈文治对于自己的小妾们,还是刘老侠对于家族的女人们,都是男性对女性绝对的占有与支配,女性被迫长期保持缄默,孤苦无告。
陈家花园的守护神——井,就是高悬在女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终极权威已经内化为女人们心头的恐惧,对于梅珊来讲,井是她最后的归宿,对颂莲而言,井是其精神毁灭的见证。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苏童文本中的两性关系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这座孤岛之形似乎还遵循着这样的变化轨迹:家庭中的男性从对女性的绝对支配到男性地位的失落到男性的光芒的隐退到男性的孤绝。
与此同时,家庭中的女性则从绝对的被支配到女性意识的张扬甚至放纵。
一五龙在米店的家中,其实也享有无尚的霸权,但在苏童构筑的个性化的家庭伦理叙事的保垒中,这只是一种表面的占有与支配。
苏童其人:极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曾被许多同行所羡慕余华莫言作家
苏童其人:极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曾被许多同行所羡慕余华莫言作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妻妾成群》这部作品,这是一部由苏童书协的反映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男权至上的故事。
该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为了一部电影,影片就是当年由巩俐和张艺谋共同合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该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这部小说也成为了让苏童在作家当中出名的知名作品。
说到苏童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长相又格外英俊的作家,是同行当中的佼佼者,曾经被余华老师和莫言老师都羡慕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苏童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苏童和莫言以及余华等人在写作的时候,除了要剖析人性的光辉之外,他们更擅长反映某个特殊的中国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以此来引发世人的警醒。
不过与其他两位作家不同的是,苏童的作风和其他人是与众不同的,比如我们在读莫言老师的作品的时候,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人性的光辉,在读余华老师的《活着》的时候,尽管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芒。
可是在苏童的作品当中,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充满了矛盾,而且是以恶为主的。
曾经有人评判苏童的作品以及他个人的写作风格,表示苏童笔下的角色都是恶毒、怪癖以及诡诈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心态,很多读者在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总觉得苏童的所有作品都透露着一股绝望的陈旧的气息,同时又有过分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活在阴暗和无奈的情况之下,不过这样的作品风格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追捧,苏童应该算是创作这种风格的先锋人物。
不过一个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偏向于写人类的饿呢?其实这与他的童年有着很大的关系,知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讲过,一个作家写来写去,终究要回归到童年,所以童年也就是原生家庭对于作家的影响一般都是非常之大的。
苏童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虽然他日后非常有名,但是在童年时期他却活得非常复杂,因为他在回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生活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他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封闭的是孤独的,也是惆怅的,这可能因为其父母工作赚钱不多,使得一家人生活贫困,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所导致的。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
试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叙事风格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叙事风格独特而精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压抑与扭曲的封建家庭内部世界。
在叙事视角上,苏童采用了独特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视角使得作者能够自由穿梭于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全方位地展现陈家大院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所不知的观察者位置,既能洞悉颂莲初入陈府时的天真与憧憬,又能体会到大太太毓如的冷漠与无奈,还能感受到二太太卓云的虚伪与狡诈,以及三太太梅珊的反抗与绝望。
这种全知视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让读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苏童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时而紧张急促,时而舒缓悠扬。
例如,颂莲在陈府中与其他妻妾的明争暗斗,以及梅珊与医生的私情被发现等情节,节奏紧凑,充满张力,让读者的心弦紧绷;而在描写陈家大院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妻妾们的闲坐聊天、陈老爷的起居习惯等方面,则节奏较为缓慢,细腻地展现了封建家庭生活的沉闷与琐碎。
这种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如同一首富有变化的乐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叙事结构上,《妻妾成群》呈现出一种严谨而精巧的布局。
小说以颂莲进入陈府为开端,逐步展开她与其他妻妾之间的争斗以及与陈老爷之间的复杂关系。
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
比如颂莲与卓云之间的表面和睦与暗中较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梅珊的命运与颂莲的处境也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这种紧密的结构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松散之感。
苏童的语言运用也是其叙事风格的一大特色。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却又富有表现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刻画,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颂莲梳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椭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了颂莲的外貌特征和气质。
同时,苏童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论苏童《园艺》的叙事艺术
论苏童《园艺》的叙事艺术
苏童的小说《园艺》通过叙事艺术的传达,展示了一个奇特而
深刻的世界观。
在小说中,苏童运用了一种极具象征性的叙事方法,在描绘自然和人性的冲突时,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首先,苏童在叙事过程中使用了多元的叙事视角。
他没有一味
沉湎于线性的,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通过结构的变换,灵活地使
用了多重叙事视角。
在这些叙事视角中,苏童描写了园丁、客人、
鬼魂等不同角色的生活经历,同时还糅合了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
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网络,使小说的意义更加深邃。
其次,苏童的叙事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虚幻和现实交织的感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变换,使得现实和幻想的
界限变得模糊。
例如,他将园丁的人物形象结合上自然环境,通过
叙述他与花卉、树木的亲密交流,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充
满活力。
而整个园林也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圆满和成长
的坎坷。
最后,苏童的叙事艺术还表现在对情感的深刻描写上。
通过生
离死别,苏童在小说中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感受和情感,让读者感
受到生命之脆弱和坚韧。
在小说中,园丁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以及对
余生的质疑,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深刻地体
味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综上,在《园艺》的叙事艺术中,苏童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虚幻和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段,以及对情感的深刻描写,创造出了一
个独特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和传达。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村青年保润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还通过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荒诞。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于苏童的笔调和文学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苏童的笔调温婉、沉实、内敛。
他以自己独特的耐心和从容的叙述方式,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
他的文字简练而不失深刻,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描写保润的成长经历时,他的笔触温柔而不失坚定,让人不禁为保润的遭遇感到心痛。
其次,苏童通过小说,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特征,如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
小说中的保润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随着土地流转,他的家庭失去了土地,也让保润不得不远赴城市谋生。
在城市中,保润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他的命运也因此被社会所束缚,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未来,但却总是陷入到一些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
苏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此外,在小说中,苏童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黄雀的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描写的黄雀,象征着保润的命运,也象征着当时中国农村青年的命运。
黄雀的命运如同保润一样,都是在社会的变迁和冷漠中艰难求生的,这个象征不仅贴切,而且富有诗意,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黄雀记》是一部展现中国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优秀小说。
它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苏童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刻画出了一个深刻、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这使得《黄雀记》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在读者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们反思社会现实,感悟生命的真谛。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茨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而著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茨菰》中体现的悲剧意识,并分析其中的内涵和意蕴。
我们需要了解《茨菰》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故事发生在中国农村,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的命运。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与一个并不喜欢的女人结婚。
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幸福,而是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在一个意外的机会下,他遇见了他真正爱的女人,然而最终却无法实现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贫穷、农村、艰辛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题,而其中所包含的悲剧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
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无法摆脱贫困的桎梏,这种贫困无情地摧残着他们的生活,使得他们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这种贫困带来的无力感和绝望是悲剧意识的体现。
无论主人公怎样努力,他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困境,最终被这种无情的现实所吞噬。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表现了贫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无边苦难,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望与无奈。
故事中的爱情也是悲剧意识的主要体现。
主人公与其所爱的女人因为贫困无法在一起,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了一个并不喜欢的女人。
这种牺牲本身就是爱情的悲剧,人们无法追求真正的爱情,只能在现实面前选择妥协。
而当他们终于有了机会在一起时,却因为现实的无情而无法实现这份爱情。
这种无法实现的爱情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奈,这也是悲剧意识的一种体现。
故事中的结局也是悲剧意识的彰显。
当主人公终于有了机会与真爱在一起时,却因为现实的无情而无法成全这份爱情。
这种妥协与无奈使得整个故事达到了悲剧的终结。
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描写,作者表现了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无法改变现实的无情,身不由己的命运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茨菰》中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现实的无情和对命运的无奈中。
浅谈苏童《三盏灯》
浅谈苏童《三盏灯》摘要:苏童的中篇小说《三盏灯》1995发表于《收获》第5期,和苏童的其他小说相比,《三盏灯》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还较少。
本文试图从人性的探索和意象的建构两个方面分析苏童《三盏灯》的美学意义。
苏童的中篇小说《三盏灯》1995发表于《收获》第5期,和苏童的其他小说相比,《三盏灯》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还较少。
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并未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作者有意淡化了战争的时间、规模以及战争双方的敌我情况。
苏童这么写的原因,或许正如他在访谈录中曾经说过的那样:“我试图摆脱一种写作惯性,小心地把‘人’的面貌从时代和社会标签的覆盖下剥离出来。
我更多地是讲人的故事。
”[1]作者有意重构红色经典对战争的政治化抒写,用战争中“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替代宏大的战争场景、高大的英雄形象塑造,除了作家的自身思考与探索外,也或多或少受到当时的文学思潮的影响。
从1993年至1996年,文艺界兴起了有关“人文精神”第二波热潮的大讨论,苏童作为一位新锐作家,不可能置若罔闻。
《三盏灯》就是这一时代下的产物。
一、苦寻人性的宙斯小庙,终落空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地点是平原战火即将蔓延到的椒河一带的雀庄,主人公是一个在村民们紧急疏散离村时,为了找回丢失的三只鸭子不愿离开村庄的“傻子”[2],故事主要围绕这个没爹没娘的“傻子”扁金展开。
在雀庄人看来养鸭人扁金就是“傻子”,为了鸭子可以不要性命,这不是“傻子”是什么呢?所以即便发现扁金不在逃亡的大军中,也没人回去找他,他们不需要对一个“傻子”背负道义。
而当枪声响起时,“傻子”却冒着挨枪子的危险,下意识地挨家挨户地拍打门窗,提醒早已撤离的村民们藏起来。
扁金最信任的人是村长娄祥,当子弹横飞的时候,他“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比村长家更安全了”,只因村长“常常从自家地里挖几只红薯给他”。
村长在撤离的紧急关头,发现扁金不在逃难的大队伍中,本想回去寻他,只因“扁金没爹没娘的,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别人还不是说我这个村长么?”,后来听娄守义的女人说扁金得知了要打仗的消息,还执意要去寻他的鸭子,他觉得“扁金若是为了只鸭子挨子弹,死了也是白死,那也怪不到他头上啦”,便有了堂而皇之不去找扁金的理由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苏童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悲剧意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便是《茨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悲剧意识而备受好评。
本文将从悲剧意识的角度,探讨《茨菰》中所体现出的悲剧主题及其意义。
悲剧意识是指作品所体现的对生命的无奈和悲剧命运的思考。
在《茨菰》中,苏童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入微的叙事描写,展现了深刻的悲剧意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茨菰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他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饱受贫困和艰辛的生活。
他的父母早逝,他被迫放弃学业,到城市打工谋生。
他在城市中却遭遇了种种不公和不幸,最终沦为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茨菰的命运凄惨,无论他如何努力奋斗,最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苏童通过茨菰的命运,展现了对悲剧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无奈。
小说描写了茨菰与周围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悲剧。
在茨菰的人生中,他遇到过许多人,有善良的也有阴险的,有帮助他的也有伤害他的。
茨菰与女主人公小宝之间的关系尤为令人唏嘘。
小宝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她对茨菰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愿意帮助他。
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走到一起,最终只能陷入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种人际关系中的悲剧冲突,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也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识。
小说中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描写,也体现了深刻的悲剧意识。
茨菰以及他身边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一部分,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常常受到排挤和伤害。
他们的生活艰辛,充满了无奈和不公。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真实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悲苦命运,展现了深刻的悲剧感。
《茨菰》是一部饱含悲剧意识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茨菰的命运、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现实的描写,苏童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无奈。
小说从多个层面展现了悲剧主题,呈现出丰富的悲剧意识。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悲剧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可以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读《苏童六短篇》有感1000字
读《苏童六短篇》有感1000字苏童其实是个而已比较躁动不安的名字,也是因为好奇,所以首先选择短篇小说了苏童的六短篇,但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温暖的作品,却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悲哀。
苏童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用苏童自己的话说来,他的父母除了四个父母一无所有;不会普通的是他的经历,他的童年经历了文革,这样的童年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苏童更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自古红颜单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名字》,其实一开始察觉到这个名字,我是有一点无奈的,这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觉得温馨,我想要么是委婉的爱恨,要么是追忆往昔,可现实总给我一盆冷水。
苏童笔下的女主人公那种绝望、凄苦、,沉重得令我压抑。
段福妹,是女主人公一开始的名字,乡下的祖母指望她有福气,但她有着白皙的面部,她老土不喜欢段福妹这个俗气的名号,为此甚至对祖母不敬,换来的只是父亲的一个耳光。
好朋友阿紫为她取了即新一个新名字—段嫣。
为了改名字,她对一个小痞子献出了自己的初吻,我开始不能理解这个情节,后来我明白了一些,福妹虽然勇于反抗封建与社会,但自己力量的弱小却使她不得不依附于男子,就这样,她成了自己想用成为的“段嫣”。
为了真正成为“段嫣”,她转了学,从此从那时起上学要多走一千多米路南。
然而,她得到这个名字的事迹被人所知,她将爸妈妈妈的遗物紫铜脚炉卖掉,在新朋友顾莎莎的帮助下让,她走门路成为了“段菲菲”。
但同时暗示了她的悲剧结局,她一家子都有气虚的毛病,她失去了紫铜脚炉,最终走向了悲剧的情节。
段菲菲,这是她的新名字,自然,配套是为了与好朋友顾莎莎配套,但是她一到冬天就开始脚冷,由于丈夫的风月事件和大笔的风尘外债,离婚,是一个必然的死法。
差劲生活的糟使她对人生失去了信心,算命的如是说她她的名字,段菲菲不详,为她取了一个新名字--段瑞漪,为了弥补她中生命当中缺少的水。
即新名字确实为她带来了短暂名号的幸福,好几位丧妻的马教授,他使她发现了自己的乳腺癌,失去了乳房的她,也失去了爱情。
苏童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中短篇小说
《妻妾成群》 《红粉》 《南方的堕落》 《刺青时代》 《河岸》 《像天使一样美丽》 《1934年的逃亡》 《祭奠红马》
散文随笔集
《寻找红绳》 《纸上的美女》 《苏童散文》
在苏童的文章中,少年人形象是比较多的, 苏童笔下的少年 都有一些相似点: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年龄相近,都属于教 育心理学上所说的危险期;家庭背景相似,在成长过程中父 母或多或少有缺席;心理上都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生命的 尊重程度不够等等。 在苏童的笔下, 有特别多关于死亡的笔墨。比如说《告诉他 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爷爷让孙子把自己活埋死,《白沙》中 雪莱选择海葬结束自己的生命,《南方的堕落》中红菱被李 昌扔进河里丧命,《妻妾成群》中丫鬟投井自尽,《平静如 水》中弟弟强迫姐姐吃鱼,因姐姐不肯就用刀将她刺死》, 《稻草人》中的荣因和另外的两个少年争夺一个齿轮,被其 中一人失手敲死,《园艺》中的孔先生,深夜被三个不良少 年勒死· · · · · ·
经历
• 中学,写小说被退稿。 被分配去当老师,但他晚上熬夜写小说。在南京文学界的 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随之,顺理成章地跳 槽到《钟山》编辑部。 • 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长篇小说
《米》 《我的帝王生涯》 《城北地带》 《武则天》 《蛇为什么会飞》 《黄雀记》 《碎瓦》 《碧奴》
苏童通过死亡来揭示人性的恶,他笔下致人死亡的人都不是 大奸大恶的人,而且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且多是儿童。 儿童本来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苏童却颠覆了传统儿童的形 象,完成了对“人之初,性本恶”的文学诠释。苏童对人性是 持悲观的态度的,在他笔下,任何人都有置人于死地的隐藏 的暴力举动,死亡随时可能发生。而且人物在杀人之后,并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负罪感跟忏悔。 他构建了一幅幅砍死非理性的死亡图景,真实折射出他对社 会、人生体验的文本投射,也真实揭露出一种被传统小说理 性叙事所遮蔽的永恒的真实,即人存在终极意义上的虚无和 飘渺,人生命的脆弱,人性深处的丑恶因子。
苏童简介
苏童简介作者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
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声蜚声海内外。
作品:《妻妾成群》、《井中男孩》等。
课文是苏童于200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
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
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
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
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
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
看多了,手痒。
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
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
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
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
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
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
广种不收。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
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
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
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他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
倒霉的是,每稿必退。
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
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
苏童:人性就是一个黑洞,这个黑洞没有穷尽
苏童:人性就是一个黑洞,这个黑洞没有穷尽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在一次采访中苏童谈到人性这个话题他说自己从青年时代的创作到现在,都在表达这个关于人性的话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放弃。
他说写作的时代不同、文本不同、创作的力量不同,导致每个作品所演绎的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
一个作家不可能为了一个口号去写作,或者要成为某一个标签下的作家,当然作家都希望自己非常丰富的创作证明自己的成功。
关于别的作家对人性的态度,苏童说不好评价,在他看来,对人性的说法我们往往持一元论的说法,比如说很多人会一再坚持人性一定是美好的,还有另外一批比较悲观的,他们是人性恶的信仰者。
在我们看,其实人性无所谓好和坏、善和恶,不用分得太清,因为你也分不清,人性就是一个集合体,所以我觉得最不科学的或者最有害的就是那种一元论的对人性的看法。
到现在不能把人性概括成ABC,概括成人性999条,因为没法概括,太复杂了,你更不能用一个正面的或者积极的意义去囊括整个人性。
同样,你当然不可以,也没有资格、没有理由去用负面的、灰暗的、悲观的态度概括人性,人性就是一个黑洞,我特别喜欢用黑洞这个词,所谓黑洞它是属于探索范围的,是一种混沌状态。
也正因为这样,即使到今天,在19世纪我们所说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大量涉及人性的文本之后,我们仍然在这个领域开拓,因为这个黑洞没有穷尽,这是一个我比较坚定的信念。
谁的心也不能掏出来看,谁心狠谁自己最清楚。
——苏童《妻妾成群》。
谈谈苏童小说《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得失
谈谈苏童小说《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得失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自1991年被名导张艺谋改编为电影,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并获国际大奖。
两者双双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意义载体——“意象”。
在《妻妾成群》中,古井这一中心意象不仅牵引着叙事的展开,更在前后呈现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张力,对影像语言的塑造尤有帮助,“古井”这意象具有伤感、怀旧、凄凉、精雅、女性化等特点,作者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出了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
同时古井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活泼、轻松、明快的气息,然而古井给我们的却是阴郁、沉寂、古怪的气息,这冥冥之中暗喻着颂莲在陈家命运的走向;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创造性地改古井为红灯笼来结构作品,女性命运随之被抽象为点灯——灭灯——封灯等一系列有意味的形式,导演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个抢眼的意象,从视觉上抓住我们观众,在听觉和感官上给我们观众以冲击,让我们观众慢慢回味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红灯笼这意象具有可视性及符合电影的特性。
“红灯笼”的红色与陈家宅院的阴冷之气形成强烈的对比,“红色”一种静止的被遮盖的了火焰的象征,蕴涵了大宅院里众多女人内心被压抑的热情。
小说与电影两种意象达成了某种成功的共谋,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更喜欢《妻妾成群》中“古井”这意象,因它更有诗意,通过我们的遐想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红灯笼”给我们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
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发现就《妻妾成群》的电影化过程而言,最明显的改变是其中的主观感受与精神力量的相对削弱。
《妻妾成群》对于意境的表现让人感到富有诗一般感觉,让人觉得亲近。
张艺谋对《妻妾成群》的改编还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操作。
张艺谋把拍摄地点定为乔家大院,把场景拍成高墙大瓦,阴森恐怖,建筑是如此对称,以突出高大、深邃、稳固的囚禁空间,仅仅画面就给我们观众带来压抑感,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在那牢房里的女人,疯狂和死亡必然是结局,给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人物简介01苏童,本名童忠贵,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中国当代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
1988年,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
2015年8月16日,凭借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出版《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2019年,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人物经历02196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说产生了影响。
1969年,开始就读于齐门小学。
1972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生病的痛苦因素使他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这种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使得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死亡恐惧的氛围。
1975—1980年,在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读,功课不错,作文得到老师赏识。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写小说,但总是被退稿。
1983年,在《飞天》第四期发表了处女作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在《星星》诗刊发表组诗《松潘草原离情》,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
1985年底,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同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年,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1988年9月,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在《收获》杂志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试论苏童的故乡苏州情结
试论苏童的故乡苏州情结苏州对作家苏童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苏童是苏州人、曾经生活在苏州的这一外在的层面上了。
苏州这个江南小城,已经深入到苏童的精神层面,影响到苏童长期的文学创作。
苏童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以苏州的人文景观作为文学创作的蓝本,逐渐形成了苏童特色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叙述风格,形成了苏童笔下特有的具有江南风味的、有苏州特色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以及枫杨树乡村系列的小说。
标签:苏童;故乡;苏州;情结苏童是一位颇为高产的年轻的苏州籍作家,他笔下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武则天》、《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米》、《蛇为什么会飞》、《碧奴》等;中篇小说主要有《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刺青时代》、《驯子记》、《肉联厂的春天》、《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已婚男人》、《离婚指南》、《园艺》等;短篇小说主要有《骑兵》、《桑园留念》、《神女峰》、《向日葵》、《灰呢绒鸭舌帽》、《祭奠红马》、《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你丈夫是干什么的》、《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像天使一样美丽》、《公园》、《桥上的疯妈妈》、《白雪猪头》、《人民的鱼》等,林林总总100多篇。
在这些作品里,苏童总是放不下老家苏州对他的作品的影响,于是他便将这种影响放到作品之中,倾诉于笔端,用小说表达出来。
苏童深知自己的性格中有诸多种缺陷,他时常说这种缺陷那就是对生他养他18年的苏州有着深深地的眷恋。
苏童说,他在读大学期间的有一次放暑假,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便决定暑假期间独自留在学校看书,不像往常每逢假期就匆匆回家享受父母的温爱。
为了躲避这份宠爱,苏童准备自讨苦吃。
七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放了暑假的学子们几乎全部回家了,炎热的校园里除了蝉鸣,其他的都是静悄悄的空荡荡的,踟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的苏童,突然有一种失落感,似乎魂不守舍,自己都记不清在那几天里究竟干了些什么,只记得有一天面对着正泡在温开水里的方便面,苏童就突然强烈地思念起他母亲做的红烧肉来。
评苏童《妇女生活》中的三种女性形象
评苏童《妇女生活》中的三种女性形象苏童女性形象妇女生活评苏童《妇女生活》中的三种女性形象苏童是当代独具风格的小说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分以女性的生存境遇为主题的小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有人说身为男性的苏童比女人还了解女人,这话不假,他塑造了一系列丰满、鲜明、动人的女性形象。
他笔下那些女人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然而她们作为女性,身上却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美丽、软弱、庸俗、刻薄《妇女生活》便是苏童女性系列中的一篇,它是由“娴的故事”、“芝的故事”和“箫的故事”这三个部分组合而成。
这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位不同的女性,却由于娴是芝的母亲,箫是芝的养女这一线索贯穿为一个整体。
苏童以历史生活为背景,让处于不同历史中的三代女人在生活中做困兽犹斗式的奋斗。
发出沉重的叹息,表现出他们生命的躁动和灵魂的扭曲,由此可以看出苏童对女性的关注与思考。
他以沉着冷静的笔调写着一家三代人凄凉悲切的轮回式的命运,有着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最先上演的是第一代“娴的故事”。
娴不甘平凡,做着强烈的明星梦,为当明星她义无反顾地做了孟老板的地下情人,拍了一生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两部片子。
随后伴随着娴的怀孕以及从医院的逃离 ,最终还是被孟老板无情地抛弃了。
在娴看来是由于她的不慎怀孕,更由于她怕疼不肯堕胎以至于失宠于孟老。
板娴后来闭门思过 ,她想如果那天做了手术,一切都会好起来。
悲剧的另一起因是她太年轻,她怕疼,就因为怕疼断送了以后的锦绣前程,多么可悲啊!她完全没有意思到自己和别的女演员一样,不过是孟老板的掌上玩物,如同一件衣服,再新鲜再时髦,也有过时破旧的一天。
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悲剧与生俱来的,是早就注定的。
从悲痛中醒来的第一个感觉是愤怒,当然她的愤怒并不是由于格受辱,而是因为失去了孟老板就失去了她的享乐、荣耀和她的“幸福”。
难怪有人说女人不能承受任何打击,“她们像纸一样脆弱而浅薄“,如果说娴的过去是由于她的年轻,不谙世事,尚可原谅的话,那么后来对于她母亲的情人的诱惑“不设防”就是她的自甘堕落了。
参考: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
论文提纲浅析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摘要在苏童的作品中,欲望、仇恨、暴力等人性丑陋的一面被揭露的淋漓尽致,这些人性的弱点将人们推向悲剧的深渊,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着淡淡的哀愁、笼罩着悲剧的氛围。
本文试着从苏童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苏童小说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的探析苏童作品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苏童悲剧意识人性一、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概述苏童的作品无论的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还是香椿树街系列,抑或是宫廷系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悲剧的气息,其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重视、关注人在社会人生中存在的状态,以此揭示人命运的悲剧性。
二、苏童作品悲剧意识的根源(一)、童年生活对苏童以后创作的影响童年时期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他悲剧人格、悲剧意识的基础,童年的苏童体弱多病,生活孤独又单调,年幼的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生命的孤独与悲凉,这些对他之后的枫杨树乡村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的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二)、苏童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悲剧意识的继承中国传统典籍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言二拍等都是苏童非常喜欢的作品,这些典籍对苏童的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的小说也带着一层悲剧意识。
(三)、对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推崇鲁迅和张爱玲都是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鲁迅在创作上塑造了无数的孤独形象的悲剧命运,而张爱玲创作上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刻画,这些对苏童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苏童创作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中的体现(一)人的悲剧1、悲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苏童的众多作品中,都塑造了无数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有着同样悲惨的结局,通过《妻妾成群》中的颂连分析女性的悲剧。
2、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男性形象刻画逃亡似乎成为苏童作品的一个意向,在他的作品中,许多的男性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漂泊在外,他们像一群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人,至死也无法回到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如枫杨树系列。
(二)颓败的家族史描写一个家族由强盛到一点点衰败的过程,这种由盛而衰的家族颓败史,表现出了苍凉与悲悯的悲剧意识,如《罂粟之家》等(三)人性的丑恶欲望与仇恨等使人丢弃美好的人性走向不归途,从而演绎了他们悲剧的一生。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在当代文坛上,苏童以其独特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出色的艺术手法。
本文将探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文学领域的一个流派,强调以客观的物象来呈现主观情感,追求感官的直接刺激和瞬间的审美体验。
在苏童的笔下,意象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构建了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世界。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鲜活的意象。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描写都饱含情感,每一个意象都富有深意。
例如,在《红粉》中,他通过对小巷、水池、花窗等物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个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他常常通过具象的意象来隐喻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在《米》中,苏童用“米”这一具体的事物象征着权力、欲望和信仰的多重意义,展现了主人公对尊严、爱情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
他通过鲜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感悟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将现实的残酷与诗歌的优美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试图在每一个故事中寻找现实和诗歌相遇的那一刻,那是我认为的生活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这种追求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使他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从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与诗意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将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示我们要个体生命和人类普遍命运,以实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苏童的意象主义手法,注重描绘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苏童
最近埋头读书,看了苏童的长篇小说集《后宫》,其中包括《我的帝王生涯》和《武则天》。
看完《我的帝王生涯》很是压抑,觉得胸中憋着一股气,上不来,下不去。
就在想,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
觉得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人。
从整个故事也能看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影子。
端白更是好多帝王浓缩的影子。
是皇权下压抑的人性的释放,尽管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释放。
用杀戮和血腥来释放他的压抑。
那些后妃的命运更展示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了的宫廷碾压。
燕郎与端白二人的感情关系是复杂,他们互相依赖,像兄弟,但是有主仆的名分;有夫妻之间的不离不弃,但是他们却没有那种暧昧的关系。
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深思。
我觉得苏童小说中的悲剧式的情节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关,苏童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都有着悲剧式的命运。
我不认为苏童是在为他的出身而自卑,他说过如果一个人来到了海边,他会选择让他下海而不是留在海岸上。
说得通俗些,就是说他认为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相比,他更愿意选择高于生活
的艺术形式。
虽然作家也知道他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具有他笔下那末浓重的色彩,但是他愿意这样写,或许对他来说,这是对自己堕落的故乡的深情呼唤。
《武则天》中词藻华美,漠然而忧伤的笔调,颠覆的世事,疯狂的爱与恨,凝聚成单薄的三言两语。
一条绵长的黑色丝线,只起了密密麻麻的网,笼罩了歌舞升平脂脓粉媚的后宫。
阴影,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对宿命的无助之感在经历年年岁随长久的酝酿后幻化成了暴风雨,颠覆一个王朝。
当年那个温润如玉貌美如花的女子看着自己的豆蔻年华一寸一寸被扼杀在阴暗的后宫,心狠手辣的武则天横空出世。
武皇心中时时在悼念,在宫中癫狂的无辜女子,以及死去的媚娘,因而更为狠心。
在那个阴暗的后宫中,笼罩着华美而绝望的梦魇,利益的纠缠,人性的倾轧蔓藤般滋生,盛放诡异凄艳的花。
苏童不喜欢碰那些很大的题材,他的小说关注的是人内心的挣扎。
可是有段时间评论界大肆抨击苏童的小说,说狭隘且单薄。
于是苏童屈服了,写出了一些让我看了为他心疼的文字。
但苏童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特有的叙事风格。
我想他也许发现了“坐井观天的幸福”。
他是个任性且有个性的人,我欣赏他。
有人说过,写字的人内心都是流离失所的。
安妮是将自己放逐,而苏童更彻
底,他是逃亡。
由贫穷向富足逃亡,由历史向现实逃亡,由枫杨树故乡向现在水泥森林逃亡。
因沉没而逃亡,因逃亡而流浪,因流浪而回归,但回归之路已断绝、迷失,那么只能继续流浪,流浪标志着无处安身,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