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4、《泊秦淮》中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的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5、晏殊的《浣溪沙》中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6、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时。你会用哪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
同学们的良好祝愿:。
7、《水调歌头》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是。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其与中考题型接轨)
附:
诗文主旨
1、《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塞外奇特、壮美的自然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城关一中导学案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夏静娟
时间
2012、11、1
课题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背写五首诗词。
2、掌握五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及赏析。
3、理解古诗词的主旨。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堂检测→链接中考
教学导航
一:诵读导入
学生齐背五首古诗词导入
二:复习要点
1、背会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8、“。”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9、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10、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突破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准备制作PPT,设计学案第一课时【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
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一、导入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
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二、出示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四、合作探究《观刈麦》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诗词五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30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
2、背诵并默写诗。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第一课时重点:反复吟诵前三首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走进作者《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为题。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习惯上以首句为题。
语音朴素自然,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失意郁闷的心情;在艺术上,都属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言情反复低回,余韵不尽,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长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集》。
《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很多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春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不过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作者及背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篇参赛导学案主要围绕《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唐诗展开,旨在通过导入、预习、感受、理解、赏析、比较等高效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导入导入环节是引发学生对唐诗五首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
例如:1. 调查问卷法:在班级中分发问卷,询问同学对唐诗的态度,对五首唐诗的印象、感触等,并组织讨论。
2. 诗歌朗诵法:选择其中一首唐诗,由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其他同学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示范后,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表演技巧、鉴赏技巧。
3. 视听配合法: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视频片段,如“动态唐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增强对唐诗的感知。
三、预习预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唐诗五首的文化内涵、作者背景、意境表达等进行系统学习的环节,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鉴赏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古诗背景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江山水美景。
这艳丽的景色和这首诗的优美表达,使钱塘江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代大诗人之一,有“山水之祖”之称。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使者独孤信在赵夫人的引领下,骑行在荒凉的边塞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达到了另一种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写诗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这首诗以黄鹤楼上的送别,情景交融,既是形式的表达,也是内心感情的表达。
渡荆门送别: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名字中的“之”是辍学后自取的字,他是唐代后期诗坛上的重要人物。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本次进修的《诗词五首》选取了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通过进修这些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技巧,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目标1. 了解《诗词五首》选取的五首古代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
2. 掌握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能够通过诗词欣赏,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进修内容1. 《静夜思》——作者:李白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4. 《将进酒》——作者:李白5.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四、进修过程1. 阅读诗词《静夜思》,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阅读诗词《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文学技巧。
3. 阅读诗词《春江花月夜》,了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宁诗歌特点,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阅读诗词《将进酒》,了解诗人李白的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诗中的豪放与豪情。
5. 阅读诗词《青玉案·元夕》,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五、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就每首诗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通过诗词的欣赏,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六、思考题1. 你认为《诗词五首》中哪一首诗词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你觉得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价值?3. 你是否有兴趣尝试创作一首诗词?如果是,请简要描述你的创作主题和情感表达。
七、总结通过本次进修,《诗词五首》带给我们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更是对古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感悟。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我们能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不息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教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五首》,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进修《诗词五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呈现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田园。
背景知识:作者李白,表达了对田园的思念之情,以明月为媒介,表现出一种离乡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背景知识:作者王之涣,表达了登高遥眺的壮美意境,借登高之景寄托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倾慕。
3.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背景知识:作者孟浩然,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气勃勃和变幻莫测。
4.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背景知识:作者李白,以喝酒为主题,表达了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背景知识:作者苏轼,表现了对人生的追问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疑惑和追求。
三、引导1. 请同砚们谈谈对这五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如何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请同砚们尝试背诵其中一首诗词,并结合背景知识,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3. 请同砚们思考,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影响,如何将古诗词的精神融入到摩登生活中。
四、拓展1. 探索古代诗词的魅力,了解更多名家名作,拓展古诗词的视野和欣赏范围。
2. 鼓励同砚们尝试创作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3.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五、总结通过进修《诗词五首》,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更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感悟诗词之美,体验文学之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曲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导学前准备1. 教学目标: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每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领会其中的审美意义。
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词曲的艺术特点,感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4.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好《诗词曲五首》的原文、注释和相关资料,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导学过程1. 第一首:《静夜思》- 背景介绍: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遥方亲人的情感。
- 主题意境:表达了孤独孤单和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心里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情感的重视。
2. 第二首:《将进酒》- 背景介绍:此曲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诗人豪情壮志和豪饮快乐的场景。
- 主题意境: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豪迈豪情的个性。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
3. 第三首:《水调歌头》- 背景介绍:此曲为宋代词人苏轼所作,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面。
- 主题意境: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奇特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江南水乡的美好倾慕和热爱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4. 第四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背景介绍:此曲为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描写了她对赤壁战场的怀古之情。
- 主题意境:表现了词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她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敬仰。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和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5. 第五首:《将军令》- 背景介绍:此曲为元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写了将军出征前的离别情景。
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
《诗词五首》导学案(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和默写五首诗词。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反复诵读,领会诗人的感情,把握诗词的主旨,品味诗词的韵味,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与诗词题材、主旨或作者有关的诗词,准备默写。
2、搜集有关《诗经》、乐府、绝句、律诗、词的常识;了解“风、雅、颂、赋、比、兴”。
3、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相关鉴赏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五首诗词的重点字词:2、五首诗词的名句:3、五首诗词的朗读停顿和感情基调:4、自由朗读,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三、朗读展示,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读后点评。
四、品读鉴赏,领会诗情。
1、五首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分别是:2、品味鉴赏诗词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3、把五首诗词中触动你的心灵、引起你的共鸣或感悟的诗句写下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鉴赏:4、比较《采薇》和《十五从军征》的异同以及《诉衷情》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异同:五、达标检测。
1、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2、 .给下面字注咅。
冢() 窦() 霏() 雉()鬓() 羹() 贻() 貂裘()3、按要求回答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句中数词的表达作用是:(2)“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一句中的“罢”字去掉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3)“尘暗旧貂裘” 一句有什么深层含义?六、模拟试题(-)理解背诵。
1、《采薇》中烘托出士兵们因思乡之切而沉重抑郁的心境,也预示着归途的艰辛,为下句“行道迟迟”作铺垫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十五从军征》小描写归乡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釆薇》中回首往事的句子是, 。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背景;
3.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导学内容
1. 古代诗歌的概述
2. 《古代诗歌五首》导读
3. 诗歌鉴赏与解析
4. 诗歌赏析与创作
三、导学流程
1. 古代诗歌的概述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代诗歌以提纲契领、意境深遥、音韵漂亮而著称,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古代诗歌五首》导读
本次导学案将介绍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望岳》。
学生们可以先阅读这五首诗歌,了解其内容和背景。
3. 诗歌鉴赏与解析
学生们可以结合教室所学的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对这五首诗歌进行解析和鉴赏。
可以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音韵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赏析与创作
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赏析,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四、导学作业
1. 阅读并分析《古代诗歌五首》,写出你的感想和理解;
2.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赏析,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
3. 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导学反思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热爱诗歌,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18、诗五首导学案及答案.doc
18、《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主备人:于丹中审核:初一语文组课时:三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默写。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一、预习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熟读五首古诗1、标注音,划出句子停顿,读出节奏2、把课下注释中的字词解释标注到原文相应地方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解题。
2.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4、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
2.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C1)疏解诗句:(2)整体把握。
问: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4.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1.解题。
2.诵读。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C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C3)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C4)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C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五、指导学习《西江月》1.解题。
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课前准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
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2、熟读背诵这五首诗歌。
课文研讨饮酒(其五)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境界?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行路难》1、《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这首诗可分为几节?概括内容。
2、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熟读背诵五首诗词,形成积累。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五首诗词。
2.理解诗歌的内涵。
《归园田居》陶渊明(365-427),一名_____,字_______,世号_______________。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些词语晨兴. ______________ 荒秽. ___________________草木长.___________________ 荷.锄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默写⑴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__________①诗中能体现诗人按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______②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本诗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劳作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园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
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
1、词语解释:涵虚:_____________太清:____________ 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撼:_____________济:_______________端居:_________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坐观:_____________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赏析:[近看]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
[远望]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
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过渡]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
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引用典故]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
]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
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到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
[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终南别业》1、作者王维(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有《王右丞集》。
2、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4),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无常,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细读品味: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2、“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4、“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明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这两句诗便是一幅山水画。
小结:《终南别业》通过描写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刻画了隐者形象,表现出诗人隐居终南山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情趣。
这首诗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富含哲理。
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这首五律,通过写诗人自己退隐山林后游山玩水,自由自在欣赏大自然的闲适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情怀。
《渔家傲》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幸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里,“星河”,即银河。
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
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
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古代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
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
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
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作者有感于“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
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长相思》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