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2.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材料中的主张(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D.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3.《史记•屈贾生列传》载:“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4.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梁后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
……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6.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这反映了他(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7.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长郡)“周公制礼”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来是“周孔”,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D) A.中国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B.“仁政”和“民本”思想更符合时代需求C.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推崇D.周公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崩溃【解析】周公是传说中周礼的制定者,孔子继其踵,推崇“克己复礼”,代表的是贵族思想,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他把儒学的对人以仁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反映了普通平民的诉求。
唐以前,贵族政治犹存,宋以后,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所以孟子地位提高;东汉末至隋唐一统和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启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理学家例如朱熹把孟子的著作校注,列入科举考试范围,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A、B、C都是变化原因。
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进入战国以后就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周公地位的让步与小农经济在近代崩溃的史实无关,故选D。
2.(2016雅礼)《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A)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在维护奴隶主统治方面的作用,体现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A项正确;周王此时已经不具备统治天下的权威,故B项错误;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当时没有成为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
3.(2016长郡)“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C)A.商鞅B.孔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伪”就是人为,非天生之意。
(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 D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答案 B 题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强调音乐及相信命运造成的铺张浪费和人的懒惰。
墨家批判儒家的铺张浪费,并主张节俭,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
3.(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一模)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的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的需要答案 B 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人类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讨论人的善恶,不是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
4.(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2018·四川名校联考)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学,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A项错误;“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B项错误;今文经学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C项正确;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D项错误。
答案:C3.(201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据材料可知(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古代中国法律有灵活性特点C.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D.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地位解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A项不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法律,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和至高无上地位,B、D两项可排除。
答案:C4.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
据此可知(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2.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董仲舒此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3.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4.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5.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稷下学宫的出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这里迅速达到了鼎盛状态.具体表现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黄老盛行,休养生息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立,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繁荣发展,故选A项。
黄老盛行,休养生息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在汉朝,故排除B、C两项;佛学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公元前4世纪不符,排除D项。
2.(2019·浙江桐乡入学考试)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该论述表明()A.孔子力图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老子向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C.孟子劝导王者实行仁政、教化人伦D.韩非主张奖励耕战、加强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王如……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等信息可知,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劝诫君王施行仁政,轻徭薄赋,慎用刑法,用孝悌忠信教化百姓,C项正确.孔子、老子均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时间不符,主张也不符,故排除A、B两项。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3.(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故选B项。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2020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Ⅰ1.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三教九流”一说。
其中“三教”指的是( )A.儒、法、道B.儒、佛、道C.儒、墨、法D.墨、佛、道2.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3.“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阳明的心学思想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心词在“人心”,由此可得知是心学思想,故选D项。
]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性恶论D.唯物思想5.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D.“工商皆本”6.(2019·广宁学考模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7.(2019·惠州学考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
该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8.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9.(2019·广东学考模拟三)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君轻民贵”C.“大一统”D.“人道有为”10.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社会环境的变化D.其他学说的衰落11.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C.商品经济的发展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1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 )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二、单项选择题Ⅱ13.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仁者爱人”14.(2017·深圳学考模拟)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用画笔将其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漫画化,并加以现代诠释。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把握“主题·主线”——题考什么·怎么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节用”“扶弱”“公正”“仁爱”等主张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相通性。
宋代理学中个人理想,明清之际的学以致用等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
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
依据所学,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解析:第()问,即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面……一方面……”来归纳总结。
第()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来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如可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征;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理学逐渐走向极端,结合黄宗羲、王夫之思想可知,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潮。
答案:()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夯实了儒家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
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A.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3.“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B.《道德经》C.《论语》D.《韩非子》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5.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严刑峻法C.主张顺应自然D.主张“礼法并施”7.《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8.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9.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10.《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过关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016·昆明调研)古代有学者主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把他们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 )A.墨子B.老子C.孟子 D.韩非子3.(2016·石家庄调研)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4.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
这一学说(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B.主张以德治为先刑罚为辅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5.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6.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取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上天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色彩D.他们都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7.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课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06 备考建议 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
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1 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 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35
������������������������������������������������������������������������������������������������������������������������������������������������������������������������������������������������������������������������
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战国时期人)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 逍遥” 的人生态度。 2.儒家学派
代表 思想
内容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孔子 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 提出“ 为政以德”,以“ 德” 教化 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维护 等级名分
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 的诚信观念、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增强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 化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 礼” 是西周时的等 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 礼” 作为 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
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
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A.儒家、墨家B.法家、兵家C.儒家、法家D.墨家、法家2.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3. (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5.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6. (2014·吉林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张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
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
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
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
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
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 )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题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强调音乐及相信命运造成的铺张浪费
和人的懒惰。
墨家批判儒家的铺张浪费,并主张节俭,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
3.(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一模)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
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 )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的共识
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的需要
答案 B 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人类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
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讨论人的善恶,不是性恶论的作
用,故D项错误。
4.(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
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
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 D 通过题干可知,“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
础,同时统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意即统治阶级借
助了宗教思想而稳定了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
5.(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
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出身
功臣后代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
时期
汉武帝5313
汉宣帝41
汉成帝113
汉哀帝14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
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答案 C 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历代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
C项正确。
6.(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
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
此种历史现象
( )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答案 C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虽然不问政治,但是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开始去融合
佛道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积淀与发展,故C项正确。
7.(2019河北邢台质检)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
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答案 C 发出“尊孔孟、排异端”口号的韩愈以卫道者自居,捍卫儒学正统地位,说
明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两教对儒学的冲击,社会深受佛、道两教影响,故C项正确。
8.(2018湖北武昌5月调研)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
书院的繁荣( )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体现了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答案 A 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由此可知书院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A项正确。
9.(2019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
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
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
D.空谈义理的浸染
答案 C 据所学,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理”,故A项错误;据所学,市民阶层的需求是文学
通俗化而不是“幽微之理”,故B项错误;据所学,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的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故D项错误。
10.(2018河北保定二模)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材料中
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 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君”在古代仅仅是一个称谓,并且在秦朝以前并无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
11.下列言论与李贽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B.“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C.“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间”
答案 A A项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B、D两项均强调“致良知”,是王阳明的观点;C项是对孔子的尊崇,与李贽的观点不同;只有A项与李贽的观点最为吻合。
12.“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歙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
答案 C 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统治者减轻了人们的赋税负担而不改变陋习恶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人们仍然不能富裕起来,因此让百姓富裕还需使他们摆脱愚昧。
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的健康学术氛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
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
(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
羲“此等论调”的认识。
(16分)
答案 (1)学风: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最精彩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认识:梁启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极具批判性与创造力;黄宗羲的思想在
20世纪初的中国虽很普通和浅显,但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
武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
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
按
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
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
则诛。
”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一,韩愈对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要求:写出观点,观
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
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