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2019·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ɡ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困:____________(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____________(3)知时.有利不利也时:____________(4)吾尝三战三走.走: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1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岳阳楼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②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①去.国怀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距离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开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③开我东阁门打开(2)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3)通假字①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②百废具兴(通“俱”,全,都)(4)重点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4、增其旧制制:规模。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以:来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晖夕阴晖:日光8、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9、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也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虽然这样,那么……极:尽13、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4、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若夫:像那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16、浊浪排空排:冲向 17、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光辉潜:隐没18、薄暮冥冥薄:迫近 1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20、忧谗畏讥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21、感极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22、春和景明景:日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晓雾将歇(hé)B. 沉鳞竞跃(yào)C. 参差(cī)披拂D. 佁(tái)然不动(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②四时俱备________③青树翠蔓________④俶尔远逝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C(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yǐ 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 四时:名词,四季;③ 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俶尔: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语文复习: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师生系统归纳:针对表格横向分析,课外文言文考察关注了人成长的核心价值理念——君子的八端,纵线来看,中考切近与九年级散文类文言文的考察,目的是做好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
三、明确考纲要求,了解中考命题指向。
结合理念中考文言文题型设计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在文言文复习与外拓中应该关注的点。
四、教师课堂环节过渡:那当我们面对一篇课外文言文时首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我觉得同学们首先要知人、明事和定主题,基本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然后由文入里解读文本内容,而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倒推法”的运用。
中考文言文考察题目设计(12分左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
(3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选择。
(2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分)*.筛选文中的信息,结合文章理解。
(2分)1.【读文训练、领会技巧】请阅读两篇短文,尤其关注文中实词、虚词的翻译,联系文本总结答题规律。
郑武公伐胡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齐人说靖郭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谒者,侍卫,负责通报的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3分)靖郭君将城薛因反走乃辍城薛(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荡而失水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B.客有于此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C.鄙臣不敢以死为戏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D.犹之无益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两篇文言文训练设计意图:在文章解读过程中,大多学生对于《郑武公伐胡》中的“谁可伐者?”的翻译是出问题的,问题在于不能够通过后文推解前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理解中基本的“倒推法”的应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魏晋(不管)B.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 寻病终(不久)D.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 便扶向路(沿,顺着)D. 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寻病终C.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 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__ 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咸来问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②欲穷其林 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⑤此中人语云 ________⑥便扶向路 ________⑦欣然规往 ________9.解释多义字词寻寻向所志 ______ 寻病中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6.专题六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探__求___________________
•
(2)微斯人 微:_______如__果__没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让__,__派__遣________________
• (4)有粮者亦食
(9)觥筹交错 觥:_______酒__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古义:__意__趣__,__情__趣____ 今义:意思或愿望。
(2)
至于负者歌于途 ••
古义:__背__着__东__西__的__人__ 今义:失败的一方。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 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 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始在滁州,号醉 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5)及下船
•
及:____等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____人__称__代__词__,__我__。___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古义:__古__人__罚__酒__时__用__的__酒__杯_ 。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 古义:____这__。____ 今义: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食:___吃__,__给__…_…__吃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一、复习方法指导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这把钥匙,深入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内涵。
《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字;《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凄)”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字;《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奇山异水”;《爱莲说》在“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三峡山水之四季变化之美:山:险峻美;夏水: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凄凉美岳阳楼“大观”——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承天寺庭院似幻亦真的月色——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陋室环境之雅——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⑵过人的志趣追求、理想抱负:①向往美丽的大自然:《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往反”《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理想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陶渊明:世外桃源④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小石潭记》(柳宗元)——郁郁寡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醉翁亭记》(欧阳修)——纵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喜?苦闷?凄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⑶问题:抓住景物怎样的特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和修辞?品位词语的佳处?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偶等手法: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结合;(或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整体轮廓与局部描写)景情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时空结合(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变化,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光影结合,点染法,移步换景法,衬托等语言:用词生动、骈散结合、重章叠句等4、课文比较阅读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一.知识精讲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论战》);(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一”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例(3)介词“为”后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其一”“以”“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6.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孙权劝学》(一)文学常识1.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编年体通史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3.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二)通假字1.“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涂”通“途”,道。
(卿今当涂掌事)(三)古今异义1.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古义:副词,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古义:历史。
(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6.过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四)一词多义1.当动词,掌管。
(当.涂掌事)副词,应当。
(但当.涉猎)2.就从事。
(蒙乃始就.学)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3.见了解。
(见.往事耳)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 以介词,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与“为”连用,“认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注释》考点梳理
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注释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6《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六册教材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鸢飞戾天者
戾
至、到达
罪过,乖张
《与朱元思书》
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筹划、治理
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与朱元思书》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诚实
《富贵不能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富贵不能淫》
子未学礼乎
子
你
儿子
《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
丈夫
男子
女子的配偶
《富贵不能淫》
父命之
月色入户
户
多指门
住户,人家
《记承天寺夜游》
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纪念,思念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转折连词,但是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清闲的人
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记承天寺夜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表示约数
或许,允许
《与朱元思书》
猛浪若奔
奔
指飞奔的马
奔跑,飞奔
三人行
三
表示多个
表示确数
《〈论语〉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饮水
疏
粗糙
疏通、疏散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饮水
水
指冷水
无色无味的液体
《〈论语〉十二章》
温故而知新
故
学过的知识
原来的、从前的
《〈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
时
按时
初中语文_中考专题复习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专题复习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老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等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老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等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有位专家曾这样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习是茂密的树叶。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习课。
二、课前小测诗文默写1、,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3、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5、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正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写的那样:“,”6、“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代:“”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老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等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四、探寻规律师:想一想文言文通常考什么?生答预设: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大家普遍的现象是谈文言文阅读色变,文言文阅读探寻清了规律,其实没有那么难。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文言文的学习规律。
知识点一:划分节奏1.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2.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3.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4)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4.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需打住(1)可以一战。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指导
一、文言文背诵方法
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
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
、“拂乱”等意义、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
、“空乏”
、“饿”
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
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
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
文章中的
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
语句记熟。
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
诵思路。
整分联背诵法
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
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
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
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
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
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二、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他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
(它们)。
们)、“它”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
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
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后带数词译“其中”,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
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
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相当于“难道”、“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