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透析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从青年时代开始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和挣扎。
下面是对这部小说的简要解析:
1.主题:《彷徨》主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命运。
小说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束缚、家庭伦理的扭曲、政治腐败等。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在现实面前又显得无力和迷茫。
其他主要人物如方鸿渐的父亲、妻子、朋友等也各具特色,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面貌。
3.艺术手法:鲁迅在《彷徨》中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同时,他也采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对话、内心独白、回忆等,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和有趣。
总的来说,《彷徨》是一部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学杰作,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作者:刘美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黄正清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钱 理群.二 十世纪 中国小说理论 资料 (第四卷 )【M】.北京 大 学 出版 衽 ,I 9 9 7. 【3】洪子诚.二十世 纪中 国小说理 论资料 (第五 卷)【M].北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7.
风 使 舵 ,对 渐 渐 远 离 了 众 的 主 流 政 治 歌 功 颂 德 , 这 也 成 【4】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 .知 识分子论 [M].北京 :生 活.读 书.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浅 析 鲁 迅 笔 下 的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 张 亚
摘 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五类:一是落魄者,二是伪善者 ,三是孤独者,四是追求者,五是先驱者。 关 键词 :知 识分 子 形 象
鲁 迅在 “五 ”新 文 化运 动 巾 , 是斗 争 最彻 底 和 影 响最 (瞿秋 白语 ) 的时 代 ,而 H.也 和鲁 迅 的 个人 出身 、经 历 和 生 大 的作 家 。他 怀 有 民 主主 义 革 命变 革 社会 的理 想 ,对 封 建 势 活态 度 等 有关 。他 m生 个 没落 的士 大夫 家 庭 ,有 着 和 各 力和 帝 旧 主义 具 有清 醒 的 认 识 ,敢 丁直 面 现 实 ,主 张 韧 战 、 种 各 样 的知 识 分 子相 交 往 的 经历 ,再加 上他 那 种 月的是 为 了 主 张打 “落 水 狗 ”。他 的 创 作实 践 始 终具 有 深 刻 的社 会 斗争 进 行 社会 改造 的严 峻 地 解 剖 别人 和 更 严 峻地 解 剖 自己的 生活 意义 。鲁迅 在 这个 时 期 写 了 多个 短 篇 , 先后 结 成 《呐 态 度 ,在 提 起 笔来 写 小 说 的 时候 ,便不 可 避 免地 要 采 用 自己 喊》 、 《彷 徨 》 两奉 小 说集 。在 这 两个 集 子 的 25篇 作 晶 巾 , 所 熟 悉 、所 关心 的题 材 了。 鲁迅 在 谈到 自己的创 作 活 动 时 , 以矢¨识 分子 的生活 为 题 材 ,描 写 知 识 分子 的 几乎 i-有 ‘半 , 总 是 霭复 地 浣: “作 者 写 …来 ,对 于其 中的 事情 ,虽 然 不必 特 别 是存 《彷徨 》 里 面 ,有 三 分之 二以 }:的篇 幅 , 都是 以知 亲历 过 , 最 好是 经 历 过 。 ”这 些 话 ,可 以帮助 我 们 理解 他 的 识 分子 为 描 写对 象 。 从这 数 字 ,可 以看 f{j鲁迅 很关 心 知 识 作 品 ,特 别是 描 写 知 识分 子 的 作 品 。从 鲁迅 的生 活 经历 看 , 分 子 的命 运 (他 把 自己最 犬 的 天心 给 了农 ,他 的最 好 的 小 他 见 过 像 《孔 乙 己》 中 的孔 乙 己 1《白光 》 中的 陈 士成 那 样 说 是描 写 农 民 的 )。这 种 关 心 ,愈 到 后来 ,便 愈 增加 。这 不 的封 建 科举 制 度 F的牺 料 肯 , 也接 触 到 了像 《药 》 中 的夏瑜 仅 是 由 那 时 正 是 中 陶 矢¨识 界 发 生 第 二次 “伟 人 的 分 裂 ” 那 样 的革 命 先 驱 肯 。不 过 ,他 所 熟 悉 的还 是 像 《肥 皂 》 中 的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孙乘风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鲁迅先生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魯迅笔下的这些形象背后蕴藏着迷失与救赎、疯狂与隐喻等复杂矛盾的心态,还包含着一定的文化逻辑。
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但从现代小说而言,不外《呐喊》《彷徨》两部。
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
鲁迅一共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
在小说中,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是鲁迅所描绘的“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而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区别不外乎:“一个是‘辛苦麻木’的活着,一个是‘辛苦辗转’的活着。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小说《呐喊》《彷徨》中描写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一)“五四”觉醒者形象“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文化大解放运动,知识分子是这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
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现代性的理解,主要是受西方文艺及哲学思潮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与倡导,对个人的价值、独特性、主体性的重视。
鲁迅先生尤其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批判性。
具体体现在主张向内不依赖任何权势,向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在真理价值的认同上具备自己的判断水平,并遵循内心的准则自由地行动,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都是“铁屋子”里最先醒来并振臂疾呼的“圣斗士”。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文著作。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狂人只因在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就被众人认定为异端。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从涓生和吕维甫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基于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就当然给予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了,对于当时变革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命运,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但是没有读过太多关于鲁迅的文章,所以就只能从《在酒楼上》和《伤逝》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20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
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
女主人公子君原本是一个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而蔑视一切世俗观念的人,但与涓生同居后,她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不是忙着操持家务,就是为小油鸡而“和小官太太暗斗”。
生活使他变得日渐空虚、庸俗。
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能够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并且把纯真热烈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
但是,在与子君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后,他不再满足现有的爱情生活。
他意识到,他与子君的爱情应“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
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计后,.他刚开始还反抗然而后来却失败了,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
涓生和子君这对曾经相爱,并不顾世俗走到一起的青年,最后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爱情。
而《在酒楼上》的吕维甫曾经是接受过新教育,到城隍庙里去拨神像的胡子,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虽然激进然而进步而可爱的知识青年。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逐渐向旧的势力妥协了,变成了一个迂缓的教“子日诗云”之类误人子弟、无意中成为封建旧势力帮凶的落荒者。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而在一共三十余篇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而小说就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反映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类型(一)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二)吕纬甫之类——苟延残喘型《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是一个觉醒者,青年时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以至和别人相打起来,他在反封建和神权的时候态度鲜明、敏捷精悍的,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对社会前途的绝望,变的行动迟钝,处事敷衍,神态也变的颓唐了。
于是,成为了人生道路上不如意的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来消磨日子,消磨意志。
他为死去数十年的幼弟迁葬,在衣服、骨骼、头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包一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的迷信和母亲的安心。
一个那么勇敢坚定、敏捷精悍的战士成为了一个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连殳之类——自暴自弃型《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饿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韩瑜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鲁迅始终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上,来审视特定历史时期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对积存已久的社会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犀利的见解。
在“五四”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可分为觉醒者、麻木不仁者、先行者等不同类型。
鲁迅以剖析知识分子和封建制度的关系为重点,注重展示社会剧变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注重对知识分子历史责任感、推动历史进程方面作用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革命者封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具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多重身份,他的作品以思想性、文学性和革命性著称于文学史,率先开创了农村题材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谱写了现代文学史的新篇章。
鲁迅始终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来审视特定历史时期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对积存已久的社会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犀利的见解。
在“五四”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可分为觉醒者、麻木不仁者、先行者等不同类型。
鲁迅从新旧时代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入手,以剖析知识分子和封建制度的关系为重点,注重展示社会剧变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注重对知识分子历史责任感、推动历史进程方面作用的思考与探究。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的考量,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时代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发人深省的文学形象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辉煌,丰富了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本文拟以具体的小说文本为例,对出现在其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初浅的研究,借以探究鲁迅在创造这些形象时所持的态度与这些形象在文学史上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一.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群体与阿Q这样的贫苦农民有着类似之处,他们的身上都带有一定的病态特征,是生活在特定历史年代的“不幸的人们”。
鲁迅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谈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
目录引言 (2)一、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2)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4)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5)四、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7)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9)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五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以下五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文化意义: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封建卫道士;形象类型;文化意义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引言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对鲁迅先生小说形象的研究从没间断过,鲁迅先生以其不羁的性格、超人的文笔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显明。
在本论文中主要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阐述人物形象的意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一)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远没有想到“放火”,他的斗争手段是说理,诉诸人们的理性和良知。
《彷徨》中知识分子形象和在其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彷徨》中知识分子形象和在其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
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二、主体:详细分析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1.社会底层人物2.知识分子3.革命者4.封建势力代表三、结论:总结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正文【引言】《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描述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可以分为四大类:社会底层人物、知识分子、革命者和封建势力代表。
本文将对这四类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主体】一、社会底层人物在《彷徨》中,社会底层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阿 Q 正传》、《药》等篇章中。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生活状况极其恶劣。
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愚昧、麻木、不觉醒。
鲁迅通过刻画这类人物,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
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形象主要体现在《孔乙己》、《白光》等篇章中。
他们受到过一定的教育,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往往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陷入困境。
这类人物的特点是孤独、迷茫、挣扎。
鲁迅通过刻画这类人物,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三、革命者革命者形象主要体现在《彷徨》的同名篇章中。
他们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事业。
这类人物的特点是勇敢、坚定、充满信仰。
鲁迅通过刻画这类人物,展示了革命者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四、封建势力代表封建势力代表主要体现在《阿 Q 正传》、《药》等篇章中。
他们代表着封建社会的陈旧势力,维护封建制度,压制民众觉醒。
这类人物的特点是专制、残忍、顽固。
鲁迅通过刻画这类人物,揭示了封建势力的危害,呼吁民众反对封建制度。
【结论】总之,《彷徨》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 我 们 留 下 了 一 笔 丰 厚 的 文 学 遗 产 , 说 《 徨 》 是 为 小 彷 便 其 中 的代 表 。 迅 始 终 满腔 热 情 地 关 注着 两 个 问题 : 个 鲁 一
是农 民 问题 . 个 是 知识 分 子 问题 , 后 者 在 《 徨 》 表 一 而 彷 中 现得 尤 为 突 出 。鲁 迅 是 知识 分 子 , 同知 识 分 子 的生 活 、 他 思 想 、 感 的 联 系最 直 接 、 密 切 、 深 厚 。 迅 又是 显 然 情 最 最 鲁 超 越 于 同 辈 的 优 秀 知 识 分 子 ,他 能 够 拉 开 距 离 清 醒 地 观 察 、 析 知 识 分 子 的弱 点 和 缺 陷 。鲁 迅 在 《 徨 》 , 他 剖 彷 中 用
21年 月 o1 5 号下旬 又 敖 孝 刊 斗
鲁 迅 小 说 《 徨 》 的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透 析 彷 中
魏 延 民
( 坊 职 业 学 院 公 共课 教 学 部 , 东 潍 坊 潍 山 摘 要 :本 文 通 过 对 鲁 迅 小 说 集 《 徨 》 分 析 , 彷 的 将 2 13 ) 6 0 1
众 不 仅 不 支 持 他 吹 灭 “ 明灯 ”反 而 把 他 当作 “ 子 ” 长 , 疯 而
关 键 词 :小 说 《 徨 》 知 识 分 子 彷
形 象
任 意加 害 的原 因 。 伟 大 的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大 师 — — 鲁 迅 , 他 的 有 生 之 在
“ - ” 决 绝 的 叛 逆 者 。这 种 决 绝 的 性 格 特 征 表 现 疯 T 是 -
看 成 自 己 的 命 根 子 , 命 加 以 维 护 。 这 迷 信 守 旧 的 村 民 拼 在
鲁迅 刻 画的 知 识 分子 形 象 归结 为 三 个 系列 , 孤 独 、 绝 即 决 的 叛 逆 者 形 象 ,封 建 复 古 派 或 卫 道 者 形 象 , 梦 醒 了 无 路 “ 可 以走 ” 悲剧 形 象 . 力 剖析 了三个 系列 知 识 分 子 的性 的 着
犀 利 的笔 剖 析 了他最 熟 悉 的知识 分 子 群 :这里 有 不 吹熄
在 两个 方 面 : 一 是 韧性 的 战斗 精 神 。社 庙 里 塑 着 的 “ 其 三 头 六 臂 的 蓝 脸 , 只 眼 睛 . 帽 , 个 的 头 , 头 和 猪 牙 三 长 半 牛 齿 ” 凶 神 恶 煞 , 表 着 封 建 社 会 的 吃 人 者 。 “ 子 ” 消 等 代 疯 要 灭 这 些 吃人 者 , 他 知 道 单凭 自己的力 量 是 不 可能 的 。 但 因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所 蕴 涵 的社 会 意义 。
中 ,疯 子 ” 唯 一 敢 于 离 经 叛 道 的 叛 徒 。 所 以 被 众 口 指 “ 是 他
为 “ 子 ”就是 因为 他 是 一个 觉 醒 者 , 把 祖 庙 里 象 征 封 疯 , 要 建 传 统 的 “ 明灯 ” 灭 。 长 吹 “ 子 ” 孤独 的叛逆 者 。 反封 建 的思 想 和 行 为 , 疯 是 他 虽 然代 表 着 群 众 的利 益 , 却 是 群众 所 不 理解 的 。 便 是群 但 这
封 建 主 义 的 “ 明灯 ” 决 不 罢 休 的“ 子 ”有 固守 封 建 长 就 疯 , 主 义 文 化 营 垒 同 新 文 化 运 动 作 对 的 封 建 复 古 派 或 卫 道
者 . “ 醒 了无 路可 以走 ” 悲 剧 形 象 。 有 梦 的
一
有猪 嘴 瘟 ) 这 种 从 实 际可 能 出发 , 求 斗 争策 略 的作 法 , 。 讲 正 表 现 了 鲁 迅 所 提 倡 的 “ 战 精 神 ” 其 二 是 坚 毅 不 拔 的 韧 。 斗 争意 志 。 吹熄 长 明 灯 的决 心 是 不可 动 摇 的 , 亭 们用 他 阔
、
孤 独 、 绝 的叛 逆者 形象 决
《 明 灯 》 的 疯 子 是 一 个 孤 独 的 决 绝 的 彻 底 地 不 妥 长 中 协 的 反 封 建 战 士 。 作 者 以 现 实 主 义 的 白 描 手 法 真 实 地 描 绘 了 “ 子 ” 生 活 的 典 型环 境 : 信 守 旧 的吉 光 屯 。“ 疯 所 迷 这
此 . 反 抗 的 第 一 步计 划 是 先 吹 灭 “ 明 灯 ”虽 然 灯 灭 他 长 ,
了 . 些 凶煞 还 在 . 在 群 众 尚未 觉 醒 的 时 候 . 能 姑 且 这 但 只 这 么办 。 于迷 信 守 旧如 吉 光 屯 的村 民者 , 科 学道 理 来 对 用
说 服 , 直是 不 可 能 的 , 是他 便 采 用 他 们 能 接受 的迷 信 简 于 的语 言来 说 明利 害 ( 吹熄 长 明 灯 , 不 会 有 蝗 虫 , 会 说 就 不
二 、 建 复 古 派 或 卫 道 者 形 象 封
屯 上 的 居 民 是 不 大 出 行 的 , 一 动 就 须 查 黄 历 , 那 上 面 动 看
“ 替 你 吹 ” 欺 骗 。 回 答 :不 要 你 们 , 自 己 去 熄 ! 他 我 来 他 “ 我 ”
们 用 “ 断 你 的 骨 头 ” 威 胁 , 回 答 以 利 剑 一 样 的 目光 , 打 来 他 致 使 阔亭 的眼 光赶 紧 避 易 ; 们 把 他 紧 紧关 在 庙 门之 外 , 他 笑 问 :看 你 有 什 么 办 法 。 他 的 回 答 是 :我 放 火 ! 他 们 将 “ ” “ ” 他 锁 在社 庙 的 西厢 屋 里 准 备绑 送 县 衙 , 的 回答 仍 然 是 : 他 “ 放 火 !” 种 决 绝 的 性 格 特 征 深 刻 地 体 现 着 鲁 迅 的 战 我 这 斗 精 神 , “ 子 ” 形 象具 有 鲜 明 的 时代 色 彩 。 使 疯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