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4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4点)?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1)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霜冻,暴风雪。

2)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3)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雪崩)4)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赤潮)2热带气旋(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影响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点)3)台风组成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

3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4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短期内气温骤减,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5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19核心考点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9核心考点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前90天突破 高考核心考点第十九讲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核心突破】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9年早春,我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低,气温偏高,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部分小麦主产省区暴发 了严重的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

材料二部分严重受灾省区分布图。

SB(1)解释东北地区较全国其他地区旱灾偏轻的原因。

(2)山东省受灾面积较大,根据所学知识说出防灾减灾措施。

解析:由于纬度较高,春季气温回升慢,再加上有积雪融水和多年冻土的存在,使东北地区旱灾较轻。

答案:(1)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春季气温回升较慢,蒸发量不大;冬季的积雪融水,使地表水资源较多;多年冻土, 使地下水下渗较少。

(2)植树造林,调节气候;兴修水利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干旱品种);发展节水技术(喷灌、滴灌等);人工降雨。

2 .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 ■ ■ P■ "lAl「归TFA 园甲tt 出規s 水 I曲*. S 布1 ■n*1■曇严■鼻先tnJ *V J.亠.Hfl _________也&罕主甲*f?亦—■*>Fnnv 干早,電术*ftk —(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沾万人"时床ffl44北石■庄章■卯山H■ rw 恃弊Jtflh SLB3-Sffli 何甘*■ ftL ■屮早达遍4万JT山东题。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图甲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乙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貌方面解释其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数据差异及降水分布规律可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A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为上游植被破坏,中游围湖造田。

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广布,再加上地势起伏大,水流急,水分存留时间短,多旱灾。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及其.PPT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及其.PPT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 ) 【分析】地震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 震只有一个震级。影响烈度的因素除震级外,还与震源深浅、 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所以一次地震有 多个烈度。
2.干旱就是旱灾。( × ) 【分析】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 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只有干旱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 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干旱才能形成旱灾。
地面上任何 一点到震中 的直线距离
震中 距
地质构造和 地面建筑
烈度
地震时地面 受到的影响 和破坏程度
②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 环太平洋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 岩体与土体,在 重 概念 力作用下沿一定滑
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
现象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
分布
破碎、 _地_势_起_伏_较 大、植被覆盖较差
【解析】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 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黄土 的垂直节理发育,内部孔隙较大,在坡脚遭到人为作用而变陡, 或者发生暴雨时容易使黄土层发生崩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 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 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 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中显示黄土覆盖层 和基岩之间有明显的滑动面,特别是该区域降水较多,加之人 为开挖边坡的影响,从而导致滑坡发生。
2.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 国界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 2 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国界轮廓等相关信息可知,A为孟加拉国, 濒临孟加拉湾海域。第(1)题,从气候(降水)、地势、植 被等方面分析A国水灾多发的原因。第(2)题,该区域风暴潮 比较严重的原因与风力风向、地势、海湾特征、飓风等都有关 系。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成带状分布现象)(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带的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p181.生态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p19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p21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治1.主要的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应用体验]1.(2014·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1.主要气象灾害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应用体验]2.(2013·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上;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

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题13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1)台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暖洋面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水汽,下热上冷形成不稳定大气层,促使空气膨胀上升,形成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发生的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当强冷气团向暖气团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干旱是因为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他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

(4)洪涝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

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多发生在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区。

从地形上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提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地区为多发区。

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就越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石流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黄淮海平原旱灾、涝灾、地震多发区:降水量不丰富,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

降水强度大,加之该地区地势低平、洼地较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该地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极易发生。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_ppt课件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_ppt课件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解 题 训 孟加拉湾北部 干旱:渐发性、 练 广阔的暖洋 要 及沿海地区、 降水不稳定的 高 面(热带、 效 气象灾 中国东南沿海、 狂风、 干旱、半干旱
分布
成因
影响
其他典型灾害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岩层断裂或 错位,地球 内能的急剧 释放 强降水形成 洪水;排水 不畅,积水 形成涝渍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的原理:
目 录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人教版地理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3.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 ①串发性灾害链:如寒潮→低温→霜冻。 ②并发性灾害链:如地震并发滑坡、崩塌、海啸、火灾。 ③串发——并发性灾害链:如台风带来风暴潮引起海水污染; 解 带来的暴雨诱发洪水、泥石流和内涝等灾害。 (2)自然灾害的群 题 训 发和群聚现象: 练 要 太阳活动的极值期 高 效 ①群发现象(时间上)地球自转速度急变期 地球各圈层变化激烈的时期
(病害)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有两条,即环太平洋灾害
带和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形成原因 主要 灾害带 位置 自然地 人文地 自然灾害 理原因 理原因 ①板块交界处→ 环太平 环太平 地震、火山、 多火山、地震→ 人口集 洋灾害 洋沿岸 台风、海啸、 多海啸;②热带、 中,经 带 的地带 风暴潮等 副热带海域→台 济发达 风→风暴潮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必备的两个条件:(1)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分类:(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种。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①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灾害。

②洪涝灾害:洪灾是指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涝灾是指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没,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③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④生物灾害: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天灾。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矿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等方面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地震、火山喷发和飓风具有突发性;大面积的旱灾和土地荒漠化等具有渐发性。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

4、各灾害之间具有发生的连锁性。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3)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中的垂直距离(5)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线(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4、震级:(1)意义:衡量地震的强度(2)数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5、烈度:(1)意义: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2)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等6、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

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
地震: 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滑坡、泥石流: 西南
低温冷害: 东北
台风: 东南沿海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成灾人口)损失大:
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江西
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
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恢复过程缓慢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
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中距:地面上的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级:(里克特-“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微震 3-5级:有感地震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
1.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 2.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3.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伤残、死亡) 心理伤害(恐慌、忧愁、痛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世界主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 3.要 灾自 害然 带20自°灾N然害—灾带50害°N带之间的环球自然
整理课件
4.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 自然灾害的 高风险区 。 (4)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 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整理课件
形成的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条件
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 受灾害的客体
(3)影响自然灾害灾情的因素
孕育灾害的环境( 孕灾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
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受灾体 )。
整理课件
衡量标准: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
自然灾害
损失
(4)的影响 表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
整理课件
二、中国的自然灾害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三、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自然灾工程性防御措施 (3)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整理课件
2.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灾前准备:准备 救灾物资 ,建立物资储备基地。 (2)灾中应急交 灾通 害通 应行 急能 预力 案 (3)灾后恢复:减轻 灾害损失 ,增强 抵御能力 。
第五部分 选修地理
整理课件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干梳理 夯基固源
高频考经点典考题 互动探层究级演练
整理课件
J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
权威解读 预测考向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Z 主干梳理 夯基固源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五第1讲综合演练1.(2014·山东日照市一模)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判断该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该种灾害的危害,列举其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灾害类型的判读及其影响。

(1)根据图中灾害影响指数的分布分析,该灾害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中西部地区影响很小,甚至不受影响。

由此判断,该类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因此最可能是台风灾害。

(2)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的,并可能引发其他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

台风带来的降水一方面可以缓解旱情,另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

风暴潮可以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促进海洋生物生长。

答案:(1)台风。

影响最严重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的台湾等省区,其影响力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及北部地区递减。

(2)危害: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灾害并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有利影响:带来了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调节热量平衡,消除酷暑;改善空气质量;使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促进海洋生物生长。

2.(2013·山东临沂市质量检测考试)沙尘暴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读“美国本土沙尘暴天数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沙尘暴自然灾害。

(1)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沙尘暴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动力条件,即大风天气;二是物质条件,即地表存在大量的松散物质。

美国本土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与该季节的天气条件有关,同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增大了空气中的沙尘含量,加剧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2)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沙尘暴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妨碍交通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等方面。

沙尘暴的有利影响是:一方面会增加大气中凝结核的含量,增加降水量;另一方面会中和大气中的酸性颗粒,减少酸雨发生,因此,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

地理__选修5__自然灾害与防治(共239张ppt)优品课件

地理__选修5__自然灾害与防治(共239张ppt)优品课件

当堂训练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 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西__坡__,原因是?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 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_过__度__开_采__地__下_,水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
3.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 物入侵
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地裂缝 地面沉降 火山喷发
因异常地卷风 冰雹 冻害
因大气异常活动引起的
气象灾害
大雨或融雪 凌汛 海啸 风暴潮
因大气异常活动引起的 洪涝灾害
因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 海洋(水文)灾害
目录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二、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 三、自然灾害的本质 四、自然灾害的分类 五、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 震 、滑 坡 、崩 塌 2.气、象泥灾害石:洪涝流、干、旱火、台山风、寒潮 3.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物入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 __自__然__界__发生的,对__人__类__生__命__和__财__产__ 构成危害的事件
思考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 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1. 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 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 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 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对人 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2. 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 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 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 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2)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 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重金属、无机盐,连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湖,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提高 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水域。
④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4)咸潮
①分布特征: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成因:
自然——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天文大潮影响。
态工程建设。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3.生物灾害:病害(禽流感)、虫害(蝗灾)、鼠害、草害、森林火灾、物种减少、物


和恢复矿区植 加强水资源管

被。
理,节约用水。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程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开荒;②围湖造田; 工农业生产用水 资源的不合理
③水利失修 量大;③水资源污 利用
染和浪费
人口城市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意识差,抗灾能力差。
①缓解旱
影 利 情;②缓解
塑造地表景观

高温

①次生灾害;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东重西轻
1.(2015·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 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 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 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 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影响
水分极度缺乏
主要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
干旱
寒潮
分布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成因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影响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 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
1.(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 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 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成因 ①5°---20°的热带洋面,赤道附近是没有台风的;
②充足的水汽 ③下热应上对冷措施的:不预防稳类定措施大+工气程层改造结类措施
预防类措施:加强对台风天气系统的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
影响 狂风、工程暴改造雨类、措施风:暴修建潮沿海堤坝,营造红树林。
形成
暴雨
山区 沟谷
含大量 泥沙石块
特殊 洪流
泥石流
冰雪融水
形成泥石流(滑坡)的主要条件 自然+人文
地:地表崎岖不平,山高谷深;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 跃,岩系破碎;
自 气: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能力强,且浸湿
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御措施等。

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害的防御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原理,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知识迁移能力。

考点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疑难剖析1.主要气象灾害(1)地震①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泥石流 ①形成②分布: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3. 主要水文灾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对点演练1.新华网2013年9月4日电:北京时间4日8时19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6.9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宫城县、福岛县、东京都等地震感明显。

2013年11月8日在菲律宾中部萨马省登陆的超强台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B.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D.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3)材料中地震和台风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C(2)D(3)都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地区)。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邻近西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

解析第(1)题,地面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越严重;震源越深,传到地面时能量越小,破坏越小;越靠近震中,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产生的能量会越大,破坏越大。

第(2)题,赤道地区因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热带气旋(台风);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热带洋面广阔,故形成台风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台风眼区域气流下沉,风力较小;台风能引起海水的剧烈运动,产生海啸,同时带来狂风、暴雨。

第(3)题,由材料知,地震、台风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邻近台风多发的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考点二我国的自然灾害主题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疑难剖析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对点演练2.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人为原因。

答案 (1)旱涝 关联性 (2)地质灾害(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解析 第(1)题,Ⅰ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Ⅳ地区为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

第(2)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最为严重。

第(3)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并处于两大地震带交会处,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第(4)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不当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多的主要原因。

主题2 我国的地质灾害 疑难剖析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多发,其原因、特点、分布列表如下: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地震发生时某一地区地面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强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同时,烈度大小也和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在距震中一样远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很大。

对点演练3. 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答案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解析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危害。

主题3我国的水文灾害疑难剖析对点演练4.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解析第(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主题4我国的气象灾害疑难剖析对点演练5. 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 (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

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解析 (1)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

(2)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影响和生活用水等角度分析,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考点三 防灾与减灾 疑难剖析1.“3S ”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2. (1)自然灾害的防御性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②工程性措施(2)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①主要气象灾害对点演练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千米)和5.6级(震源深度10千米)的地震。

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5人。

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的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

(2)①加强监测预警及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③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应对。

解析(1)影响地震破坏性大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社会经济因素(建筑物、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达程度、抗震措施等),结合材料中信息分析即可。

(2)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可从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

典例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答案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解析洪灾的成因应从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地形、河流水系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措施应从移民或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水利工程两个角度分析。

【思维建模】1.洪涝灾害的成因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②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2)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防御措施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大类。

工程措施主要有: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