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情景交融的学案练习指导

合集下载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以情写景、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以情写景、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以情写景、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也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用一节课来上这首诗,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的教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分析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找出这一课以及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

这一单元收录了包括《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内的写景名篇,并且几乎都与季节有关。

因此写景状物,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应当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侧重点有着明显不同。

《观沧海》虽然有“秋风萧瑟”的诗句点明了季节,但曹操观看的是“沧海”,而非秋天,诗篇重点是表现其壮阔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同样点明了季节,但重点仍是写“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节。

《钱塘湖春行》则是以表现早春景象为主,展现春日到来时的美景。

这首《天净沙·秋思》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

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间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也去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是委婉凄凉的情感,与学生目前的心态距离很大,所以应当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进而延伸至心灵的寒冷,最终对诗人描述的场景产生内心的共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

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

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到意境与音乐的交融之美。

通过欣赏、学习和表演,《琵琶行》这首古代诗歌将成为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

【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理解《琵琶行》的意境,并将之融入音乐表演中。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演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琵琶行》的诗歌文本。

2. 录音设备和扬声器等音响设备。

3. 多媒体设备。

4. 乐器琵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用多媒体将琵琶的照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琵琶的外观。

然后,播放《琵琶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将《琵琶行》的诗歌文本与音频配合播放,让学生边听边阅读。

2. 导读《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简介。

3. 分析《琵琶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三、学习与练习(25分钟)1. 教师逐句解读《琵琶行》,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在发音、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

3. 带领学生模仿《琵琶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口头表演练习。

四、琵琶演奏(3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演奏琵琶,《琵琶行》的主旋律可以由老师完成,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其他部分进行发挥,如和弦、伴奏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尽量模仿老师的演奏,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3.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学生们可以通过演奏琵琶和说唱的方式,将《琵琶行》中的意境表达出来。

五、总结(10分钟)请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分享他们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琵琶演奏家或音乐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琵琶演奏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舞台剧演出,以拓宽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学生的演奏和表演水平。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教学总结、教学计划、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说课稿、好词好句、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teaching summarie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experiences, teaching reflections, lecture n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sson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教案关于《登高》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形象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元素。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 运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如诗歌文本、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文章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析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四、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美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走进诗人心灵(1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登鹳雀楼》、《江南逢李龟年》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关联。

七、小组讨论:诗歌创作心得(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八、课堂练习:以景写情(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景物,如“春天的大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景交融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情景交融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情景交融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掌握分析情景交融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

2. 掌握分析情景交融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情景交融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2. 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们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边城》等。

二、新课讲授1. 情景交融的概念(1)介绍情景交融的定义: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2. 情景交融的方法(1)直接描写法:通过直接描写景物,传达作者的情感。

(2)间接描写法:通过景物描写,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3)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使景物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练习1. 请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分析其中的情景交融手法。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总结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情景交融的概念和手法。

2. 强调情景交融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情景交融在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情景交融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 情景交融与人物塑造(1)分析情景交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

(2)举例说明情景交融如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2. 情景交融与主题表达(1)探讨情景交融在表达作品主题方面的作用。

(2)举例说明情景交融如何深化作品主题。

三、课堂练习1. 请学生阅读《边城》中的相关段落,分析情景交融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

情景交融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情景交融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学会分析情景交融的句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情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人文景观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

(2)情景交融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情景交融的句子。

(2)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情景交融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交融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交融的句子分析1. 教师展示一些情景交融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中的情景交融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中的情景交融手法,并总结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情景交融的写作指导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情景交融在写作中的应用。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写作。

(四)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写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情景交融方面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2. 情景交融的运用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熟练程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活、自然、人文景观的关注程度。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公园、博物馆等场所,感受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情景交融。

2. 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创作。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秦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赵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探究描写环境与情感的教案:文学中的情景交融

探究描写环境与情感的教案:文学中的情景交融

教案主题:探究描写环境与情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和情感描写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

2.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定义和特点。

2.探究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

3.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情感交流的力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

2.阅读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交流能力。

3.对话法:通过对话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授(1)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对环境描写和情感描写进行初步了解,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重要性。

(2)交融技巧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掌握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

3.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教师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4.小组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探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讲授、阅读、对话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方位的理解和体验中更好地掌握了环境描写与情感描写的交融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方案设计

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方案设计

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方案设计意境交融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感受诗人白居易的意境交融手法;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体味其中的音乐美和意境美;3. 学会欣赏和朗读《琵琶行》;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琵琶行》将琵琶演奏者与楼台相互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诗歌鉴赏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琵琶行》,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

3. 音乐欣赏听取相关音乐作品,将琵琶的演奏音乐与白居易的诗歌进行对照,深入体验其意境交融之美。

4. 朗读和表演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表演,尽可能地还原白居易琵琶倾诉的境界。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琵琶图案与演奏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产生与琵琶行相关的联想和情感。

第二步:诗歌鉴赏1. 教师分段解读《琵琶行》的内容,突出表达手法和意境交融。

2. 导读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第三步:音乐欣赏1. 教师播放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作品,比如陈亮的《梦回鹿门山》。

2. 学生聆听音乐,感受琵琶的音乐美和白居易诗歌中的意境美。

第四步:朗读和表演1. 学生自由朗读《琵琶行》,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通过行为表演还原诗歌中的情景和意境。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 学生进行小结,谈谈自己对于《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或展示图片、视频素材;2. 播放器与音乐作品;3. 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歌文本;4. 合作小组所需的表演道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讨论质量、表演效果等;2. 书面评价:学生总结性的写作,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延伸1. 阅读《琵琶行》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和唐代文化背景;2. 听取不同版本和风格的《琵琶行》演奏,拓宽对琵琶音乐的理解。

情景交融教案——打造古诗词《忆江南》教案二

情景交融教案——打造古诗词《忆江南》教案二

情景交融教案——打造古诗词《忆江南》教案二教案二课程背景: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们文化精神的古老传承,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积淀。

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情感深刻,意境优美等优点,是优秀的语文教学内容之一。

这节课我们将以唐代诗白居易的《忆江南》为例,通过梳理诗歌内部意象、情感渲染和意境展示等方面,打造一份情景交融的《忆江南》教案,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1.了解《忆江南》的背景、创作背景、意象等等,掌握古诗词欣赏的基本要素;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让学生根据诗歌的上下文情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诗歌主题、感情和意境;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文化内涵;4.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情情感,了解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人文关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赏析过的古诗词,让学生回味领略其中的韵味。

二、课前预习:老师可使用PPT或者多媒体,让学生提前了解《忆江南》的背景,掌握古诗词欣赏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对比江南与北国的差异,探究江南的独特文化内涵。

三、课件展示:播放《忆江南》学生可和老师一起欣赏古诗词的语言韵味,体验诗词之美,导师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义和情感。

四、分组探究:将学生分组,自由探究文理信息,一起讨论《忆江南》的背景、创作背景、意象等等,掌握古诗词欣赏的基本要素;五、情景延伸:教师和学生一起模拟江南的场景,感受江南的情味和氛围,让学生尽可能想象诗歌中的江南景物,走进诗词所描述的江南世界。

六、语言运用:根据居易诗歌的上下文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诗歌主题、感情和意境。

七、总结:教师回顾全课,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本要素,欣赏古诗词的语言韵味之外,还了解了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领略到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文化内涵,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素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情景化的探究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对于语文教学也有很大的提高和更为人性化。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诗歌情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
2. 不同种类诗歌情景交融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3. 诗歌情景交融的鉴赏和创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诗歌欣赏
1. 老师介绍诗歌情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并以具体例子说明。

2. 分发一些经典的诗歌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欣赏其中的情景交融之处。

3.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情景交融,并向全班展示。

活动二:合作创作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特定的情景,如夏日游泳、冬日雪景等。

2. 学生讨论并写出这种情景的诗句,可以灵活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

3. 学生合作编辑,组织诗句的顺序,形成一首完整的有情景交
融的诗歌。

活动三:情景表演
1. 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诗歌,组织情景表演。

2.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作为主演,其他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3. 学生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声音等方式展示诗歌中的情景。

活动四:诗歌分享
1. 学生团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包括创作的诗歌和情景表演。

2. 全班一起欣赏和评价每组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
1. 小组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质量;
2. 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的角色扮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

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

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教案标题: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高中学生的诗歌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 准备课件或投影仪,展示诗歌的文字和相关图片。

3. 提前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为什么?二、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10分钟)1. 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感强、表达情感等。

2. 分享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向学生展示不同形式的诗歌,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三、情景化诗歌朗读和解读(20分钟)1. 选择一首适合高中生的诗歌,将其进行情景化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小组讨论和表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讨论和表演。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让他们通过表演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诗歌鉴赏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诗歌鉴赏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2. 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他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诗人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诗歌创作和研究。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长亭送别》教案 —— 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教案 —— 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教案——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佛山市顺德区韦嘉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这种诗词常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感情,通过范例式教学和对比式教学,体悟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写景抒情之语言美,感受《西厢记》华艳优美、极富意境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这种诗词常用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范例式教学、对比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幕:“宝玉道:‘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顾不上吃呢!’黛玉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大家知道宝黛说的是什么文章吗?正是被誉为“天下夺魁”的王实甫《西厢记》,这部戏深受喜爱,不仅在于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爱情主张,富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也在于它的曲词华艳优美,极富诗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厢记》的语言之美,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二、鉴赏品读1、品读王昌龄的《闺怨》,注意这首诗景物意象的特点:闺怨王昌龄 (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明确:春日、杨柳,无不明显提示这是春日之景,闺妇登楼赏春,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由此可知她感伤春情易失,时光易逝,因而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据此,我们一起来看《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考:参考《闺怨》,这段曲词的景物意象是否具有相同类型的特征?明确: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取了最能表现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满地黄花、南飞鸿雁、霜林红叶等多种意象来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

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展现了崔莺莺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无限悲伤、不舍。

诗歌鉴赏写景的技巧-学案doc

诗歌鉴赏写景的技巧-学案doc

2016级语文导学案编号:007A 编制:吴彤审核:语文组摹声绘形有真章——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学习目标】1.掌握写景诗常用的景物描写手法。

2.学会规范答题。

【考纲解读】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基础感知】一、知识储备1.描写景物的角度 :a.多种感官角度(听觉/声音描写、视觉/色彩描写、视觉/形态描写、绘声绘色、视觉听觉结合、嗅觉/气味描写、味觉描写、触觉描写、通感、多种感官)b.时空角度(早晚/四季、远近、俯仰/高低等)(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c.色彩角度2.描写手法的角度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点面/明暗白描/细节(粗笔勾勒、工笔细描)渲染/烘托(正侧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3.修辞角度:(比喻比拟排比反问设问借代对偶夸张等)二、提问方式: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③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④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三、答题步骤:①明确技巧②分析运用③说明效果【例题引路】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问: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6分)【答题规范】“总述(提出见解、观点)+ 述例分析证明观点(列例、释例)+ 回应分析小结(述感受或谈效果)”1、从写景的层次分明这一角度鉴赏解答答: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描写的景物层次分明。

[一层,总述(见解、观点)]这具体表现在①远景近景的相互结合相互配合上。

如:远景(林断、山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手法之
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学法指导
1 、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诗歌表达方式常考的有哪几种?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有主要有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侧面描写(烘托或衬托)等。

抒情方式有:
(1 )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梅、竹、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前不见古人……”表现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3、常见的结构形式的有哪些?
首尾照应、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开笔入题、总分得当(先总后分)、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

4 、评价主旨的术语有哪些?
深化主题、深化意境、耐人寻味、言尽而旨远、含意蕴藉、言简意丰、意境幽美、意味深远。

5、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一、情景交融类
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1、(范例)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问题: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2、实战演练
(1)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解题指导: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

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3、实战演练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景色是美丽的,但情感是哀伤的。

因为什么而哀伤?从文末的“归年”看出因思乡而哀。

解题指导:主要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步骤一)。

江水碧绿,白鸟飘飘,青山苍翠,红花绚烂,勾勒出一幅春光烂漫、生机勃勃的美景。

如此美景却无心欣赏,反而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难以排遣的思乡之苦。

(步骤三)。

4、实战演练
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解题指导: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题指导: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二、直抒胸臆类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

1、范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题目: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2、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题目: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导: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