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参考标准的管理程序 精品

合集下载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范本(3篇)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范本(3篇)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范本一、引言本程序的目标是确保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得到有效的测量和监视,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

本程序适用于全体员工,包括全职员工、兼职员工和临时工。

二、绩效测量为了测量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公司将执行以下措施:1. 定期开展健康和安全培训:公司将定期组织健康和安全培训,以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并学习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

2. 环境监测:公司将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包括噪音、震动、气体和尘埃等,并记录和评估监测结果,以确保环境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3. 事故报告和调查:公司将要求员工及时报告任何事故、伤害或潜在危险,并进行调查和记录,以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统计分析:公司将对职业健康安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事故率、伤害率和疾病率等,以评估绩效和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三、监视控制为了监视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公司将执行以下措施:1. 安全巡逻:公司将定期进行安全巡逻,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条件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记录巡逻结果。

对发现的问题,公司将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2. 定期检查和检测:公司将定期对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进行检查和检测,包括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情况,检测工作环境的噪音、震动和污染物浓度等。

对检测结果异常的情况,公司将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3. 职业健康安全审核:公司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以评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 安全培训和宣传:公司将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并分享安全经验和教训。

四、风险评估和控制公司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1. 识别潜在危险:公司将识别工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包括物理危险、化学危险和生物危险等,并编制风险清单。

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管理程序-IATF16949程序文件

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管理程序-IATF16949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QP090100 文件版本: 1.0发布日期: 2022.1.01 生效日期: 2022.1.01制定单位:管理部(品质保证)分发单位管理部创造部日本帝都总经理修订记录版次3.0 修订日期2022.1.01修订内容依据 IATF16949:2022 版本要求,体系重新策划提升登录者核准/日期审核/日期制定/日期受控章受控体 系文件名称 IATF16949 质量体系 监视、 测量、 分析与评价管理程序 页 数 文件编号1/6 QP0901001. 目的:通过采集、分析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有关数据信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不断满足顾客要求。

2.范围:合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

3.定义:3.1 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数字、文字、图片等信息。

4.流程:流程 权责单位 相关说明 使用表单识别监视和测量需求 各部门 依 5.2 项规定之内容实施数据采集各统计部门 效/指标评价项目表]数据分析各责任部门 依 5.4 项规定之内容实施数据评价 改进措施实施各责任部门依 5.5 项规定之内容实施 [管理绩效统计与差异比较表]处理、改进和反馈 管各理责者任代部表门依 5.6 项规定之内容实施[管理绩效异常分析与 管理部(品质保证)5.内容:5.1 绩效、测量、分析和评价策划及总体要求:5.1.1 对于绩效、测量、分析和评价应满足如下各项要求:5.1.1.1 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对象;5.1.1.2 确保有效结果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方法; 5.1.1.3 实施监视和测量的时机;5.1.1.4 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时机。

上述要求的具体实施依据如下条款 5.1、5.2、5.3、5.4 所述。

5.1.2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依据《内部审核管理过程》和《管理评审过程》进行。

5.1.3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结果的证据;依据[活动结果的证据总览表]进行。

《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

《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

《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一、前言在工程领域中,测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准确的测量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为了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制定《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二、测量操作规程1. 测量前准备在进行任何测量工作前,应检查测量仪器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确保测量仪器校准日期尚在有效期内。

对测量目标进行充分了解,保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2. 测量操作步骤确定测量起点和终点,确保测量范围的准确性。

按照测量计划进行操作,严格按照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实时记录测量数据,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测量过程中如遇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测量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进行数据比对和校核,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测量报告,清晰准确地呈现测量结果,并保存好相关数据和文件。

三、管理办法1. 测量人员管理配备专业的测量人员,并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测量技能和知识。

严格执行测量规程,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对测量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2. 测量仪器管理建立完善的测量仪器管理制度,包括仪器的采购、验收、领用和归还等流程。

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仪器的良好状态和准确性。

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和检定,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 测量质量管理建立规范的测量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工作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对测量结果进行定期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针对测量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测量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四、总结《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是保障测量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并配合合理的管理办法,才能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作为测量工作者,应牢记规程规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工程的准确进行和高质量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ISO17025:2017标准(参考)物质管理程序

ISO17025:2017标准(参考)物质管理程序

1.目的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对标准(参考)物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范围适合用于检测的标准(参考)物质的使用、储存、保管等活动。

3.职责3.1技术负责人应:3.1.1负责监督对标准(参考)物质管理的执行情况。

3.1.2负责对标准(参考)物质报废的审核批准。

3.2仪器设备和消耗品管理员应:3.2.1负责建立《标准(参考)物质登记表》。

3.2.2负责标准(参考)物质的购买、储存、使用、报废管理。

4.工作程序4.1 标准(参考)物质的购置4.1.1见《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

4.1.2仪器设备和消耗品管理员应建立《标准(参考)物质登记表》。

4.2 标准(参考)物质的管理要求4.2.1标准(参考)物质的标识:所用于检测的标准(参考)物质均应贴有唯一性的管理编号,并对其状态加以监控,以防止超期限、超范围使用。

4.2.2标准(参考)物质应专柜保存,保存条件应符合标准(参考)物质保存要求,注意防晒、防震、防潮等,避免失效或损坏。

4.2.3标准(参考)物质的发放、领用实行登记审核制度。

由使用人填写《标准(参考)物质领用表》,经审核后领取。

4.2.4标准(参考)物质在使用时,使用人员要填写《标准(参考)物质使用记录表》及《标准(参考)物质溶液配制记录表》,保管人员要不定期进行检查。

4.2.5标准(参考)物质的量值溯源见《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

4.2.6标准(参考)物质的报废:对于过期的、变质、已失去使用价值的标准(参考)物质,则由检测室负责人提出申请,由仪器设备和消耗品管理员确认后填写《标准(参考)物质报废申请表》,技术负责人审核,质量负责人批准后,进行回收、销毁等方法妥善处理。

4.2.7标准(参考)物质的期间核查见标准(参考)物质核查作业指导书。

4.3标准(参考)物质的技术档案4.3.1仪器设备和消耗品管理员应对标准(参考)物质建立技术档案。

包括以下内容:4.3.1.1标准(参考)物质名称、编号;4.3.1.2标准(参考)物质相关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供应商名单、验收记录等);4.3.1.3标准(参考)物质的技术文件(如:证书、说明书、合格证、检定校准证书等);4.3.1.4标准(参考)物质的使用记录、报废申请等;4.3.1.5检定/校准计划;4.3.1.6标准(参考)物质的保管场所;4.3.1.7标准(参考)物质的使用规范、操作规程等。

CNAS检测实验室程序文件-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CNAS检测实验室程序文件-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1 目的使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并保持完好,确保其量值溯源符合要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配置、采购、验收、贮存和使用的管理控制。

3 引用文件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程序检测设备校准管理程序结果报告管理程序记录和档案管理程序记录目录清单4 职责4.1 技术负责批准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配置、使用、降级和报废。

4.2质量负责审核标准物质配置、使用、降级和报废;负责审批并组织实施参考标准与标准物质的检定计划和期间核查计划。

4.3 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配置计划编制、验收保管和发放工作;负责检定计划和期间核查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4.4 办公室/异地实验室委托采购单位组织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采购。

4.5 检测人员按照标准物质的保管、使用的要求正确地使用标准物质,并做好记录。

4.6 异地实验室负责异地实验室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管理。

5 措施/方法5.1 标准物质的配置、采购、验收与贮存5.1.1购买标准物质时,应首选国家标准计量主管部门批准、颁布并授权生产的标准物质。

当国产的标准物质确实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时,方可考虑购买进口标准物质。

5.1.2由检测室提出配置需求,标准物质管理员认可后编配置计划,报质量负责审核,技术负责批准。

5.1.3 办公室/异地实验室委托采购单位根据批准的配置计划组织采购,具体执行《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程序》和异地实验室《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制度》。

办公室/异地实验室委托采购单位应确保采购的质量、数量和供货时间。

5.1.4 购买到货的标准物质,由标准物质管理员负责验收。

验收时主要对标签,生产日期,标准证书、数量是否符合采购计划等进行确认。

可能时,每批标准物质在使用前应与在用标准物质比对,符合要求并经批准后才能投入使用。

验收应做好记录。

5.1.5 验收合格的标准物质应由标准物质管理员粘贴标识入库登记,不合格的标准物质办理退货。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

测量工程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测量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2. 测量工程管理应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3.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监督和管理测量工作。

2. 测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测量计划、组织实施测量工作、审核测量成果、处理测量事故等。

3. 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三、测量计划1. 测量计划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进度制定,明确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人员分工。

2. 测量计划应在施工前得到批准,并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部分。

四、测量实施1. 测量工作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3. 现场测量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测量时间、位置、方法和结果等。

4. 对于关键部位的测量,应采取多次测量和交叉验证的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

五、数据处理与审核1. 测量数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 数据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作为施工决策的依据。

3. 测量成果应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由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使用。

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1. 测量工程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测量成果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测量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3. 对于测量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

七、事故处理与纠正措施1. 发生测量事故时,应立即停止相关工作,保护现场,并进行调查分析。

2.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影响,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 对于重大测量事故,应及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八、制度的修订与完善1. 本制度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技术发展进行不定期的修订。

2. 对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

测量管理程序

测量管理程序

1 目的为做好现场施工测量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承建工程的测量管理工作。

3 相关程序《计量器具管理程序》《工程资料管理程序》4 术语和定义测量:确定或决定空间的大小或(某事的)质量,运用某些己知尺寸或能力的物体或通过与固定单位比较来确定或决定大小或质量。

测量设备使用之前要进行校准。

5 职责5.1 施工管理部:负责制定工程测量管理程序,审批、备案重点、大型工程的施工测量方案;负责交接桩后的复测工作,指导、监督、检查项目经理部的测量工作,对关键部位的测量放线进行复核,组织对测量事故的分析研究和处理。

5.2 二级公司、项目经理部:负责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即对各分包单位测量方案的审查和对劳务分包的测量技术交底工作,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红线桩、水准点等控制桩点的接桩及复核测量工作;负责控制点的加密工作,并负责对分包项目经理部进行交桩签认;负责对施工现场发生的各项测量工作。

6 工作程序6.1 测量机构设置6.1.1 施工管理部设测量主管1人,负责对项目经理部测量系统进行管理。

6.2.2 项目测量工作从业务上受项目总工程师的领导,各项目经理部及分包项目经理部均应配备专职测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明确职责,严格岗位责任制,搞好工程测量工作。

6.2.3 项目经理部设测量主管1名,全面负责现场测量管理工作,同时视具体情况另配测量人员,同时将测量人员资格证书报公司施工管理部备案。

6.2.4 分包项目经理部设项目测量主管l名,并根据工程大小、复杂程度配备测量人员,房建工程项目,5万平方米以下的配备测量员、测量工不少于2人;5-10万平方米不少于3人,10万平方米以上不少于4人。

市政工程项目视情况配备充足的测量员、测量工。

6.3 工程测量程序6.3.1 编制测量方案项目经理部编制工程测量方案,上报公司测量工程师审查、备案,报送监理审批。

具体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程序》。

6.3.2交接桩测量6.3.2.1 交接桩工作由建设单位主持,项目经理部技术部门组织公司测量工程师、项目部测量员、分包项目经理部测量员参加,勘察设计单位交桩,项目经理部和分包项目经理部接桩。

工程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内容

工程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内容

工程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程测量工作,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保障工程施工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工程测量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验收等过程,适用于所有工程测量工作人员。

第三条工程测量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精细、严谨”的原则,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公司设立工程测量部,负责组织、指导公司各项目的测量工作。

第五条工程测量部设立测量组,每个项目设立一个测量小组,负责具体测量工作。

第六条测量组应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测量资格证书。

第七条测量组根据项目情况,可配备测量仪器设备及其他必需设备。

第八条测量组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升测量技术水平。

第三章工作要求第九条工程测量工作应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每一项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条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测量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第十一条测量组应做好数据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十二条测量组应按照项目要求,及时完成测量工作,确保施工进度的正常推进。

第十三条测量组应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校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第四章质量保障第十四条测量工作应按照相关质量管理规定进行,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五条测量工作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相关领导,协商解决措施。

第十六条测量工作完成后应进行内部验收,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七条工程测量数据的归档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章工作监督第十八条公司领导对测量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九条项目负责人对测量工作进行监督,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十条公司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测量工作进行评审,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六章引导措施第二十一条公司应定期开展工程测量工作的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提升测量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1 目的1.1 保证测量过程的设计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确定的计量要求。

保证测量过程是在要求的不确定度限值之内满足预期使用要求,以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通过实施监视迅速地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1.2 通过监视来考核评价过程是否能实现策划的结果,能否达到规定要求的能力,从而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达到增强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2.1 适用于公司计量检测体系所有测量过程的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

2.2 适用于公司开展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监视。

3 职责和权限3.1 设计部门负责将产品技术指标、产品标准及技术规范、合同、法律法规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等要求,包括明确的和隐含的要求,转化为可以测量的量,并体现在测量过程设计中。

3.2 计控部负责测量过程的监督管理。

3.3 各音准负责编制本单位的计量要求和计量特性要求,制定监视范围、验收准则,确定监视点、监视项目和方法。

负责计量验证、测量过程监视和监视数据的具体实施。

4 要求和实施程序4.1 过程识别:测量过程的输入是:顾客要求、组织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测量、测量方法、环境条件、测量人员;测量过程的输出是:完整、准确、真实的测量记录。

活动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性能要求、将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形成测量规范和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

4.2 测量过程的设计4.2.1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4.2.2 将已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4.2.2.1 根据产品要求的极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4.2.2.2 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以下方式表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要求。

4.2.2.3 测量过程的设计应分析过程的能力,过程能力指数:Cp=T/6σ。

4.2.3 根据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4.2.3.1 根据计量要求识别测量过程要素,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测量设备、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等。

量值溯源程序RB T214-2017版

量值溯源程序RB T214-2017版

1 目的为使试验中心的测量仪器和设备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特编制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试验中心所有校准/检验使用的(包括外借的)测量仪器和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的管理。

3 职责3.1计量员3.1.1负责制定年度仪器设备量值溯源的计划和比对试验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3.1.2负责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结果确认,仪器设备标识管理。

3.2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批准量值溯源计划和检定/校准结果确认。

3.3质量负责人审批自校方案。

4 工作程序4.1检定/校准的管理4.1.1 所需检定的仪器设备、包括辅助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标准器具和标准物质必须定期进行检定,如无特殊情况不得超过检定周期。

4.1.2应寻求满足要求的,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的外部校准机构提供校准服务,或通过实验室认可的校准机构。

4.1.3计量室根据每台仪器设备使用的关键量值和量程,编制《检定/校准项目及参数范围统计表》;4.1.4很少使用的仪器设备可在每次使用前送检,对超过检定有效期限且平时不用的仪器设备贴上封存标志。

仪器管理员和监督员应确保上述规定的执行。

4.1.5拆迁、搬运后的仪器设备,重新安装后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检定/校准,确认功能指标满足要求后才能使用。

4.1.6当测量结果无法溯源至国家基标准时,可采用有证标准物质核查、比对或测试来证明溯源性;①有证标准物质核查:当测量结果无法溯源至国家基标准时采用;②比对:可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指定不确定度范围的同种测量设备复现量值之间比较的技术活动。

当测量结果无法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又无标准物质时采用。

③测试:无检定/校准规程时可以采用,并证明溯源性。

4.1.7没有国家、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的仪器设备,按《工程试验仪器校验方法》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校准指南》实施内部校准。

实施内部校准的仪器设备,设备管理员应按照相关行业内部校准规程进行校准。

《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

《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

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测量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以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测量是各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可以有效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测量操作规程2.1 测量设备的管理1. 所有测量设备必须进行定期的校准,并建立相应的校准记录。

2. 测量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在使用前进行检查和确认。

3. 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4. 测量设备必须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2.2 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记录1. 测量数据必须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采集,并记录在相应的测量报告中。

2. 测量数据的记录必须包括测量时间、地点、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以确保数据的溯源性和可靠性。

3. 测量数据必须进行备份和保管,以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

2.3 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评估1. 测量结果必须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2.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测量结果,必须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3. 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管理办法3.1 测量工作流程的制定和执行1. 制定测量工作流程,明确测量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责任人员。

2. 执行测量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都符合规程要求。

3. 定期评估和改进测量工作流程,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3.2 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 建立专业人员的培训计划,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估,以确保其工作质量和能力。

3. 鼓励专业人员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专业水平。

3.3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1. 建立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测量工作的质量目标、流程和评估方法等。

2.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不断改进,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本文档旨在对《计量管理程序文件》这一主题进行介绍和概述。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是指为确保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而制定的一系列程序和文件。

计量是指通过测量、检验和校准来确定物理量的过程,是保障产品质量和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的编制和实施,有助于提高计量的精确度、可靠性和一致性,从而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件将介绍计量管理程序文件的目的、范围和适用性,以及相关的定义和缩写术语。

此外,还将概述计量管理程序文件的结构和内容,包括计量准备、计量操作、计量数据分析和记录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主要的责任和职责,并提供进一步的资源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了解。

最后,本文件还将强调计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认真理解和遵守《计量管理程序文件》中的要求,我们将能够建立有效的计量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同时也满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请务必仔细阅读本文件,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实施,以确保计量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此计量管理程序文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其在组织内的使用和实施情况,以及适用范围。

该文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内的计量活动得到适当管理和控制。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将提供指导和参考,以确保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此计量管理程序文件适用于整个组织,包括所有部门和相关人员。

该文件适用于以下计量活动:测量和测试:涉及使用各种计量设备和方法进行测量和测试的活动。

校准:涉及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和验证:确保计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规定的要求。

记录和报告:记录和报告计量结果,以及其他与计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所有相关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此计量管理程序文件,并确保计量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合规性。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通常由多个部分或章节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内容概述。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计量管理程序文件的结构示例:目录:包含整个程序文件的章节和部分的列表,以及对应的页码。

测量管理工作程序

测量管理工作程序

附件1:测量管理工作程序1.0编制依据依据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编制本工作程序。

2.0目的保证道路、桥梁、排水、管线及防护等结构物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尺寸符合合同图纸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3.0适用范围本工作程序适用于对永久性工程的测量控制。

4.0工作程序4.1导线点和水准点控制4.1.1交桩根据合同条款规定,业主向总监办测量工程师交桩;在承包人进场后3日内,由业主及总监办向承包人及驻地组长交桩,并提供基准点、导线点、水准点的详细资料。

4.1.2复测承包人在接到上述交桩资料后7天内,应组织合格测量人员用合格测量设备对上述基准点进行复测。

复测要求:(1)两相邻施工单位的界桩,双方均需实测并共同保护。

(2)水准标点,除施工单位段内闭合外,应延伸至两相邻段内两个水准点并且闭合。

精度要求:(1)导线:1.方位角闭合差:+16√n(秒),n---测站数2.相对闭合差:≤1/10000(2)水准点闭合差::+20√L(mm),L---水准路线长度(km)。

承包人将复测原始记录、计算结果、精度评定、测量人员资质证明、测量仪器检定证书等资料(一式三份)上报总监办测量工程师审批。

4.1.3总监理工程师的批复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在接到承包人上报的复测报告后3天内,对承包人的复测结果予以批复。

若承包人的测量结果不能满足设计和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必须复测。

4.1.4基准点的使用和保护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使用的基准点作为承包人测量定线的依据,承包人应对其进行妥善保护,保证在施工期间不受扰动。

当监理测量工程师认为基准点不能满足施工放线精度要求时,有权要求承包人对上述基准点进行重新测量,并以测量监理工程师重新批复的结论为准,且对其执行相应防护的措施。

监理测量工程师对基准点批准使用的结论,并不免除承包人在测量工作中出现任何偏差造成工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责任。

4.2测量控制网的控制4.2.1承包人依据交桩控制点,为准备施工而引测的测量控制网,必须经总监办测量工程师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

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总则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明确工程测量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适用于公司承担的所有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二、组织结构和职责1.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2. 测量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测量设备。

3. 测量小组的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测量计划和程序1. 在工程开工前,测量小组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

2. 测量计划应包括测量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表和所需资源等。

3. 测量工作应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确保每一步骤都有记录和审核。

四、设备和工具1. 测量小组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测量设备和工具,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明确的责任人,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保养。

五、数据管理和保密1. 测量数据应实时记录并存档,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2. 对于关键数据,应实行保密制度,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六、质量控制1. 测量工作应遵循“谁测量、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定期对测量成果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七、培训和技能提升1. 定期组织测量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鼓励测量人员参加专业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吸收新的测量技术和理念。

八、应急管理1. 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等。

2.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测量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九、持续改进1. 定期评估测量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根据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进行优化更新。

2. 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不断提升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技术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规范和管理测量工作,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从而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测量工作流程:明确测量工作的流程和步骤,包括测量任务的接收、测量计划的制定、测量仪器的选择和校准、测量现场的准备和操作、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测量结果的报告等。

2. 测量标准和规范:制定测量工作需要遵循的标准和规范,例如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测量设备和仪器的使用规范等,以确保所有测量工作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3. 测量质量控制:建立和实施测量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测量仪器的校准和验收、现场环境的控制、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查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测量数据管理:建立和管理测量数据的存储和分发系统,包括测量数据的归档和备份、数据的格式和命名规范、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措施等,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5. 测量工作培训和管理:制定测量工作培训和评估机制,培养和管理测量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对于各类测量单位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确保测量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整理版

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整理版

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程序1. 目的对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及参考标准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维护仪器设备及标准物质在使用的有效期间内处于可靠的标准状态。

正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对仪器设备实施期间核查, 确保其过程能力要求, 使检测结果能够处于合理的不确定度范围内,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 范围适用于对检测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配置、使用、维护和管理; 标准物质与参考标准的使用、运输、储存、保管等活动; 测量不确定度以及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处于合理不确定度范围内的情况, 不确定度评定的应用范围包括: 检测方法要求、客户的要求、据以做出满足某规范决定的窄限、其它需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的情况, 如比对试验等; 本公司检测仪器及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活动。

3. 职责3.1 常务副总经理3.1.1 负责制定、修改、完善本程序, 指导和监督本程序持续有效的运行。

3.1.2 负责检测设备、设施购置计划的审批。

3.2 技术负责人3.2.1 负责检测设备、设施购置计划的审核。

3.2.2 负责组织大型、贵重检测设备、设施的选型, 主持编制并审核购置计划。

3.2.3 负责期间核查计划、方案、作业指导书的批准。

3.2.4 负责对不确定度报告进行审批。

3.2.5 负责对标准物质及参考标准报废的批准。

3.2.6 组织有关人员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3.2.7 负责监督对标准物质及参考标准管理的执行情况, 及报废的审核。

3.3 检测业务部长3.3.1 负责编制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3.3.2 负责编制期间核查计划、方案。

3.3.3 负责审核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并组织实施, 组织核查不合格设备的整改活动。

3.3.4 负责收集核查期间的相关文件和记录。

3.3.5 负责标准物质及参考标准管理。

3.4 资料员3.4.1 负责对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进行整理、归档。

3.5 检测组长3.5.1 负责编制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并组织实施。

3.5.2 检查落实仪器设备使用及维护保养记录。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程序
4.4.10文件的版本:由A/0开始,不超过2行字的小范围修改,版次由A/0,A/1……A/5,即换为B/0版。如超过2行字的修改,版本由A/0换为B/0,直至Z/0。依次类推。
4.5外来文件的管理
4.5.1国家法律法规、检定规程、校准方法以及行业计量管理文件等外来文件由品质部统筹管理。收到外来文件的部门,应及时将文件转给品质部。
3.2管理者代表批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审核测量管理手册和计量目标。
3.3公司总经理批准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测量管理手册。
4工作要求
4.1体系文件结构
体系文件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测量管理手册:描述公司按照ISO10012:2003标准和GB17167:2006标准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状况,包括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计量职能和程序文件清单等。
6.2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清单
4.2体系文件的编号
文件类别
文件编号
说明
测量管理手册
SC-XXXX
SC(测量管理手册的简称)-XXXX(文件最新版本发布的年号例如2022年)
程序文件
MP-X
MP(程序文件)-X(ISO10012标准条款号,例如4,5.4,6.1等)
作业指导书ຫໍສະໝຸດ WI-XXXWI(作业指导书)-XXX(流水号)
记录表格
R-X/YY
R(记录的简称)-X(ISO10012标准条款号,如4,5.4,6.1等)/YY(流水号,例如001至999)
备注:测量设备的标识不需要编号。
4.3文件的发放范围
4.3.1 文件正本一份,纸质复印件一份,由品质部保管,方便查阅。
4.3.2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均扫描为PDF文档并加密设置(可查阅不能下载和打印),上传至公司网盘,各部门人员可在网盘上查阅文档内容,表格(空白)一般情况下为EXCEL电子表格,可下载和打印。如需发放纸质文件,由所需部门提出申请,由品质部发放,发放纸质文件必须盖“受控”文件章,所需部门主管在文件发放回收记录表上签名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说明:不开展校准或自校准的实验室可以删除本程序。

1.0目的:为使测量参考标准的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标准,对测量参考标准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正确的使用,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特编制本程序,
2.0范围:
2.1 测量参考标准的建立;
2.2测量参考标准的使用和维护;
2.3测量参考标准的量值溯源与比对;
3.0职责:
3.1技术主管:
3.1.1提出建立测量参考标准的计划;
3.1.2组织校准起草建标报告;
3.1.3组织实施测量参考标准的建立;
3.1.4批准测量参考标准的技术文件。

3.2校准部门负责人:
3.2.1组织编写测量参考标准的技术文件;
3.2.2编制溯源计划组织对测量参考标准的量值溯源;
3.2.3开展对参考标准稳定性的考核;
3.2.4建立测量参考标准的档案;
3.2.5授权审核(批)校准结果。

3.3校准操作人员:
3.3.1按照规程或规范执行校准;
3.3.2正确规范地出具校准数据和校准报告;
3.3.3参与能力验证与实验室间的比对;
3.3.4做好测量参考标准的期间检查;
3.3.5对测量参考标准进行维护。

3.4仪器管理员:
3.4.1负责粘贴溯源管理标识;
3.4.2维护测量参考标准的档案。

3.5技术主管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0程序
4.1测量参考标准的建立
4.1.1技术主管根据最高管理者的决定,提出测量参考标准建立的方案。

4.1.2技术主管应组织校准部门负责人制定建立计划。

计划应当包括:
(1)建立标准的目的;
(2)量值传递范围和量值等级水平;
(3)建立标准的技术方案;
(4)编写建标报告;
(5)参考标准的不确定度分析;
(6)标准稳定性考核和期间核查方案;
(7)场地、人员和资金预算。

4.1.3校准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参考标准的建立计划提出设备采购清单,由仪器管理员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程序》协同物资部门组织采购和验收。

新购仪器设备应及时安排计量校准。

4.1.4校准部门负责人应组织编写测量参考标准的建标报告、使用操作规程和使用维护记录,评定测量参考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和最佳测量能力,针对典型样品评定其重复性、物色性能稳定的核查标准积累标准的稳定性数据,。

4.1.5如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建立测量参考标准有法规要求时,技术主管应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提出“计量标准考核申请”。

在取得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标准考核合格证书”后,由最高管理者正式批准测量参考标准的使用。

4.2参考标准的使用和维护
4.2.1校准部门应建立核查手段,定期对测量参考标准的稳定性和运行情况进行核查。

4.2.2技术主管应有计划地安排测量参考标准量值的实验室间比对。

积极参加认可委组织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

4.2.3除非能保证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改变,测量参考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不允许用它从事其他检测,更不允许解体使用,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或之后均应标准。

4.2.4校准执行的方法应首选国家、部门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

当无规程或方法依据时,可参照《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的有关原则自行编制校准规范。

4.2.5必要时,执行校准的人员应经过计量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取得各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计量检定员证”。

4.2.6计量参考标准应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程序》的要求记录使用情况和进行维护。

4.2.7在执行现场校准任务时,参考标准的携带和运输均应有防震保护措施,到达现场后应安排核查
5.0相关程序文件
1. ABCD-2XX-XX《仪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程序》
2. ABCD-2XX-XX《检测/校准环境的建立、控制和维护程序》
3. ABCD-2XX-XX《确保检测/校准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
4. ABCD-2XX-XX《检测/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5. ABCD-2XX-XX《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6. ABCD-2XX-XX《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
7. ABCD-2XX-XX《检测/校准报告的编制和管理程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