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4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4

实战演练(二)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
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 之⑵ 处试 。 析“这逐首”诗字对写比柳的枝表追现逐手春法风。,运用拟人手法, ⑶ 变 诗被前中动两表为句现主写了动春诗,日人写之怎出柳样了追的柳逐思条东想的风感蓬,情勃在?生繁花机似。锦的春 酬日舞等,;萧 、在 后 条自 命热 两 凄伤 途闹 句 凉迟 多非 写 。暮 舛凡 秋 春, 的的 日 日自悲乐 之 之叹凉游 柳 柳身心苑 , 的世境的 清 繁。。舞 秋 盛()筵 斜 反表上 阳 衬达, , 出作与秋秋者舞蝉日女哀之壮翩鸣柳志翩,的难起何衰
( 2)分尾别联是描“写明了”一和幅“什出么”样,的充图分景显?示这出样雨写后有的什“么新好晴处”?,
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 照 射 下尾“联白写水了”农波忙光时鄰节鄰,,农比人平全时家更在加农明田亮里夺忙目于;耕雨作水的冲景 洗象后。的作群者山这,样在写太的阳好照处耀是下:“再碧一峰次”突秀出出表,现更“加新富晴有”层这次一。 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
⑵本诗本抒诗情在主艺人术公手是法一上个有胸何怀突淡出泊特、点精?神试闲适简、要 分渴望析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诗人人运的这用一象思征想手充法斥写在景整寓篇志诗,作以中云。水诗的人逍以遥 自“在云比自无喻心恬水淡自的闲胸”怀自和况闲,适表的面心上情写,白用云泉随水风 激飘起荡的,舒自卷然自风如浪,象无征牵社无会挂风,浪泉,水言淙浅淙意潺深潺, 理自趣由盎流淌然,。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高考“古诗鉴赏”教案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教学时间:(7课时)二、考点解析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

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

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

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

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

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课件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课件

高考古诗词
重点古诗词分析
针对高考热门古诗词进行深 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高考命题趋势
分析近年来高考语文古诗词 命题的特点和趋势,为学生 备考提供指导。
解析高考考题
通过对高考真题进行解析, 帮助学生了解出题思路和答 题技巧。
总结
课程回顾
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 进展,确保对古诗词鉴赏有全 面的认知和理解。
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古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总结以及参考资料。
古诗词鉴赏
特点
古诗词的句式优美、意境深远, 常用修辞手法鲜明。
鉴赏方法
通过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人 情感、品味诗句以及分析诗歌 结构,来全面鉴赏古代诗词作 品。
经典古诗词鉴赏
• 李白《将进酒》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鉴 赏》ppt课件
本课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提升其高考语文成 绩。课程内容包括《古诗词的特点》、《鉴赏方法》、经典作品欣赏,以及 高考古诗词分析与命题趋势等。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同学们将对古代文化有 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引言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词鉴赏,提高高三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点梳理
总结重点知识点和考点,帮助 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和复习。
学习建议
给予学生学习建议和备考指南, 鼓励他们在高考中展现出最好 的水平。
参考资料
书籍推荐
推荐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鉴赏相关书籍,供学生进一 步深入学习和阅读。
网站推荐
介绍一些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博文收藏01-06 1202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III.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见表达方式相关内容)二、烘托/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

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3)以物托人。

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这里没有提到少年,实际句句在写少年,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年;再用少妇来烘托,用少妇的得意心情,暗中点出这个豪华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属于正面描写。

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

高考古诗文鉴赏讲解

高考古诗文鉴赏讲解

高考古诗文鉴赏讲解高考古诗文鉴赏讲解(一)诗歌常见题材1、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抒怀诗2、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3、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4、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5、古今多少兴亡事——怀古咏史诗6、悔教夫婿觅封侯——思妇闺情诗(二)诗歌内容鉴赏“六看”1.看题目认识对象2.看作者了解背景....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5.看注释破解难点6.看题干得到启示....(三)诗歌分类解答: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常见感情:1、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2、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3、借诗吐露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际)。

4、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5、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留恋之情。

常见特征:时间:秋季或春季季节:清晨或傍晚、月夜地点: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常见意象:长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灞陵亭、谢亭、劳劳亭、隋堤、河梁、杨柳、柳絮、“阳关三叠”、劳歌、离歌、骊歌、笛声、浊酒、寒蝉、晚风、春草、流水、斜阳??(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1)边塞诗的产生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高考全国卷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版)

高考全国卷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版)

1.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背景】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

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

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

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

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

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注释】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

此处指契丹。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

苏轼时知杭州。

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文学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高考诗歌鉴赏(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完整版)

艺术手法:对诗歌艺术手法的 运用是否恰当
思想情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 情感是否把握到位
高考诗歌鉴赏 的答题技巧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时代特点分析其主题思想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语言之美
分析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意境
拟人: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和表现力。
借代:用某一事物的特征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使诗歌语言更加 简洁、生动。
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暗示:通过暗示或提示来表达意思不直接说明 比喻: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意思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拟人:将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表现手法:运用 比喻、拟人、象 征等修辞手法通 过描写景物、情 景交融等方式来 表达情感
高考考点:鉴赏 爱情诗的思想内 容、艺术手法和 语言特色理解诗 人对爱情的独特 感受和思考
高考诗歌鉴赏的 常见表现手法和
意象
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相似之处的比较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便于理 解和感受。
目的:通过高考诗歌鉴赏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和审美水平同时也可以为高校选拔具有文学特长和潜力的优秀人才。
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
分析意境型 分析技巧型 炼字型 语言特色型
高考诗歌鉴赏的评分标准
内容理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是否准确
语言运用:对诗歌语言的运用 是否得当
题材: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题: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向往之情以及对尘世生活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
边塞诗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四)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四)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四)博文收藏01-06 1203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四)第四讲: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明确鉴赏的三个层面:1、理解:词义,句义2、鉴赏:①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②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③把握意境(景、事、情、物)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二、鉴赏方法:1、整体感知主旨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

应当先整体把握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简析]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高考古诗词鉴赏(2021年整理)

高考古诗词鉴赏(2021年整理)

高考古诗词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考古诗词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考古诗词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古诗词鉴赏金考点与对策鉴赏文学作品的考查,诗歌鉴赏是重点、难点之一。

自1993年开始,选材于中国大量诗词曲的“文学鉴赏”试题开始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固定下来,几经变化,择题的考查方式改为主观鉴赏题型。

这是一个突破.尽管分值少了一点,由原先的3道选择题9分减少为5分,且暂不考及现当代诗歌,看似降低难度与要求,实则重在考查鉴赏能力,拉开差距,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面对“主观鉴赏”这一新题型,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能力差的望题兴叹,可能不能写一字一句,因为这不是靠“蒙”的,要将鉴赏的感受切切实实写出来;能力强、鉴赏水平高的同学,尽可以发挥,甚至会一挥而就。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考查类似于诗歌读后感,相当于写一则短文,能力高下全在表达的文字里.考试题型发生变化,但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没有变。

第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定位仍然是在“初步鉴赏”这一层面上。

表现在:选取的诗歌是大家热爱的、脍炙人口的,不可能是晦涩难懂、用典较多的.对诗歌的理解一般也是形成共识的,不可能选理解分歧大的诗歌,因为高考试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答案。

针对这些命题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应试策略呢?1.要学习掌握有关诗歌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拓宽知识面,诵读一定数量的诗歌名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课件

高考古诗词鉴赏课件
总结词
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将古诗词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场景,更好地感受诗的意 境。
详细描述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 面和场景。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文字与现实生活中 的场景、情感等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主题。同时,通过联
考生应能够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艺术 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理解 其表达效果。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考生应能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和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 意图。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评分标准
01
02
03
内容理解
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 握程度,包括意境、情感 、思想等方面的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 生的思考,语言雄浑壮阔,意境深远。
VS
详细描述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白日依 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等句子,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色 和人生的哲理。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 的思考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作者豁达的胸 怀和人生的智慧。
想和想象,还可以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04
高考古诗词鉴赏实例分析
《静夜思》鉴赏
总结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李白在《静夜思》中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凄凉的夜晚,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的 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句子,用简单的语言 勾勒出夜晚的宁静和寒冷,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形象生动
古诗词的语言通常形象生 动,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课件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课件

3
文化底蕴
学习古诗词鉴赏有助于提高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
古诗词鉴赏技巧
字词考察
一定要重视古文的字词考察, 根据作者挑选字词的用意与文 化背景进行解析。
典故认识
历史视角
古人的诗句和意象常常对应着 典故,了解典故对于理解古诗 词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十分重要。
古代文化和文学都与其所处的 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了解历史 和时代背景是理解和欣赏古诗 词的基础。
古诗词鉴赏
文化内涵
古诗词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 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艺术鉴赏
自然美感
古诗词创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尤其是中国画与古诗词产生了 深厚的相互影响。
古诗词描写自然风光的描绘手 法独特,诗词鉴赏有助于感受 自然之美。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1 出现形式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以课文分析、修辞手法鉴赏、作者评述等形式出现。
2 答题思路
要抓住核心信息,理解诗词内涵,审视修辞手法,解析诗词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例题分析
通过典型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分析,让各位更好地掌握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1
历史传承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是历史与传统的重要载体。
2
人文关怀
古诗词所传达的是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有助于磨练人们的情操与人文素养。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PPT课件
这是一份面向广大高中学生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PPT课件,我们将带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珍贵的遗产。
社会需求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鉴赏的考点越来越重要。
知识盲区
许多同学对古诗词鉴赏存在盲区,课程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高考常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常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常考的古诗词鉴赏题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考生需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思想表达。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考生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及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诗歌的语言和技巧:考生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以及这些语言和技巧如何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诗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考生需要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对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为了做好古诗词鉴赏题,考生需要在平时多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掌握一些鉴赏技巧和方法,如根据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理解诗歌,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感悟意境,吟咏推敲品味语言等。

在考试时,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准确理解题意,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做出合理的回答。

高考古诗赏析

高考古诗赏析

高考古诗赏析
高考古诗赏析题通常会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赏析。

赏析的内容包括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价值。

在赏析诗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
历,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
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

4.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通过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理
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在回答高考古诗赏析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注意字数限制。

2.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全面理解诗歌。

3.语言简洁明了,不要出现过多的口水话或无关紧要的内容。

4.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让答案更加清晰明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五:综合鉴赏[转载]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综合鉴赏题干没有明确指出鉴赏的角度,只笼统要求鉴赏诗句。

2013年高考有4套试卷涉及综合鉴赏题,2012年高考有6套试题涉及综合鉴赏题。

这是诗歌鉴赏的综合试题:需要考生从意象意境、手法、感情、语言等角度综合答题,一般分值较大,难度也较大。

二、常识整合:鉴赏诗歌的主要角度:1.情感角度。

2.形象角度。

3.手法角度。

4.语言角度。

三、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某个词或某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中某句子。

诗中某句有某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中某句改为某句,好不好?某句写了某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二)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简析句意。

(此步骤是思考的起点,试题分值少。

答案会省略此步骤。

)第二步:点手法、说作用。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综合鉴赏的四个关注点:一关注手法运用。

手法包括诗句中比喻、拟人、夸张、动静、色彩映衬、多种感官结合等描写手法,包括与上下文形成衬托、对比、反衬、反复、虚实结合等手法;还包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古讽今等抒情手法。

二关注表意作用。

即分析该句突出了描写对象的哪些特征,营造怎样的意境,表达什么主旨。

三、关注结构作用。

(包括照应标题、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四、关注字词锤炼。

即诗句中某字用了什么手法,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湖北卷节选)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博文收藏2011-01-06 12025076afe90100nyzj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五--4)III.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见表达方式相关内容)二、烘托/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

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3)以物托人。

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这里没有提到少年,实际句句在写少年,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年;再用少妇来烘托,用少妇的得意心情,暗中点出这个豪华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属于正面描写。

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

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自然,有趣。

把水上采莲的画画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

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前三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头两个“深”字的连用,渲染了庭院的深广,是极深极深的意思。

到底“深几许(多少)”?二三句具体描写,杨柳多得数不清,所以有烟雾笼罩的感觉,像帘幕重重数不清。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

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再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三、衬托/对比/烘托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

“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

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即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之猛。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

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又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句写秋景,有悲凉意。

后两句写悲秋多病,以哀景写哀情,是陪衬的名句。

又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种以美衬美的手法,是陪衬。

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句写山势的峭拔,衬托出了水势的汹涌奔腾咆哮;二句借水势汹涌衬托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两句起到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作用。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

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出征时的愁苦);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回家反衬出心情的愉快)。

”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如若耶溪》),—噪一鸣,反显得“林逾静”、“山更幽” (以响衬静),这是反衬。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句枯藤老树陪衬昏鸦,给人以苍凉感二句小桥流水陪衬人家,宁静舒适让人思念家园;三句古道西风陪衬瘦马,历尽艰辛疲惫不堪。

前两句又是对第三句的陪衬。

又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是“孤城”远大的背景,堪为千古绝唱。

“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在这远川高山背景强烈的对比反衬之下的孤城,显得这座城堡更小,更低,更险要,更孤危,透视着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

(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的情感。

(4分)【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 级。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问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析】宋卢梅坡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09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