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医家:一、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因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同时反对巫术治病,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
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
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中医典籍四大经典-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医典籍四大经典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中医典籍有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这四部医书是中医典籍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现详介如下。
黄帝内经图 1:《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宋)史崧音释 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六年(1340)印本。
国家图书馆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共十八卷,是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集合了不同时期多家作者的篇论,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补撰修改而成。
汉代刘向等人校书时第一次对《内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著录于《七略》。
汉代以前,《内经》并不专指《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入“医经”,当时尚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共七家。
后来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所以“内经”也就成了《黄帝内经》的专称。
《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内经》是论述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养生预防、治病理论的著作。
在人与天地相应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了中医医学理论体系。
包括摄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法治则、针灸导引、五运六气、传承和医德等方面内容,再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方域、人文哲学等多种学科,奠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被历代医家奉为至道之宗。
其理论具有恒久的科学价值,在当代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内经》传世以后,医家学者们对其辨章考镜、校勘训诂、研究发挥,形成了校刊文本、注释章句、分类研究和专题发挥四种治学方式构成的诠释学系统,现存的有关著作达百余种。
《素问》、《灵枢》两个传本,在汉代以后仍有所沿革。
在传抄中衍化佚失,数历校编和补充,卷数、篇名、序目亦有改变。
《素问》在六朝全元起著《素问训解》时已阙一卷,存69篇。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1.医祖——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
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xx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xx:《黄帝内经》2.xx人:《xx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xx:《神农本草经》2.xx:《伤寒杂病论》3.xx:《中藏经》xx(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脉经》2.xx:《针灸甲乙经》3.xx:《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xx炮灸论》2.xx:《xx鬼遗方》3.xx:《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xx:《诸病源候论》2.xx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xx:《新修本草》2.xx:《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xx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xx藏器:《本草拾遗》5.xx:《外台秘要》6.xx:《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密语》7.xx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xxxx:《经效产宝》9.xx:《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xx:《xx圣xx》2.xx:《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xx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xx和:《伤寒微旨》5.xx:《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xx:《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xx时:8.xx:《xxxx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xx:《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xx奭:《本草衍义》13.xx:《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xx昉:《幼幼新书》15.xx:《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xx:17.xx:《医说》18.xx:《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xxxx:《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xx:《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xx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xx:《咽喉脉证通论》26.xx: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xx:《素问玄机原病式》《xx素问xx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xx:《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xx》4.xx:《儒门事亲》5.xx:《脾胃论》《xxxx》《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xx:《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xx》《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xx之:《外科精义》3.xx:《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xx:《xx伤寒xx》5.xx:《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xx》7.xx:《格致余论》《xx》《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xx:《十药神书》9.xx:《医经溯洄集》10.xx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xx:《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xx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xx:《证治要诀》4.xx:《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xx:《难经集注》6.xx:《医史》7.xx:《医学正传》8.汪机:《xx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xx》9.xx:《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xx小儿痘疹方论》《保婴xx》《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xx:《针灸聚xx》11.xx瓘:《名医类案》12.xx:《xx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xx问:《解围元薮》14.xx:《古今医统大全》15.xx?梃:《医学xx》16.xx:《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xx:《医学纲目》18.xx:《赤水xx》《医旨绪余》《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xx崑:《黄帝内经素问xx》《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xx:《针灸大战》23.xx:《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xx:《外科启xx》25.xxxx:《小儿推拿秘旨》26.xx:《xx元》《重订xx内经拾遗方论》28.xx:《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xx:《外科正宗》30.xx:《医贯》31.xx:《xx纲目》32.xx:《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xx》《质疑录》33.xx:《霉疮秘录》34.xx:《慎柔五书》35.xx:《xx玉案》36.xx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xx》《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xx:《寓意草》《尚论xx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xx:《审视瑶函》3.xx:《伤寒论参注》4.汪绮xx:《理虚元鉴》5.xx:《外科大成》6.xx:《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xx:《金针开内障论》8.xx:《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xx:《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xx:《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xx》《金匮要略注》《xx山堂类辨》13.xx:《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xx:《小儿推拿xx》15.xx:《医方集解》《本草备要》《xx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16.xx:《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xx:《证治汇补》18.xx:《xx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xx:《素问直解》21.xx:《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xx:《重编xx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xx:《伤寒论直解》25.xx颋: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xx:《广温疫论》30.xx:《四诊抉微》31.xx:《医家心法》《xx医案》32.xx:《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xx:《金匮要略心典》《伤寒xx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xx医案》34.xx:《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xx:《医学心语》36.xx:《外科证治全生集》37.xx:《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xx:《温热论》《xx医案》《未刊本xx医案》《xx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xx:《幼幼集成》40.xx:《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xx要解》《xx解》《四圣心源》《xx悬枢》41.xx:《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xxxx:《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xx:《喉科指掌》44.xx:《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xx轨范》《内经诠释》《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xx:《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xx:《本草纲目拾遗》《xx内编》《xx外编》47.xx之琇:《续名医类案》《xx医话》48.xx:《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xx》《xx谜》《要药分剂》49.xx:《古今医案按》50.xx:《疫疹一得》51.xx:《温病条辨》52.xx:《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xx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xx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xx道:《疫痧草》54.xx翔宇:《喉证全科xx集》55.xx:《伤科补要》56.xx:《xx堂随笔》57.xx:《xx指南》58.xx:《伤寒汇纂》59.xx:《医论》《伤寒论本旨》60.xx:《xx女科》61.xx:《素问xx》62.xx:《医林改错》63.xx:《重楼xx》64.xx:《类证治裁》65.xx:《医谈传真》66.xx璈:《验方新编》67.xx:《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xx:《医学刍言》《xx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xx:《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xx医话》71.xx:《医原》72.xx:《医醇賸义》《医方论》73.xx:《理瀹骈文》74.xx:《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xx:《存存斋医话稿》77.xx:《白喉全生集》78.xx:《时病论》79.xx:《xx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xx:《xx感证》82.xx:《xx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xx:《白喉条辨》86.xx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伤寒补例》《行色外诊xx》《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xx:《温热逢源》88.xx:《鼠疫约编》89.xx:《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xx:《脉学辑要》《医经辑要》《xxxx案》《喉痧证治概要》2.xx:《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xx大案》《医量》3.xx:《药庵医学丛书》4.xx:《医学衷中参西录》5.xx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xx:《增订伪药条辨》7.xx:《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xx櫂仙:《xx注说难》《灵枢经解》9.xx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xx论医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惯分为XXX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XXX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XXX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XXX,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XXX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XXX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XXX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XXX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XXX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XXX、XXX、XXX、XXX、XXX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构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构成发展进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XXX、XXX、XXX、XXX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孕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期间XXX1、平生和著作XXX,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XXX元年~XXX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XXX有成。
历代医著简介
隋代巢元方等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著作,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
最大贡献有: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整理保存,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
《针灸甲乙经》
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
皇甫谧(魏晋间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
发明的“麻沸散”,更开创了世界全身麻醉药物的先例,施行了外科手术。创五禽戏体育疗法,又创用脊柱两旁夹脊绝位,世称“华佗夹脊绝”,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
《诊籍》
西汉时期
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愈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
《外台秘要》
成于庸唐代天宝十一载(752)。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医家:一、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因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同时反对巫术治病,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
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
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中古古代著名医学家和医学典籍
中古古代著名医学家和医学典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
《素问》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灵枢》是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汉代以前中医学理论、经络学说和针刺技术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温疫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创立了新的编写体例: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
《肘后备急方》此书属急症手册性质。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千金翼方》对后代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外台秘要》本书是继《千金方》后又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为宋代官府颁行,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华佗部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神农氏《黄帝内经》、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孙思邈《千金方》、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慈《洗冤集录》、《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中国古代四大医书:《黄帝内经》扁鹊《难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华“医祖”扁鹊后汉“神医”华佗明代“医圣”李时珍中医“方祖”张仲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名医:针灸鼻祖——黄帝针灸学之祖——皇甫谧脉学之宗——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钱乙法医学之父一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温病学派创始人——叶桂部分名医:上古名医: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师、甄立言周汉晋名医: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涪翁与郭玉、葛洪魏晋南北朝名医:雷斆、陶弘景、全元起、徐之才、许胤宗、甄权隋唐名医:巢元方、孙思邈、张宝藏、崔知悌、张文仲、王焘、鉴真、王冰、昝殷、李珣、韩保升明代名医:徐春甫、高武、龚廷贤、方有执、杨济时、张介宾、傅青主清代名医:邹润安、刘奎、尤怡、薛雪、叶天士、徐大椿、赵学敏注:以上均为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脉经》《删补名医方论》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
一、远古时期神农:“药学始祖”;典故:尝百草岐黄:指的是“黄帝”和“岐伯”,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二、战国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又被称为“医祖”、“脉学之宗”。
成就:1.开创了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2.治疗原则:“六不治”。
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阴阳并,藏气不定。
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
3.重视疾病预防4.知名病人:蔡桓公、虢太子5.代表作:《扁鹊内经》三、东汉(一)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坐堂医”,“建安三神医”之首。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成就:1.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诊疗模式。
2.张仲景是舌下给药、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的发明者3.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并在后来保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4.知名病人:沈槐5.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二)华佗华佗,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被后人称为“神医”、“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成就:1.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给关羽刮骨疗毒时所用);第一次使用的部位:腹部。
2.创五禽戏:最早的保健体操,开创运动仿生学,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2011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代主要医药专著一览表
历代主要医药专著一览表著作名称作者年代作者其他著作陆氏集验方十五卷陆贽唐崔公人药镜说储泳来订定王叔和脉诀一卷徐枢明医林统宗吴中秀明伤寒备览论咳嗽条徐彪明伤寒纂例本草证治辨明十卷活幼心书沈惠明方家法诊得效名方杂病秘求药能扁鹊游秦决证诗赋金口独步证因脉治秦昌遇明大方折衷幼科折衷痘疹折衷伤寒总论大方医验大成脉法颌珠幼科医验女科秘方摘要痘疹汇纂周官明原病集唐椿明伤寒百问良方秘括伤寒海底眼何渊明内外证治大全内经知要李中梓明本草通玄诊家正眼病机沙篆运气考医学传心诀伤寒括要女科微论里中医案医宗必读李中梓明雷公炮炙药性解本草图解删补颐生微论证因脉治四卷秦之祯清伤寒大白四卷女科切要证治汇补李用粹清归德堂医案鲁珍医案沈璠清沈氏医案脉诀本草瑜李延罡清君臣佐使论药论痘疹全书脉诀汇辨十卷何氏伤寒家课何汝阈清伤寒纂要伤寒本义何炫清保产全书金匾要略本义何嗣宗医案何氏药性赋(又一本)何炫清医学原始王宏翰清古今医史明医指掌急救良方女科机要幼科机要本草性能等寿世编何王模等清何元长医案何世仁清治病要言干山草堂医案重固三何医案何世仁等清伤寒辨类世济堂医案续著医人史传伤寒探微刘道深清证脉合参医案心印诸科指掌叶其蓁清疫疠脉镜女科指掌药性金铭清霍乱论王孟英清潜斋医话女科辑要古今医案选叶案批缪王孟英医案舌辩随息居饮食谱外科简效方温热经纬王孟英清玉壶仙馆医案巢崇山清千金珍秘何氏四方脉诀何其伟清杂症总括何氏药性赋医学妙谛新医学妙谛杂症总诀四言脉诀汤方简歌何世田医案医学源流论何其伟清救迷良方(戒烟方)何其伟清金匮方论陆懋修清太阳寒水病方说伤寒论阳明病释张仲景传仲景方汇录世补斋医书十六种疫疠溯源王敬义清女科选择瘢疹论一卷儒门保赤叶长源清外科证治金镜录郁士魁清女科撮要一卷张清湛清校补张氏疑难杂症一卷陈莲舫医案秘钞陈肃钧清医学传心金鹤清医原图说二卷金理清命门三焦考医方切韵二卷王森澍清脉论辨讹徐大揖清医宗粹语脉理精要二十卷施不矜清经验志奇三卷内外景灵兰集施沛清黄帝脉书脉微祖剂金兰集指南一卷李枝桂清医学指要内经指要医宗约贯医林证验经验良方平希豫清外科摘要张化麟清临证病源医方一案金仁荣清医药参醇蒋韫山清伤寒论正宗陆锡铭清内经集注黄元棠清习医心录杨锡祐清幼科精义四卷顾承仁清张氏医学心参张成清何鸿舫医案何鸿舫清温热暑疫节要何平子清瘟疫编诀(与前书合一册)壶春丹房医案春煦室医论何古心清春煦室医案(与前书合一册)藏斋医案何瑞叔医案何昌龄清张聿青医案张聿青陈氏医案陈莲舫清加批时病论女科秘诀大全瘟疫议医醇賸义费伯雄清费氏食养三种孟河费氏医案费伯雄清费氏全集食鉴本草医方论怪疾奇方费绳甫先生医案费绳甫民国章太炎先生论医集章炳麟章次公徐衡之民国猝病新论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君相诊余随笔张骧云民国医经辑要丁甘仁民国沐树德堂丸散集脉学辑要药性辑要喉痧症治概要丁甘仁医案丁甘仁民国九芝山馆集方夏应堂民国中西合纂妇科大全顾鸣盛民国世界奇病谈中西合纂验方新编中西合纂外科大全疡科纲要张山雷民国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医事蒙求古今医案评议中风斠诠张山雷民国本草正义病理学读本考证集妇科学笺疏历代名医历传丁福保民国古方通今伤寒论通论内经通论食物新本草中解医通汉法医典等二十世新内经丁福保民国伤寒论研究恽铁樵民国恽铁樵演讲录铁樵杂著药庵医学丛书二十二种恽铁樵民国(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刊合民国曹颖甫先生医案经方实验录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许半龙民国鸟瞰的中医中国方剂学枢要内科概要药签启秘杂病处方法等四本中国外科学大纲中西医之比观许半龙民国殷受田儿科医案类辑殷受田民国健康论二集丁仲英民国翠竹山房诊暇录稿曹惕寅民国金子久医案金子久民国青瑶玙和缓遗风问松堂医案包氏医宗十四种包识生民国鼠疫抉微余伯陶民国疫症集说救急便览黄溪医垒陈无咎民国医学通论伤寒论说明教方实用验方朱振声民国百病秘方妇女病续集失眠自疗法用药指南虚劳研究百病常识初集外科经验良方痛症大全朱振声民国金匾要略今释陆渊雷民国陆氏论医集伤寒论概要伤寒论今释诊断治疗生理补证病理补证皇汉医学批评余云岫民国余氏医述古代疾病名续疏义医学革命论二卷灵素商兑中国医学源流论谢利恒民国家用良方气功养生要诀中国医学大辞典谢利恒先生全书祝氏医学丛书四种祝味菊民国伤寒质难现代名医验案叶劲秋仲景学说之分析伤寒论启秘灸法自疗学妇女病经历谈祝怀萱民国废止中医案抗争之经过张赞臣民国方药考论类编天花与牛痘中国历代医学史略疮疡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中国诊断学纲要中医外科诊疗学本草概要经穴治疗学咽喉病新镜张赞臣民国伤寒发微等三本包天白(最新考证)经脉经穴挂图说明书中医各科问答丛书伤寒论证诠精华汪莲石民国急性险疫证治徐相任民国徐氏霍乱论在医言医时病常识中国时令病学时逸人民国霍乱审订良方汇中国内科病学中医伤寒与瘟病时氏内科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中医妇科病学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民国绍兴县同善局医方汇选实验药物学何氏医药丛书最新儿科诊断学重订温热论钱氏儿科按疏叶天士医案(内科)新增时病论何廉臣民国中国医学史陈邦贤民国秦灵新义医学史纲要新本草备要医学门经语正续编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支那医学史(日文)民国国医新话陆士愕民国丸散膏丹自制法金针秘传方慎庵民国风症指南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民国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世间禅证治精华朱鹤皋民国怪病奇治杨志一朱振声民国妇科经验良方杨志一民国四季传染病实用验方胃病研究补品研究药物学正、续、补三编章次公民国诊余抄杂病医案中国药物之起源严苍山先生医案严苍山民国外科外敷选方歌括顾筱岩民国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民国丸散易知读内经记内经类证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验方类编秦伯未民国中国儿科学钱今阳民国温热辨惑章巨膺医林尚友录痧子新论应用药物词典神农本草经新注王一仁民国中国医药问题古今医学名著选辑黄文东民国叶氏医案选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的学习经验中国药物标本图影陈存仁民国经穴清明图等三种病疹癍痘图鉴存仁医学丛刊中医对麻疹猩红热的认识皇汉医学丛书十兰类七十二种陈存仁中药大辞典陈存仁民国伤寒食养疗法程国树民国疾病饮食指南伤寒饮食指南实用方剂学盛心如民国哮喘新说郭柏良民国丁济万医案丁济万民国医学通论临证医案张骧孙民国当代名医验案菁华上海卫生报馆民国针灸述要叶劲秋解放后中药问题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人名志陈邦贤严菱解放后(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解放后(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湿温伤寒病篇获疹伤寒病篇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医方经验汇编余奉仙解放后翼经经验录余无言解放后内经运气辑要朱振声哮喘自疗法喉科方朱氏内科经验方万有医库正续集痛症大全湿温伤寒手册陈存仁解放后中国医学源流陈存仁解放后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蒋维乔解放后气功疗法蒋维乔解放后正骨疗法石筱山解放后伤科石筱山医案顾氏评注印机草顾渭川解放后针灸正宗陆瘦燕解放后中风预防法针灸法汇论十二经穴分布图针灸腧穴图谱腧穴学概论经络学图说陆瘦燕中医临证备要秦怕未解放后金匮要略简释中医入门难经之研究秦伯未论文集秦伯未解放后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1956~1962)主吉民傅维康解放后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解放后妇女经带胎产歌诀伤寒论歌诀祛病延年二十势王子平解放后拳术二十法中医护理学概要夏理彬解放后祖国医学对护理工作的概念黄羡明夏理彬解放后古代儿科疾病新编高镜朗解放后朱小南医案朱小南解放后奇经八脉在妇科临证间的具体应用朱小南医案医话论冲任探讨内科临证录张耀卿陈道隆解放后陈道隆医案陈道联解放后眼科证治经验姚和清解放后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杨永璇解放后针灸治验录实用中医眼科学陆南山主编解放后眼科临证录温热论新编金寿山解放后金匮要略讲稿温病释要金寿山医论选集魏指薪治疗手法与导引魏指薪解放后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推拿学朱春霆推拿学概论中医推拿学中医儿科学王玉润主编解放后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寄生虫病学本草学哮喘与慢支的防治和康复王正公解放后肾的研究姜春华沈自尹解放后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中医治则研究活血化瘀之研究姜春华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历代中医学家评析伤寒论识义药物与方剂历代医家学术评介肾本质研究万病验方大全姜春华论医集姜春华解放后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顾伯华解放后中医外科临床经验选实用中医外科学顾伯华医案外科经验选中医外科临证手册顾伯华解放后刘树农医论选刘树农解放后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陈树森主编解放后气功治老年病邝安堃解放后医海渭聚张志雄解放后针灸治疗精神病金舒白解放后伤寒论析疑沈济苍解放后秦伯未膏方选集董漱六解放后针灸腧穴索引谢筠寿解放后颜面神经麻痹的金针疗法方幼庵解放后针灸防治中风方幼庵张仁解放后针灸防治小儿脑病针灸有效病症舌诊研究陈泽霖陈梅芳解放后中医舌诊史话名医特色经验精华张伯臾医案严世芸郑平东等解放后章次公医案门人集体整理解放后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解放后中医内科临床手册医方囊秘练功与养生吴诚德乐秀珍解放后练功十八法(医疗保健操)庄元明周寿祥解放后常见病自我推拿图解肾与膀胱证治经验徐嵩年解放后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朱南孙朱荣达解放后幼科刍言董廷瑶解放后柳柏春吐纳导引气功疗法刘学文柳智惠解放后中医历代名家学说裘沛然主编解放后壶天散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赵金鑫张镜人解放后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张天唐荣华解放后中医内妇儿科护理简明肛肠病学柏连松解放后中医外科心得夏少农解放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于尔辛等解放后何氏八百年医学何时希解放后读金匮札记女科三书证按雪斋读医小记历代无名医家验案妊娠识要女科一智集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六合汤类方释义医效选录何书田年谱何鸿舫事略及墨迹何氏世医文物集册何时希解放后何氏历代医学著述考何时希解放后色脉舌诊吴翰香解放后推拿手法学曹仁发解放后历代医学名著序集评释叶怡庭解放后中医病证专辑——胃院痛陈家英金保华贺静松解放后中国食疗学钱伯文解放后肿瘤的辨证施治中医脏象学钱承辉王庆其主编解放后难病辨治陈熠主编解放后中医病证专辑——咳嗽吴文鼎朱邦贤吴绍德解放后黄帝内经导读傅维康吴鸿洲解放后医药史话针灸史漫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英文)中国针灸史话(西班牙文)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沈自尹主编解放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林雅谷。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中医学之宗,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
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
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名家
著名医家简介1.黄帝和岐伯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上古时代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因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
又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曰黄帝。
传说他是中华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创始人。
岐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医学精湛,才识卓越,为洞晓天下事物之通人。
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疗经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伯高等讨论医学的问对之作,故后世以“岐黄”称谓中医。
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
《内经》全面地综合、整理了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养生之道和医学原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是后世习医者必读之医学经典。
2.华佗华佗(约生于公元二世纪,)一名敷,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后汉至魏)著名医学家。
他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外科及针灸。
在古代术数、药物及养性健身等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以酒服“麻沸散”作外科手术麻醉,堪称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麻醉法,华陀还创造了一套健身之术——“五禽戏”,行此术者“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3.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42-220年),名机,南郡湼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汉代杰出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
仲景弱冠之年,有志研究岐黄之学。
后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伤寒杂病论》。
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医临证专著,是继《内经》之后,对两汉以前临证经验的又一次总结。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医学经典,素有“方书之祖”之称。
4.皇甫谧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晚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晋代著名医学家和史学家。
历史人物:中医十大名家
历史人物:中医十大名家一、针灸之祖——黄帝黄帝,姓:姬,公孙、氏:有熊、轩辕。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二、脉学介导者——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三、外科之祖——华佗华佗(?—208)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四、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五、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六、药王——孙思邈孙思邈(581—682)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
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七、儿科之祖——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
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八、法医之祖——宋慈宋慈宋朝福建人。
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九、药圣——李时珍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