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十一 学问和智慧(共36张PPT)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课件苏教版
2.【难点探究】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 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 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 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 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 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 很强的说服力量。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 兴柯桥镇江头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其代表 作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作者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后来从事学 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 中央大学校长,颇多建树。他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 其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学问”与“智慧” 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 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 力培养。
本部分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 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 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 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1.【难点探究】本文内涵丰富,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答案】文章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 两个概念作了比较,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 错误的看法。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是不能离开智 慧的”的角度论证“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5段从“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却 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 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学问是知
概念
识的聚集
学
不同
有区别
问
智慧是陶冶
和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学问和智慧》1
語文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語文
目录
01 情 境 导 知
04 研 读 课 文
05 课 文 小 结
06 布 置 作 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 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 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 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 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和智慧》。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学习目标
1.分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识 记、积累文中生字词。
2.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并学习 本文充满思辨色彩且逻辑性强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观点,重视能力培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整体感知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 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是五四时 期的学生领袖,首创“五四运动”这个 名词。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 者、教育家,先后做过国立清华大学和 中央大学校长,颇有建树。著有《新人 生观》《新民族观》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2.文章是怎样阐明“学问不等于智慧”这一道理 的?
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光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人 是“两脚书橱”“冬烘先生”,而有智慧的人也不 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3.第3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论述的中心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
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孟德尔
达尔文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語文
目录
01 情 境 导 知
04 研 读 课 文
05 课 文 小 结
06 布 置 作 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 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 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 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 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和智慧》。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学习目标
1.分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识 记、积累文中生字词。
2.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并学习 本文充满思辨色彩且逻辑性强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观点,重视能力培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整体感知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 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是五四时 期的学生领袖,首创“五四运动”这个 名词。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 者、教育家,先后做过国立清华大学和 中央大学校长,颇有建树。著有《新人 生观》《新民族观》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2.文章是怎样阐明“学问不等于智慧”这一道理 的?
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光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人 是“两脚书橱”“冬烘先生”,而有智慧的人也不 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3.第3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论述的中心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
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孟德尔
达尔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版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其他师友完善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二:教师点拨】
2.本文为了论述观点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 说明其作用? 文中将没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的不同结 果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学问离不开智慧,没有智慧的 学问是死的学问”这一观点,论证严密,说服力强,有力 的论证论点。 文中将学问比作建筑材料,将智慧比作建筑师的匠心,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的论点,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二:教师指导】
3.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 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分论点:“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 是死的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 础,才靠得住”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二:教师指导】
4.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 知识的聚集,滋养人生的 原料 铁 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 有疆域独自为政的 智慧 陶冶原料的熔炉 炼钢的电火
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 种远瞻;是人生含蕴的一 种放射性;是从人生深处 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 人生的工具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 →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照人生的前途。
的,说说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论据。
2.本文为了论述观点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
说明其作用?
3.议论文语言力求准确、严密,请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二:教师点拨】
2.本文为了论述观点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 说明其作用? 文中将没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的不同结 果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学问离不开智慧,没有智慧的 学问是死的学问”这一观点,论证严密,说服力强,有力 的论证论点。 文中将学问比作建筑材料,将智慧比作建筑师的匠心,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的论点,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二:教师指导】
3.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 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分论点:“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 是死的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 础,才靠得住”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二:教师指导】
4.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 知识的聚集,滋养人生的 原料 铁 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 有疆域独自为政的 智慧 陶冶原料的熔炉 炼钢的电火
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 种远瞻;是人生含蕴的一 种放射性;是从人生深处 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 人生的工具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 →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照人生的前途。
的,说说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论据。
2.本文为了论述观点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
说明其作用?
3.议论文语言力求准确、严密,请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
苏教版语文九上《学问和智慧》ppt课件之一
批判性思维
具备智慧的人能够在学问 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 从权威,对知识进行独立 思考和判断。
学以致用
智慧不仅在于获取知识, 更在于将学问应用于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知识 的价值。
二者相辅相成关系
学问为智慧提供基础
没有扎实的学问基础,智慧便如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
智慧促进学问深化
学问与智慧互动发展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强调了智慧在学问中的重要性,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没有生命力的。
“智慧也不是离开学问而独立的,没有学问的智慧,只是浮…
说明了智慧需要以学问为基础,没有学问的智慧是空洞的、不持久的。
修辞手法运用
80%
比喻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学 问比作原料,将智慧比作熔炉,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 系。
学问的重要性
论述学问在人生和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结论
总结全文,强调学问与智慧的重 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分析学问与智慧的相互促进和依 存关系。
智慧的内涵
探讨智慧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 形式。
关键语句解读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
阐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是知识的基础,而智慧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05
思考与实践:如何培养自己的学问与智慧
阅读经典,积累知识
阅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了解不同文化、思想和历 史背景。
精读文本
对重要文本进行精读,深 入理解作者观点、思想内 涵和语言表达。
做读书笔记
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思考和疑问,形成自己的 知识体系。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课件(共38张PPT)
提问三:第(4)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讲解:第(4)段着眼书籍,针对“有缺少智 慧的书”的现象,提出读书要“精为选择 ”,读书“也要智慧”。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的哪个句子与上下文意思钩 连?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讲解:第五段第一句“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 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是一个 关键语句,前一个分句“学问固然不能离 开智慧”承上“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 也要智慧(书籍是学问的传播承载者)” ,后一个分句“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开 启下文内容。
◆学习指导: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 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 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 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课文分析
第(1)段 提问一: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讲解: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学问与智 慧,有显然的区别”。 提问二:第(1)自然段的段内结构是什么? 中心句是如何提取的?
第(2)段 提问一:第二段一共有6句话。第一句“有人以 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 有智慧?”有什么作用?
写作特点
一.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 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 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 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如在论述“学 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运用了对 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 离开学问”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问和智慧
罗加伦
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初中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课件(共30张PPT)
◆学习指导: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 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 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 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 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 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 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各小节中心句: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 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 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咀嚼内容 ——找中心论点。
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 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 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 区别; 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 联系。
速读课文——咀嚼内容 ——找每一节的中心句。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 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 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 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 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 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 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 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 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 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各小节中心句: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 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 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咀嚼内容 ——找中心论点。
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 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 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 区别; 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 联系。
速读课文——咀嚼内容 ——找每一节的中心句。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 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 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 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 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研究 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 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 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 服力量。 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 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而 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 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 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 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 联系。
1、探骊得珠 :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4、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 5、融会贯通 :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 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6、寸积铢累 :一点一滴的积累。
分析标题 猜测文章内容与 结构
区别与联系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
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二(3-5):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三(6):总结全文,提出论点。
4、(1)、课文开头部分运用什么修辞说明学问 和智慧的区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喻证法)
学问: 原料 智慧: 熔炉
铁 电火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陶冶y ě 寸积铢累 zhū 蚌壳bàng 探骊得珠lí
注意字形.
犀锐xī
无关( 宏 )旨 融( 会 )贯通 物( 竞 )天择 鞭( 辟 )入里 ( 读 )破 五车 浮光 ( 掠 )影 ( 高 )头讲章 推( 陈)出新
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 犀 )锐
kū ( 矻矻)穷年 大kuǎn( 窾 )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
与“智慧”概念不同。(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 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
• 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 智慧的关系。(联系)
第一层(3,4),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理清文章的脉络(或是)
这些比喻使论证更贴切形象,通俗 易懂,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对学问与智 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清楚准确。
(2)、比较课文与字典中对“学问” 和“智慧”的解说在表达上的异同。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 同“智力” (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如果换成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更科学、更严 谨,但是可读性不强。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明白。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 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 章思路。 3、研读第一部分。
自学提纲 质疑问难
1、简介作者 2、积累字词。
15分钟
3、整体感知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4、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运用什么修辞说明学问和智慧的区 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比较课文与字典中对 学问和智慧的解说在表达上的异同。 5、讨论: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这说法对吗?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 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 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 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 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 写。1920年被派赴美,留学。1928 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 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 73岁。
5、讨论: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 智慧的人,这说法对吗?结合课文 说说你的看法。
说法错误。作者以“有学问 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 先生”作比,证明有知识的人不 一定是 有智慧的人。
课堂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寸积铢累 注意字形. 无关( )旨 物( )天择 ( )破 五车 ( )头讲章 犀锐 蚌壳 探骊得珠 融( )贯通 鞭( )入里 浮光 ( )影 推( )出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学问”和“智慧”的 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
2、培养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 的习惯和有条理说理的能力。
自学提纲 15分钟
1、概括第二部分各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 2、阅读第3段与第5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 方法有何不同?这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整? 3、第4段可否删掉?为什么? 4、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想想为什么不 在 开头提出? 5、第6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具体说说它与前 文的关系。
陶冶( yě
)
探骊得珠( lí ) 譬( pì )如
蕴( yùn)含
晦( huì )涩 蚌( bàng )壳
鞭辟入里( pì)
犀( xī )锐 铢( zhū )子
相辅为用( fǔ )
成语解释
2、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 或关系不大。 3、鞭辟入里 :深入剖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 要害。
1、概括第二部分各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
第3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4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 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5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6段: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 不可的关系。 第一层(3—4):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2、阅读第三段与第五段,比较这两段 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寸积zhū( 铢 )累
回答下列问题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呢? 我们要智慧还是学问呢?
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心灵的发现,是创造.
联系: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讨论:
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 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有 智慧没有学问又是怎么样? 2、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 什 么样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