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能力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能力检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能力检测一、选择题1.引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戊戌变法的影响C.辛亥革命的失败D.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2.《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这两位先生是()A.孙中山和毛泽东B.陈独秀与李大钊C.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D.民主和科学3.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4.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据此表明他()。

①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②反对因循守旧,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③主张把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④主张实行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2年11月广东五校高三联考18题)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6.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英国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

……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

”由此可见,郭松焘的言论更接近于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改良运动中的维新派D.民主革命时代的革命派7.(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11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27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小船创作考点1| 西学东渐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表现①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创办的报刊,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意义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体用之争(1)表现①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②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

(2)评价 ①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局限性:争论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3.早期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3)主张⎩⎪⎨⎪⎧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政治上: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评价 ①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潮(1)背景①思想基础:中法战争的结局促使早期维新派从学习西方工商科技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②经济基础: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政治基础: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2)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小结教学课件 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小结教学课件 ppt
教学 课件 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专题小 结教学 课件 ppt
材料三: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二方 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 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 的组成。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中美两国于君主政体转 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然 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专题小 结教学 课件 ppt
材料五: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 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 击,中国作出的反应是逐渐引入“永久性变化”的要 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 代化道路。
——摘编自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沙场练兵2【14年新课标1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 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 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B 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哪些 因素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专题小 结教学 课件 ppt
(三)原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小结教学课件 ppt
归纳影响思想文化的因素 一般可以从现实因素(经济、政治、其他)、历史因素、外部 因素三个角度展开综合思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一步发展
概括
社会理论
重大 思想 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 表”
重要思想
资产阶级民
指导革命和建
主革命纲领,
地位
设,使中国人
使中国人民
民站起来
醒过来
指导改革 开放,使 中国人民 富起来
新时期的 指导思想, 引领中国 人民迈向 小康社会
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欧洲启蒙运动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重大思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想理论
标志性 同盟会成 会议 立大会
中共七大
群众路线、实 核心或
民权主义 事求是、独立 精髓
自主
“三个代 邓小平理论 表”
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 中共十五大
大 执政为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
主观题(第 40 题)
(2015·高考全国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
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
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
第 步 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 答案组织
提炼
材料

孔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不孔
强调仁
孔子:“仁”“为政以
教化;董仲
同孟
政、民
德”“有教无类”;孟
舒强调天人
之 儒 所学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 2017·全国卷Ⅲ,41 侧重于维新变法思想、 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017·北京卷,15 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萌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 2017·天津卷,4 发、洋务思想、维新思想以 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 2017·全国卷Ⅱ,29 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的民 用。 主与科学的思想也有可能成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 为考查重点。命题角度可能 容。 分值:2~15分 会集中在人物思想的内涵和 4.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 社会作用两个方面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 (2)代表:___________ (3)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5)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1.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
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的实现。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 力十分强大。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托古改制。 (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据材料《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2019·某某一模)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X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这说明近代中国(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A[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后关注西学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士大夫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看出,当时社会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故选A项;“传统的精神世界”指思想,而“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是阶级X畴,排除B项;“大多数的”说明也有一部分士大夫具有新思想,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D项。

] 3.冯桂芬指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用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 A.主X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X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冯桂芬主X学习西方诸国先进的技术,郭嵩焘主X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这些思想都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C项错误;材料中郭嵩焘主X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D项错误。

]4.(2019·某某二模)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共33张PPT)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共33张PPT)
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 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 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了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 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和颠覆孔关闭 孟儒学 ,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C
-3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1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 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 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仅仅就 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关闭 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 赫胥黎主张生物界的自然选择,严复却将其主张扩展到社会领域适者生存, 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这体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故A项正确;严复 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 ) 对赫胥黎的本意有所改变,故B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没有正确揭示人类 A.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 B.准确翻译了赫胥黎的原著 社会的发展 ,故C项错误;严复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故D项错关闭 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并未指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毛泽东之所以借鉴新三民主义主要在于 其中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某些思想主张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 革命纲领具有一致性,如都主张反帝反封建,注重改善工农生活,故C项正
关闭
C ;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并非为全面评价孙中山,故D项错误。 确

2019版高考历史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共44张PPT)

2019版高考历史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共44张PPT)
【解析】本题考查张之洞的思想。题干所 列词汇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含义,张之洞是 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在其拟定的《奏定学 堂章程》中禁用这些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名 词,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 符合题意;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是清政府学习西方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教 育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与维新思想存在相
核心 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03 实践、结果、意义 实践: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 结果: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 的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 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 观念, 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②促进人们觉醒,是中国近代史
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 族精神,推动了救亡图存的爱国 运动
郑观应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01 背景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的影响
02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 “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借助孔子和 传统的儒家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维新变法的特 点),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 宪制(政治主张),符合时代潮流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 的因循守旧;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效法西方(最后为变法而牺 牲) 19世纪末启蒙思想家。编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发展成社会变革理论,推动 维新变法运动 君主 立宪 制
第二部分
近代史部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会给中国带来永远的利益,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故A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并非强调要全面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而非“天朝上国”思想,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中体”的内容,排除D项。

2.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回答说:“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A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这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B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D项错误。

3.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虽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教案:模块三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 含解析 精品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教案:模块三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 含解析 精品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的萌发与“中体西用”概念阐释——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广义而言,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维新变法思想辨析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有明显不同。

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易误指正新文化运动前后不同。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

陈独1.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这说明魏源的思想()A.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B.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C.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D.其思想不可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解析:选B“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说明魏源的思想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故选B项。

2.“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这一言论针对的是()A.抵抗派B.洋务派C.顽固派D.维新派解析:选B依据材料“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可知是体用不统一,中体西用。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的是洋务派,故B项正确;顽固派主张“中体中用”,即体用统一,故C项错误;维新派主张“西体西用”,即体用统一,故D项错误。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专题过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专题过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解析:选B。

据材料“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故 A项正确,不合题意;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前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后者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到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2.(2018·德州高三期末)1866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绝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这一主张( )A.准确概括了中、西学的关系B.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解析:选B。

奕对中、西学的关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封建顽固派阻挠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奕的这一思想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奕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但并没有摆脱,故C项错误;“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说法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3.(2018·蚌埠高三质检)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用 专题13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用 专题13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6·高考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015·高考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理论来源。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

高考历史第13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案

高考历史第13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案

第13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两大阶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现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原因(1)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代表林则徐、魏源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

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

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有识之士的刺激。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③思想:西学进一步传入,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君主立宪制。

(4)实践:戊戌变法。

(5)影响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何晓明《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维新变法思想[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冲刺专题14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冲刺专题14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含解析)

专题14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预测:本专题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命题角度多从中国近代化的出题,考查西学东渐局面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思想解放的变迁。

考点一:维新思想高考真题回顾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5)5.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2.(2018年天津文综历史6)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6·高考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015·高考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理论来源。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

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

B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

2.(2017·高考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2016·高考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3年”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A、C两项错误;学习西方新知识和禁止使用新名词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

4.(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此题体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日本新词”来源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

5.(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选D。

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史料实证”。

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但学生中却有大量的科举士人,这说明近代中国教育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因素,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特征。

■练模拟———————————————————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解析: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2018·淄博高三摸底)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选B。

“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理论观点,且时间是1901—1903年,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民主革命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B项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代表,非地主阶级,坚持改良之路,非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推行托古改制是为了维新变法,但此时维新变法已失败,故D项错误。

3.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

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解析:选D。

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19世纪末,故A 项错误;B项“根除”一词夸大了这些争论的作用,故B项错误;这些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是基于我国国情,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可知,这些争论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故D项正确。

4.(2018·宜宾高三诊断)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解析:选A。

根据题意,在东汉和近代新文化运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班固和胡适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王朝更替,故B项错误;C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题目中描述的是东汉时代下和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对儒家思想不同认识,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解析:选D。

贯穿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主题没有反抗封建专制,19世纪90年代历史主题是建立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60年代是“中体西用”,没有批判传统,故B项错误; 20世纪的时代主题是建立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60年代是“中体西用”,90年代是“君主立宪”,都体现了学习西方文化和反抗外来侵略,故D项正确。

2.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解析:选B。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故B项正确;反对学习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故C 项错误;该思想家不认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当时的人们不认可,故D项错误。

3.(2018·临沂高三期中)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

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B.混淆中美不同政体造成误解C.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D.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应是维新变法前后,这一时期中国人早已冲破“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转而积极向西方学习,故A项错误;专制政体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民主政体下的加盟共和国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辨析有关这一概念的误解,有利于先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这属于完全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拥护者,林纾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优越性并不是完全认同的,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