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共32张PPT)

合集下载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也。
──《庄子•盗跖篇》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 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耕经 济最早在哪些地区形成规模?结合课本,指出它 们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1、农业材质的变革:
原始农 业时期
夏 商周
春秋
农具
石斧、 石铲等
耒耜 青铜 农具
铁农具
原料
石、木 骨、蚌 木石 青铜

特点 影响
粗糙
简单
——
粗糙
——
简单
质软 贵重
难以推广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石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铁器 时代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两汉时期,东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农业动力的变化 人力 畜力
3.播种工具——耧车 播种技术:代田法
4.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东汉毕岚
三国马钧
翻车
唐宋时期
筒车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外观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 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 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 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 现雏形。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 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 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 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 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 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 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 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 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 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 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 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 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 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 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 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C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 一水利工程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 工程是 ( ) B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5、“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 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田。”反映了古代中国经 济的生产方式是 ( ) B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作业布置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此时已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农具的不同用途及
农业的名称可以看出②③正确,①④在图中体现不出来,故选C.
答案:C
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主观题突破
(2009·辽宁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 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 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 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 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 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 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第1课浅时,精耕适细作应农业各生产种模式土的形地的
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重难要点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产丰富,一 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农民 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 战争。
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
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
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
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1. 引言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发展方式,它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高产和高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

2.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注重细致精密的耕作和作物管理。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精确控制施肥和灌溉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强调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3. 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3.1 科技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管理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精确灌溉系统和肥料控制技术使得农作物得到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了病虫害的影响。

这些科技进步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2 农业政策的引导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也鼓励农民采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

此外,政府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护和市场支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

3.3 教育和培训的推动教育和培训对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农民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这些知识使得农民更加了解土壤、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

教育和培训还培养了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4. 精耕细作的意义和影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精耕细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共28张ppt)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共28张ppt)

飞沙堰
“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 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 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 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 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 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 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 早的水尺。
问题:古代农民生活真的像戏曲中描绘的那样美好吗? 你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时期 2、原因: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 (2)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
(1)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精耕细作; (2)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3)勉强自给自足; (4)分散性、稳定性、脆弱性; (5)封闭性和落后性。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坎儿井(即地下渠道)
维吾尔族少女在坎儿井边汲水
黄河的治理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 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 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
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新)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新)

D. 曲辕犁
4.(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孔子有两
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
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
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的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器的产生
5.(安徽蚌埠二中2008届10月月考) “翻倒,翻倒,唱得醉
7. (山东省聊城一中2009年高三期中)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
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的演变:
阅读以下史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耕作 方式?
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
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6. (山东枣庄市200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下面图一到图二两 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 图文说史——农业起源: 材料一:原始生活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 毛。” —《礼记·礼运》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农具的进步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1)远古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 耒,骨耜,石镰 耜 石镰.(2)商周时期有少量青铜 农具,但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 要工具
河姆 渡遗 址出 土的 骨耜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石镰
云南的刀耕火种.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 步. 从材质方面: ---青铜 青铜,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磨制----冶炼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铸造 从牵引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3倍
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和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 界遗产名录"?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 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 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粟 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36张PPT)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36张PPT)

No Image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是怎么产生的?
材料一:原始生活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礼记· 礼运》
(明)徐光 郭守敬《授时历》 启《农政全 书》
二、农业的不断发展 (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 1.农具材质的更新: 2.耕作工具的变革: (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 3.灌溉工具的发展:
1.பைடு நூலகம்利设施的改善:
2.农业经验的总结:
3.耕作方式的进步:
二、农业的不断发展 耕作方式的变迁: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 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 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 经出现雏形。
黄河被誉为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它 也是中国农耕经济 的命脉,而历史上 黄河多次发生水患, 大规模的改道就有6 次之多,从汉代以 来,历朝统治者经 常组织大规模的治 河工程。 东汉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 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 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 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 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 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No Image
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 获”——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胜之书》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 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体系的形成.ppt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体系的形成.ppt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就是因为我国古代农 业发达。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出现。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 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小农经济是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但随着经 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近代以后 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
特点的是( )
C
• A. 猪的骸骨 B.稻谷遗存
• C.炭化谷粒 D.贮粮窖穴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为牛耕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发明革 新是( B )
A. 铁犁铧发明 B.犁壁的安装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 3、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 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 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 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D)
往卖田宅、子孙。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与探究
• 可以以犁耕为例。 •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已出现,并使用牛牵
引铁犁耕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 • ②西汉中期,犁壁的安装使牛耕得以广泛
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③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是推动经济繁荣的
重要因素之一。
练习
•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什么的 国家?
• 粟、水稻。
• 2、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1)“六畜” (2)十二生肖
二、从耒耜到曲辕梨
• 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刀耕火种。生产工具是石斧、石 铲、木耒、骨耒、石廉等简单的 劳动工具。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深淘滩,低作堰。 ——李冰
石人
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 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 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 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 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 石人水尺。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 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 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 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 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 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 高,以免影响泄洪。
古代的畜牧业



兔试将十二生肖ຫໍສະໝຸດ 类, 分别谈谈它们与中 国古代农业文明的 关系。








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 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 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 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 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
“飞沙堰”,这是都江 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 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 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 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飞沙堰
鱼嘴
宝瓶口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地理自然环境决定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3)封建社会: 个体农耕、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铁犁牛耕
四、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条件: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 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青铜农具
西汉
唐朝
牛 耕推广 ___ 曲辕 ____ 犁(标志、生产力)
西汉中期
唐代
曲辕犁 耦犁 “二牛抬杠”
想一想:从春秋战国时代出发,铁器的优点
(1)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推动农业
(2)推动土地私有制和社会转型
(三)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
人力
自然力
四、水利工程
都江堰
排洪、灌溉、旅游,多功能于一休
(7)局限:
(8)推动:
(1)外因: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农业 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提高等。 (2)内因: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 高的生产积极性。 (1)外因: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 的剥削和压榨、土地兼并。 (2)内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 工,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
(6)作用:
经济上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此外,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 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具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阻碍 了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前夜,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和向近代社会转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2ppt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2ppt
兴出土)
二、农具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 ⑶ 汉代: 犁壁 牛耕推广
汉代 画像 砖上 的牛 耕图 (江苏徐州出土)
二、农具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 ⑷ 唐代: 曲辕犁——古代农具的高度发展,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使用示意图
二、农具的进步
时期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原料材质
原始社会 商周
⑵ 评价(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① 优: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
较高生产积极性
②劣
规模小,性别分工,承受力弱,不稳定因素多 脆弱性
阻碍交换经济发展及近代生产发展 落后性
综合探究: 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劳动对象
二、农具的进步 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改进的?
时期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原料材质
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 石、木、骨、蚌
耒、骨耜、石镰 (石器时代)
由刀耕火种转为精耕细作 商 周
耒、耜
以木、石、骨、蚌 为主,青铜器很少
春的秋农战业国 生铁农产具、模牛力式犁成耕(为青铜时古代)代
汉中国代农业安装的犁特壁、点之志铁一社农会具。生,产标
石斧、石铲、木 石、木、骨、蚌 耒、骨耜、石镰 (石器时代)
耒、耜
以木、石、骨、蚌 为主,青铜器很少
(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力犁耕
铁农具,标
汉 代 安装犁壁、 志社会生产
牛耕普遍
力的显著提 高(铁器时
三国时期 牛耕推广
代)
出现耦犁
唐代时期 曲辕犁
灌溉工 动力变化 具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优秀ppt课件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优秀ppt课件 (1)

郑国渠首位于陕西泾 阳县的仲山西麓,其东有 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 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 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 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 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都江堰全景
鱼嘴
宝瓶口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黄河在河套平原
“治理黄河, 千载无患。“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汉代耧车的发明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农用动力的发展:
筒车(水力冲击)
人力——畜力——水力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重要的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李冰父子) 西汉:漕渠、六辅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
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 坎儿井 4、农学水利著作:
骨 耜
牛耕图
铁制农具 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牛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现代农村的辘轳
筒车复原图
翻 车 复 原 图
现 代 筒 车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 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 寿县南。春秋时期(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591年)由楚 国的孙叔敖创建,迄今2500 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 溉效益。
石、木、 粗糙 骨、蚌 简单 木石 青铜
粗糙 简单 质软 贵重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率
铁器 时代
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 战国
牛耕的推广: 西汉中期
犁壁的发明 “耦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
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深圳市高级中学D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商周时期(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2. 古代主要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①形成:春秋战国形成 ②原因:生产力发展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私有土地的出现(出现自耕农)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 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 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 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 1.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时期 上古 水利成就 大禹治水 备注
传说
春秋战国
至今还发挥功效 芍陂(quèbēi) 、
都江堰、郑国渠 汉朝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等 西汉(边疆) 西域:坎儿井 农学著作 明代徐光启 《农政全书》

介绍了西方水利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1、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A、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 石木质耒(lěi)耜(sì)等, 生产模式是刀耕火种。 B、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C、发展 西汉:牛耕推广,播种工具耧车发明。 唐朝:曲辕犁发明,标志步犁定型。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 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 用耒耜; 2.进入文明时代早期,耒耜仍是人们的主要 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标志着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后代又有完善和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词汇: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手工 商业 业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 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 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 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 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第 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一、农业的起源 1、产业结构: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副业 2、农业中心:
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粟麦,半坡 长江流域水田农业,水稻,河姆渡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③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拥有部分土地; 男耕女 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 足。 ④评价 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比较劳苦,国家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 非常脆弱;阻碍近代社会发展; 引发生态矛盾;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白居易诗《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 余里,桑麻青氛氲(yūn)。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 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诗歌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何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小农经济)
理清概念: 1.耕作方式:以劳动工具为主要标志,属于 生产力范畴。 2.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 方面,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 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 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方 式; “小农经济”属于这个范畴。 3.精耕细作: 属于生产力范畴,强调技术层面。
汉代牛耕图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西汉出现的播种工具 ——耧车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 便、回转灵活等,能 调节深浅,耕作平稳、 深浅一致,极易适应 水田耕作。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唐朝时出现的筒车 和三国时的翻车
•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 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 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 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 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 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 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 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 【答案】A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 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 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 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 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 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 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 • 【答案】C
• 2.(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4)《吕氏 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 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2(必修)》 生产力水平决定人类文明的程度。 ◎生产力状况: (1)渔猎采集:旧石器时代 (2)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 代 (3)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 时代——信息时代 ◎经济形态: 渔猎采集时代(采集经济)——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经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经济),—— —生态文明时代(知识经济)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 1.(2017·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25)《史 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 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 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 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的发展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 动对象三要素。劳动者是生产中最活跃 的因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6.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自耕农经 济产生。下列对自耕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7. 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 作的是 C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D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二.问答题: 9.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提示:从两个层面来(掌握-①特点②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 产模式
中国 古代 农业 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 的经营方式。
2、灌溉工具
三国马钧 :翻车(用人力) 唐 朝 :筒车(用水力)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古代耕种机械—耒耜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中央2套《鉴宝》栏目展示过的战国铁农具
战国八件铁农具分别是: 铁锸、犁、铲、铁犁铧冠、 锛、斧、钁、镢头。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深圳市高级中学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