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政府诚信问题研究

政府诚信问题研究

政府诚信问题研究政府诚信问题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政府诚信问题愈加受到广泛关注。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者和服务者,其诚信问题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就政府诚信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诚信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官员的腐败行为与政府诚信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腐败行为导致了权力滥用、执法不公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诚信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府未能履行承诺、信息透明度不足、延误办事时间等问题,给公民带来困扰甚至损害其利益。

此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一致性,也加剧了政府诚信问题的出现。

政府发布了一些好的政策,但由于执行不力或者缺乏监管,这些政策往往难以真正实施,这种情况也损害了政府的诚信。

其次,政府诚信问题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府诚信问题首先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府承诺未能兑现,延误办事时间和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对政府失去信任也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增加,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政府诚信问题还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

政府如果失去诚信,将难以有效履行职责和推动改革,国家治理将受到阻碍。

针对政府诚信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政府在承诺问题上应有明确的法律约束,确保政府作出的承诺得到落实。

其次,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

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向公众公开政府部门的运行情况和重要决策,提高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增加政府的诚信度。

同时,政府部门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做到言行一致,依法行政。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推动政府提升诚信度。

政府诚信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管理者和服务者更应承担重要责任。

建设诚信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第一篇: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然而, 现实中, 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 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

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一)从政府角度分析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

35-5-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及相关策略选择

35-5-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及相关策略选择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及相关策略选择摘要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然而,现实中,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本文从分析“周老虎”事件和“疑似华南虎事件”两个案例入手,对两省地方政府行为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并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信任目录一、案例正文......................................... - 2 -(一)周老虎事件始末................................ - 2 -(二)平江“疑似华南虎”事件始末.................... - 4 - 二、案例分析......................................... - 5 -(一)两省地方政府行为比较分析.................... - 5 - (二)通过案例体现的政府公信力现状................ - 6 - (三)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 7 -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 8 -结论................................................ - 10 -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例正文(一)周老虎事件始末11.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胶片和数码相机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

从而宣告失踪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

陕西省林业厅向这位农民颁发了荣誉证书和两万元奖金,以表彰周正龙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做出的显著贡献。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均等: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 差异,导致不公平现象
公共服务监管不力:政府对公共服 务的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违规行 为和服务质量问题
PART FOUR
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 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民 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政 府依法行政,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行为:政 府行为是否公 正、透明、高 效,直接影响
政府公信力
政策制定:政 策是否合理、 可行,直接关 系到政府公信

公共服务:政 府提供的公共 服务是否优质、 高效,也是影 响政府公信力
的关键因素
建立官员考核机 制,对不称职的 官员进行惩处
推进政务公开,增加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 作内容和成果
加强与公众的沟 通和互动,建立 良好的政府形象
优化服务流程:简 化办事程序,提高 服务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加 强人员培训,提高 服务意识和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 务
强化监督机制:建 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服务质量和 效率
PART FIVE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追责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 加强舆论监督,发挥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监督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透明度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追究和惩处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第一篇: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摘要: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成因悠久危害深远.分析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源于政府公信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为前提.新的历史时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公信作为社会诚信的前提,理应得到求真务实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要想使公共政策切实有效的实行,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各级政府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加强行政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保障,理顺行政体制,坚持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协调,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诚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公众心理期望的变化,各种信息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

政府诚信水平、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诚信之必要性(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

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因为人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

政府公信力问题分析——基于政策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视角

政府公信力问题分析——基于政策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视角


政 府 公 信 力 与 公 共 政 策 的本 质 特 征
判 断政府公 信力的重要标准。公共政策的强制性要求社会公
众无论对政策的内容接受与否 ,都必须按政策 的内容强制执 行。既定的政策如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 就会影响到政府处 理公共事务的效率 , 这无疑危及 到政府 的公信力。只有通过强
W EN TIT OU SHI 【
子 日 : 而 人
分配 和落实 的过程 中 ,制定 的行 动方案或规定 的行 为准则田 。
政 府
公 l
也不言 策 定政主指两政 内:, 无,其 此见共主涉府 方的社一共 信知可 可, 行体及与 面,其公 。人 由 制 执 要政 个机 容个 权 一 而 的公 策特到行 关 会 无 个 政 和 体 社上在 有 的 共为作定其,会题 无。什 接 家 性务解 决;特 政的 信就这 对 的 事了 出时二共问 定 会么么 一 目 , 理特 期 公 策。 那 直 国 公是 决 定的 社 制 具 定 的 管 定 公
政效率 。诸如媒体 频频 曝光的“ 毒奶粉 ” 事件 、瘦 肉精” 件 、 “ 事
“ 毒胶囊” 事件等 , 折射 出的不仅仅是社会对 企业 的信 任危机 , 究其根本是政府公信力 的缺失。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 提高公共 政策的权威性 以及加强政策 的执行力 ,对 于树立 良好 的政府
形象 具有 极 其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的现代政治生活 中, 威的来 源有而且只能有一种 , 权 即政府 自 身 的信用能力”1 [ 3 。政府公信力高 、 决策人员 的专业能力强在一 定意义上能够保证公共政策 的权威性 ,增强 公共政策制定者
的权威 ( 即政府 的公信力 ) 。
第三, 强制性是政策权威性 的衡量尺度。政策的权威性是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1.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

“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

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

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官僚主义作风。

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

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

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更是有失偏颇。

2.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

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

政府公信力研究

政府公信力研究

政府公信力研究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价值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

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

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是现代民主和法治条件下的责任政府的重要标识。

政府公信力体现政府的信用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这种信用资源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如公民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公民对政府制度及公共选择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物质上的(如政府的财力),也包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等等。

政府信用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之中,是政府履行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反映。

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

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罱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浅谈政府公信力

浅谈政府公信力

浅谈政府公信力一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二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原因分析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 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 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 降低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概括起来, 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时代及社会因素。

如今的时代不仅是一个反官僚的时代, 也是一个反政府, 抗税, 反制度的时代。

另外, 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信用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表现为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地方保护、学术腐败等。

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 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 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 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 方方面面。

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 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政府因素。

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 透明度差, 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

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 因为缺乏真实信息的政府工作或政府行为, 社会公众是无法判断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诚实度的。

政府公信力_现状_问题和提高概要

政府公信力_现状_问题和提高概要

□ 杜延涛樊成政府公信力 :现状、问题和提高摘要 :政府公信力应该是一个负责任、服务型、依法行政、透明的政府 , 同时政府公信力还承担相应的功能。

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 有必要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 无疑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 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 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 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总体来说,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的公信力也不断提高。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行政工作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 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许多非理性的行政行为时有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 降低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或者评价体系。

二、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不断提高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政府失信现象,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公开不对称。

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聚集突发事件, 就是在公共事件过程中听不到政府公开的声音, 而社会公众对各种突发灾难的异常恐惧根源于无知和盲从, 信息公开不及时就易使信息经过非行政渠道迅速传播, 不利于稳定人民的心理预期, 不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字之 外 , 出 现 了 严 重 的 信 任 赤 字 , 府 公 信 力 问 题 受 到 广 泛 关 还 政 注 。而 我 国地 方 政 府公 信力 , 为 地 方 政 府 的 信用 能力 , 受 关 注 作 其 的程 度 也 与 日俱 增 。在 所 面 临 的 新 的社 会 形 势 下 , 究 地 方 政 府 研 公 信 力 是 具 有 深 远 的现 实 意 义 的 。
地 方 政 府 公 信 力 问 题 研 究
潘 晓 莹
( 北政 法 大 学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7 O 6 ) 西 1 0 3
【 摘 要 】 革 开 放 以 来 , 然 经 济 得 到 了 大 力 的 发 展 , 是 同 时 也 受 到 改 虽 但 外 来 文 化 的 强 烈 冲 击 , 人 、 织 以及 政 府 道 德 、 信 问题 越 来越 突 出。 个 组 诚 本 - 以政 府 公 信 力 的 研 究 为 背 景 , 地 方 政 府 公 信 力 的 特 殊 性 出发 , 文 从 通 过 对 地 方 政 府 公 信 力 弱 化 现 状 的 分 析 , 究 目前 这 种 弱 化 状 态 的 原 因 , 探
二 、 国地 方政 府 公 信 力 弱 化 现 状 分 析 我 目前 , 些政 府 部 门对 政 府 公 信 力 问 题 认 识 不 够 , 们 认 为政 一 他 府 权 力可 以随 意行 使 不 受 制约 , 至认 为为 了公 共 利 益 行 使 职权 可 甚 以不 考虑 信 用 问题 。多种 非 理 性行 政 行 为 的存 在 , 在很 大程 度 上 又 削弱 了行 政 能力 , 害 政 府 权 威 , 响政 府 形 象 , 损 影 降低 行 政 效 益 , 使 政 府 的社 会 管 理和 公 共 服 务 的 能 力 与 公 众 不 断 增 长 的 行 政 需 求 之

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作者:张帆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中种种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

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目前中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等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缺失〔中图分类号〕 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4-0038-05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并非没有矛盾,而是使社会的诸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协调和解决。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看病难,看病贵,行业垄断,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广泛存在,许多政策缺乏稳定性等导致了社会不公正的加剧,等等。

社会问题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公众面对这些问题,却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认为政府缺乏公信力。

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的曝光,再次将政府公信力问题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所谓“信用”是“对承诺和协议的遵守和兑现”。

而公信力,指称的则是政府的信用。

关于“公信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根据笔者的归纳,代表性的观点有:1. 唐铁汉认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可用公式来表示为: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1]2. 杨金木认为政府公信力亦叫政府公信度,是指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质量和获得公众认同的情况,它表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信心水平。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内容摘要: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包括因政府机关的负面特征而产生的公信力危机,政府机关不当行为而引发的公信力危机和因制度不公引发的公信力危机三类。

宏观上与社会时代因素、政府自身因素和地方政府的服务绩效与民众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等背景密切相关,微观上每个诚信危机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与政府行为被质疑、信息传播、资源动员等环节、因素、机理助推不可分割。

探析和治理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设要求和十八大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时代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缺失公信力建设正文: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信任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孙志刚案、SARS爆发初期政府公布疫情不实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钓鱼执法,再到云南“躲猫猫”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等,各种形式的地方信任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且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延展。

究其原因,固然有地方政府及当事人自身行为不当的因素,也与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有很大关系。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这突出表明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中央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取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实质上显示的是国家政府与社会民众间的信任关系与合作结构,也反映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它包括诚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公开化、民主化程度等诸多方面。

一、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政治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政治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政治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在政治三力(国家能力、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国家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国家能力方面,存在着贪污腐败、管理能力缺乏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这使得国家的决策难以得到执行,政策效果也不明显,民众的信任度也因此下降。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反腐斗争,加强监督,防止不干不净的现象出现。

(2)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必要时需要更换领导层,选派合适的领导人才来加强管理和实践。

(3)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落实中央对各个地方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使其不得偏离正道。

2、政府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公信力方面,存在着作风问题,粗暴行事和不讲信用等问题。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和公务员干的不踏实,随意为所欲为,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公务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素质。

(2)制订公务员奉行忠诚国家,遵纪守法,勤政为民,诚信守信的各项行为准则。

(3)加强综合管理,完善、简化和规范行政手续,消除现有行政程序上的各种不合理、慢、累赘因素。

3、社会凝聚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凝聚力方面,存在着社会道德滑坡问题、社会资源不均衡分配问题和政府和社会的矛盾问题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更多的有良好品质的公民。

(2)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落实政府对各类人口的公共服务。

(3)应积极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树立旗帜,展示正直的价值观念,提高各种文化形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性综合以上,政治三力方面的问题确实存在,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政治三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当前在国家能力、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存在的问题包括贪污腐败、管理能力缺乏、制度不完善、作风问题、不讲信用、社会道德滑坡、社会资源不均衡分配和政府和社会矛盾等。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获得公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能够为政府顺利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出现弱化现象。

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及弱化的原因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进行综述,借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章研究背景政府公信力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范畴,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

政府信用的程度高低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而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信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已进入国际公认的敏感期,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在此期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与公民权利意识日渐觉醒双重交织,引发了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同时,随着近十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工具的广泛普及,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人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因而民众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也越来越自由。

一旦出现政府的负面报道就会迅速通过互联网传播,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政府公信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从总体上来说正在逐步提高,但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公信力呈现出弱化趋势,所以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探究其弱化的原因,给出建设对策,对我国今后提升政府信用、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都有重大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历史较久,政府信用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民主权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方向新杨盛海刘艳文李海兵政府公信力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系着政府的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为了深入调查政府公信力问题,民进湖南省委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特组成联合课题组,深入到长沙市、湘潭市,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就此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同时在全省14个市州发放调查问卷400份,着重了解公民对政府及其有关公共职能部门的信用评价,共计回收问卷380份,其中有效问卷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1.3%。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估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

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或弱化业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政府公信力的弱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市场经济格局下政府公信力流失严重许多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公信力的提升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

从这一理念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其应该得到较大的改善。

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高,认为“很高”和“高”者还达到了76.4%,平均得分达4.16;而对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低,认为“很高”和“高”者只有32%,平均分仅3.03分,比对文革时期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得分还低(如表1所示)。

被调查者对政府的信任并未如学者们所推断的随着政府业绩的提升而提高,其原因固然是多重的。

一方面,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乔治·弗雷德里克森,2003)。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然而, 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因此, 改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提高政府公信力, 成为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政府;我国;公信力;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近年来,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 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 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望同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概念㈠政府公信力的内涵政府的公信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 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

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

㈡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政府公信力受到以下十个要素的直接影响: ⑴人道: 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始终爱惜人的生命, 关心人的幸福, 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⑵民主: 政府要按照民主原则和程序组成,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⑶法治: 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⑷科学: 政府管理要符合实际, 符合规律,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⑸廉洁: 政府要保持清廉, 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各种腐败现象; ⑹文明: 政府行为应符合现代文明精神和现代文明规范; ⑺服务: 政府要及时周到、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⑻效能: 政府应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⑼改革: 政府要勇于推进改革, 切实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 ⑽创新:政府应积极推进自身管理的创新, 同时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㈢政府公信力的价值政府公信力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中种种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

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目前中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等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缺失〔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4-0038-052008年12月第24卷第4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8Vol.24No.4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张帆(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并非没有矛盾,而是使社会的诸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协调和解决。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看病难,看病贵,行业垄断,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广泛存在,许多政策缺乏稳定性等导致了社会不公正的加剧,等等。

社会问题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公众面对这些问题,却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认为政府缺乏公信力。

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的曝光,再次将政府公信力问题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所谓“信用”是“对承诺和协议的遵守和兑现”。

而公信力,指称的则是政府的信用。

关于“公信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根据笔者的归纳,代表性的观点有:1.唐铁汉认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可用公式来表示为: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1]2.杨金木认为政府公信力亦叫政府公信度,是指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质量和获得公众认同的情况,它表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信心水平。

从逻辑上说,政府公信力决定了政治运作者(政府)的威信,从而决定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动员力和控制社会所需要支付的政治成本。

[2]3.张旭霞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

[3]4.王福鑫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资源展开行政活动并由此而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

[4]通过对学者们代表性观点的梳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政府公信力的内涵[4]:第一,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

西方政治学理论认定,现代政府的产生是基于人民的授权,政治合法性就是建立在人民授权基础上的。

政府拥有了政治合法性,即拥有了被认可的统治权力,便具备了行政的资格。

这种合法性和行政资格是政府的核心资源,也可以说是垄断资源,政府凭借这种资源开展行政活动,实现自己的行政预期。

同时,政治合法性还为政府公信力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因为,政府的统治权力是被认可了的,其权威也是被自觉确认和服从的,而政府公信力则也包含了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某种程度上的认〔收稿时间〕2008-09-28〔作者简介〕张帆(1981—),男,汉,安徽广德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24卷第4期同和信赖的情况。

第二,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

政府公信力与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公信力是因,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果。

公信力与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是正比例关系,公信力的强与弱,直接决定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小。

政府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其行政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才有取得行政预期的可能,只有在其行政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其执政能力。

可见,公信力所折射出来的是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表明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执政思路和工作作风,展示出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声誉。

这种形象和声誉实际上就构成了政府信用,社会公众也就是根据这种形象和声誉,作出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选择。

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公众的意愿,行政公正公平、合理合法,讲信用,重承诺,那么,公众就会对政府作出信任选择,政府公信力也就因此提高。

有了对政府的信任,公众就会自觉、自愿地配合政府的行政行为,有了公众的配合,政府的行政行为就会顺利,也就能节约公共管理成本,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并因此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也因此而健康发展。

政府与公众的正面“互动”,形成一种理性的良性循环,政府与公众获得“双赢”,国泰民安,社会繁荣。

因此,政府能否赢得良好的公信力,关键在于政府本身,在于政府的行政行为。

二、目前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1.法律缺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政府也应该是法治政府,让政府的行为完全按照法治的轨道运行,有助于增加政府合法性、规范性和公开性,从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理解和信任,公众在心中对政府也会产生稳定感、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更加信任政府,支持政府。

自1999修宪以来,我国已在宪法层面上确立了法治原则,但路径依赖的强大力量注定使国家的这一新的治理路径选择将会走得艰辛而漫长。

在政府运作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人治”代替“法治”,政府行为更多地体现出指令性特点,仍然没有摆脱一靠红头文件,二靠政策手段,三靠保护垄断这样的一种行政支配的运作模式。

[5]一方面,规范和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基础性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存在着较大的法律缺位,比如:由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不明确,使该组织的法律地位模糊,管理混乱,使得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流失,集体资产流失,集体财产被侵占,特别是在征地补偿时,农民个人的合法经济利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日愈突出,引发了许多群体性事件,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建设法治政府的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政府在一些领域的行政行为无法可依,行政行为缺乏合法性基础,更谈不上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人民也不能形成对政府稳定感,安全感和依赖感,公信力也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法律素养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循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屡见不鲜,以罚代法,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漠视法律尊严的事例举不胜举。

政府的行为脱离法治的轨道运行,“法治”不足而人治有余,政府执行公务时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朝令夕改,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下降,民众无所适从,政府公信力亦受到削弱。

[6]因此说,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

2.信息不公开或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问题突出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对一级政府来说,撬动公信力的阿基米德支点就是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公生明、廉生信”,政府信息公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拥护程度就会提升,其公信力的阿基米德支点也将随公开程度而变得更加坚实。

所以说信息透明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和手段。

这一点已在英国布莱尔政府的电子政府运动中得到很好的验证:通过政府上网,一方面为民众提供大量信息,加强了与民众的沟通,扩大了民众的参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增加。

“电子政府运动”开拓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新途径。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我国,政府信息对公信力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信息公开的制度落实不到位。

虽然,国家一些专门性的政府信息公开举措开始引入,例如许多地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已初步形成,自2008年5月1日起,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开始实施,但是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对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难免不令人担忧,许多政府部门对公开信息的内容在认识上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标准往往更多地受到政府部张帆: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39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门和官员喜好的左右,有的地方政府对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流于形式,往往将之看成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从公开的内容方面看,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多是地方领导的讲话以及政府的法规和文件,而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及受普遍关注的众多“关键性”的公共信息则少之又少。

同时,信息内容也常时间得不到更新。

因特网是政府利用现代传媒在广大公众中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工具,政府确没有利用好这一工具,没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公信力也就低,预期的行政目标也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政府发布的诸多信息在公众看来不准确、不可信,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公信力。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典型的信用经济、信心经济,恐慌性的传言可使供给和需求发生严重的偏差,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市场在恐慌“冲击”下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

但是政府公信力对恐慌传言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政府的声音是及时消除恐慌传言的镇静剂,政府公信力是市场赖以良性运作的稀缺性资源。

[7]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在不断的提高和增多,传统的政府可以依靠的相对公众的信息不对称优势正愈益削弱,但是一些政府官员依然恪守陈旧的思路,片面地认为公开正面的信息,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开负面信息,不利于社会稳定,于是就采取新闻管制、封锁消息等措施而无视公众知情权的诉求,甚至采取隐瞒、欺骗的手段,造成公民参与的渠道堵塞,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1特别是当公众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事件时,听不到政府的声音,就会听信谣言,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如果说,2003年SARS危机爆发之初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从而导致的社会恐慌、谣言流传,造成的政府公信力危机,已成为政府自身深刻反省的良好例证的话,那么今天,政府对发端于四川广元的柑橘虫害事件的多次“声明”与“辟谣”,依然没有阻挡公众的“不信任潮水”狂泻的事实,同样值得政府从信息公信力的角度对自身的行为继续进行反思。

3.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现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代议制政治,民众首先是要求他们的代理人忠诚。

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行为,实际上是对选民的背叛。

当人民把权力交给政府,政府官员却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谋求私利,就意味着掌握公权力者在愚弄人民,这样的政府便毫无公信力可言。

现实中,公众通常是根据自己对身边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范的观察和感受来树立或者泯灭对政府的公信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