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简论核心素养的十大关系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知识的积累之外更加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需要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因此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全方位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明确核心素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才能在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全面的教育观念。
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育工作者要有全面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生真诚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培养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勇于创新等品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条件。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只有教育工作者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新教师培训资料: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十大逻辑体系
新教师培训资料: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十大逻辑体系教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学校教学成绩的唯一选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逻辑体系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了解学生,精准定教。
肥水田种水稻、沙坝田种萝卜、红沙土种黄烟,这就是农民伯伯的因地制宜,这告诉我们老师要因材施教。
在上课前,要因材施教就要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第一、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到哪一步,距离所要学的新知还差那几步。
第二、要了解学生解题技能的熟练情况,距离所要学的新知技能还缺那几项。
第三、要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第四、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父母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情况。
在上课时,在了解学情情况下,老师就要给课堂教学定调:第一、以学定起点:学困生多的,基础差,讲课起点就要低点;优秀生多的,基础好,讲课起点就可高点。
第二、以学定目标:学困生多的,目标可以化小,层层结清;优秀生多的,朝着原定目标,达成目标。
第三、以学定重点:学困生多的,重点在于缺什么补什么,完善知识链;优秀生多的,重点在于理解掌握“公式”等知识。
第四、以学定难点:学困生多的,难点分解,步步解决;优秀生多的,难点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以学定关键:学困生多的,完善最近发展区知识键;优秀生多的,关键抓住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第六、以学定讲速:学困生多的,讲课语速就要慢一点;优秀生多的,讲课语速可以快一点。
第七、以学定指导:学困生多的,指导认真一点、细仔一点;优秀生多的,指导跨度可以大一点。
第八、以学定提问:学困生多的,一个问题,分几个问;代秀生多的,一个问题,可直接问。
第九、以学定思考:学困生多的,思考时间就要多一点;代秀生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少一点。
第十、以学定议论:学困生多的,议点分解,议点浅一点,议点密度大一点;代秀生多的:议点集中,议点深一点,议点行距大一点。
第十一、以学定练习,学困生多的,就要多做基础题;优秀生多的,可以多做拓展题。
2023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
2023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数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语言。
2023年新课标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面将介绍2023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
一、数应用能力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思维能力运用逻辑推理、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建模、求解和验证的能力。
五、数学沟通能力借助数学语言和符号准确地表达数学思想、解题思路和解决方法的能力。
六、数学表达能力通过符号、图形、表格等方式,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和数学关系的能力。
七、数学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能力。
八、数学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推理方法分析问题、论证结论的能力。
九、数学模型能力运用数学知识构建合理模型并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数学鉴赏能力欣赏数学的美,理解数学和数学应用的价值的能力。
以上是2023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的简要介绍。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
针对以上核心素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来培养学生。
例如,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数学探索活动,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报告等形式,提高数学沟通能力等等。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总之,2023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出色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
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2024年新课标数学课程将会有一些重大调整,在这些调整中,数学核心素养将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品质,它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和导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课标下,数学核心素养被重新界定为“思想品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这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介绍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并深入探讨每个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1.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要能够合理地推理和论证,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要能够客观地对待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2.数学知识能力数学知识能力包括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这包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和公式的灵活运用等。
对于学生来说,要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在不同的问题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
3.数学情感态度数学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这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责任心等。
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积极的态度,保持耐心和毅力,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4.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学习技能和方法。
这包括解题方法、学习策略、问题分析等。
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积极合作,能够灵活地使用各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5.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准确地表达数学思想和结论。
这包括书写、符号使用、图表绘制等。
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清晰准确地表达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向他人传递数学思想和结论。
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
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
近年来,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让学生有更加发展的空间,引发了学业生态的变革,开创出一条更加科学的、有利的学习之路。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关于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
一、核心能力素养,指的是一种能够决定综合素质的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智能、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二、组织协调能力素养,即动态协调、合作、沟通形成符合要求输出效果的
能力。
三、语言技能素养,涉及口头、书面表达,以及读写技能。
四、社会情商素养,主要指学生能够合理分析处理社会面临的问题,如争端
调解、头脑策略、激情调控等。
五、学习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方法、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六、情绪管理素养,是指学生在遇到各种压力时如何提高自身情绪状态、调
节情绪波动。
七、个体安全意识,主要指学生在识别安全隐患,以及正确疏导自身安全意
识的能力。
八、视觉能力素养,涉及视觉描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九、素质文学素养,就是学生具备的学习文学、圆满完成文学和文学素养等
方面的能力。
十、人际交往技能素养,主要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和能力,包括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沟通表达、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调解以及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情感表达等。
根据以上十项要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测评的实质,正是通过这种测评,可以有效评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掘其独特的素质,有助于其在
发展中实现全面性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今天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提供了一种更加可信、有效的测评方法。
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
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2024年的新课标数学教学中,将会关注培养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学业水平。
这十大核心素养包括:1.数学思维能力2.问题解决能力3.数学沟通能力4.数学建模能力5.抽象思维能力6.探究精神7.数学表达能力8.数学求证能力9.数学批判性思维10.数学文化素养下面将对每个核心素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第一,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概念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第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找到多种解题方法并加以比较和选择。
第三,数学沟通能力。
数学沟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言、图表、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善于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四,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从具体问题中提取出数学规律,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第五,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具体问题抽象为符号和公式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具体问题中提取出普遍规律并进行抽象思考。
第六,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保持好奇心、勇于挑战和创新的态度,善于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勇于挑战和探索未知领域。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解读
方法一:300×6=1800(小估法) 方法二:400×6=1800(大估法) 方法三:300﹢300﹢300﹢400﹢400﹢400=2100(大小估法)
方法四:350×6=2100(中估法)
方法五:330 ﹢ 350﹢300 ﹢ 380﹢400 ﹢350=2110(四下五上估) 方法六:300×7=2100(凑估法)
“教育信息化与发展学生核心 素养能力的提升”专题
颍东区育新小学
魏祥珍
•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 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
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
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课程内容:
• 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与运动”、“图形 与位置”,“图形认识”中的“观察物 体”、基本图形的展开图等。 • 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在“几何与图形”学 习的全过程中。
(三)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教学策略
• 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 础。 • 利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 多种素材,设计多样的活动。 • 在学生的思考、想象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鼓励学生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表 达等相结合。
案例分享:
• 例1:我们可以在小学高年级安排这样的折 纸活动: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再对 折一次,然后用剪刀剪出一个小洞。再把 纸完全展开。请画出或从下面四个图中选 择它的展开图。
让学生从下面的四个图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只出示第一个图)你能求出这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出阴影面积。
四、几何直观
• 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 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 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 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 要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是指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和意识。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够识别和收集数据;能够分类、整理和展示数据;能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和结论;能够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对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五、几何直观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几何直观是指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几何直观主要表现在: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能够通过几何图形的变化来推断和验证几何性质;能够运用几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性认识几何图形;2、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验证来深入理解几何性质。
六、运算能力是数学研究的基础运算能力是指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和推理的能力和技巧。
运算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算法;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工具和技术。
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算法;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七、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推理能力是指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活动的能力和惯。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能够进行归纳和类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
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活动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
八、模型思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模型思想是指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核心素养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十大核心素养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下:【身心素养】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对自已的健康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管理素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动机,敬业乐学,有终身学习的意愿;能够合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在经验中获得成长。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现象能够进行反思质疑;敢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实施。
【语言素养】具有语言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
【审美与人文素养】能够感受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数学与科学素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数字素养】能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恰当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道德及法律问题。
【沟通与合作素养】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并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积极倾听,勇于发问,能清晰、富有逻辑地思考,能运用各种方式将知识和资讯清晰地传递;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平等、信任;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
十大核心素养运算能力解读
十大核心素养运算能力解读一、什么是运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
”这两句话,实际上刻画了运算能力的三个主要表现特征:正确运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运算能力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正确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运算技能的特征是正确、熟练。
第二阶段:不仅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而且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方称之为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能力的有机整合,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二、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四则运算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
后来,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算盘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小学数学从它的前身“小学堂算术”诞生之日起,就将计算列为首要的学习任务。
清末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以学习整数四则计算为主,兼及小数,并授以珠算。
然后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学完“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
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学制也有变动,但“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始终没变。
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中明确提出“算术宜用笔算及珠算,尤宜令熟习心算”,即出现“三算”:口算、笔算和珠算。
1932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算术》中首次出现了“培养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和“养成儿童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这两条课程目标。
计算与应用在目标中是捆绑在一起的,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颁发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关于计算的两项目标:一、儿童应获得“整数四则运算……口算和笔算的熟练技巧” 二、“解各种整数应用题的技能”,从这个时候开始,计算与解决问题“分道扬镳”。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
2024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2024年的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在教学指导理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升级的产物。
这些核心素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新课标数学十大核心素养,包括其内涵、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方法等内容。
第一、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探究式学习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数学沟通能力数学沟通能力是指学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
在新课标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讨论、演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第三、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上,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数学模型构建能力数学模型构建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模型构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五、数学证明推理能力数学证明推理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方法证明数学结论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证明推理能力,通过数学证明训练、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证明和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学证明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
第六、数学关系理解能力数学关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能力。
数学十大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1、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这是一层含义,是一种感悟,对那些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结果的估计这种感悟。
然后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
学习数学是要会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抽象,而对数的抽象认识,又是最基本。
如何培养数感的问题上,我们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数感一定要创造这样一些机会,它不像数的运算,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老师们可能更容易去用一种训练的方法来让学生们去学习,而形成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让学生感受的到的,或者说能够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感觉,需要在活动当中,逐渐的去积累,对数的这样一种认识。
换句话说要积累相关的经验,所以这点,可能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当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2、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一层意思。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所以标准上,大概用分号隔开是两层意思,一个是会表示,另外一个进行分开进行推理,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意识在整个学习数学中是很重要的。
首先说,数学有这样的说法,一种是语言,数学的语言,有几个基本的特征,一种是数学的普通话,即通常所说的自然语言,一种是图形语言,这是数学里独特的东西。
另外就是符号语言,作为语言,符号语言是数学里一个完整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升符号意识,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简论核心素养的十大关系
简论核心素养的十大关系作者:朱传世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第01期核心素养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引发了教育界空前的热情与追索,近乎到了“言必称‘核心素养’”的地步。
核心素养(此处所指是通用核心素养,以下没有特别标示,均指这一范畴)在教育的宏观体系中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和周边是什么关系,为了有序地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从十个方面做了梳理与定位。
一、核心素养与素质、素养绕开“素养”直接研究“核心素养”,是站不住脚的。
而谈素养,首先必须弄清楚素养与素质的关系。
《汉语大词典》对“素质”切近教育类的解释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素养”[1],揭示了“素质”的“先在性”特点;而对“素养”的解释是“修习涵养”[2],强调的则是“后天养得”的特点。
可见,素质对素养具有统领作用。
学理分析也指向了素质对素养的包含关系。
苏联斯米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对素质的界定是:“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些能力的。
天生的东西只能是机体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其中具有最大意义的神经系统、脑的特点,叫做素质。
”[3]可见,素质是一个偏生理学、心理学的概念,其所指一方面是前阶的、本源性的、先在的,一方面和人的主要器官的成熟一并发展,体现了“动态持续”的独特特征,是内在尺度。
而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后天的、继发性的,相对于素质而言,它是附加尺度。
所以,素质与素养存在前后的时序关系、内外的源流关系与彼此的因成关系,素质发展与素养培育之间又存在循环递进的互促关系(见图1)。
核心素养与素质的关系亦当如此。
关于核心素养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2002年欧盟委员会“工作组B”的界定是:“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义务教育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此界定强调了三要素的集合、可迁移、多功能、全体性、时限性等特征。
线段图和课程标准六大核心素养
线段图和课程标准六大核心素养修订版《课程标准》将十大核心理念浓缩为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利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为演绎。
3、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指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4、数学运算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
5、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6、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获得结论。
十个核心素养
十个核心素养标签:教育、素养、发展、学习、技能引言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基本价值观和能力,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核心素养才能适应并融入社会。
本文将介绍并探讨十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创新、批判思维、沟通、合作、适应性、情绪智商、领导力、问题解决、文化意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正文1.创新创新是指通过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来解决问题和推动进步。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创新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好奇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
2.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能力,能够理性思考并做出明智的判断。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个人识别真假信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决策。
3.沟通沟通是一种交流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冲突和有效地合作。
培养沟通能力需要提高听力技巧、培养表达能力和增强文字和口头交流的能力。
4.合作合作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努力以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培养合作能力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学习分享和培养共同目标意识来实现。
5.适应性适应性是指面对变化时能够灵活适应和调整的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变化。
培养适应性能力可以通过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和适应新的环境来实现。
6.情绪智商情绪智商是指理解、管理和运用情绪的能力。
个体情绪智商的高低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培养情绪智商可以通过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和社交关系的发展来实现。
7.领导力领导力是指影响他人并激励他人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力是一个重要的素养。
培养领导力可以通过学习领导理论、实践领导行为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来实现。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2011版课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总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修订草稿)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1. 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
2.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
3.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用)。
4. 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掌握合理的数学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树立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体会、欣赏数学的美,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知识: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律等是基础能力:运算、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分析、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纯数学、联系实际、开放性)建模思想方法:理性思维的升华,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建立现代数学教育观、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人的理性精神、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工具(二)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授人以渔、见树又见林,实现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四能”,认识数学的价值(不能单纯地认为数学是考试升学的工具)抽象思想派生出的有:符号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等。
推理思想派生出的有: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代换思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简论核心素养的十大关系核心素养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引发了教育界空前的热情与追索,近乎到了“言必称‘核心素养’”的地步。
核心素养(此处所指是通用核心素养,以下没有特别标示,均指这一范畴)在教育的宏观体系中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和周边是什么关系,为了有序地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从十个方面做了梳理与定位。
一、核心素养与素质、素养绕开“素养”直接研究“核心素养”,是站不住脚的。
而谈素养,首先必须弄清楚素养与素质的关系。
《汉语大词典》对“素质”切近教育类的解释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素养”,揭示了“素质”的“先在性”特点;而对“素养”的解释是“修习涵养”,强调的则是“后天养得”的特点。
可见,素质对素养具有统领作用。
学理分析也指向了素质对素养的包含关系。
苏联斯米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对素质的界定是:“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些能力的。
天生的东西只能是机体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其中具有最大意义的神经系统、脑的特点,叫做素质。
”可见,素质是一个偏生理学、心理学的概念,其所指一方面是前阶的、本源性的、先在的,一方面和人的主要器官的成熟一并发展,体现了“幼态持续”的独特特征,是内在尺度。
而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后天的、继发性的,相对于素质而言,它是附加尺度。
所以,素质与素养存在前后的时序关系、内外的源流关系与彼此的因成关系,素质发展与素养培育之间又存在循环递进的互促关系(见图1)。
核心素养与素质的关系亦当如此。
图1关于核心素养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2002年欧盟委员会“工作组B”的界定是:“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义务教育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此界定强调了三要素的集合、可迁移、多功能、全体性、时限性等特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界定是:“(核心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的社会中,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的,同时也是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所需要的。
”此界定从生活、时间、社会发展、身份四个维度进行了概括,在对象和时限两方面区别于欧盟委员会的定义,视野更宽阔。
其实,通俗易懂的说法是:核心素养是素养的核心部分。
核心素养是客观存在,而非主观判断,它是对人及人才从时代、社会、国家、民族、政党、个体发展等方面的规约(见图2),是这些重要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客观分析变量的当代和未来特征、予以准确判断、把握要求和需求、限定数量等路径,就能核定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育范畴内的概念,它的上位是素养培育,再往上依次推及就是素质教育、人才的教育、人的教育(见图3)。
核心素养核定不能脱离这些变量,核心素养培育也不能脱离这些教育层次。
图2 影响核心素养遴选的重要变量图3 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关系要提醒的是,当今很多冠以核心素养的说法并不是核心素养,有的是核心素养所表征的领域,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有的是核心素养的某个静态要素,如“科学精神”;有的是核心素养要素的中性表达,如“技术运用”“自我管理”。
已公布的核心素养要素中,表述比较恰切的是类似“勤于反思”的说法。
反思,既有方法论知识,又表现为一种技能,“勤”则表明了态度。
“勤于反思”的表述集合了核心素养三要素,是规范化的表达。
为此,要区别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育、核心素养领域、核心素养品质、核心素养指标、核心素养水平等概念,避免以“核心素养”一言蔽之。
二、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以及对于人才的诉求,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南针”,而核心素养则是党的教育方针中核心要素的细化与具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要素萃取过程就落实了党的十八报告要求,并在最终结果中或显或隐地呈现出来。
其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分别表述为“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体现的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既昭示教育的功能,也是核心素养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职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从人的本质化发展和人才的发展两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与教育部文件中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是相一致的,即“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体的培育目标,界定了核心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性质、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到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新要求。
这一要求应更多体现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上来,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全体发展。
发展核心素养是全体师生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二是全面落位。
通用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都要落实到学生发展中,“一个都不能少”。
三是最大多数人满意。
让尽量多的人都具备高水平的核心素养。
四是借力“教育现代化”目标。
将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人的现代化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型建设者和高素质的接班人。
三、核心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是人接受教育的高级获得。
核心素养培育是教育手段,核心素养是教育目的,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级获得。
通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三个层面回应与展开:一是国家政制及国家价值认同与遵从,内含国情、国史、国民、国家统一、国家政制、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国家理解等方面的教育,外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面貌。
二是社会制度及社会价值认同与遵从,内含经济、外交、法律、公民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外显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图景。
三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内含身心、兴趣、爱好、特长、理想、功名、人格等方面的协调性教育,外显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品格。
这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不仅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等学科要在培育核心素养过程中重点落实,其他学科也要在选择素材、表达观点、设置情境、设计产品等素养培育过程中加以渗透。
四、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既是对“德才兼备”的人才传统标准的继承,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道德代价”的直接回应。
立德树人作用于个体指向心理学层面的“性格”,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个性,如个体在身心发展、学习能力及风格、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特征,对应于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健康生活、学会学习”。
二是社会性格,如个体在世俗生活、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对应“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三是文化性格,如个体在人文、科学、审美等方面的认知,对应“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这三个层面,放在国家层次考虑,集中体现为“国民性格”。
同时,这三个层面与国外核心素养研究提出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三个基本关系是对应的,也与教育中的个体自育、社会公育、文化他育相吻合。
可见,立德树人是根底性的,牵动个体的各个方面,是个体发展的核心。
所以,立德树人当是核心素养的魂魄。
问题在于现有的核心素养体系缺少“自然体验”这一重要领域,相对应的也就缺少性格中的“自然天性”和教育体系中的“自然母育”要素。
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需要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反思。
五、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新修订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吸收了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开发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在课标中的落位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通用核心素养为纲,内蕴其中。
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外显其中。
二者是课标的“双核”,表里相通。
各学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则要做到两点:一是注意涵盖性,避免双核遗失;二是保证鲜明性,避免双核失位。
同时,加强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标准与学科质量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找到借助质量标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路径、策略。
关于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争议较大,集中体现为两种说法:一是核心素养替代三维目标,二是核心素养超越三维目标。
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是教育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是上位目标,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标;三维目标是操作层面的实现目标,概念层级更为下位。
例如,中国发布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是总目标之一,要借助具体的课程(数学、小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等)、一些课程的具体内容(科普作品、法理、逻辑等)以及其他学习形态(科技成就展、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来实现,而在每个具体内容的备课环节,教师则可以围绕三维目标来开展融合性设计,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公式:(知识+ 能力)态度。
这与欧盟委员会的提法是相吻合的,与官方的说法“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也是呼应的。
当然,核心素养绝不止于三维目标,它还要为学生过成功而优质的生活奠基,促成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终身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好的社会理想。
六、核心素养与现代素养及基础素养一些研究者把核心素养等同于现代素养,这种做法既与逻辑不符,也与事实不符。
现代素养是与传统素养相对的概念,而核心素养概念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核心素养,例如,传统素养中的“读写算”,在相应的时代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现代素养中有的素养不一定就是核心素养,如使用智能手机是现代素养,但它只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
还有一些研究者把核心素养等同于基础素养,这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单从必备品格的角度看,这类核心素养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必备功课,可以视为“基础”,但从关键能力的角度看,就不能强调基础了,而是要指向“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核心价值观、核心思想”的集合。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应该具备“基础性”,这也站不住脚。
首先,从反证角度看,如果二者等同,就没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再提核心素养了。
其次,从核心素养的出发点看,更多的不是基于“为了生存的教育”,而是基于“为了更好生活与发展的教育”,基于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的挑战、国际竞争。
最后,“基础”往往与“全面”对接,而“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全面素养,而是在诸多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关键少数’素养”。
七、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通用核心素养一般是国家、地区通过教育类文件发布、逻辑化地分类呈现出来的,具有集中性、鲜明性、指令性、统领性等特征,它是基于人的整体性发展的素养,是高阶的共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