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联系和区别
图中使用粉红朦胧 的灯光,渲染了什 么气氛?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 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 为“烘托”。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 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 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 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 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 “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 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 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 来“烘”主。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衣服的宽大反衬出人物的 什么特点?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正衬
反衬
正衬,指用相同性
质或特点的事物来
概念 陪衬,陪衬事物和主
• 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 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 彩照人。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 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例如: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这图片表现的是 叶还是花?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资料】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汇编

【资料】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汇编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 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 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 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 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 两种手法可以通用。
•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 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
•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 映衬。
•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 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以物烘托人
• 《诗经·秦风·蒹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 葭采采,白露未已”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 用

反衬
•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 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 「高的」,用「坏的」衬托「好 的」。
•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 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 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 方不分主次;
• 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 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 的,两者主次分明。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 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折木难。
• 他赞赏高山上傲然挺拔的青松,而鄙 夷湖畔娇弱的杨柳。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 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

【回归课本,教考结合】讲透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回归课本,教考结合】讲透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

(一)衬托与烘托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式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做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考点对接教材】01蜀道难(选必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问题】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衬托手法,极写势高危,请加以分析。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山势高危 ,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02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必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烘托和衬托

烘托和衬托

烘托和衬托烘托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烘托和衬托1.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8
• 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 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6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1
•一、正衬和反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越努力越幸运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1、映衬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又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2、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3、衬托与映衬相比有明显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4、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

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课件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课件

正衬通常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对象之 间的相似性,而烘托则通常用于强调 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异。
03
反衬与对比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 的特点或情感。
对比
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强调 它们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
映衬
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相互呼 应来突出主题。
衬托
强调一个事物通过另一个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其 特点。
正衬
通过描述一个正面的事物来衬托出另一个事物的 优秀或美好。
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或暗示来营造一种氛围或效果,以突 出主题。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的特 点或调它们之间的差异 。
应用场景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手法常用于人物塑造、情节展开和环 境描绘。
在艺术作品中,如绘画、音乐和雕塑,这些手法则通过色 彩、音符和形态的运用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02
正衬与烘托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正衬
通过强调相似之处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
通过强调其他对象来突出主要对象。
联系
两者都用于突出主要对象。 两者都涉及到其他对象的描述。
区别
正衬强调相似之处,而烘托则强调不 同之处。
正衬通常用于强调正面特质,而烘托 则可以用于强调正面或负面特质。
通过描述相似或相反的事物,突 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色彩。
衬托
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 物的特点或情感色彩。
联系
• 两者都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色 彩。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作者:刘玉真李淑静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映衬、衬托和烘托是在阅读文学鉴赏性的文章时常见的术语,三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但在具体运用中有些人常常出错。

究竟应该怎样科学界定映衬、衬托和烘托的概念,理解用法,区别它们的异同呢?——编者笔者广泛查阅有关材料,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厘正,并举例解说。

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映衬:映衬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相得益彰。

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术语,和来自西方的对比的修辞方法基本一致。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映衬能使正的更正,反的更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千古名篇《师说》的成功,除了深刻的思想外,多处运用映衬手法也是重要原因。

《师说》中,韩愈在批评不良风气,感慨“师道”久已失传之后,接着运用三组对比,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较,旨在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此为映衬一也;以“爱其子”与“于起身”映衬,指出众人的糊涂,此为映衬二也;拿巫医等人与士大夫对比,褒贬分明,此为映衬三也。

三组映衬把从师学习的正确和不从师学习的荒谬表现得淋漓尽致。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人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都属于正衬。

中国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用正衬的例子,如无名氏的《送别诗》,诗中杨柳依依,似诗人的不舍之情;杨柳漫漫,像是诗人弥漫于天地间的愁绪。

再联系一下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诗中之景很好地衬托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中国现代小说里也有用正衬手法的,比较典型的是鲁迅的《故乡》,文中描绘的天气是阴晦的,村是荒村且是萧索的,这是一幅荒凉萧索的冬景图,衬托出作者悲凉的心情。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02
烘托可以通过对人物、环境、 情节等的描绘,将作品的主题 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03
烘托可以通过对比、反差等手 法,突出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 思想,使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 涵。
05 映衬的作用
对比突
通过对比映衬,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本质、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事物。
营造氛围
1
烘托通过描绘环境、人物、情节等,营造出一种 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和情感。
2
烘托可以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 具象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和主题。
3
烘托可以借助对比、反差等手法,突出作品中的 矛盾和冲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与映衬的区别
衬托是通过描绘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映衬则是通过与主体形成对比的事物来突出主体,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03 衬托的作用
突出主体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使主 体更加突出、显眼。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衬托可 以使得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衬托可以使主 要对象在色彩、形状、大小等 方面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表
示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衬托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无畏,通过描绘敌人的凶猛 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
烘托的应用场景与示例
应用场景
烘托主要用于营造氛围和情感,通过描写周 围环境或情境来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性格 特点。
示例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来 烘托画面的氛围,如用暖色调来表现温馨的 氛围,用冷色调来表现冷漠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映衬可以通过对比描写、反衬手法等手段,突出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 染力和艺术性。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烘托和映衬的写作手法。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44页PPT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44页PPT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 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烘托与渲染.伏笔与铺垫——语文表现手法

烘托与渲染.伏笔与铺垫——语文表现手法

烘托与渲染.伏笔与铺垫——语文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共11页)一、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 配衬乙事物(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②: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③: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二、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是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深化主题。

1、渲染的方法有两种:(1)反复: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如:《周总理,您在哪里》(2)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对人物凄楚的心理和主题有渲染的作用。

2、渲染的特点:(1)有中心,正面描写。

即渲染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展开。

指文中主人公的感情或描绘的中心事物。

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对比烘托衬托比兴

对比烘托衬托比兴

在修辞学或写作技法中,经常提到“映衬”“衬托”“烘托”这几个名词,运用时却比较模糊,现辨析如下:映衬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又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衬托与映衬相比有明显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

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基本概念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

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

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1、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

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

”《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骆宾基《父女俩》:“香姐儿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

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最后借“一尊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

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

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

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

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

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

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

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浑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

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

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

一句说,乱石像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

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像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

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

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

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

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

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

“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

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

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

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

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

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

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

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

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

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

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此词表达方式肆意大方。

体现了以苏轼为赌豪放派的表达维度。

所以,此词被誉为铁琴铜琶。

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上片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

“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

“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

“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

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

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

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

“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

“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

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

“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

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

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樯橹”,指曹操的军队,含有贬义。

“灰飞烟灭”,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

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

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消极感伤的情调,产生着极不健康的影响,读时值得注意。

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

“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