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管理学4
《管理学概论》第4版自测题
《管理学概论》(第4版)自测题第1章管理基础1.关于组织的概念和本质,下述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DA.只有一个人的组织是不存在的B.没有共同目标的组织是不存在的C.不需要管理的组织是不存在的D.不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是不存在的2.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下述哪一项认识是正确的? DA.管理仅适用于企业组织B.管理仅适用于大型组织C.管理不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D.管理适用于所有组织3.以下哪一项活动属于管理工作? AA.与部属讨论如何提高生产力的改进方案B.总经理应邀参加某庆典活动,并发表演讲C.某医院院长在给病人动手术D.某大学校长在讲授数理统计课程4.在完成同样生产任务的条件下,甲方案比乙方案成本下降10%,这表明了什么? AA.甲方案效率高B.乙方案效率高C.甲方案效能高D.乙方案效能高5.企业基层管理者要成为内行的管理者,掌握哪一项个人技能最重要? CA.构设技能B.人际技能C.技术技能D.决策技能6.管理过程包括哪几项职能?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B.构思、设计、执行、评价C.计划、组织、领导、控制D.决策、授权、激励、创新7.协调的性质是什么? DA.一项管理职能B.一条管理原则C.一项管理角色D.管理工作的核心8.以下哪一项活动不属于管理角色理论中的决策角色? BA.在合同签订之前与供应商进行谈判B.督促下属完成任务C.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例外情况D.分配组织的资源第2章管理思想1.古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 AA.泰罗、法约尔、韦伯B.西蒙、法约尔、梅奥C.巴纳德、泰罗、孔兹D.巴纳德、韦伯、西蒙2.“科学管理之父”是指哪一个人? DA.法约尔B.梅奥C.西蒙D.泰勒3.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哪一本著作?BA.《科学管理原理》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C.《经理的职能》D.《管理心理学》4.行为学派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BA.管理学的精确化和数量化B.组织中人的行为知识C.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述管理的本质D.主张管理要随机制宜5.根据威廉·大内的研究,下述哪一项是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 DA.短期雇佣B.个人决策C.快速晋升D.集体负责第3章组织与环境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外部环境中的经济环境? DA.资本B.劳动力C.政府的财政与税收政策D.技术2.《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企业是哪一种类型的环境? A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技术环境3.某制造商与某百货公司签订了一份3年期合同,将其洗衣机产品40%的产量出售给该百货公司。
管理学原理第4次
A型题:1. ()划分部门的方法适用于组织的基层,这是在正常的工作日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采用的一种划分部门的方法。
A.按职能性质 B.按产品业务 C.按时间 D.按销售渠道2. 生产工人在装配流水线上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办公室职员坐在计算机前从事范围狭窄的、标准化的任务,是属于()A.专业化分工 B.职位丰富化 C.职位扩大化 D.工作团队3. 某段交通流量很大的公路上,由于山洪爆发,交通受阻,被困的几十辆汽车的司机们很快自愿地组织起来,有的拿起手机向交通部门请求授助,有的去寻找清理工具,有的去安排食宿,大家在统一的指挥下,有条不紊、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
对于上述司机们的行为和活动,你最倾向于以下哪一种评价?A.他们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群体,与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没有什么不同 B.当紧急事件产生时,人们会自动地组合起来,并快速地进行有效的分工。
企业领导如果经常营造出紧急事件,一定会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C.受困的司机中大部分都具有奉献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招聘员工时应把员工的奉献精神放在首位 D.这些司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因为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组合成了有机的整体4. ()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A.职能设计 B.组织设计 C.部门设计 D.职位设计5. 在上级素质()、下级素质()的时候,最有可能加大管理宽度。
错误:正确答案为:AA.高、高 B.低、高 C.低、低 D.高、低6. 如果企业需要集中各方面专业人才参加完成某项任务或工程, 宜采用的管理机构模式是:A.职能制 B.直线职能制 C.事业部制 D.矩阵制1 / 87. 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类型是:A.职能型组织结构 B.直线型组织结构 C.矩阵结构 D.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8. 政府机关中的人事部、司法部、教委、计委、工商局等,这些机构的设置是:A.按地区划分部门 B.按产品划分部门 C.按职能划分部门 D.按顾客划分部门9. 按()划分部门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率,使设备的维修保管、材料供应和人力应用等更加方便。
4《管理学》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Reading list第一章[1]Aldrich, H. & Zimmer, C. 1986,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s. D. L. Sexton & R. W.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 pp. 3-23.[2]Amit, R., Glosten, L. & Muller, E. 1993, Challenges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0(5), pp. 815-834.[3]Brazeal, D. V. & Herbert, T. T. 1999, The gene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 pp. 29-45.[4]Carsrud, A. L., Olm, K. W. & Eddy, G. G. 1986,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quest of a paradigm.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s. D. L. Sexton & R. W.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 pp. 367-377.[5]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Harper & Row, New Y ork.[6]Gartner, W. B. 1988,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pring, pp. 11-32.[7]Herron, L. & Robinson, R. B., Jr. 1993,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on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8, pp. 281-294.[8]H. Mintzberg,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New Y ork: Harper&Row 1973); and J.T.Straub. Put on Y our Manager’s Hat.USA Today Online (),October 29, 2002.[9]Stevenson, H. H. & Jarillo, J. C. 1990, 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 pp. 17-27.[10]Watson, T. J. 1995,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 fatal distinction.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3(2), pp. 34-46.[11]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2]杰克·韦尔奇. 赢.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1]Bird, B. 1988,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 The case for inten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pp. 442-453.[2]Boeker, W. P. 1988, Organizational origins: Entrepreneur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rinting at the time of founding. In Ecological models of organizations, ed. G. R. Carroll. Ballinger, Cambridge, MA, pp. 33-51. [3]Brazeal, D. V. & Herbert, T. T. 1999, The gene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 pp. 29-45.[4]Claude S. George, 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8.[5]E. Mayo. The Human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New Y ork: Macmillan, 1933.[6]F. W. Taylor,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New Y ork: Harper,1911.[7]Hebert, R. F. & Link, A. N. 1988, The entrepreneur: Mainstream views and radical critiques. 2nd edn. Praeger, New Y ork.[8]H. Fayol. Industrial and General Administration, Paris: Dunod, 1916.[9]Koontz, H. 1980, Commentary on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Nearly two decades later. In Management: A book of readings, eds. H. Koontz, C. O'Donnell & H. Weihrich. McGraw-Hill, New Y ork, pp. 18-26.[10]Mintzberg, H. 1973,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HarperCollins, New Y ork..[11]M.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ed. T. Parsons. Trans. A. M. Henderson and T Parsons(New Y ork: Free Press, 1947).[12]丹尼尔·A·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13]郭咸纲. 西方管理思想史.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4]王德清主编. 中外管理思想史.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15]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联书店. 2005.[1]A. M. Pettigrew, 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December, 1979,pp. 570-581.[2]Bonoma, T. V. 1985, Case research in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problems and a proc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 pp. 199-208.[3]Gnyawali, D. R. & Fogel, D. S. 1994,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ummer, pp. 43-62.[4]Chander, G.N. & Hanks, S.H. 1994a, Founder competence, the environmen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 pp. 77-89.[5]H. A. Simom,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 New Y ork Harper & Row, 1960.[6]Hoy, F., McDougall, P. P. & Dsouza, D. E. 1992,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s of high-growth firms. In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ntrepreneurship, eds. D. L. Sexton & J. D. Kasarda. PWS-Kent, Boston, pp. 341-357. [7]McCall, M. and Kaplan, R. Whatever It Takes: Decision Makers at Wor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5.[8]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Free Press, New Y ork, 1980.[9]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 ork: Free Press, 1985.[10]拉里·博西迪等, 曹建海译. 转型--用对策略, 做对事.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1]Cassar, G. & Mankelow, G. 1997, The effects of planning on perceived venture opportunities. Small Enterprise Research, 5(2), pp. 39-46.[2]Chandler, G. N. & Hanks, S. H. 1994b,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9, pp. 331-349.[3]Gary Hamel, CK Prahalad,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4]H. Mintzberg, 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 New Y ork: Free Press,1994.[5]Kolvereid, L. & Bullvag, E. 1996, Growth intentions and actual growth: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hoice.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4(1), pp. 1-17.[6]Kropp, F. & Lindsay, N. J. 1999, 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ventures: A new categorization scheme and its implications. 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2(1), pp. 3-21.[7]McDougall, P. P., Covin, J. G., Robinson, R. B., Jr. & Herron, L. 1994,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growth and strategic breadth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cont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 pp. 537-554.[8]R. Molz, How Leaders Use Goals, Long Range Planning October 1987, pp.91.[1]Chandler, G. N. & Jansen, E. 1992, The 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7(3), pp. 223-236.[2]Eisenhardt, K. M. & Bird Schoonhoven, C. 1990,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 1978-1988.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3), pp. 504-529.[3]Gartner, W. B., Bird, B. J. & Starr, J. A. 1992, Acting as if: 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ial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 pp. 13-31.[4]Hunt, J. & Wallace, J. 1997,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the atomiz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Forum, 1(1), pp. 9-21.[5]Kazanjian, R. K. & Drazin, R. 1990, A stage-contingent model of design and growth for technology based new ven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5, pp. 137-150.[6]Learned, K. E. 1992, 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organization? A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Fall, pp. 39-48.[7]H. Mintzberg. Structure in fives: designing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83.[8]V an de V en, A. H., Hudson, R. & Schroeder, D. M. 1984, Designing new business startups: Entrepreneurial, organizational and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0(1), pp. 87-107. [9]V an de V en, A. H., V enkataraman, S., Polley, D. & Garud, R. 1989, Processes of new business creation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In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The Minnesota studies, eds.A. H. V an de V en, H. L. Angle & M. S. Poole. Harper & Row, New Y ork, pp. 221-297.[10]Zhao, L. & Aram, J. D. 1995, Networking and growth of young technology-intensive ventures in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10, pp. 349-370.[1]Cooper, A. C. & Gimeno Gascon, F. J. 1992, Entrepreneurs, processes of founding and new-firm performance. In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ntrepreneurship, eds. D. L. Sexton & J. D. Kasarda. PWS-Kent, Boston, MA, pp. 301-327.[2]Cooney, T. M. & O'Driscoll, A. 1999, High growth firm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Comparing Ireland with America through structure,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ial teams (CDROM).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entrepreneurhsip research conference, [pp. 1-15][3]F. Herzberg, One More Time: How Do Y 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 –February 1968, pp. 53-62.[4]Legge, J. & Hindle, K. 1997, Entrepreneurship: How innovators create the future. MacMillan Education Australia, South Melbourne.[5]Miner, J. B. 2000, Testing a psychological typ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 using business founder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6(1), pp. 43-69.[6]Paul Hersey and Kenneth H. Blanchard, Great Ideas: Revisiting the Life-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 Training & Development, January 1996, pp. 42–47.[7]Reynolds, P. D. & White, S. B. 1997,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Economic growth, men, women and minorities. Quorum Books,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8]Robert R. Blake and Anne Adams McCanse, Leadership Dilemmas—Grid Solutions , Houston: Gulf Publishing, 1991.[9]Shaver, K. G. & Scott, L. R. 1991, Person, process, choice: The psychology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Winter, pp. 23-45.[10]Smith, N. R. 1967, The entrepreneur and his fi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of man and type of company. UMI Out of Print Books on Demand, Ann Arbor, Michigan.[11]Sexton, D. L. & Bowman-Upton, N. B. 1991, Entrepreneurship: Creativity and growth. MacMillan, New Y ork..[12]V room and Arthur G.Jago, The New Leadership: Managing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ations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8.[1]Cooper, A. C., Gimeno Gascon, F. J. & Woo, C. Y. 1994, Initial human and financial capital as predictors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9, pp. 371-395.[2]Carroll, S. J. & Gillen, D. J. 1987, Are the classical management functions useful in describing managerial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1), pp. 38-51.[3]Chrisman, J. J., Bauerschmidt, A. & Hofer, C. W. 1998, The determinants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n extended model.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Fall, pp. 5-29.[4]Goold M, Quinn J J. The paradox of strategic control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43-57.[5]Kaplan,R.S.&Norton,D.P.,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6]Mellewigt, T. & Späth, J. F. 2001, Occurrence, size, completeness and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A meta-analysis of German and US empirical studies. Summary in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ds W. D. Bygrave, E. Autio, C. G. Brush, P. Davidsson, P. G. Green, P. D. Reynolds & H. J. Sapienza. Babson College, p. 250.[7]R. Simons,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top management attention to control syste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pp.49-62.[8]Shrader, R. C. & Simon, M. 1997, Corporate versus independent new ventures: Resource,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Journal of Business V enturing, 12, pp. 47-66.。
管理学4领导科学知识
领导科学知识(共315题)一、单选题(50道)1、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是(C)。
A领导与管理的关系B领导与服务的关系C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D领导与用人的关系2、领导科学的根本任务是(B)。
A为领导和领导机关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B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C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D促进领导艺术的提高和升华3、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C)。
A领导B领导工作C现代领导活动D领导活动过程4、领导活动的归宿是(D)。
A领导手段B领导主体C领导方法D领导目标5、领导活动是(C)。
A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产物B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C人类社会集体活动的必然产物D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6、检验领导活动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对(D)进行考评。
A领导方法B领导观念C领导者的素质D领导效能7、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是(C)。
A调查研究B抓点带面C行政决策D抓思想工作8、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领导者是(A)。
A社会精英B社会主人C社会公仆D社会栋梁9、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定义是(A)。
A领导就是服务B领导就是管理C领导就是组织D领导就是决策10、领导者的本质是通过(A)表现出来的。
A领导属性B领导者的行为方式C领导者的能力D领导者的思想认识11、领导的实质是一个(A)。
A社会组织系统B行政组织系统C经济组织系统D干部组织系统12、权力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一种支配与服从的(D)。
A生产关系B生活关系C工作关系D社会关系13、关于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
A作用相同B地位相同C目标一致D资源拥有和处置一致14、体现着一个单位或一个行政首长能有效地管理下层单位或人员的是(B)。
A管理层级B管理幅度C管理层次D管理范围15、(B)是领导者的影响与被领导者自愿接受其影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控制社会的现实力量。
A领导权力B领导权威C领导能力D领导影响力16、科学决策的前提是(A)。
A科学的预测B科学的程序C充分可靠的信息D可行性的分析17、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责就是(A)。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控制(圣才出品)
第6章控制一、思考题1.控制是为了使不希望的行为更少发生,还是更多着眼于使所希望表现出的行为更多地发生?答:对于做好控制工作,这两种行为都要注意。
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组织实际运行是否符合预定的目标进行测定并采取措施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计划是控制的依据。
如果所发生的行为不是目标所指的方向,就需要控制予以纠偏;同样,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会希望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的更多的发生,因此,通过各种控制手段来引导该行为的多次发生。
2.某报刊登了一幅题为“意外收获”的漫画,说是昔日三个谁也不肯下山挑水的懒和尚,如今时来运转,他们所在的寺庙获得了“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画面上,三个和尚捧着奖匾喜笑颜开,身边倒放着水桶,水桶上结着蜘蛛网……读者看后,个个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现实中类似的事情也不鲜见。
例如,有些地区由于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洪涝灾害袭击下,尽管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但损失仍十分惨重,群众对此意见纷纷,要求总结教训,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结果却阴差阳错,他们不仅被上级单位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单位,还得到了一大笔救灾款物的实惠,理由是灾情严重。
而其他地区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有效地抗御了洪涝灾害的袭击,损失很小,本该受到表扬奖励,但却因灾害损失小,不仅分配到的救灾款物寥寥无几,连先进单位评比也榜上无名。
请从管理控制的角度解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说明管理层应该如何改进,以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
答:(1)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对于短期行为严重的地区,没有加强前馈控制,在问题发生前没有积极要求这些地区做好应急准备,以防事故发生。
因而会出现错误的控制手段。
②对于那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从而有效地抗御了洪涝灾害的袭击却没有得到正强化的地区,是由于反馈控制没有做好,在这些地区很好的预防了灾害后没有进行正面的鼓励与强化,因而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2)改进措施管理层应该充分做好控制工作的前馈、过程和事后反馈工作。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测试题答案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测试题答案1. (1)某厂生产一种产品,其总固定成本为 200000,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 10 元,产品销售价格为 15 元。
该厂的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应为()件。
[单选题] * A.40000(正确答案)B.4500C.30000D.350002. 针对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某公司决定在北非投资设立子公司,这种决策属于()。
[单选题] *A.管理决策B.战略决策C.业务决策D.程序性决策(正确答案)3. 决策树适合下列哪种类型的决策 [单选题] *A.定性决策B.确定型决策(正确答案)C.不确定型决策D.风险型决策4. 在彩票销售店,经常会看到父母认为孩子手气好,让孩子来抽奖的现象,这种情形遵循了决策的()标准 [单选题] *A.悲观B.乐观C.等概率D.最小后悔值(正确答案)5. 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中,决策者的决策重点通常在于( [单选题] *A.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B.如何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C.如何扩大生产规模(正确答案)D.如何满足客户需要6. 下级不能越级请求工作,但可越级反映或提出意见。
( [单选题] *对(正确答案)错7. 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越高,管理幅度越大。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8. 决策的重要性和一致性越高越应该分权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9. 不加控制的授权就是放任 [单选题] *对(正确答案)错10.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正式组织而言弊大于利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11. )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组织结构模式是 [单选题] *A.直线制B.矩阵制C.事业部制(正确答案)D.直线职能12. )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单选题] *A.直线职能制(正确答案)B.事业部制C.矩阵制D.职能制13. 下列哪类组织最适合采用矩阵制组织结构 [单选题] *A.汽车公司B.学校C.医院D.房地产公司(正确答案)14. 由来自组织内部同一层次的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打破组织内部横向界限,合作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团队称为( [单选题] *A.跨层次团队B.跨职能团队(正确答案)C.跨组织团队D.问题解决型团队15. 事业部制有三个中心,其中事业部是 [单选题] *A.投资中心B.经营中心(正确答案)C.成本中心D.生产中心16. 决策的依据是 [单选题] *A.完全信息B.适量信息(正确答案)C.少量信息D.与信息无关17. 西蒙把决策活动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两类,二者区分标准是 [单选题] *A.经营活动与业务活动B.例行问题与非例行问题(正确答案)C.最优标准或满意标准D.计算机决策或非计算机决策18. 例外问题的特点是 [单选题] *A.日常性的问题B.在工作生活中重复出现C.通过建立制度规则来处理D.偶然发生的之前没有处理过的问题(正确答案)19. 例外管理使管理者更关注 [单选题] *A.偏离预期部分(正确答案)B.非管理性收入和成本C.不利差异D.可变的收入和成本20. )关于管理中的例外原则,以下哪种理解最为合适 [单选题] *A.上级将一般日常事务全部交给下级去处理,自己只从事重大的、非程序化问题的决策B.上级只接受下级关于超出标准的例外情况的报告C.上级将一般的日常事务全权交由下级独立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D.上级在授予下级日常事务处理权的同时,保留对其执行结果的监督权,然后集中精力处理例外事件(正确答案)21. 1)决策时,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好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22. 管理者每天大量遇到的是例外问题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23. 决策所遵循的原则是 [单选题] *A.最优原则B.实用原则C.科学原则D.满意原则(正确答案)24. 决策应遵循最优原则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25. 组织在作出决策时需要完全的理性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26.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又是一种激励方式 [单选题] *对(正确答案)错27. 政策明确告诉管理者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28. 计划工作程序的最后一步是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单选题] *对(正确答案)错29. 计划工作的灵活性原理应用于实施计划中 [单选题] *对错(正确答案)30. )目标管理的特点可归纳为:以目标为中心,自我参与,自我控制,自我测评结果。
(22147)《管理学》第四阶段在线作业(自测)试卷
1.第1题单选题根据权变理论,领导是否有效取决于()A、稳定的领导行为B、领导者的品质权威C、领导者能否适应其所处的具体环境D、是专制型领导还是民主型领导标准答案:C2.第2题单选题某企业规定,员工上班迟到一次,扣发当月50%的奖金,自此规定出台之后,员工迟到现象基本消除,这是哪一种强化方式?()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忽视标准答案:B3.第3题单选题从管理方格理论中,我们体会到,欲使领导工作卓有成效则应()A、采取集权领导注重完成任务B、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C、注重组织目标的达成和对职工的关心D、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标准答案:C4.第4题单选题现在许多工厂,脏活累活没人干,不得不请临时工干,从需要层次理论对该现象进行解释为()A、正式工人觉得这样的活丢面子,所以不愿意去做B、正式工人希望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C、临时工更多考虑生理需要,多赚钱养家糊口D、正式工人考虑的是安全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求E、正式工人的技术能力强一些,做这些活有些浪费人才标准答案:C5.第5题单选题关于非正式沟通的如下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A、非正式沟通必须具备发送者和接受者这两个要素,所传递的内容无关紧要B、非正式沟通必须同时具备发送者、接受者和所传递的内容三个要素C、非正式沟通的流向是自上而下的D、非正式沟通的流向是自下而上的标准答案:B6.第6题单选题领导者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应当视其下属的“成熟”程度而定。
当某一下属既不愿也不能负担工作责任,学识和经验较少时,领导对于这种下属应采取如下()种领导方式?A、命令型B、说服型C、参与型D、授权型标准答案:A7.第7题单选题如果你是某公司总经理,一位下属找你汇报工作,这位下属比较啰嗦,在汇报工作之时讲许多与工作无关的理论、教条,而你此时正有其他下属在等待汇报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A、任其讲下去,让其他下属耐心等待B、不客气地打断其讲话,让其他下属开始汇报工作C、情绪急躁地让其别啰嗦,挑主要的讲D、有策略地打断其讲话,指出时间宝贵,别人还等着呢标准答案:D8.第8题单选题“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古训反映了有效的领导始于()A、上下级之间的友情B、为下属设定崇高的目标C、为下属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D、了解下属的欲望和需要标准答案:D9.第9题单选题对于组织解决复杂问题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A、Y式沟通网络B、全通道式沟通网络C、轮式沟通网络D、环式沟通网络标准答案:B10.第10题单选题对“领导的本质就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的正确的解释是()A、将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领导B、运用职权让组织成员按领导者意图办事C、运用奖励权激励成员实现组织目标D、运用惩罚权强制组织成员遵守规章制度标准答案:A11.第11题多选题在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中,确定领导行为的因素是()A、对员工的关心B、对生产的关心C、对规则的关心D、对上级命令的关心E、员工的素质标准答案:A,B12.第12题多选题在布莱克和简·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中,确定管理方格的因素是()A、正式结构B、体谅C、对工作的关心D、对人的关心标准答案:C,D13.第13题多选题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强化的手段有()A、正强化B、负强化C、自然消退D、惩罚E、学习标准答案:A,B,C,D14.第14题多选题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权力的需要B、生理的需要C、对成就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E、对社交的需要标准答案:A,C,E15.第15题多选题在领导行为四分图中,把领导行为划分为()等类型。
管理学原理4—6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
A、社会公德B、家庭美德C、职业道德D、生活道德正确答案:C2、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 )。
A、文化层次B、惯例层次C、原则层次D、前惯例层次正确答案:C3、管理道德的主体是().A、抉择者B、责任者C、管理者D、普通员工正确答案:C4、()认为从事社会活动是政治家的责任,企业家不得越俎代庖。
A、社会经济观B、古典观C、社会价值观D、社会历史观正确答案:B5、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其出现并得到发展是在()。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正确答案:C6、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提出的论断是( )。
A、决策就是准则B、管理就是核心C、管理就是决策D、决策就是前提正确答案:C7、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对每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可以预先估计,这种决策类型是()。
A、程序化决策B、风险型决策C、确定型决策D、战术决策正确答案:B8、以所有目标的满意为准绳,强调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决策原则是().A、预测原则B、反馈原则C、系统原则D、对比择优原则正确答案:C9、要保证对备选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能够确定出()。
A、评价标准B、问题反馈C、明确目标D、备选方案正确答案:A10、下列对决策过程顺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确定目标→方案优选→普遍实施→典型试验→跟踪控制B、确定目标→典型试验→方案优选→普遍实施→跟踪控制C、确定目标→方案优选→典型试验→普遍实施→跟踪控制D、方案优选→确定目标→典型试验→普遍实施→跟踪控制正确答案:C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德尔菲法显著特点的是( )。
A、统计性B、匿名性C、开放性D、反馈性正确答案:C12、()是管理的核心任务。
A、人员配置最优B、实现组织目标C、工作合理安排D、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答案:B13、计划工作最清晰地显示出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征,这体现了计划的()。
管理学教程第四版答案
管理学教程第四版答案管理学教材题库】第一篇总论 (2)一、单项选择题 (2)二、不定项选择题 (4)三、判断说明题 (5)四、简答题 (6)五、论述题 (6)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6)第二篇计划 (7)一、单项选择题 (7)二、不定项选择题 (10)三、判断说明题 (10)四、简答题 (11)五、论述题 (11)六、计算题 (11)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2)第三篇组织 (13)一、单项选择题 (13)二、不定项选择题 (17)三、判断说明题 (18)四、简答题 (18)五、论述题 (18)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8)第四篇领导 (19)一、单项选择题 (19)二、不定项选择题 (24)三、判断说明题 (25)四、简答题 (26)五、论述题 (26)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26)第五篇控制 (28)一、单项选择题 (28)二、不定项选择题 (30)三、判断说明题 (30)四、简答题 (31)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31)简答题论述题答案从略 (31)第一篇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管理的载体是()a. 管理者b. 技术c. 工作d. 组织2.管理的对象是()a. 管理者b. 被管理者c. 资源d. 组织3.在组织中,最有潜力、最为重要的资源是()a. 人力b. 物力c. 财力d. 信息a.领导角色、人际角色与信息角色b.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决策角色c.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技术角色d. 领导角色、决策角色与技术角色5. 在管理者的技能中,将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是指()1.技术能力 b. 人际能力c. 概念能力d. 决策能力6.群体行为学派最早的研究活动开始于()a. 铁锹试验b. 霍桑试验c. 搬运生铁试验d. 金属切削试验7.三川旅行公司刘总经理在总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惊险性旅游项目与40 岁--45 岁男性消费者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路线和项目,并进行了前期宣传。
第四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编领导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的人性假设是( A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2、哈罗德·孔茨等人的观点认为,领导是( C )A指导能力 B激励能力 C影响力 D个人魅力3、领导的实质是一种( C )关系。
A指导 B追随 C协调 D激励4、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
A“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 B“关系行为”和“任务行为”C、“关心人”和“关系生产”5、领导工作中的沟通主要是指( C )。
A机与物的沟通 B人与物的沟通 C人与人的沟通 D人与机的沟通6、神入是指( A )来考虑问题的能力。
A从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关系的角度 B从组织全局与个人关系的角度C从上级与下级相互协调的角度 D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出发7.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
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A)。
A、品德、学识、能力、情感B、品德、学识、能力、资历C、品德、学识、资历、情感D、品德、威信、能力、情感8.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组织目标、行为结果等共同构成的内容体系,其中,领导行为的主体是( C)。
A、组织目标B、行为结果C、领导者D、被领导者9.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C )。
A、决策权B、组织权C、指挥权D、人事权10.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 )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A、性格理论阶段B、行为理论阶段C、效用领导阶段D、权变理论阶段11.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
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D)。
A、不为法B、糊涂法C、缓冲法D、转移法12.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领导理论是( C )。
A、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B、管理系统理论C、管理方格理论D、情境领导理论13.利克特和阿吉里斯提出的领导理论是( D)。
管理学1-4
管理学基础#一、单项选择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管理的对象。
A.组织资源和组织目标B.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C.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D.组织中的人正确答案: B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正确答案: D3.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
A.管理的实践性B.管理的复杂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变动性正确答案: A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C.领导者D.精神领袖正确答案: D5.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B.概念技能C.技术技能D.管理技能正确答案: B6.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正确答案: C7.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A.感情的逻辑B.正规的程序C.科学的理念D.效率的逻辑正确答案: D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A.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B.先进的社会制度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D.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正确答案: A9.计划工作的前提是()。
A.决策B.预测C.管理D.领导正确答案: B10.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制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特征。
A.超前性B.普遍性C.创造性D.灵活性正确答案: B11.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A.更长B.更短C.适中D.不确定正确答案: B12.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的方案。
A.简单易行C.风险最小D.最满意正确答案: D13.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是可取的方法。
A.定性预测B.宏观预测C.定量预测D.微观预测正确答案: C14.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管理学第四版案例答案管理学第四版
管理学第四版案例答案管理学第四版管理学第四版案例答案管理学第四版1.管理学复习指南1、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技能:①技术技能: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2、管理的具体含义:(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是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3、管理的职能活动:决策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科学管理制度(泰罗)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5、需要层次论(马斯洛):(1)生理的需要(2)(3)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或者说受人尊重(5)6响到他们以后付出的努力。
指“横向”:将自我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反应。
“纵向”:把自己目员工对工作任务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7 ②为组织发展89、(1)决策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10、决策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11、决策过程:(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明确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3)拟定方案: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4)筛选方案: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5)执行方案: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做保障,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6)评估效果: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
1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 环境的影响2 组织自身因素3 问题的性质4 决策主体13、决策方法:(1)定性决策方法:①集体决策方法:a头脑风暴法(创始人是奥斯本)b名义小组技术方法c德尔菲技术方法②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如表:幼童(高业务增长,低市场占有)明星(高业务增长,高市场占有)廋狗(低业务增长,低市场占有)金牛(低业务增长,高市场占有)b政策指导矩阵(2)定量决策方法:①确定型决策方法②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4、计划:从名词意义上: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管理学基础4
管理学基础试卷答案1.【判断题】头脑风暴法是定性分析方法正确答案:√2.【判断题】计划是控制的基础。
正确答案:√3.【判断题】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
正确答案:√4.【判断题】计划并不能降低管理风险。
正确答案:×5.【判断题】组织高层一般制定更多的非程序性计划和战略性计划。
正确答案:√6.【判断题】基层管理者通常制定更多的程序性计划和作业计划。
正确答案:√7.【判断题】组织高层管理者通常制定更多的程序性计划和作业计划。
正确答案:×8.【判断题】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计划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期限也应越短。
正确答案:√9.【判断题】做计划之前,首先要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
正确答案:√10.【判断题】做计划之前,首先要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
正确答案:√11.【判断题】环境研究是制定计划的基础。
正确答案:√12.【判断题】计划前提是指计划实施时的环境状态。
正确答案:√13.【判断题】在限定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所设定的活动目标而构建的行动方案,即为计划方案。
正确答案:√14.【判断题】方案的选择首先要认真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优化。
正确答案:√15.【判断题】预算是对计划方案的数字化,把资源分配给计划的各种活动、项目和程序。
正确答案:√16.目标管理是由美国学者泰勒提出的。
正确答案:×17.目标管理是体现授权与自我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
正确答案:√18.项目指的是一次性的一组活动,它具有确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正确答案:√19.【判断题】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的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正确答案:√20.【判断题】通过组织结构图,可以清楚的了解组织的部门构成及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21.【判断题】工作专门化是指将组织的职位加以组合,使任务得以协调开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22.【判断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员工都渴望友谊、爱情、归属感,这种需要属于社交需要。
《管理学》第四章决策
4、后悔值法(大中取小法)
市场状态
后悔值 需求量 需求量 需求量 需求量 最大
方案
较高 一般 较低
很低
后悔值
30 30
0
0
A方案 (100-70) (80-50) (30-30) (20-20) 30
0
0
10 40
B方案 (100-100) (80-80) (30-20) (20+20) 40
15
他搜集了无数事件和生还者的资料,给 出以下答案,并详细解释其理由。
“沙漠求生”专家的答案16-2
1 化妆镜
在各项物品中,镜子是获救的关键。在 白天用来表示你的位置,是最快和最有效 的工具。
镜子在太阳光下,可产生相当于五到七 万支烛光;如反射太阳光线,在地平线另 一端也可看到。
如没有其他物品,只有一面镜子,你也 有80%获救的机会。
(1)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 果“无所不知”;
(2)决策者要有无限的估算能力;
(3)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 “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西蒙给决策者提出两个建议:
(1)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 准则;
(2)不考虑一切可能和复杂情况,只考虑与 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第二节 决策的思维方式
1、个性决策论 2、情势决定论 3、相互作用决定论
任务/技术 人员/社会
分析型风格 Ⅱ
理念型风格 Ⅲ
思考
指令型风格 Ⅰ
行为型风格 Ⅳ
行动
三、决策风格的一般类型
信 息
检测型(S)
收
集 洞察型(N)
ST型 条理型风格
NT型 思索型风格
SF型 判定型风格
管理学基础(第四版)章后部分习题练习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第四版)章后部分习题练习及参考答案管理学基础(第四版)章后部分题及参考答案(仅包含各章的判断正误和单项选择二类题及第五章的计算题)第一章【判断正误】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性,是各专业管理的基础理论。
(√)3.效率与效果之间的差别可表述为:效果是使组织资源的利用成本达到最小化,而效率则是使组织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
(×)4.领导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5.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单项选择】1.某大企业人才济济、设备精良,长期以来以管理正规有序而自翔。
但近来该企业业绩不佳,尤其是干群士气低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率逐年升高。
从管理职能分析,该企业最有可能是(C)工作存在问题。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2.XXX 总是一家大型企业新上任的总经理,经过调查研究后,他发出了四道指令:一是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二是调整部门结构;三是采取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四是要加强对工作绩效的考核。
这四道指令分别对应于管理的(B)职能。
A.打算、控制、构造和领导B.打算、构造、领导和控制C.领导、计划、组织和控制D.领导、组织、计划和控制3.下列活动中,(A)不属于管理活动。
A.编写软件B.交通引导C.计划制订D.控制生产活动4.管理的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的共同特点是(B)。
A.时效性B.强制性C.平等性D.合理性5.某企业通过实施计件工资制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上并不需要,造成库存积压。
该企业的管理属于(C)。
A.有用率也有用果B.无效率也无效果C.有效率但无效果D.有效果但无效率第二章【判断正误】1.XXX认为管理包括打算、构造、协调、控制四要素。
(×)2.XXX认为任何构造都必须有某种体式格局的权力作为根蒂根基。
管理学原理4—6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
A、社会公德B、家庭美德C、职业道德D、生活道德正确答案:C2、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
A、文化层次B、惯例层次C、原则层次D、前惯例层次正确答案:C3、管理道德的主体是()。
A、抉择者B、责任者C、管理者D、普通员工正确答案:C4、()认为从事社会活动是政治家的责任,企业家不得越俎代庖。
A、社会经济观B、古典观C、社会价值观D、社会历史观正确答案:B5、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其出现并得到发展是在()。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正确答案:C6、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提出的论断是()。
A、决策就是准则B、管理就是核心C、管理就是决策D、决策就是前提正确答案:C7、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对每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可以预先估计,这种决策类型是()。
A、程序化决策B、风险型决策C、确定型决策D、战术决策正确答案:B8、以所有目标的满意为准绳,强调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决策原则是()。
A、预测原则B、反馈原则C、系统原则D、对比择优原则正确答案:C9、要保证对备选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能够确定出()。
A、评价标准B、问题反馈C、明确目标D、备选方案正确答案:A10、下列对决策过程顺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确定目标→方案优选→普遍实施→典型试验→跟踪控制B、确定目标→典型试验→方案优选→普遍实施→跟踪控制C、确定目标→方案优选→典型试验→普遍实施→跟踪控制D、方案优选→确定目标→典型试验→普遍实施→跟踪控制正确答案:C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德尔菲法显著特点的是()。
A、统计性B、匿名性C、开放性D、反馈性正确答案:C12、()是管理的核心任务。
A、人员配置最优B、实现组织目标C、工作合理安排D、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答案:B13、计划工作最清晰地显示出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征,这体现了计划的()。
管理学基础第4章习题及答案
第4章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 √)2.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指标,可以将计划分为具体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具体计划既可以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也可以模棱两可。
(X )3.认识机会先于实际的计划工作开始以前,严格来讲,它不是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计划工作的一个真正起点,因为它预测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4.再好的方案,必须要可以执行,否则就是空谈,负责计划工作的人员对计划前提了解得愈细愈透彻,并能始终如一地运用它,则计划工作也将做得越协调。
(√)5.评估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颠覆,是完全脱离以前的思想前提下进行的,它一方面取决于评价者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者对各个标准所赋予的权重。
(X )二、单项选择题1.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称为(C)。
A.营销计划B.战术计划C.战略计划D.管理计划2.(B)是一种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的方法。
A.移动计划法B.滚动计划法C.图表计划法D.变化计划法3.在管理学领域,我们认为战略规划是企业一种长远计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形成自己的(D)。
A.营销优势B.生产优势C.管理能力D.核心竞争力4.我们强调目标必须是可考核的,而使目标具有可考核性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使之(A)。
A.定量化B.组织化C.行政化D.定性化5.在(C)中各分目标要保持与总体目标方向一致,内容上下贯通,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同时各分目标之间在内容与时间上要协调、平衡,并同步的发展,不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7 职务设计
职务设计就是根据实现组织目标的要求,在目 标活动逐步分解的基础上,设计与确定组织内 从事具体工作所需的职务类别和数量,分析每 个任职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素质。 1. 职务专业化 2. 职务轮换 3. 职务扩大化 4. 职务丰富化
引例
1997年,美的原来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发生了严重问题,何享健果断地实行了事业部 制,事业部制的改革让美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1年,美的转制为民营企业。目前,美的集 团总资产达160亿元,员工近10万人,主要产 品涉及大小家电和家电配套产品20多种。从 1997年至今,美的集团经历了数次战略和组织 结构的变革,可以说是国内企业中战略和结构 变动最为频繁的大企业,然而,在家电行业竞 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美的依然凭借自身的优 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4)工作环境: 环境越不稳定,各层次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就要 减小。
5.3.4 职权和职责
职权(authority),指与职位相联系的管 理权限,包括指挥、命令等在内的各种完 成工作所必要的权力。 职责(responsibility),当管理者被授予 职权的同时,也被赋予相应的义务。这种 占有某职位、担任某职务时应履行的义务, 称之为职责。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工作专门化 指挥链 管理幅度 职权和职责 集权和分权 部门化 职务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3.1 工作专门化
工作专门化的实质:一个人不是完成一 项工作的全部,而是先把工作分解成若 干步骤,每一个步骤由一个人独立去做。
公式: ∑=n(2n-1+n-1) 其中: ∑——协调的关系数 n——管理跨度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互动性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两 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态 高耸型的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型结构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跨度大 的结构,高耸型结构的情况则相反。
扁平式组织
高耸式组织
3. 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1 )要求明确直线与参谋的关系,分清双 方的职权关系与存在价值,从而形成相互 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基础; 2 )必要时授予参谋机构在一定专业领域 内的职能职权,以提高参谋人员的积极性; 3)直线经理要为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信 息条件,以便从参谋人员处获得有价值的 支持。
2.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
1) 经营环境条件和业务活动性质: 环境不确定,分权;环境稳定,集权 2) 组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广度: 规模小,集权;规模大,分布广,分权
3)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素质: 重要决策宜集权;不重要决策,管理者素质普遍 较高时,分权。
4) 对方针政策一致性的要求和决策的重要 程度: 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要求集权; 重大决策集权,次要决策分权。
5) 组织的历史和领导者个性: 个性较强和自信、独裁的领导者,集权
思考:过分集权有什么弊端?
3.过分集权的弊端
1)降低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 时效性;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致使高层管理者陷入日常管理事务中;
4)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4.分权的实现途径
改变组织设计中对管理权限的制度分配; 促成主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授权。 授权是指上级管理者随着职责的委派而 将部分职权委让给对其直接报告工作的部属 的行为。 其本质含义是:管理者不要去做别人能 做的事,而只做那些必须由自己做的事。
5.2.2 组织结构的特征
国内外大多数组织学者和组织实践家都 认为,组织结构应包括三个核心内容: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规范性 集权与分权性
5.2.2 组织结构的特征
1.组织结构中的复杂性 ——各要素的差异性 横向差异性 纵向差异性 空间分布差异性
2.组织结构中的规范性 ——各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指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的标准化程度 职工工作自由度与规范性的关系?
2) 部门划分与层次设计:
3) 结构形成:
组织设计工作的结果体现在两份书面文件上:
①组织机构系统图(组织图或组织结构图)
②职务说明书: a)工作内容、职责和权力 b)与其他部门和职务的关系 c)担任该项职务者必备的条件
5.2 组织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5.2.1
组织结构的概念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员工为了实 现企业目标,在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 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 结构体系。 目标、本质、内涵
组织规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 关系 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 与组织规模大小成正比; 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 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有效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
1)工作能力:
主管工作能力强,可缩短与下属接触占用时间; 下属工作能力强,可减少占用上司时间的频率。管理幅度可 以适当宽些。
5.1.1 组织的概念
1.有形的实体 组织是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而结合在 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 (1)组织必须具有目标。 (2)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协作。 (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 制度。
5.1.1 组织的概念
2.无形的“组织”活动
组织是一个过程,主要指人们为了达 到目标而创造组织结构,为适应环境的变 化而维持和变革组织结构,并使组织结构 发挥作用的过程。
2)工作内容和性质:
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越是接近组织高层的主管人员,其 决策功能越重要,管理幅度较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就越小; 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 3)计划的完善程度; 4)非管理性事务的多少 (处理这些事物所需的时间越多, 则用于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时间就越少。)
3)工作条件: 1)助手的配备情况; 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 3)工作地点的接近性
5.1.1 组织的概念 5.1.2 组织工作的任务
5.1.1 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指这样一个社会实体,它具有明确的 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 统,同时又与外部保持密切的联系。 巴纳德(C.I.Barnard)认为“组织不是集团, 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系统”。” 哈罗德·孔茨则把组织定义为“正式的有意形 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 可见,组织不仅是人的结合,而且是一种特有 的体系。
在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有效的实现 共同目标任务,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及各项活动 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5.1.2 组织工作的任务
①明确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加以分类; ②对为实现目标必要的活动进行分组; ③把各个组分派给有必要权力的管理者来领导 (授权); ④对组织结构中的横向方面以及纵向方面制定 关于协调的规定; ⑤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和组织战略的发展对组 织结构进行变革。
有何优缺点?
5.3.2 指挥链
指挥链反映了组织中从上到下的职权关系。 指挥链的设计应该符合“命令统一原则”, 即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 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 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指挥链不能中断 2. 切忌多头领导
3. 不要越级指挥
5.3.3 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 亦称管理跨度,指一名上级
主管领导直接管理的下级人数。由于 人的精力和能力限制,一个领导能有 效地指挥下级的人数是有限的,所以 要合理确定管理跨度。
管理层次: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
则,将组织系统划分为若干等级。
当直接指挥的下级数目呈算术级数增长时, 主管领导人需要协调的关系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 5 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
5.1 5.2 5.3 5.4 5.5 5.6
组织的性质与任务 组织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组织结构设计的要素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影响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 组织变革与创新
引例
“企业机制的弱化、退化,比一亿元的投 资失误更致命”——何享健 广州美的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建立于1968年的 药盖生产组,是一家不起眼的街道工厂,当时是 何享健带领23个人,凑足5000元办起的。1980年 进入家电领域,更名为“顺德县电风扇厂”; 1981年开始使用“美的”品牌;1985年成立美的 空调设备厂,并不断开发家电产品;1987年,美 的产品开始大批出口;1993年11月,广东美的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分组课后讨论
[案例5-1] 校长这样处理问题对吗?
1. M校长这样处理问题对吗?为什么? 2. M校长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会带来什 么后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报告。
5.3.5
集权和分权
1.集权与分权用来描述组织中职权 分布(衡量标志)
职权的分散化,称为“分权”,指决策权在 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 上; 职权的集中化即“集权”,指决策权在很大 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 织状态和过程。
引例
思 考:美的何以在竞争中取得骄人成绩? 主要原因: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匹配 结 论:美的集团的发展历程,也是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与变革的历程,组织结构不仅是企业经 营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的重要保证,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设 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能之一。
5.1 组织的性质和任务
组织设计de 内容
组织设计是指对一个组织的结构进行规 划、构造、创新或再构造,以便从组织的结 构上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1)职务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