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游褒禅山记·实录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这是早年王安石在浙江任地方官时写下的一首《登飞来峰》,我们先把这首诗一起来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全诗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大致写了什么意思。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予“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学生在初中学过此诗,能否很容易回答)师:王安石登飞来峰有感而作诗,游褒禅山而写游记。

那么在游记中他又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他的游褒禅山记。

二.教学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朗读课文。

1.文章哪几段是“记游”?哪几段是“议论”?2.文章中那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屏幕显示问题)生: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

那么,能不能判断出来哪几个段落是记游,哪几个段落是议论呢。

生:文章1.2段记游,3.4段是议论。

师:于是余有叹焉。

并解释“于是”的意思。

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话里“于是”和“叹”怎么讲呢?生:“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叹,感慨的意思。

师:好,那既然如此,“是”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或者说指代上文的哪些段落呢。

生:文章的1、2段。

三.再读课文,游山经过师:那我们齐声朗读文章的1。

2两自然段。

看一下作者记游的经过。

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这一段写了褒禅山的哪些情况呢?生: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缘由及道旁仆碑,并且说明了“花”“华”音谬的情况。

并且详写了倒下的石碑。

师:在这几样景物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的是哪一处?生:路旁倒下的石碑。

让学生翻译“舍”“名”等重点实词,并巩固判断句的句式。

师:接下来,迅速浏览课文第2段,并回答问题。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生: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师:划出作者游览前洞的句子和作者游览后洞的句子。

游褒禅山记原文加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加翻译

02
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03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04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翻译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帮助
足够用来

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
难道
得到的东西,心得
形容词作名词
古今异义
重点字词
于是: 非常: 险远: 至于: 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叙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1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2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3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5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6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7
“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宝蟾山又名花湖ā山,唐福图会宝首先放弃了它的原址,死后埋葬;因此,它后来被命名为“宝禅”。

今天,所谓的慧眼佛寺也赞美了鲁陵。

在院子以东五英里处,所谓的华山洞也被称为华山之阳。

离山洞一百多步远,有一座石碑和一条便道。

它的文字是分散的,其独特的文字仍然可以被称为“华山”。

例如,“花胡”的“花胡”也是一种谬论。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于有言感叹道:古人对天地、山川、植物、昆虫、鱼、鸟、动物的看法,往往是有目共睹的。

他们都想深入思考。

如果你接近外国人,你会有很多游客;如果危险远在天边,那就很少有了。

世界上的奇迹、奇迹和奇观往往存在于危险和距离之中,而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除非他们有意愿,否则他们不能来。

如果你有意愿,你就不能去做,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力量,你就不能去做。

有野心和力量,但没有懒惰。

至于黑暗和混乱,没有什么能与席龙相提并论。

然而,权力是如何足够的,人们可以嘲笑,但在自己身上有遗憾;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我可以没有遗憾。

谁会笑呢?其余的收入也在增加。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个人:萧军贵、鹿岭的余军、长乐的许申福、余迪安·国平的父亲fǔ、安尚春的父亲f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宝禅山游记:一词多义1.自然的⑴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虽然很少有人环顾四周并记住,但是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⑴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2)世界是宏伟的,壮丽的,奇异的,非凡的3.其(1)从它的地址开始。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二语文经典课件:《游褒禅山记》1

高二语文经典课件:《游褒禅山记》1

高二语文经典课件:《游褒禅山记》1(新人教版必修2)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写作手法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本课学习目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十六年后,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的观点是一致的。

理清思路一二三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中心句——(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结构——慧空禅院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华山洞(华阳洞、前洞)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五里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动,命名,起名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华阳洞、前洞)泉水五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游褒禅山记记游局部,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局部,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下面好范文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实录

游褒禅山记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与在初中学过用《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不同的是,它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了大量笔墨进行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

那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想通过本文,向我们说一个什么道理。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导学案》上的字音校对一下。

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开火车,哪一组愿意展示一下?(有不少学生举手)好,请xxx这一组来读,其他同学不要着急,下面还有机会。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字音下面的同学好像有异议:“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生:应该是: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师生齐读课文)师:下面我们继续看《导学案》的读对句读部分,这上面的三个句子怎么断句?有同学读一下吗?(有学生举手)好,请xxx来读一下。

生:读师:有同学有异议吗?好,xxx你说说,哪一句有异议?生:我觉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句不对,应该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师:其他同学怎么看?对,在这里的断处应在“其”后面,(看PPT)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下。

师:下面是真正考验我们预习效果的时刻了,我们继续开火车来核对学案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部分,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踊跃。

好不少同学举手,我们请xxx这一组回答,大家听好。

(生依次回答)师:在词类活用中发现有错误吗?好,你来说。

生:“至于幽暗昏惑”中的“幽暗昏惑”应该解释为“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

师:好,还有吗?没有的话我们看一下古今异义里有没有不对的地方?没有?应该没有,这里的“非常”和“学者”我们都学过的,不应该错。

特殊句式呢?也没有?好,看来大家课前是认真预习的。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注释: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一)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__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深思慎取,明理笃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深思慎取,明理笃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深思慎取,明理笃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陈清华陈清华,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教师1应邀到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中学执教高中语文思维教学示范课,教学内容《游褒禅山记》由丰顺中学语文组科老师指定J代表广州市到400余公里外的县城一中上一堂课文被指定、学情全不知、老师很期待的文言文阅读思维教学展示课是有着一定挑战性的。

慎思之后,我确立了四个教学目标: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2.理清结构,;3.理,不;4.深思慎,理笃行。

科学确目标以保证教学“有谱”,除了“有谱”,一堂示范课还必须“有趣”,让学享语文之。

慎思之后,我学情、语言学思维,了,力求语文课堂有、有情。

“有得”,是课堂的维,评价教学效果的是学生的学。

慎思之后,我堂课应学E“语言积累”“”和“明理”三个层面上“有”。

思维,我了“之得”“荆公之得”和“少年之得”三个层次,由文而人,由,由人到,,学生的思维展以渐入佳境。

一文的教学不到的纳概括,慎思之后,我以“五个一”结文:一的游,一个省的教(思),一切而深刻的哲理,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灵,一位政治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和事不避的情怀。

管只是一送课,作为一名心怀热爱的语文老师,结课时,也送上发乎本心的期盼之言。

【教学目标】1.读懂内容一积累语言2.理清结构一赏析3.理一不志4.思慎取一明理笃行【课堂实录】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游褒禅山记》。

师:老师特别想请大家注意,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游记。

师:王安石是哪里人呀?生:江西临川人。

师:褒禅山哪里啊?安徽含山。

师:安徽含山。

老师家在安徽,也去过褒禅山,今天咱们学校给了我课文,自己突然感觉到广东、安徽、江西被一篇游记给连了一起。

大家堂课咱们干哪几件事啊?短暂沉默)师:你们大声说,我都听得到,放松,放松。

学稀疏小声地回答)了解作者。

师:了解作者?没问题,肯定的,我们之前不都是这样做的吗?生:背景。

师:是不是想到了知人论世?生:字音。

师:你们说,我都听着呢。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师:传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练丹之术浮丘公说:要炼金丹,就一定要到天下第一的奇山去我看遍天下名山,只有黟山(黄山原名“黟山”)符合条件,是神仙经常光顾的地方,山高林茂,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所以黄山的来源,是根据皇帝的名字而来的生点头师:黄山是由人名命名的,褒禅山是根据谁命名的?生:唐浮图慧褒师:浮图是什么意思?生稀疏回答师: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两个浮图写法不一样,但是意思都相同,都是指佛塔所以这里的浮图是和尚的意思(生记)师:黄帝去黄山炼丹,唐长老慧褒来华山做什么舍,(解释),这是个状语后置生记录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翻译强调“名”)生记录师:这里的名是名作动,命名,相同翻译的,第一段哪一句也是?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师:翻译师: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不知道那是假赤壁,黄州的赤壁,真名叫赤鼻矶,但是当地人鼻方读作bi(第四声),所以就误传为赤壁,褒禅山也是一样,原名叫什么?师:叫“花山”,哪里看到的哦,一块石碑上写的找到相关文字师: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山”之“华”者,盖音谬也(翻译)师:古代,如果想知道一个山洞有多深,一般都会往里面投石头,然后根据声音估计洞有多深这天,有一个人在山上闲逛,发现有个山洞,他就开始琢磨这洞有多深,恰巧他身边有块巨石,于是他就找来一根木棍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弄进去碰!!碰!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头牛发疯地飞奔过来,并一下子跳进了山洞!这人就坐在洞边苦思不得其解不一会儿,一农夫过来问:“小伙子,看没看到我的牛?”“看见了,但牛自己跳山洞里啦!”“怎么可能呢?俺将俺的牛栓在一块大石头上啊!”生笑师:牛被砸成肉饼了故事里的山洞是垂直的,褒禅山的山洞是水平的,所以要想知道洞有多深,丢石头进去是不行了,只能靠两条腿跑我们先来看看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翻译)板书“甚众”师:洞口人很多,大概都在洞口写“某某某到此一游”和“办证”前洞门口人很多,哪里人比较少?生:后洞师:读读相关文字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师:(翻译)师:原来进入山洞后,在墙上贴小广告的人少了,而且是越深入贴的越少,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师:第一个:“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翻译)里面太寒冷,当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进了还有什么原因?生回答(略)师:“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翻译)师:不过进去越困难的原因,最直接的应该是什么?生:“不出,火且尽”师:(如果)不出去,火将烧尽这确实是一个离开洞的比较充足理由,不过我希望聪明的各位能在这段找找相关的细节,来证明这句话“火要燃尽”更可能是一句借口,请各位找找师:首先,进洞的是四个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以表示修饰(生记录),而说那句:“不出,火且尽”的人是谁?“有怠而欲出者”(翻译),所以据老师看来,这个火把未必且尽,不然王安石是不会在说这句话的人前面加个“有怠而欲出”的至少这句话说明提出退出的人主要是因为“懈怠”而不是真的火把快烧尽第二,后面还有一句话“遂与之俱出”于是和他一起出去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人,而不是三个人一起认为火把快燃尽,理由在哪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翻译)出去以后,有人就要责怪那个想出去的人,这个人当然不是王安石,从“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另外三个人应该都是受了那个懈怠者的影响,产生了恐惧心理,才不敢继续深入洞穴而跑出来的,出洞后才后悔和火把要燃尽无关第三,王安石自己认为火把还可以继续支撑很久,证据在哪里:“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体力足够,火把还可以照明,万事俱备,却都砸在了那个“懈怠者”身上了师: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粒老鼠屎是谁呢?老师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就是倒数第二段中的“庐陵人萧玉”王安石特意把他写在第一个,是因为他对他实在印象比较深刻!都是你的错,害的我没玩成褒禅山生笑板书前洞口——甚众后洞内——记之者少后洞深处——又加少师:小广告的数量是和入洞的深浅成反比的所以王安石得出结论,什么地方游客就会比较多?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师:(翻译,此处略)公园和游乐场,去的人就比较多,因为比较容易靠近和游玩嘛,与之相反的呢?生:“险以远,则至者少”师:(翻译,此处略)师:毛主席有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人世间最美的景不在于一马平川,而在于崎岖坎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翻译)师:在王安石看来,要欣赏到美景,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杂说不一,统一后:力、志、物师:(板书)力——志——物师:下面作者就讲了“力、志、物”的辩证关系,请各位先读一读师:如果光有力,没意志力,会怎么样: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不能到达,三国时,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看见泥土里有片黄金,管宁抡起锄头继续刨地,好像就行刨着瓦石一样,华歆赶忙捡起来而藏起来了又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俩豪华的车子过门而去,管宁丝毫没有收到影响,华歆把课本一丢,屁颠屁颠就出去看热闹了管宁于是割席分坐,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想管宁不和华歆做好朋友,多半是因为觉得华歆这个人没什么意志力,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各位记住了,以后在学习上要专注,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不然人家不仅要剪你的席子,还不跟你做好朋友师:继续,如果光有意志力,没有力怎么办呢?“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翻译)典型代表是霍金有个聪明的头脑却说不出话站不起来,还有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让他不张嘴也能说话,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待遇的所以你要想成功,还要有个好身体同学们都反感学校里组织的课间跑或者课间操(你学校是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还是不如坐在教室里趴着睡觉比较好,殊不知,睡觉一时爽,醒来住病房多运动下,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对自己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师:不过有了力和有了志,好像还不行,各位同学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美好梦想,也都有不错的身体,可是为什么你们父母还要把你们送到咱们学校来呢?因为要有好的引导者引导你学习,我们看看原文怎么说的:“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翻译)师:那个引导者就像火把一样照亮你前行的路所以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今天才发现,原来这个比喻的构思来自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哦!以后你就可以说,老师啊就像山洞里的火把,照亮我们探索前行的路也能收到和蜡烛一样的效果生笑师:一个人,又有坚定的意志,又有强壮的身体,还有一个非常棒的中的老师教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就算不成功,也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因为你已经付出过了,问心无愧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心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翻译)师:读书也像过山洞一样,没有毅力、力量和辅助是不行的过山洞要有毅力深入下去,做学问也是一样《礼记·中庸》中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抄写并背诵),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还要仔细去询问,谨慎地思考,认真辨别真伪,坚持不懈地去践行就像王安石在最后总结的一样:“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因为人们看个大概,所以看到个“花”的大概,就误认为是华山,然后以讹传讹,实在是不够专注,不深入思考带来的后果啊!师:看见胡子就是老子,这也是不加以深入思索的后果师:全文作者从看到的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入手,借助游褒禅山洞之行,告诉各位要想获得成功而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志”,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希望各位能在把身体养得白白胖胖的同时树别忘了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好好听老师的话,最后老师讲一个和意志力有关的故事师:古代有个叫乐羊子的人,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下课!。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刘小慧(课前5分钟辩论):主持人生1: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两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但也有人倾向于“人间何处无风景”。

请小组讨论两分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热烈讨论中)主持人生1: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观点。

生2:我认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不错,人间尽是美景,但更多的也是人烟之迹,处处美景被过多的人迹踏碎;险峰是人迹罕至之处,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一尘不染的美、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干净的美,远非近处唾手可得之景可比。

(掌声)生3:我认为“人间何处无风景”。

好的风景为什么一定要出现在险峰呢?脚边小溪潺潺流过,四处野花静静绽放,头顶彩蝶翩翩飞舞,这些难道不是绝美的风景吗?那些一心想去追求险峰之美的人,或许为的并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一种对自己历尽长途跋涉后终有所获的心理安慰而已。

(掌声)生4:杜甫在《望岳》中曾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里我也想说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无限风光在险峰。

险峰上那尖利冰凉的山石能砥荡我们沸腾的热血,那阔大瑰丽的日出能照透凡尘的阴霾,那峭壁上倒挂的奇松在诠释坚韧不拔的守望;最重要的,这些独一无二的风景是为我专享的。

(掌声)生5: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人们往往会喜欢去追求一些很难得到的东西,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你忽视了或者说漠视了沿途很多令人感动的美景,人间何处无风景,只是看你肯不肯、会不会用心去发现去珍惜!(掌声)主持人生1(总结):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赞同“无限风光在险峰”,因为奋力攀登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风景;但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我更喜欢“人间何处无风景”,因为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感知生命本身的魅力与悸动,而不仅仅是登顶险峰的那几个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掌声)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

主张“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学喜欢挑战,追求卓越,不甘平淡,志存高远;主张“人间何处无风景”的同学看重当下,懂得珍惜,善于在平凡中用心感受人生真味。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及教学简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及教学简案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本课获得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创新发展成果特等奖生齐读课文《褒禅山记》。

师:总体来说读得非常好。

不过我听下来,有几个同学把第五段的一个句子读破了。

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

“庐陵萧君圭君玉——”生1:这是两个人。

师:两个人?前面怎么说?我们一起看——生2:四人者——师:对了,“四人者”这里是四个人。

庐陵萧君圭君玉是一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还有三个人是谁?生3:王回字深父,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师:好,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4:一共五个人去游了褒禅山,游的是后洞,其中有一个人说“不出,火且尽”,然后作者就和其他四个人一起出来了。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大屏幕上现在显示的文章的后半部分有没有你刚才说的内容?生4:没有。

师:对了。

你说的这些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

其实,你只说了文章内容的一半。

生5:游褒禅山记。

师:你说的是题目。

好吧,我们再来重新看一下题目。

从《游褒禅山记》这个题目当中,我们能够提取哪些信息?生6:地点是褒禅山生7:主要写了游玩。

生8:记是文体。

师:很好。

这是一篇游记。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游记?生8:就是写游山玩水的文章。

师:以前我们学过游记吗?生(齐):学过。

师:比如说——生(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师:好。

刚才我们说这是一篇——生8:游记。

师:《岳阳楼记》是游记吗?生7(略思):不是。

师:游记一般也叫山水游记,是专门记游山川风光、自然景物、名胜古迹的文章。

《岳阳楼记》是一篇亭台楼阁记,严格意义上它不是游记。

我们刚才说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

就以《小石潭记》为例吧,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山水游记可以运用哪些方式去记游山水?生8:可以记叙,也可以描写。

生9:还可以议论和抒情。

师:一般我们说有几种表达方式?生5:五种。

还有一种是说明。

师:那么,山水游记可不可以说明。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今日我为大家整理发布了《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师:传奇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战胜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头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练丹之术。

浮丘公说:要炼金丹,就肯定要到天下第一的奇山去。

我看遍天下名山,只有黟山(黄山原名黟山)符合条件,是神仙常常光顾的地方,山高林茂,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

黄帝很兴奋,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

所以黄山的来源,是依据皇帝的名字而来的。

生点头师:黄山是由人名命名的,褒禅山是依据谁命名的?生:唐浮图慧褒师:浮图是什么意思?生稀疏回答师: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两个浮图写法不一样,但是意思都相同,都是指佛塔。

所以这里的浮图是和尚的意思。

(生记)师:黄帝去黄山炼丹,唐长老慧褒来华山做什么。

舍,(解释),这是个状语后置生记录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翻译。

强调名)生记录师:这里的名是名作动,命名,相同翻译的,第一段哪一句也是?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师:翻译师: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不知道那是假赤壁,黄州的赤壁,真名叫赤鼻矶,但是当地人鼻方读作bi(第四声),所以就误传为赤壁,褒禅山也是一样,原名叫什么?师:叫花山,不是花果山。

哪里看到的。

哦,一块石碑上写的。

找到相关文字。

师: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山之华者,盖音谬也。

(翻译) 师:古代,假如想知道一个山洞有多深,一般都会往里面投石头,然后依据声音估量洞有多深。

这天,有一个人在山上闲逛,发觉有个山洞,他就开头琢磨这洞有多深,恰巧他身边有块巨石,于是他就找来一根木棍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弄进去。

碰!!碰!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头牛发疯地飞奔过来,并一下子跳进了山洞!这人就坐在洞边苦思不得其解不一会儿,一农夫过来问:小伙子,看没看到我的牛?观察了,但牛自己跳山洞里啦!怎么可能呢?俺将俺的牛栓在一块大石头上啊!生笑师:牛被砸成肉饼了。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

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

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醉翁亭记》……师没错,《醉翁亭记》是——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2《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张正耀(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昨天的课上,同学们交流了预习情况,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了梳理,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也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有的同学还就一些重点字词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认真。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代散文名篇。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作小声讨论。

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人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张莉老师《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说明:下面是张莉老师的一个科研兴课的课例,获得2008年度市“科研兴课”示范课评比一等奖,供大家借鉴参考。

作者简介:张莉,1982年出生。

2005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至今任教于焦作市第一中学。

在校期间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教高三。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体现这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说追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

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

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

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生(刘):《石钟山记》的最后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议论。

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历,但落脚于议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

师:说了什么理呢?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的道理。

师:大家认为呢?(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殊的游记”。

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容说课
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

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

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
生《醉翁亭记》……
师没错,《醉翁亭记》是——
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

师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

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
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