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8专题 高考物理实验专题(续)教案(3星级) 2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八章 恒定电流 专题突破 电学实验基础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专题突破电学实验基础(实验:长度的测量及其测量工具的选用)基本仪器的使用考向1 长度的测量(1)游标卡尺①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1所示)。
图1②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
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格的、20格的、50格的,其读数见下表:每小格与1 mm的差刻度格数(分度) 刻度总长度精确度(可准确到)值109 mm0.1 mm0.1 mm2019 mm0.05 mm0.05 mm5049 mm0.02 mm0.02 mm对齐的游标的格数,那么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卡尺,K值均不需要向后估读一位。
(2)螺旋测微器①构造:如图2,S为固定刻度,H为可动刻度。
图2②原理:可动刻度H上的刻度为50等份,螺距为0.5 mm,那么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
③读数图3(ⅰ)测量时被测物体长度的半毫米数由固定刻度读出,不足半毫米部分由可动刻度读出。
(ⅱ)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
(ⅲ)如图3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 mm,不足半毫米,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2.0 mm+15.0×0.01 mm=2.150 mm。
[例1] (2015·某某卷)某同学利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一圆柱体工件的直径和高度,测量结果如图4(a)和(b)所示。
该工件的直径为________cm,高度为________mm。
图4解析图(a)为20分度的游标卡尺,其精度为0.05 mm。
主尺读数为12 mm,游标尺上第4条刻线与主尺上的一条刻线对齐,故测量结果为12 mm+4×0.05 mm=12.20 mm=1.220 cm。
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专题8 物理实验 专题分层突破练16 力学实验 (3)
专题分层突破练16 力学实验A组1.(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1)某同学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骑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电动车减震弹簧的减震效果不好。
该同学将减震弹簧卸下,然后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他将刻度尺零刻度对准弹簧一端,另一端位置如图甲所示,读数为cm。
甲(2)该同学想测量减震弹簧的劲度系数。
他先把弹簧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上端压上一只10 kg的哑铃,每增加一只哑铃均记下此时哑铃的个数和对应的弹簧的长度L,如下表所示。
请你在图乙坐标图中描点,作出F-L图线,并通过图线确定该弹簧劲度系数为k= N/m(g取10 m/s2)。
乙2.(山西太原高三一模)在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完成步骤中的填空:甲乙(1)安装器材时,将长木板的右侧适度垫高, (选填“挂上”或“不挂”)砂桶,轻推小车,使小车恰能匀速运动;(2)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
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则小车的加速度a=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不改变砂及砂桶质量,在小车上增减砝码改变小车的总质量m,重复步骤(2),测得多组数据描绘出1-m图像。
已知图线的斜率为k、纵截距为b,a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3.(湖北黄冈中学二模)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两根一样的轻弹簧P和Q、装有水总质量m=0.55 kg的矿泉水瓶、刻度尺、量角器和细绳等器材,设计如下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
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其操作如下:a.将弹簧P上端固定,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P的长度l0=12.50 cm;b.将矿泉水瓶通过细绳连接在弹簧P下端,待矿泉水瓶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P的长度l1,如图甲所示;c.在细绳和弹簧Q的挂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细绳搭在挂钩上,缓慢地拉起弹簧Q,使弹簧P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74°,测出弹簧Q的长度l2及其轴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如图乙所示。
(新课标)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八 选考模块 第二讲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学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
第二讲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学[知识建构](注1)……(注4):详见答案部分(2)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异同点对比表示一质元在各时刻的位移表示某时刻各质元的位移(4)光的干涉和衍射的比较热点考向一 振动与波动的综合应用【典例】 (多选)(2019·全国卷Ⅰ)一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T2时刻,该波的波形图如图(a)所示,P 、Q 是介质中的两个质点.图(b)表示介质中某质点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 .质点Q 的振动图像与图(b)相同B .在t =0时刻,质点P 的速率比质点Q 的大C .在t =0时刻,质点P 的加速度的大小比质点Q 的大D .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b)所示E .在t =0时刻,质点P 与其平衡位置的距离比质点Q 的大[思路引领] 图(a)为波形图,T 2时刻Q 质点向上振动,图(b)为振动图像,T2时刻该质点向下振动.[解析] t =T2时刻,题图(b)表示介质中的某质点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而题图(a)中质点Q 在t =T2时刻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的质点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所以质点Q 的振动图像与题图(b)不同,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题图(b)所示,选项A 错误,D 正确;在t =0时刻,质点P 处在波谷位置,速率为零,与其平衡位置的距离最大,加速度最大,而质点Q 运动到平衡位置,速率最大,加速度为零,即在t =0时刻,质点P 的速率比质点Q 的小,质点P 的加速度比质点Q 的大,质点P 与其平衡位置的距离比质点Q 的大,选项B 错误,C 、E 正确.[答案] CDE求解波动图像与振动图像综合类问题可采用“一分、一看、二找”的方法1.分清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此问题最简单,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 则为波动图像,横坐标为t 则为振动图像.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 3.找准波动图像对应的时刻. 4.找准振动图像对应的质点.迁移一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相互判断1.(多选)如图甲所示为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参与波动的质点P的振动图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 m/sB.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C.经过0.5 s,质点P沿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2 mD.该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尺寸为4 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E.从t=0时刻起,经过0.5 s的时间,质点P的位移为零,路程为0.4 m[解析]由图甲可知波长λ=4 m,由图乙可知周期T=1 s,则该波的传播速率为v=λ=4 m/s,选项A正确;根据图乙可知,在t=0时刻质点P向下运动,则该波沿x轴负方T向传播,选项B错误;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随波迁移,选项C错误;该波的波长为4 m,若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为4 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选项D正确;经过0.5 s的时间,质点P向下运动到最大位移后又向上运动到平衡位置,其位移为零,路程为2个振幅,即0.4 m,选项E正确.[答案]ADE迁移二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转化2.如图所示,图甲为t=1 s时某横波的波形图像,图乙为该波传播方向上某一质点的振动图像,则距该质点Δx=0.5 m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 )[解析] 从甲图可以得到波长为2 m ,从乙图可以得到周期为2 s ,即波速为1 m/s ;由乙图的振动图像可知t =1 s 时,该质点的位移为负,并且向下运动,再经过18T 到达波谷,在波动图像甲中,大致标出这个质点,假定波是向左传播,而距该质点Δx =0.5 m 处的质点有左右两个点,若是该点左侧的点,在t =1 s 时位移为正方向且向下运动,对应选项中振动图像t =1 s 时刻,只有A 选项正确.若是该点右侧的点,在t =1 s 时位移为负方向且向上运动,对应选项中振动图像t =1 s 时刻,没有选项正确.假定波是向右传播,同理可得只有A 选项正确.[答案] A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时质点向下振动,热点考向二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典例】 (2019·全国卷Ⅲ)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为一棱镜的横截面,∠A =90°,∠B =30°.一束光线平行于底边BC 射到AB 边上并进入棱镜,然后垂直于AC 边射出.(1)求棱镜的折射率;(2)保持AB 边上的入射点不变,逐渐减小入射角,直到BC 边上恰好有光线射出.求此时AB 边上入射角的正弦.[思路引领] 如图,正确画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注意图中α+β=60°.[解析] (1)光路图及相关量如图所示. 光束在AB 边上折射,由折射定律得 sin isin α=n ① 式中n 是棱镜的折射率.由几何关系可知α+β=60°②由几何关系和反射定律得β=β′=∠B ③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i =60°得n =3④(2)设改变后的入射角为i ′,折射角为α′,由折射定律得 sin i ′sin α′=n ⑤依题意,光束在BC 边上的入射角为全反射的临界角θc ,且 sin θc =1n⑥由几何关系得θc =α′+30°⑦由④⑤⑥⑦式得入射角的正弦为 sin i ′=3-22[答案] (1) 3 (2)3-221.求解光的折射问题时应掌握以下几点(1)光的折射现象遵守折射定律;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介质的折射率.sin θ1sin θ2=n ,实验证明:n =cv.(2)光线照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上时,经两个侧面折射后,出射光线向棱镜的底边偏折.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束变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光束,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3)在解决光的折射问题时,应根据题意作出光路图,找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并注意光路是可逆的.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几何光学问题,然后应用公式来求解.2.分析光的全反射、临界角问题的一般思路 (1)画出恰好发生全反射的光路.(2)利用几何知识分析边、角关系,找出临界角.(3)以刚好发生全反射的光线为比较对象来判断光线是否发生全反射,从而画出其他光线的光路图.迁移一 截面为圆形或半圆形的玻璃砖1.(2019·芜湖模拟)一个透明圆柱体的半径为R ,其横截面如图所示,AB 是一条直径,一束平行单色光沿AB 方向射向圆柱体,该圆柱体的折射率为 3.若有一条入射到P 点的光线(P 点图中未标出),经折射后恰好射到B 点,求:(1)该入射光线射入圆柱体的入射角i ;(2)光在圆柱体介质中,由P 点传播到B 点所用的时间t .(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 ) [解析] (1)设这条光线经P 点折射后过B 点, 光路如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n =sin isin r在△OBP 中,由几何关系得:i =2r 由以上两式可得:r =30°,i =60°这条入射光线的入射角i 为60°. (2)设B 、P 两点间距为x , 由几何关系得:x =2R cos r 折射率:n =c vx =vt由以上三式可得:t =3Rc.[答案] (1)60° (2)3Rc迁移二 截面为方形的玻璃砖2.(2019·梅州二模)一玻璃正方体中心有一点状光源.今在正方体的部分表面镀上不透明薄膜,以致从光源发出的光线只经过一次折射不能透出正方体.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2,求镀膜的面积与正方体表面积之比的最小值.[解析] 如图,考虑从玻璃正方体中心O 点发出的一条光线,假设它斜射到玻璃正方体上表面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有:n sin θ=sin α,式中,n 是玻璃的折射率,入射角等于θ,α是折射角,现假设A 点是上表面面积最小的不透明薄膜边缘上的一点.由题意,在A 点刚好发生全反射,θ为临界角,sin θ=1n,设线段OA 在正方体上表面的投影长为R A ,由几何关系有sin θ=R A R 2A +⎝ ⎛⎭⎪⎫a 22.式中a 为玻璃正方体的边长,联立解得R A =a2n 2-1,代入n =2,得R A =a2,由题意,上表面所镀的面积最小的不透明薄膜应是半径为R A 的圆.所求的镀膜面积S ′与玻璃正方体的表面积S 之比为S ′S =6πR 2A6a 2=π4.[答案]π4迁移三 截面为三角形的玻璃砖3.(2019·河北名校联盟)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等腰三棱镜的AB 面上,AB 和AC 边长相等,顶角为θ=30°,底边BC 长为L ,这种单色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率为n =2,在三棱镜右侧有一足够大的竖直光屏垂直于BC 放置,光屏到C 点的水平距离为3L .求光屏上光斑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tan15°=2-3,结果可以带根号)[解析] 根据全反射条件得全反射临界角C =45°光线射入三棱镜后,在AC 边的入射角为30°,不会发生全反射. 设射出AC 边时的出射角为i ,根据折射定律有sin isin30°=n ,解得i =45°根据题意,如图所示,射到光屏上最低点的位置在图中S 1点.由几何关系可知,∠OCS 1=30°故OS1=3L tan30°=3L光线在BC边的入射角为75°,大于全反射临界角45°,会发生全反射由题意可知,从BC边全反射的光线中从B点反射到光屏上最高点的位置在图中S2点,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OBS2=15°故OS2=4L tan15°=(8-43)L所以,光屏上光斑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s=OS1+OS2=(8-33)L[答案](8-33)L几何光学计算题往往是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临界点)及几何图形关系的综合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依据题目条件,正确分析可能的全反射及临界角.(2)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光传播过程中可能的折射、反射,把握光的“多过程”现象.(3)准确作出光路图.(4)充分考虑三角形、圆的特点,运用几何图形中的角关系、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仔细分析光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几何关系. 热点考向三光的波动性【典例】(多选)把一平行玻璃板压在另一个平行玻璃板上,一端用薄片垫起,构成空气劈尖,让单色光从上方射入,如图所示,这时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下面关于条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干涉条纹的产生是由于光在空气劈尖膜的上下两面反射形成的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B.干涉条纹中的暗纹是由于上述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结果C.将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条纹向着劈尖移动D.观察薄膜干涉条纹时,应在入射光的另一侧[思路引领] 从空气劈尖膜的上下两表面分别反射的两列相干光,其光程差为Δx=nλ(n=1,2,3,…)时为亮条纹.观察条纹时应在入射光一侧.[解析]根据薄膜干涉的产生原理,上述现象是由空气劈尖膜上下两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而成的,当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叠加时,振动加强,形成亮条纹,所以A项对,B项错;因相干光是反射光,故观察薄膜干涉时,应在入射光的同一侧,故D项错误;条纹的位置与空气膜的厚度是对应的,当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时,同一厚度的空气膜向劈尖移动,故条纹向着劈尖移动,故C项正确.[答案]AC1.干涉与衍射的比较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也是光具有波动性的证据.两者的区别是:光的干涉现象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发生;而光的衍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在屏上出现的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双缝干涉时条纹间隔均匀,从中央到两侧的明纹亮度不变化;而单缝衍射的条纹间隔不均匀,中央明纹又宽又亮,从中央向两侧,条纹宽度减小,明纹亮度显著减弱.2.光的偏振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偏于某个特定方向的现象叫偏振.纵波只能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所以不可能有偏振,光的偏振现象证明光是横波.光的偏振现象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镜头上的偏振片、立体电影等.1.抽制细丝时可用激光监控其粗细,如图所示,激光束越过细丝时产生的条纹和它通过遮光板上的一条同样宽度的窄缝规律相同,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这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②这是利用光的衍射现象③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粗了④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细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上述现象符合光的衍射产生的条件,故②正确,①错误;由衍射产生的条件,可知丝越细,即障碍物尺寸越小,衍射条纹越宽,衍射现象越明显,故④正确,③错误.[答案] B迁移二光的干涉2.(多选)把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弯曲表面压在另一个玻璃平面上,让单色光从上方射入,俯视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如图所示.这个现象是牛顿首先发现的,这些同心圆叫做牛顿环.为了使同一级圆环的半径变大(例如从中心数起的第二条圆环),则应( )A.将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变大B.将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变小C.改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照射D.改用波长更短的单色光照射[解析]牛顿环的形成是利用空气薄膜干涉原理,为了使同一级圆环半径变大,可以使空气薄膜更薄,或改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照射,故选A、C.[答案]AC3.(多选)(2019·皖南八校联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利用光纤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的装置,一束偏振光射入光纤,由于温度的变化,光纤的长度、芯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使偏振光的透振方向发生变化,光接收器接收的光强度就会变化.设起偏器和检偏器透振方向相同,关于这种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到达检偏器的光的透振方向变化越小,光接收器所接收的光强度就会越小,表示温度变化越大B.到达检偏器的光的透振方向变化越大,光接收器所接收的光强度就会越小,表示温度变化越大C.到达检偏器的光的透振方向变化越小,光接收器所接收的光强度就会越小,表示温度变化越小D.到达检偏器的光的透振方向变化越大,光接收器所接收的光强度就会越小,表示温度变化越小[解析]偏振光通过一些介质后,其振动方向相对原来的振动方向会发生一定角度的旋转,旋转的这个角度叫旋光度,旋光度与介质的浓度、长度、折射率等因素有关.测量旋光度的大小,就可以知道介质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光纤的温度变化越大,则偏振光通过光纤后的旋光度越大,通过检偏器后光的强度就会越小,选项B说法正确,A、C、D说法错误.[答案]ACD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比较高考热点题型突破——波的多解问题造成波动问题多解的主要因素1.周期性(1)时间周期性:时间间隔Δt与周期T的关系不明确;(2)空间周期性:波传播距离Δx与波长λ的关系不明确.2.双向性(1)传播方向双向性: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2)振动方向双向性:质点振动方向不确定.3.对称性波源的振动,要带动它左、右相邻质元的振动,波向左、右两方向传播.对称性是指波在介质中向左、右同时传播时,关于波源对称的左、右两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4.波形的隐含性形成多解在波动问题中,往往只给出完整波形的一部分,或给出几个特殊点,而其余信息,均处于隐含状态.这样,波形就有多种情况,形成波动问题的多解性.【典例】(多选)(2019·河北六校联考)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P、Q是传播方向上相距10 m的两质点.波先传到P,当波传到Q开始计时,P、Q两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则( )A .质点Q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B .该波从P 传到Q 的时间可能为7 sC .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D .该波的波长可能为6 m [审题指导]第一步 读题干和选项—提信息[解析] 由图可知,t =0时质点Q 处于平衡位置,t =T4时运动至波峰,故其起振方向沿y 轴正方向,A 正确;仍由图可知,T =6 s ,质点Q 比质点P 到达同一振动状态晚了Δt=nT +23T =(6n +4) s(n =0,1,2,…),此即为该波从P 传到Q 所需的时间,当Δt =7 s时n =12,故B 错误;由v =Δx Δt =106n +4 m/s 知,当v =2 m/s 时n =16,故C 错误;再由λ=vT =606n +4m 知,当n =1时λ=6 m ,故D 正确. [答案] AD解决波的多解问题的方法一般采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即首先找出一个周期内满足条件的关系Δt 或Δx ,若此关系为时间,则t =nT +Δt (n =0,1,2,…);若此关系为距离,则x =nλ+Δx (n =0,1,2,…).然后结合题意或附加限制条件从多种可能情况中选出完全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答案.1.(2019·北京、海淀区二模)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实线表示t =0时刻的波形,虚线表示t =0.7 s 时刻的波形.则这列波的( )A .波长为4 cmB .周期可能为0.4 sC .频率可能为0.25 HzD .传播速度可能约为5.7 m/s[解析] 该波波长为4 m ,选项A 错误;当n =1时,T =0.4 s ,选项B 正确;该波的频率f =1T =4n +32.8 Hz(n =0,1,2,…),因为n 为整数,f 不可能等于0.25 Hz ,选项C 错误;该波的速度v =λf =40n +307m/s ,同理,n 为整数,v 不可能等于5.7 m/s ,选项D 错误.[答案] B2.(多选)(2019·河北唐山模拟)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介质中沿直线由a 点向b 点传播,a 、b 两点的平衡位置相距2.5 m ,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a 点的振动图像,图中虚线表示b点的振动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a 的振动方程为y =2sin ⎝⎛⎭⎪⎫10πt +π6 cm B .从0时刻起经过0.40 s ,质点a 、b 运动的路程均为16 cm C .在t =0.45 s 时质点b 又回到平衡位置D .在0.1~0.15 s 内,质点b 向y 轴负方向运动,做加速度逐渐变大的减速运动E .此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1.2 m/s[解析] 质点a 的振幅为2 cm ,周期为T =0.2 s ,角频率ω=2πT=10π rad/s,相位为π6,质点a 的振动方程为y =2sin ⎝ ⎛⎭⎪⎫10πt +π6 cm ,选项A 正确;0.40 s 是两个周期,质点a 、b 运动的路程都是8个振幅,即16 cm ,选项B 正确;在t =0.45 s 时,质点b 在最大位移处,选项C 错误;根据图像,0.1~0.15 s ,质点b 从平衡位置运动到负方向的最大位移,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变大,速度减小,选项D 正确;波的传播速度v =2.50.2×⎝ ⎛⎭⎪⎫n +112 m/s ,(n 取0,1,2,3,…),速度v 不可能为1.2 m/s ,选项E 错误.[答案] ABD专题强化训练(十八)1.(2019·石家庄一模)(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注满水的游泳池看起来比较浅,这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B .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这是光的全反射引起的 C .随着技术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可以无限提高 D .阳光下的肥皂泡看起来是彩色的,这是光的衍射引起的E .摄影师在拍摄池中的游鱼时,在照相机镜头前加一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游鱼的影像更清晰(2)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a 、b 为x 轴上相距0.4 m的两质点,如图甲所示.两质点的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乙、丙所示.①若该波在该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2 m/s ,求该波的波长; ②若该波的波长大于0.3 m ,求可能的波速.[解析] (1)由于光的折射,注满水的游泳池看起来比较浅,选项A 正确;水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这是光的全反射引起的,选项B 正确;由于光的衍射作用,当所观察物体的尺寸小于光的波长时,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所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不可以无限提高,选项C 错误;阳光下的肥皂泡看起来是彩色的,这是薄膜干涉引起的,选项D 错误;摄影师在拍摄池中的游鱼时,在照相机镜头前加一偏振滤光片,可以降低水面反射光的干扰,使游鱼的影像更清晰,选项E 正确.(2)①由图像可知T =0.8 s 又λ=vT解得波长λ=1.6 m②解法一:若波由a 向b 传播,则有⎝ ⎛⎭⎪⎫n +34λ=0.4 m(n =0,1,2,…)又λ>0.3 m ,知n =0,此时λ=815mv =λT ,得v =23m/s =0.67 m/s若波由b 向a 传播,则有⎝ ⎛⎭⎪⎫n +14λ=0.4 m(n =0,1,2,…) 又λ>0.3 m ,知n =0或1,此时λ=1.6 m 或λ=825 mv =λT,得v =2 m/s 或v =0.4 m/s解法二:若波由a 向b 传播,则有Δt =⎝ ⎛⎭⎪⎫34+n T (n =0,1,2,…) v =Δx Δt =24n +3m/s(n =0,1,2,…) λ=vT =1.64n +3m(n =0,1,2,…) 又λ>0.3 m ,知n =0,此时λ=815 m得:v =0.67 m/s 若波由b 向a 传播,则有Δt =⎝ ⎛⎭⎪⎫14+n T (n =0,1,2,…) v =Δx Δt =24n +1m/s(n =0,1,2,…) λ=vT =1.64n +1m(n =0,1,2,…) 又λ>0.3 m ,知n =0或1,此时λ=1.6 m 或λ=825 m得:v =2 m/s 或0.4 m/s[答案] (1)ABE (2)①1.6 m ②2 m/s 或0.4 m/s2.(2019·武汉市高中毕业生调研)(1)将一枚石子投入静水中,圆形波纹沿水面向外传播.t =0时刻,第一个波峰传到离石子入水处3 m 的地方,第6个波峰恰好位于石子入水处,则水波波长为________m .若水波传播速度为1.2 m/s,0~7.8 s 内,水面上离石子入水处9 m 的点________次经历波峰.(2)内径为r ,外径为2r 的透明介质半球壳折射率n =2,如图为其截面示意图,真空中光速为c .①将点光源放在球心O 处,求光射出球壳的时间;②将光源移至O 点正上方内壳上的P 点,使其发出的光射向球壳外,求透明球壳外表面发光区域在截面上形成的弧长.[解析] (1)由题意可知,当第一个波峰传到距石子入水处3 m 的地方时,该波峰与石子入水处波峰的距离为5个波长,则波长为λ=35 m =0.6 m ;波的周期为T =λv =0.61.2 s =0.5 s .从0时刻起,第1个波峰再经过10个周期刚好从3 m 处传到9 m 处的点,即所需的时间为5 s ,则剩余的时间为2.8 s ,大于5个周期,小于6个周期,因此0~7.8 s 的时间内,水面上离石子入水处9 m 的点经历了6次波峰.(2)①光线从O 点沿直线射出球壳 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 1=r c光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t 2=(2-1)rv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满足n =c v所以t =r c+(2-1)nr c=22r -rc②光由介质射向空气,临界角满足 sin C =1n解得C =30° 如图,由正弦定理有OP sin C =AOsin ∠APO 解得∠APO =135° 则α=15°=π12透明球壳外表面发光区域在截面上形成的弧长s =2α·2r =2πr6[答案](1)0.6 6 (2)①22r-rc②2πr63.(2019·昆明市质量检测)(1)(多选)图甲为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2 s 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质点B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从t=0到t=0.1 s,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了2 cmB.在t=0时,质点A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沿y轴正方向C.从t=0.2 s到t=0.3 s,质点B通过的路程等于5 cmD.在t=0.1 s时,质点C和质点D的速度相同E.质点D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0.05cos(5πt) m(2)如图所示,一玻璃球体的半径为R,O为球心,MN为直径,OA与OM的夹角为30°,一细束光线沿与OA成60°角的方向从A点射入玻璃球体,入射光线与OA在同一平面内,该光线经折射后从玻璃球体射出,已知玻璃的折射率n=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①该光线最先从玻璃球体射出的方向相对于初始入射方向的偏转角;②该光线从入射到第一次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解析](1)由图乙可知,0.2 s时质点B正在向下运动,结合图甲由“上下坡法”或“同侧同向法”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选项A错误;由图乙可知,波的周期为0.4 s,根据图甲可知,0.2 s时质点A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沿y轴负方向,则半个周期前,t=0时质点A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沿y轴正方向,选项B正确;t=0.2 s时,质点B恰好位于平衡位置处,经过0.1 s即四分之一周期,质点B通过的路程恰好为一个振幅,即5 cm,选项C正确;质点C和质点D平衡位置的距离恰好为半个波长,0.1 s时二者的速度方向相反,选项D错误;分析可知,t=0时质点D正位于负向位移最大处,则质点D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 =-0.05cos(5πt ) m ,选项E 正确.(2)①光路图如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有sin60°sin r 1= 3i 2=r 1=30°sin r 2sin i 2= 3 则光线偏转的角度θ=60°-r 1+r 2-i 2解得θ=60°②根据几何关系可得,该光线从入射到第一次回到A 点通过的路程为s =33R 光在玻璃球体内的传播速度为v =c n光在玻璃球体内经历的时间t =s v解得t =9Rc[答案] (1)BCE (2)①60° ②9Rc4.(2019·东北三省四市调研)(1)(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t =0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此时波刚好传到d 点,a 、b 、c 、d 、e 是介质中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 .a 、b 两质点的运动情况总相反B .质点b 比质点c 先到达平衡位置C .此时质点c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D .此刻起经四分之一周期,质点a 经过的路程为(20-102) cmE .波传到质点e 时,e 将沿y 轴正方向开始振动(2)如图所示,空气中有一横截面为半圆环的均匀透明柱体,其内圆半径r =10 cm ,外圆半径R =10 2 cm ,折射率n =3,O 为圆心.现有一单色细光束a 从外圆上A 点射入透明柱体,真空中的光速为c =3×108m/s ,sin15°=6-24,cos15°=6+24.求光束a 从射入到第一次射出透明柱体所用的时间(结果可以保留根式).[解析] (1)只有满足平衡位置间距离为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的运动情况才一直相反,图中a 、b 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半个波长且小于一个波长,故选项A 错误;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可以判断出t =0时质点b 正在向下振动,所以质点b 比质点c 先到达平衡位置,选项B 正确;t =0时质点c 处于波峰,速度为零,选项C 错误;t =0时质点a 向上运动,此刻起经四分之一周期,质点a 先上升到波峰然后向下运动到位移为5 2 cm 处,经过的路程为s =2(10-52) cm =(20-102) cm ,选项D 正确;根据波形图和波的传播规律,可知图中任何质点的起振方向都向上,所以波传播到质点e 时,e 将沿y 轴正方向开始振动,选项E 正确.(2)光路图如图所示,a 光射入透明柱体时sin60°sin α=n解得α=30°在△OAP 中,AP sin γ=PO sin α=OAsin (180°-β)即AP sin γ=r sin30°=Rsin β解得β=45°,γ=15°,AP =5(6-2) cmsin C =1n,代入数据可知β>C ,故光在P 点发生全反射,从D 点射出根据对称性可知AP =PD ,光从射入到第一次射出透明柱体所用的时间t =2APv。
高中物理第八章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第八章讲解教案教案主题:力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 能够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力的平衡;
4. 能够解决与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判断力的平衡的情况;
2. 解决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
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 判断力的平衡的情况;
4. 解决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4. 利用实际例子分析力的平衡情况;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力的平衡相关的题目练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加深对力的平衡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确保作业内容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高中物理第八课时教案
高中物理第八课时教案课题:静电场
教学目标:
1. 了解静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静电场的产生和作用规律。
3. 能够运用静电场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静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2. 静电场的产生和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 静电场的作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静电场吗?它有什么作用?
二、讲解静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1. 静电场:由电荷所形成的一种力场。
2. 静电场的性质:具有方向性、传递性和叠加性。
三、介绍静电场的产生和作用规律。
1. 静电场的产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静电场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四、通过实例讲解库仑定律的应用。
五、讲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电场强度的定义:单位正电荷所受的力。
2. 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E = F/q。
六、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1. 静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2. 静电场的产生和作用规律。
3. 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静电场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静电场的产生和作用规律,以及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场的相关概念和定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物理第9专题 高考物理实验专题(续一)教案(3星级) 2
上海龙文教育物理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董程松学生: 年级: 高三日期: 星期: 时段: 课题第9专题高考物理实验专题(续一)教学目标见正文教学重点见正文教学难点见正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学习内容与过程Ⅱ.同步讲解实验一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实验目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
[实验器材]DIS、木板、白纸、复写纸、导电纸、图钉若干、电池、电键、圆柱形电极两个。
[实验原理]用DIS的电压传感器探测等势点,用描迹法把等势点连接成等势线。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依次铺放白纸、复写纸、导电纸。
导电纸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向上,用图钉将它们固定好。
在导电纸上放两个与它接触良好的圆柱形电极,电极A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为“正电荷”,电极B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负电荷”。
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约为10cm,电压为4~6V。
将两探针通过电压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的输入口,点击“实验单”中的“电压测量”,开始实验。
(2)实验测量1、选择基准点先将两个电极的位置压印在白纸上,然后在两极的连线上,选取间距大致相等的5个点作为基准点,并用探针把它们的位置压印在白纸上。
2、探测等势点将两个探针分别拿在左、右手中,用左手中的探针跟导电纸上的某一基准点接触,然后用右手中的探针在导电纸平面上找若干个与基准点的电势差为零的点,用探针把这些点一一压印在白纸上,照这样的方法,在每个基准点的两侧,各探测出五个等势点,每个等势点大约相距1cm。
3、画等势线取出白纸,根据五组等势点画出五条平滑的曲线,它们就是等势线。
[注意事项](1)先用多用表的欧姆档在各处测一下电阻是否均匀,以便选用厚薄均匀的导电纸,揿压时注意不要使纸破裂以免影响场的分布。
(2)电极跟导电纸的接触要良好,这是做好实验的关键。
可以选用10g或20g的铜质小砝码做电极压在导电纸上。
(3)本实验为更好体现原理,选用电压传感器来探测等势点。
物理实验教案高中
物理实验教案高中
教学目标:
1. 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和弹性系数的概念。
2. 掌握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方法。
3. 学会使用实验数据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弹簧、定标尺、支架、吊钩、载物槽、载物砝码等。
2. 实验原理:弹簧的弹性系数定义为单位长度弹簧所受弹簧力的大小。
3. 实验步骤:测量弹簧在不同载物下的伸长长度,并绘制载荷与伸长长度的关系曲线。
实验步骤:
1. 组装实验装置,将弹簧固定在支架上,并在下端悬挂一个载物槽。
2. 用定标尺测量弹簧的原始长度,并记录下来。
3. 往载物槽中逐渐加入载物砝码,记录下不同载荷下弹簧的伸长长度。
4. 将实验数据绘制成载荷与伸长长度的图表,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5.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弹簧的弹性特性及弹性系数与弹簧材质、弹簧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弹簧弹射伤人。
2.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并及时处理。
3. 实验结束后要仔细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拓展实验:
1. 测量不同形状、材质弹簧的弹性系数,并比较它们的弹性特性。
2. 探究弹簧的破坏强度与弹性系数的关系。
3. 设计实验验证弹簧的胡克定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考物理教案(通用8篇)
高考物理教案(通用8篇)高考物理教案篇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教学用具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4.标签【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
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
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25px=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 —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2、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高三物理教案教学5篇
高三物理教案教学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三物理教案教学,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物理教案教学篇11.本章主要是研究物体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物体的内能。
2.本章主要内容为分子动理论,以分子动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物理量温度和物体的内能联系起来。
属模块中高考必考内容。
3.高考中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计算题形式进行宏观量与微观量间的计算。
第一课时分子动理论【教学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知道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关系。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观解释。
【知识再现】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 m.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是,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3.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kg4.分子间有空隙.5.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的测量值NA= 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温度越高,运动越 .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合力叫分子力.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更。
知识点一微观量与宏观量关系的计算微观量与宏观量间的关系,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联系的桥梁。
解题时应抓住宏观量中的质量、体积、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分子数目等,微观量中的分子质量、分子大小(体积与直径),气体问题一般用正方体模型,固体、液体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高三物理实验总复习教案《力学实验8个》
力学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复习,做到对力学中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进一步学习用实验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4.通过对力学中学生实验的比较,知道所涉及到实验的类型。
5.在掌握课本上所给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不但要知道怎样做实验,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验。
2.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3.处理数据时,要有误差分析思想,要能够定性地分析在实验中影响实验误差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误差及有效数字1.误差(1)定义:测出的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叫误差。
(2)分类: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系统误差:产生:由于仪器本身不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
特点: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减小方法:校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完善实验原理。
②偶然误差:产生: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
特点: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减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有效数字:(1)带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为误差所在位。
(2)确定有效数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
②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单位无关。
③关于“0”在有效数字中的特殊性:0在前时,从左住右数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才是有效数字;0在后时,计入有效数字。
④乘方不算有效数字。
[巩固训练]判定下列有效数字的位数:(1)0.072 (2)2.930 (3)38000 (4)3.23×102[参考答案](1)2位(2)4位(3)5位(4)3位二、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在力学中一共有八个实验知识点是高考中要求的实验,在做实验复习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理解地记住实验步骤,处理好实验数据。
高三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精选5篇)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三物理教案精选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 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Δ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典题与精析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答案:ABCD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vt=gt=10×1.5 m/s=15 m/sh= gt2= ×10×1.52 m=11.25 m.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h= gt2 ①h-25= g(t-1)2 ②由①②解得:h=45 m,t=3 s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自主广场●基础达标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答案:ACD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答案:AD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A. ∶2B. ∶1C.2∶1D.4∶1答案:B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C.匀加速直线运动a>gD.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答案:AB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答案:35 m●综合发展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答案:0.5 s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0.2 s内通过高度为Δh=2 m 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答案:2.28 m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g取10 m/s2)高三物理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高三专题物理教案
高三专题物理教案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念满满,尽展机灵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起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专题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高三专题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学问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相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视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探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学问回忆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忆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具体学习运动的相关学问)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怀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盼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竞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确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试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拟这两张纸锥从一样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视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拟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泼,用学生熟识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拟物体快慢的方法;2.沟通总结;3.展示各组探讨成果。
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进展评价并总结:比拟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一样的状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一样的状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高三物理教学教案
高三物理教学教案高三物理教学教案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物理教学教案1一、目标要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和自学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材和方法,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第二册主要学习电和磁,有一些与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
本卷共分五章。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力第九章电和磁第十章信息传输。
每章的介绍提高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书每一章都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物理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
一些基础好、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他同学在不同的方面和水平上差异很大。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不听课,不认真记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按时复习。
结果,他们不能按时、按量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同学对物理不感兴趣,这个领域的女生比较多。
其他同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高。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认真制定措施,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成绩。
四、措施: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
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从努力学习变成快乐学习。
其中,多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多讲一些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感染力。
高三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汇编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物理教案1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E)和质量(m)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E=mc2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表明:物体所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由于c2这个数值十分巨大,因而物体的`能量是十分可观的。
高三物理教案2核力与核能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龙文教育物理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学生: 年级: 日期: 星期: 时段:课题第8专题高考物理实验专题(续)教学目标见正文教学重点见正文教学难点见正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学习内容与过程Ⅱ.同步讲解实验一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目的]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DIS(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注射器。
[实验步骤](1)将压强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
(2)开启电源,运行DIS应用软件,点击实验条目中的“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出现相应软件界面如图所示。
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曲线气体压强与体积倒数关系曲线(3)点击“开始记录”,观察压强传感器所测得的大气压强值。
(4)将注射器的活塞置于初始位置(如15cm处),并与压强传感器探测口连接。
(5)在数据表格中输入活塞初始位置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值。
点击“记录数据”,记录此刻针筒中密闭气体的压强值。
(6)连续改变注射器活塞的位置使气体体积发生变化,将变化后的体积输入到表格中,同时记录该体积所对应的压强值,获得多组压强数据。
(7)点击“p-V绘图”,计算机根据数据点绘出“压强—体积”关系图线。
点击“p-1V绘图”计算机绘出“压强—体积的倒数”关系图线。
[数据处理]请在图表中记录压强和体积的数据,并描绘出p和V以及p与1V的关系图。
次数压强p/kPa体积V/cm3[实验结论][注意事项](1)不能用手握住注射器;实验时缓慢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等压强值稳定后再记录。
(2)活塞涂润滑油防止漏气。
(3)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连接处有一定的体积。
小试牛刀1、如图所示,用一个带有刻度的注射器,及计算机辅助系统来探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关系。
(1)实验中封闭气体的体积可由直接读出,它的压强可由图中测得。
(2)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序号V(mL)P(×105Pa)pV(×105Pa·mL)1 20 1.015 20.302 18 1.085 19.533 16 1.215 19.444 14 1.380 19.325 12 1.605 19.26观察可以发现pV(×105Pa·mL)栏中的数值越来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实验时环境温度升高了(B)实验时外界大气压强发生了变化(C)实验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向外发生了泄漏(D)实验时注射器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3)实验时为减小误差,下列那些操作是不正确的()(A)推、拉活塞时,动作要慢(B)推、拉活塞时,手不能握住注射器(C)压强传感器与注射器之间的软管脱落后,应立即重新接上,继续实验并记录数据(D)活塞与针筒之间要保持润滑又不漏气小试牛刀2、用DIS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连接;②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③用V-1/p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如图2所示。
在实验中压强注射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图1VO 1/p -V0图2(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V-1/p图线不过原点,则纵坐标截距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牛刀3、一同学用下图装置研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最初,U 形管两臂中的水银面齐平,烧瓶中无水。
当用注射器往烧瓶中注入水时,U 形管两臂中的水银面出现高度差。
实验的部分数据记录在表中。
(1)根据表中数据,在右图中画出该实验的h -l/V 关系图线。
(2)实验时,大气压强P 0=__________cmHg 。
实验二 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目的]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
[实验原理]将油滴到水面上,油会在水面上散开,几乎形成单分子油膜。
如果把分子看成是球形的,那么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被认为等于油分子的直径,如图所示。
只要先测出油滴的体积,再测出油膜的面积,就可估算出油分子的直径。
d =V S[实验器材]油酸、酒精、滴管、痱子粉、量筒、刻度尺、蒸发皿。
气体体积V (ml )800 674 600 531 500水银面高度差h (cm ) 014.0 25.0 38.0 45.0[实验步骤](1)用已知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入量筒,记下滴数,测量并计算出每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
(2)在蒸发皿内盛放一定量的水,再把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待其散开。
(3)用透明的方格纸(把方格复印在透明薄膜上),测量油膜的面积。
(可用玻璃盖在蒸发皿上画出油膜的轮廓,再把透明方格纸垫在玻璃板下数格子)如图所示。
(4)用d =V S ,就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
测定结果表明,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
[数据处理]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滴数__________ 量筒体积__________一滴油酸的体积V =__________ 油膜的面积S =__________[实验结论]油酸分子的直径d =VS =__________[注意事项]必须保证是单分子层小试牛刀1、体积为V 的油滴,滴在平静的水面上,扩展成面积为S 的单分子油膜,则该油滴的分子直径约为 。
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 A ,油的摩尔质量为M ,则一个油分子的质量为 。
小试牛刀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所用油酸酒精的浓度为每104mL 溶液中有纯油酸6mL ,用注射器测得1mL 上述溶液为75滴。
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的轮廓形状,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 。
求:(1)油酸膜的面积是 cm 2。
(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 mL 。
【取一位有效数字】 (3)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直径为 m 。
【取一位有效数字】 实验三 用多用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 [实验目的]练习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电压和电流。
[实验原理]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池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G表的电阻为R g,电阻R0是可变电阻,也叫调零电阻。
(1)当红、黑笔相接时(短接)(如图a)把相当于被测电阻R x=0,调节R0的阻值,使指针指在电流最大值(使指针满刻度),为电阻档的零刻线。
(表头满偏电流)I g=εR0+R g+r。
(2)当红、黑表笔不接触时(断开)(图b),相当于被测电阻R x=∞;指针不动,电路中没有电流,所在位置对应无穷大电阻。
(3)当红、黑表笔间接入被测电阻时R x(图c),指针指在电流I上,改变R x;I随着改变;就可以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由I g=εR0+R g+r+R x得知,欧姆表的刻线是不均匀的,越向右端,电阻刻度线越来越稀。
[实验器材]多用电表、待测电阻、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技能]1、多用表使用前应先检查表针是否停在左端的“0”位置,如果没有停在零位置,要用__________轻轻地转动__________使指针指零。
然后将红表笔和黑表笔分别插入标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测试笔插孔。
2、在测量电阻时,要把选择开关扳到__________,并选择好__________,再把两根表笔__________,调整__________,使指针指在__________上,该位置在刻度的__________端。
3、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一定要使被测电阻跟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断开。
测量时,注意不要用手碰__________,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假如测量电阻时要调换欧姆档的量程,每换一次量程都需要__________,才能进行测量,否则测量值将是不准确的。
4、使用后,要把表笔__________,并且应该把选择开关__________,以防__________,若长期不使用应__________。
5、多用表欧姆档的特点:①零刻度在最右端;②测量范围从零到无穷大;③刻度是不均匀的。
[实验步骤]测电流的实验步骤:1、将多用表旋至500mA档(先用最大量程试测),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插孔。
2、断开电路中的电键,去掉电路中的一根导线,两表笔分别与原此导线的两端位置连接(串联)。
3、闭合电键读出电流值,如果指针偏转过小则减小量程再测(指针在右边三分之二范围内较好)。
测电阻的实验步骤:1、选择倍率(根据中值电阻与待测电阻值确定,使指针位于刻度盘的中间三分之一)。
2、调零:将两表笔短接,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到最右边的零欧。
3、测量:用两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的两端,从多用表刻度盘指针所指刻度乘倍率读出阻值。
若指针偏转太小或太大要改变倍率重新调零后进行测量。
4、复位:测量结束后将表笔拔出,并将选择开关旋至交流电压最大量程处或OFF处。
[数据处理](1)待测电阻R=__________;电阻两端电压U=__________;流过电阻的电流I=__________。
(2)根据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出待测电阻值R=__________。
[问题讨论]把测量出来的一个电灯泡灯丝的电阻值和根据额定电压、额定功率计算出来的电阻大小比较一下,说明两个阻值为什么不一样?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注意事项](1)测电压和电流时红黑表笔代表正负接线柱,并注意选择适当的量程,指针在右边三分之二范围内较好。
(2)测电阻时,待测电阻应与电源以及其他电阻断开,手不能接触两表笔。
(3)测电阻时没有正负接线柱之分;使用欧姆表时要选择倍率,且换档后必须重新调零,指针在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较好。
小试牛刀1、使用欧姆表时正确说法是()(A)拿到表时指针未指在刻度最左端,应先用调零电阻调零(B)测量时为保证接触良好,可用双手分别握住两表笔和电阻两端的接触处(C)测电路中的元件的电阻时只要断开电路中的电源就可以了(D)使用完毕后拔去表笔还应把选择开关置于交流电压最大量程小试牛刀2、指出用欧姆表测电阻时下述步骤中错误的是()(A)用×10挡测量时若发现指针几乎指在最右端应将选择开关拨到×1挡(B)用×10挡测量时若发现指针几乎指在最右端应将选择开关拨到×100挡(C)换挡后可直接测量该电阻,将读数乘以该挡的倍率就是待测电阻的阻值(D)换测另一个电阻时都必须重新调零小试牛刀3、如图是多用表的刻度盘,当选用量程为50mA的电流档测量电流时,表针指于图示位置,则所测电流为__________mA;若选用倍率为“×100”的电阻档测电阻时,表针也指示在图示同一位置,则所测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___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