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补充练习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一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首要原因是什么?A. 六国相互攻伐B. 六国的地理环境C. 六国的内政腐败D. 秦国的军事实力答案:A2. 根据《六国论》的论述,以下哪一项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A. 六国之间缺乏团结B. 六国的国力弱小C. 六国的外交策略失误D. 秦国的统一战略答案:B3.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句话的意思是?A. 六国用土地来讨好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只会越烧越旺B. 六国用土地来对抗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毫无作用C. 六国用土地来交换和平,但秦国的野心无法满足D. 六国用土地来换取秦国的援助,但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答案:A二、填空题1. 《六国论》是_________所著,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苏洵2. 作者在文中提到,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_________”,即六国之间相互攻伐,没有团结起来。
答案:以地事秦3. 作者认为,如果六国能够“_________”,那么秦国就无法轻易地统一六国。
答案:合纵三、简答题1.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哪六个国家?答案:《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2.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首要原因是六国之间相互攻伐,缺乏团结,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盟来对抗秦国。
此外,六国在外交策略上的失误,如以土地事秦,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四、论述题1. 论述《六国论》中作者对于六国灭亡的深刻见解,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答案:《六国论》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六国之间缺乏团结,相互攻伐,导致秦国能够逐个击破。
作者的观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敌时,团结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今世界,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强调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二、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5.李牧连却之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七、课堂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 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i 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洎牧以谗诛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至于颠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4、默写(1)古人云:“”此言得之。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②齐楚之精英..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思厥先祖父..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⑧可谓智力..孤危 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 .①③⑤B .③⑥⑧C .①⑤⑥D .①⑤⑨ 答案 D解析 ②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③古义指这样以后;④古义指祖辈、父辈;⑥古义指它的实际数目;⑦古义指天气冷暖;⑧古义指智谋和力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久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曲折) B.⎩⎪⎨⎪⎧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座)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栏杆)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确定)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然)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答案 C解析 既:已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子孙视.之不甚惜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失其所与.,不知 C.⎩⎪⎨⎪⎧六王毕,四海一.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答案 B解析 A 项看/看待。
B 项均为“亲附,亲近”。
C 项统一/一个整体。
D 项喜欢/吝惜。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李牧连却.之遂散.六国之诸侯 B.⎩⎪⎨⎪⎧ 以地事.秦义.不赂秦 C.⎩⎪⎨⎪⎧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然后从而刑.之 D.⎩⎪⎨⎪⎧不能独完.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 C解析 A 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B 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C 项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
D 项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理.固宜然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①②④B .②⑤⑥C .③④⑤D .②④⑥答案 A解析 ①②④是名词作状语;③⑥是名词作动词;⑤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六单元《六国论》《游褒禅山记》《国殇》相关巩固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列各句红色的词的用法及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诸侯之所亡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③奉之弥繁④侵之愈急A.①与②句相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B.①与②句相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句不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句不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3.下面对“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D.既然如此,就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4.文中引用“犹抱薪救火”来形象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5.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6.“举①以②予③人④”是个省略句,请将指代土地的“之”字填进原句恰当的位置。
《六国论》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六国论【1】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3】,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6】,何哉?与嬴【7】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9】连却之。
洎【10】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12】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5】,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此文为苏洵论文章《权书》中的第八篇。
苏洵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于嘉佑元年(1056)写下此文。
部编版语文《六国论》基础知识填空(四)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国论》基础知识填空(四)含答案1、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非秦也;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
是又在六国下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_____,_____。
”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6、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7、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8、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暴霜露斩荆棘9、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六国论》中苏洵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1、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六国论》(解析版)
《六国论》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一、原文、注解及译文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解1、本文为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的第八篇。
北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每年给予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又派使者至宋,向宋朝索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之地,迫于压力,宋朝答应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给予契丹。
庆历三年(1043),西夏元昊上书请和,宋朝答应每年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部编本必修下《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化常识:1.先:2.故事:3.厥:4. 国:二、翻译:(先划出采分点,再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情景语句默写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也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2.《六国论》结尾指出“,,。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3.《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1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论》练习题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作为。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礼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非兵不利兵:兵器。
6.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
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B.胜负之数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盖:因为。
B.始速祸焉速:招致。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向下。
D.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10.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洎牧以谗诛⑦以趋于亡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⑥/②⑤/③/④/⑦C.①④②/⑤/③/⑥⑦D.①⑥⑦/②④/③⑤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二、其他12.完成下列填空。
《六国论》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相关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思厥先祖父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而秦兵又至矣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3.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那句默写小练习
《六国论》名句默写小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空缺处的名句。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9、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0、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1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1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5、不赂者以赂者丧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暴霜露,斩荆棘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暴霜露斩荆棘1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2、如弃草芥1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六国论》拓展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拓展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lì)赂.秦(luò)日削.月割(xuē)廊腰缦.回(màn)B.逦.迤(lǐ)草芥.(jiè)胜负之数.(shǔ)倚叠.如山(dié)C.仓庾.(yǔ)下咽.(yàn)奉之弥.繁(mí)鼎铛.玉石(chēnɡ)D.辇.车(niǎn)殆.尽(dài)抱薪.救火(xīn)朝歌夜弦.(xuán)2.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①赵尝五战于秦①洎牧以谗诛①后秦击赵者再①斯用兵之效也A.①①相同,①①相同B.①①不同,①①相同C.①①相同,①①不同D.①①不同,①①不同3.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B.始速.祸焉速:加速C.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D.则民靖.矣靖:安定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度义.而后动。
义:正义。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亲附B.①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古代重量名,极言其细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 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 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 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 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 实,撰写了《六国论》。
词类活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日削月割 并力西向
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一天天,一月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保全
向西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
虚词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靠
代秦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六国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这样之后
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这样/ 那么
实 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暴秦之欲无厌
锋利 满足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交好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较秦之所得 得到的土地
始速祸焉
当与秦相较
招致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打退
或未易量
或许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与力量 暴霜露
暴露 胁迫 可以,凭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来自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其实百倍 它的 / 实际数目 理固宜然 本来
这样
犹抱薪救火 如同,像 良将犹在
还
洎牧以谗诛 等到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将近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
句 式
①其势弱于秦 于秦 状语后置 ②破灭之道也 也 ③举以予人
(之) ∧
判断句 省略句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 所 被动句
六国论
苏洵
六 国 破 灭 ,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得
难
失
易
道
并
理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借古 讽今
齐亡之事实 毋从六国 燕亡之教训 破亡故事
赵亡之悲剧
北宋地图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 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 仁宗嘉祐元年 (1056) 带领儿子苏轼、苏 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 22 篇 :《几策》2 篇 ,《权书》10 篇 ,《衡论》10 篇,谒见 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 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 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 诵,文名因而大振。
翻译下列句子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 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