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六国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文言文阅读题)《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C. 胜负之数数:次数 D. 始速祸焉 速:招致10.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以有尺寸之地1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不赂者以赂者丧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 而秦兵又至矣 11. A. 其实亦百倍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故为之文以志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 F 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B. 可谓智力孤危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 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文言文阅读《六国论(苏洵)》(附答案)精选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10.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12.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完整版)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六国论》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文言文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共6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秦之用兵于燕、赵
B.以地事秦以当强虎狼之秦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D.其势弱于秦韩、魏折而入于秦
10.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述。
(3 分)
9.C (3分)
10.(3分)
没有认识到韩、魏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重要性(1分)。
让韩魏二国去抵挡强大的秦国而不去协助他们,使其不得不依附于秦国(1分)。
最终使秦兵得以自由出入韩魏,从而攻打其余四国(1分)。
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韩、魏塞秦之冲()(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名师讲题】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苏轼《六国论》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三: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
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廉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六国论苏辙【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名师讲题】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知出A此B而乃贪C疆場D尺寸之利E背盟F败约G以自H相屠灭。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文中指治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由也为之”的“为”意思不同。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六国论(含有解析)
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它,指赵国 坚持到最后 使…退却 等到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消灭 几乎 时候 智慧国力 孤立危急 而且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假如 韩魏楚 实在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命运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 轻易 衡量(出高低) 命运 =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用 用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合 向西(对付秦国) 吃饭 礼待
B、作者批评燕赵错误,但认为破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此,
而在于其“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与“悲夫”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
“呜呼”惜其有良策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的联合力量,如果
它们不赂秦,就可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解析 A、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 B、不仅是都城沦陷,更是整个国家都灭 亡了,无都可迁了。 D、“城”在与“郭”并称的时候才是指 内城。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后分别从“ 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B、文章以齐、燕、赵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不赂者以 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 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 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 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 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 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解析 A、用/因为 B、和/比 C、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D、均表转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国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国论》含答案(2023春·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名师讲题】苏辙《六国论》柳宗元《封建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二邑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江西省三校生中职语文六国论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一)六国论(苏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兵器。
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败。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奉送。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例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文言文阅读题)《六国论(苏洵)》阅读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六国论(苏洵)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有尺寸之地。
后代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天割五城,明天割十城,而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
至于推翻,理固宜然。
先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难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尔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堪称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可以,良将犹在,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判:决定C.输赢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导致10.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认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其实亦百倍B.堪称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12.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章开篇斩钉截铁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解析深入,逻辑严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
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
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
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
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
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
④折:屈服。
【译文】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原文】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
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注释】①埸(y):边境。
【译文】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2)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3)则韩、魏之附秦故也(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山峻高而蔽日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与“而齐、楚、燕、赵之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句中的“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B.发愤西向C.故夫天下所重者D.素善留侯张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5.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参考答案】 1.(1)责备,责怪(按:这是《大赛》的答案。
而《古文观止》等均解释为“奇怪”。
)(2)笼络,拉拢(3)缘故,原因(4)摈弃,排斥 2.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3.CD(题干:保全,形作动;A.使完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B.方位名词作状语;
C.看重,重视,形作动词;
D.与……友善,形作动) 4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5.(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2)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