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doc

合集下载

探讨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

探讨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

中学教育2019 年 2 月134探讨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瞿艳凤(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石河中学 四川达州 635109)摘 要: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复习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的复杂性,形式多种多样,在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两条线”进行复习,即时间线和空间线,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可以通过由大到小、由总体到部分的方式构建,先构建学科知识的总体框架,再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最后到填充章节知识和构建专题内容。

关键词:高中历史 知识结构 整体框架 单元 章节 专题和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知识更为综合,注重知识的分析和运用,教材形式也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学习转变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学习,更加注重从古至今的中西方历史的结合,更加注重对学生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的综合学习,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规律。

对于高中历史复习,如何才能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呢?一、构建历史学科的总体知识框架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看似不多,但是考察的内容却密如针脚。

教材中含有很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的内容,例如:正文的案例部分,书边的楷体注解,图片和图片注解等,这些知识都可以作为考察的内容。

在过往的考试中,依稀记得有的试卷要求:选出哪项不是宋代五大名窑,哪些是明代瓷器的代表,选出行书的行为结构特点等。

正是因为高中历史考察的内容格外细致,所以我们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才要跳出这些细碎的知识,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历史知识时能够整体把握,避免了细碎内容的缠绕和羁绊,能够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1]。

整个高中阶段的内容主要是三本必修和一些选修内容。

其中必修内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要让学生仅仅把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先阅览一本书的目录内容,然后快速翻阅整本书的内容,最后通过时间轴,即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当代,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内容联动起来进行整体把握,建立历史总体框架。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历史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点多,犹如烟海,且跨越时空很大,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

要让学生在高三一年的紧张复习中较快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发现其内在联系,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是由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构成的一个有系统的整体。

它反映了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反映了历史演变的规律;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捷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便于知识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能力。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复习历史时,往往不重视构建知识结构,只是孤立地看待各个历史事件、人物,不注重知识之间相互的内在的联系,不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记忆的知识支离破碎,应用和解决能力差。

教师在授完新课或复习时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构建章节知识结构,如复习《鸦片战争》,当堂构建知识结构:章节知识结构的构建或某一历史事件结构的构建,要注意构建模式:背景→过程→评价,并让学生明确,背景按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按具体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过程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过程中的事件,评价主要包括结果、影响(作用)、性质、启示等。

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以后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构建章节知识结构,并广泛地迁移。

其次,指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如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章时,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在构建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时,一般要从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索着手,即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从三条线索扩展构建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高中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的兴衰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政治制度的演进到经济发展的脉络,从文化传承的延续到科技进步的历程。

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份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指南。

一、明确历史学习的主线在构建知识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几条主线。

一般来说,高中历史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来划分主线。

时间顺序是最基础的主线,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例如,中国历史可以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依次梳理;世界历史则可以按照古代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国际关系等阶段进行整理。

政治制度主线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演变。

比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近代的民主革命与政治制度的探索,以及西方的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等。

经济发展主线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

像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

文化思想主线则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二、整理历史知识的框架有了主线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整理历史知识的框架。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制作时间轴以时间为横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标注在上面,并简要记录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时间轴能够直观地呈现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间隔。

2、绘制思维导图围绕各个主线主题,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分支的形式展开。

比如在“政治制度”这个主题下,可以细分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等分支,再进一步细分具体的制度内容、特点和影响。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初探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初探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初探——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探索和研究王晓玲昌邑市文山中学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初探——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内容摘要:构建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又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即历史教师知识体系。

它是中学历史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钻研历史教科书,并应用其他课程资源,从教学的实际倩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出发,自己所构建起的、具体的在日常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教师知识体系,上承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下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其对建立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仅就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做一论述。

一、理论引导实践。

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先导。

历史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往往取决于其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

历史教师只有接受现代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吸取历史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内化为符合教育教学的历史教学知识。

然而,纵观教育史,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纷繁,莫衷一是。

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惫识,明辨的思维能力,对这些理论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

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能明确教育的最本质功能。

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受教育者成“材”成“人”,发展学生个性,即牢牢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不同于学。

不过,教与学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方向,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师的教就意味,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结论 . 即 民族矛 盾尖锐时 . 阶级 矛盾降到 次要 地位服从 民族矛盾 . 民族矛盾缓和时阶级矛盾 又成为主要 矛盾, 中外古今 皆如此。 又如 , 国际 关系中弄清利 益原则 . 就弄清 了一切国际关系
问题 而这 一原则同样是在教 学 中总结 出来
以上 是根据北非各 国分布 区域所 画大 意
以上是为建立 知识 体系 而准备基本 材料 的一般方 法。在世界近现代史结构体系 中. 如
以迎刃而解了 而这本身也是 “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 的一种表现 . 由此便可加深对 马克
思列宁主义这一原理的理解 二、 如何建立“ 历史 知识结构体 系” ( 一) 训练学生掌握 多种记忆方法 。 牢 固掌 握历史基础知识 这是 建立历史知 识结构体 系的基础 近
学 羁 2 0 1 5 年 第 2 期
张 宽 ( 河 北省蔚 县 西合 营 中学
所谓 “ 学科 知识体 系” . 是指以学科基础知 识 为基础材料建 立的学科整体 框架结构 。学
生一旦掌握 了它 . 就能融会 贯通 . 得心应 手地 解释一般 历史 问题 我在历 史教学和教研 中
史知识简单化了
4 . 比较记 忆。 如唐代孙思邈 的《 千金方》 和
依据各种联系把基本材料连接起来( 横 向、
纵向) 就构成了知识结构 的主体 。 ( 三) 引导 学生建立教材 或参考资料 所未 曾体现 的“ 新” 联系
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 目》 成就易混淆 , 于是抽 出内容 比较 .前者有 8 0 0 多种药物和5 0 0 0 多个
5 . 图表记忆 如将二战中北非战场的语 言
叙述变成如下图示 . 学生便一 目了然 摩 洛哥
北 非
比较、 中外对 比等 方向建立 的, 所 以学生遇 到 此类 问题只需从体 系中抽 出相关知 识点进行

如何建构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如何建构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如何建构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摘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是历史学习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中对学生都提出的很高能力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因此学科能力的养成要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

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

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有:一、问题归纳小结法就是通过一个问题总结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如学习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三四课的内容可用一个问题小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怎样演变的?”然后,把秦朝创立、西汉继承发展、隋唐完善、宋代发展、元朝变革、明清强化整合为一个问题,把三课课的知识贯穿起来。

二、示意图归纳小结法四、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建构知识结构和体系历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

根据学科特点,在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时,一般通过确立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性质等方面要素,把握事件全貌,进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归纳了同类事件的知识结构后,当学生再一次接触同类历史事件时,脑海就会出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思路,其自我整理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就会提高。

如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①从现实经济角度评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从现实政治角度评价:缓和了社会矛盾,抑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制度。

中学历史知识体系构建

中学历史知识体系构建

中学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一个完整、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论述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到其层次结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年代层次、主题层次、事件层次和人物层次。

年代层次按照历史时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划分到不同的时期,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主题层次按照历史的不同主题,将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归类;事件层次则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物层次则将历史人物按照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影响。

二、知识体系的主线脉络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线脉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选取中国历史的主线脉络为例。

主线脉络包括中国历史的大致发展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主线脉络,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记忆其他的历史知识。

三、知识体系的衍生拓展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进行衍生拓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考能力。

例如,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历史的魅力等。

这样的拓展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知识体系的渗透贯通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和渗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不同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其他相关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或者在讲解历史人物时,可以引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作者:张玲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33期摘要:本文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能力,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发现内在联系,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归纳、整合及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构建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116-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33.073历史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点多,有如烟海,且跨越时空很大,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

要让学生在高三一年的紧张复习中,能够较快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发现其内在联系,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是由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构成的一个有完整系统的整体,它反映了历史的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反映了历史演变的规律;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捷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能力,并且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复习历史时,往往不重视构建知识结构,只是孤立地看待各个历史事件、人物,不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相互的内在联系,不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记忆的知识支离破碎,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授完新课或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作者:张宽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5年第02期所谓“学科知识体系”,是指以学科基础知识为基础材料建立的学科整体框架结构。

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地解释一般历史问题。

我在历史教学和教研中始终把建立这一体系作为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意义1.便于检索。

即能很快地从体系中找到所需的知识点,以解答问题。

例如,“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它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古代文化专制”三个系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迅速将它找来解答相关问题。

2.方便比较。

高考发展趋势是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比较能力的考查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方面。

而知识体系是按着历史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外对比等方向建立的,所以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只需从体系中抽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即可。

比如回答“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为何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这个问题时就可以直接从中国改革系列中对比二者的背景和过程等项得出结论。

3.有利于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如只要认真分析和领会国际关系的许多事件,就可以发现在纷纭繁杂的个别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利益”,它决定着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懂得了这一点,一切国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而这本身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由此便可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原理的理解。

二、如何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一)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记忆方法,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

近年来,高考题能力要求比重日益加大,给许多人一种错觉,认为记忆历史事件、人名、地名、时间等已没有意义。

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谈不到历史能力的提高。

我在新授课和复习中,指导学生必须学会如下几种记忆方法,以便较好地掌握中学历史基础知识。

浅谈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

浅谈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

浅谈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就高中历史新课程而言,首要的同时也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为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即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历史学科知识)转变为是适应历史教学,尤其是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充分发挥课程的发展性功能。

这也是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从“学科知识体系”到“学习知识体系”,虽然只一字之差,却体现出观念的巨大变化,即这次课改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历史课程开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历史课程开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历史课程开始从历史学科的视角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视角;从过分关注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适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及其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程式化的学习定式。

在新课程推行伊始,完全依靠学生的力量改变已有的学习习惯,并不现实。

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要依赖于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历史教师应当站出来,走在课改的前沿,深入研究,摸索新途,为切实推进课改出实效,“披荆斩棘”。

具体做法:一、教师要主动自觉的审视自己在新课程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

毋庸讳言,目前大多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灌输-接受”式教学,我也曾跟理科老师抱怨过,“你们上课还能做几道题,而我们就要讲四十五分钟,而且一连就是六节课”,现在看来,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不仅不符合课改的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曾问自己“你敢不敢只讲十五分钟”,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少讲、精讲,这是对教师传统“一言堂”角色的一种挑战,这是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引路人,合作者,课堂上少讲、精讲,不是任务轻了,而是任务和责任更大了,要讲好一堂课,老师要设计出像评书中一样的“扣”,所谓“四两拨千金”,一个好问题的设置才见教师的功力,这份功力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研习和具备充盈脑际的新课改理念,还包含了对受众,即对学生和他们的期待的了解,具体的说,就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

建构知识框架 学好高中历史

建构知识框架 学好高中历史

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 质属性 和根本 趋 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 展 的共性 。 在教学复习 中, 更注重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 ,使其在教师指 导下 自主学 习 探究 。可把教材 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 同阶 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 。中国古代史划 分政治经济思想科 技文化几个单元;中国 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 “ 半殖 民 地半 封建 社会的初 步形 成” 、 “ 半 殖 民地半 封建社会 的完全形成” 、 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 经济 的产生发展等几个单 元。新 民主主义 革命 时期 可按 四个 时期 划分 阶段 特征 , 世 界 近代史可 划为古希 腊 民主和罗 马法; 早 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江 场手工业 时代) 、 自 由资本 主义 大发展 时期 (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 时代) 、 资本主义 向帝 国主义过渡时期 二次工业革命 电器时代) 、 第一次世界 大 战等几个单元 ;世界现代史 可划分 为战后 革 命 时期 、 2 O年 代 资本 主义 相对 稳 定 时 期、 3 O 年代大危机 时期 、 “ 二战”时期和二 战后 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等 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 复习不是章 节知识 的简单 重复 , 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 构建单元知 识结构体系 。复习时 , 可按“ 基本史 实一历 史概念一知识体系一阶段特征”的内容结 构, 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 在对基本史实进 行微观分析后 , 再从宏观上进行 系统综合 , 把单元 知识平面 的“ 广” 度、 垂直 “ 深” 度 和 理论 “ 高” 度有机统 一起 来 , 揭示 历史知识 的系统性规律性 , 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 系, 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 阶 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 趋向 ,提示历史 的阶段特征 。 第三 。以纵横联系法构 筑立体 的知识 框 架 结 构 体 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 系是构成知识结 构 的纽带 。 在复 习教学 中, 以某一历史事件 或现象为基点 ,按时间发 生的先后顺序对 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 发展 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 析,这就是纵 向 联系分析法 。例如 , 分析戊戍变法运动 , 可 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 、 辛亥革命 , 分析近代 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 程。同时可把它 与 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横 向对比 ,从而揭 示 l 9世 纪晚期亚洲各 国之 间的相互联 系 及其反映 的时代特 征。例如, 在复 习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 时, 可 以比较 雅典 民主政治 的基本 内容 ,还应 加强教材相关 内容之 间 的前后纵横联系。 例如 , 在复习雅典政体 由 君主制 到贵族制再到 民主制 的演 变时 , 可 以联系下一课古罗马政体 由君主制到贵族 共和制再到帝制的演变 ,使学生注意其 区 别 ,并引导学生在 接下来 的复习中深入探 究雅典与古罗马相 比能够形成 民主政治 的 深层次原因。还是西方资产 阶级代议制 的 源头 。在复习第一次第二 次工业革命 的影 响时,要联系对 中国的政治 经济思想 的影 响 ,在专题 复习时必须进行纵 向专题和横 向专题 的交 叉与渗透 , 亦 即“ 纵 中有 横 ” 或 “ 横中有纵” ,这样 才能加深对历史教材 的 理解 ,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 ( 作者单位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 中

浅谈建立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

浅谈建立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

浅谈建立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本文分析了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主要弊端及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论述了建立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意义和策略。

认为教师应运用历史方法,解读历史观点,探索历史问题;学生应发掘和利用学习资源,重组原有的知识基础,建立适合自己的综合学习体系。

标签:高中生;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构建;意义;策略在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学历史课程在课程观念、内容体系、知识选择、教学与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革新。

新设计的历史课程,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仍然存在难度较大、重复较多等问题。

有学者指出“要设计好中学历史课程,必须转变观念,把传统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造成适合中学生认知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中学历史课程。

”[1]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习期间的个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历史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五个层次。

[2]其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和专业历史教育者去开拓、完善和掌握、传播的专业知识;而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只是一般中小学生认知人类历史进程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需要知道、了解和熟悉的非专业知识。

[2]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正是建立起有效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高中生依据课程标准学习、运用历史教科书,并参考相关历史资料,重新组合知识,建构出一套对历史学习、复习等有用的知识体系框架。

一、为什么要建立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知识体系1、高中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只强调了整体宏观的历史,而忽略了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有效关联,从而造成了知识的不连贯从接触使用的各版本高中新教材来看,其多采用模块、专题式的教学体系,它把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必修又分为历史(1)政治,历史(2)经济,历史(3)思想文化三个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建立探析

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建立探析

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建立探析摘要:历史知识是形成历史能力的基础。

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的阶段特征就构成了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历史能力明显增强的目的,为学生进入、适应社会和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历史知识基本线索知识体系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性、关联性很强,除了要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要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

所以在历史学习中,不能把基本历史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消化进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思维。

所以,以课本为中心,在整理并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学习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是学“活”历史的途径之一。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在讲述完一系列的历史基本史实后。

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掌握了新的知识,却又遗忘了旧的知识这样的情况。

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他们的错误在于把一个个历史事件看成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没有意识的到,这些历史事件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把握住其中关键的联系,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从整体上来学习历史,从全局来把握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学习历史就会变得更快、更好、更轻松!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或是历史学习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产生的影响!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即历史知识自身固有的总分、主次、前后、内外和因果等既区别又联系的层次结构形式。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整体构建的研究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整体构建的研究

探索篇•教学研究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整体构建的研究丁长欣(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吉林梅河口)摘要:当今,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为模块,以中外历史为体系。

这就使得建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方法众多,现列举若干方法,浅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体系;时间轴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向来觉得零乱而复杂。

对此,在高中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只有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线索,才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

以时间轴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时间是影响历史学习的重要因素。

准确把握时间,建立历史的时空性,有助于学生把繁杂的历史事件系统化、体系化,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认知,从而促进探寻历史真谛的想法生根发芽。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这一历史时期,学生容易陷入历史知识的繁杂之中,迷失方向。

如果以时间轴线图示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整体构建就显得更为清晰而有条理。

以时间为轴,展示从原始社会到1912年之间众多的历史事件,并且通过分层的形式揭示各种历史要素之间的时间关系,体现部分逻辑关系,使整个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知识体系十分清楚明了。

以表格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事件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交叉的。

而这也正是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利用表格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大大缓解这种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依法治国(1997年十五大提出,1999年写入宪法) 1.1945—1978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2.1978—1992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

3.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国际外交方针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推行新型区域合作历史“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是前提、根本,“两制”是方式、途径经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农村城市改革的共同点都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开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提出构想、确立目标、勾画框架、深化认识文化文艺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对双百方针的发展)教育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取代全面发展)科技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思想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确立为指导思想)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以专题呈现出的表格,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打开一扇窗,由此可以进入深化学习历史阶段。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初探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初探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初探知识整合,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主要出发点,将分化了的知识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协调,相互渗透的体系。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突破了以往纪传体教学体例,采用专题式编排体例,叙事详细,观点新颖,图文并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弱化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及时序性和完整性。

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不明确,内容不完整,有时候是把一件事分割在几个专题来叙述。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并且对课程标准要求了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归纳,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知识整合,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规律性、趋势性、线索性因素。

我们在平时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怎么对高中人民版教材进行知识整合呢?下面根据我平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实例,谈谈在一节课的设计中,怎样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供大家交流讨论。

一、模块整合,再现历史全貌人民版教材事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来进行编排,可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关系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教学时,就应该简洁的补充另外模块的知识,把三方面相融汇贯通,让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比如,我们在设计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辛亥革命》时,为了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我们就需要把三个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

对于辛亥革命的背景,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分析:政治方面: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文化方面: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并且补充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我们也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方面: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doc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doc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省高要市第一中学郭万勇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下,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根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

这就使得历史的学习与复习,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学会建构符合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方法众多,笔者专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建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一初步阐述,假设有欠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众所周知,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根本容,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向来觉得零乱而困难。

历史知识之繁渺,浩如烟海,而历史知识之教学,犹如教海拾贝。

对此,在高中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只有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线索,才能在学海拾贝中窜出美丽的挂饰,而免于陷入历史知识的繁杂之中不能自拔。

一、表格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历史事件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横向纵向联系世界围发生的历史事件,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外历史。

而这也正是学生比拟薄弱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中会习惯性把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开,容易造成历史的割裂。

利用表格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大大缓解这种情况,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中外横向纵向联系。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如下表:中国近代史知识网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编写是以专题形式进展,对中外历史分章节进展处理,这就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中外的联系,文综形式下的考试以专题的形式为主,但中外历史知识混合,又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倍感吃力,所以建立表格知识网络,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就显得尤其必要。

二、时间轴线图示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现代史局部包含两个阶段,即旧主义阶段和新主义阶段。

在旧主义阶段,又包含两条根本线索,一条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程,或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新主义阶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的过程,包括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

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历史作为一门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识和能力,即是在微观层面对于学生的条理性思维和结构组织能力进行隐性的锻炼和强化,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1、指导思想:(1) 一个习惯人常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前提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这个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双方配合,教师的适时督促与学生的自觉完成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两个方面要使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与方法落到实处,就要从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两方面入手,切实地形成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和意识,扎实地指导其方法,及时地督促与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只要这样,将教师的指导融合于学生的实践中,预期的效果才能显现。

(3) 三个标准学以致用,知识体系的构建乃是为学习而服务,因而考察知识体系有用与否的标准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是否有利整合教材知识、是否便于做题时候的运用、是否便于整体历史观的培养和形成。

如果能够做到这三条标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是有效的。

2、具体措施(1) 平时作业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具体布置历史课平时的作业十分有限,除了每节课前的导学案之外,就是课后练习册的完成了。

因此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形成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

首先,在导学案设置中,可以专门留出部分,要求学生用来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批阅中,适当地予以方法的指导;在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单元的理解和把握,构建每单元的知识体系,教师进行定期的抽查,以督促学生不断落实,取得良好效果(2) 教师新课中的方法指导与示范在每节新课结束后,教师在课件上可以出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供学生参考和运用,但要求学生不可照抄。

同时,在平时的导学案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部分中,对于学生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并推广,对于不好的地方亦要适时指出,批阅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贯穿,并予以适度的师范。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欣赏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图2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图4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

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

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广东省高要市第一中学郭万勇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下,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

这就使得历史的学习与复习,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学会建构符合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方法众多,笔者专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建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一初步阐述,若有欠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众所周知,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向来觉得零乱而艰难。

历史知识之繁渺,浩如烟海,而历史知识之教学,犹如教海拾贝。

对此,在高中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只有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线索,才能在学海拾贝中窜出美丽的挂饰,而免于陷入历史知识的繁杂之中不能自拔。

一、表格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历史事件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横向纵向联系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外历史。

而这也正是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中会习惯性把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开,容易造成历史的割裂。

利用表格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大大缓解这种情况,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中外横向纵向联系。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如下表:中国近代史知识网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编写是以专题形式进行,对中外历史分章节进行处理,这就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中外的联系,文综形式下的考试以专题的形式为主,但中外历史知识混合,又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倍感吃力,所以建立表格知识网络,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就显得尤其必要。

二、时间轴线图示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包含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阶段,又包含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程,或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阶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的过程,包括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这一历史时期,学生容易陷入历史知识的繁杂之中,零乱不堪。

以时间轴线图示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就显得更为清晰而有条理。

如下图所示:表一:表二: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从1840—194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事件,并且通过分层的形式揭示了各种历史要素之间的时间关系,也体现了部分逻辑关系,这样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知识体系就十分清楚明了。

对于时间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在拙文《时间线索与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探微》有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但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以时间轴进行展示,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也有其内在的弱点,其中,无法全面展示各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以因果关系建构这一时期历史知识体系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

三、因果关系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繁乱复杂,但是却也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在分析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原因与影响时,一般还是历史常用的三维分析法,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但有时又有所侧重,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去分析,还要重点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导火线)。

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时,一般需要以一分为二的方法从积极与不足两个方面去分析,当然,也有的例外需要从国际国内影响,或者是从对当时与对后世的影响,不过主要的还是一分为二地分析。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尤其要重点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因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其原因也是会对另一历史事件造成影响的,这就是因果关系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中国近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而言,所以近代史是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其爆发的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原因,而爆发的原因又须从国际国内战争双方去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也须从中英两国双方去分析。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直接打破了知识分子天朝上国的迷梦,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学习先进的军事科技。

其中经济方面的影响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涌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特别是传统手工业的破产,再加上沉重的赔款使清政府加重税收,这就进一步激化了本来就已经是尖锐的阶级矛盾,于是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洋务运动,开始从实践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洋务派并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只是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不学习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主张中体西用,但洋务运动毕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在本来已有的外国资本主义与洋务运动的双重刺激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而因为民族资本主义是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洋务经济的夹缝中产生的,这就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既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初期离不开外国资本主义,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早期和洋务派一样也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

中法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得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地主阶级洋务派分离,因为经过二十几年的洋务运动中国依然失败,使得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是不够的,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学习西体西用,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没有付诸实践。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偿还巨额账款,增加税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加上《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使得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这在客观上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变法图存;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张謇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实业派主张实业救国。

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戊戌变法很快归于失败。

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认识到,必须通过改革以挽救自身的统治,开始清末新政,但清末新政又具有很大的虚伪性与欺骗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主张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终于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次年成立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加紧专制独裁,宋教仁希望通过组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被袁世凯刺杀,引发“二次革命”,但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称帝,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其称帝作思想舆论准备,这又引发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不满,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与理论基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工人运动,但遭到镇压,于是开始考虑与国民党的合作,而国民党的民主运动也屡遭失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开始正式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但是由于共产党与国民党本身的阶级立场差别,最后国共分裂,进入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激化并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为了一致抗日,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并最后取得抗战的胜利。

但是两党内在的阶级矛盾又引发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以因果关系线索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其原因与影响,但难免显得啰嗦而又繁杂,所以,因果关系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如用具体的图示表示就会更加清晰,其思路也就显得更加明了,如下图所示:表一:表二:表三:历史事件总是由背景原因、内容过程、影响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尤其是原因与影响两个部分,又是历史考试中常考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于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时期,中外历史事件数不胜数,而且这些中外历史事件又是相互影响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知识的网络,所以,以因果关系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平时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实效性。

而知识体系则比较好地处理了知识和能力的矛盾关系,通过恰当地系统处理知识,在处理中增长能力,使知识和能力较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积累性的,互相融合为一体的。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多样性,如上文所述,可以通过表格法、时间轴线图示法、因果关系线索等方法建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当然,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内化还是能力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示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辅之以必要的专题训练。

只有这样,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1、董洪涛:《轴线图示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学政史地》2008年第11期。

2、周美资:《历史复习中应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综合版》2009 年第4 期。

3、穆维永:《浅谈高考复习过程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总第72 期4、朱永贤:《探索构建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年第8期。

5、张雷:《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中外教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6、赵建辉:《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 年第07 期总第233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