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人格特质的渊源及在其法治思想中的角色定位

合集下载

论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梁漱溟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董俊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摘要细读梁漱溟先生的著作,就会发现他是将法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理解,特别是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及思考,都为研究现代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模式。

关键词梁漱溟法的概念西方法传统中国法传统作者简介:董俊婷,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001-02一、梁漱溟先生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寿铭,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喜欢把他称作“行动的儒者”、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后的儒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国文化要义》、《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究元决疑论》等。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20世纪中国所有的主要事件和运动他几乎都经历过,他一生所面临的法治转型问题,现在我国仍在解决,因此研究梁先生的法律思想对中国进行社会转型有重要意义。

二、梁漱溟的法概念及对中西法传统的比较(一)梁漱溟的法概念什么是法?这是法学研究者所面对的一个永恒话题。

与科班出身的法学家不同,梁漱溟从来没有对“法”或者“法律”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认为法律﹑习俗等都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他将法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理解。

在许章润教授看来,梁漱溟的“法”概念蕴含了广泛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秩序的制度化”“ 公众意见”“ 生活方式的表达”“ 合理的人世规则”及“ 法律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秉性”五个方面。

①我赞同许教授的观点,在此我仅就个人的理解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内容如下:首先,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的开篇,梁漱溟就明确指出“法律制度”是“文化重要部分”,这与具有“公共观念”和“纪律习惯”、“组织能力”及“法制精神”的近代西方相比,传统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法制之不见形成”。

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特质

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特质

烛照耀下的一代儒宗” 而梁漱溟 曾自称“ , 心里只有

点 佛 家 的意思 ” 。在《自述 早 年思 想 之 再转 再 变 》
全 面的 、 客观 的 、 事求是 的评 价 。但 问题 的症 结 在 实 于 : 该 如何 给梁漱 溟 以恰 如其 分 的历史 地位 , 应 如何 恰 如 其分 地对其 一 生作综 合性 的整 体判 断?依 笔者 之 浅见 , 只有结 合 2 O世纪 中 国社会 变革与 中国思想 文 化 发展 的进程 , 能对 梁漱 溟的学 术成 就 、 会实 才 社
览学界梁漱溟研究之现状 , 大多数学者仅关 注其思
想 之局 部 , 如 文化 哲 学 、 生 哲 学 、 西 文化 观 与 诸 人 中 乡 村 建 设 理 论 等 , 未 对 他 作 一 总 结 性 、 论 性 尚 综 评价。

1 1 年受聘担任北大哲学系讲师之 日即对蔡元培、 97
陈独 秀表 示 :我 此来 除替 释迦 、 子去发 挥外 , “ 孔 更不
梁 漱溟 学术 思想 为什么 经历 了功利 主义一佛 教
想 曾发生过多次转变, 所以其思想属性一直倍受争
收稿 日期 :0 10一3 2 1— g2
基金项 目 : 安徽大学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培育项 目: 现代新儒 家与中 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研究 (00 21) 作者简 介 : 良发(99 , , 周 17一)男 安徽六安 人 , , 事中国近现代哲学与 中西文化研究 。 博士 从
以透 视 与反 观 那一 代 知 识 分 子 对 民族 与 文化 双 重 困境 下 中 国的 忧 患 之 思 。
关键词 : 梁漱溟 ; 文化哲 学; 社会实践; 人格特质 中图分 类号 : 4 2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号 :0 89 3 ( 0 2 0 -0 30 G1 A 10 —2 3 2 1 )20 0—4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年-1988年),字望安,号浩然山人,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

梁漱溟先后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以其博学多才、诚实正直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在中国学术界享有盛誉。

教育家的荣耀梁漱溟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于191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曾先后在兴化中学、广东咨议局中学、北平师范、合肥中学等任教,并且长期从事教育研究。

1922年,梁漱溟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长,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树立了榜样。

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学生所喜爱,他为人师表,为学生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他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成为无数后辈学者学习的榜样。

文化学者的贡献梁漱溟不仅在教育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学者。

他的学问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梁漱溟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积极推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此外,梁漱溟还对于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活动家的身影梁漱溟不仅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当了一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众知识分子。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使他在国内外社会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梁漱溟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并为之奋斗。

他曾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梁漱溟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担任多个国际组织的职务。

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特质

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特质
的宏伟事 业。 由此看 来 , 漱 溟 由佛返 儒 的时 间 比 梁
他 自述 的早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促使 梁漱 溟思想转变有 两个根 源性 动 因: 一 , 第
中国近 现代 思想家大多有研 习佛教 之风 尚 , 章太 炎 、 梁启超 、 熊十力 等 人均 是 如此 。当他们 的人 生理 想
与政治抱 负得不 到 伸展 , 超越 现世 的佛教 就 自然 成
理性 思考 。
前” 为第二期 , 由于对 社会 现实 的失望 , 他转 向印度 的出世思想 ;从 12 “ 90年起 ” 于 第三 期 , 再转 而 属 他
归落 中国儒 家思 想 , 志 为 中国现 代化 探 寻一 个切 立
实可行之路 。在思 想转 变 的划 分 时段 上 , 者并 不 笔 完全赞 同梁漱溟本 人 的 自述 。例 如 , 11 他 97年受聘 担任北大哲学 系讲 师时 对蔡元 培 、 独秀 表示 :我 陈 “
为其精神 归依和心灵 寄托。梁漱溟 亦没有 例外 。他
早年 即不爱学习 , 向往建功 立业 , 极参 与革命 。然 积
而辛亥 革命 没有 使 中 国社会 得 到根 本改 观 , 以各 加
收稿 日期 :0 1— 8— 0 2 1 0 1
作者简介 : 良发( 99一) 男, 周 17 , 安徽六安人, 安徽 大学哲 学系博士研 究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 21 年第 6期( 01 总第 14期) 1 Ju ao ePr colf P hnzo uip o mteN ., 1(u 14 or l fh aySho oC CZe  ̄ aM n i Cm ie o62 1Sm,1) n t t 4h ca l t 0
2 开创援 西 学入儒 的 范式。梁漱 溟凭 借其 超强 . 的洞察 力 , 刻地 领 会 了柏 格 森 生命 哲 学 的真 谛 与 深

梁漱溟思想特征总结

梁漱溟思想特征总结

梁漱溟思想特征总结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丰富的学识和深远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青年。

以下是梁漱溟思想特征的总结。

首先,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一是反叛和开拓创新。

在他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动荡变革,思想界被封建文化和传统观念所束缚。

梁漱溟不仅勇于质疑这些陈旧观念,还勇于提出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他既对传统封建的礼教和儒学提出了质疑,又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吸收,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他不仅重视个体的精神和道德的培养,也关注到个体的物质生活和自由发展的需求。

他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智慧、才艺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坚信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三是爱国和报国。

作为一位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梁漱溟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进行了广泛的反日活动,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了救亡运动。

他坚信只有通过自强不息和文化复兴,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

最后,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四是崇尚人文和人道主义价值。

他在教育、文化和社会活动中一直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的价值。

他反对以成绩和功利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主张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他在文化交流中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提倡和平相处和互助合作。

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为改善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不遗余力。

综上所述,梁漱溟思想的特征可归纳为反叛和开拓创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爱国和报国、崇尚人文和人道主义价值。

这些特征使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思想的文化根源与道德实践

梁漱溟思想的文化根源与道德实践
羼 薅 凰 画 画
乃指示之 。小儿始 自知其糊涂云云 。” 梁漱 方文化要 “ 全盘承受 ”不过 “ , 对其态度要 改 溟 的父 亲采 用 良好 的思想教 育方法 ,循循

改” 认为 中国今 天要走的路应是融合 中 ,
善 诱 , 迪 人 以 自省 自悟 。 过 父 亲 正确 的 西文化 的特点 “ 启 通 援西学入儒 ” “ , 以中国的态
育熏 陶 。“ 我们 受到 的可能 是最 自由的教
梁 2中阁传统文化 思想 的影响 。梁漱溟 育 。” 漱 溟 的 长 子 梁 培 宽 存 回 忆 父 亲 时 常 .
9 时给他 的学 生写道 : 儒家孔 门之学 , 说 ,父 亲 对 我 完 全 是 宽 放 的 … … 我 在 父 亲 4岁 “ “
返 躬 修 己 之 学 也 。 子 固 尝 自述 云 : 十 有 面前 , 孔 吾 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力。 他从 五 而 志 于 学 , 十 而 立 , 十 而 不 惑 , 十 不 以 端 凝 严 肃 的神 气 对 儿 童 或 少 年 人 … … 四 五
口 西 京学 院
安 宝洋
妇不被其泽” 的儒 家信 条与道德 规范。 梁父 在《 引 中西文化及其 哲学》 中对 中西文化 的 比 然 后 有针 对 性 地 进 行对 话 , 导 学生 寻 找 解 按照 自己的理想 设计儿子的未来 :不 以贫 较提 出 自己与众不 同的标 准 :生活 的根本 决思想问题 的方法 , “ 并投身到解决问题 的具
村建设 ;一 生致 力于研究儒 家学 说和 巾圈 修养 ” 应当使 青年人受到持 续的系统的修 自主 权 ” 。 。 传统文化 , 可是却念念 不忘佛 家生活……

养教育 、 道德教育 。 他认 为中国文化应以孔

梁漱溟的人心论及其仁学探析

梁漱溟的人心论及其仁学探析

第一章引言梁漱溟(1893—1988),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人物。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的代表作,集中阐释人心论,即人类心理的自然基础和基本特征。

梁漱溟的人心论可谓一位中国现代哲学家所著的“精神现象学”。

在梁漱溟看来,任何一种伦理思想,一定以一种心理学作为根据,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据便是儒家的心理学;这个儒家心理学,就是儒家对“人心”的看法,同时也是《人心与人生》所要阐明的主题。

1966年,梁漱溟写成此书的三分之一,后因文革一度中辍,1970年重理旧绪,1975年方写成全书。

自梁氏人心论提出以来,学界对其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诠释,其人心论与熊十力以宇宙论为进路发展现代儒家思想并注重宇宙论对现代儒家哲学的建构,颇有异曲同工之趣。

一、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综述梁漱溟从人心论阐释现代儒学这一进路,其目的是要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提供一个心理学基础。

这套所谓心理学,其实整体上还是哲学;其所运用的核心概念,如本能、理智、理性,都是近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由此形成了他的哲学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结构。

在这种心理学求证的基础上,梁漱溟构建起了“仁”学思想体系。

梁漱溟作为一种心理学基础的人心论及其由此生发开出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或称其人生哲学思想,系统地阐述于《人生与人心》一书中。

另外,也见于一些其他的重要著作,如,《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朝话》,《梁漱溟自述》,等。

这些文章或著述都收录在《梁漱溟全集》中。

这些原著由于本身时代并不久远,因此依然是本文论述所要参考和引述的重要文献。

梁氏的人心论和仁学思想近年来学者也进行了一些较有成果的研究、归纳和阐释。

一些学者用系统的理论方法加以研究,使得其哲学体系有了更多的视角,也被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领域。

这些研究繁杂而不失系统,琐碎而不乏逻辑,有的蕴藏西方学理的思辨,有的厚积东方文化的意蕴,对于人们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与审视儒家“仁”学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学者。

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生平、思想背景和梁氏哲学等维度入手,对他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

一、梁漱溟的生平与思想背景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光彩,字漱溟,号千里。

他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教育开阔,年幼即较为擅长阅读。

1905年,梁漱溟进入私塾学习,师从陈宝琳、刘希夷等名教育家,接受古代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教育。

1913年,他考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到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学习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西方思想家的思想。

1917年,梁漱溟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和哲学,深入研究了西方法律理论、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

他在美国期间受到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影响,认识到伦理思想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开始尝试用汉语来介绍西方思想。

回国后,梁漱溟在北平(今北京)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

他在思想界和文化界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梁漱溟认为,“伦理”是人类共有的、永恒不变的精神和道德的规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灵魂。

他主张以“伦理”为中心,建立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

梁漱溟提倡的“伦理本位”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道德至上”,认为伦理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人类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以伦理为中心。

他认为,伦理是超越国家、超越阶级、超越民族的,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和价值观念。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对现代化、西方化的反思和反抗。

他认为,现代文明的进步,不应该是依靠西方化,而是应该以中华文化的“伦理本位”为核心,对现代文明进行改造借鉴,使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人民需求。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在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过程中,梁漱溟的思想发生了多次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都多次提及,并在其著作中将自身思想的转变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利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出世思想阶段,第三阶段是入世思想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受到西方、印度、东方文化的思想影响,最后援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这四个时期的思想重新融合起来,为儒学思想重新赋予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

(一)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梁漱溟思想的第一个阶段是功利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环境深深地影响了梁漱溟的思想形成。

梁漱溟生于十九世纪末,此时正值洋务运动末期、维新运动萌芽时期,其父亲梁济是清末的一位官员,“梁济虽然恪守传统道德,但却并不迂腐和保守,他追随着传统儒家传统富有生命的一端,追踪着时代前进的脉动,成为‘通经致用’的进步型儒者和深切关心中国命运的改革主义者”。

在他做官期间目睹了清王朝政府的衰败,由于无法接受当时学者思想的迂腐,同时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在梁漱溟六岁的时候,其父并没有让梁漱溟学习四书五经的封建文化,将是送入当时北京的第一所“洋学堂”——“中西小学堂”读书,后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辍学在家,随后等到时局稍微稳定后多次在小学堂求学,学习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直至顺利毕业。

从小到大,家里对于梁漱溟的教育都是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这种自由不仅包括身体的自由,还包括思想的自由和说话的自由。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可以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学习什么思想,由此梁漱溟开启了自学之路。

在梁漱溟十八岁之前的求学经历中,接触到了最早的西方功利思想,并形成了用“不讲原则,只讲效果”的作为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

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人和事,梁漱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一番,对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好处的大小则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他自称:“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

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伦理本位”思想被认为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思想背景、伦理本位的内涵和实践等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应该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仁”的观念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而梁漱溟认为,“仁”应该是人类伦理思考的本位,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他强调个体的内在准则和价值目标,提倡将伦理问题置于个体自身的身份和价值立场上进行讨论,因此被称为“伦理本位”的思想。

具体来说,伦理本位即以人的伦理需求和价值体现为出发点,让道德成为人生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基准。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指人的伦理需求和价值应该放在首位,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规范和习俗的奉行。

他认为,伦理需求是人类自身特有的需求,包括自我实现、尊严感和幸福感等,而这些需求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换句话说,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该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参照,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和规范。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作用。

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伦理思考方式,以满足现代人的伦理需求和价值追求。

梁漱溟提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义”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伦理主张和行为准则,但同时也需要对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道德规范负起责任。

他主张以个体的尊严和幸福为出发点,通过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

实践是伦理本位思想的关键要素。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思想没有现实的具体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实践,培养和发展人们的伦理素质,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伦理价值的实际意义。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化界人士,其在伦理学领域的贡献备受重视,其论述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现代伦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梁漱溟伦理本位思想的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

他对于伦理本位的定义是:“伦理学教人如何守道,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文明的群体权利是要通过每一个个体的人身权利来保障的;而人身权利是有伦理的维护的。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是以“道德”为中心,主张个体以道德水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伦理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性的增强,将每个人的人格价值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并依此来判断和定位道德的“好”与“坏”。

1.强调个体道德责任梁漱溟认为,个体是整个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需要担负起道德责任,只有个体的道德意识日益增强,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强调每个人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道德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坚持文明个体权利梁漱溟强调,人的人身权利是由文明的群体权利来保障的,而群体权利是由每一个个体的人身权利来衍生的。

因此,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以及自己的人身权利。

只有把道德放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3.追求终极真理梁漱溟追求的是人类道德价值的根源和终极真理,他主张把道德放在精神生命的终极追求之上,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而是在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中实现价值的最高境界。

因此,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具有深刻的宗教色彩,强调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性,追求对于终极真理的认知和把握。

1.促进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道德境界。

他通过其思想的阐述,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伦理学的本质,进而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和推动。

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成就一直备受推崇和研究。

而对于梁漱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的深入探究,则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基于心理传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梁漱溟的人格特征、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梁漱溟人格魅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他思想成就的影响。

首先,本文从梁漱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入手,分析了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性格特点,揭示了他内在的独立性、自律性、责任感和思想敏感性等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对他后来的人生发展和思想创新的重要影响。

其次,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梁漱溟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历程,分析了他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特征,阐述了他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深远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启示,指出了梁漱溟的人格特质和思想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梁漱溟的思想精髓和影响丰富的人格魅力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1 -。

论梁漱溟的文人性格特征

论梁漱溟的文人性格特征

论梁漱溟的文人性格特征杨蕊铭*[内容提要]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

梁先生是一个充满理智的浪漫和张力,具有无私无畏、铁骨铮铮的独立人格的大儒学者。

同时,他具有一颗狂傲而真诚的心灵,是一个真正的浪漫学者,强烈的主观与自信又使得他具有一身的正气与桀骜不驯的人格精神。

[关键词]梁漱溟新儒学文人性格特征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早年曾用笔名寿民、瘦民等,出生在1893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九一重阳节),与毛泽东同岁,逝世于1988年。

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和学问往往带有实践色彩,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在生活与理想、生命与精神中思索和追寻的一生,也是不断在社会上行动、磨砺的一生。

这行动和磨砺固然是他生命的轨迹,而思索和追寻也是他生命意义的重要启示。

二者相合而互为促进,因为有思索,行动道路才见得卓尔不群,才见得淡定坚毅;因为有磨砺,追寻才见得深刻而有巨大影响,才见得苦难重重却显示出理想主义者的高远和执著。

一、理智的浪漫和张力在一般人眼中,梁漱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一个时代的弄潮儿,甚至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在学者眼中,他则是“最后的儒家”“中国的脊梁”①。

事实上,这些称号只能用在梁漱溟深沉而执著的思想见解上,用在他对现实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上。

从努力的结局和现实的遭遇看,他那看似意气飞扬、波澜起伏的人生路程只能说是无奈和艰辛的,是在现实中的心灵挣扎。

所以,在叙述他*杨蕊铭:(1989.3—),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古代文论。

①[美]艾恺著,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一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第4页,南一生的心路历程时,有研究者将梁漱溟称为“浪漫的补天者”o纵观梁漱溟一生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有两个根基:知识分子个人心灵的真诚和作为中华儿女的中国心。

因此,他的学问就有了两个切入点: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对于塑造其人格与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生平、思想核心和实践影响三个方面对其“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

一、梁漱溟的生平梁漱溟(1893年-1988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自幼聪颖好学,曾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和北京大学。

后留学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深造。

梁漱溟广泛涉猎中西哲学文化,深受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大师的影响,同时对儒家思想也有着深厚的功底。

梁漱溟曾经历过思想的曲折和变迁,先后接触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思潮,但最终将自己的根植点放在了儒家文化之中。

他曾经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长期在教育、文化、哲学等领域从事思想研究和传播工作,他的思想深受当时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

尤其是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结合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提出了独特的“伦理本位”思想,成为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现代道德理论进行整合的产物。

他认为,伦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指南。

在《伦理本位论》一书中,梁漱溟指出:“伦理学者最为应该研究的是伦理在人性之中的本位。

”他试图从人性的层面来探讨伦理问题,将伦理观念置于人性之上,建构了一种以人性为核心的伦理本位思想。

梁漱溟强调,伦理本位并非来自于道德规则或法律条文,而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

伦理本位是基于人性的,是人类对于道德的自觉和选择,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伦理的根本在于个体自律和伦理精神,而不是外在的规范和命令。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伦理学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梁漱溟提出了“伦理本位”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深入探析,旨在通过对这一思想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梁漱溟的伦理观,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一、梁漱溟的生平及思想渊源梁漱溟(1893-1988),江苏省吴县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梁漱溟年轻时留学日本,后赴美国留学,师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

由于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梁漱溟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的道德伦理问题深表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主要源自于他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理解。

在西方哲学中,“伦理”通常被理解为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

而“本位”则意味着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

梁漱溟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伦理本位”的思想,试图探讨人类道德伦理的根本问题,寻求人类的道德根源和行为准则。

二、“伦理本位”思想的内涵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

1. 道德本原的探寻梁漱溟认为,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要想建立一套完整而稳固的道德体系,首先需要找到道德的根源和本原。

梁漱溟认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根本的道德本原。

他认为,这种道德本原应该基于人的天性和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宗教信仰和外部规范。

2. 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梁漱溟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道德伦理的根本目的。

他认为,人作为理性动物,具有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并通过自我实现来实现道德的价值。

梁漱溟也强调了社会价值与个体自我实现之间的统一,他认为,人的自我实现不能脱离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只有在社会中实现自我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从梁漱溟的人格特质看其法治心灵

从梁漱溟的人格特质看其法治心灵
不无启迪。
关键 词 : 漱 溟 ; 格 特 质 :法 治 心灵 ;爱 梁 人 中 图分 类 号 :D 2 . 26 i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2 13 2  ̄}6 0 2 0 17 —87 (ooo —06 — 4
综观 梁 漱 溟 的一 生 , 迷 信 立 宪 , 从 到转 向革 命 ; 能做 。前人 云 :为往 世继绝 学 , ‘ 为万世 开太平 ’此正 , 从认 识到 中 国 民主 、 政 的长期 、 巨性 而从 事 乡建 是 我一 生 的使命 。《 心与人 生》 三本 书要 写成 , 宪 艰 人 第 我 运动 ; 到晚 年急 切 呼唤 法 制 与 宪政 , 一 生 可谓 思 索 乃 可 以死 得 ; 在 则不 能死 。我 若 死 , 地将 为之 变 其 现 天
郭 岳梅
( 湖南理 工学 院 ,湖南 长沙

40 0 ) 10 0
要 :梁漱溟 坚执 的个性和知识人的忧 患气质 , 注定他一 生在 直 面惨 淡现 实的 同时, 始终保 持着对 民族、 国家
前途、 运 的关注、 命 焦虑 和 思考 。他 的法 治 思 想及 实践 可 谓 集 感 性理 性 于 一 体 , 思 想 、 命 感 、 格 于 一 炉 ; 融 使 人 由其 尚 情 无 我 的 圣 贤人 格 所 决 定 , 的 法 治 思 想 中 浸 润 着人 间 大 爱 的 精 神 内核 , 其 完政 实 践 中 又 充 满 着近 乎 宗 教 般 的 狂 热 。 他 而 剖 析 梁 漱 溟人 格 特 质 在 其 法 治 思想 形 成 过 程 中所 起 作 用 , 我 们 在 当今 全 球 化 语 境 下如 何 寻 求 中 国 特 色 的 法 治 之 路 对
21 年 1 00 2月 第 3 卷第 6 1 期 湘 南 学 院 学 报 Ju ao i ga n e i or l f a nnU i rt n X n v sy

梁漱溟人格特质的渊源及在其法治思想中的角色定位

梁漱溟人格特质的渊源及在其法治思想中的角色定位

作者: 郭岳梅
作者机构: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118-12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主题词: 梁漱溟;人格特质;法治思想;角色定位
摘要:从梁漱溟特立独行、以圣贤自许并终为孔家张目的人格特质可窥见一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悲情和"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豪情,这豪情与悲情使其为法治理想激情一生。

文章试图以心理传记研究取向对梁漱溟人格特质的形成及其在法治思想中的角色定位予以探索,旨在关注国民人格素质及精神培养与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文化发展未来走向之关系。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对伦理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提出的“伦理本位”思想。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准则和最高目标。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伟大思想。

一、梁漱溟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梁漱溟(1893-1988),字天骥,号饮冰室主人,江苏苏州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师从哲学家麦金泽。

归国后,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对中国近现代哲学、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概念梁漱溟认为,道德的准则和目的必须建立在人的本性和价值之上,这就是伦理本位。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有理性,有意志,有创造”;人的价值则来自于上帝的造物和赋予,即人的尊严和人的神性。

因此道德的价值和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本性和价值。

梁漱溟进而提出了“三维伦理学”,即以“人格、人性、人权”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这正是他对伦理本位的具体诠释。

对于“人格”,梁漱溟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即“人格是人的尊严和神性的具体体现,是人本位伦理的根本准则”。

在他看来,人格是人类的最高价值,人的一切伦理行为都应当以人格的完善和最终实现为目标。

对于“人权”,梁漱溟提出,人的权利是人格、人性得以体现和实现的重要保障,是伦理本位的具体表现。

人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才能使人的本性和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伦理本位要求社会和国家要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神性,强调人的本性和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伦理建设的理论指导。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伦理本位是梁漱溟在他的《天人感应论》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理念,即将人的内心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座标。

他认为人作为自觉的存在,应该从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人的行为不应该只是理性的或者物质的选择,而是应该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基础上的。

在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中,他对人的本性有着较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作为自觉的存在,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人的本性应该具有情感、道德和理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在的道德感和情感出发去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或者利益驱动。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还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个体的私利。

他主张人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认为这种奉献精神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还与儒家文化和传统的仁爱思想有着较深的渊源。

他认为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他主张人应该从仁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他人,通过关爱和协作来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这种仁爱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是他对中国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

他通过对人的本性和内心的思考,提出了伦理本位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道德感和情感出发去生活和行动,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

他还与儒家文化和传统的仁爱思想有着深入的渊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建设一个和谐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岳梅
[ 要]从 梁漱溟特立独行、 摘 以圣贤自 许并终为孔家张 目的人格特质可窥见一种 “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 开太平 ” 悲情 和“ 生有 涯愿无尽 , 的 我 心期填 海力移 山” 豪情 , 豪情 与 悲情使 其 为 法治理 想激情 的 这 生。文章试 图以心理传记研 究取向对梁漱溟人格特质的形成及其在法治思想中的角色定位予以探 索,
生 。 ㈣ ’ ’
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 、 发展进行了研究, 将其人
嗟叹其命运 , 敬仰其精神的同时 , 我们不能忽 略其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情感痛苦与生命欲
求。袁阳先生称粱漱溟为“ 浪漫的补天者” 可谓 , 恰如其分地描述 了其人格特征。其一是人格 的浪 漫, 主要表现为率性而为的性情和自我意识极强的
久, 不同的心理学家 提出 了不 同理 论。陈仲庚在 《 人格心理学》 中介绍 了六种人格理论 , 即特质理
论、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人格认 知理论、 人格 自我理论和人本主义。其中影响最大 的是特质 理论 J 。
台湾著 名学 者 韦政 通 认 为梁 漱溟 的人 格特 质
2 1 年第 l 00 l 2 21 0 0年 2月 期
E O O C A济 O I LD 展 O ME T C N MI经 N 与 社 A E E P N DS C会 发 V L
V L 8 N .2 0 . . o 1
DEC. O1 2 O
梁漱溟人格特质的渊源及在其法治思想中的角色定位
其孜孜以求 、 宁死不改初衷 , 直言无忌 , 被批至一文 不值后仍铮铮铁骨、 屹立如山的宠辱不惊的气度给 人一种人 格上 的感 召力 。艾恺 曾说 :梁 漱 溟对 自 “
我控制和人格完整的关切具有传奇色彩。他的一 生是 为 了实 践 他 感 受 到 的 道 德 准 则 不 断 斗 争 的
失“ 吾曹不出于苍生何 ” 的书生意气的时候他却于 不经意间以一句“ 三军 可夺帅 , 匹夫不可夺志” 让 人 大跌眼镜 ; 之后 的沉默 又让所 有 了解或 不 了 而这 解他的人匪夷所思……人们讶异他在军 阀混战的 恶劣形势下搞乡村建设实验的执着 , 不解其面对国 共两党邀约时利害荣辱 淡然处之 的超脱, 这正是 “ 人世为社会尽责 , 出世保持 自己人格的完整”1 【。 】
“ 讨好 ”2 ;0世纪 5 0年代与 毛泽东公 然 分庭抗 礼 而 多遭人唾骂 ;0年 代 累 次批 斗 让 人 感 觉 其 已经尽 7
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 并使它们与别人之行为有 稳定 的差异 。在心 理学 中 , 人格 是探讨完 整个体 和 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 , 人格是个体的思想、 情感、 行为 的特有整 合 , 中包 含着 区别于他人 的稳定而 其 统一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对人格 的研究 由来 已

主要表现为: 主观很强 , 充满 自信 ; 坦率, 认真 , 有骨 气; 经世济民情怀 ; 利害荣辱淡然处之 ; 独立思考 , 表里如一 [() 5n 。西南 师范 大学 心理 学 系暨研究 所 】
则 运用定 性与定 量相结 合 的原 则 , 人格形容 词 采用 评定 法 、 心理传 记法 , 意 识 与潜 意 识两 个层 面对 从


梁漱 溟 的人 格 特 质
履和种种 出人意料 的独立特行 之举 ( 。梁漱 ] n
溟的法治实践 —— 乡村建 设 就是 以文化 补 “ ” 天 的 浪漫之举 。 人 格是个 人心 理特征 的统一 , 这些特 征决定人
观梁漱溟一生, 可谓林林总总、 宠宠辱辱——
因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扛起儒家大旗而 声名鹊起 ; 因痛苦 于人生 问题 而两 度 自杀并想循 入 空 门; 战后 热心 协调 国共 两党 之 冲突 , 两 边 不 抗 却
格结构刻画为 自 、 信 自尊、 、 好胜 倔强、 认真、 律等 自 交织组合成的 自恋型人格倾 向。这种 自恋型往往
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个是倾 向于对 自 我和他人全能 的夸 大性幻想 ; 一个表 现为发 展上 的积极性和 心 另
理上的健康性 , 如积极投 身于工作、 具有稳 固的 自 尊和自信等[ 。那么梁漱溟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形 6 ]

旨 在关注国民人格素质及精神培养与构建和谐社会、 与中国文化发展未来走向之关系。 [ 关键词]梁漱溟; 人格特质; 法治思想; 角色定位 [ 作者简介]郭岳梅 , 湖南理 工学院助理研究员, 硕士, 湖南 岳阳 4 40 106 [ 中图分类号]K 3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8 2 1 )2— l8 0 62 22 (00 l 0 1 — 4
的呢?
Hale Waihona Puke 英雄主义情怀; 其二是思想的浪漫 , 主要体现为大 又如何对其法治思想及实践产生影响 生命观的非理性倾向和对文化理想主义的崇尚; 其 成和发展 ,
三是行为的浪漫, 主要体现为对圣人事业的刻意践
l8 1
二、 家庭教 育的陶冶
梁漱溟 的思想与家庭教育环境及教育方式有 关, 其思想 形成 受父 亲 影 响最 大 。 “ 漱 溟几 个 最 梁 显 著 的品格特征 形成 于他 的青 少年 时期 , 这些 特征 强 烈地折 射 出他 父 亲 多 方 面 的 人 格 。 【( ’ 漱 ”2 梁 】 溟评价其父“ 因其非天资高明底人 , 以思想不超 所 脱 。因其秉 性笃 实而用 心精 细 , 以遇事认 真 。 因 所 为有豪侠气 , 以行为只是端正 , 所 而并不拘谨 。他 最看重事功 , 而不免 忽视 学问” “ ; 他最不及处 , 是 意趣 超 俗 , 肯 随俗 流转 , 有 一 腔 热 肠 , 身侠 不 而 一 骨 ” “ 。梁 漱 溟 曾说 : 我 最 初 的思 想 和 作 人 , ¨ 眦) “ 受父亲影 响, 亦就是 这么 一路 ( 尚侠、 认真 、 不超 脱 ) ”8 梁济意识 到儿子 的天 赋、 。【 潜力 及性情 脾气思想与己酷似, 便为他提供 了一种“ 催人上进 的环 境与 教 育 ”6(o, 开 四 书 五 经 直 接 进 了 中 E m)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