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省优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9篇】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9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3篇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3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6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桃源的美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角色:1名学生——渔人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3名学生--记者1、采访对象:村民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这里缴税吗?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你想出去吗?为什么?2、采访对象:渔人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四.赞美桃源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问题: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六.课外练笔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出示课题目和作者。

(播放PPT7)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

(学生汇报)六、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发展)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一、教案背景《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境地。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想社会的构建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背景2.分析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3.探讨与现实社会的异同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0分钟)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桃花源记》的图片,向学生描述其中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桃花源记》的背景、作者以及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通过带领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 理解阅读(30分钟)学生阅读《桃花源记》,并回答以下问题:•描述一下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

•为什么桃花源的人民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你希望居住在桃花源吗?为什么?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做出小组汇报:•桃花源的出现是否只是一个幻想?为什么?•如果要创造一个理想社会,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5. 拓展思考(20分钟)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展开思考:•现实社会与桃花源有何不同之处?•桃花源的理想社会是否可行?为什么?•如何通过现实社会的改变来接近理想社会?6. 总结反思(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桃花源中的理想融入到现实社会中。

四、教学评估1.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和分组汇报的内容(作为小组评估)2.学生书面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作为个人评估)五、教学资源•《桃花源记》的文字材料•电子设备或投影仪•分组讨论的辅助材料(问题或话题提示)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陶渊明的作品,对其思想进行深入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制定一个理想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的构建。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省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省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分析课文: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完成目的一)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完成目的一)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三、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鉴赏并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主题思想的概括;(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主题思想;(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4. 朗读感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3)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评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小故事;3. 深入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表达;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标题: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主题,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其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解读小说《桃花源记》背后的社会价值观。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隐藏的社会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板书工具和黑板。

3. 小说《桃花源记》复印件。

4. 学生讨论组织方式准备。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张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含义。

2. 引发学生对于理想国家和乌托邦的思考。

步骤二:了解背景(10分钟)1. 分组讨论,了解东晋时期桃花源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讲述各自组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给出相关补充说明。

步骤三:逐章解读(30分钟)1. 将《桃花源记》分为几个章节,并列出主要情节。

2. 学生分组阅读各章节,并讨论各章节的重要情节。

3. 各组轮流发表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一起探讨。

步骤四:人物分析(20分钟)1. 学生回顾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各人物在小说中的代表意义。

3. 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解读并与全班讨论。

步骤五:社会价值观的讨论(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价值观并整理成小组报告。

3. 各组派代表发表小组报告。

步骤六:思考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理想国家和乌托邦的想法。

2. 学生个人撰写对《桃花源记》的思考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中的学生表现。

2. 学生的小组报告内容和汇报方式。

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总结。

七、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

2. 了解其他乌托邦文学作品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加深了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思考。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追求理想、执着信念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的分析;3. 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3. 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文本;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字词句,解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升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练习测试:定期进行练习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个人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成长,鼓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将《桃花源记》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世界。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桃花源记获奖教案《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

下面是桃花源记获奖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意,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口译课文。

2、教师准备检查练习,打印出来,以备使用。

【教学内容】1、检查字词的理解。

2、朗读、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没有?那我们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猜:世外,人世外;桃源,美好的地方。

合起来就是人世外的美好的地方。

这个桃源在哪呢?它就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去看看这桃源。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⑴学生朗读课文(单人分段读)其他同学进行读音、停顿指正。

然后齐读。

⑵下发练习,检查词语和疑难句子的理解。

(练习附后)2、学生再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要求:⑴语言要准确。

⑵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些。

例,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三、探究分析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从课外中找依据:1、你觉得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或者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个社会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之。

3、既然是虚构的,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你觉得原因何在?(或者你读过后,有什么体会,想法)4、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明确:1、宁静、祥和的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没有压迫、剥削,人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

[俨然的古今异义。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四、学法:听读法诵读法交流合作法讨论法五、教学进程(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世外桃源)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篇文章吗?对,它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篇文章。

课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在、舒适生活的神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渊明。

学生听老师朗读,感触感染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3、学生诵读。

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

学生分红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落后行比拼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精品3篇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精品3篇

第4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1、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2、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3、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⑴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⑵ 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⑴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⑵ 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⑷ 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⑸ 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⑹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3. 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 深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桃花源记》全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难点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6.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桃花源记》教案【编写目的】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的众多美好,培养学生对理想家园的向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索寻找美好的事物。

【教学对象】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桃花源记》的词语和短语;-理解故事的主旨和意图。

2.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能够分析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够表达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和构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前活动(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以及它对人们的意义。

2.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家园?人们对理想家园有哪些向往?3.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主旨和意图。

4.小组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段故事中的描写,进行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故事中,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美好?你认为这些美好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实现?5.知识运用与巩固(20分钟)-继续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理想家园的图画,并用词语和短语描述他们的理想家园;-学生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各组设计的理想家园。

6.反思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桃花源的意义,鼓励学生表达对理想家园的感受和思考;-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教学手段】1.观看视频: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桃花源;2.讲解示范: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旨和意图;3.小组探讨: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4.图画设计:通过图画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巩固。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能否理解故事的主旨和意图;2.活动成果评估:评价学生小组设计的理想家园图画以及描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9 桃花源记(省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9 桃花源记(省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检测字词,复习巩固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学法指导: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背诵课文,加强记忆2、检测字词缘:沿着、顺着/ 扶:顺着、沿着/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做标记寻.病中: 随即、不久/ 寻.向所志:寻找3、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二)理解课文内容:1、出示背景资料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

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景材料来体会作者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做准备。

2、结合课文内容写对联入桃源,良田美池,怡然自乐。

出桃源,荒野露骨,家破人亡。

3、明确文章主旨(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花源的生活问题:“现在你化身为渔人,最让你惊叹的是什么”明确:人人生活安闲快乐村人淳朴热情好客社会生活安闲宁静源中环境优美(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主旨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和美,民风淳美的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拓展比较1、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海内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

大抵是对会稽(uài jī),去西岸七十万里。

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lĬ)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诣.太守(yì)阡.陌交通(qiān) 便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2)古今异义①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①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B.寻.病终(随即,不久)③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B.寻向所志.(记号)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B.捕鱼为.业(作为)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⑥遂:A.遂.迷(终于)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4)词类活用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

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

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

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感受:无论是桃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的自然之景。

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明确: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

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

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

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

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

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

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

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

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三、板书设计23 马 说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