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三)(四五两章-备用)
古代文学学习笔记:南北朝民歌
古代文学学习笔记: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南朝因为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景色秀美,经济也比较发达,再加上社会思想的开放和统治者的喜爱,所以南朝的民歌也充满了情味。
现存的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中,其中有326首吴歌,142首西曲,18首民间用于祀神的神弦歌。
吴歌一般产生在东晋和刘宋时期,西曲产生的时间稍晚一点,多数产生于南朝。
从地域来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吴歌主要产生在南京及其周围地区,西曲主要产生在江汉流域,如湖北江陵、河南邓县等地。
南朝的民歌多数出自歌女、商贾、船夫和城市的中下层文士等之口,90%以上与男女恋情有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的趣味,当然因为统治者出于享乐的需要也喜欢这类民歌,所以,南朝民歌也反映了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吴歌中重要的曲调有《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读曲歌》(89首)、《华山畿》(25首)等。
《子夜歌》情调一般是悲苦的,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道出了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悲伤。
《子夜四时歌》则用更精致的语言,以一年四季的景物为衬托来歌唱两性之间的情感。
如《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表现男女相思,而《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尺,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那得好容颜。
同样表现男女相思,只是这份相思已经给女性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读曲歌》是没有音乐的徒歌,语言朴素,如“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用口语化的语言唱出了两情相悦中的快乐。
《华山畿》同样歌唱的是爱情,如“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西曲中大部分是舞曲,歌词则多写发生在水边船上的爱情,如《三洲曲》:“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西曲中的爱情一般也是悲伤的,但诗的情调却较为明快,如《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民间歌曲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民歌特点南北朝民歌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
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
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
南朝的清商曲又分为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吴歌和西曲两类,民歌大多都属于这两类。
“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带。
“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江陵县)、郧(今湖北宜昌县)、樊(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等地。
这些都是当时的重镇,是商业发达的城市。
因此,南朝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汉乐府所反映的多是乡村生活不同。
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
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
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原因,常适用于作军乐,而被中原文化所吸收。
汉代的横吹曲,相传系张鸯从西域传来,但歌辞没有流传下来。
南北朝之民歌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 粮食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琅琊王歌辞》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 父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2、反映人民疾苦: 与战争并行的人口掠夺,大批流亡,出现许多怀
土思乡作品,流露着悲哀和绝望的感情。 《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组诗,造成完整的叙事。 情节、动作塑造模糊的形象。 夸张、比喻手法精熟。 南北审美风味的组合。
(4)谴责男 子的负心、背 约: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
渊冰厚三尺, 素雪履千里。
我新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8、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 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 义。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 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其它在《杂曲歌辞》 和《杂曲谣辞》中,数量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
婢乃歌曰:‘歌繁霜,繁霜侵晓幕。伺意空相 守,坐待繁霜落。留连宴寝,将旦别去,以金 簪遗文韶。文韶亦赠以银碗及琉璃匕。明日, 於青溪庙中得之,乃知得所见青溪神女也。” 按干宝《搜神记》曰:“广陵蒋子文,尝为秣 陵尉,因击贼,伤而死。吴孙权时封中都侯, 立庙钟山。”《异苑》曰:“青溪小姑,蒋侯 第三妹也。”
艺术特色
1、语言质朴无华; 2、风格豪迈刚健; 3、表现感情爽直、坦率; 4、体裁多样。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
荆州、扬州(武汉、南京)城市最繁荣。
宋书: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城市盛行歌谣、舞蹈。
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 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1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一、北朝乐府民歌的类属和保存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 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之中,此 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 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19
“横吹曲”原是北方马上演奏的军乐, 因乐器中有鼓有角,故称“鼓角横吹曲”。 这些北朝的民歌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 被南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故称 “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 唱,其中以鲜卑语居多,后被译成汉语。 也有一些是北方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北 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
14
双关语是一种利用谐音字表达意思的修 辞方法。 同音异字双关的如: 理丝入残机, —《子夜歌》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同音同字双关的如: 何悟不成匹 。 —《子夜歌》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读曲歌》
15
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 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 我心欲怀莲。 —《子夜四时歌· 夏歌》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作蚕丝》
26
5、婚姻爱情题材 北朝民歌中抒发男女恋情的作品,坦 率而直截。如《地驱乐歌辞》(侧侧力 力)、《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 《地驱乐歌》(月明光光星欲曙),又如: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襌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其二
27
有些抒发女子急于出嫁的心情。如: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 唤天。 —《地驱乐歌辞》其二 黄桑柘屐蒲子履,中间有丝两头系。小 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捉搦歌》其四
16
五、《西洲曲》 收入《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 诗中抒发一位少女细腻缠绵的相思之情。 以物象表示季节的变化,随季节变化描写 少女的不同举止,随举止层层抒发相思之 情。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 3、北方汉人的作品。
• 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硕果。
• ★北朝民歌的保存: • 现存60多首。 • 1、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中。
• 2、另有几篇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和《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
•
•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 1、表现北方景色、风俗,富有地方色彩。 如《敕勒歌》:(71)
•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 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 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 4、南朝民歌的语言形式特点:
• 篇幅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
• 短小的篇幅有利于形成明快的诗风。对五言 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四、《西洲曲》(选73)
• 一、解题:
• 这首诗歌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徐陵所编辑的 《玉台新咏》之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收入《杂曲歌辞》。
• 反映了北方游牧生活,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 阔壮美:
• 在辽阔的原野上,水草丰茂,牧民们赶着马 群,过着迁徙不定而又悠游自足的生活。
• 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 • 千古绝唱。
2、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 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企喻歌辞》)
5、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
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
(《子夜歌》)
6、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
(《读曲歌》)
• 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 子在爱情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3.充裕的经济条件。
南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
北 朝
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
民
歌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
南朝民歌绝大多数为城市生活的产物,
北
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
朝 民 歌
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情感。 集中写男女之情,大部分是情歌。多为女
性的吟唱,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
二、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南 北 朝
1.体制短小精悍,多为五言四句。对
唐朝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绝句发展有很深影响。
民
歌
2.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婉转缠绵。
《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 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 心”。
3.多用双关谐隐。
南 北 朝
一是同音异字的双关。如:“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6.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南 北 朝
《读曲歌》: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民 歌
《懊侬歌》: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 不得侬与汝。
7.劳动中的爱情生活:
南 北 朝
《扒蒲》: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民 歌
《扒蒲》: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第四首)
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
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
歌》)
4.反映羁旅行役和怀土思乡之情。
南
《陇头歌辞》3首
北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三四五两章备用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 近),世居会稽,为晋车骑将军 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 “谢康乐”、“谢客” 生平和思想:
出身贵族,热衷于功名,仕途 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 诗歌创作: 以写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
谢灵运的山水诗
特色:1、善于细致刻画山水景物、具有鲜丽 清新的特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诗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 荣局面。虽有忽略内容、过分重视形式的倾向,但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宋齐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鲍照和七言诗
山“
水宋
方初
滋文
”咏
。,
体
有
因
革
,
(庄
《老
文 心
告
雕退
龙,
·
明 诗
而
》
)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咏物等内容。
代表作: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笔力雄健,直抒胸臆;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奇特矫健富有凌厉的 锋芒)
2、学习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发展了七言诗,创 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 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 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对七 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 子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陵、江总。
绮,
艳庾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庾信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南移。少数民族 入主中原。
北朝文坛复兴,始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3、艺术特色
格调或哀怨缠绵或鲜丽明快,既反映 了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了南方 女子的思,篱—离,布匹之匹谐匹配之 匹等;
形式上主要是五言四句语短情长,这 为唐代绝句奠定了基础。
《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明”,“莲”谐音“怜”字,同时这两 句又比喻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 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 地呼天!”(《地驱乐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牧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
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
3、艺术
北朝民歌感情直率,语言朴素,风格 豪放刚健;形式上也多是五言四句的 抒情小诗,另有七言二句、四句的形 式,对七绝的形成有影响。
且比兴的事物皆取江南风光。如“日 暮伯劳飞”、“采莲南塘秋”、“单 衫杏子红”等,整幅诗境是一片江南 风光。
从手法上说,诗歌尽有传统民歌, 尤其是南方民歌的神理。但从其艺术 造诣的高妙来看,当经过优秀诗人的 润色。
二、北朝民歌
1、数量。
约有70首,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 角横吹曲》中。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 一种军乐,因为有军鼓,有号角,所 以叫鼓角横吹曲。
2、内容
比南朝民歌广泛。有写战争和尚武精 神的战歌;有情歌;有人民苦难的悲 歌;有写游牧生活、草原风光的牧歌。 代表作是《敕勒川》、《木兰诗》等。 《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认为是南 北朝乐府民歌的双璧。
尚武精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 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 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辞》)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
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三、南朝民歌的特点:➢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大量运用双关语。
➢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西洲曲xīzhōu qǔ《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
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
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西洲曲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然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06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 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其中 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是经过 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 , 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还杂 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 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多 , 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 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 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 , 再加上北方民 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 , 因此北朝民歌的情 调和风格, 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琅琊复琅琊 , 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 愁人 思故乡。(《琅琊王歌辞》)
高高山头树 ,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 , 何当 还故处? (《紫骝马歌辞》)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侧侧力力 , 念君无极。枕郎左臂 , 随郎转侧。 (《地驱歌乐辞》)
腹中愁不乐 , 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 , 蹀坐 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第一节
一、吴歌与西曲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 (宋)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 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 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 326 首 , 西曲共142 首。
一、吴歌与西曲
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 , 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 入乐的 ; 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 , 但由于产生 在不同的地区 , 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 有差异。从时间上来说 ,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 居多, 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在中国的文学史和音乐史上,南北朝时代和汉朝时代的情形几乎一样,都有设立一种专门掌管音乐或者说音乐文学的乐府机关,平日里,主要任务就是采集诗歌,然后配合音乐演唱。
所有的出自乐府的诗中,不仅有民间歌谣的歌词,也有贵族以及文人的作品;但是民歌部分更有新鲜活泼的形象和魅惑的艺术力量。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常年的对峙局面导致了南北方在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导致南北方的民歌风格和民歌的情调也不尽相同。
有关南朝民歌的产生时代、产生区域以及分类大多都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大类,还有神弦曲。
还有极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得以流传。
南朝的民歌大多体制娇小,多为五言四句,因为它产生在商业都市中,所以内容单一,涉及享乐为多,大多都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作品。
所以南朝民歌的风格比较缠绵悱恻,明丽婉转,清新自然。
在考察的出处上,北朝民歌和南朝民歌一样,大部分是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专门描述北朝民歌的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北朝民歌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之中。
在内容上,北朝民歌的和南朝民歌大不相同,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仅反映了当时北方的战乱不断,烽火连天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因为北方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民歌风格也就比较粗犷豪迈,相比较与南朝民歌的风格更多的是阳光和刚强。
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南北朝民歌各自有代表作,大家有空可去拜读拜读: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的是《西洲曲》,代表北朝民歌最高成就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
南北朝民歌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在历史意义上来讲,不仅仅是反映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历史状况,更是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学这个百花苑里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第四章_南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
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辞》中,少 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 辞》中。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创作情况较为复杂,是北方各民族共同 创造的文化硕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民族的游牧 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敕勒歌》。 2、反映战争 。如《男儿可怜虫》。 3、反映由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而产生的怀土思 乡之情。如《陇头歌辞》3首 等。 4、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 。如《谁家女子能行步》 等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形式多样。 2、语言通俗、质朴、刚健。 3、感情率真,风格粗犷、豪放。
南曲与北歌的不同
内容 风格 表现手法 形式 语言
南北民歌差异的成因
文化背景不同 政治环境不同 民族性格气质 生活习俗 地理因素
作业
1、试比较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 艺术技巧的差别。 2、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 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一、南朝民歌的流行地域、保存和分类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吴歌,建邺 (南京),西曲,荆,郢,邓,(湖北江陵,宜 昌,襄樊,及河南邓县)。大部分是城市产物。 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 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 诗集· 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读曲歌》(非欢独慊慊)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 奈许两无由。”
吴声歌的特点
语言清新浅近 感情真挚细腻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考研文学复习17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一.阅读: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那呵滩》(闻欢下扬州)、《华山畿》(华山畿),《读曲歌》(怜欢敢唤名),北朝民歌:《企喻歌》(男儿欲作犍)、《琅邪王歌》(新买五尺刀)、《折杨柳歌》(健儿须快马)、《陇头歌》(陇头流水)。
二.解释:1、“吴歌” 2、“西曲” 3、《西洲曲》4、《木兰诗》5、《敕勒歌》6、“梁鼓角横吹曲”
三.填空
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其中326首,142首,18首。
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和居多。
3、西曲歌产生的北襄樊市)、(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中游和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的居多。
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四.简答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五.论述
1、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2、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3、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 ”、“丝”双关“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 ”,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余首。
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 ”。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谢灵运的山水诗
特色: 特色:1、善于细致刻画山水景物、具有鲜丽 善于细致刻画山水景物、 清新的特点; 池塘生春草, 清新的特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富丽精工的语言风格。善于锤炼字 富丽精工的语言风格。 重辞采、讲对偶、多用典。 句,重辞采、讲对偶、多用典。 其诗结构单调,多为叙事—写景— 缺点:其诗结构单调,多为叙事—写景—谈玄 或抒情,往往带玄言的尾巴。雕琢太甚, 或抒情,往往带玄言的尾巴。雕琢太甚, 晦涩难解,多名句而少名篇。 晦涩难解,多名句而少名篇。 影响:谢灵运真正把山水当作审美和描绘对象, 影响:谢灵运真正把山水当作审美和描绘对象,是扭转 玄言诗风、大力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人。 玄言诗风、大力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人。对永明新 体诗及后山水诗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体诗及后山水诗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和宫体诗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的兴起
永明体(新体诗)的概念: :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 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 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 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 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 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等。 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等。 沈约的诗歌理论及影响。 沈约的诗歌理论及影响。 ”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代表作: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笔力雄健,直抒胸臆; 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笔力雄健,直抒胸臆;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奇特矫健富有凌厉的 锋芒) 锋芒) 学习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发展了七言诗, 2、学习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发展了七言诗,创 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 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 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 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 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对七 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其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三、北朝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 北朝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 由灵活;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 由灵活;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 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代 表 作 :《 木 兰 诗 》
南朝诗文概说
南朝虽朝代更易频繁, 但社会相对安定, 南朝虽朝代更易频繁 , 但社会相对安定 , 经济有一定发 展。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好尚, 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好尚 , 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贵族文人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形成极浓的文学氛围。 贵族文人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形成极浓的文学氛围。 南朝文人的作品较少涉及国计民生, 主要是反映他们自 南朝文人的作品较少涉及国计民生 , 己在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 或优游于山水田园, 己在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 : 或优游于山水田园 , 或沉湎于 歌舞宴饮, 或抒写缠绵的男女之情, 歌舞宴饮 , 或抒写缠绵的男女之情 , 或嗟叹仕途的失意不 平。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 , 南朝文人多自觉 追求作品艺术表现的精美, 讲声韵, 讲排偶, 讲用典, 追求作品艺术表现的精美 , 讲声韵 , 讲排偶 , 讲用典 , 丽 情密藻,浮华轻艳。 情密藻,浮华轻艳。 南朝诗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南朝诗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 荣局面。虽有忽略内容、过分重视形式的倾向, 荣局面。虽有忽略内容、过分重视形式的倾向,但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在山水诗方面: 在继承大谢精妙的景物描绘同时,达到 在山水诗方面: 在继承大谢精妙的景物描绘同时,
情景交融;词语工丽,色调鲜明,形成清新流丽诗风。 情景交融;词语工丽,色调鲜明,形成清新流丽诗风。 其新体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和谐流畅, 2、其新体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和谐流畅,已有全篇似唐 人律绝者。 谢朓为齐梁“首杰” 他发展了山水诗。 谢朓为齐梁“首杰”,他发展了山水诗。他所代表的新 体诗为唐代近体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诗为唐代近体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新体诗人: 其他新体诗人: 永明诗人:沈约、王融 沈约、 何逊; 沈约 王融; 梁朝:何逊 陈朝:阴铿 何逊 阴铿
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反映社会的不平, 1 . 反映社会的不平 , 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 精神。 对人才的压抑) 精神。(对人才的压抑) 描写边塞征战生活,抒写报国壮志; 2.描写边塞征战生活,抒写报国壮志; 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3.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游子思妇和弃妇诗,另有游宦思乡、感伤年命、 4.游子思妇和弃妇诗,另有游宦思乡、感伤年命、写景 咏物等内容。 咏物等内容。
一变,由浮华纤巧而变为刚健质朴。其边塞诗对唐诗发展有影响。 一变,由浮华纤巧而变为刚健质朴。其边塞诗对唐诗发展有影响。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二节
有《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
庾信
513-581) 字子山, 今属河南)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生平和思想:
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界, 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界, 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 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在南朝 出入梁朝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 在南朝, 前期在南朝,出入梁朝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 后期滞留北朝 高官厚禄, 滞留北朝, 后期滞留北朝,高官厚禄,但始终怀有故国之思 和羁旅之情。 和羁旅之情。
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其诗镂金错彩,且“殆同书抄”。 与谢灵运齐名。其诗镂金错彩, 殆同书抄” 与谢灵运齐名
第二节 鲍照和七言诗
鲍照:字明远,有《鲍参军集》。出身寒微,才秀人微,一 字明远, 鲍参军集》。出身寒微,才秀人微, 字明远 》。出身寒微
生备受压抑。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生备受压抑。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代 表 作:《 西 洲 曲 》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一、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 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 于西晋末至北魏时期。 于西晋末至北魏时期。 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 二、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
有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的牧歌; 有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的牧歌; 有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 有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 也有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 也有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 还有反映人民苦难、贫富对立的诗歌。 还有反映人民苦难、贫富对立的诗歌
故 世 号 为 ‘ 徐 庾 体 ’ ”
肩 吾 、 庾 信 子 , “ 文 并 艳 , 绮 父
徐 庾 体 : 徐 摛 、 徐 陵 父 子 , 庾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和宫体诗
一、齐梁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形成
齐梁之际,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三大文学集团: 齐梁之际,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三大文学集团: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竟陵八友” 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有“竟陵八友” 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编成《文选》 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编成《文选》 三十卷 3、萧纲文学集团与“宫体诗” 萧纲文学集团与“宫体诗”
二、宫体诗的概念
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诗创作。 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诗创作。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陵、江总。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陵、江总。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第二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庾信
第一节
概 况
北朝文化与文学
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南移。少数民族 入主中原。 北朝文坛复兴,始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日渐融合。 北朝文坛前期较为冷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南北文 学的融合,使其文坛后期渐有生机。 北朝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是诗文。魏孝武帝设立乐府 采诗。文人诗既有北方民族尚质朴、重实用的特点,又 师法汉晋,兼及南朝之绮丽。但模仿习气较重。王褒、 庾信由南入北,初步实现南北诗风的融合。北朝散文葆 有传统散文朴实流畅的特点,然亦明显借鉴南朝骈文的 表现手法。 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西曲,神弦歌。 二、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西曲,神弦歌。 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三、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多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 爱情几乎成为惟一的主题。 多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惟一的主题。
四、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1、多用五言四句的形式; 多用五言四句的形式; 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2、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庾信手迹
庾信文学成就:
1、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其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其将齐梁文学声律、 与北朝雄浑劲健的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南北文学的交融, 与北朝雄浑劲健的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南北文学的交融, 成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成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2、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格刚健 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 深沉,苍劲老成。 深沉,苍劲老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3、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和辞赋大家,其后期作品情文并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和辞赋大家, 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 四六宗匠”之誉。 至,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有“四六宗匠”之誉。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 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 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 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