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南北朝民歌选

言是所欢来。
注释:
言:谓,以为。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
一坐复一起,
黄昏人定后,
许时不来已。[1]
注释:
[1]许:义同“几许”,几多,多少之意。已:语助词,用法同“矣”。
欢闻变
锲臂饮清血,
牛羊持祭天。
没命成灰土,
终不罢相怜。
长干曲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琅琊王歌辞(东山看西水)
东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间。[1]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2][3]
奈侬身苦何!
夜黄
湖中百种鸟,
半雌半是雄。
鸳鸯逐野鸭,
恐畏不成双。
子夜歌
高山种芙蓉,
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
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今夕已欢别)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1][2]
注释:
[1]悠然:谐“油燃”。
[2]期:谐“棋”。
子夜歌
注释:
[1]駓跋:马快跑时的蹄子声音。
[2]别雄雌:分别高下。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1]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2]
注释:
[1]捉:握。
[2]蹀:(音“蝶”)座,跌坐,就是盘膝而坐。
木兰辞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望 鸿 思 人 】
卷 帘 天 自 高 , 海 水 摇 空 绿 。
栏楼 杆高 十望 二不 曲见 ,, 垂尽 手日 明栏 如杆 玉头 。。
鸿忆 飞郎 满郎 西不 洲至 ,, 望仰 郎首 上望 青飞 楼鸿 。。
【 袖 莲 表 心 】
置 莲 怀 袖 中 , 莲 心 彻 底 红 。
【 弄 莲 诉 情 】
低 头 弄 莲 子 , 莲 子 青 如 水 。
二. 北朝民歌代表作:
《木兰诗》
【作业】
比较赏析《西洲曲》与《木兰 辞》,要求: 观点明确; 条理清晰; 不少于400字。
懊 侬 曲
我与欢相怜, 约誓底言者。 常叹负情人, 郎今果成诈。 月落天欲曙, 能得几时眠。 凄凄下床去, 侬病不能言。
二. 南朝民歌代表作:
《西洲曲》
【 采 莲 遣 怀 】
采 莲 南 塘 秋 , 莲 花 过 人 头 。
开 门 郎 不 至 , 出 门 采 红 莲 。
【 折 梅 寄 情 】
树 下 即 门 前 , 门 中 露 翠 钿 。
老 女 不 嫁 , 蹋 地 呼 天 。
驱 羊 入 谷 , 白 羊 在 前 。
地 驱 歌 乐 辞
Hale Waihona Puke 一 去 数 千 里 , 何 当 还 故 处 。
高 高 山 头 树 , 风 吹 叶 落 去 。
紫 骝 马 歌 辞
阿 婆 许 嫁 女 , 今 年 无 消 息 。
问 女 何 所 思 , 问 女 何 所 忆 。
南北朝民歌
《西洲曲》
与南朝民歌
一. 南朝民歌概况
内容与情调:
以情歌为主;情调清丽缠绵
为什么
• 统治者提倡 • 地域因素 • 社会思潮
南北朝民歌

疏合 余登 匹 。店 与 卖 郎 三 去 葛 , , 谁 郎 解 来 断 买 粗 丈
黄一 檗夕 万就 里郎 路宿 ,, 道通 苦夜 真语 无不 极息 。。
欢暂 作出 沉白 水门 香前 ,, 侬杨 作柳 博可 山藏 炉乌 。。
遥 见 千 幅 帆 , 知 是 逐 风 流 。
送 欢 板 桥 弯 , 相 待 三 山 头 。
各 自 是 官 人 , 那 得 到 头 还 。
篙 折 当 更 觅 , 橹 折 当 更 安 。
愿 得 篙 橹 折 , 交 郎 到 头 还 。
闻 欢 下 扬 州 , 相 送 江 津 湾 。
春林花多媚, 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 吹我罗裳开。
内容简介
• 主要内容 • 主要特点 • 体制特点 • 女性形象 • 民歌赏析
主要内容
•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 • 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 商曲辞》中的“吴声歌” 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和“西曲歌”为主,尚 为主。所谓横吹曲,是当 有"神弦曲"十八首,也 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 属于"清商曲辞这些歌词 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 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 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横 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 吹曲"。这些歌词的作者也 所谓“郎歌妙意曲,侬 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 亦吐芳词”(《子夜 民族的人民。 歌》)。也有少数反映劳 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
• 南海 风水 知梦 我悠 意悠 ,, 吹君 梦愁 到我 西亦 洲愁 。。
卷栏 帘杆 天十 自二 高曲 ,, 海垂 水手 摇明 空如 绿玉 。。
•
楼鸿 高飞 望满 不西 见洲 ,, 尽望 日郎 栏上 杆青 头楼 。。
南北朝民歌选

北朝民歌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 勒歌》 •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 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 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 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愁人思故乡。 •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 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 柳枝歌》)
吴歌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 年都一晓。 •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苦, 玄鬓白发生。 •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西曲
•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 江水断不流。(《莫愁乐》) •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 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 竟日不成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 3、北方汉人的作品。
• 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硕果。
• ★北朝民歌的保存: • 现存60多首。 • 1、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中。
• 2、另有几篇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和《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
•
•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 1、表现北方景色、风俗,富有地方色彩。 如《敕勒歌》:(71)
•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 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 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 4、南朝民歌的语言形式特点:
• 篇幅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
• 短小的篇幅有利于形成明快的诗风。对五言 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四、《西洲曲》(选73)
• 一、解题:
• 这首诗歌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徐陵所编辑的 《玉台新咏》之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收入《杂曲歌辞》。
• 反映了北方游牧生活,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 阔壮美:
• 在辽阔的原野上,水草丰茂,牧民们赶着马 群,过着迁徙不定而又悠游自足的生活。
• 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 • 千古绝唱。
2、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 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企喻歌辞》)
5、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
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
(《子夜歌》)
6、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
(《读曲歌》)
• 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 子在爱情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代表作十首

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代表作十首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南北朝民歌

企 喻 歌
风野天笼天阴敕 吹茫苍盖似山勒 草茫苍四穹下川 低 野庐 见 牛 羊
敕 勒 川
男 子 那 可 逢
妇 女 尚 如 此
左 射 右 社 必 叠 双
裙 逐 马 如 卷 蓬
李 波 小 妹 字 雍 容
李 波 小 妹 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 飘然旷野。(《陇头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 (《企喻歌》)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 夜 黄 》
• 《 子 夜 歌 》
恐 畏 不 成 双
鸳 鸯 逐 野 鸭
半 雌 半 是 雄
湖 中 百 种 鸟
何 悟 不 成 匹
理 丝 入 残 机
望 心 两 如 为 汝 高 举 徐 徐 下
七 宝 金 莲 杵
碧 玉 捣 衣 砧
《 青 阳 度 》
• • • • 何 处 不 可 怜 婉 伸 郎 膝 上 丝 发 披 两 肩 宿 昔 不 梳 头
• • • • 一 年 都 一 晓
《 子 夜 歌 》
愿 得 连 暝 不 复 曙
弹 去 乌 臼 鸟
打 杀 长 鸣 鸡
《 读 曲 歌 》
• • • • 虚 应 空 中 诺
想 闻 欢 唤 声
明 月 何 灼 灼
第五章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的基本特点
1.内容上:多写爱情,富浪漫色彩。 (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 男子的爱慕相思。) 2.情感上:哀伤之语多,欢娱之辞少。 3.语言上:出语天然,双关隐语,明朗 巧妙。(这些歌曲是在城市中产生的, 其作者应该主要是歌女和中下层的文士。 具有鲜明的民歌情调,也表现了较高的 文学素养和修辞技巧。 ) 4.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
全诗可分五层: (一)西洲折梅图 (二)门中候郎图 (三)采莲相思图 (四)高楼望郎图 (五)南风吹梦图
艺术特点: 1.善于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 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一连串的形象动作(忆梅、 折梅、开门、出门、采莲、弄莲、置莲、望鸿、 上楼、凭栏、卷帘、入梦)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全诗以“下西洲”开头, “到西洲”结尾,以四时节序景物变化为主线, 把诗中一系列景物意象用顶针手法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地揭示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3.清新纯朴的民歌色彩:比喻、想象清丽自然, 不避重复(四个“门”字,七个“莲”字),多 用谐音双关。 4.婉转悦耳、流畅和谐的韵律:每四句一换韵。
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 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其四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 于十五女。 ——《琅琊王》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褰群逐马如卷蓬,左射 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妹歌》
2.描写北国风光。
北朝民歌的杰作:《木兰诗》
《木兰诗》与《西洲曲》并称南北民歌的双璧。 沈德潜评“事奇语奇”。(《古诗源》) 主要特点: 1.剪裁精当,结构严谨:全诗围绕“木兰是女郎” 这一中心,详写出征前、征途中和归来后几个场 面,而战场上十年战争的描写却十分简省,以突 出木兰的形象。 2.运用排比、叠句、对偶、拟声、设问、反问、 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3.句式灵活,韵精调美:诗以五言为主,并杂以 七言和九言,节奏明快自如,与抑扬起伏的感情 相适应。诗中用韵七次转换。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流传到现在的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 《乐府诗集· 梁鼓角横吹曲》中。鼓角横吹曲是 军乐,也用于仪仗、典礼、娱乐等场合。。这些 作品是在齐梁时期,传入南方,为梁朝的乐府机 构所采录,所以在乐曲名称上冠以“梁”字。其 中以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 一些出于汉族。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再如《三洲歌》中“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 “风流”既是字面上的“风吹水流”之意,又暗 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 喻男女之间的“风流情事”,这是利用多义词。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用。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又如《读曲歌》中“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明”,“莲”谐音“怜”字,同时这两句又比喻 朝霜比喻女子,白日比喻男子,“消”借霜的消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 融比喻人的消瘦。 南朝乐府民歌体式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 抒情为主,情感细腻,在浪漫色彩中透着 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 哀伤的基调 ; 形象的生动鲜明。 善于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多用比兴和 谐音双关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直率粗犷,少有南方民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 三、北朝民歌的特点 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 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 法; 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其余 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3.充裕的经济条件。
南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
北 朝
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
民
歌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
南朝民歌绝大多数为城市生活的产物,
北
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
朝 民 歌
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情感。 集中写男女之情,大部分是情歌。多为女
性的吟唱,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
二、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南 北 朝
1.体制短小精悍,多为五言四句。对
唐朝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绝句发展有很深影响。
民
歌
2.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婉转缠绵。
《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 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 心”。
3.多用双关谐隐。
南 北 朝
一是同音异字的双关。如:“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6.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南 北 朝
《读曲歌》: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民 歌
《懊侬歌》: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 不得侬与汝。
7.劳动中的爱情生活:
南 北 朝
《扒蒲》: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民 歌
《扒蒲》: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第四首)
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
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
歌》)
4.反映羁旅行役和怀土思乡之情。
南
《陇头歌辞》3首
北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企喻歌辞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着膘。牌子铁裲铛,铉鉾鸐尾条。 男儿可怜虫, 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 白骨无人收。 【导读】 《企喻歌辞》是北方的民歌,《乐府诗集》收在“梁鼓 角横吹曲”里。“梁鼓角横吹曲”保存了南北朝时代许 多北方民歌,共有六十多首,其中有汉族人的作品,也 有其他兄弟民族的作品。有的本来就用汉语创作,也有 的经过汉语的翻译。他们传入南方大约在东晋到梁这一 段时候。《企喻歌》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和第四 首,前一首写北方民族的英勇气概,后一首则暴露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书目】
1. (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2.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3.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84年版 4. 《乐府诗史》 杨枝生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5.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 一、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
吴歌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西曲出于荆(湖北江陵)、郢 吴歌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西曲出于荆(湖北江陵)、郢 )、 (今江陵附近)、樊(湖北襄樊)、邓(河南邓县)之间。 今江陵附近)、樊 湖北襄樊)、邓 河南邓县)之间。 )、 )、
【自学篇目导读】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 不成匹。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 期! 【导读】 《子夜歌》开始时相传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 女子所创作,《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清商曲• 吴声歌曲”类。“吴声歌曲”是产生在吴地的 一些歌曲的总名,其中包含很多曲调。《子夜 歌》现存四十二首,都是男女恋歌。
第三章 南北朝民歌

• 表现战争、反映战争场面《隔谷歌》
• 北方壮美风景 《敕勒歌》
二、北朝民歌思想内容
• 1、豪侠尚武之情
• 《企喻歌辞》
•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分析】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 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 感奋人心。 • 《折杨柳歌辞》
第三章 南北朝民歌十五周6月4日
第一节 南朝民歌 第二节 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 一、南朝民歌概况:
• 多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存世400余首,主要包括了:吴歌326首,神弦歌18首,
西曲142首三类。
• 内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或写彼此爱慕、或写 会面愉悦、或写离别时的依恋、或写别后相思、或写诅 咒负心人。 •
前二句起兴,意思说岁岁年年,树不见老而人易老,下面不 说自己,却利用老人喜爱孙辈的心理打动对方,写得真淳而有趣。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 1、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
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
• 2、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
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
• 3、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
二、北朝民歌思想内容
• 4、北方壮美风景
• •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分析】 “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 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天似穹庐,笼 盖四野”,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 原的四面八方,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 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幅壮阔无 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见牛羊”,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寥寥二十余字,就 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
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三、南朝民歌的特点:➢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大量运用双关语。
➢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西洲曲xīzhōu qǔ《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
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
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西洲曲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然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范文精选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敕勒歌朝代:南北朝作者:佚名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及注释:译文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
川:平川、平原。
③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 lú):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显露,露出来。
赏析: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正高级教师推荐--粗犷豪放和清理缠绵——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简介南北朝民歌是一批由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具体作者不详。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差异,两地的民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情调:南朝民歌多以男女恋情为内容,风格清丽缠绵;而北朝民歌则多反映战争和游牧生活,风格苍劲。
南朝民歌代表性高《西洲曲》、《子夜歌》、《华山巅》等,北朝民歌代表作有《木兰诗》、《敕勒歌》等。
名人名言艳曲生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一一-郭茂倩《乐府诗集》知识链接梁武帝萧衍在政权频繁更沓的南北朝,有一位独一无二的帝王一一梁武帝萧衍。
据说,萧衍是汉朝名相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自小聪颖异常,尤尤其擅长文字。
他的文学造诣很高,是与大文学家沈约、谢朓齐名的"竟陵八友" 之。
萧衍做了皇帝之后,吸取齐灭亡的款训,励精图治。
不论严寒酷暑,他每天五更天(大约三至五点)起床,批改公文奏章。
为了广开言路,昕取更多人的意见,他下令在皇宫自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谤木函和肺石函。
未被重用的贤才如果有意见可以在肺石函里投节(言,一般的百姓如果要给国家提建议,可以把书信放入谤木函中。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并训导他们。
在他执政期间,梁朝的官制状况得到明显好转,百姓生活也得以改善。
与历史上的真他皇帝相比,梁武帝的"敬佛"可是出了名的,佛教也正是在那时繁盛起来的。
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萧衍笃信佛款,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连登基之曰都选在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
身为皇帝的萧衍数十年间都严格持戒:每日只用两餐,过午不食,不沾荤腥,不饮酒,居室不迈一丈见方……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间,他居然前后四次前往同泰寺出家。
同泰寺就是现在南京的鸡鸣寺,据说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
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他第一次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接着就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弦曲:神弦曲是江南建业一带民间的娱为都市之歌; 就作者而言,为女儿之歌 就题材而言,为情爱之歌; 形式上,多五言四句; 语言上,清新自然;
表现手法上,善用谐音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谐声的隐语,一底一面,约分为两类:
一类是同音同字
《读曲歌》: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二是时代风尚
《南史· 羊侃传》: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
《棹歌》两曲,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穷极奢靡。
《南史· 宋废帝纪》:山阴公主,淫姿过度。谓帝曰: “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后宫数百, 妾惟驸马一人,事不平均,一何至此!”帝乃为立面首左 右三十人。
三是统治者的有意采集和提倡 《南齐书•萧惠基传》: 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 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 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 何当还故处。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从作者来说,南朝民歌是女儿之歌,而北朝民
歌则是壮士之歌。
从诗体来说,都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北朝民歌 中四言、七言、杂言稍多些。 从风格来说,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 弱迥然不同。
1.以体裁言,为绝句源头;
2.以表现手法言,排句、口语、双关等对唐诗多有启发; 3.以艳曲特征言,对宫体诗、唐五代词多有影响。
2.地域及分类
吴歌: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 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 ,下及梁陈, 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晋书· 乐志》
吴歌产生在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约 320多首,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 《读曲歌》等,多为女性的吟唱。
一类是同音异字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如残机,何悟不成匹。 —— 《子夜曲》
二、北朝民歌
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梁鼓角横吹曲》中,约六十多首。
1、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大致有以下特点: 从地域来说,南朝民歌多产生在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北 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混战地区。
从内容来说,南朝多是情爱之歌,而北朝则是战争、放 牧、恋爱的慷慨悲歌: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
西曲: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 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云。——《乐府诗集》
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荆楚一带,以江 陵为中心。约140多首,有《石城乐》、《乌夜啼》 《莫愁乐》等。
那呵滩
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2.《木兰诗》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诗史“双璧”
《木兰诗》与《西洲曲》并称为南北朝民歌的“双璧”
胡应麟《诗薮》: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 赡极于木兰。 木兰形象:善良、勤劳、勇敢、机智;由尽孝道而替 父从军,发展到为国杀敌却又不慕富贵荣华的提升过程。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一 年 都 一 晓 。
愿 得 连 冥 不 复 曙 ,
弹 去 乌 臼 鸟 ,
打 杀 长 鸣 鸡 ,
读 曲 歌
子夜四时歌· 冬歌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第六章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约五百首,主要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 1.产生背景: 一是经济繁荣 李延寿《南史· 循吏列传》: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 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之极盛也。永明继起,垂心政 术,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
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