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的异同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南北朝时期因政治上长期对峙,经济、文化上呈现出独立发展、双方在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方面的巨大差异,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下面对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进行统一异同上的阐述。
相同点:1、风格: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且南北朝民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
2、诗型:汉乐府民歌采用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
南北朝民歌也多用抒情,采用五言。
3、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如《十五从军征》中说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
南北朝民歌也以叙事诗为主,但是北朝诗歌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4、都在诗中含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继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
不同点:1、出处:汉乐府民歌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大多是非主流的民间创作。
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商业都市,大多由歌女在宴会等场合演唱,在上层社会造成广泛影响。
2、诗歌体裁:汉乐府民歌采用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
特别是到了东汉以后,乐府民歌中整齐的五言诗越来越多。
南朝民歌所用五言四句的小诗,至唐代蔚为大观,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
北朝民歌虽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亦有四言、七言、杂言等形式,不似南朝民歌那样单调。
3、内容:汉乐府民歌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如《东门行》写了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南朝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对爱情生活的表现为核心较多如《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北朝民歌语句斩截,粗犷豪放,对本身族群的社会生活有较为全面的反映。
4:题材: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南北朝民歌中婚恋题材也采用女性视角,同时也增加了男性口吻,这与北方民族的婚恋习俗和婚庆游戏有关。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差异性
乡的民歌便应 时而起。“ 高高 山头树 , 风吹叶落去 。一 去数千里 , 何 当还故
” ( 《 紫骝马歌辞》 ) 诗 中用风吹山头树 的落叶比喻动乱 时期人民大批 的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和汉人杂居一起 , 语 言隔阂很大 。 相互 交流困 乡? 逃 亡 和 迁 移 , 漂流 四散 。 难。 彼此不 了解。“ 遥看孟 津河 , 杨 柳郁 婆娑。我 是虏 家儿 , 不 解汉儿 歌” 北 方 辽 阔 的草 原 . 以游 牧 为 主 的 生 活 , 孕 育 了 北 朝 波 澜 壮 阔 的 民歌 。 ( 《 折杨柳歌辞》) 。语言的障碍 , 许 多少 数民族和汉族 的民歌不便 交流 , 也
◆ ◆ ◆ ◆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差异性
◆ 王 守 荣
( 甘 肃 省 陇 西一 中 )
【 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在《 诗 经》 十五 国风和汉 乐府民歌之后 , 我 国诗歌史上第三次比较集 中出现 的一次诗歌形式 。尽 管大体 出现在
同一 时 期 。 但 由于 当时 南 北朝 政 权 更 替频 繁 , 南 北 朝之 间 长期 在 政 治 、 经济、 文 化 上 对 峙 隔绝 。再 加 上 受统 治 阶级 个人 爱 好 的 影 响 , 致使 南北 朝 乐府 民歌 产 生 了不 同的 风格 和 社 会 意 义 。 南朝 乐 府 民歌 主 要 产 生 于 城 市都 邑 , 几乎 全是 情 歌 , 表 现 了人 民对 爱情 生 活 的 美好 追
、
族强势南下的形势下 , 不得已南 下, 偏安江 南, 不思进取 , 小朝廷 更替不断。 劳动人民努力奋斗 的成果。南朝乐府 民歌 中“ 神弦 曲” 大部分也 是人神相 这是 劳 动人 民超越 现 实, 在 神话 中寄 托对 美 好 的理想 向往 与 他们也继承 了政府采集民歌 的传 统, 但他们采 集民歌 的 目的不是 为了“ 观 恋的故事 。 风俗 。 知厚薄”, 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汉 乐府诗 中“ 饥者歌其食 , 追求。 在南朝小朝廷有意识的采集 下 , 在风 景迤逦 的南 国风 情的影 响下 . 催 劳者歌其事” 的民歌特 色已荡然 无存。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 义的民歌 自然 也在 “ 屏蔽” 之中。南朝 民歌主要来 自城市都 邑 , 实际上是 “ 都市 之歌”, 这 生 了以表现男女爱情 为主题的代表作《 西洲 曲》 。全诗 歌辞音节和谐流 畅, 决定 了南朝 民歌地域的狭隘性 , 也难免有小市 民低级 的趣味 , 梁裴子野《 宋 语言婉转动人 , 集中体现 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 书》 说: “ 王侯将相, 歌妓填 室, 鸿商客贾 , 舞女成群 ” 。这是南朝民歌几乎全 北朝时期 。 入居中原 的北方少数民族 , 不断相互攻 杀兼并 , 他们 用血 腥 的杀戮和落后的军事统治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 和阶级 压迫 , 很少重视 文化
汉朝与南北朝民间乐府之异同
2012.10.19大学语文作业汉朝民间乐府的主要内容有: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揭露与反抗,如《东门行》、《妇病行》; 对战争和徭役的控诉与揭露,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对劳动人民坚贞爱情的歌颂,如《上山采蘼芜》、《上邪》; 讽刺统治阶级的贪淫残暴,如《长安有狭邪行》; 阐发人生哲理,如《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还有些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日出入》《艳歌》。
汉朝民间乐府形式是自由和多样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
汉乐府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汉朝民间乐府的表现形式: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采用独白的形式,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朝民间乐府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孤儿行》。
虽然汉乐府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在汉乐府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如《枯鱼过河泣》。
汉乐府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新风,主要以叙事为主,故事性较强;常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汉乐府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如:杂言体,五言体。
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男女间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之讴,、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楚四个地区,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作者:王守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9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在《诗经》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我国诗歌史上第三次比较集中出现的一次诗歌形式。
尽管大体出现在同一时期,但由于当时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南北朝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峙隔绝。
再加上受统治阶级个人爱好的影响,致使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社会意义。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城市都邑,几乎全是情歌,表现了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
诗歌篇章短小,风格婉转柔媚。
北朝民歌数量虽稍等不及南朝民歌,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北方民族尚武的精神面貌,质朴刚健,富有骨力感。
南北朝民歌差异社会背景一、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差异南朝是当时南迁的汉族封建地主建立的。
他们在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强势南下的形势下,不得已南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小朝廷更替不断。
他们也继承了政府采集民歌的传统,但他们采集民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
汉乐府诗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特色已荡然无存。
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歌自然也在“屏蔽”之中。
南朝民歌主要来自城市都邑,实际上是“都市之歌”,这决定了南朝民歌地域的狭隘性,也难免有小市民低级的趣味,梁裴子野《宋书》说:“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客贾,舞女成群”。
这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原因,而且有些还具有浓厚的脂粉气。
和南朝隔江对峙的北朝,由于游牧民族各军事集团在中原争夺,政权更替频繁,使中原长期陷入大分裂,大动乱的局面。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崇尚武力,相互征战、杀伐,使北方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根本无暇组织采集民间歌谣。
“自晋永嘉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风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呢将尽!”。
这是北朝民歌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之一。
在北朝动乱的年代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的激励下,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必然层出不群,但由于北朝各代统治者忙于攻城略地而无暇采集民歌,广大人民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许多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民歌只能口口相传,最后逐渐散失,这也是北朝民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汉魏散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
田园诗: 对污浊社会的憎恨和对纯洁田园的向往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咏怀诗和咏史诗: 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和愤慨 《咏荆轲》被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行役诗:
第四讲 汉魏散文
一、《垓下之围》 1、《史记》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 2、《垓下之围》节自《项羽本纪》最后几个章节
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
01
怎样“归”?
02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家
归后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月明星稀……”八句道出了诗人思贤和得贤的不同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乌鹊在此比喻人才,描写出当时人才众多的现实,也表现出曹操想包揽天下,特别是南方贤才的野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被乐府机关采集和保 存下来的民间歌曲。南朝和北朝都有相 当数量的乐府民歌流传至今。但由于自 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风俗、以及艺 术趣尚的不同,它们在内容和风格方面 都有很大区别。
一、南朝乐府民歌
•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三代,梁 陈的乐府诗则多为文人拟作。这些作品主要保存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还有一小部分 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南朝乐府民 歌从音乐上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吴声歌曲,今存 二十四个曲目,三百二十六首诗,主要产生于建 业附近;二是西曲歌,今存曲目三十四种,一百 四十二首诗。此外有神弦曲,今存十一个曲目, 十八首诗,是民间的祭歌。
• 诗中以季节的变化为线索,写出女主人公在由春 到秋对情人的深切思念。物候的变迁和少女婉转 的情思交融在一起,使感情得到升华。季节的变 化又暗示着人生的匆促节奏,为主人公的这份相 思增添了几分悲剧感。这首诗还非常善于过主人 公的行动表现她的复杂而幽怨的内心世界。从 “门中露翠钿”一句开始,以细腻深婉的笔触, 描写了主人公微妙的恋爱心理,刻划了一个柔情 似水,一住情深的人物形象。
• 同时,战争也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凋敝,使大量人 民背井离乡,到处漂泊,《陇头歌》三首即表现 了下层人民这种流离飘泊的生活:“陇头流水, 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新城, 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 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 北方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习于骑射,加 上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使当地的人民养成了 刚健勇武、豪放强悍的性格。一些北朝民歌表现 了他们这种生活和性格特点,例如:“健儿须快 马,快马须健儿。(足必)跋黄尘下,然后别雄 雌。”(《折杨柳歌》其五)“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南北朝民歌比较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数量之比较: 南丰北瘠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保存最完备的当推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
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保存的《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 另外还有一部分叫《神弦歌》。
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曾作统计《: 吴声歌曲》三百二十六首《, 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 神弦歌》十七首, 总计五百二十一首, 基本囊括了南朝民间乐府的全部。
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部分现在保存在《乐府诗集》中《梁鼓角横吹曲》里。
从数量上来看, 南歌远胜于北歌。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社会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歌, 也是因为流传到南方才被保存下来的。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之比较: 北丰南瘠北歌数量虽然不及南歌, 但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胜于南歌。
下面, 就思想内容方面将南北朝民歌作一比较。
( 一) 反映爱情婚姻的情歌南朝乐府民歌中《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部分几乎全是情歌, 所谓“郎歌妙意曲, 侬亦吐芳词”(《吴歌·子夜歌》) 。
这些情歌大多是女性口吻的歌唱, 而这些歌唱者又都出自城市居民的中下层, 有的还出自妓女之口。
因此, 南歌中好多情歌所写的男女关系属于“非法恋爱”, 不被当时正统所认可。
如《子夜歌》①:怜欢好情怀, 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梧子。
揽枕北窗卧, 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 相怜能几许?朝登凉台上, 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
前丝断缠绵, 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
秋夜凉风起, 天高星月明。
兰房竞装饰, 绮帐待双情。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南歌中随处可见, 而北歌中听到的却是女子“女大当嫁”不能实现的悲愤之音。
如《地驱歌乐辞》②:驱羊入谷, 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 蹋地呼天。
又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历史天空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
文学有许多的分类标准。
文学从国度来说,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文学从历史时期来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朝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文学从社会阶层来说,可以分成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
那些接近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平民文学,而另一些能够体现官僚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文学素养、生活方式的文学称为贵族文学。
民歌自然归属于平民文学。
民歌以其清新流丽朴拙见长,不同于个人的文字作品,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属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范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
当然,南北朝民歌的出现、发展、繁荣并不是偶然的。
一、南北朝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年代,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又是连年混乱南北分裂,直至隋重新统一。
由于战争不断,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和北魏存在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王朝生命都不长。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仅二十余年。
国家分裂,政权不稳,政治集团互相伐戮,斗争激烈。
南北方政权虽一时偏安,但南征北讨亦时起时伏。
动乱的年代,使统治阶层像平民百姓一样感到世事无常,人心惶惶。
所以宗族血统成了统治阶级巩固政权采取的一种手段,因而产生了士族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乱,但南北朝时期也并非就是暗无天日。
这段时期中国传统的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尤其是东南地区还建成了并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
在社会思想上更为自由活跃。
南北朝民歌赏析
南北朝民歌赏析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读曲歌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
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华山畿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鉴赏】诗中以鸡啼隐谐啼哭,女子说她因为思念情人,一夜悲啼,直到天明。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华山畿啼相忆,泪如漏刻水,[1]昼夜流不息。
【注解】[1]漏刻:古代计时器,又叫壶漏。
华山畿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译文】我哭着到天明。
泪流的可以让枕头浮起来。
华山畿相送劳劳渚[1],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2]。
【注解】[1]劳劳渚:地名,当在建业(今南京)城南,为女子送别情人之地。
[2]许:如此,这样。
华山畿夜相思,投壶[1]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注解】[1]投壶:古代游戏,多在宴饮时举行。
以箭投入特制的壶,中多者为胜,负者饮酒。
华山畿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1]是所欢来。
【注解】[1]言:谓,以为。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1]。
小议汉乐府与南朝乐府民歌之异同
小议汉乐府与南朝乐府民歌之异同所谓“乐府”,本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后来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就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使由《诗经》而来的关注现实的精神成为一个传统,后代诗人所贯穿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思想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而同时汉乐府也开出了我国古典诗歌杂言、五言体的直接源头。
魏晋以来,汉乐府为文人大量拟作,已经逐渐僵化,这时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汉乐府再一次给诗坛带来转机。
南朝乐府短小活泼的形式,明白如话的诗歌语言和浓郁清新的抒情风格对南朝乃至唐代诗歌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产生背景之同异1.制度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的目的,统治者经常派使者微服出访,观风采谣,根据“谣言单辞”考察郡守的政绩和民间的风化,乐府采诗成为“举贤观风”的重要手段,许多直接揭露社会问题的优秀民歌自然被采入乐府之中。
而西汉末年哀帝废郑卫之音,加上东汉时经学大盛,乐府中保留的情歌很少。
相形之下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汉魏之世的雅乐至南朝时曲、辞皆已陈旧,不能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而此时在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好尚进行采集、润色及拟作。
据《古今乐录》以及《宋书》、《唐书》记载,南朝清商乐府中一部分曲子是由士大夫或他们畜养的歌妓所制,其余虽出自民间,但被采入乐府后,文人又有不少和制,且多用做歌词舞曲,以供官僚贵族及富商消遣之用。
因此保存在清商曲辞中的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情歌,而许多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歌谣则被排除在乐府之外。
2.地理环境汉朝乐府民歌的地域性并不明显,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诗人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性情的多样性。
而南朝民歌地域性突出,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繁华都邑,那里气候湿润,山川秀美,物宝天华,陶养了温柔、恬静的性格和浪漫的情思。
南方人受地理的影响,性格和柔,多愁善感,在桃花绿水间对于爱情的低吟浅唱也不足为怪。
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
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一、乐府民歌的内容主题(1)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2)男女之间爱与恨的心声(3)战争和徭役带来的灾难(4)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示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2)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自由多样(4)浪漫主义色彩浓重三、《古歌》、《悲歌》赏析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古歌》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乡愁这一母题,将归家这样的文化心理用含蓄而又有意味的语言描绘出,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
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长足的进步。
能够与它媲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
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
可是远望到的又不是故乡之景,想要归家家里也没有亲人了,而且现在也没有船度回家,思乡之情不能乱言,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就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也许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已经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
南北朝乐府民歌 汉代诗歌 四言诗 楚歌 乐府诗
南北朝乐府民歌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 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 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民歌。
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
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
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
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
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
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
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
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
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
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南北朝时期因政治上长期对峙,经济、文化方面呈现出独立发展、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等巨大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异一、内容(一)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1、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着的贫困家庭悲剧;《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内心的痛苦。
2、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的凄惨情况;《古歌》写远离家乡服役者的思乡思亲之情。
3、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4、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郊祀歌《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命;收录在杂曲歌辞中的《艳歌》描绘出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幻想自己升上云宵,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相和歌辞中的《长歌行》《董逃行》中的长生之乡不是天国,而是仙山,靠神药延年益寿。
【免费下载】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因为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导致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 众的生活疏离,其作品多体现在宴饮酬答,纵情声色,游山玩水上。又由于政治上 的不自由不独立,使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时期 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 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 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 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南朝民歌,有书籍记载的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 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使流传 至今的南朝民歌在内容上以情歌为主,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乐府诗集》 说:“《晋书·乐志》中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 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 起于此也。”又说:“《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 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 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 《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 由此可见,“吴声歌曲”的产地虽不广阔,其曲调却极繁富。《乐府诗集》尝云: “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声亦异,故因其方俗而 谓之西曲云。”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今湖北江陵县)、郢(今湖北宜昌县)、樊 (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乐府诗 集》载:西曲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西曲歌”是南 朝乐府民歌的重要部分,其中《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襄阳乐》、《三洲 歌》、《采桑度》、《那呵滩》、《拔蒲》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很有特 色。南朝民歌多‘都市之歌’,少‘郊野之歌’,这就规定了南朝民歌的局限性:与 劳动相对脱离,却与声色犬马联系了起来;与自耕自足相对脱离,却与宴饮颓唐联 系了起来。因为南朝民歌多出于‘都市巷陌’,还带有小市民的一些庸俗意味。梁 裴子野《宋略》说当时“王候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 互有争夺”。又加上妓女介入上层社会娱乐场所,又理所当然地增加了南朝民歌的
政治与爱情——汉乐府与南朝乐府的比较
政治与爱情——汉乐府与南朝乐府的比较本组抢到的题目是:对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比较汉乐府与南朝乐府的背景汉代从武帝开始,就频繁地发动战争,大量地征调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使很多家庭遭到毁坏。
百姓生活疾苦,民不聊生,原有的美好生活被打破。
《战城南》中对战争的残酷场面进行了描述:“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
《十五从军征》中则反映出了劳动人民在当时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民歌大多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
留存总数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人们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的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地区,这里气候湿润,山川明媚,物产丰饶,经济发展繁荣,从而容易使当地人产生热烈而浪漫的情思,以及对生活享乐的追求。
自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逐渐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情感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
在这样的风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易被人们所喜爱接受。
另外,魏晋南北朝的贵族社会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也是空前强烈的。
在南朝,上层社会对音乐的喜爱尤为突出。
但是他们的兴趣已经不在典雅的宫廷音乐上了,而是在新鲜奇异、活泼艳丽的江南民歌上。
例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
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对南北朝民歌的认识
对南北朝民歌的认识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南北朝民歌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题材: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南北朝民歌中婚恋题材也采用女性视角,同时也增加了男性口吻,这与北方民族的婚恋习俗和婚庆游戏有关。
4、都在诗中含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继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
不同点:
1、出处:汉乐府民歌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大多是非主流的民间创作。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商业都市,大多由歌女在宴会等场合演唱,在上层社会造成广泛影响。
2、诗歌体裁:汉乐府民歌采用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特别是到了东汉以后,乐府民歌中整齐的五言诗越来越多。南朝民歌所用五言四句的小诗,至唐代蔚为大观,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北朝民歌虽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亦有四言、七言、杂言等形式,不似南朝民歌那样单调。
2、诗型:汉乐府民歌采用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南北朝民歌也多用抒情,采用五言。
3、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如《十五从军征》中说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南北朝民歌也以叙事诗为主,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南北朝时期因政治上长期对峙,经济、文化上呈现出独立发展、双方在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方面的巨大差异,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下面对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进行统一异同上的阐述。
相同点:
1、风格: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且南北朝民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