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汉乐府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
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
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
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
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
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
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
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起有三大背景:首先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其次是思想开放,文化交融;再次是风气更替,好尚大变。
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如下:其一:曲调繁复,内容狭窄,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其二:总体风格类似。
其三:情感鲜明突出,修辞手法活泼多样。
而语言表达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南朝民歌柔媚清丽,婉转缠绵。
北朝乐府民歌兴起也有赖于特殊的背景:首先是北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其次是游牧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最后是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
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而语言表达较少修辞,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
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质朴刚键。
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着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
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之讴,、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楚四个地区,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
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诗意的流变: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
诗意的流变: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两汉是乐府诗歌的创始期,成就斐然。
《诗经》以抒情诗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乐府诗感情抒发质朴纯挚。
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
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叙事名篇,最能代表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写的是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汉乐府民歌在精神上与《诗经》一脉相承,甚至比《诗经》更加直接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对后代诗歌也有更具体、更直接的影响,许多作品对后世文学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建安文学以魏国为主,作家主要有三曹及七子等人。
建安文学创作群体中,曹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既是政坛领袖,也是文坛盟主,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曹操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
除了这种记录社会现实的诗篇,曹操还用乐府诗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短歌行》,全诗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创作又有了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种篇制短小、长于抒情的艺术形式,对于近体诗(尤其是绝句)有很大的影响。
《西洲曲》这首抒情长诗,堪称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是罕见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水准。
到了唐代,乐府诗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文人乐府创作呈现出勃兴的局面。
盛唐时期的杜甫和中唐时期的元、白等人的新题乐府创作成就尤大,影响尤巨。
唐以后被称为乐府的作品,大体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入乐的韵文作品;二是流行于市井乡村的民歌;三是文人用乐府旧题所写的诗。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民间歌曲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民歌特点南北朝民歌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
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
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
南朝的清商曲又分为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吴歌和西曲两类,民歌大多都属于这两类。
“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带。
“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江陵县)、郧(今湖北宜昌县)、樊(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等地。
这些都是当时的重镇,是商业发达的城市。
因此,南朝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汉乐府所反映的多是乡村生活不同。
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
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
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原因,常适用于作军乐,而被中原文化所吸收。
汉代的横吹曲,相传系张鸯从西域传来,但歌辞没有流传下来。
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被乐府机关采集和保 存下来的民间歌曲。南朝和北朝都有相 当数量的乐府民歌流传至今。但由于自 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风俗、以及艺 术趣尚的不同,它们在内容和风格方面 都有很大区别。
一、南朝乐府民歌
•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三代,梁 陈的乐府诗则多为文人拟作。这些作品主要保存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还有一小部分 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南朝乐府民 歌从音乐上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吴声歌曲,今存 二十四个曲目,三百二十六首诗,主要产生于建 业附近;二是西曲歌,今存曲目三十四种,一百 四十二首诗。此外有神弦曲,今存十一个曲目, 十八首诗,是民间的祭歌。
• 诗中以季节的变化为线索,写出女主人公在由春 到秋对情人的深切思念。物候的变迁和少女婉转 的情思交融在一起,使感情得到升华。季节的变 化又暗示着人生的匆促节奏,为主人公的这份相 思增添了几分悲剧感。这首诗还非常善于过主人 公的行动表现她的复杂而幽怨的内心世界。从 “门中露翠钿”一句开始,以细腻深婉的笔触, 描写了主人公微妙的恋爱心理,刻划了一个柔情 似水,一住情深的人物形象。
• 同时,战争也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凋敝,使大量人 民背井离乡,到处漂泊,《陇头歌》三首即表现 了下层人民这种流离飘泊的生活:“陇头流水, 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新城, 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 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 北方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习于骑射,加 上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使当地的人民养成了 刚健勇武、豪放强悍的性格。一些北朝民歌表现 了他们这种生活和性格特点,例如:“健儿须快 马,快马须健儿。(足必)跋黄尘下,然后别雄 雌。”(《折杨柳歌》其五)“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总2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认真学习教材第二章《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回答下列问题: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书·艺文志》对西汉乐府诗的评价。
原文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意谓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作为一种现实主义诗学精神,它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相通,并对后世中国古代诗歌形成关注现实的文学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乐府诗的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
如:1、揭示社会不公,这是汉乐府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妇病行》、《东门行》等。
2、表现战争的罪恶。
例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
3、展示个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上邪》、《有所思》写爱情,《蒿里》、《薤露》写死亡的恐惧,《郊祀歌》写长生,等等。
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
(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一个片断或几个片断,精心剪裁,巧妙布局,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如《东门行》选取主人公拔剑出门的镜头,《上山采蘼芜》选取故妇路遇故夫的片断。
(2)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如《艳歌行》的细节描写,《妇病行》的对话描写,《陌上桑》的烘托描写,《孔雀东南飞》将人物置于矛盾漩涡中的描写等等。
2、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感情流露自然平实,不事雕琢。
(2)语言浅近。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历史天空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
文学有许多的分类标准。
文学从国度来说,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文学从历史时期来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朝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文学从社会阶层来说,可以分成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
那些接近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平民文学,而另一些能够体现官僚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文学素养、生活方式的文学称为贵族文学。
民歌自然归属于平民文学。
民歌以其清新流丽朴拙见长,不同于个人的文字作品,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属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范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
当然,南北朝民歌的出现、发展、繁荣并不是偶然的。
一、南北朝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分裂时期,从汉末的混乱到三国的对峙,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只持续了二三十年。
在隋朝统一之前的几年里,它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南北分裂。
持续不断的战争导致政权频繁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北魏存在100多年外,其他朝代的寿命都不长。
在南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朝建立了大约60年,最短的齐王朝只有20多年。
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政治团体相互残杀,斗争激烈。
虽然南北双方的政权暂时处于缓和状态,但南征北伐也时起时落。
在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和普通人一样,感到事情变化无常,人们感到恐惧。
因此,宗族宗族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导致贵族宗族制度“上无穷家,下无强家”。
“老百姓在政治上有一条艰难的出路。
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乱,但南北朝时期也并非就是暗无天日。
这段时期中国传统的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也有相当-1-大的发展。
尤其是东南地区还建成了并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
南北朝乐府民歌 汉代诗歌 四言诗 楚歌 乐府诗
南北朝乐府民歌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 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 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民歌。
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
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
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
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
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
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
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
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
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
第八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3、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都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 爱情几乎成为唯一主题,有些民歌还有色 情描写。 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民歌都产生于商业 发达的城市,礼教相对松弛。舞榭歌台, 歌伎逐增,娱乐场所互以乐调娱乐调情。 二是统治者的好尚和有意识的采集
4、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 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并以抒情 为主,感情真率动人。如《华山畿》二十 五首,抒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感人至深。 (2)、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 汉民歌不同。
12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如《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 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其十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其七)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13
5、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杰作,也是 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作品通过季节变换,层 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 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缠绵, 笔触细腻。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 流利宛转,声情和谐。沈德潜说:“续续相生, 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 源》)
25
《木兰诗》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一首长篇叙事 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 十二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 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 雄形象。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 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 淳朴勇敢的象征。
26
叙事长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 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 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 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风格刚健清新。 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 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
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南北朝时期因政治上长期对峙,经济、文化方面呈现出独立发展、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等巨大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异一、内容(一)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1、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着的贫困家庭悲剧;《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内心的痛苦。
2、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的凄惨情况;《古歌》写远离家乡服役者的思乡思亲之情。
3、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4、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郊祀歌《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命;收录在杂曲歌辞中的《艳歌》描绘出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幻想自己升上云宵,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相和歌辞中的《长歌行》《董逃行》中的长生之乡不是天国,而是仙山,靠神药延年益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学院:文学院班级:10级B班姓名:伍文丽学号;104030096
摘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点,从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写。
其中南北朝的民歌,又分开来写。
在阐述的时候,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举例说明。
关键词:汉乐府南朝北朝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
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关,主要负责组织女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创制乐调。
乐府创作。
搜集的诗歌,后人亦称为乐府。
内容方面的比较: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
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
《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
着的贫困家庭悲剧。
《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的内心痛
苦。
第二、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
《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
《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到凄惨情况。
《古歌》写远离家
乡服役者的思家思亲之情。
第三、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很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
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
《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
《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第四、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又要分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现存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第一、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子夜四时歌》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等。
第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却广泛的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歌,是北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折杨柳歌辞》。
第二、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如《赖勒歌》。
第三、表现粗犷豪迈的个性和北方民族豪侠尚武的精神,如《企喻歌辞》。
第四、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乡思,如《陇头歌辞》。
第五、表现战争。
反映战争场面,或写从军之乐,或叙从军之苦。
创作者:
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得让文人也参与乐府歌词的创作。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在表现平民疾苦时,兼顾到表现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尤其可贵的是,。
诗的作者对于这些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是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
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
如《折杨柳歌辞》说:“我是虏
家儿,不解汉儿歌。
”便是证明,其中有以鲜卑语的歌辞居多。
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赖勒歌》。
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方直接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地加工润色,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还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
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风格特点:
汉乐府的风格特点是:
第一、叙事性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现存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作品:“缘事而发”,这些叙事性的民歌,大多采用第三人称。
在结构方面,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多是短篇。
这一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段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第二、诗体形式多样,五言诗形成
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诗和五言诗。
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诗越来越占优势。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汉乐府民歌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释放情感。
第四、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如《战城南》中的死者,竟会对乌鸦说话,要求乌鸦为他嚎丧。
《古歌》以“腹中车轮转”喻忧愁循环不息。
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特点是:
第一、它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从诗歌美学意味来说,往往更能够表现对爱情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第二、从表现的情况来说,南朝民歌的基调多是哀伤的。
第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特点。
第四、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点。
由此避免了简单直露,一览无余的表现。
但这种双关隐语,意义并不晦涩。
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特点是:
第一、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
第二、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
影响
汉乐府的影响
第一、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表现在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
第二、汉乐府诗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创造了杂言体与五言体。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第一、以体裁言,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
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
五言四句的小诗,汉乐府民歌中虽已经,但为数极少,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绝句的真正的源头要算是南北朝民歌。
第二、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