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
3-5岁幼儿必背十首古诗如下:
1.南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
人。

5.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6.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8.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9.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0.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 1。

乐府诗的名字

乐府诗的名字

乐府诗的名字
以下是9首乐府诗的名字:
1.《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
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2.《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后人把它与《孔雀东南飞》
合称为“乐府双璧”。

3.《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又名《艳歌罗敷行》、
《日出东南隅行》。

4.《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
情的自誓之词。

5.《长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
古诗。

6.《白头吟》,相传为汉代才女卓文君所作,是一首被收录在汉乐府的民歌。

7.《秦妇吟》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后人把此诗与汉乐府《孔
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8.《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

9.《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后人常拿它与《诗经》中的《卫风·氓》、
《邶风·谷风》等媲美,和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怨歌行》等名篇并提。

1/ 1。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PPT17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PPT17页

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功用:周代和汉代的统治者采集民歌有观风俗、行乐教 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供声色娱乐。 内容:南朝民歌包括吴歌和西曲两种。 吴歌,出自江东,即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建业(今南京) 为中心。吴歌的特色是艳丽而煽情,多反映市民阶层的 生活趣味,妓情和相思离别是主要的题材,以《子夜 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今荆州) 为中心。西曲多写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 活的尤其多。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 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 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 新的发展。它篇幅短小,长于抒情。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 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 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 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北朝民歌六首

北朝民歌六首

关于北朝民歌六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一、《企喻歌》《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译文:男儿人必需自己有所作为,不必拉帮结伙。

鹞子,猛禽。

天上鹞子飞过的时候,那些成群结队的麻雀慌张失措,迫不及待的向两边逃跑。

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周与大地相连,看起来似乎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三、《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观察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敕勒川歌曲的古文出处

敕勒川歌曲的古文出处

敕勒川歌曲的古文出处
《敕勒川》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在史书中,《敕勒歌》最先出现于初唐李延寿所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

公元546年,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死、病死者共七万人,返回晋阳途中,西魏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并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族的古老牧歌《敕勒歌》来激励士气,顿时,粗犷激昂的歌声响彻云霄,军心大振。

《敕勒歌》前两句“敕勒川,阴山下”,写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为敕勒族所居之地,北魏时期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005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005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

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乐府诗集》还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郢、樊、邓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梁裴子野《宋略》说当时“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

当然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妓女,在上层社会这种声色生活的影响下,更不能不增加南朝民歌的色情成分。

其次,也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土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选编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选编
开阔的反胸映襟北、地豪风迈光的、情游怀牧。生活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第结伴二不节须多北。鹞朝子民经歌天飞,群雀两
向波。 《琅一琊、王北》朝民歌的保存 新买二五、尺北刀朝,民悬歌著的中内梁容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 五女。 《折杨反柳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bìbá。快马飞奔时马蹄击 地声。跸字右边偏旁应是“必”)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 褰裳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
西曲
江汉流域的荆、 郢等,西部重镇
第一《节子夜南歌朝》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二、南朝民《歌子的夜内四容时歌·冬歌》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基本全是情歌。 风格柔婉、缠绵,《清那新呵艳滩丽》,带浓厚的脂粉气,
文辞的南艰朝深乐奥府涩民、歌繁体复式芜短杂小,,音多乐是感五的言破四坏句等;等
弊病。抒而情南为朝主民,歌情的感兴细起腻及,其在浪上漫层色的彩流中播透,着再
度把新哀鲜伤的的血基液调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于是从鲍照
到齐、善梁于的描文写人相诗思,者雅的俗心结理合活渐动渐,成多为用主比导兴的和方 向,从谐而音改双变关了面貌。
再“大 双如风量关《流运隐三”语用洲既的双歌是构关第》字成隐中面一,语“上主,节遥的要是见“是南南千风利朝幅吹朝用民帆水谐歌民,流音的歌知”字一是之和大逐意一特风,字色流又多。”暗义,,
喻又朝融这 用 明 男男如霜比种。”方一二三女《比喻双如,的、、、南读之喻人关“感《南南南朝曲间女的隐莲情子朝朝朝乐歌的子消语”犹夜民民民府》“,瘦,谐豫歌歌歌歌民中风 白 。常音含》的的的歌“流 日常 “ 糊中保 内 艺体朝情 比又 怜 。“存 容 术式霜事 喻和 ”雾与 特短语”男字比露分 点小白,子,喻隐类,日这,同、芙多,是“时象蓉是知利消这征,五我用”两手见言为多借句法莲四欢义霜又结不句消词的比合分;”。消喻使, 这种手抒法情的为运主用,,情使感得细诗腻歌,的在感浪情漫在色热彩烈中大透胆着的 同时又哀显伤得的婉基转调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 形象的生动鲜明。

南北朝之民歌

南北朝之民歌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 粮食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琅琊王歌辞》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 父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2、反映人民疾苦: 与战争并行的人口掠夺,大批流亡,出现许多怀
土思乡作品,流露着悲哀和绝望的感情。 《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组诗,造成完整的叙事。 情节、动作塑造模糊的形象。 夸张、比喻手法精熟。 南北审美风味的组合。
(4)谴责男 子的负心、背 约: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
渊冰厚三尺, 素雪履千里。
我新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8、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 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 义。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 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其它在《杂曲歌辞》 和《杂曲谣辞》中,数量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
婢乃歌曰:‘歌繁霜,繁霜侵晓幕。伺意空相 守,坐待繁霜落。留连宴寝,将旦别去,以金 簪遗文韶。文韶亦赠以银碗及琉璃匕。明日, 於青溪庙中得之,乃知得所见青溪神女也。” 按干宝《搜神记》曰:“广陵蒋子文,尝为秣 陵尉,因击贼,伤而死。吴孙权时封中都侯, 立庙钟山。”《异苑》曰:“青溪小姑,蒋侯 第三妹也。”
艺术特色
1、语言质朴无华; 2、风格豪迈刚健; 3、表现感情爽直、坦率; 4、体裁多样。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
荆州、扬州(武汉、南京)城市最繁荣。
宋书: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城市盛行歌谣、舞蹈。
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 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思考题】
• 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 并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1)自然景观 • 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繁荣。自 然景观优美秀丽。 • 北朝:北方大地幅员辽阔,自然景观雄浑苍 茫。
• 2)题材 • 南朝:内容多表现男女之情,情恋内容及其 广泛,角度多样。 • 北朝: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北国风 光、游牧生活术特色: • 1、构思,圆满具备了中国诗歌意境回环 宛转之美。 • 2、多用比兴手法,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 • 3、顶针手法。 • 4、谐音双关。
思考题
• 关于此诗的作者及产生的时代问题。 • 木兰的形象意义。
•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 诗。目前我们已可肯定它是北朝民歌。 • 理由有以下两点: • 1、北朝战争频繁,好勇尚武,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 定的社会风貌。 • 2、诗中称君主为可汗,出征地点都在北方,也都说明 它只能是北朝的产品。
《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四)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 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 《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 飞,群雀两向波。 • 《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 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导读:【原文】绵州巴歌——《南北朝乐府民歌》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注释】绵州:地名,隋置,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天的四川省绵陽县。

巴歌:蜀地的民歌。

巴,原来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的名称,这里指蜀地。

豆子山:即窦圌(chuán)山,在今四川绵陽县。

先名猿门山,因山上猿猴较多,山形如门得名。

后又因山极似豆子大的石子构成,山形如圌(草屯),便称豆圌山。

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得名窦圌山。

瓦鼓:陶制的鼓。

这句形容瀑布飞落的声音。

杨平山:在今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撤白雨:形容瀑布飞一溅的情状。

下白雨,取龙女:由打鼓联想到要娶新娘,由下雨联想到娶的是龙女。

取,同“娶”。

龙女,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女儿。

织得绢,二丈五:由龙女引出织绢,意思是说,瀑布好似龙女织成的一匹长长的白练。

绢,比喻瀑布。

罗江、玄武:都是蜀地的地名。

意思是说,瀑布一半流到罗江县(今四川绵陽),一半流到玄武县(今四川中江)。

【翻译】在豆子山听瀑布的流声好像是在打瓦鼓,在扬平山看到的瀑布飞落好像是在下白雨。

那瓦鼓声热闹喧天,好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做新娘;那从山上垂挂下来的瀑布好像是新娘子织成的白色*的绸缎,一半流进了罗江,一半流进了玄武。

【赏析】巴歌,顾名思义是指巴地民歌。

绵州处于涪江流域,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也正是古代巴、蜀相互争夺,势力此消彼长的地带。

特别是鉴于四川盆地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巴歌应是早于湘楚在这一带传唱。

传唱于绵州一带的民歌实际上已应叫做巴蜀民歌或四川民歌;但绵州曾为巴西郡,所以人们还是习惯称为绵州巴歌。

本篇是一首传唱于古代巴蜀地域的`民歌小调,歌词唱的是绵州的瀑布。

这首歌谣语言朴素,象是脱口唱出,毫无润饰,但是读起来却令人觉得既生动活泼,又瑰丽多彩,这主要是取决于歌谣自身丰富奇特的想象。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lègē敕勒歌chì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qióng lú,lóng gài sì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máng máng ,fēng chuīcǎo dīxiàn niúyáng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及注释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简)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简)

第二节 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三、北朝民歌的特点
情感表现:北朝民歌直率粗犷; 语言风格:质朴刚健、富有力感; 诗歌形式: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其余多为 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思考题
南朝民歌的特点
善于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多用比兴和 谐音双关
再如《三洲歌》中“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既是第字面一上节的“南风吹朝水民流歌”之意,又暗
喻男女之间的“风流情事”,这是利用多义词。 又如一《、读南曲朝歌民》歌中的“保朝存霜与语分白类日,知我为欢消”, 朝霜二比、喻南女朝子民,歌白的日内比容喻男子,“消”借霜的消 融比三喻、人南的朝消民瘦歌。的艺术特点 这种手南法朝的乐运府用民,歌使体得式诗短歌小的,感多情是在五热言烈四大句胆;的
第一节 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体式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情感细腻,在浪漫色彩中透着哀伤的基调 ;
大 双量关运隐语用的双构关第成隐一,语主,节要是是南南利朝朝用民谐歌民音的歌字一和大一特字色多。义,
这种一双、关南隐朝语民,歌常的常保又存和与比分喻类、象征手法结合使 用。二如、《南子朝夜民歌歌》的中内“容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明”三,、“南莲朝”民谐歌音的“艺怜术”特字点,同时这两句又比喻 男方的南感朝情乐犹府豫民含歌糊体。式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再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情成感匹细。腻”,(在《浪子漫夜色歌彩》中透)着哀伤的基调 ;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保存 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 四是反映了婚姻爱情生活。北方男女对 婚姻爱情直率、大胆、开放的态度,与 南朝民歌的情调缠绵婉转形成鲜明的对 照。如《折杨柳枝歌》其二:“门前一 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 孙儿抱?”《地驱歌乐辞》其二:“驱羊入 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 北朝乐府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 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 为主。
•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 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 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 怨恨等种种丰富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以《子 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和《读 曲歌》最具代表性。如《子夜歌》:“始欲识 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 匹?”《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 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读曲 歌》:“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 欢,两誓不相弃!”《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 为侬开。”
二、北朝乐府民歌
•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70余首,大部分保存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的《梁 鼓角横吹曲》里。多数是北魏、北齐、 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被梁代的 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 北朝乐府民歌数量虽然不多,题材却比 较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 描写了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如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寥寥几笔,便形象展 现了西北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色,意境壮 阔,气势雄浑,烘托出北方民族乐观豪 迈的胸怀和气质,堪称千古绝唱。
•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杰作, 也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作品通过季节 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 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语言 优美,情感缠绵,笔触细腻。全诗三十 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 谐。沈德潜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 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 高度评价了这首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南 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一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翻译】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一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

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一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

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

“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

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

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乐府歌谣和乐府诗

乐府歌谣和乐府诗

乐府歌谣和乐府诗一、原文:《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进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免子安能辨我是雄雌?二、衍生注释:1. “唧唧”:这里是模拟织布机的声音。

2. “军帖”:征兵的文书。

3. “可汗”:古代对君主的称呼。

4. “军书十二卷”:这里的“十二”表示多的意思,不是确切的十二卷。

5.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6.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7. “朔气”:北方的寒气。

8. “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9. “策勋”:记功。

10. “郭”:外城。

11. “帖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妇女装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

12. “扑朔”和“迷离”:形容兔子跳跃、奔跑时的样子,这里是用双兔奔跑难辨雌雄来比喻木兰在军中不易被发现是女的。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

2. 情感:饱含着木兰对家人的孝顺之情,她为了父亲挺身而出。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手法 ,以“梅”、“莲”、“莲心”暗指 “媒”、“怜”、“莲心”,美好的自 然物象与它们所暗指的诗歌意象交织在 一起,更显得情韵悠长,美丽动人。诗 中采用顶真的修辞格式,在形式上给人 以回环往复,绵绵不绝的感受,同时, 更使得诗中的各个场景一气贯穿,韵味 无穷。
二、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也改变了汉乐府民歌注 重叙事的特点,这些作品以抒情为主 ,情感细腻委婉,明快而又含蓄,尤 其善于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在语 言方面,南朝乐府民歌不仅浅显清新 ,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大量采用谐音 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子夜歌》其七: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 机,何悟不成匹?”“丝”与“思”同 音,“匹”的字面意思是布匹之“匹” ,但又与匹配之“匹”双关。这两句诗 表面上是在讲织布,实际上暗指与男子 的相思相配,可谓含蓄巧妙,情韵悠长 。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这种背景之下, 自然形成了以满足感官享乐为特色的 内容和风格。另外,南朝统治者普遍 苟且度日,纵情声色,他们不仅出于 享乐的目的而采集和欣赏那些情歌艳 曲,而且还大力仿作。这就大大限制 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风格。
在艺术表现方面,南朝民歌也和汉乐府民 歌有明显不同。除了少数例外,南朝民歌 体制短小,其中有些三、五杂言和四言、 七言的作品,此外,占百分之七十的作品 都是五言四句,这是文学史上新出现的一 种诗体,它们已经很像唐人的五言绝句, 齐梁时期的一些文人诗作就是模仿了这种 形式。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单纯,基本上 全是情歌。这些作品风格柔婉缠绵,清 新艳丽,有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脂粉气, 甚至有些色情描写,与汉乐府民歌有很 大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 这些作品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 地方自古以来就和北方民风不同,音乐 歌舞也和北方迥然有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比较法)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一、保存与篇数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

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

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

关于这一点,杨生枝《乐府诗史·第五章·北朝--乐府渐兴期》(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关于北朝乐府民歌》(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均有考辨。

二、产生的地域和时代(一)吴声歌曲(吴声歌、吴歌)计326首,产生在以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以东晋和刘宋时的作品居多。

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

(二)神弦曲(又称神弦歌)计18首(游、袁),或曰17首(肖涤非)。

亦产生在建业附近。

孙吴时江南已有此歌。

这是吴歌的一个分支,与《楚辞·九歌》的性质相同,是民间祭神的巫歌。

(三)西曲(又称西曲歌)整计142首,多产生以江陵(县名,属湖北省。

春秋楚郢都,汉置江陵县,历代沿置)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城市,以齐梁时代的作品居多(较吴歌晚),曲调唱法不同于吴歌。

(四)北朝民歌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陆续传到南方,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其中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

"(章442)第二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比较今存北朝乐府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乐府,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有:风光景物的描绘,尚武精神歌颂,对战争、徭役及贫富不均的控诉;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而南朝民歌90%以上是情歌,其次是关于女性美的描写,题材极狭窄、单调。

(一)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代表作:《敕勒歌》。

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代表作:《琅琊王歌辞》其一、《折杨柳歌辞》其五、《李波小妹歌》等。

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代表作:《企喻歌辞》其四,《隔谷歌》其一、二,《紫骝马歌》,《琅琊王歌辞》,《陇头歌辞》等。

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代表作:《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等。

这些诗歌语言之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之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爱情题材比较(注意就这一题材的同中之异,抓住情感逻辑)共同点:1、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南北朝民歌爱情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一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与南朝民歌《吴歌·读曲·打杀长鸣鸡》以同样坦率的笔调表现长相守的情感。

但是,南歌将这种追求所付出的代价表达得更充分:①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以身殉情。

代表作:《华山畿》等。

②更多的是离别相思的痛苦。

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华山畿》等。

为什么会以泪洗面,甚至以死抗争2、社会对情爱的迫害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二不同的是,南朝民歌更多地表现囿于生存压迫、礼教与夫权制对情爱的破坏。

①身不由己的怨叹(生存的压迫)。

代表作:《西曲·那呵滩》其四、其五等。

②行旅。

代表作:《吴歌·懊侬歌》、《西曲·那呵滩》等。

③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身不由己的怨叹。

代表作:《寻阳乐》、《吴歌·懊侬歌》、《西曲·华山畿》等。

④猜疑、怨斥负心背约的男子(负心汉的背叛)。

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吴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吴歌·懊侬歌》、《西曲·三洲歌》等。

3、描写爱情的欢娱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三不同的是,南朝民歌表现这一内容较多:①可能与其生活相对安定有关。

代表作:《吴歌·读曲》等。

②建立在劳动生活基础上的欢娱爱情。

代表作:《西曲·采桑度》、《西曲·拔蒲》等。

③娱神。

代表作:《神弦曲·采莲童》(刘南平:从诗中"芙蓉""莲""思"之谐音看,似仍为与劳动相联的爱情歌)等。

北朝民歌则将爱情的欢娱表现为嗔怒:"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此歌亦可视为对负心汉的嗔怒。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征比较与文人诗,特别是宫体诗相比,南北朝民歌诗风的共同特征是清新自然,通俗浅近,但南诗的这一诗风又与委婉含蓄紧密相连(蕴藉柔媚,婉转缠绵),北歌的这一诗风则与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相结合。

这种区别取决于(表现为):(一)内容和情感基调1、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极少伦理因素的考虑。

南朝民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

有些明显可以看出是写妓女的生活--这在多涉及商贾漂泊寄寓的西曲中尤为突出。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但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看,也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天真而痴情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北朝民歌则较多地保存着北方民族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

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许多直率、泼辣、毫无遮掩的想法和语言是南方人所不敢想也不敢说的,充分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这是很值得珍视的。

2、南朝民歌以婉转缠绵为主调,甚至有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人称"风云气短,儿女情长。

"情感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令人感动。

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以悲哀的情绪为主导的,北朝民歌则以刚健为主调。

(二)表现手法南北朝诗都爱用比兴。

但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而南朝乐府民歌的比兴以隐语双关为主要特色,它不仅利用汉语的语义条件,还利用汉语的语音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双关。

一字之中不仅寓义、还寓音,自然增强了蕴藉美。

南朝乐府民歌之隐语双关一般是以下三种形式:1、同音异字藕→偶,莲→怜,丝→思,篱→离,碑→悲,棋→期,青→清,油→由,悟→误,油燃→悠然,芙蓉→夫荣等。

2、同音同字(布)匹→匹(配)散(药名、曲名)→(聚)散--"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药)苦→(思)苦--"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夜四时歌·春歌》)风流(风吹、流水)→风流(情事)3、"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或云上句写行动、情态,下句写结果。

似今之歇后语。

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南北朝民歌比兴客体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与当地游牧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则与江南水乡的产物、习俗密切相关。

(三)抒情手法南朝乐府虽也有叙事成分,如《西洲曲》,但其主要手法是抒情,不注重叙事的完整性,与东汉"古诗十九首"在手法上有很多近似之处--隐语双关;五言;缠绵等;北诗则更多地承继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创造了能与《孔雀东南飞》比美的《木兰诗》,而获得"乐府双璧"之美誉。

(四)语言1、就语言性质而言,南北朝民歌都具有"出语天然"的特点。

但是南朝民歌的语言,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而北朝民歌不似南朝民歌那样精致,以粗犷豪放、富有力感见长。

2、在语言形式上:南诗语言形式单一,如同题材之单调,以五言四句,四句一解的形式为主;多短篇,此与入乐有关;所以诗风明快。

北诗形式多样,除五言四句(60%)外,还有四言、七言(四句、古体)、杂言形式,恐与题材多样,且为徒诗有关(多口语入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朝民歌中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作为南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西洲曲》和《木兰诗》就很能说明南北朝乐府诗风之不同(重点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