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36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第四章_南北朝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第四章_南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
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辞》中,少 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 辞》中。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创作情况较为复杂,是北方各民族共同 创造的文化硕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民族的游牧 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敕勒歌》。 2、反映战争 。如《男儿可怜虫》。 3、反映由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而产生的怀土思 乡之情。如《陇头歌辞》3首 等。 4、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 。如《谁家女子能行步》 等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形式多样。 2、语言通俗、质朴、刚健。 3、感情率真,风格粗犷、豪放。
南曲与北歌的不同
内容 风格 表现手法 形式 语言
南北民歌差异的成因
文化背景不同 政治环境不同 民族性格气质 生活习俗 地理因素

作业
1、试比较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 艺术技巧的差别。 2、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 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一、南朝民歌的流行地域、保存和分类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吴歌,建邺 (南京),西曲,荆,郢,邓,(湖北江陵,宜 昌,襄樊,及河南邓县)。大部分是城市产物。 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 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 诗集· 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读曲歌》(非欢独慊慊)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 奈许两无由。”

吴声歌的特点
语言清新浅近 感情真挚细腻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005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005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

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乐府诗集》还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郢、樊、邓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梁裴子野《宋略》说当时“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

当然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妓女,在上层社会这种声色生活的影响下,更不能不增加南朝民歌的色情成分。

其次,也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土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南北朝民歌《中国文学史.二》课件

南北朝民歌《中国文学史.二》课件
• 而此时在南方民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声 歌曲,于是统治者便以自己的好尚进行采 集、润色与拟作。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 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 调,当然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 《子夜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曲调相传 是晋代一个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现存晋、 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收入《乐府诗 集》中。其内容均写男女恋情,是女子吟 唱其爱情生活的悲欢,形式为四句五言句。 诗中多用双关隐语,活泼自然。由《子夜 歌》后又衍生出《大子夜歌》、《子夜四 时歌》等曲。
•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 如《折杨柳歌辞》说:“我是虏家儿,不 解汉儿歌。”便是证明,其中又以鲜卑语 的歌辞居多。
•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 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 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 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 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 《那呵滩》曾成为一支舞曲,起初配合十 六人的舞蹈,到梁代改配八人舞蹈。这支 歌曲有和声,即在每遍歌唱的结束处,接 唱“郎去何当还”,便是歌曲的主题。歌 曲的文学题材大都是与江陵、扬州有关的 男女离别故事,歌曲本身也产生于扬子江 畔的船工恋爱生活。--“那呵”是一个 水滩名,是船只停泊的处所。古往今来, 多少生离死别的幽怨故事就产生在这种地 方。
•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 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 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 共70首左右。
• “横吹曲”,原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 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 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 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 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 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 叫“梁鼓角横吹曲”。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1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培训_课件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三)四五两章备用

培训_课件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三)四五两章备用

北朝代表性诗人: 温子昇 邢邵 魏收 王
褒温子昇:能诗能文,北魏文人之首。
邢 邵:由魏入齐,诗仿齐梁,亦不失北音。 文尚骈俪。与温子升世称“温邢”。温 卒后,与魏收并称“邢魏”
魏 收:工于诗赋,诗仿效南朝之风格。
北周文坛影响最大的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褒、 庾信。
王褒:前期在南朝,多奉和应制之作;后期由南入北,
诗歌创作:
庾信的作品分前后两期,内容、风格迥异。
庾信手迹
前期为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 绮丽秾艳,不出宫体规范。后期诗歌内容广
庾信文学成就:
1、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其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 辞技巧与北朝雄浑劲健的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南北文 学的交融,成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2、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 格刚健深沉,苍劲老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孔稚珪《北山移文》
鲍 照 《芜城赋》
江 淹 《别赋》《恨赋》
鲍 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谢 庄 《月赋》
吴 均 《与宋元思书》
陈朝 徐陵《玉台新咏序》
第三节 北朝文坛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内容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教训子弟,但也多涉及当时 的世态人情、朝野风气。文章以散体为主,骈散相同, 风格亲切平易,时有讽刺之笔。
2.描写边塞征战生活,抒写报国壮志; 3.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4.游子思妇和弃妇诗,另有游宦思乡、感伤年命、
写景咏物等内容。
代表作: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笔力雄健,直抒 胸臆;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奇特矫健 富有凌厉的锋芒)
2、学习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发展了七言诗, 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不仅以丰富的 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 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 的发展道路,对七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 献。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18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一、北朝乐府民歌的类属和保存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 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之中,此 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 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19
“横吹曲”原是北方马上演奏的军乐, 因乐器中有鼓有角,故称“鼓角横吹曲”。 这些北朝的民歌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 被南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故称 “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 唱,其中以鲜卑语居多,后被译成汉语。 也有一些是北方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北 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
14
双关语是一种利用谐音字表达意思的修 辞方法。 同音异字双关的如: 理丝入残机, —《子夜歌》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同音同字双关的如: 何悟不成匹 。 —《子夜歌》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读曲歌》
15
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 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 我心欲怀莲。 —《子夜四时歌· 夏歌》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作蚕丝》
26
5、婚姻爱情题材 北朝民歌中抒发男女恋情的作品,坦 率而直截。如《地驱乐歌辞》(侧侧力 力)、《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 《地驱乐歌》(月明光光星欲曙),又如: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襌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其二
27
有些抒发女子急于出嫁的心情。如: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 唤天。 —《地驱乐歌辞》其二 黄桑柘屐蒲子履,中间有丝两头系。小 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捉搦歌》其四
16
五、《西洲曲》 收入《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 诗中抒发一位少女细腻缠绵的相思之情。 以物象表示季节的变化,随季节变化描写 少女的不同举止,随举止层层抒发相思之 情。

06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06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章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一吴歌与西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 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其中 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是经过 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 , 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还杂 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 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多 , 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 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 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 , 再加上北方民 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 , 因此北朝民歌的情 调和风格, 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琅琊复琅琊 , 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 愁人 思故乡。(《琅琊王歌辞》)
高高山头树 ,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 , 何当 还故处? (《紫骝马歌辞》)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侧侧力力 , 念君无极。枕郎左臂 , 随郎转侧。 (《地驱歌乐辞》)
腹中愁不乐 , 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 , 蹀坐 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第一节
一、吴歌与西曲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 (宋)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 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 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 326 首 , 西曲共142 首。
一、吴歌与西曲
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 , 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 入乐的 ; 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 , 但由于产生 在不同的地区 , 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 有差异。从时间上来说 ,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 居多, 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南北朝乐府民歌)【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南北朝乐府民歌)【圣才出品】

第4章南北朝乐府民歌4.1 复习笔记一、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几乎全是情歌。

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色情成分和浓厚的脂粉气。

1.诗歌来源(1)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都市之歌”。

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2)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只是按照他们的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这就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关键。

2.诗歌内容(1)强烈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罪恶。

如《华山畿》。

(2)最能显示情歌特色的是对爱情赤裸裸的、天真而大胆的抒写。

如《读曲歌》。

(3)男女不平等是诗歌反映出的另一个封建社会的罪恶。

如《子夜歌》、《夜度娘》。

(4)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特点是多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如《那呵滩》。

3.艺术特色(1)南朝民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2)语言清新自然;(3)广泛运用双关语,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显示了民歌作者的丰富想象。

4.《西洲曲》《西洲曲》是《杂曲歌辞》中是抒情长诗。

它是一首“依亦吐芳词”的闺情诗,倾诉了一个少女的四季相思之情。

诗歌通过带有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来表现时序的变迁,表情细腻,运用双关语和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

《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二、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称做《鼓角横吹曲》。

这些歌词的作者也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

1.内容特点鼓角横吹曲现存六十多首,数量虽远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却丰富得多,相当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也较强,酷似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 2、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
• 3、北方汉人的作品。
• 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硕果。
• ★北朝民歌的保存: • 现存60多首。 • 1、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中。
• 2、另有几篇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和《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

•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 1、表现北方景色、风俗,富有地方色彩。 如《敕勒歌》:(71)
•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 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 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 4、南朝民歌的语言形式特点:
• 篇幅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
• 短小的篇幅有利于形成明快的诗风。对五言 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四、《西洲曲》(选73)
• 一、解题:
• 这首诗歌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徐陵所编辑的 《玉台新咏》之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收入《杂曲歌辞》。
• 反映了北方游牧生活,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 阔壮美:
• 在辽阔的原野上,水草丰茂,牧民们赶着马 群,过着迁徙不定而又悠游自足的生活。
• 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 • 千古绝唱。
2、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 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辞》)
5、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子夜歌》)
6、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读曲歌》)
• 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 子在爱情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流传到现在的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 《乐府诗集· 梁鼓角横吹曲》中。鼓角横吹曲是 军乐,也用于仪仗、典礼、娱乐等场合。。这些 作品是在齐梁时期,传入南方,为梁朝的乐府机 构所采录,所以在乐曲名称上冠以“梁”字。其 中以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 一些出于汉族。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再如《三洲歌》中“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 “风流”既是字面上的“风吹水流”之意,又暗 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 喻男女之间的“风流情事”,这是利用多义词。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用。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又如《读曲歌》中“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明”,“莲”谐音“怜”字,同时这两句又比喻 朝霜比喻女子,白日比喻男子,“消”借霜的消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 融比喻人的消瘦。 南朝乐府民歌体式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 抒情为主,情感细腻,在浪漫色彩中透着 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 哀伤的基调 ; 形象的生动鲜明。 善于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多用比兴和 谐音双关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 一、北朝民歌的保存 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直率粗犷,少有南方民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 三、北朝民歌的特点 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 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 法; 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其余 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3.充裕的经济条件。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
北 朝
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朝民歌绝大多数为城市生活的产物,

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
朝 民 歌
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情感。 集中写男女之情,大部分是情歌。多为女
性的吟唱,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
二、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南 北 朝
1.体制短小精悍,多为五言四句。对
唐朝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绝句发展有很深影响。


2.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婉转缠绵。
《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 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 心”。
3.多用双关谐隐。
南 北 朝
一是同音异字的双关。如:“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6.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南 北 朝
《读曲歌》: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民 歌
《懊侬歌》: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 不得侬与汝。
7.劳动中的爱情生活:
南 北 朝
《扒蒲》: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民 歌
《扒蒲》: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第四首)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
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
歌》)
4.反映羁旅行役和怀土思乡之情。

《陇头歌辞》3首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企喻歌辞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着膘。牌子铁裲铛,铉鉾鸐尾条。 男儿可怜虫, 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 白骨无人收。 【导读】 《企喻歌辞》是北方的民歌,《乐府诗集》收在“梁鼓 角横吹曲”里。“梁鼓角横吹曲”保存了南北朝时代许 多北方民歌,共有六十多首,其中有汉族人的作品,也 有其他兄弟民族的作品。有的本来就用汉语创作,也有 的经过汉语的翻译。他们传入南方大约在东晋到梁这一 段时候。《企喻歌》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和第四 首,前一首写北方民族的英勇气概,后一首则暴露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书目】
1. (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2.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3.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84年版 4. 《乐府诗史》 杨枝生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5.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 一、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
吴歌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西曲出于荆(湖北江陵)、郢 吴歌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西曲出于荆(湖北江陵)、郢 )、 (今江陵附近)、樊(湖北襄樊)、邓(河南邓县)之间。 今江陵附近)、樊 湖北襄樊)、邓 河南邓县)之间。 )、 )、
【自学篇目导读】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 不成匹。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 期! 【导读】 《子夜歌》开始时相传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 女子所创作,《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清商曲• 吴声歌曲”类。“吴声歌曲”是产生在吴地的 一些歌曲的总名,其中包含很多曲调。《子夜 歌》现存四十二首,都是男女恋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三四五两章备用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三四五两章备用
谢灵运: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 近),世居会稽,为晋车骑将军 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 “谢康乐”、“谢客” 生平和思想:
出身贵族,热衷于功名,仕途 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 诗歌创作: 以写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
谢灵运的山水诗
特色:1、善于细致刻画山水景物、具有鲜丽 清新的特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诗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 荣局面。虽有忽略内容、过分重视形式的倾向,但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宋齐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鲍照和七言诗
山“
水宋
方初
滋文
”咏
。,





(庄
《老
文 心

雕退
龙,
·
明 诗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咏物等内容。
代表作: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笔力雄健,直抒胸臆;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奇特矫健富有凌厉的 锋芒)
2、学习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发展了七言诗,创 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 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 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对七 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 子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陵、江总。
绮,
艳庾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庾信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南移。少数民族 入主中原。
北朝文坛复兴,始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3、艺术特色
格调或哀怨缠绵或鲜丽明快,既反映 了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了南方 女子的思,篱—离,布匹之匹谐匹配之 匹等;
形式上主要是五言四句语短情长,这 为唐代绝句奠定了基础。
《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明”,“莲”谐音“怜”字,同时这两 句又比喻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 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 地呼天!”(《地驱乐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牧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
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
3、艺术
北朝民歌感情直率,语言朴素,风格 豪放刚健;形式上也多是五言四句的 抒情小诗,另有七言二句、四句的形 式,对七绝的形成有影响。
且比兴的事物皆取江南风光。如“日 暮伯劳飞”、“采莲南塘秋”、“单 衫杏子红”等,整幅诗境是一片江南 风光。
从手法上说,诗歌尽有传统民歌, 尤其是南方民歌的神理。但从其艺术 造诣的高妙来看,当经过优秀诗人的 润色。
二、北朝民歌
1、数量。
约有70首,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 角横吹曲》中。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 一种军乐,因为有军鼓,有号角,所 以叫鼓角横吹曲。
2、内容
比南朝民歌广泛。有写战争和尚武精 神的战歌;有情歌;有人民苦难的悲 歌;有写游牧生活、草原风光的牧歌。 代表作是《敕勒川》、《木兰诗》等。 《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认为是南 北朝乐府民歌的双璧。
尚武精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 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 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辞》)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3、风格特色: 多以女子的口吻抒情,哀怨缠绵,风格轻柔婉丽。正如郭茂 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四、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哀怨缠绵;北朝民歌则质朴粗犷,刚健豪放。
(3)在艺术手法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多以女子的口吻抒情,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隐语。
北朝民歌的体裁则比较多样,多言、杂言形式都有,以五言
为主,语言比较质朴。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怀吴、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南朝民歌的种类:吴歌与西曲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 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 识郎时);或表现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或表 现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时歌· 冬歌》(寒鸟依高树)、《子夜四时 歌· 春歌》(自从别欢后);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如《华山畿》
四、《西洲曲》
艺术手法:心中有便处处有 1.季节变化与深切思念完美结合(时序变 迁,巧用民间词语) 2.通过行动展现内心世界(心思巧藏,以
动作展现心境)
3.谐音双关的手法
4.顶真的修辞格式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 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

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三、南朝民歌的特点:➢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大量运用双关语。

➢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西洲曲xīzhōu qǔ《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

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

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西洲曲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然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2021/3/11
5
❖ 四、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 体裁上虽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创造了七言四句 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语言质朴无华 2 表达感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
❖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 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 , 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 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第一节 南 朝 民 歌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和分类
1 大部分保存在( 宋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里。 2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还有神弦歌一类。
二、南朝民歌情歌居多的原因
1 南朝统治者有意识的采集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1/3/11
1
3 经济发达 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
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南史·循吏传》 4 社会奢靡风气的影响
7
2021/3/11
木 兰 从 军
8
本章思考题
❖ 1 结合作品,分析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艺术方 面有何不同。
❖ 2 南朝民歌中为什么情歌居多? ❖ 3 分析《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 ❖ 4 简析《西洲曲》的抒情特点。
2021/3/11
9
2021/3/11
6
❖ 五、赏析《木兰诗》 此诗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艺术形象。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 :
首先是有繁有简, 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其次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 人物的心理、性格, 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 在一起。
2021/3/11
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 竞相夸大,互有争夺。 ——《宋略》
2021/3/11
2
❖ 三、作品简析 ❖ 四、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木兰诗》北朝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木兰诗》北朝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木兰诗》北朝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 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清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 《西洲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1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2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这些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1衰败,走下坡路。

2王运熙《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署沿革考略》于此有考论,可参阅。

见其《乐府诗论丛》,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第1版。

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南齐书·萧惠基传》载:“自宋大明1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

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汉魏之世的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

及宋武帝平关中,曾将散落在北方的雅乐带回江南。

2但这些雅乐的曲、辞皆已陈旧而无生气,不能满足统治者的享乐需要。

而此时在南方民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声歌曲,于是统治者便以自己的好尚进行采集、润色与拟作。

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当然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宋后废帝时户口不满百万,而“太乐雅郑,3元徽时校试,千有余人”(《南齐书·崔祖思传》);齐高帝“幸华林宴集,使各效伎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南史·王俭传》);齐武帝4“后宫万余人,宫内不容,太乐、景第、暴室5皆满,犹以为未足”(《南史·豫章文献王嶷传》),又亲“制《估客乐》,使太乐令刘瑶管弦被之”(《通曲·乐典》);“普通6末,(梁)武帝自算择7后宫《吴声》、《西曲》女妓各一1南朝宋孝武皇帝刘骏的年号(457年正月-464年十二月),刘宋王朝使用这个年号共约8年。

2《宋书·乐志一》:“晋氏之乱也,乐人悉没戎虏,及胡亡,邺下乐人颇有来者。

谢尚时为尚书仆射,因之以具钟磬。

太元中,破苻坚,又获乐工杨蜀等,闲纯旧乐,于是四箱金石始备焉。

”3雅乐和郑声,引申为正与邪﹑高雅与低劣。

4萧赜(440年—493年),齐高帝萧道成长子。

5暴室即染坊。

暴,即曝。

后亦泛指宫廷内的织作之所。

6梁武帝萧衍的第二个年号,共6年余。

部,幷华少,赉lài1(徐)勉,因此颇好声酒”(《南史·徐勉传》);此外,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等,更有大量的充满艶情色彩的拟作。

2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其风流被于社会世俗,故艶俗之情愈炽,而此类民歌亦愈发达。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本自多情的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发出怀春之情,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

蹑屐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

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

李延寿在《南史·循吏传》的序论中描写宋、齐盛世之时说:“方内晏安,氓庶3蕃息,……凡百户7选择。

1赏赐。

2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一、卷二十、卷二十五。

3百姓。

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羣,盖宋世之极盛也。

……永明1继运,……十许年中,百姓无犬吠之惊,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xuàn服华妆。

桃花渌lù2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

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3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4(凡42首)、《子夜四时歌》5(凡75首)、《华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6(凡89首)最为重要。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7(《子夜歌》)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1南朝齐武帝萧赜zé的年号,共10年余。

萧赜,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南朝齐第二任皇帝。

南齐在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称为永明之治。

2渌,水清之意。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五编第一章“论南朝新声乐府发达之原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98~199页。

4相传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

《乐府诗集》归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

5又简称为《四时歌》,是从《子夜歌》变化出来的一种歌唱四时的曲调。

共75首,其中春、夏各20首,秋18首,冬17首。

6亦称《独曲歌》,即徒歌。

7你送给了让我理不出头绪的情思(丝),让我的心都破碎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不能成为一对啊!打杀长鸣鶏,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读曲歌》)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子夜四时歌·冬歌》)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1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2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1《古今乐录》:宋少帝时,南徐(丹徒)一士子,从华山(高淳县境内的花山)畿往云阳(丹阳)。

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

母问其故,具以启母。

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

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

少日果差。

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

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

”母从其意。

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

女曰:“且待须臾。

”妆点沐浴,既而出。

歌曰:“……”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生不能共罗帐,死也要同坟台。

”梁祝故事中的祝英台的“闯坟自尽”等有可能附会了《华山畿》中的情节,因为都是“阴配”、“同冢”,而《华山畿》早于“梁祝故事”。

2南朝女子称情人为“欢”。

齐,庄重。

津耗为枯。

乖。

(《子夜歌》)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非欢独慊慊qiàn,1侬意亦驱驱。

2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油)。

(《读曲歌》)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艶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

由于地区的差别和歌者的身份不同,它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如:布帆百余幅,环环3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1不满,怨恨。

2努力追求貌,这里是惦念之意。

3弯曲貌。

一幕幕离别场景,一曲曲送别哀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呵滩》中两首男女对唱的情歌,尤为感人: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女子的歌唱,传达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望;男子的对答,则表现出身不由己的遗憾和悲哀。

《拔蒲》二首清新而含蓄: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清新幽美的环境,清脆婉转的歌喉,洋溢着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末二句与《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1,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诗句有异曲同工1苍耳,嫩苗可食。

此句形容思念之深。

之妙。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聚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除吴歌和西曲之外,在《杂曲歌辞》中还有一篇抒情长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1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1鸣禽,仲夏始鸣。

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